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物學
與宋代明顯不同
,遼夏金元時期藥物學著作的撰著者大多不是醫(yī)官儒臣,而是臨床醫(yī)生。他們根據臨床實際和用藥需要,進行藥性理論的總結和探討,試圖找出一條以簡馭繁、由博返約的途徑。(一)對藥性理論的探討總結
1
、藥物歸經學說的初步確定:歸經是指藥物對機體某部位(臟腑、經絡)的選擇性作用。金元時期歸經學說逐漸確立。成為藥性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張元素認為取各藥藥性之長使其各歸其經,則力專效宏,若不明歸經,無的放矢則很難中病逐邪。他綜合分析了氣味對臟腑經絡的作用,總結出歸經規(guī)律,“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同一瀉火藥,黃連則泄心火,黃芩則瀉肺火2
、升降浮沉學說的形成: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也是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元素秉承《內經》理論,以藥物的氣味陰陽薄厚來闡述升降浮沉,他認為藥物之所以具有升降之性,乃是由其氣味厚薄參合而成,他還舉出茯苓、麻黃為例說明氣薄者未必盡升,味薄者未必盡降。他還精心制定出了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的“藥類法家”,他注意到藥物的升降浮沉與其質地和種類有關李杲進一步認為藥物升降浮沉之性與四時節(jié)氣的更迭是相對的
(二)本草著作概況
1
元代崇尚醫(yī)學
2、醫(yī)療本草著作:元代從開國初起
元天歷年間(1328~1330)
元代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卷3為食療專論“飲食有度”,專談飲食宜忌
3
、其它本草著作:嚴格說來朱丹溪有《本草衍義補遺》一書
,是針對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的發(fā)揮元代瑞州(今江西省高安縣)醫(yī)學教授胡仕可選出若干常用藥物按韻語編類歌括,元貞元年(1295)成《本草歌括》8卷
二 同藥物學類似,遼夏金元時期的方劑學也明顯萎縮了 宋時已設立御藥院 《瑞竹堂經驗方》為元代薩得彌實(一作沙圖穆蘇)撰 元代李仲南匯集古人醫(yī)書,于至順二年(1331)撰成《永類鈐方》22卷 與李仲南不同 元末出現了一部特殊的醫(yī)方集《回回藥方》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75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遼夏金元時期臨床各科成就
下一篇:
少數民族醫(yī)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