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基礎(chǔ)醫(yī)學的進展

    醫(yī)案日記 2023-05-11 15:23:14

    一、解剖學

    北宋在中國古代解剖學史上有重要成就

    。此期間前后曾進行過兩次人體解剖活動,并由此產(chǎn)生了兩部人體解剖學圖譜——《歐希范五臟圖》和《存真圖》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廣西地方官府處死歐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

    ,并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吳簡(一作靈簡)與醫(yī)生和畫工較仔細地觀察了這些尸體的內(nèi)臟器官
    ,并由畫工宋景描繪成圖,這便是《歐項范五臟圖》
    。這一史實在當時及稍后的許多史志及筆記文集中部有記載(范縝《東齋紀事》卷一,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六
    ,葉夢得《巖下放言》卷下
    、趙與時《賓退錄》卷四、李攸《宋朝史實》卷十六
    、楊仲良的《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四十九、鄭景壁的《劇談錄》等都或詳或略地記載了其始末)
    ,該圖早已佚失
    ,難以知其詳情
    ,從《史記標注》轉(zhuǎn)引楊介《存真圖》中所載吳簡的一段話中可以窺其大略
    ,《存真圖》云:

    “宜賊歐希范被刑時,州吏吳簡令畫工就圖之以記

    ,詳?shù)闷渥C。吳簡云:‘凡二日剖歐希范等五十有六腹,皆詳視之
    ,喉中有竅三:一食、一水
    、一氣,互令人吹之
    ,各不相戾
    ,肺之下
    ,則有心肝膽脾
    ;胃之下,有小腸
    ;小腸下有大腸。小腸皆瑩潔無物
    ,大腸則為滓穢。大腸之旁則有膀胱
    。若心有大者
    、小者、方者
    、長者、斜者
    、直者、有竅者
    、無竅者了無相類,唯希范之心
    ,……,如所繪焉。肝則有獨片者
    、有二片者、育三片者
    ,腎則有一在肝之右微下
    ,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則有在心之左
    。至右蒙干多病嗽
    ,則肺且膽黑;歐詮少得目疾
    ,肝有白點
    ,此又別內(nèi)外之應(yīng)。其中黃漫者脂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就已知中醫(yī)文獻來看

    ,吳簡對人體胸腹臟器間的位置及相互關(guān)系的描述,較之前人詳明而準確得多
    ,實際上他已注意到右腎比左腎的位置略低,這是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
    ,他明確指出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則在右側(cè))
    ,從形態(tài)學上糾正了左肝右脾的錯誤認識。不過
    ,吳簡的論述中仍有一些錯誤。由于時代條件的同限性
    ,我們不能求全責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稓W希范五臟圖》不僅在生理解剖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在病理解剖方面也有可貴發(fā)現(xiàn)
    。吳簡所云:“蒙干多病嗽,則肺且膽黑
    。”久病咳嗽而致肺顏色發(fā)黑的病理解剖現(xiàn)象是完全可能的
    。這一解剖發(fā)現(xiàn)不僅以事實說明中醫(yī)學“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臟腑相關(guān)理論
    ,而且首開了中國醫(yī)學史上從人體內(nèi)臟形態(tài)的改變尋找體表病癥產(chǎn)生原因的先例。

