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并病

    醫(yī)案日記 2023-05-10 13:13:06

    并病

    并病是指一經(jīng)癥狀未罷,又出現(xiàn)另一經(jīng)的癥狀

    ,此時兩經(jīng)癥狀同時存在,但有先后之序
    ,常稱“二陽并病”
    。如“太陽陽明并病”是指先有太陽病的癥狀
    ,然后又見陽明病的癥狀,此時兩病證的癥狀均存在

    并病強(qiáng)調(diào)兩經(jīng)病證的先后出現(xiàn)

    ,通常也指在三陽病范圍內(nèi)

    《傷寒論》六 ?上: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原文]

    太陽病

    ,項背強(qiáng)幾幾(qiáng ji ji)
    ,無汗
    ,惡(wù)風(fēng)
    ,葛(gé)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bò>)
    。上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
    ,去白沫,內(nèi)(nà)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zǐ)
    ,溫服一升
    ,復(fù)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諸湯皆仿此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
    ,先煮葛根、麻黃
    ,減二升
    ,去白沫,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復(fù)取微似汗


    太陽病
    ,桂枝證
    ,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qín)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減二升
    ,內(nèi)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
    ,身疼
    ,腰痛,骨節(jié)疼痛
    ,惡風(fēng)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技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
    ,去滓,溫服八合
    ,復(fù)取微似汗
    ,不須啜(chuò)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宜麻黃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
    ,脈浮細(xì)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 黃芩
    、人參
    、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太陽中(zhòng)風(fēng)
    ,脈浮緊,發(fā)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
    。服之則厥逆,筋惕(tì)肉瞤(rún)
    ,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 桂枝二兩(去皮)
    ,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
    ,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
    ,停后服
    。若復(fù)服,汗多亡陽
    ,遂虛
    ,惡風(fēng)煩躁
    ,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干嘔發(fā)熱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yē)
    ,或小便不利,少(shào)腹?jié)M
    ,或喘者
    ,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xì)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若渴
    ,去半夏加栝(guā)樓根三兩
    。若微利
    ,去麻黃
    ,加蕘(yáo)花如一雞子
    ,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páo)
    。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
    ,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若喘
    ,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
    ,麻黃主喘
    ,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傷寒,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太陽病
    ,外證未解
    ,脈浮弱者
    ,當(dāng)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
    ,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炙,去皮)二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上七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
    ,微似汗。
    太陽病
    ,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
    ,先發(fā)汗不解
    ,而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脈浮
    ,故知在外,當(dāng)須解外則愈
    ,宜桂枝湯

    太陽病,脈浮緊
    ,無汗
    ,發(fā)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此當(dāng)發(fā)其汗
    。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míng)
    。劇者必衄(nǜ)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
    ,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
    ,發(fā)其汗
    ,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
    ,續(xù)自微汗出
    ,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
    ,不可下
    ,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
    。設(shè)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fú)郁在表
    ,當(dāng)解之
    、熏之
    ;若發(fā)汗不徹
    ,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dāng)汗不汗
    ,其人躁煩,不知痛處
    ,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
    ,但坐
    ,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fā)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也

    脈浮數(shù)者
    ,法當(dāng)汗出而愈
    。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
    ,不可發(fā)汗,當(dāng)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
    ,此里虛,須表里實
    ,津液自和
    ,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
    ,法當(dāng)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
    ,不可發(fā)汗
    。何以知之然
    ?以榮氣不足
    ,血少故也。
    脈浮者
    ,病在表,可發(fā)汗
    ,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
    ,宜麻黃湯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
    ,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
    ,衛(wèi)行脈外
    ,復(fù)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
    ,宜桂枝湯。
    病人藏(zàng)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
    ,而不愈者
    ,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脈浮緊
    ,不發(fā)汗,因致衄者
    ,麻黃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當(dāng)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
    ,復(fù)煩
    ,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
    ,宜桂枝湯主之。
    凡病若發(fā)汗
    、若吐
    、若下、若亡津液
    ,陰陽自和者
    ,必自愈

    大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
    ,必振寒,脈微細(xì)。所以然者
    ,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辏坏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
    ,干姜附子湯主之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
    ,頓服


    發(fā)汗后
    ,身疼痛
    ,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去皮)
    、人參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
    、芍藥各四兩
    。上六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舊本曰:現(xiàn)用桂枝湯加芍藥、生姜
    、人參。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nèi)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本云:黃耳杯


    發(fā)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jì)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頓服。

    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tún)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
    ,先煮茯苓
    ,減二升,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nèi)
    ,以杓(sháo)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發(fā)汗后
    ,腹脹滿者
    ,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厚樸(pò)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
    ,去皮),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上五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
    ,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shù)、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發(fā)汗,病不解
    ,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
    , 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上三味
    ,以水伍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分溫三服
    。(疑非仲景方)

    發(fā)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
    ,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上五味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七合,日二服


    發(fā)汗后
    ,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
    ,但熱者
    ,實也。當(dāng)和胃氣
    ,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
    ,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
    ,清酒洗)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
    ,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
    ,以調(diào)胃氣。

    [譯文]

    太陽病,項背部拘緊不柔和
    ,俯仰不能自如
    ,無汗畏風(fēng)的
    ,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片
    ,甘草二兩蜜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
    ,用水一斗
    ,先加入麻黃
    、葛根煎煮
    ,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
    ,再加入其它藥物
    ,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
    。服藥后復(fù)蓋衣被,取暖保溫以助發(fā)汗,使之微微汗出
    。調(diào)養(yǎng)護(hù)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湯,其它湯劑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太陽與陽明兩經(jīng)同時感受外邪而發(fā)病,癥見發(fā)熱
    、畏寒
    、頭痛無汗等表證
    ,又見腹瀉的
    ,用葛根湯主治

    太陽與陽明兩經(jīng)同時感受外邪而發(fā)病
    ,癥見發(fā)熱、畏寒
    、頭痛、無汗等表證
    ,又見嘔吐而不腹瀉
    ,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片
    ,半夏半升用水洗
    ,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
    ,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
    ,煮去二升水分
    ,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
    ,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后復(fù)蓋衣被取暖保溫
    ,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
    ,證屬桂枝湯證
    ,本當(dāng)用汗法
    ,醫(yī)生卻反而用下法
    ,導(dǎo)致腹瀉不止
    ,脈象急促
    、短促的
    ,是表證尚未解除的表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氣喘
    、汗出等內(nèi)熱證的
    ,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以上四味藥
    ,用水八升
    ,先加入葛根煎煮
    ,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物
    ,煎煮成二升
    ,去掉藥渣
    ,分二次溫服。
    太陽病
    ,頭痛
    、發(fā)熱
    、身體疼痛,腰痛
    ,關(guān)節(jié)疼痛
    ,怕風(fēng),無汗而氣喘
    ,脈浮緊的
    ,屬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尖
    。以上四味藥
    ,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
    ,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
    ,再加入其他藥物
    ,煎煮成二升半
    ,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服藥后
    ,復(fù)蓋衣被
    ,取暖保溫
    ,以獲得微微汗出
    。藥后不須喝熱稀粥,其它調(diào)養(yǎng)護(hù)理方法均同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fā)病
    ,出現(xiàn)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郁閉較甚
    ,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
    ,宜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
    太陽表證
    ,已經(jīng)過了十天,如果脈象由浮緊轉(zhuǎn)浮細(xì)
    ,總想睡眠的
    ,是表證已經(jīng)解除的征象
    ;如果出現(xiàn)胸脅滿悶疼痛的
    ,是病轉(zhuǎn)少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如果僅見脈浮等表證的
    ,是病仍在太陽
    ,可用麻黃湯治療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片
    ,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藥
    ,用水一斗二升
    ,煎煮至六升
    ,去掉藥渣
    ,取藥液再煎煮至三升
    ,每次溫服一升
    ,一日服三次

