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丸酒
醫(yī)案日記
2023-05-06 14:10:41
讀書丸酒
【來源】《經(jīng)驗方》
【原料】遠志
、熟地
、菟絲子
、五味子各36克
,石菖蒲、川芎各24克
,地骨皮48克
,白酒1200克。

【制作】將上藥加工粗碎
,裝入細紗布袋扎緊口,放入壇內(nèi)
,倒入白酒
,加蓋封固
,置陰涼處
,經(jīng)常搖動。7天后開封過濾即可。
【功效】補益心腎
,益智健腦
。適用于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失眠多夢,心悸怔忡
,頭昏目眩
,耳鳴
,腰膝酸軟等癥
。
【用法】早、晚各一次
,每次15—30毫升。
泡制養(yǎng)生酒用多少度的比較合適 ?
泡養(yǎng)生酒一般來說都是選擇度數(shù)高的烈酒
。如:紅星二鍋頭
、章貢酒、高粱酒
、還有東北的一些烈酒。一般度數(shù)達到50 度以上就比較合適
。浸泡時間最好在6個月以上
。有的也要看你所用的藥材。蛇類用銀環(huán)蛇
、金環(huán)蛇
、還有活的蜈蚣(記得先用玻璃瓶放5左右清干凈肚子里的食物)飲用時最好不要過量
。適度飲用對身體有很好的幫助
。
酒與養(yǎng)生
人類最初的飲酒行為雖然還不能夠稱之為飲酒養(yǎng)生,但卻與養(yǎng)生保健
、防病治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者一般認為
,最初的酒是人類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時候
,得到適宜條件
,自然發(fā)酵而成
。由于許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藥用價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藥酒”
,它自然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當然
,這時人類雖然從飲酒得到了養(yǎng)生的好處,但他們可能并沒有明確的養(yǎng)生目的
。
一
、酒之性能 酒與藥物的結合是飲酒養(yǎng)生的一大進步。酒之于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1.酒可以行藥勢
。古人謂“酒為諸藥之長”。酒可以便藥力外達于表而上至于顛
,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fā)揮
,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
。
2.酒有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酒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質(zhì)及水不能溶解
、需用非極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質(zhì),均可溶于酒精之中
。中藥的多種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
。酒精還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夠較容易地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
,發(fā)揮溶解作用
,促進置換和擴散
,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
3.酒還有防腐作用。一般藥酒都能保存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時間而不變質(zhì)
,這就給飲酒養(yǎng)生者以極大的便利。
二
、藥酒常用制備方法 藥酒的常用制備方法主要有冷浸法
、熱浸法
、滲漉法及釀制法
。
1.冷浸法:將藥材切碎,炮制后
,置瓷壇或其它適宜的容器中
,加規(guī)定量白酒
,密封浸漬,每日攪拌1~2次
,一周后,每周攪拌1次
;共浸漬30天
,取上清液
,壓榨藥渣
,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加適量糖或蜂蜜
,攪拌溶解,密封
,靜置14日以上
,濾清
,灌裝即得
。
2.熱浸法:取藥材飲片
,用布包裹
,吊懸于容器的上部
,加白酒至完全浸沒包裹之上;加蓋
,將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緩緩加熱
,溫浸3~7晝夜
,取出
,靜置過夜
,取上清液,藥渣壓榨
,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靜置至少2天以上
,濾清
,灌裝即得
。此法稱為懸浸法
。此法后來改革為隔水加熱至沸后,立即取出
,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
,封缸密閉
,浸漬30天,收取澄清液
,與藥渣壓榨液合并,靜置適宜時間后
,濾清
,灌裝即得
。
3.滲漉法:將藥材碎成粗粉
,放在有蓋容器內(nèi),再加入藥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勻濕潤后
,密閉
,放置15分鐘至數(shù)小時,使藥材充分膨脹后備用
。另取脫脂棉一團,用浸出液濕潤后
,輕輕墊鋪在滲漉筒(一種圓柱型或圓錐型漏斗
,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制液體流出)的底部
,然后將已濕潤膨脹的藥粉分次裝人滲漉筒中,每次投入后
