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行氣春砂仁
化濕行氣春砂仁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fā)生了一次范圍較廣的牛瘟
,全縣境內(nèi)方圓數(shù)百里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
,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fā)瘟
,而且頭頭強(qiáng)健力壯
。當(dāng)?shù)貛讉€老農(nóng)民感到十分驚奇
,便召集這一帶牧童
,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么草
?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nèi)诮鸹臃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那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fā)出濃郁芳香、根部發(fā)達(dá)結(jié)果實的草
,牛很喜歡吃
。”

老農(nóng)們聽后
,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
,看見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
,摘下幾粒果實
,放口中嚼之
,一股帶有香、甜
、酸
、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
,感到十分舒暢
。大家品嘗了以后,覺得 這種草既然可以治牛瘟
,是否也能治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克跃屯诹诉@種草帶回村中
,一些因受了風(fēng)寒引起胃脘脹痛
、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后
,效果較好
。后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后,進(jìn)行栽培
,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
,這就是砂仁的由來。
砂仁又稱為“陽春砂仁
、春砂仁”
,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
,安胎的功效
。可用于脾胃氣滯引起的脘腹脹痛
、不思飲食
,多與陳皮、木香同用
。若脾虛氣滯
,多配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藥
,如香砂六君子湯
。用于妊娠嘔吐、胎動不安
,多與補(bǔ)氣血
、補(bǔ)腎藥同用。
摘自《現(xiàn)代保健報》文/姚小玲
砂仁的主要價值
砂仁主治脾胃氣滯
、宿食不消
、腹痛痞脹
、噎膈嘔吐、寒瀉冷痢
。砂仁觀賞價值較高
,初夏可賞花,盛夏可觀果
。果實供藥用以廣東陽春的品質(zhì)最佳
,主治脾胃氣滯,宿食不消
,腹痛痞脹
,噎膈嘔吐,寒瀉冷痢
。
目前藥用的砂仁的基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要產(chǎn)于中國廣東省的春砂
,一種是中國海南的殼砂,還有一種叫縮砂密
,主產(chǎn)于東南亞國家
。常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
、脾胃虛寒
、嘔吐泄瀉、妊娠惡阻等
。平時經(jīng)常食用則有養(yǎng)胃健脾
,暖肺養(yǎng)腎的保健作用。
擴(kuò)展資料:
春砂仁是馳名中外的名貴中藥材
,據(jù)宋代的《開源通寶》和明代的《本草綱目》記載
,春砂仁有性味辛溫、健胃
、行氣調(diào)中
、消食安胎的作用。用砂仁制成的菜式
,享譽(yù)四方
。經(jīng)常食用則有養(yǎng)胃健脾
,暖肺養(yǎng)腎的保健作用
。
春砂仁屬姜科常綠草本植物,性喜蔭
,常生長在山邊灌木叢濃蔭下
,或者塘基村邊,或者房前屋后
。春砂仁的特點就是枝頭開花不結(jié)果
,匍匐于地面的根莖才結(jié)果實
。
——砂仁
化濕藥的種類及臨床使用注意事項
凡功能化除濕濁,醒悅脾胃的藥物
,稱為化濕藥
。 化濕藥,大多氣味芳香
,故又稱為“芳香化濕藥”
。使用化濕藥后,可以使?jié)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從而解除濕困脾胃的癥狀
,所以又稱為“化濕醒脾藥”或“化濕悅脾藥”。
脾胃為后天之本
,主運化
,喜燥而惡濕,愛暖而悅芳香
,易為濕邪所困
,濕困脾胃(又稱濕阻中焦)則脾胃功能失常,化濕藥能宣化濕濁
,醒悅脾胃而使脾運復(fù)健
,故在臨床應(yīng)用上具有重要意義。
化濕藥主要適用于濕困脾胃
、身體倦怠
、脘腹脹悶、胃納不馨
、口干多涎
、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癥
。此外
,對濕溫、暑溫諸癥亦有治療作用
。
化濕藥性味大都辛溫
,歸入脾胃,而且氣味芳香
,性屬溫燥或偏于溫燥
。
化濕藥應(yīng)用注意事項
1.化濕藥的功效有化濕、燥濕之不同
,說明作用有緩弱
、強(qiáng)烈之異,應(yīng)根據(jù)濕阻中焦之程度適當(dāng)選用,以免病重藥輕或病輕藥重之弊
。