    太陽病感受風(fēng)邪,脈象浮緊
    ,發(fā)熱,怕冷
    ,身體疼痛
    ,周身無汗
    ,心中煩躁不安的,是太陽傷寒兼有郁熱證,用大青龍湯主治。如果脈象微弱
    、汗出怕風(fēng)的
    ,屬于表里俱虛證,不能服大青龍湯。如果誤服
    ,就會大汗亡陽
    ,出現(xiàn)四肢冰冷
    ,全身筋肉跳動,這就是誤治的變證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
    ,生姜三兩切片
    ,大棗十枚剖開
    ,石膏雞蛋大一塊打碎。以上七味藥
    ,用水九升
    ,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
    ,除去上面的白沫
    ,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以獲得微微汗出
    。如果服藥后汗出過多的
    ,用米粉炒溫外撲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藥汗出的
    ,可以停服第二
    、第三遍藥
    ,倘若繼續(xù)服用,就會出汗太多
    ,陽氣外亡
    ,導(dǎo)致陽虛,出現(xiàn)怕風(fēng)
    、煩躁不安
    、不能睡眠等證。
    外感風(fēng)寒之邪
    ,癥見脈象浮緩
    ,身體不疼痛,僅感沉重
    ,偶有減輕
    ,如果有發(fā)熱、畏寒
    、無汗
    、煩躁等主證
    ,而又無少陰陽衰陰盛征象的
    ,可以用大青龍湯發(fā)汗解表兼以清里

    外感病,太陽表證未解
    ,而又水飲停聚
    ,出現(xiàn)發(fā)熱
    ,怕冷
    ,咳嗽
    ,干嘔
    ,或見口渴,或見腹瀉
    ,或見咽喉梗塞不暢,或見小便不通暢
    、小腹部脹滿,或見氣喘的
    ,用小青龍湯主治。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細(xì)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用水洗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
    ,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
    ,除去上面的白沫
    ,再加入其它藥物
    ,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
    。如果口渴的
    ,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
    ;如果輕微腹瀉的
    ,去麻黃
    ,加蕘花如雞蛋大一團(tuán)
    ,炒成紅色
    ;如果咽喉有梗塞不暢感覺的
    ,去麻黃
    ,加炮附子一枚
    ;如果小便不通暢
    ,小腹部脹滿的
    ,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氣喘的
    ,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
    。但是蕘花不能治腹瀉
    ,麻黃主治氣喘
    ,而以上加減法正好與此相反,因此
    ,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外感病
    ,表證未解
    ,水飲停聚
    ,癥見咳嗽、氣喘
    、發(fā)熱
    、畏寒、口不渴的
    ,可用小青龍湯主治
    。如果服小青龍湯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
    ,內(nèi)飲得化
    ,病情將要解除的征象

    太陽病
    ,表證沒有解除,發(fā)熱
    、畏寒
    、頭痛等癥仍在,而見脈浮弱的
    ,應(yīng)當(dāng)用解肌發(fā)汗法治療
    ,適宜用桂枝湯

    太陽表證,誤用攻下法
    ,表證未除
    ,而又出現(xiàn)輕度氣喘的
    ,這是由于表邪郁閉、內(nèi)迫于肺的緣故
    ,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剖開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服藥后復(fù)蓋衣被取暖保溫
    ,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的
    ,不可使用攻下法
    。如果使用攻下法
    ,就違背了治療規(guī)律
    ,屬于誤治
    。如果要解除表邪
    ,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
    ,先使用發(fā)汗法而表證不解
    ,卻反而用瀉下的治法
    ,如果下后脈象仍浮的,是疾病還沒有痊愈
    。這是因為
    ,脈浮主病在表
    ,應(yīng)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卻反而用瀉下法治療
    ,所以不能治愈。現(xiàn)在雖經(jīng)誤下
    ,但脈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斷邪未內(nèi)陷,其病仍在表
    ,應(yīng)當(dāng)解表才能治愈
    ,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
    ,脈象浮緊
    ,無汗、發(fā)熱
    ,身體疼痛,病情遷延八九天而不除
    ,表證癥候仍然存在的
    ,仍應(yīng)當(dāng)用發(fā)汗法治療
    ,可用麻黃湯主治。服了麻黃湯以后
    ,病人病情已稍微減輕
    ,出現(xiàn)心中煩躁
    、閉目懶睜的癥狀
    ,嚴(yán)重的會出現(xiàn)鼻衄
    ,衄血后,邪氣得以外泄
    ,其病才能解除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是因為邪氣郁滯太甚的緣故

    太陽表證
    ,脈象浮緊
    ,發(fā)熱,不出汗
    ,如果自行出現(xiàn)衄血的,邪氣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太陽與陽明并病
    ,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fā)汗太輕,汗出不透徹
    ,邪未盡解
    ,內(nèi)迫于里,邪氣由太陽轉(zhuǎn)屬陽明,于是出現(xiàn)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癥狀
    。如果二陽并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fā)汗法治療
    ,誤用攻下
    ,就會引起變證
    ,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fā)汗法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xiàn)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郁滯在肌表
    ,應(yīng)當(dāng)用發(fā)汗法及熏蒸法治療
    。如果太陽病發(fā)汗太輕
    ,汗出不透
    ,本應(yīng)當(dāng)汗出卻不能汗出
    ,邪熱郁滯而不能外泄
    ,病人就會出現(xiàn)煩躁不安,短氣
    ,全身難受
    ,不可名狀,不知痛處
    ,一時腹中疼痛
    ,一時四肢疼痛
    ,觸按不到確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
    、邪氣郁滯所致
    ,應(yīng)當(dāng)再行發(fā)汗,汗解邪散
    ,就可以治愈
    。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dǎo)致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
    ,為邪氣郁滯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dǎo)致的