,均要壓平
。裝完后
,用濾紙或紗布將上面覆蓋
。向滲漉筒中緩緩加入溶媒時,應先打開滲漉筒流出口的活塞
,排除筒內(nèi)剩余空氣,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時
,關閉活塞
。繼續(xù)添加熔媒至高出藥粉數(shù)厘米
,加蓋放置24~48小時,使溶媒充分滲透擴散
。然后打開活塞
,使漉液緩緩流出
。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濃度
,也可以將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藥粉的溶媒進行第二次或多次滲漉。收集滲漉液
,靜置,濾清
,灌裝即得
。
4.釀制法:即以藥材為釀酒原料,加曲釀造藥酒
。如《千金翼方》記載的白術酒
、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釀造
。不過,由于此法制作難度較大
,步驟繁復
,現(xiàn)在一般家庭較少選用
。
三、注意事項 1.飲量適度: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古今關于飲酒害利之所以有較多的爭議
,問題的關鍵即在于飲量的多少。少飲有益
,多飲有害
。宋代邵雍詩日:“人不善飲酒
,唯喜飲之多
;人或善飲酒,難喜飲之和
。飲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
;飲和成醺酣
,醺酣顏遂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里的“和”即是適度。無太過
,亦無不及
。太過傷損身體
,不及等于無飲
,起不到養(yǎng)生作用。
2.飲酒時間:一般認為
,酒不可夜飲。《本草綱目》有載:人知戒早飲
,而不知夜飲更甚
。既醉且飽
,睡而就枕
,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
,酒以發(fā)之,亂其清明
,勞其脾胃
,停濕生瘡
,動火助欲
,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見
,之所以戒夜飲,主要因為夜氣收斂
,一方面所飲之酒不能發(fā)散
,熱壅于里,有傷心傷目之弊
;另一方面酒本為發(fā)散走竄之物,又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和平靜
,傷人之和
。此外
,在關于飲酒的節(jié)令問題上
,也存在兩種不同看法。一些人從季節(jié)溫度高低而論
,認為冬季嚴寒
,宜于飲酒
,以溫陽散寒。
3.飲酒溫度:在這個問題上
,一些人主張冷飲,而也有一些人主張溫飲。主張冷飲的人認為
,酒性本熱
,如果熱飲
,其熱更甚
,易于損胃。如果冷飲
,則以冷制熱,無過熱之害
。元代醫(yī)學家朱震亨說:酒“理直冷飲
,有三益焉
。過于肺入于胃
,然后微溫,肺先得溫中之寒
,可以補氣;次得寒中之溫
,可以養(yǎng)胃
。冷酒行遲,傳化以漸
,人不得恣飲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迦诵煳腻鰟t提倡溫飲
,他說酒“最宜溫服”
,“熱飲傷肺”
、“冷飲傷脾”。比較折中的觀點是酒雖可溫飲
,但不要熱飲。至于冷飲溫飲何者適宜
,這可隨個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對待
。
4.辨證選酒: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飲酒養(yǎng)生較適宜于年老者
、氣血運行遲緩者
、陽氣不振者,以及體內(nèi)有寒氣
、有痹阻、有瘀滯者
。這是就單純的酒而言
,不是指藥酒。藥酒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
,用補者有補血、滋陰
、溫陽
、益氣的不同
,用攻者有化痰
、燥濕、理氣
、行血、消積等的區(qū)別
,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體虛者用補酒,血脈不通者則用行氣活血通絡的藥酒
;有寒者用酒宜溫,而有熱者用酒宜清
。有意行藥酒養(yǎng)生者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作選擇
。
5.堅持飲用:任何養(yǎng)身方法的實踐都要持之以恒
,久之乃可受益
,飲酒養(yǎng)生亦然。古人認為堅持飲酒才可以使酒氣相接
。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貌說:“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
,無得斷絕
,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和為度
,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碑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孫思貌只年累月
、堅持終生地飲用
,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時間里要持之以恒
。
四
、常用藥酒 長生固本酒、養(yǎng)生酒
、讀書丸浸酒、五精酒
、十全大補酒
、百益長春酒、大補藥酒
、狀元紅酒、參茸酒
、仙靈脾酒
、枸杞酒
、周公百歲酒
、何首烏回春酒、五加皮酒
、黃精酒、菊花酒
、參苓白術酒
、茯苓酒、首烏金櫻酒
、定志酒、養(yǎng)榮酒
。
求助各位同仁?如何泡制藥酒?我有些配料已泡制請大家指教?該注意哪些?有哪些功效?
