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停聚證
水液停聚證是指由于外感病因辨證/六淫,內(nèi)傷七情
,影響到肺、脾
、腎對水液進行正常的輸布排泄所引起的疾飲、水腫等病證
。水液停聚主要表現(xiàn)為痰
、飲
、水
、濕四種,濕的表現(xiàn)類似于病因辨證/六淫濕邪的辨證
,所以在這里著重介紹水腫與痰飲
。
1.水腫 水腫是指體內(nèi)水液停聚,泛濫肌膚所引起面目
、四肢
、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元代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
,這已成為后世歷代醫(yī)家對水腫病進行辨證治療的基礎(chǔ)
。

陽水 發(fā)病較急,病程短
,水腫性質(zhì)屬實者
,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fēng)邪
,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眼瞼先腫,繼而頭面
,甚至遍及全身
,來勢迅速,小便短少
,皮膚薄而光亮
,常伴有惡風(fēng)、惡寒發(fā)熱
,無汗
,肢體痛楚,舌苔薄白
,脈象浮緊
,或咽喉腫痛,舌紅而脈浮數(shù)
;或全身浮腫
,來勢較緩
,按之沒指,肢體沉重困倦
,小便短少
,院腹痞悶,納呆食少
,嘔惡欲吐
,舌苔白膩,脈沉
。
病機分析:陽水以發(fā)病急
,來勢猛,眼瞼頭面先腫
,上半身腫甚為特點
。風(fēng)邪侵襲,肺衛(wèi)受病
,宣降失
常
,通調(diào)失職,以致風(fēng)遏水阻
,風(fēng)水相搏
,泛濫于肌膚而成水腫,故又稱風(fēng)水相搏證
。風(fēng)為陽邪
,上先受之,風(fēng)水相搏
,因此水腫先見眼瞼頭面
,繼而遍及全身;
三焦不利
,膀胱氣化失司
,因此小便短少;伴見惡寒
,發(fā)熱
,惡風(fēng),無汗
,苔薄白
,脈浮緊,是風(fēng)水偏寒
,如有咽喉腫痛
,舌紅,脈浮數(shù),是風(fēng)水偏熱之象
。
如果水濕浸淫
,脾陽被困,運化失職冰泛肌膚
,而致水腫
,亦屬陽水。其腫來勢較緩
,逐漸遍及全身
。
脾氣被困,膀胱氣化不利
,故小便短少
。脾主肌肉四肢,水濕困脾
,濕漬肢體
,則沉重困倦
,其他如院門納呆
,嘔惡欲吐,舌苔白膩
,脈沉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
陰水 發(fā)病較緩,病程較長
,性質(zhì)屬虛者
,稱為陰水。常由于久病正虛房室不節(jié)
,勞倦內(nèi)傷等因素引起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
,按之凹陷不起
,面色眈白,神疲肢倦
,院門腹脹
,納果食少,大便稀搪
,小便短少
,舌淡,苔白滑
,脈沉
;或水腫日益加劇,小便不利,腰膝冷痛
,四肢不溫
,畏寒神疲,面色?s白或灰滯
,舌淡胖苔白滑
,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陰水以發(fā)病緩
,來勢徐
,足部先腫,腰以下腫甚
,按之凹陷不起
,并多兼脾腎陽虛為診斷要點。脾主運化水濕
,腎主水
,由于久病正虛,勞倦內(nèi)傷
,導(dǎo)致脾腎陽氣虛衰
,致使水液代謝障礙,下焦水濕泛濫而為陰水
。陰盛于下
,故腫從足部和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
,脾陽虛運化無權(quán)
,病及中焦,健運失常
,則脘門腹脹
,納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
,脾虛水濕內(nèi)漬
,則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
。腰為腎之府
,腎陽虛衰則無火溫煦,則腰膝冷痛
,四肢不溫
,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
,為陽虛水停之象
,灰滯為腎虛水泛之征
。舌淡胖,苔白滑
,脈沉遲無力
,為脾腎陽虛,寒水內(nèi)盛之象
。
2.痰證 痰和飲
,都是津液變化而成,多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
,水液代謝障礙而表現(xiàn)的病證
,但兩者的形態(tài)不同。痰證是指水液凝聚
,濃度較高
,質(zhì)地稠厚,停聚于臟腑
、經(jīng)絡(luò)
、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證。因此
,痰證的臨床表現(xiàn)頗多
,故有“諸般怪證皆屬于痰”之說。
外感病因辨證/六淫
,內(nèi)傷七情