    《歐希范五臟圖》是已知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圖譜

    。不過,就其在歷史上的影響而言
    ,實不及其后問世的楊介《存真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嬲鎴D》是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由醫(yī)家楊介和畫工根據(jù)他們所觀察到的被宋廷處決剖刳的反叛者的胸腹內(nèi)臟繪制而成的解剖圖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嬲鎴D》至清代初期尚存,《文淵閣書目》和《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醫(yī)家類》均有著錄
    。元、明時期的一些醫(yī)書還轉(zhuǎn)錄了其解剖圖譜及其說明性文字
    ,《存真圖》現(xiàn)在雖已佚失
    ,但其部分內(nèi)容卻由這些醫(yī)書而得以保存下來。從中可知
    ,《存真圖》的繪制十分簡細具體,它不僅有人體胸腹內(nèi)臟的正面
    、背面和側(cè)面全圖,而且還有分系統(tǒng)
    、分部位的分圖,如:《肺側(cè)圖》、胸部內(nèi)臟的右側(cè)圖形
    ;《心氣圖》為有側(cè)胸
    、胸腔的主要血管關(guān)系之圖;《氣海橫膜圖》
    ,為橫膈膜正在其上穿過的血管
    、食管等形態(tài)圖
    ;《脾目包系圖》
    ,為消化系統(tǒng)圖
    ;《分水闌圖》,繪出了泌尿系統(tǒng)
    ;《命門、大小腸膀胱之系圖》
    ,繪出了泌尿生殖系統(tǒng)。所繪諸圖及其文字說明大致正確

    《存真圖》比《歐希范五臟圖》有很大的進步,這種進步不僅是《存真圖》更加詳細具體

    ,也更加精確。如《歐希范五臟圖》認為喉中有三竅
    ,而《存真圖》則明顯繪示出喉中只有兩竅,糾正了前者的錯誤
    ;《心氣圖》繪出了心臟與肺、脾
    、肝、腎等臟器的血管聯(lián)系
    ,這是中國古代生理解剖學史上的重要發(fā)現(xiàn)。不過
    ,《存真圖》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認為腎臟有一管直通前陰(以泄精)
    ,并漏繪了胰臟等等
    。盡管如此
    ,《存真圖》仍不失為中醫(yī)史上一部最有價值
    、最有成就的解剖學圖著。

    《存真圖》問世以后

    ,很快便取代了《歐希范五臟圖》在解剖學領(lǐng)域的位置,成為當時及后世生理解剖學圖著的范本
    。宋以后醫(yī)籍中所描述的人體臟腑圖形及其文字說明,基上都取之于《存真圖》

    在十六世紀以前,人體實際解剖在歐洲極少見到

    ,《歐希范五臟圖》和《存真圖》的出現(xiàn)及其影響,說明我國人體解剖學的水平
    ,早在十一世紀曾處于當時的世界領(lǐng)先地位,可惜囿于長時期封建社會諸種因素的束縛
    ,沒有進一步發(fā)展起來。

    、病因?qū)W和診斷學

    (一)病因?qū)W由博返約

    自唐代至北宋數(shù)百年間的醫(yī)書,論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襲《諸病源候論》之說

    。南宋時期的醫(yī)家陳無擇另辟路徑
    ,他對歷代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病因?qū)W內(nèi)容進行高度概括,使病因?qū)W理論獲得了由博返約的發(fā)展
    ,打破了數(shù)百年來病因?qū)W停滯不前的局面
    ,他強調(diào):

    “然六淫

    ,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jīng)絡(luò)流入
    ,內(nèi)合于臟腑,為外所因
    。七情
    ,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fā)
    ,外形于肢體
    ,為內(nèi)所因。其如飲食饑飽
    、叫呼傷氣
    、盡神度量、疲極筋力
    、陰陽違遞
    ,乃至虎狼毒蟲
    、金瘡踒折
    、疰忤附著
    、畏壓溺等,有背常理
    ,為外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在這里,陳無擇按照病因的來源

    、致病過程等將所有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外因,指氣候因素
    ,即六淫,也包括疫癘之氣
    ;內(nèi)因
    ,指情志因素
    ,即七情;不內(nèi)外因
    ,指內(nèi)因和外因之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適當?shù)娘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勞累、房事
    、外傷、事故等等
    。這種歸納概括了各類病因的性質(zhì),對于病因?qū)W理論有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成為后世醫(yī)學進行病因分類的依據(jù)。

    (二)診斷學上的創(chuàng)新

    脈診在宋代有重要進步

    ,產(chǎn)生了幾部脈學或以脈學為主的診斷學專著,如崔嘉彥的《脈訣》
    、劉開的《脈訣》和施發(fā)的《察病指南》等,這些著作為普及和發(fā)展脈學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南宋醫(yī)家崔嘉彥所撰《脈訣》(又稱《崔氏脈訣》、《崔真人脈決》