2.化濕藥主要用于寒濕中阻之癥
,常配合溫里藥同用;如為濕熱之癥
,須配合清熱燥濕藥同用
。此外,如兼氣滯
,可配行氣藥
;脾胃失運,可配健脾和胃藥
;如濕邪較重
,還可與利水滲濕藥相配伍。
3.化濕藥功能化濕
、燥濕
,易于耗陰傷津,故陰虛津少
,舌絳光剝者宜慎用
。
4.化濕藥物多含揮發(fā)油成分而氣味芳香,煎煮過久可降低或喪失療效
,故不宜久煎
,有的則應(yīng)后下。
藿香
【藥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廣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
【性味與歸經(jīng)】辛
,溫。歸脾
、胃
、肺經(jīng)。
【功效】化脾醒濕
,辟穢和中
,解暑,發(fā)表
。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阻脾胃
、脘腹脹滿、濕溫初起等癥
藿香氣味芳香
,功能醒脾化濕
,為芳化濕濁之要藥,故適用于濕阻中焦
、脘悶納呆之癥候
,在臨床上常與佩蘭等同用
。用于濕溫出起
,可配薄荷
、茵陳、黃芩等同用
。
2.用于嘔吐
、泄瀉等癥。
藿香芳香辟穢濁而能和理脾胃
,適用于感受穢濁
、嘔吐泄瀉之癥,可配蘇葉
、半夏
、厚樸、陳皮等同用
。對于胃寒嘔吐之癥
,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
,可配黃蓮
、竹茹;脾胃虛弱者
,可配黨參
、甘草;妊娠嘔吐
,可配砂仁同用
。
3.用于暑濕癥。
藿香微溫
,化濕而不燥熱
,又善于解暑,為解暑要藥
。其治暑濕之癥
,不論偏寒、偏熱
,都可應(yīng)用
,臨床經(jīng)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用于發(fā)熱惡寒
、惡寒發(fā)熱
、胸脘滿悶等癥。
本品既能化濕
,又能解表
,故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兼有濕阻中焦的癥候,常配伍紫蘇、陳皮等同用
。
此外
,可治鼻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膳湄i膽汁等同用
。
【處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凈
,曬干
,切碎用)
廣藿香(產(chǎn)廣東者,一般認(rèn)為功效較好
。洗凈
,曬干,切碎用)
鮮藿香(新鮮者
,洗凈
,切碎用。主要用于解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
,鮮者加倍
,煎服。
【按語】1.藿香氣味芳香化濕辟穢而和脾胃
,性味辛溫
,散表邪而除表證,兼能解除暑邪
,為夏令要藥
,鮮者尤佳。又治鼻淵
,頗有良效
。而辛香而不過散,溫熙而不燥烈
,故為臨床常用藥也
。
2.紫蘇與藿香皆有發(fā)表和中的作用,
紫蘇長于散寒解表
,且能安胎
、解魚蟹毒;
藿香長于化濕醒脾
,且能解暑
、治鼻淵。
3.香薷與藿香皆為既能發(fā)表
,又能解暑之藥
,
香薷散寒解表力佳
,且能行水消腫;
藿香則化濕醒脾力優(yōu)
,且能治鼻淵
。
【方劑舉例】藿香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厚樸
、陳皮
、大腹皮
、桔梗
、半夏、白芷
、茯苓
、蘇葉、甘草
。治外感不正之氣
,內(nèi)傷飲食,頭痛發(fā)熱
,或霍亂吐瀉
,或發(fā)瘧疾。
不換金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
、法半夏
、蒼術(shù)
、厚樸、陳皮、甘草
。治濕濁內(nèi)阻兼有外感。
【文獻(xiàn)選錄】《藥品化義》:「其氣方香
,善行胃氣
,以此調(diào)中,治嘔吐霍亂
,以此快氣
,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
,若脾胃不和
,用之助胃而進(jìn)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本草正義》:「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
,為醒脾和胃
,振動清陽妙品
。......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
,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
,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
,勝濕辟穢
,故為暑濕時令要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
,溫熙而不偏于燥熱,能袪除陰霾濕邪
,而助脾胃正氣
,為濕困脾陽,怠倦乏力
,飲食不甘
,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辟穢惡
,解時行疫氣
。」
「藿香雖不燥烈
,然究是以氣用事
,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為佳。若舌燥光滑
,津液不布者
,咸非所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佩蘭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佩蘭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地上部份