,導(dǎo)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均可產(chǎn)生痰證。前人認為痰屬陽
,飲屬陰,痰因于熱
,飲因于濕
,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
,如風(fēng)痰屬肝
,寒痰屬腎,熱痰屬心
,濕痰屬脾
,燥痰屬肺,這是以五臟來分類的
。常見的痰證有:
風(fēng)痰證 是指痰盛而風(fēng)動的證候
。多由陰虛陽亢,風(fēng)勝內(nèi)動夾痰
,或偏食甘肥厚味
,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頭暈?zāi)垦#孛{滿悶
,喉中痰嗚
,痰清而多泡,突然仆倒
,或見口眼(口咼)斜
,舌強不語,四肢麻木
,偏癱
,舌紅苔膩,脈弦細滑
。
病機分析:本證以眩暈
,胸脅滿問,突然仆倒
,喉中痰鳴等風(fēng)盛內(nèi)動挾痰為特點
。風(fēng)盛夾痰上擾,閉塞清竅而見頭暈?zāi)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喉中痰鳴
;痰迷心竅,則神昏仆倒
,舌強不語
;若痰濕流注經(jīng)絡(luò),則或見四肢麻木
,肢麻偏癱
,口限喝斜。舌紅苔膩
,脈弦細滑
,均為陰虛陽亢
,痰濕內(nèi)蘊
,鳳陽內(nèi)動之象
。
熱痰證 痰熱互結(jié)
,謂之熱痰
。多因感受熱邪
,或因機體陽氣亢盛
,煎熬津液所致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煩熱
,咳痰黃調(diào)
,喉痹,大便秘結(jié)
,小便黃赤
,或發(fā)熱癲狂
,舌質(zhì)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等
。
病機分析:本證以煩熱,咳痰黃稠
,脈滑數(shù)等為辨證要點
。痰熱內(nèi)擾,則心中煩熱
,甚則癲狂
。熱盛煎熬津液,則咳痰黃稠
。氣機阻塞
,故見喉痹。痰熱結(jié)于腸胃
,則便干尿赤
,痰熱互結(jié),所以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等
。
寒痰證 寒痰相互凝結(jié)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證候為寒痰證。多因感受寒邪
,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
,四肢不舉
,或骨痹刺痛,脈沉遲等
。
病機分析:臨床以咳吐稀白痰
,脈沉遲為診斷要點。寒痰凝結(jié)陽氣受損
,或機體陽衰陰盛,失其溫煦機體和溫化津液之功
,而致畏寒肢冷
,咳吐稀白痰,經(jīng)絡(luò)阻滯氣不得伸
,血不得溫
,故見骨痹刺痛,四肢不舉
,脈沉遲等
。
濕痰證 是指濕聚生痰
,痰盛而又兼濕象的證候故又稱痰濕證。多由脾虛不運
,痰濕內(nèi)生
,或外感寒濕,束肺困脾
,水濕內(nèi)停所致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痞,納呆食少
,嘔惡
,身體困倦,嗜臥
,痰多色白
,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膩
,脈濡滑
。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多色白,嘔惡
,胸痞
,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脾虛濕困
,則納果食少
;痰濕阻于上焦,氣機不舒
,則見胸痞
,阻于中焦,胃氣上逆而嘔惡
。痰濕郁遏清陽測肢體困倦
,嗜臥。脾失健運
,痰濕內(nèi)生
,則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膩
,脈濡滑
,皆為痰濕內(nèi)盛之象。
燥痰證 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證候
,為燥痰證
。系感受燥邪或熱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咳痰粘稠如塊
、如珠
、如線
,量少,難以咳出
,甚或痰中帶血絲
,口鼻干燥,咽喉干痛
,大便干結(jié)
,脈細滑數(shù)。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質(zhì)粘稠
,量少
,難以咳出或帶血絲 辨證要點。津傷化燥
,燥勝則干
,所以咳痰粘稠,難以咳出
;燥傷肺絡(luò)測痰中帶血絲
。口鼻干燥
,咽喉干痛
,大便干結(jié),是燥傷肺與大腸所致
,舌干少律
,脈細滑數(shù),是疾熱津傷之象
。
3.飲證 飲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以致水液停積所化生的質(zhì)地清稀的病理產(chǎn)物