    、《紫虛脈訣》)是一部以四言歌訣形式寫成的普及性脈學專著。它以通俗簡捷的文筆闡述了脈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如寸口診脈的生理學基礎(chǔ),寸口分部及其常脈
    ,寸口各部之脈所主臟腑和軀體部位,遲
    、數(shù)、浮
    、沉四種基本脈象的標準,五臟常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捌弑戆死锞诺馈泵}的脈象
    ,脈病互參之理
    ,各種病證的脈象和各種脈象的主病以及脈應(yīng)四時之理等等。盡管這部書在脈學理論和方法上沒有多大突破
    ,但卻比較成功地將復雜深奧的脈學知識以簡明曉暢的形式進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學者習誦和掌握
    ,易于推廣,以至成為后世學習和傳授脈法的重要藍本
    ,反復為其它脈學著作所借鑒。

    南宋另一位醫(yī)學家

    ,崔嘉彥的弟子劉開(字三點,號復真子)所著的《脈訣》(又稱《復真子劉先生脈法》
    、《劉三點脈訣》撰于1241年,也是一部普及性的脈學專著
    ,劉開并非照搬崔氏而別有新意。

    劉氏是以浮

    、沉、遲
    、數(shù)為基本脈象
    ,以風、氣
    、冷、熱分別為這四種基本脈象所主的基本病證
    。又根據(jù)脈之有力和無力區(qū)分病證的虛實;根據(jù)寸
    、關(guān)、尺三部與上
    、中、下三焦的配屬關(guān)系
    。以三部脈象診察三角病證,再按左右手各部脈與五臟六腑的配屬關(guān)系
    ,診察五臟六腑之病證
    。從而大大簡化了脈學的內(nèi)容,抓住了脈學的綱領(lǐng)
    ;其所提出的脈象主病的關(guān)系在脈學理論上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
    ,對脈學診斷作出了貢獻。

    南宋施發(fā)的《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脈學內(nèi)容為主的診斷學專著

    ,其貢獻在于他首次創(chuàng)造性地繪制了脈象圖。在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將歷代脈學文獻中提到的三十三種脈象依其指下感覺一一描繪成圖
    ,該圖依次是:“七表”——浮、芤
    、滑、實
    、弦、緊
    、洪;“八里”——微
    、沉、緩、澀
    、遲
    、伏、濡
    、弱
    ;“九道”——長、促
    、短
    、虛、結(jié)
    、牢、動
    、細
    、代、數(shù)
    、大(實為十一種):“七死脈”——彈石
    、解索、雀啄
    、屋漏、蝦游
    、魚翔、釜沸

    圖中圓圈表示脈的搏動區(qū)間或診脈的區(qū)域及其切按的深度范圍。圓圈內(nèi)的各種圖形是對各種脈象指下感覺的形象描繪

    ,例如肖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上,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表淺
    ,輕按即得,而沉脈的脈線在圓圈中線以下
    ,表示該脈搏動部位較深,重按才得
    ;芤脈的脈形圖象中空的軟膏,按之則陷(“如按蔥管”);伏脈深伏不現(xiàn)
    ,故脈象圖的圓圈中沒有脈線
    ;滑脈的圖形為一串小圓圈
    ,表示該脈”如盤走珠”
    ,往來流利……這些形象化的脈象圖反映了各種脈象的基本特征,它比單純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觀
    ,對初學者在臨床上體會對鑒別各仲脈象有一定的幫助。施發(fā)的脈象圖
    ,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應(yīng)當肯定其歷史價值

