馬齒莧驗方
1.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厚R齒莧鮮品500克(干品減半)
,加水1000毫升,煎兩次分服
。7~10天為1療程,慢性病連服3個月
。
2.闌尾炎:干馬齒莧100克
,蒲公英40克
,水煎2次
,合成400毫升
,上下午各服200毫升。

3.化膿性疾患:鮮馬齒莧300克,洗凈搗碎
,加水1000毫升
,煮沸
,待水溫降至40℃左右時,用毛巾蘸藥溫洗患處
,并用鮮馬齒莧200克搗爛成泥外敷患處
,每天換藥1次
。(耿浩)
尋常疣有什么金方 ?
尋常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
。中醫(yī)稱之為千日瘡、枯筋箭
、疣目,俗稱刺瘊
。
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針頭至豌豆大圓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顯
,觸之質(zhì)硬
,呈皮色、灰黃
、污褐色,一般無自覺癥狀
,碰撞易出血
。好發(fā)于手背、手指
、足緣等處。
根據(jù)發(fā)病部位的不同
,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稱
。如皮損發(fā)生于甲周圍者,稱甲周疣。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
,影響甲的生長,易使甲裂開疼痛者
,稱甲下疣
。發(fā)生于足跖者稱跖疣。
(一)內(nèi)治方【方一】去疣二號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
,蜂房9克
,生薏苡仁30克
,紫草15克
。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7日為1療程。
【方二】去疣四號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當(dāng)歸尾9克
,赤芍
、白芍各9克,桃仁
、紅花
、牛膝
、穿山甲各9克
,熟地黃12克,赤小豆15克
。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劑水煎2次
,另加黃酒30克。早晚分服
,5劑為1療程,至多2個療程
。
【方三】復(fù)方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
,大青葉15克
,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熱解毒
。
【用法】水煎服,日10劑
。
【方四】治疣湯一【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桃仁
、紅花、熟地黃
、當(dāng)歸尾、赤芍各9克
,川芎
、白術(shù)
、炮山甲
、何首烏各6克
,板藍根、夏枯草各15克
。
【功效】平肝清熱
,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五】治疣湯二【來源】《實用中醫(yī)外科方劑大辭典》【組成】桑葉
、菊花
、黃芩
、紫草
、夏枯草、益母草
、珍珠母
、生牡蠣、代赭石
、板藍根。
【功效】平肝散風(fēng)
,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六】鏟疣軟堅湯【來源】《中醫(yī)皮膚病診療學(xué)》【組成】生龍牡(先煎)
、炒薏苡仁
、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藍根
、金銀花
、生龍齒(先煎)各15克
,茯苓皮
、玄參各12克
,柴胡
、桑枝各6克
。
【功效】平肝軟堅。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七】大青薏仁湯【來源】醫(yī)藥春秋,1990:(3)
【組成】紫貝齒
、生赭石
、生龍骨
、生牡蠣
、生薏苡仁各30克,馬齒莧
、大青葉
、丹參各15克,赤芍
、升麻各9克
。
【功效】平肝潛陽,解毒鏟疣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備注】第三次煎汁外洗患處
。
【方八】喧聲合劑【來源】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19(2)
【組成】北沙參
、南沙參、蟬蛻
、木蝴蝶
、生訶子等。
【功效】養(yǎng)陰潤肺
,舒肝清熱。
【制法】上藥切成飲片
,煎煮,過濾,濾液處理后灌裝每瓶500毫升
,消毒即成
。
【用法】每次50毫升
,日3次,口服
。
【方九】驗方一【來源】張家口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1995:12(4)
【組成】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
,生牡蠣30克,石決明12克
,桃仁9克,紅花6克
,地骨皮30克
,山慈菇3克,板藍根12克
,牛膝3克,白芍9克
,忍冬藤9克,黃柏12克
,穿山甲6克
,金銀花12克
。
【功效】平肝潛鎮(zhèn)
,柔肝軟堅,清熱解毒
,和血通經(jīng)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將藥渣加水300毫升
,煎1小時
,待溫,浸泡患處30~40分鐘即可
。
【方十】清肝益榮湯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柴胡、川芎
、焦山梔子
、木瓜各6克,茯苓
、熟地黃、白術(shù)
、炒白芍
、當(dāng)歸各9克,金銀花
、板藍根、鉤藤
、防風(fēng)各15克,生薏苡仁
、紫貝齒各30克
。
【功效】清肝瀉火,疏風(fēng)平疣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十一】歸芍六味地黃丸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熟地黃、茯苓
、當(dāng)歸
、白芍、牡丹皮各10克
,山藥
、山萸肉
、桑椹子、何首烏各15克
,貫眾
、柴胡
、桑枝各6克,生石決明
、生薏苡仁各30克
。
【功效】滋補腎水
,平肝鏟疣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十二】紫藍方【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馬齒莧60克
,板藍根、大青葉各30克
,生薏苡仁、紫草根
、赤芍、紅花各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活血散結(jié)。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十三】四石桃紅湯【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磁石
、生牡蠣、代赭石
、珍珠母各30克
,桃仁
、紅花
、赤芍各10克,陳皮6克
。