。飲證則泛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證。由于飲與疾
、水有許多相似之處
,并在病變中有密切聯(lián)系,故飲證亦常稱為“痰飲”或“水飲”
。多由脾陽素虛
,復(fù)加外感寒濕,飲食勞倦所傷
,以致運化失職
,水液停積而成。根據(jù)飲邪停積部位不同
,臨床又可分為痰飲、懸飲
、溢飲
、支飲等四類病證
。但其總的發(fā)病機理均為陽虛陰盛,運化失常
,水液停積所致
。
痰飲 狹義的痰飲為四飲之一,是指飲邪停留于腸胃的病證
。常由感受寒濕
,飲食所傷,或久病脾陽不振
,水液停聚于胃腸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脅支滿,胃院有振水音
,嘔吐痰涎清稀
,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暈?zāi)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心悸氣短
,苔白滑,脈弦滑
。
病機分析:中陽不振
,水飲內(nèi)停,支撐胸脅而支滿
;留于胃院
,故有振水音;水飲上逆
,則嘔吐清水痰涎
;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水
;水阻清陽不升
,則頭暈?zāi)垦#凰嬌狭栊姆螠y心悸氣短
。苔白滑
,脈弦滑,皆為水飲內(nèi)停之象
。
懸飲 是指水飲留于胸脅所產(chǎn)生的證候
,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
,故名懸飲
。多由外感寒濕,水停胸脅所致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痛
,咳唾更甚
,轉(zhuǎn)側(cè)、呼吸均牽引作痛
,脅間脹滿
,氣短息促,脈沉而弦
。
病機分析: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
,水留脅間,絡(luò)道被阻
,氣機升降不利
,故胸脅脹痛;水邪上迫于肺
,影響肺主氣之功能
,故脅間脹滿,氣短息促
;水飲內(nèi)結(jié)
,則脈沉弦。
溢飲 指水飲溢注于四肢肌肉所表現(xiàn)的病證
。
多由脾虛不運
,風(fēng)寒來表,不得汗泄
,水濕內(nèi)聚
,泛溢于四肢肌膚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肢體疼痛沉重
,甚則肢體浮腫
,小便不利,或見發(fā)熱惡寒無汗
,咳喘痰多白沫
,舌苔白滑,脈弦緊
。
病機分析:肺脾之氣輸布失職冰飲流溢于四肢肌肉
,故肢體沉重疼痛,甚則浮腫
;感受外邪
,風(fēng)寒束表,衛(wèi)氣閉塞
,則發(fā)熱惡寒無汗
;水飲迫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喘痰多白沫
,舌苔白滑
,脈弦緊,是表里皆寒之象
。
支飲 指水飲停留于胸隔所表現(xiàn)的病證。常由外感風(fēng)寒或久病脾腎陽虛
,伏飲上迫于肺
,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咳喘上逆
,胸滿短氣
,倚息不能平臥,浮腫多見于面部
,痰沫多而色白
,舌苔白膩,脈弦緊
。
病機分析:水飲上逆
,肺氣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臥
,水液不能下輸而泛濫
,故多腫在面部;水飲內(nèi)擾陰寒盛則見痰沫多而色白
。舌苔白膩
,脈弦緊,均為內(nèi)有水飲之象
。由于內(nèi)有伏飲
,易感外寒,故支飲證常反復(fù)發(fā)作
,歷年不愈
。
飲證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痰飲5懸飲6支飲7溢飲8參考資料附:1治療飲證的穴位2治療飲證的方劑3治療飲證的中成藥4飲證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飲證 1拼音 yǐn zhèng
2英文參考 fluid retention syndrome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飲證為病證名[1]。見《證治匯補》
。又稱“水飲內(nèi)停證”[2]
。指體內(nèi)過量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注于某一部位而發(fā)生的病證[1]
。以眩暈
,胸脘痞悶,嘔吐清水
、涎液
,苔滑,脈弦滑等為常見癥[2]。又因水飲停聚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2]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將其分為痰飲