    脈象浮數(shù)
    ,為病在表,照理應(yīng)當(dāng)用發(fā)汗法治療
    ,汗解邪散
    ,則疾病自可痊愈。如果反而用瀉下法治療
    ,誤下?lián)p傷在里的陽氣
    ,出現(xiàn)身體沉重、心慌的
    ,不能再用發(fā)汗法治療。此時
    ,應(yīng)扶正補(bǔ)虛,使正氣充實
    ,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尺部脈象微細(xì)
    ,這是里虛的征象
    ,所以必須通過治療,待表里正氣充盛
    ,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脈象浮緊的
    ,是太陽傷寒證的脈象,照理應(yīng)當(dāng)出現(xiàn)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證,宜用發(fā)汗法來解表祛邪
    。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fā)汗
    。為什么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
    ,發(fā)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證。
    脈象浮的
    ,主病在表,可用發(fā)汗法治療
    ,如見發(fā)熱、畏寒
    、身疼痛
    ,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shù)的
    ,主病在表
    ,可用發(fā)汗法治療,如見發(fā)熱、畏寒
    、頭身疼痛
    、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病人經(jīng)常自汗出,這是衛(wèi)氣不能外固
    ,營陰不能內(nèi)守
    ,以致營衛(wèi)失調(diào)的緣故。因為營行于脈中
    ,衛(wèi)行于脈外
    ,衛(wèi)主衛(wèi)外
    ,營主營養(yǎng)內(nèi)守,營衛(wèi)相互協(xié)調(diào)方能健康無病
    。因此
    ,必須使用發(fā)汗的方法,使不相協(xié)調(diào)的營衛(wèi)重趨調(diào)和
    ,則病可痊愈,適宜用桂枝湯

    病人內(nèi)臟沒有其他的疾病
    ,時而發(fā)熱
    ,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
    ,這是衛(wèi)氣不和
    ,不能衛(wèi)外為固的緣故
    。可在病人發(fā)熱汗出之前
    ,用桂枝湯發(fā)汗
    ,使?fàn)I衛(wèi)重趨調(diào)和
    ,則病可愈。
    太陽傷寒證
    ,脈象浮緊
    ,未使用發(fā)汗法治療,而出現(xiàn)衄血
    ,衄血后表證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黃湯主治

    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
    ,頭痛發(fā)熱
    ,如果小便黃赤的,是陽明里熱結(jié)實
    ,可用承氣湯泄其在里的實熱;如果小便清白的
    ,是內(nèi)無邪熱
    ,病不在里,仍然在表
    ,應(yīng)當(dāng)用發(fā)汗法治療
    ,可用桂枝湯。如果頭痛發(fā)熱等癥持續(xù)不解
    ,表示表邪郁滯較甚,可能會出現(xiàn)衄血癥。
    太陽傷寒證
    ,使用了發(fā)汗法后
    ,病癥已經(jīng)解除
    。過了半天
    ,病人又出現(xiàn)發(fā)熱,脈象浮數(shù)等表證的
    ,可以再發(fā)汗
    ,適合用桂枝湯。
    凡是疾病
    ,用發(fā)汗法,或涌吐法
    ,或瀉下法治療
    ,而致耗血
    、傷津液的
    ,如果陰陽能夠自趨調(diào)和的
    ,就一定能夠痊愈

    用峻瀉藥攻下后
    ,又再發(fā)汗,出現(xiàn)小便短少的
    ,這是誤汗下后損傷津液的緣故
    ,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
    。待其津液恢復(fù)而小便通暢
    ,就一定會自然痊愈。
    瀉下之后,又行發(fā)汗
    ,出現(xiàn)畏寒戰(zhàn)栗
    、脈象微細(xì)的
    ,這是誤下復(fù)汗
    ,導(dǎo)致陰陽俱虛的緣故。
    誤用瀉下之后
    ,又誤發(fā)其汗
    ,致腎陽虛弱,病人出現(xiàn)白天煩躁
    、不能安靜睡眠
    ,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
    ,無口渴
    ,沒有表證,脈象沉微
    ,身有微熱的
    ,用干姜附子湯主治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藥
    ,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
    ,去掉藥渣
    ,一次服下。
    發(fā)汗以后,出現(xiàn)身體疼痛
    、脈象沉遲的
    ,是發(fā)汗太過
    ,營氣損傷
    ,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生姜四兩。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二升
    ,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
    。舊本說:現(xiàn)用桂枝湯加芍藥、生姜
    、人參


    發(fā)汗以后,出現(xiàn)汗出
    、氣喘
    ,而畏寒
    ,頭痛等表癥已無的,為熱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湯
    ,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
    。以上四味藥
    ,用水七升
    ,先加入麻黃煎煮
    ,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
    ,再加入其它各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
    。舊本說:服一黃耳杯(古代飲具
    ,容量一升)。
    發(fā)汗太甚
    ,汗出太多
    ,致心陽虛弱,病人出現(xiàn)雙手交叉復(fù)蓋心胸部位
    ,心慌不寧,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適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以上二味藥
    ,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
    ,去掉藥渣
    ,一次服下

    發(fā)了汗以后
    ,病人出現(xiàn)臍下跳動不寧
    ,好象奔豚將要發(fā)作的征象
    ,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剖開
    。以上四味藥
    ,用甘瀾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
    ,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
    ,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次
    ,一日服三次。制作甘瀾水的方法:用水二斗
    ,倒入大盆內(nèi),用灼揚盆內(nèi)的水
    ,直至水面上出現(xiàn)無數(shù)水珠
    ,即可取來使用

    發(fā)了汗以后
    ,致脾虛氣滯,出現(xiàn)腹部脹滿的
    ,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片
    ,半夏半升用水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以上五味藥
    ,用水一斗
    ,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
    ,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
    ,經(jīng)過涌吐
    ,或瀉下以后
    ,出現(xiàn)胃脘部脹滿不適,氣逆上沖胸膈
    ,起立時就感頭昏目眩
    ,脈象沉緊的,用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治
    。如果誤用發(fā)汗法治療
    ,就會耗傷經(jīng)脈之氣,出現(xiàn)身體振顫搖晃
    、站立不穩(wěn)的變證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shù)
    、甘草各二兩炙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
    ,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
    ,分三次溫服

    使用發(fā)汗法
    ,病還沒有解除,反而出現(xiàn)畏寒
    、脈沉微細(xì)等癥狀,這是正氣不足
    、陰陽兩虛的緣故
    ,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
    ,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藥渣
    ,分三次溫服

    經(jīng)用發(fā)汗,或瀉下以后
    ,病仍然不解除,出現(xiàn)煩躁不安、惡寒
    、肢冷
    、腹瀉
    、脈沉微細(xì)等見癥的
    ,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以上五味藥
    ,用水五升
    ,煎煮成三升
    ,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
    ,每日服二次

    發(fā)汗以后
    ,怕冷的
    ,這是正氣虛弱的緣故
    ;不怕冷
    ,只有發(fā)熱等癥狀的,是邪氣盛實的表現(xiàn)
    ,應(yīng)當(dāng)瀉實和胃
    ,可給予調(diào)胃承氣湯治療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
    ,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
    。以上三味藥
    ,用水三升
    ,先加入大黃、甘草煮成一升
    ,去掉藥渣
    ,然后加入芒硝
    ,再煮一二滾即成,一次服下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胡老) - 草稿

