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治膽石癥等膽道疾患共10例,其中9例腹痛
、黃疸
、發(fā)熱等癥狀均勻2.2天取得緩解
;3例膽總管造瘺術后的患者
,服藥后膽汁量成倍添加
,膽汁沉渣排出很多,黃疸指數(shù)逐步下降
,提示利膽合劑具有分明的利膽與排石作用
。
【附注】同屬植物傘房花耳草H.corymbosa (L.)Lam 、纖花耳草H.tenelli floraB1.亦作白花蛇舌草用。半枝蓮的成效引見】:
半枝蓮(《江蘇植藥志》)
【異名】通經(jīng)草
、紫連草
、并頭草(《南京官方藥草》),牙刷草(《江蘇植藥志》)
,小韓信草
、水韓信(《廣西藥植圖志》)
,小耳挖草(《南寧市藥物志》)
,溪邊黃芩、金挖耳(《江西官方草藥驗方》)
,野夏枯草、方草兒、半向花
、半面花、偏頭草
、四方草(《浙江官方常用草藥》),耳挖草(《廣西中草藥》)
,小號向天盞、虎咬紅
、再生草(《福建中草藥》)
,趕山鞭(成都《常用草藥醫(yī)治手冊》),狹葉向天盞(福建《新醫(yī)療法材料選編》)
。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
【植物形狀】半枝蓮
,又名:狄葉韓信草。
多年生草本
。
根須狀
。
莖直立
,四棱形
,高15~50厘米。
葉對生
;卵形至披針形,長約7~32毫米,寬4~15毫米
,基部截形或心臟形,先端鈍形
,邊緣具疏鋸齒;莖下部的葉有短柄
,頂端的葉近于無柄
。
花輪有花2朵并生,集成頂生和腋生的偏側(cè)總狀花序
;苞片披針形,下面及邊緣有毛
,反面無毛
;花柄長1~15毫米
,密被粘液性的短柔毛;花萼鐘形
,頂端2唇裂
,在花萼管一邊的背部常附有盾片;花冠淺藍紫色
,管狀,頂端2唇裂
,上唇盔狀、3裂
,兩側(cè)裂片齒形,兩頭裂片圓形
,下唇腎形
;雄蕊4,2強
,不伸出
;子房4裂
,花柱完全著生在子房底部
,頂端2裂
。
小堅果球形
,橫生
,有彎曲的柄。
花期5~6月
。
果期6~8月
。
生善于池沼邊
、田邊或路旁濕潤處。
散布江蘇
、廣西
、廣東、四川
、河北、山西
、陜西
、湖北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貴州、云南
、臺灣
、河南等地。
【采集】開花時采收
,去根
,鮮用或曬干
。
【藥材】枯燥全草
,葉片多已零落
,為帶有花穗的莖與枝
,長15~25厘米
,四棱形,外表黃綠色或紫棕色
,潤滑,質(zhì)柔軟
,折斷面纖維狀
,中空;殘留的葉片深黃綠色
,多破碎不全
,舒展卷曲
,質(zhì)脆而易零落
;花穗著生在枝端
,黃綠色
。
臭微弱
,味微咸苦。
產(chǎn)江蘇
、江西、福建
、廣東、廣西等地
。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堿
、黃酮甙、酚類
、甾體
。
【藥理作用】用美藍試管法挑選實驗
,對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血細胞有很輕度的抑制造用
;于細胞呼吸器法挑選實驗
,對上述白血病血細胞的抑制率大于75%
。
【性味】辛
,平。
①《廣西藥植圖志》:味辛微腥
,性平,無毒
。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無毒
。
③《江西官方草藥驗方》:性平
,味辛微苦
,無毒。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
,涼。
【功用主治-半枝蓮的成效】清熱,解毒
,散瘀
,止血
,定痛
。
治吐血
,衄血
,血淋,赤痢
,黃疸
,咽喉疼痛,肺癰
,疔瘡,瘰疬
,瘡毒
,癌腫
,跌打刀傷
,蛇咬傷
。
①《南京官方藥草》:破血通經(jīng)
。
②《廣西藥植圖志》:消炎
,散瘀
,止血
。
治跌打傷
,血痢
。
③《南寧市藥物志》:消腫
,止痛。
治跌打
,刀傷,瘡瘍。
④《泉州本草》:清熱
,解毒
,祛風
,散血
,行氣
,利水
,通絡,破瘀
,止痛。
內(nèi)服主血淋,吐血
,衄血
;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疽
,疔瘡
,無名腫毒。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
。
治癌見到改善癥狀的效果
;闌尾炎,肝炎
。
⑥成都《常用草藥醫(yī)治手冊》:治食道癌
、胃癌、子宮癌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0.5~1兩(鮮品1~2兩)
;或搗汁
。
外用:搗敷
。
【宜忌】血虛者不宜,孕婦慎服
。
【選方】①治吐血、咯血:鮮狹葉韓信草一至二兩
,搗爛絞汁,調(diào)蜜少許
,燉熱溫服,日二次
。
(《泉州本草》)②治尿道炎
,小便尿血疼痛:鮮狹葉韓信草一兩,洗凈
,煎湯
,調(diào)冰糖服
,日二次
。
(《泉州本草》)③治熱性血痢:小韓信草二兩
,煎服。
(《廣西藥植圖志》)④治痢疾:鮮狹葉韓信草三至五兩
,搗爛絞汁服
;或干全草一兩,水煎服
。
(《福建中草藥》)⑤治肝炎:鮮半枝蓮五錢
,紅棗五個
。
水煎服
。
(《浙江官方常用草藥》)⑥治胃氣痛:干狹葉韓信草一兩,和豬肚或雞一只(去頭及腳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