    三、《傷寒論》的整理研究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醫(yī)書同刊刻《傷寒論》

    ,并對其作出了很高的評價,熙寧九年(1076年)宋太醫(yī)局將此書列入醫(yī)學生的必修課程
    ,這就使《傷寒論》的學術(shù)地位空前提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菲鋾泊鬄榱餍校瑢Α秱摗返难芯扛鼮樯钊牒推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較唐代有了很大進展,有許多著名醫(yī)家致力于此
    ,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以“傷寒”命題的研究著作。

    宋代《傷寒論》研究的特點是注重臨床實踐中的實際應(yīng)用

    ,而并不注重原文的注釋和真?zhèn)蔚目甲C及條文的編次順序
    ;宋代醫(yī)家對《傷寒論》固然相當推崇,但并末將其視為“不可更動一字”
    ,條文往往是選擇錄用
    ,方藥也經(jīng)常選用其他著作及本人經(jīng)驗加以補充
    。醫(yī)家們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比較豐富,六經(jīng)分證
    ,以方類證,以法類證
    ,以病類證,以經(jīng)絡(luò)釋六經(jīng)
    ,以八綱擇六經(jīng)等等,均為此期傷寒研究著作中的常用方法
    。此外,這些著作中所反映的對溫熱病的認識
    ,也很值得注意。

    (一)龐安常與《內(nèi)容總病論》

    龐安常曾以善治治傷寒而聞江淮一帶

    。其現(xiàn)存的著作有《傷寒總病論》
    。書中包括了傷寒與溫病兩方面的內(nèi)容
    ,前三卷論述傷寒
    ,卷一為六經(jīng)分證
    ,卷二以法類證
    ,卷三以病名證
    。主要例舉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條文加以論述
    ,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龐氏對傷寒病的認識有兩個特點
    ,其一是強調(diào)人體正氣在傷寒發(fā)病中的決定性作用
    。所謂“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著而成病”(龐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偛≌摗肪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578,四庫全書738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其二是特別注重地理
    、氣候?qū)τ盟幍挠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主張因時因地制宜。他認為江淮地偏暖處
    ,唯冬春可用桂枝湯
    ,春末至夏至間應(yīng)在麻黃、桂枝
    、青龍方中加入黃芩
    ,夏至之后又須加知母、大青
    、石膏等清熱瀉火解毒之品同用

    關(guān)于時行溫病,龐氏將時行分為時行寒疫與天行溫病論述:將溫病分成傷寒之溫病與四時自感之溫病

    。龐氏論溫病的重點在于冬溫之毒及四時自感乖戾之氣而成臟腑陰陽溫毒,具有流行性
    ,劇則流行天下,次則一方
    、一鄉(xiāng)或偏著一家
    ,即天行溫病。他根據(jù)四季五行屬性配合臟腑經(jīng)絡(luò)
    ,將溫毒分成青筋牽
    、赤詠拂、黃肉隨
    、白氣理
    、黑骨溫五大類,雖然這種分類有失牽強
    ,很難與今天所認識的傳染病進行聯(lián)系
    ,后世對此也鮮有發(fā)揮
    。但重要的是
    ,龐氏所言之天行溫病從病因
    、病機
    、證候分類、治法方藥各方面都完全區(qū)別于傷寒病
    ,使天行溫病具有相當?shù)莫毩⑿浴H藗儗嫲矔r視為早期溫病學家
    ,當源于此。

    (二)韓祗和與《傷寒微旨論》

    韓祗和的《傷寒微旨論》雖旨在廣仲景之法

    ,但已從《傷寒論》中脫胎出來,極少引用原文
    ,而是闡述韓氏本人的臨證心得,書中斷載四十余首方亦均為韓氏本人的經(jīng)驗方
    ,只在“可下”篇中強調(diào)了仲景的三個承氣湯。

