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養(yǎng)殖及加工技術
醫(yī)案日記
2023-05-10 02:31:29
蜈蚣養(yǎng)殖及加工技術
蜈蚣又名天龍
、百足蟲
,是常見的傳統(tǒng)藥材
,主治驚癇抽搐
、破傷風及腫毒蛇傷等
。
習性
殖及加工技術.png)
蜈蚣怕日光
,晝伏夜出
。白天一般棲息在山坡
、田野
、路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
,特別喜歡躲伏在廢棄的溝壕、荒蕪的墳包
、路旁的縫隙中
、石塊、瓦礫之間
。從芒種到夏至
,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蜈蚣喜歡在陰暗
、潮濕
、溫暖、避雨
、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
。到了晚秋季節(jié),則多棲居于背風向陽的松土溝坡下或樹洞內
。在溫度低于10℃時便停食
,零下7℃時進入冬眠期。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動
,也不進食
,軀體成“S”形,觸角由外向內卷曲
,尾足并攏
。越冬潛伏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
。
蜈蚣從卵孵化
、幼體發(fā)育直到成體,需經(jīng)過數(shù)次蛻皮
。每蛻一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
。成體蜈蚣每年蛻一次皮,別的蛻兩次
。蛻皮時要避免驚動
,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一般需2小時左右)。此時
,還要防止成群的螞蟻攻擊
,因蛻皮中的蜈蚣無反抗能力。蜈蚣生長速度較慢
,從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蟲到當年冬眠前才長到3cm~4cm
,第二年可長到3.5cm~6cm,第三年才達10cm以上。因此
,蜈蚣從卵開始發(fā)育長大為成蟲到再產卵
,需要3年~4年的時間。
建池
人工養(yǎng)殖蜈蚣可采用缸或池養(yǎng)
。采用缸養(yǎng)
,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窄處直徑在0.5m以上
,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
,缸內中間用破爛磚或用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cm左右
,缸中間的坯壘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
。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
,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
。一個直徑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條左右。
采用池養(yǎng)時
,養(yǎng)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
、排水條件好而又比較潮濕、僻靜的地方
,可建在室內
,也可建在室外。用磚或石塊等砌成
,水泥抹面
,地高80cm,養(yǎng)殖池面積大小隨意
,一般在5㎡~10㎡
。地上鋪細石或碎瓦片,池內也可栽上雜草
、樹木
,盡量營造適合蜈蚣棲息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池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粘貼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鑲成一圈寬15cm左右并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
,防止蜈蚣外逃
,也可防止有害動物掉入池內
。一般每平方米養(yǎng)殖池可放養(yǎng)成年蜈蚣500條~900條左右