。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平
。歸脾
、胃經(jīng)。
【功效】化濕醒脾
,解暑
。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濕溫初起
,以及口中甜膩等癥。
佩蘭氣味芳香
,善于化濕醒脾
,功效與藿香相似
,治療濕阻脾胃癥候,兩藥往往相須為用
。本品氣味清香
,性平不溫,故又為治療濕溫病癥要藥
,常與藿香
、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yīng)用
。此外
,又適用于濕熱內(nèi)阻、口中甜膩多涎
、口氣腐臭之癥
。
2.用于暑濕癥
。
佩蘭能醒暑化濕
,用于內(nèi)蘊(yùn)、畏寒
、發(fā)熱
、頭脹、胸悶
、胃呆等癥
,常配合藿香、厚樸
、荷葉同用
。
【處方用名】佩蘭、佩蘭葉
、陳佩蘭(洗凈
,曬干,切碎用)
、鮮佩蘭(新鮮者
,洗凈,切碎用
。主要用以解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
,鮮者加倍,煎服
。
【按語】1.佩蘭《本經(jīng)》稱蘭草
,性味辛平,氣味芳香
,專入脾胃
,有化濕悅脾之效
,又能解暑,為治療暑濕內(nèi)蘊(yùn)之藥
,其為脾癉要藥
,亦因化濕之功。鮮品用于夏令作用尤佳
。
2.藿香與佩蘭均能化濕和中
、解除暑熱,故臨床往往相須配用
,但
藿香性偏辛溫
,又能祛風(fēng)寒、治鼻淵
;
佩蘭則性屬辛平
,又為濕溫、脾癉之要藥
。
【方劑舉例】芳香化濁法(《時病論》):佩蘭
、藿香、陳皮
、制半夏
、大腹皮、厚樸
、荷葉
。治夏月霉?jié)瘢馗節(jié)M悶
,氣機(jī)不暢
。
辛苦香淡湯(《濕溫大論》):佩蘭、藿香
、川樸
、半夏、黃芩
、黃連
、枳實、滑石
、苡仁
。治濕溫癥。
【文獻(xiàn)摘錄】《素問
?奇病論》:「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
。......其氣上溢
,轉(zhuǎn)為消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本草綱目》:「按『素問』云,五味入口
,藏于脾胃
,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
,令人口甘
,此肥美所發(fā)也,其氣上溢
,轉(zhuǎn)為消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本草經(jīng)疏》:「肺主氣,肺氣郁結(jié)
,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
,胃主納水谷
,胃氣郁滯
,則水唋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jié)滯
,芬芳能除穢惡
,則上來諸癥自療,大多開胃除惡
,清肺消痰
,散郁結(jié)之圣藥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砂仁(附:砂仁殼
、砂仁花)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陽春砂AmonumvillqsumLouv.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縮砂A.xanthioidesWall.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
,溫
。歸脾、胃
、腎經(jīng)
。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瀉
,安胎
。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阻脾胃
,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嘔吐泄瀉等癥
。
砂仁氣味芳香,辛溫通散
,善于化濕行氣
,為醒脾和胃之良藥,對于濕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嘔吐泄瀉等癥
,常配合白術(shù)
、陳皮等同用;對于脾胃氣滯
、脘腹脹滿
,常配合陳皮、厚樸
、木香等同用
;對于脾虛氣滯,可與黨參
、白術(shù)等同用
。
2.用于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
砂仁辛溫入脾
,能溫中止瀉,常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
,多與溫中祛寒的干姜
、熟附子,陳皮等同用
。
3.用于妊娠惡阻
,胎動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適用于胎動不安
,妊娠惡阻等癥
。臨床上用治胎動不安,常配合白術(shù)
、蘇梗等同用
;治妊娠惡阻,可配合半夏
、竹茹等同用
。
【處方用名】縮砂仁、西砂仁(產(chǎn)國外,質(zhì)較差
,去殼
,打碎用)、春砂仁
、陽春紗(產(chǎn)廣東陽春縣者
,質(zhì)佳。春砂仁
,附去殼者
;陽春砂,附帶殼者
。打碎用)
、砂全殼砂(帶殼的西砂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