    韓氏對傷寒的認識立足于陰陽二字

    ,如傷寒病因病機
    ,他雖然同意傷寒病熱之說,但認為其原因是始于陽氣內(nèi)郁結(jié)而后方成熱病
    。傷寒病的診斷分類,他尤其重視辨別陰陽虛盛
    ,辨別的標準以診脈為依據(jù):先察脈之浮沉以別表里,再于沉浮中察寸尺虛盛
    。他指寸脈為陽,尺脈為陰
    ,關(guān)脈為界
    ,如關(guān)前寸小
    ,關(guān)后尺大為陽虛陰盛
    ,反之則為陽盛陰虛
    ,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藥
    ,其次他非常重視天時氣候陰陽消長,并以此來調(diào)整自己的處方用藥
    。如春夏二季陽氣升發(fā),韓氏于汗法
    、溫法中均參酌藥力輕清而立方,并將春夏分成三個階段
    ,逐步遞成藥物的溫散而增加藥物的清解力。

    總之韓氏的主張是平衡陰陽

    ,反對濫用溫熱藥物
    ,對原《傷寒論》方進行化裁變通。此外
    ,關(guān)于陽黃的治法創(chuàng)用溫陽退黃
    ,對后世治黃影響很大。

    (三)朱肱與《南陽活人書》

    朱肱的代表作是《南陽活人書》

    ,此書集朱氏隱居旨近二十年鉆研《傷寒論》的心得,初名《無求子傷寒百問》
    。朱氏用分析綜合的方法類聚傷寒條文
    ,以問答體裁,設(shè)問答百題
    ,對傷寒病機
    ,辨證
    、治法、方藥各個方面進行論敘
    ,并采擷《千金要方》、《外臺秘要》
    、《太平圣惠方》等書中的有關(guān)方劑進行補充

    在病機方面,朱肱的觀點是以經(jīng)絡(luò)理論釋六經(jīng)實質(zhì)

    。可以認為他是最早具體闡發(fā)這一理論者
    ,即以足三陰三陽經(jīng)絡(luò)的通行路線及其生理特點來分析解釋仲景三陰三陽病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傳變轉(zhuǎn)歸。如傷寒一二日
    ,認為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病,以太陽為諸陽之會
    ,寒束陽郁解釋發(fā)熱惡寒,以該經(jīng)循行路線所經(jīng)過解釋頭頸強痛
    、腰脊強等癥。他經(jīng)均作類似說明
    。此說對后世影響頗深,在辨證方面
    ,提倡識經(jīng)絡(luò)以辨邪之所在,識脈以分表里陰陽虛實
    ,層次分明,比較易于掌握
    。在治法方面,強調(diào)用藥不能偏執(zhí)涼熱
    ,主張根據(jù)四時氣候調(diào)整飲食輔助治療
    ;春宜涼,夏宜寒
    ,秋宜溫,冬宜熱
    。他贊同龐安常使用麻黃
    、桂枝
    、青龍各方當因時因地治宜的觀點
    ,春夏之季在上方中加入清熱之品
    。關(guān)于傷寒方藥的研究,朱肱采用以方類證的方法
    ,以《傷寒論》方為條目。匯聚有關(guān)條文
    ,一方多用時,則匯集一處

    此外,朱氏對溫病的認識也頗有見地

    。除冬傷于寒之溫熱病外,還提出了中暑與濕溫兩種病因與傷寒無關(guān)的病證
    。指出中暑外證與熱病相似,治宜白虎湯等
    ,若作熱病治之,復用溫熱藥
    ,必致發(fā)黃斑出
    。濕溫為濕熱相搏
    ,治擬白虎加蒼術(shù)清熱化濕,不可發(fā)汗
    ,汗出則至變證

    (四)許叔微與傷寒論著三種

    許叔微現(xiàn)存?zhèn)芯恐饔腥N,即《傷寒百證歌》

    、《傷寒發(fā)微論》
    、《傷寒九十論》,三書均脫離原《傷寒論》的體裁編次,博引群書
    ,結(jié)合其本人的經(jīng)驗
    ,旨在說明《傷寒論》的基本原理與臨床應(yīng)用。