。
交配、產卵
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
,性成熟以后
,一般在3月~5月和7月~8月的雨后晴天的清晨進行交配,40天開始產卵
。產卵前
,蜈蚣腹部幾乎緊貼地面
,挖好洞穴。產卵時
,蜈蚣軀體曲成“S”形
,后面幾節(jié)步足撐起,尾足上翹
,觸角向前伸張
,接著成串的卵粒就從生殖孔排出。產卵過程需3小時左右
,每次產卵80?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50粒,卵表面有黏液
,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ハ囵みB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
,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產卵完畢,蜈蚣隨即巧妙地側轉身體
,用步足把卵粒聚攏成團
,抱在懷中孵化,孵化時間為43天~50天
。
蜈蚣卵呈橢圓形
、大小不一,米黃色
、半透明狀
。卵團孵化較慢,前5天無顯著變化
,10天后卵粒變得長而扁
;半月后卵粒變成腰子形,中間痕線裂開
;20天后
,變成月牙狀;1個月后
,初具幼蟲形態(tài)
,并且在母蜈蚣懷抱內蠕動;35天~40天后
,蜈蚣幼體已經(jīng)上下爬動
;43天~45天以后,幼蟲脫離母體而單獨活動,自行覓食
。
食性
蜈蚣屬于肉食性動物
,喜吃小昆蟲類。蜈蚣具有毒液
,可以殺死比自己大的小動物
。所食小動物有黃粉蟲、蟋蟀
、稻色蟲
、金龜子、白蟻
、蟬
、蜻蜒、蜘蛛
、蠅
、蜂以及它們的卵、蛹
、幼體等
。還可以喂一些蠕蟲、蚯蚓
、蝸牛及各種畜禽
、水產動物的肉、內臟
、血
、軟骨等,也吃水果皮
、土豆
、胡蘿卜、嫩菜等
,其他如牛奶
、面包等,但是要保證食物新鮮
。
管理
1.保持安靜的環(huán)境:蜈蚣產卵
、孵化要求安靜的環(huán)境,若有驚擾
,常發(fā)生吃掉卵粒和幼體的現(xiàn)象
。一般在同一個飼養(yǎng)池內,雌體產卵時間不一致
。未產卵的雌體常干擾破壞產卵和孵化的正常進行
,有的還搶食卵粒
。因此
,雌體產卵前
,應分開飼養(yǎng),或在大飼養(yǎng)池內用玻璃片
、無底玻璃杯或罐頭盒等進行隔離
。
2.產前加強喂食:蜈蚣在孵化期間不進食、不喝水
,靠消耗本身的營養(yǎng)維持活動
。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yǎng)的習性
,此時應增加喂食量
,并注意調節(jié)食物種類,以促使雌體多進食
,增加孵化前的營養(yǎng)
。
3.孵化期管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間,對驚擾
、震動
、強光、強聲等均有一定的反應
。所以飼育室一定要選擇安靜
、陰暗的場所。室內最好安裝紅光燈
,并用布或竹簾遮擋窗戶
,以防強光照射。房內孵化缸應事先安置好
,一旦產卵
,輕易不要移動。不要隨便移動遮護的玻璃片(壓片)
,也不要用手電筒照射
。若孵化巢內濕度過小,會影響胚胎的正常發(fā)育
,所以孵化缸內應適時加水
。加水時,應順著缸壁慢慢倒入
,使孵化巢周圍內壁略有潮濕即可
。當孵化結束后,因蜈蚣有爭食物和大吃小的現(xiàn)象
,應及時將雌體移出或將幼體分窩飼養(yǎng)
。
4.要注意飼養(yǎng)密度:必須觀察蜈蚣的體長
、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yǎng)
。同時要防止蜈蚣逃跑
。
此外,還要保持飼料清潔衛(wèi)生
,特別是沾污了農藥的食餌絕對不能投喂
。經(jīng)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yǎng)殖池內
,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
。
加工方法
藥用蜈蚣為干燥全體。捉后用沸水燙死
,再用兩頭削尖的細竹簽插入頭
、尾部,借助竹片彈力使其伸直
,置于陽光下曬干
。加工炮制后的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14cm~16cm
,寬0.6cm~1.0cm
,全體22節(jié)。
蜈蚣怎么種養(yǎng)?