藥酒常用制備方法
藥酒的常用制備方法主要有冷浸法
、熱浸法、滲漉法及釀制法
。
1.冷浸法:將藥材切碎,炮制后
,置瓷壇或其它適宜的容器中
,加規(guī)定量白酒,密封浸漬
,每日攪拌1~2次,一周后
,每周攪拌1次
;共浸漬30天,取上清液
,壓榨藥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
,加適量糖或蜂蜜
,攪拌溶解
,密封
,靜置14日以上,濾清
,灌裝即得。
2.熱浸法:取藥材飲片
,用布包裹
,吊懸于容器的上部
,加白酒至完全浸沒包裹之上
;加蓋
,將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緩緩加熱
,溫浸3~7晝夜
,取出
,靜置過夜,取上清液
,藥渣壓榨,榨出液與上清液合并
,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靜置至少2天以上
,濾清,灌裝即得
。此法稱為懸浸法。此法后來改革為隔水加熱至沸后
,立即取出
,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
,封缸密閉,浸漬30天
,收取澄清液
,與藥渣壓榨液合并
,靜置適宜時間后
,濾清,灌裝即得
。
3.滲漉法:將藥材碎成粗粉,放在有蓋容器內(nèi)
,再加入藥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勻濕潤后
,密閉,放置15分鐘至數(shù)小時
,使藥材充分膨脹后備用
。另取脫脂棉一團,用浸出液濕潤后
,輕輕墊鋪在滲漉筒(一種圓柱型或圓錐型漏斗
,底部有流出口
,以活塞控制液體流出)的底部
,然后將已濕潤膨脹的藥粉分次裝人滲漉筒中,每次投入后
,均要壓平。裝完后
,用濾紙或紗布將上面覆蓋
。向滲漉筒中緩緩加入溶媒時,應先打開滲漉筒流出口的活塞
,排除筒內(nèi)剩余空氣,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時
,關閉活塞
。繼續(xù)添加熔媒至高出藥粉數(shù)厘米,加蓋放置24~48小時
,使溶媒充分滲透擴散。然后打開活塞
,使漉液緩緩流出
。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濃度
,也可以將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藥粉的溶媒進行第二次或多次滲漉
。收集滲漉液,靜置
,濾清,灌裝即得
。
4.釀制法:即以藥材為釀酒原料
,加曲釀造藥酒。如《千金翼方》記載的白術酒
、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釀造。不過
,由于此法制作難度較大
,步驟繁復
,現(xiàn)在一般家庭較少選用
。
注意事項
1.飲量適度: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古今關于飲酒害利之所以有較多的爭議
,問題的關鍵即在于飲量的多少。少飲有益
,多飲有害
。宋代邵雍詩日:“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
;人或善飲酒
,難喜飲之和
。飲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
;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里的“和”即是適度。無太過
,亦無不及。太過傷損身體
,不及等于無飲
,起不到養(yǎng)生作用。
2.飲酒時間:一般認為
,酒不可夜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菥V目》有載:人知戒早飲
,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且飽
,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
,酒以發(fā)之
,亂其清明
,勞其脾胃
,停濕生瘡,動火助欲
,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見
,之所以戒夜飲
,主要因為夜氣收斂,一方面所飲之酒不能發(fā)散
,熱壅于里,有傷心傷目之弊
;另一方面酒本為發(fā)散走竄之物
,又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和平靜
,傷人之和
。此外
,在關于飲酒的節(jié)令問題上
,也存在兩種不同看法
。一些人從季節(jié)溫度高低而論
,認為冬季嚴寒
,宜于飲酒
,以溫陽散寒
。
3.飲酒溫度:在這個問題上
,一些人主張冷飲
,而也有一些人主張溫飲。主張冷飲的人認為
,酒性本熱
,如果熱飲,其熱更甚
,易于損胃。如果冷飲
,則以冷制熱
,無過熱之害
。元代醫(yī)學家朱震亨說:酒“理直冷飲
,有三益焉
。過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溫
,肺先得溫中之寒,可以補氣
;次得寒中之溫
,可以養(yǎng)胃。冷酒行遲
,傳化以漸,人不得恣飲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迦诵煳腻鰟t提倡溫飲,他說酒“最宜溫服”
,“熱飲傷肺”、“冷飲傷脾”
。比較折中的觀點是酒雖可溫飲,但不要熱飲
。至于冷飲溫飲何者適宜,這可隨個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對待
。
4
,辨證選酒: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飲酒養(yǎng)生較適宜于年老者
、氣血運行遲緩者、陽氣不振者
,以及體內(nèi)有寒氣
、有痹阻、有瘀滯者
。這是就單純的酒而言,不是指藥酒
。藥酒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
,用補者有補血、滋陰、溫陽
、益氣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
、燥濕
、理氣、行血
、消積等的區(qū)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體虛者用補酒
,血脈不通者則用行氣活血通絡的藥酒
;有寒者用酒宜溫
,而有熱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藥酒養(yǎng)生者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作選擇
。
5.堅持飲用:任何養(yǎng)身方法的實踐都要持之以恒
,久之乃可受益
,飲酒養(yǎng)生亦然
。古人認為堅持飲酒才可以使酒氣相接。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貌說:“凡服藥酒
,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
,絕則不得藥力
。多少皆以和為度,不可令醉及吐
,則大損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碑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孫思貌只年累月、堅持終生地飲用
,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時間里要持之以恒。
常用藥酒
長生固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