    第179條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
    ,有少陽陽明
    ,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
    ,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
    ,發(fā)汗
    ,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
    ,大便難是也


    太陽病轉(zhuǎn)屬陽明病,由表證傳里而發(fā)生陽明病
    ,可太陽病還存在,就是太陽陽明并病

    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脾主升水谷精微
    ,胃中燥
    ,生化之源不足
    ,故脾受制約)

    正陽陽明胃家實(痞滿燥實四主證)

    少陽陽明發(fā)汗利小便已,因胃中燥煩實導(dǎo)致大便難


    第180條
    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是也。

    第181條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答曰:太陽病發(fā)汗、若下
    、若利小便,此亡津液
    ,胃中干燥
    ,因轉(zhuǎn)屬陽明,不更衣
    ,內(nèi)實
    ,大便難者
    ,此名陽明也。

    太陽病發(fā)汗
    、若下
    、若利小便后
    ,津液傷而導(dǎo)致胃中干燥導(dǎo)致大便難。這個階段就是陽明證


    第182條

    問曰:陽明者
    ,外證云何?答曰:身熱
    ,汗自出,不惡寒
    ,反惡熱也


    陽明外證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陽明經(jīng)證表現(xiàn)
    ,里熱形成但未成胃家實之前階段。特征:汗自出
    ,不惡寒
    ,反惡熱


    第183條

    問曰:病得之一日,不發(fā)熱(應(yīng)為“不惡熱”)而惡寒者
    ,何也
    ?答曰:病有得之一日
    ,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這條需要注意和溫病鑒別溫病發(fā)展極其迅速

    特別是汗法后及時觀察是否有惡熱
    ,小便黃
    ,口干煩躁等癥候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
    。。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仔細(xì)觀察,及時識別


    第184條

    惡寒何故自罷
    ?答曰:陽明居中
    ,土也
    ,萬物所歸,無所復(fù)傳
    。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陽明居中屬土
    ,萬物所歸
    ,開始惡寒二日自止,胡老解釋惡寒是開始的熱沒達(dá)到程度


    第185條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
    ,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也
    。傷寒發(fā)熱無汗
    ,嘔不能食
    ,而反汗出戢戢然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


    汗出時熱邪外出的一種形式
    ,汗先出不徹
    ,提示熱邪未解
    ,進(jìn)而轉(zhuǎn)屬陽明階段
    。 真正的重病
    ,不只傷寒如此,流感也這樣
    ,開始表證非要發(fā)汗
    ,真正重的流感不一汗能愈的,汗后也可傳變少陽與陽明的
    ,這里就說的這個意思,大病的時候就治療正確
    ,也只能在表證的時候
    ,使它好轉(zhuǎn)減輕
    ,去其兇勢,但病還是要傳變的
    ,不能馬上好,傷寒一般好
    ,全在少陽病的末期,陽明病的初期的時候好的多
    ,就是柴胡承氣湯等
    。這里講的就是這種
    ,即太陽病依法當(dāng)發(fā)汗
    ,發(fā)汗后病不徹
    ,因而轉(zhuǎn)屬陽明
    ,有這個事情。第二個傷寒發(fā)熱無汗
    ,嘔不能食
    ,由太陽傳到少陽,由少陽而反汗戢戢然者
    ,戢戢然是連綿不斷的意思,那么又轉(zhuǎn)屬陽明
    。這是解釋太陽陽明,少陽陽明的來歷
    。由太陽病雖然依法發(fā)汗
    ,也有不好
    ,少陽病也如此,本來是太陽傷寒
    ,沒有汗,轉(zhuǎn)屬少陽故嘔逆
    ,所以少陽病發(fā)熱而嘔
    ,是柴胡證,嘔而不能食
    ,但少陽病不出汗
    ,而反汗出戢戢然者
    ,是轉(zhuǎn)屬陽明病,陽明病法多汗
    ,外證不是有身熱汗出嗎
    ?這里是二段,一是有太陽病轉(zhuǎn)屬陽明的
    ,有少陽病轉(zhuǎn)屬陽明的


    第186條

    傷寒三日
    ,陽明脈大


    三日如果脈大了提示轉(zhuǎn)陽明


    第187條

    傷寒脈浮而緩
    ,手足自溫者
    ,是為系在太陰
    。太陰者
    ,身當(dāng)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
    ,為陽明病也。

    脈浮緊是表實證
    ,浮而緩
    ,弱,提示留濕留飲
    。小便自利,邪有出路
    ,不能發(fā)黃。

    第188條

    傷寒轉(zhuǎn)系陽明者
    ,其人戢然微汗出也


    第189條

    陽明中風(fēng),口苦咽干
    ,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
    ,脈浮而緊
    ;若下之
    ,則腹?jié)M、小便難也。

    脈浮而緊發(fā)熱惡寒
    ,提示表閉腹?jié)M微喘口苦咽干提示內(nèi)有郁熱
    ,治當(dāng)表里雙解
    ,若下之
    ,誤治后會腹?jié)M小便難
    ,這個腹?jié)M提示虛證,注意和胃家實的腹?jié)M鑒別
    。小便難提示小便的水走了腸道


    下不厭遲
    !謹(jǐn)記

    第190條

    陽明病
    ,若能食
    ,名中風(fēng)
    ;不能食,名中寒


    能食,是有熱
    ,風(fēng)為陽邪
    ,名中風(fēng);不能食
    ,胃虛停飲
    ,水飲為寒


    第191條

    陽明病,若中寒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戢然汗出
    ,此欲作固瘕
    ,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
    ,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胃中冷,水飲內(nèi)停
    ,不能食
    ,手足汗出傷津大便會硬,是聚是散的瘕就會牢固
    ,形成硬結(jié)
    ,但又有停飲
    ,必大便初硬后溏
    ,胃中冷不是虛寒
    ,水谷不別所致