蜈蚣的選種標準是:蟲體要完整
,無損傷
;體色要新鮮,背面光澤好
;活動正常
,能取食,還可以從中挑選體長在10厘米以上的蜈蚣作為繁殖對象
。如能鑒別出繁殖對象的性別
,可按比例搭配,一般配比為3雌配1雄
。另外
,引種時要注意藥用蜈蚣的地域性特點,當?shù)赜蟹N不要跑到外地引種
。蜈蚣有時會發(fā)生以強凌弱現(xiàn)象
,因此,故在同一池內飼養(yǎng)的蜈蚣
,最好是同齡的種群
。 飼養(yǎng)蜈蚣的密度 蜈蚣喜群居,飼養(yǎng)蜈蚣的密度
,應根據(jù)節(jié)氣
、蟲型
、沙土的厚度及氣溫的高低不同有所區(qū)別。氣溫低
、沙土較厚時
,飼養(yǎng)密度可以高些。反之
,氣溫高
,沙土薄時
,密度要稀些
。離開產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養(yǎng)殖6500條左右為宜,5厘米的養(yǎng)殖3500條左右為宜
,7-10厘米的可養(yǎng)殖2000條
,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養(yǎng)殖1100條為宜,15厘米以上養(yǎng)殖600條為宜
。 蜈蚣對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濕
,春秋和冬季偏干,飼養(yǎng)盆周圍環(huán)境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
。如盆土過濕
,應考慮換上或盆內灑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氣。有人錯誤的在盆內土層里添加牛糞等肥料和一些雞骨頭
,以生蟲作為蜈蚣的食物
,這樣有礙于池內環(huán)境衛(wèi)生,容易造成污染
。 隔離飼養(yǎng)懷孕的種蜈蚣 蜈蚣是雌雄異體
,將要產卵的母體體態(tài)臃腫,腹部幾乎貼在地面
,行動遲緩
,較易辨認。蜈蚣在產卵
、孵化期間最好隔離飼養(yǎng)
。方法是:在養(yǎng)殖盆內放一小盆或用罐頭瓶單獨飼養(yǎng)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擾,也便于管理
。 飼養(yǎng)室的加溫方法 飼養(yǎng)室必須建好且具備可以加溫
、控溫和有良好保溫性能的條件。一般建立這種飼養(yǎng)室的大小視蜈蚣越冬數(shù)量
、加溫條件和熱能供應充足與否而定
。加溫方法很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妹籂t
、木屑爐
、稻殼爐、電熱管等
。 蜈蚣產品的采收與加工 一般在4-6月間捕捉
,捕得后,用兩端削尖的竹片
,插人頭尾兩部
,然后,繃直曬或用沸水燙
,一直到曬干或烘干
。有些地區(qū)冬季在陰濕處埋下雞毛、雞骨等物
,引誘蜈蚣在此產卵繁殖
,到立春捕捉。www.pxtx.com 這里有更詳細的
蜈蚣飼養(yǎng)_如何養(yǎng)殖蜈蚣
人工養(yǎng)殖蜈蚣時
,就要據(jù)其生活習性
,盡力創(chuàng)造它要求的生活條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蜈蚣飼養(yǎng)的方法
,一起來看看
。
蜈蚣飼養(yǎng)的方法
一、準確把握蜈蚣生活習性
,創(chuàng)造蜈蚣養(yǎng)殖最佳環(huán)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
,平原地區(qū)只有少量分布。每年驚蟄后
,氣溫轉暖
,蜈蚣冬眠蘇醒,開始出土活動
,善居于陰濕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里
。從芒種到夏至,隨著氣溫逐漸升高
,它又漸漸移到陰涼的壕溝
、墳地、田埂或土坎的縫隙之中
,避過炎熱的白天
。到了晚秋季節(jié),則又多棲于背風向陽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樹洞
、樹根較暖的地方
。總之
,蜈蚣喜歡在陰暗
、潮濕
、溫暖、通風的洞穴中生活
。
據(jù)此習性
,要求我們?yōu)轵隍妓鶆?chuàng)造的生活環(huán)境必須同時滿足陰暗、潮濕
、溫暖
、通風的要求,我們的經(jīng)驗是:
室內蜈蚣養(yǎng)殖池一般以1m2左右為一個養(yǎng)殖單元
,每個養(yǎng)殖單元內距四周防逃墻20cm用瓦片筑起一個方形框體
,瓦片一層正面朝上,另一層則反面朝上
,正反交替擺放
,使框體高30cm左右
,內部填入專門配置的養(yǎng)土