    許氏的學術(shù)思想主要反映在《傷寒百證歌》中

    。此書以七言歌訣體裁敘述仲景學術(shù)思想
    ,《傷寒論》原文只在歌訣之間以注解形式出現(xiàn)。書中遇《傷寒論》中有論無方時
    ,選《千金要方》
    、《活人書》等書補入。論之不詳
    ,則選用《諸病源候論》等書的病機學說加以補充
    。此書的獨到之處,在于對八綱辯證的發(fā)揮
    。許氏認為人綱之中
    ,應(yīng)首辨陰陽,陰陽不辨
    ,則表里寒熱瞪實莫之能辯
    。他將六經(jīng)分證與八綱辨證相互聯(lián)系。指三田為陽
    ,三陰為陰
    。而三陽之中,太陽屬表
    ,陽明屬里
    ,少陽屬半表半里,三陰皆屬里
    ,故里證當有陰陽之別
    ,陽熱里證莫盛于陽明,白虎
    、承氣湯證是其典型病證
    ,陰寒里證莫盛于少陰、四逆
    ,理中湯證是典型病證
    。寒熱虛實的分證又各有表里之不同。至于陽證似陰
    ,陰證陽陽
    、陰盛格陽則更需要脈證合參,詳加審辨
    ,這樣使八綱辨證更為具體化
    、條理化
    ,而且與傷寒六經(jīng)辨證又達成較為合理的統(tǒng)一
    。因此他的理論在后世傷寒臨床治療中比較通行

    《傷寒發(fā)微論》大祗是許氏學習《傷寒論》的心得體會,此書聚集了二十二篇論文

    ,對幫助后學者理解《傷寒論》頗有裨益
    。《傷寒九十論》是一冊醫(yī)案醫(yī)話集
    。許氏選擇了九十種不同的傷寒治驗病案
    ,記載詳細而較為忠實,并包括了十一例死亡之病例
    ,每例之后均予以分析討論
    ,反映了許氏較高的理論水平與治療技藝。對于《傷寒論》理論的理解及中醫(yī)臨床工作
    ,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五)郭雍與《傷寒補亡論》

    郭雍的《傷寒補亡論》是宋代《傷寒論》研究著作中最接近原書面貌,引用原文數(shù)量最多

    ,文字最忠實的一家,與《注解傷寒論》相比,其主體部分
    ,即傷寒六經(jīng)證治部分及“平脈”
    、“辮脈”篇均基本保留原編次面貌。全書排列先是總論與脈法
    ,次為六經(jīng)證治
    ,再次為治法、病證
    ,治法仍以“汗吐下溫灸刺水火可不可”來分類

    本書所言之“補亡”即采擷《素問》、《難經(jīng)》

    、《金匱要略》
    、《諸病原候論》、《外臺秘要》諸論及宋肱
    、龐安常
    、常器之諸家之說來補充仲景《傷寒論》中所闕處。從參考書的選擇
    、證類排列
    、論證說理各方面,郭氏均力求細致全面
    。因而此書既反映了《傷寒論》的學術(shù)觀點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傷寒論》前后中醫(yī)有關(guān)傷寒學術(shù)的流傳情況。

    郭雍對傷寒病機及辨證的認識,受朱肱的影響極深

    ,對其六經(jīng)經(jīng)絡(luò)病機說以及分經(jīng)絡(luò)
    、辨脈二步辨證法幾乎完全接受,溶為已說
    。因此《傷寒補亡論》的地位恐怕不在于它對傷寒病的診治有何獨到的創(chuàng)見
    ,而在于它在學術(shù)流傳方面所起的作用。

    、運氣學說的興盛

    以“運氣七篇”(指王冰次注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卷十九至二十二中的七篇論述運氣學說的專著)為標志的五運六氣學說