    第192條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
    ,大便自調(diào)
    ,其人骨節(jié)疼
    ,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fā)狂
    ,戢然汗出而解者
    ,此水不勝谷氣
    ,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初欲食者
    ,就是開始由太陽轉(zhuǎn)屬陽明
    ,能吃,能吃說明里頭有熱
    ,有熱者小便應(yīng)該自利
    ,而反不利,小便反倒不利
    ,大便自調(diào)
    ,但是大便并不稀
    ,里頭有熱的關(guān)系
    ,可也不硬,這也是水谷不別
    ,造成的
    ,其人骨節(jié)疼
    ,翕翕如有熱狀,這說太陽傷寒表證未去
    ,這是由太陽傷寒,初傳入里而并發(fā)陽明病的時候
    ,人參吃
    ,但小便不利……但他不是整個轉(zhuǎn)成陽明病,不昌那樣子
    ,所以擱個陽明病
    ,這個帽語
    ,就是說明這個胃氣強(qiáng)的表現(xiàn),就是能吃
    ,還在太陽階段
    ,這個機(jī)體對這個疾病還是要從表解,要加強(qiáng)津氣
    ,故胃功能亢奮
    ,這么一種情況之下
    ,達(dá)到相當(dāng)程度
    ,就發(fā)生冥眩狀態(tài),就發(fā)狂
    ,出一身汗
    ,病也就都好了
    。這個道理也解釋了
    ,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
    ,脈緊則愈。脈緊則愈
    ,不是奄然發(fā)狂
    ,汗出而解之后脈緊
    。而是其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狀,那時候脈就是緊
    ,根本就是脈緊
    ,太陽傷寒
    ,就象傳里似的
    ,能吃
    ,這只能說明胃在里起亢進(jìn)作用
    ,他是一胃氣強(qiáng),雖然小便不利
    ,不會變成腹瀉
    ,水谷不別。這正是人的生理機(jī)能
    ,總是要從表解除疾病
    。所以里證好了
    ,小便不利來了
    ,就是水不勝谷氣,胃氣強(qiáng)
    ,不但表解
    ,而且小便不利致的停水
    ,水谷不別也者一起好了
    。所以說邪氣不勝谷氣
    。這說明不是真正的陽明病。太陽傷寒
    ,也沒真正發(fā)生太陽陽明并病。這是自愈之狀
    。如果病日久,也有發(fā)生冥眩的
    ,這個奄然發(fā)狂不是個壞現(xiàn)象,完了出一身汗
    ,這都是冥眩狀態(tài),病要好的時候
    ,常要發(fā)生特殊的反應(yīng)
    ,叫冥眩。所以表證時就要從表解除疾病
    ,表證始終不燒脈緊,骨節(jié)疼痛,翕翕如有發(fā)熱
    ,但外熱不那么甚,故說翕翕如有熱狀
    ,不象太陽中風(fēng)那種熱
    ,這段說明治病不能傷正,自愈是胃氣特別亢奮起來
    ,才能好,那么這個陽明病要用瀉法
    ,或清法
    。故這種情況要慎用
    ,不要當(dāng)成陽明病
    ,否則不能去水氣


    第193條

    陽明病欲解時
    ,從申至戊上。

    第194條

    陽明病
    ,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
    ,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
    ,故攻其熱必噦。
    第195條

    陽明病脈遲
    ,食難用飽
    ,飽則微煩,頭眩
    ,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
    ,雖下之
    ,腹?jié)M如故
    ,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如果不能吃
    ,是胃虛停飲,不能再撤熱
    ,故攻其熱必噦,即噦逆
    ,這是因為有胃中虛有冷飲的關(guān)系
    ,胃中虛不能攻伐
    ,有冷飲用溫中去飲的法子可以,吃下藥不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嗪幰膊恍校@是由于人本虛
    ,攻其熱必噦。這個就是告訴陽明病不能吃要注意
    ,不要看作實證
    ,即攻之
    ,攻都指大承氣湯
    。不能吃大概都是胃虛多飲的病


    第196條

    陽明病
    ,法多汗
    ,反無汗
    ,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
    ,此以久虛故也


    應(yīng)當(dāng)多汗
    ,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
    ,久虛故


    第197條

    陽明病,反無汗
    ,而小便利
    ,二三日,嘔而咳
    ,手足厥者
    ,必苦頭痛
    ;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
    ,頭不痛


    小便利嘔而咳是少陽證,手足厥不是寒
    ,是熱厥
    ,熱深厥亦深
    ,熱微厥亦微,他只是說厥而已
    ,這個厥不會大厥的
    ,因少陽病
    ,津液喪竭
    ,吃柴胡劑
    ,津液得充
    ,胃氣因和
    ,后頭有的。津液竭
    ,不是不旁達(dá),手足厥
    ,即是熱的關(guān)系,由于有熱
    ,而且熱往上攻
    ,所以必苦頭痛,所以嘔而發(fā)熱
    ,頭痛是柴胡證,假設(shè)
    ,不咳不嘔,手足不厥
    ,既無少陽病而熱又不甚
    ,那頭就不痛。這就是就證來辨證的意思
    。熱在里頭有上行有下陷
    ,上行則頭痛
    ,但沒到里熱實的這種情況
    ,不汗出,這種不是津虛


    第198條

    陽明病
    ,但頭眩
    ,不惡寒
    ,故能食而咳
    ,其人必咽痛
    ;若不咳者,咽不痛


    頭眩
    ,那個是水氣往上沖胸,則嘔吐
    。這里但頭眩不惡寒
    ,這純粹是熱
    ,陽明病惡熱而不惡寒,這個人的頭眩與不惡寒在一起
    ,就是熱象
    ,熱攻沖上頭,也頭眩
    。所以頭眩有時是熱亢于上頭
    ,有時是胃有停飲而沖逆的,也有貧血,一般停水或熱壅逆的頭眩最多見
    ,但真正熱不惡寒
    ,故能食而咳
    。這與中風(fēng)
    、中寒辨證一樣的。為中風(fēng)里頭有熱
    。由于熱上亢的厲害,一旦波及肺則咳,又熱又咳
    ,嗓子因咳而傷,故痛


    第199條

    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惱者,身必發(fā)黃


    陽明病無汗
    ,熱不得外越,故無汗
    ,小便再不利
    ,濕也不得下瀉
    ,心中懊惱
    ,里頭也有熱
    。身必發(fā)黃,就是郁熱在里
    ,有濕有熱
    ,二個結(jié)合必發(fā)黃。

    第200條

    陽明病
    ,被火
    ,額上微汗出
    ,小便不利者,必發(fā)黃


    這個人只是額上微汗出,旁處無汗
    ,所以熱也不得外越
    ,而小便再不利
    ,所以也必發(fā)黃。

    第201條

    陽明病
    ,脈浮而緊者,必潮熱
    ,發(fā)作有時
    ,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脈浮而緊是太陽傷寒轉(zhuǎn)屬陽明
    ,脈還浮而緊
    ,說傷寒外證很明顯
    ,即便轉(zhuǎn)屬陽明
    ,也只能潮熱發(fā)作有時而已,發(fā)潮熱也是陽明病的一個證侯
    ,由于太陽病剛開始傳陽明,所以脈還浮而緊
    ,雖發(fā)潮熱,但不是老那樣
    ,也是一陣一陣的,發(fā)作有時
    。不會始終發(fā)潮熱
    ,否則是里實了
    ,脈絕不會脈浮而緊
    。這里的太陽病,只是表不解
    ,微畏寒而已,不是還脈浮而緊
    。脈緊再發(fā)熱惡寒是表證
    ,即便里頭有熱,也不到胃家實那個程度
    ,即便發(fā)潮熱
    ,也是發(fā)作有時,但浮者
    ,即脈不緊了,即津液有喪失了