,瓦片與瓦片之間形成了大量小縫隙,蜈蚣通過縫隙進入內部養(yǎng)土
,在里面隨心所欲的打洞造穴
,營造自己喜歡的小天地。
室外蜈蚣養(yǎng)殖池一般以10m2左右為一個養(yǎng)殖單元
,每個養(yǎng)殖單元內距四周防逃墻40cm全部用瓦片擺放垛體
,首先在地面鋪一層10cm厚的養(yǎng)土,其上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層瓦片
,瓦片上面再鋪一層10cm厚的養(yǎng)土
,再在垛提上面四周各向內收縮10cm左右,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層瓦片
,瓦片上面繼續(xù)鋪一層10cm厚的養(yǎng)土
,直至垛體升高至60cm以上,這樣的垛體形狀有點像金字塔
。蜈蚣通過瓦片形成的縫隙進入垛體
,初春時節(jié)與立秋以后,氣溫偏低
,白天太陽照射下
,垛體邊緣部分瓦片下面溫度偏高,蜈蚣自然向邊緣移動;夏季太陽照射下
,垛體邊緣部分瓦片下面溫度太高
,蜈蚣自然向多提內部移動,尋找陰涼地方;冬季氣溫驟降
,垛體內部因有厚厚的養(yǎng)土與瓦片保溫
,溫暖適宜
,成為蜈蚣冬眠的極好場所。
二
、準確把握蜈蚣活動特點
,選擇最佳投喂時機
蜈蚣一般都在夜間出來活動,20~23時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
。其特點是夜間活動多
,白天活動少;氣溫高于25℃時活動多,10~15℃活動少;雨后的夜晚活動多
,雨天的晚上活動少;無風或微風的夜晚活動較多
,大風(風力在六級以上)的夜晚活動少。由此可見
,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氣溫
、氣壓、相對濕度
、降雨量和光照強弱等氣象因子都有密切的關系
。
根據(jù)以上特點,對蜈蚣投喂飼料要遵循一定規(guī)律
,而不是一成不變
,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是:一般在日落前夕定點投喂飼料,以便蜈蚣形成條件反射
,培養(yǎng)進食的規(guī)律性
,同時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雨后天氣悶熱的夜晚
,蜈蚣活動加強
,食欲較好,可適時增加投食量;大風或陰雨等不良天氣應減少投喂量甚至不投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瑧浞挚紤]氣象因子對蜈蚣活動的影響
,合理投食
。
三、合理控制養(yǎng)殖密度
、預防蜈蚣自相殘殺
在蜈蚣生活密度過大或驚擾較多的情況下
,易引起相互殘殺而死亡。但在飼養(yǎng)條件下
,隨著生活環(huán)境和飼養(yǎng)條件的改善
,如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源,不加大對它生活的驚擾,即使養(yǎng)殖密度較大
,對其生活也無多大影響
。尤其是同一母體所產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長大后就是幾十條卷伏在一起
,也能和睦共居
。所以提供足夠新鮮飼料和水源,保持安靜的環(huán)境
,是人工養(yǎng)殖蜈蚣的必備條件
。除非培育種苗需要,盡可能避免將產于不同養(yǎng)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飼養(yǎng)
。
四
、掌握蜈蚣飲食規(guī)律,科學調配蜈蚣飼料
野生蜈蚣為典型的食肉性昆蟲
,性較兇猛
,憑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顎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類小型動物
。蜈蚣喜食的動物性飼料包括:蚯蚓
、鼠婦、蜘蛛
、蜻蜓
、地鱉蟲、螳螂
、蝗蟲、蟋蟀
、油葫蘆
、螻蛄、知了
、倒退蟲
、黃蜂、各種魚類
、青蛙
、壁虎、羊肉
、牛肉
、兔肉、雞蛋
、雞肉
、麻雀肉、蛇肉、大頭金蠅
、蚰蜒
、蠶蛹、羊奶
、牛奶等
,在動物性飼料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也食植物性飼料
。為降低養(yǎng)殖成本
,擴大飼料來源,喜旺藥用動物養(yǎng)殖場特別重視植物性飼料的開發(fā)利用
,并研究出幾種蜈蚣十分歡迎的混合飼料配方
,其中采用的植物性飼料包括:小麥粉、米粉
、小米粉
、玉米粉、高粱粉
、麩皮
