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秦漢以前 出土文物 醫(yī)學文獻 西北 華中 華東 醫(yī)藥器物
(接上期)
華東地區(qū)出土的古醫(yī)藥文獻
1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
1977年在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批漢簡
(1)《萬物》——此書原脫書名
“貝母之已寒熱也”。(W005簡)
“姜葉使人忍寒也”
“燔牡蠣止為郁(“臾”)也”
“已癃以石韋與燕矢也”。(W002簡)
“石鼠屎(矢)已心痛也”
“商陸
“蠶卵之可以(已)兔裂也”
“服烏喙百日令人善趨也”
(2)《行氣》——這是一部通過呼吸導引進行養(yǎng)生的著作,其全部釋文本人尚未看到
另據(jù)1985年《中華氣功學基礎教程(初稿)》一書的第2篇上
“異哉子之齒年長矣
按
2江蘇省連云港市花果山
1978年在江蘇連云港市花果山下的云臺磚廠附近出土了12枚木質簡牘和1枚竹簡
一號漢牘存5行文字,內容記有:
“榮成里徐譚十月十四日甲辰××以刀刺長里孫宣……”
“利×桑未宣梁里徐堅十月十七日丁未賣刀
“永昌里未毋×十一月二日人侍××刀刃×傷滿里徐二……”
“×知何人十一月六日乙丑夕以刃傷利成里孫子游×賴頭……”
二號漢牘存5行文字
但以上只有致傷案情
3江蘇省連云港市尹灣
1973年在江蘇省連云港市尹灣漢墓中出土的第6號木牘
惟此說欠妥
。因為干枯的藁艾類的易燃類草料完全沒有必要存放在兵器庫中。另據(jù)張顯成教授的考證,認為薰毒應系薰陸一物的音假
。筆者完全同意。因為從古音學上講,陸字為來母,覺部韻。而毒字為定母,覺部韻此物乃中醫(yī)傳統(tǒng)藥物乳香的別名。系生長在亞熱帶地區(qū)一種名叫卡氏乳香樹Boswellia carterii Birdw上的樹膠脂
《名醫(yī)別錄》:“薰陸香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出大秦(漢代對羅馬帝國的稱謂)
。在海邊自有大樹,生于沙中。盛夏,樹膠流出沙上,夷人采取之,賣與賈人。”唐《新修本草》:“(薰陸香)出天竺國(古代印度別稱)及邯鄲
。似松脂,黃白色。天竺者多白。邯鄲者夾綠色,香不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薰陸
,乳香也,本名熏陸,以其滴下如乳頭者謂之乳頭香;熔塌地上者謂之塌香。如臘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豈可各是一物!”各地出土的古醫(yī)藥器物
已知在我國各地出土的千年以上古醫(yī)藥器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華中地區(qū)方面
出土的藥物實物主要見于1976年在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以及馬王堆一號與三號漢墓
。這些藥物均放置于棺槨邊箱的一些容器(如竹笥、漆奩或囊袋)內。這類藥物不僅有國產地道藥材的桂枝、桂皮在利用藥物配方的溶液進行尸體的長期防腐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其中包括在馬王堆一號漢墓及三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古尸及鳳凰山西漢墓(一六七號墓)出土的古尸均能在經(jīng)過二千年的歷程而尸體外觀及其內臟器官仍然保存完好如初。這種卓越的效果當然都是經(jīng)過嚴格的消毒防腐處理所取得的。再如1953年在長沙左公山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的稱量藥物的藥衡
。包括1個天平秤和大小9個砝碼。這些砝碼最重者不過4兩,余者只有數(shù)錢或數(shù)分重。此外,在1955年的南京中醫(yī)藥展覽會上還展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一些可供作藥用的器物
,像陶鼎、骨瓶及銅豆等文物。在出土的醫(yī)療工具方面主要有散見于長江流域多處用于外治療法的砭石
。砭石本是針刺療法及外科療法前身的石器工具。不僅其形制有多種不同,而且其醫(yī)療適應癥也不全同,但主要是用于在體表進行溫熨、按摩、叩擊或切破癰腫,排膿瀉血。而且這類醫(yī)療工具曾在民間長期流傳使用。這類砭石出土的時間和地點主要有:1955年長沙燕子嘴填土中出土的類員針砭石,1962年湖南霞流市胡家灣春秋墓葬出土可供叩擊人體體表用的砭石,1964年湖南佃陽桃博戰(zhàn)國墓葬出土可供按摩用的砭石,1965年湖南華容縣長崗廟新石器時代遺址及1966年長沙接駕嶺西南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具有刃口可供切破癰膿用的砭石(以上請參見筆者與周世榮于《文物》1978年發(fā)表有關砭石出土文章)。2華東地區(qū)方面
在近代考古中曾出土了一些戰(zhàn)國及秦漢時期的制藥
、秤藥及收藏藥物的工具,其中包括1925年在亳州出土的漢末陶制藥罐和陶勺,南京大學收藏的漢代銅質藥桶,在1940年淮南出土的楚漢之間合藥罐等都是。此外在醫(yī)療工具方面
3西南地區(qū)方面
在這一地區(qū)出土的古藥物實物有1974年在云南省故大理國境內一寶塔(大寶七年,即1152年建)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木人身上所標明的全體經(jīng)脈部數(shù)共有19條。由于人體左
、右兩側面經(jīng)脈都是相同而對稱的。因此每側各有同名的經(jīng)脈9條。此外再加上木人體表位于由頭面部正中線經(jīng)過頸、背、腰、骶直至會陰中央線的1條經(jīng)脈,全身共有10條經(jīng)脈,因此稱為人體經(jīng)脈的“十脈系統(tǒng)”。這和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中論述的“十一脈系統(tǒng)”以及傳世的《黃帝內經(jīng)》所論述的“十二脈(正經(jīng))系統(tǒng)”不僅有數(shù)量上的差異,而且在各條經(jīng)脈的長度、循行路線與其分布范圍上木人經(jīng)脈也較前兩種系統(tǒng)有明顯的不足。因而這一木人模型經(jīng)脈系統(tǒng)的新發(fā)現(xiàn),不僅具有從史學早期經(jīng)脈溯源的學術價值,而且也是迄今為止既知在世界醫(yī)學文化歷史源流上最早的一種人體經(jīng)脈模型。(未完待續(xù))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馬繼興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391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上一篇:
王朝奉方論考略
下一篇:
鄭梅澗手寫本《靈藥秘方》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