    我們對自盜汗
    ,常常用黃芪
    ,盜汗多源于里熱
    ,用小柴胡加石膏也治盜汗,但是
    ,如果不是因里熱,此方是不行的
    。有里熱的很多
    ,它怎么治盜汗呢
    ?多汗,太陽病不再明顯
    。雖然脈浮
    ,它要是真正到陽明,脈沉實
    、沉大等不會浮的
    。脈浮
    ,病大部還在表,要是緊
    ,只能是時發(fā)潮熱而已
    ,要是脈浮緩,那是太陽中風(fēng)那種脈
    。不應(yīng)脈浮緊
    。但浮者津液有所喪失,必是盜汗所致


    第202條

    陽明病
    ,口躁,但欲漱水不欲咽者
    ,此必衄


    里有熱,渴
    ,胃有熱,必渴
    ,口干,只是燥而不欲飲
    ,不渴
    。可口燥的難受
    ,愿漱水
    ,這是熱不在衛(wèi)分,在血分
    ,血分有熱
    ,迫血妄行,常常鼻衄
    ,故此必衄


    第203條

    陽明病,本自汗出
    ,醫(yī)更重發(fā)汗
    ,病已差
    ,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
    ,故令大便硬。當(dāng)問其小便
    ,日幾行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為小便數(shù)少,以津液當(dāng)還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這 幾個陽明病不是真正的陽明病,這節(jié)更是的
    ,本自汗出
    ,還是表證
    。要是陽明病重發(fā)汗
    ,不會病已差,陽明病越發(fā)汗越壞
    ,忌發(fā)汗
    。太陽中風(fēng)應(yīng)用桂枝湯發(fā)汗,雖然病差了
    ,尚微煩不了了。表不解
    ,他要煩
    ,表解了不應(yīng)該再煩,還微煩不了了
    ,這是由于汗多亡陽
    ,胃中干的關(guān)系
    ,大便必硬,還是發(fā)汗造成的
    ,所以底下有解釋
    ,這個不要當(dāng)陽明病來治
    ,這是因亡津液,發(fā)汗不合法
    ,重發(fā)其汗,胃中干燥
    ,所以大便硬
    ,此時當(dāng)問其小便
    ,日幾行
    ?若平時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這沒關(guān)系的
    ,逐漸津液恢復(fù),大便還是會有的
    ,什么道理呢
    ?現(xiàn)在小便次數(shù)少
    ,津液當(dāng)反于胃中
    ,故知不久將大便
    。此大便硬不是因熱結(jié)的
    ,陽明病便結(jié)必須治療。但是帽以陽明病
    ,是沖這個汗出多,這個在自汗出,這個后頭也有
    。本自汗多,是太陽中風(fēng)
    ,但汗出過多也為太過,太過則結(jié)于里
    ,而成脾約的。這一點是似而非
    。所以貌似陽明病,是讓你區(qū)別
    ,由于病在表
    ,所以也用發(fā)汗劑,但發(fā)汗不得法
    ,是重發(fā)其汗
    。本來有汗而重發(fā)汗
    ,此書說發(fā)汗都是麻黃劑,幸運的是
    ,發(fā)汗病已解,但只是微煩而不了了
    。要是陽明病發(fā)汗
    ,絕不會這樣
    ,越發(fā)越務(wù)津助熱。根據(jù)全文
    ,這不是真正的陽明病
    ,這個書有的是
    ,比如傷寒吧,有的不是太陽傷寒,又說無汗等


    第204條

    傷寒嘔多
    ,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多是少陽證
    ,少陽病不可汗
    ,亦不可下,少陽陽明還是常常帶嘔的
    。微嘔也有攻的時候
    ,如嘔多
    ,說明少陽病還存在,雖有陽明證
    ,也不過是少陽陽明并病而已,應(yīng)從少陽治
    ,可攻下。

    第205條

    陽明病
    ,心下硬滿者
    ,不可攻之
    。攻之
    ,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這更重要了
    ,所以心下硬滿
    ,胃虛
    ,人參證,胃虛邪氣水氣都往胃里去
    ,故致胃處又硬又滿
    ,胃家實方才不也說硬滿嗎?只是硬滿而無其他的熱
    ,象實象
    ,則為人參證,應(yīng)用補(bǔ)中健胃的人參類的藥
    ,萬不能攻
    。虛以實治
    ,利不止者必死
    ,利止者可以好。

    第206條

    陽明病,面合赤色
    ,不可攻之
    ,必發(fā)熱,色黃者
    ,小便不利也。

    顏面紅
    ,面頜赤色
    ,即緣緣面赤,為陽氣怫郁在表
    ,還是要出汗,而汗不出
    ,故而發(fā)紅
    。此表證有不可吃瀉藥,假攻之,必發(fā)熱色黃
    ,小便不利
    。攻后,邪熱內(nèi)陷
    ,虛其內(nèi),水谷不別
    ,小便不利,熱與水相郁要發(fā)黃


    這都說陽明禁下的幾條
    。心下硬滿,嘔多
    ,臨床看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
    。陽明病雖是以攻為主的治療方法
    ,但有些不可妄攻的,必須知道
    。有些條文是因證辨證的
    ,嘔而渴,手足厥者
    ,必頭痛等
    ,頭眩不惡寒,這都是因證辨證
    。頭眩常常胃有停水,但不惡寒的頭眩是熱
    ,熱往上攻
    ,也頭暈。就是頭前講頭眩了
    ,由于不能食。有些欲作谷疸的食難用飽的頭眩
    ,不讓你認(rèn)為頭眩全是胃虛有停飲的情況,也有其他的情況


    第207條

    陽明病,不吐不下
    ,心煩者
    ,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這是針對梔子豉湯說的
    ,發(fā)汗吐下后心煩不得眠
    ,那是虛煩
    ,經(jīng)過吐下之后
    ,里頭沒東西了
    。如果有陽明病的外觀
    ,如外證發(fā)熱汗出
    ,不惡寒只惡熱
    ,主證是胃家實,這類的陽明病
    ,沒經(jīng)吐下
    ,這種煩燥為實煩,是胃家實之煩
    ,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謂承氣湯在承氣湯中最輕的瀉下劑,調(diào)胃
    ,指胃不和
    ,而加以調(diào)
    ,主要是甘草的作用
    ,大黃加芒硝瀉下相當(dāng)?shù)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芒硝軟堅去熱
    ,大黃刺激湯道蠕動。配以甘草可緩其猛下
    ,甘草在急迫的情況,如痛的急撻等
    ,能緩解癥情的急迫
    ,如煩得睡不著
    ,或痛的厲害等
    。在藥力方面也起緩的作用
    。調(diào)胃承氣湯用甘草使其瀉下作用緩緩發(fā)作
    ,調(diào)和胃氣
    。臨床上大瀉下,大利尿劑
    ,甘草不能用
    ,如五苓散利尿最厲害
    ,豬苓湯、大承氣
    、小承氣也沒有甘草。這個調(diào)胃承氣湯是不是大瀉下
    ?是的
    ,大黃四兩,頓服
    ,應(yīng)是錯,前面太陽篇調(diào)胃承氣湯是分溫再服。即便二次也是夠重的
    。芒硝應(yīng)為半升
    ,不是半斤
    ,即半茶杯,量也重
    ,我們不要死拘泥于此分量。這幾個承氣湯都是的
    。“少少與之”
    ,雖然量大,一回只吃那些也行
    。臨床用此方大黃頂多用四錢
    ,即九克十克即可
    ,芒硝12克分沖
    ,一次6克
    ,甘草6克
    。輕癥可少少與之,重癥可加重
    。此書上分二次吃
    ,就是二劑
    ,二劑大黃四兩(12錢)