、米糠、玉米皮
、黑豆皮
、豆餅、花生餅
、菜籽餅(埋坑脫毒處理)
、棉籽餅(用量不宜超過10%,藥物脫毒后再用)
、槐葉粉
、黃豆皮等。
蜈蚣的食源雖然廣雜
,但對食物要求新鮮
,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養(yǎng)殖時
,為了便于飼料管理和保證飼料的新鮮與清潔
,不要將飼料直接撒入蜈蚣活動場地或棲息的垛體上,以免剩余的飼料霉變
,導致真菌性病蔓延
,應該把飼料與飲用水放入專用的食盤或水盤里,食盤與水盤必須做到定時
、定點投放
,不要任意改變投放時間和地點。一般在下午日落前將食盤送入投放地點,翌日清晨取出清洗以備再用
。
蜈蚣一次食量大
,耐饑力強。饑餓時
,一次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1/5~3/5
。食飽后,十天半月不給食物也不會餓死
,但蜈蚣不耐渴
,每天需飲水。因此飼養(yǎng)場內必須放置盛水器皿
,并要定時換水
,以保持飲水的新鮮、清潔
。
五
、掌握蜈蚣產卵規(guī)律,創(chuàng)造最佳孵化環(huán)境
每年春末夏初
,是蜈蚣的產卵期
。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20~60粒,大多為40~50粒
,少數(shù)為10粒以下
。產卵前蜈蚣腹部緊貼地面,自行挖掘淺的洞穴
。產卵時
,蜈蚣身體曲成“S”形,卵從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產在自行挖好的淺穴內
。在無外界驚擾的情況下
,產卵需2~3小時。產完后
,隨即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團
,抱在“懷中”孵化
。蜈蚣產出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
,一般直徑約3~3.5mm
,米黃色,半透明
,卵膜富有彈性
。
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過程中
,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構造都在隨胚胎不斷發(fā)育逐漸變化
。一個月后,卵內初具幼蟲形態(tài)
,體長約1.2cm
,可見卵膜內幼蟲的蠕功;35~40天后,幼體體長約1.5Cm
,已能上下爬行
,但尚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后幼蟲體長約2.5cm,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
。
孵卵期間
,母體不進食、不飲水
、不出窩活動
,因此在整個孵卵期間,應保證蜈蚣附近濕度相對穩(wěn)定
,過濕或過干都會影響蜈蚣的孵化
,甚至造成母體吃掉卵或幼蜈蚣,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
。對于養(yǎng)殖經(jīng)驗不多的養(yǎng)殖戶
,可以在蜈蚣做窩產卵前,在蜈蚣養(yǎng)殖垛體上面放上一盆或多盆喜濕性的花草
,如吊蘭
,每次給花草澆水的時候,水就通過花盆往下滲
,只要花草始終茁壯成長
,垛體的濕度就基本穩(wěn)定,這樣母體蜈蚣一旦在垛體上找到合適的地方做窩
,你就必須始終保持花草茁壯成長
,發(fā)現(xiàn)花草的葉子有萎縮現(xiàn)象,就及時澆水
,發(fā)現(xiàn)有爛根現(xiàn)象
,說明濕度過大,必須停止?jié)菜?br>
蜈蚣在產卵或孵卵期間
,若受外界驚擾
,就會停止產卵,并把已產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
,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
。蜈蚣食卵后
,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
,且產卵少
,孵出率不高,影響蜈蚣的產量和質量
。因此
,在人工養(yǎng)殖蜈蚣時,在蜈蚣產卵和孵卵期間
,應保持周圍環(huán)境的安靜
,切忌驚擾,這是養(yǎng)殖管理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
六
、蛻皮與生長發(fā)育
蜈蚣屬甲殼類的節(jié)肢動物,體表覆蓋有幾丁質的甲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