    ,雖然形成的時代較早,但在唐代以前它卻是罕為人知的
    ,幾乎沒有什么實際影響
    。直到唐·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王冰將“運氣七篇”補入《素問》之中并加以注解闡發(fā)以后
    ,運氣學說才為世人所知
    ,并逐漸受到重視。唐代后期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幾部運氣學說專著和專篇
    ,如《素問六氣玄珠密語》
    、《天元玉冊》、《昭明隱旨》和《元和紀用經(jīng)·六氣用藥增損法》等
    ,其中除《昭明隱旨》已佚失外
    ,其余三部書尚存,這幾部書舊題為王冰撰
    ,但據(jù)其內(nèi)容考證可知
    ,均為唐代后期人士偽托王冰之名而作。

    宋仁宗嘉祐至宋英宗治平年間(1057~1067)

    ,由“校正醫(yī)書局”將王冰重新編次的含有“運氣七篇”的二十四卷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選作范本
    ,加以校正并頒行全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斑\氣七篇”在王冰次注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
    ,它被作為醫(yī)學經(jīng)典——《素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官方頒行全國,這無疑大大提高了它在醫(yī)學領(lǐng)域中的地位
    ,擴大了運氣學說在醫(yī)界的影響
    。因此,北宋的醫(yī)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t(yī)局以及地方醫(yī)學校也將王冰次注本《素問》作為教科書
    ,并將“運氣”列為基本教試課程之一。北宋末年
    ,運氣學說由于受到宋徽宗趙佶的大力提倡和推廣而進入鼎盛階段
    ,《圣齊經(jīng)》與《圣濟總錄》將運氣學說置于突出地位
    。這一措施不僅在全國醫(yī)界、而且在全民范圍內(nèi)推廣普及運氣學說知識
    ,運氣學說的影響和應(yīng)用至此也達到空前的興盛時期

    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以下簡稱《運氣論奧》)成書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全書共三卷

    ,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分三十個專題
    ,對運氣學說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進行了闡明和發(fā)揮
    ,《運氣論奧》立論比較醇正
    ,不象《玄珠密語》和《天元玉冊》那樣偏僻駁雜,更無占卜災(zāi)祥的內(nèi)容
    。它忠實于“運氣七篇”的基本精神
    ,著重摘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斑\氣七篇”中原有的概念
    、原理和理論格局,加以闡釋和發(fā)揮
    ,該書以相當篇幅對五行生克休旺
    、十干、十二支
    、五行生成數(shù)
    、納音、月建
    、四時氣候
    、九宮分野等自然哲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加以論述,也是為了闡發(fā)運氣學說
    ,使之便于理解
    。《運氣論奧》是中醫(yī)史上的一部較重要的運氣學說專著

    南宋時期

    ,陳言在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針對年干和年支詳細而具體地開出了治療五運太過不及和六氣司天所致病證的十六首方劑。這是將運氣學說的治療原則具體落實到方藥上
    ,繼《元和紀用經(jīng)》之后進一步發(fā)展了運氣治療學說

    宋代運氣學說的另一特點是強調(diào)運氣有常有變。最先明確提出運氣的常變之辨者為北宋科學家沈括

    所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侵附?jīng)常性的、規(guī)律性的變化

    ,“變”為異常的
    、特異性的變化
    。沈括認為氣候及其病候的出現(xiàn)有常有變,運氣所決定的是規(guī)律性的氣候病候
    ,而在其之外還有特異性的變化
    ;因此在應(yīng)用運氣學說時就不能膠執(zhí)于定法,不知變通
    。而應(yīng)結(jié)合其時其地的具體氣候病候來加以判斷
    ,《圣濟總錄·運氣》也承認運氣有常變之別,運氣理論格局反映的是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岸ㄆ谥o”
    ;由于種種原因,運氣也有變異
    ;對于變異的情況
    ,就不可拘泥于常理。

    提出運氣有常有變是為了告誡人們要靈活應(yīng)用運氣學說

    ,將運氣理論格局與具體時間地域的氣候情況相結(jié)合
    ,知常達變。這種主張在后世得到了廣泛的響應(yīng)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75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
    ,前不久在一家中醫(yī)院做牽引手法復位術(shù)治療,可我不明白的是
    ,為什么做過手法后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yīng)用愈來愈廣泛,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
    ,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