    第208條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
    ,不惡寒者,其身必重
    ,短氣腹?jié)M而喘
    。有潮熱者,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手足戢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
    ,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在滿不通者
    ,可與小承氣湯
    ,微和胃氣
    ,勿令大泄下


    脈遲是與數(shù)相對
    ,數(shù)為有余之脈,遲為不及之脈
    ,有及的脈多主寒
    ,主虛等不足之病
    ,陽明病而遇此脈當(dāng)心其虛
    ,此段主要講的是攻。陽明病
    ,脈遲
    ,雖然汗出,不惡寒,即外證俱備
    ,但脈遲,里頭不會邪熱太甚
    ,其身必重,即外有濕
    ,濕在組織里面則沉
    ,短氣是里有飲
    ,金匱里有
    ,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即心跳,水氣凌心
    ,微者則短氣
    。腹?jié)M而喘,既是停飲
    ,里面的就不會那實。如實的厲害也喘
    ,而此實的不厲害而喘
    ,是熱往上壅
    。既有停飲,同時熱往上壅
    ,二者相結(jié)也能使腹?jié)M而喘。此種情況不可下
    。這里所舉的證狀全是下的證候,但是脈心
    ,恐怕有虛,恐怕沒實到下的程度
    。前面講了“系在太陰”,病傳入胃腸之里
    ,假設(shè)此人數(shù)日里頭多食多飲的人
    ,就是里頭有水
    ,如果濕勝于熱,如邪熱傳入里
    ,則發(fā)生太陰病
    ,就腹痛下利等。如熱勝濕
    ,所以陽明病法多汗,水火二者不能同時存在的
    ,如果熱盛則傷人津液,一方面出汗
    ,一方面小便數(shù)。在體外沒有什么津液
    ,甚至不能沉,沉說明有很多的濕,所以身沉里頭不會熱得了不得
    ,熱結(jié)的不會那么深,這種情景不可下也
    。有潮熱者
    ,這潮熱并不是日晡所發(fā)熱
    ,只是一種來勢兇猛的這種熱,即熱之甚也
    ,如潮水一般,言其勢重而多
    ,蒸蒸發(fā)熱。出現(xiàn)這種熱,表明外欲解
    ,可攻里
    。如果手足戢戢然汗出
    ,當(dāng)然身上早就出汗了,現(xiàn)在手足也不斷發(fā)汗
    ,綿綿不汗
    ,這說明大便
    ,已硬之候。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瀉猛峻,要慎用
    ,必須有潮熱
    ,而大便也硬
    ,大便硬有多種證候
    ,手足戢然汗出也是大便硬的一種證候。陽明病是熱甚使津液盡量往外蒸
    ,那么里面不斷沒有水
    ,而且全身干,這時的陽明脈遲
    ,如何解釋呢?所以不及的脈也常主有余
    ,有余到相當(dāng)?shù)某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的津液大傷,脈也遲
    。此書中遲脈多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遲
    。這時的脈遲是真正的可下之脈。

    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
    ,外未解也
    。假若汗出不少
    ,陽明病法多汗
    ,發(fā)熱不是潮熱而是微發(fā)熱。還有惡寒
    ,外未解也
    。也不能攻,當(dāng)先解外
    ,宜法與桂枝湯是對的
    。前面講了如果有表證又有里證,即是太陽陽明并病
    ,表未解必先解表而后攻里
    ,此為定法。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只是微熱
    ,不可攻。熱不潮
    ,指沒到潮水一般的熱,不可攻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
    ,如果沒有潮熱真正大滿,腹脹滿而大便不通
    ,也只能用小承氣湯和其胃而已,也不能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也能通便,消脹力量相當(dāng)強(qiáng)
    ,有厚樸
    、枳實。微和胃氣
    ,勿令大瀉下
    。微和就是不能盡劑,原方不要全部喝完
    。此條分析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此書辨證主要在方證上。所以既辨病形
    ,即六經(jīng)
    ,然后更分析八綱(即寒熱虛實),六經(jīng)即是表里陰陽
    。在六經(jīng)的基礎(chǔ)上再分寒熱虛實,比方說潮熱可攻
    ,可用大承氣
    ,小承氣調(diào)胃承氣等,大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樸
    、芒硝
    。大量厚樸、枳實
    ,此二藥行氣消脹
    ,加上大黃芒硝,攻下的力量相當(dāng)猛峻
    ,所以大承氣湯治大實大滿大痛
    ,脹的厲害
    ,熱的厲害也疼
    ,所以藥量相當(dāng)?shù)拇螅巹┫喈?dāng)猛
    ,故要慎用。芒硝去熱軟堅通便
    ,治熱,潮熱都用芒硝
    ,配大黃瀉下夠重,再用行氣消脹的這種藥則更猛
    ,厚樸半升相當(dāng)重
    ,枳這五枚
    ,也有五六錢
    ,現(xiàn)在用大黃、芒硝給三四錢
    ,最多五六錢
    ,厚樸、枳實四五錢即可
    。小承氣湯差不多
    ,把芒硝去了
    ,瀉下作用就不重
    ,有厚樸
    、枳實也消脹,后面還有三物厚樸湯
    ,單獨通便消脹,把厚樸枳實加重
    ,治上滿為主的,與調(diào)胃承氣湯比較
    ,調(diào)胃承氣湯比小承氣湯通便作用強(qiáng),但消脹不及小承氣


    第209條

    陽明病,潮熱
    ,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
    ,不硬者,不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
    ,轉(zhuǎn)矢氣者,此有燥屎
    ,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矢氣者
    ,此但初頭硬
    ,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這,必脹滿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
    ,必大便復(fù)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矢氣者
    ,慎不可攻也