、懸飲、支飲和溢飲四類
,合稱四飲
。
4痰飲 痰飲為病名[3]。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
。古稱澹(亦作淡)飲[3]
。指體內(nèi)水濕不化而生飲釀痰[3]。痰飲為飲證之一[3]
。因飲邪留于腸胃所致[3]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我藴仃柣嫞接密吖鹦g(shù)甘湯
,金匱腎氣丸等[3]
。本證一名流飲[3]。
5懸飲 懸飲為病名[4]
。四飲之一[4]
。因飲邪停留于脅肋部所致[4]?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飲后水流在脅下
,咳睡引痛,謂之懸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C見脅下脹滿,咳嗽或唾涎時兩脅引痛
,甚則轉(zhuǎn)身及呼吸均牽引作痛
,或兼干嘔、短氣等[4]
。治宜逐飲為主[4]
。方用十棗湯、三花神佑丸等[4]
。懸飲類似多種原因所致的胸腔積液[4]
。
6支飲 支飲為病名[5]
。四飲之一[5]。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
。因飲邪停留于胸膈之間
,上迫于肺,肺失肅降所致[5]
。主要癥狀為胸悶短氣
,咳逆倚息不能平臥,外形如腫
,或兼見頭暈?zāi)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面色黧黑,心下痞堅等[5]
。治宜溫肺化飲平喘為主[5]。方用小青龍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等[5]
。
7溢飲 溢飲為病名[6]。四飲之一[6]
。多因大渴暴飲過多
,或水氣溢于肢體肌表所致[6]?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脈要精微論》:“溢飲者渴暴多飲
,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飲水流行
,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
,謂之溢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卑Y見身體痛重
,支節(jié)煩疼,或兼見喘咳胸悶等[6]
。治宜溫肺化飲
,發(fā)汗去邪[6]。方用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桂苓神術(shù)湯等[6]。
8
痰飲水濕四者的主要區(qū)別和相互作用
痰
、飲
、水
、濕四者,都是由水津代謝障礙所引起的病理性產(chǎn)物
,“一源而四歧”
,所謂合則為一,分則為四
。其形成均與肺
、脾、腎
、三焦等臟腑功能失調(diào)有關(guān)
。四者在性質(zhì)、流動性
、證候表現(xiàn)上有異有同
,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
所謂痰
,是體內(nèi)水液停聚凝結(jié)而形成的一種質(zhì)地稠濁而黏的病理產(chǎn)物
。常呈半凝固乳膠狀態(tài),流動性小
,多停于肺
,但可雖氣流竄全身,見癥復(fù)雜
,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癥
。
所謂飲,是體內(nèi)水液停聚而轉(zhuǎn)化成的一種較痰清稀
、較水混濁的病理性產(chǎn)物
。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腸,以停聚處的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
。
水既可以是正常的水液
,一切陰(津)液的總稱,異常情況下則是水邪
,即水停證
、水氣病、水客為患
。指體內(nèi)水津因氣化失常而停聚
,以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或腹大痞脹
、舌淡胖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其中浮腫
、少尿為必備癥狀
。
濕則無明顯性質(zhì)可見而呈“汽態(tài)”
,彌漫性大,以肢體悶重酸困等為主要表現(xiàn)
。
由于痰
、飲、水
、濕本屬一類
,難以截然劃分,而且可相互轉(zhuǎn)化
、兼并
,故又常互相通稱
,如有痰飲
、痰濕、水飲
、水濕
、濕痰等名稱。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9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