,煎服
,入湯劑宜后下。
【附藥】1.砂仁殼:即陽春砂或縮砂的果殼
。性味
、功效與砂仁相同,但溫性略減
,力較薄弱
。適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滿
,嘔惡等癥
。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
2.砂仁花:即陽春砂的干燥花
。功用及用量同砂仁殼。
【按語】1.砂仁氣味辛溫
,氣味芳香,化濕而能行氣
,故治濕阻中焦
,脾胃氣滯,溫中而能止瀉
,故治寒濕為患
,大便泄瀉。更有行氣安胎之功
,能治胎動
、惡阻諸癥。以其入脾胃腎經(jīng),故為中下焦寒濕氣滯要藥
。
2.前人臨床處方應(yīng)用熟地黃又恐其滋膩妨胃
,每以砂仁拌用,誠有補(bǔ)而兼行之利
,維亦可另用佐之
,不必拘于相拌而施之。
【方劑舉例】香砂六君湯(《醫(yī)方集解》):木香
、砂仁
、人參、白術(shù)
、茯苓
、甘草、陳皮
、半夏
。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
,脾胃不和
。
【文獻(xiàn)摘錄】《珍珠囊》:「治脾胃氣結(jié)滯不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
,霍亂轉(zhuǎn)筋,心腹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本草經(jīng)疏》:「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
,辛能潤腎
,故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
,若兼腎虛
,氣不歸元,非此為向?qū)Р粷?j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若咳嗽多緣肺熱,則此藥不應(yīng)用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本草匯言》:「溫中和氣之藥也。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
,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
,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
。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
?蓋氣結(jié)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
,此藥辛香而散
,溫而不烈,利而不削
,和而不爭
,通暢三焦,溫行六腑
,暖肺醒脾
,養(yǎng)胃養(yǎng)腎,舒達(dá)肝膽不順不平之氣
,所以善安胎也
。」
《玉揪藥解》:「和中調(diào)氣
,行郁消滯
,降胃陰而下食,達(dá)脾陰而化谷
,嘔吐與泄瀉皆良
,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
,能安胎妊
,調(diào)上焦之酸腐,利下氣之穢濁
。清升濁降
,全賴中氣,中氣非旺
,則樞軸不轉(zhuǎn)
,脾陷謂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白豆蔻(附:豆蔻殼
、豆蔻花)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
,溫。歸肺
、脾
、胃經(jīng)。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阻脾胃
,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胸悶氣滯
,以及濕溫初起等癥。
白豆蔻氣味芳香
,辛溫通散
,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
,可與蒼術(shù)
、半夏、陳皮等同用
。本品氣清上浮
,能入肺經(jīng),又可用于氣滯胸悶之癥
,可配厚樸
、枳殼等同用。此外
,還可用于濕溫初起
,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
、竹葉等同用
;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
、通草等同用
。
2.用于惡心嘔吐。
白豆蔻能溫中散寒
,具有止嘔作用
,用治胃寒嘔惡,常合半夏
、藿香
、生姜等同用。治小兒胃寒吐乳
,可配砂仁
、甘草共研細(xì)末,常滲口中
。
【處方用名】白豆蔻
、豆蔻
、紫豆蔻(帶殼,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
,入湯劑宜后下
。
【附藥】1.豆蔻殼:即白豆蔻的果殼。功用與豆蔻相同
,但溫性略減
,力亦較弱。適用于寒濕氣滯
、脘腹脹悶
、胃呆、嘔吐等癥
。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
,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干燥花
。功用與用量同豆蔻殼
。
【按語】1.白豆蔻辛溫而不熱,芳香而氣清
,入肺經(jīng)宣滯寬胸
,入脾胃化濕行氣,溫中而能止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