【功效】平肝散結(jié)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十四】驅(qū)疣湯【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大青葉、馬齒莧各15克
,赤芍、牡丹皮
、防風(fēng)
、炒三棱、炙穿山甲各10克
,生薏苡仁30克,郁金6克。
【功效】清熱解毒
,活血散結(jié)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二)外治方【方一】去疣煎劑【來源】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6:18(3)
【組成】木賊
、香附各30克
。
【功效】疏風(fēng)清熱,解郁散結(jié)
。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
,日1次
,每次30分鐘
,每劑洗3次
,共洗6次
。洗后6個月未脫落者,加板藍根
、苦參各30克,進行第二個療程
。
【方二】香木水洗劑【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木賊、香附
、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
【功效】散風(fēng)止癢,軟皮除疣
。
【制法】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去渣備用
。
【用法】外擦疣體
。
【方三】驗方一【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木賊30克
,香附45克
,陳皮15克。
【功效】祛風(fēng)消疣
。
【制法】上藥加水500毫升左右
,水煎
。
【用法】外洗
,日2~3次,1劑藥可洗3天
,一般2~3劑見效
。
【方四】驗方二【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馬齒莧30克
,蒼術(shù)
、蜂房、白芷
、陳皮各15克
,細辛10克
,苦參、蛇床子各12克
。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
【用法】煎汁
,外洗或濕敷。每日1~2次
,每次15~30分鐘。
【方五】驗方三【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木賊
、磁石各15克
,山豆根、香附各10克
。
【功效】清熱解毒,平肝潛陽
。
【用法】煎汁,外洗
,日2次
。
【方六】驗方四【來源】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xué)雜志,2000:3(2)
【組成】木賊30克
,烏梅30克
,大青葉30克
,板藍根30克
,紫草30克
,香附30克
,夏枯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敗醬草30克
,當(dāng)歸15克
,紅花15克
,桃仁15克
。
【功效】清熱解毒
,活血散結(jié)
。
【用法】水煎浸洗患處,不斷摩擦疣體以不出血為度
,每次約30分鐘
,6~7劑為1個療程
。
【方七】驗方五【來源】中醫(yī)外治雜志
,2003;12(6)
【組成】白胡椒30克
,五倍子20克
,薄荷冰5克
。
【功效】透散邪毒。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過100目篩
,混勻密封備用
。
【用法】先用藥粉少許放在皮疹上,用手搓數(shù)分鐘
,然后用食醋調(diào)藥粉成糊狀敷皮疹上,一日數(shù)次
。
【方八】硝礬洗藥【來源】《實用中醫(yī)外科學(xué)》【組成】樸硝12克
,硼砂、明礬各9克
。
【功效】消炎,止癢
,收斂,除疣
。
【用法】用開水沖化后
,趁熱浸洗患處
。
【方九】三棱消疣湯【來源】湖南中醫(yī)藥導(dǎo)報
,2003:9(2)
【組成】莪術(shù)
、黃柏、石上柏
、大青葉
、桃仁
、山豆根、三棱
、薏苡仁
、白花蛇舌草
、百部、蒲公英
、露蜂房、馬齒莧
、磁石、白礬
、生牡蠣等。
【功效】清熱解毒
,活血破瘀,軟堅散結(jié)
。
【用法】水煎取汁,趁溫?zé)釙r浸泡
,每次30分鐘
,每日2次,15天為1療程
。
【方十】祛疣洗劑【來源】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03:19(7)
【組成】木賊
、大青葉
、馬齒莧各30克
,桃仁
、紅花各20克。
【功效】清熱解毒
,活血化瘀
。
【制法】混勻粉碎成粗末裝紗布袋
。
【用法】以沸水2毫升沖泡
,浸泡患部
,日2次
,每次30分鐘
,連用7天。同時用聚肌胞注射液2毫克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0毫克
,混勻后注射于疣基底部,每處0.5~1毫升
,若未愈則7天后再注射1次
。
【方十一】千金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乳香
、沒藥、輕粉
、朱砂、白信
、赤石脂、五倍子
、醋制蛇含石、雄黃各15克
。
【功效】腐蝕惡肉。
【制法】共研細末
,裝瓶備用。
【用法】將藥末以冷開水調(diào)涂患處
,外用紗布
,膠布固定,3日換1次
。
【方十二】半夏粉【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生半夏
。
【功效】腐蝕惡肉
。
【用法】半夏研末加白糖少許
,冷開水調(diào)成糊涂于疣頂上
,三天上一次藥
,漸脫落
。
【方十三】骨碎補酊【來源】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6:5(4)
【組成】骨碎補10克
。
【功效】養(yǎng)肝柔筋,破血
,止血
,止痛
,蝕爛肉。
【制法】骨碎補研粗末
,裝入75%酒精200毫升瓶中
,密封浸泡1周
,每天搖晃3次
,1周后過濾備用
。
【用法】先用干棉球浸骨碎補酊擦拭疣體
,再用消毒針頭挑撥疣體深達疣基底部,破壞疣體
,將棉球蓋在疣體上,再蓋大于棉球約2厘米的膠布固定。次日更換時剪除被蝕爛的疣體組織后以第一天同法治療
,每日更換1次,一般5~7次可治愈
。
【方十四】鴉膽子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鴉膽子30克。
【功效】腐蝕贅疣
。
【制法】將鴉膽子剝?nèi)?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取仁
,搗碎
,置瓶中加入乙醚
,略漫過藥為度
,隔2小時后
,將上層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
,待乙醚揮發(fā)后
,即得鴉膽子油
,裝入小瓶中備用
。
【用法】以牙簽挑取少許油
,點于尋常疣上
,不要觸及正常皮膚
,以免發(fā)生凹痕。
孕婦可以用馬齒莧煮水洗外陰嗎
您好!馬齒莧是清熱解毒的中草藥有殺菌消炎
、降血壓
、延緩衰老的功效
,熬水后可以清洗外陰,有一定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