    這段相當(dāng)好
    ,陽明病要是發(fā)潮熱
    ,根據(jù)前面發(fā)潮熱,可攻
    。但必須大便微硬
    ,這才能用大承氣湯
    ,這里容易誤會
    ,不是大承氣湯專攻硬便
    ,大便硬是用大承氣湯的火候
    ,全是熱實于里的一種病叫陽明病
    ,大承氣湯的應(yīng)用必須大便硬才能用。要是不硬不能用大承氣湯
    。要是把大承氣湯看成是專攻大便就錯了
    ,他是治病的,大便硬是用的火候
    。不大便已經(jīng)六七天了,究竟是大便硬與不硬呢?要有硬的證候
    ,可用
    ,如手足戢戢然汗出等。如果沒有證侯
    ,已六七天不大便
    ,恐怕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與小敢湯
    ,在此過程中可以看出,如果是大承氣湯證
    ,屎已硬了,與小承氣湯大便下不來的
    ,但與之也無害,湯入腹只轉(zhuǎn)矢氣而已
    ,即放屁
    ,下面通氣
    ,那是里頭有燥屎
    ,小承氣湯力量不及
    ,乃可用大承氣湯,如果不轉(zhuǎn)矢氣
    ,大便就下來了
    ,此但初頭硬后必溏,這用小承氣就對了
    。如果吃大承氣湯
    ,必然滿不能食也
    ,攻伐太過
    ,虛其胃氣,就發(fā)虛脹虛滿
    ,而不能食
    。欲飲水者,因大下后僵津厲害
    ,想喝水
    ,但與水則噦
    ,胃太虛了
    ,所以既是試之,也是治之
    。其后發(fā)熱者
    ,吃過小承氣湯
    ,已下初硬后溏的大便
    ,潮熱也好了,也可是不多久又發(fā)燒了
    ,又發(fā)潮熱,必大便變硬而少也
    ,一定是大便又硬了,也應(yīng)是初硬后溏
    ,而且也少
    ,因瀉過了。以小承氣湯和這
    。如吃小承氣湯轉(zhuǎn)矢氣
    ,且病進(jìn)展了,大便變硬了
    ,用大承氣湯。如不轉(zhuǎn)矢氣者
    ,慎不可攻也


    這段說大小承氣湯
    ,要慎重
    ,臨床上,疑似這間從輕治不要從重治
    ,無論汗吐下皆如此


    第210條

    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
    。鄭聲
    ,重語也。直視譫語
    ,喘滿者死
    。不利者亦死。

    譫語是里實證經(jīng)常遭遇的,在陽明病里面也是一個主要的證侯。里實要譫語
    ,所以說實則譫語
    ,譫語就是狂言亂語
    ,說胡話
    ,虛則鄭聲
    ,鄭聲者,重也
    ,一句話沒完沒了的重疊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裱詠y道不要緊,是實
    ,攻就能好。一句話
    ,小聲小氣,默默沒完沒了
    ,叫鄭聲
    ,為正虛
    ,成問題
    。我們陽明的實都是由于津虛到了一定的程度
    ,直視者,精氣不能榮于目
    ,直視譫語,陽明病里實
    ,即譫語而眼球不能動了
    ,直視說明津液不榮于目
    ,喘滿者死,喘滿者氣脫于上
    ,下利者也死,虛極而脫
    ,是津液脫于下也
    ,必死,虛極由陽入陰
    ,所以陽明病本來如實法
    ,實證好治,這就是方才說該謹(jǐn)慎
    ,該放膽要放膽,該用大承氣必得用
    ,要到譫語直視發(fā)生喘滿下利
    ,則是延誤了。遇到熱病
    ,亂用滋陰清熱
    ,不行
    ,該攻得攻
    ,要等到邪實正衰,則無所措手
    ,補(bǔ)虛,越補(bǔ)越實
    ,去病
    ,則人不勝藥
    ,非死不可。到虛脫的時候更完了


    第211條

    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
    ,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
    ;脈自和者不死。

    這個是治死的
    ,發(fā)汗多就是反復(fù)發(fā)汗
    ,若重發(fā)汗,二者都是亡其陽
    ,陽就是津液
    ,在此更明確了。故此書上的陽都指津液
    。發(fā)汗最人津液,由于大量津液亡失
    ,胃中干就要譫語
    ,這個純粹是被治的,脈短則死
    ,看津液虛到哪個份上
    ,脈一般上到寸口
    ,下到尺中
    ,現(xiàn)在脈短就剩下關(guān)上一點叫短,上不及寸
    ,下不及尺,脈短者是血液津液虛竭之象
    ,非死不可


    脈自和者不死,脈上下勻調(diào)
    ,是脈沒虛到家,雖譫語
    ,不要緊
    ,這個我遇到過,有一個山東人
    ,姓馬,糖尿病
    ,主要用白虎增液加人參之類
    ,很快就控制了
    ,自家窮
    ,住在我學(xué)生家
    ,后來感冒了,流感
    ,住院,打針
    ,發(fā)熱不退
    ,又吃啊斯匹林等發(fā)汗,一吃熱退
    ,今天退明天就又燒起來
    ,又發(fā)汗反復(fù)治療一個多月,后來我那個學(xué)生
    ,去醫(yī)院看她
    ,不行了
    ,給我說
    ,這姓馬的
    ,女的
    ,壞了,得感冒了
    ,住醫(yī)院了,我去一看
    ,不行了
    ,也請了別的大夫
    。后來叫我去看,我是私人開業(yè)的,在大醫(yī)院受歧視
    ,我說不去
    。后來去了
    ,此人骨瘦如柴,穿襪子
    ,就象個棍子似的,瘦的沒了
    。就是因反復(fù)發(fā)汗
    ,我一看在我之前也請了一個中醫(yī)
    ,方子是四逆湯、附子
    、干姜
    、甘草
    ,也是好大夫開的
    ,我也沒支聲,后來我學(xué)生出來我說
    ,沒有治療的
    ,脈浮而無力
    ,虛數(shù)無度,快的很
    ,還是發(fā)熱,我說現(xiàn)在就一個法子
    ,也不能救其命,但可能好一點
    ,用大量白虎加人參
    ,人參起碼用西洋參一兩。大量人參
    ,大理石膏,后來學(xué)生說她太窮了
    ,要是好不了就不治了
    。后來很快就死了,就是給治死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這種流感,打吊針不會好的
    ,所以開始的熱,就用小柴胡加石膏非常好,不會有這種情形
    ,一發(fā)汗
    ,體溫當(dāng)時散一散就好了
    。古人發(fā)汗不會反復(fù)發(fā)汗的,所以麻黃湯之后表不解
    ,只能用桂枝湯
    ,桂枝湯解肌呀,不是大發(fā)汗藥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9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前不久在一家中醫(yī)院做牽引手法復(fù)位術(shù)治療
    ,可我不明白的是
    哪些兒童智商高(小孩智商高的表現(xiàn))
    哪些兒童智商高哪些兒童智商高誰都想自己的孩子更聰慧一些,可怎樣才能如愿呢
    ?專家們提示,大多數(shù)智商高的孩子都有以下特點:遠(yuǎn)血緣通婚的孩子有資料顯示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xué)上一個時髦的診斷。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
    ,因心慌
    、失眠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