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的藥用價值
其他名稱:腐腸 黃文 虹勝 經(jīng)芩 印頭 內虛 奼葿 空腸 元芩 土金茶根 印頭 妒婦 子芩 鼠尾芩 條芩 尾芩 空心草 黃金茶
主要成分:根含黃芩甙4.0%-5.0%
、黃芩素
、漢黃芩甙
、漢黃芩素、黃芩新素
、7-甲氧基黃芩素
、7-甲氧基去甲基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
、黃芩黃酮、黃芩黃酮
。黃芩黃酮Ⅰ5,2ˊ-二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
。另報道尚含木蝴蝶素A葡萄糖醛酸甙、5,7-二羥基-6,8
,2ˊ
,3ˊ-四甲氧基黃酮、5,8
,2ˊ-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
、5,8,2ˊ-三羥基-6
,7-二甲氧基黃酮、5,7,4ˊ-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
、二氫木蝴蝶素A和白楊素
。

性狀:呈圓錐形,扭曲不直
,長8-25cm
,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
,中心多枯朽或因中空而呈劈破狀
,上部有明顯網(wǎng)紋,下部有細紋,表面有稀疏根痕
。質硬而脆
,易折斷
,斷面黃色
,中間紅棕色
,外層有層狀園環(huán),遇水受潮變?yōu)辄S綠色
。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
,枯朽狀或已成空洞
,氣微
,味苦
。
【藥理作用】①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
黃芩甙、黃芩甙元對豚鼠寓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
,均有緩解作用,并與麻黃堿表現(xiàn)協(xié)同
。甙元的磷酸鈉鹽較硫酸鈉鹽作用強
,黃芩甙元能抑制離體氣管及回腸之Sehultz-Dale反應,對豚鼠被動性皮膚過敏反應
、組織胺皮膚反應亦表現(xiàn)抑制
,在抗變態(tài)反應方面,甙元較甙作用強
。黃芩此種抗變態(tài)反應
,是由于傷害了肥大細胞的酶激活系統(tǒng)(SH-酶)
,抑制了過敏性介體的釋放
,因而不產(chǎn)生過敏反應
,此外它對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
。黃芩甙元及黃芩甙均能抑制過敏性之浮腫及炎癥,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氣壓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
②抗微生物作用
黃芩有較廣的抗菌譜,在試管內對痢疾桿菌
、白喉桿菌
、綠膿桿菌、葡萄球菌
、鏈球菌
、肺炎雙球菌以及腦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劑作喉頭噴霧
,對腦膜炎帶菌者亦有效,即使對青霉素等抗菌素已產(chǎn)生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對黃芩仍屬敏感。試管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的抑制作用
,報告不一致,煎劑對小白鼠實驗性結核病有效
,但對豚鼠則無效。試管內對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
,鼠痞染病毒后
,能使之減輕肺部損傷和延長存活日期。對多種皮膚致病性真菌
,體外亦有抑制效力
,并能殺死鉤端螺旋體。
③解熱作用
早年報告
,對疫苗引起發(fā)熱的家兔靜脈注射6%黃芩浸劑4~6毫升,有解熱作用
,以后有人用大劑量黃芩水煎劑(比上述報告靜脈注射黃芩浸劑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證實有解熱作用
,如靜脈注射則有輕微解熱作用
,此情況與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一樣
,黃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熱穿刺法致熱的家兔退熱
。但腹腔或靜脈注射黃芩甙
,口服黃芩煎劑,對疫苗或酵母致熱的家兔均能解熱
。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
,可能由于植物來源多未作生藥學檢定
,品種混亂
,粗制劑靜脈注射影響血壓
,亦能干擾解熱作用。因此黃芩是否有解熱性質
,有待進一步研究
。黃芩提取物對正常家兔無降溫作用
。
④降壓、利尿作用
黃芩酊劑
、浸劑
、煎劑、醇或水提取物
、黃芩甙對麻醉犬、貓
、兔靜脈
、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壓作用
。浸劑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腎性高血壓犬的血壓
,酊劑可使神經(jīng)性高血壓犬血壓回至正常。浸劑口服的降壓作用
,以云南產(chǎn)者為最佳,河北次之
,西北的較差。黃芩的降壓原理
,一般認為系直接擴張血管
,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
,反射地引起降壓
。黃芩同屬植物Scutellaria galericulata則無降壓作用。
在急性利尿實驗中
,黃芩甙元作用最強
,漢黃芩素次之
,黃芩甙更差
。黃芩醇提取物及煎劑(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
⑤對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黃芩及三黃制劑(黃連:黃芩:大黃為1:1:1)對正常家兔血清中總膽甾醇/總磷脂之比值無影響,但能降低飼養(yǎng)膽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種比值
,對切除甲狀腺家兔的此種比值,三黃制劑亦能降低之
。黃芩能使血糖輕度上升
。
⑥和膽,解痙作用
黃芩煎劑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
、兔膽汁排泄量,黃芩甙元較黃芩甙作用明顯
,漢黃芩素無影響;黃芩甙使結扎總輸膽管的家兔在1~6小時內膽紅素(較對照組)增高
,但24~48小時后則使之降低。黃芩酊劑
、煎劑對在位腸管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酊劑可拮抗毛果蕓香堿引起的腸管運動增強現(xiàn)象
,切斷迷走神經(jīng)后并不影響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腸段進行解痙的效價測定
,漢黃芩素只有弱的解痙作用
,黃芩甙元則無解痙效力。
⑦鎮(zhèn)靜作用
黃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發(fā)活動
,作用強度與劑量有關
,黃芩煎劑可抑制小鼠陽性條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強了皮層抑制過程所致
,可用于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壓患者。
⑧其他作用
黃芩根莖的酊劑靜脈注射
,對士的寧中毒的蛙、貓、狗
,可消除強直性痙攣的癥狀
,并使動物免于死亡
。黃芩甙
、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寧中毒死亡率
,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數(shù)致死量約2.5倍。從測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
,以葡萄糖醛酸組含量較高,黃芩甙次之
,黃芩甙元最低。
黃芩的藥用價值?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
1、黃芩主治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止血
,安胎,降血壓
。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
,瀉痢,黃疸
,肺熱咳嗽,高熱煩渴
,血熱吐衄
,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藥對》:“山茱萸
、龍骨為之使。惡蔥實
。畏丹砂
、牡丹
、藜蘆
。配柴胡,通調表里,和解少陽;配白術
,清熱安胎;配半夏
,苦降辛開;配黃連
,清熱燥濕;配枳實
、厚樸
,消食和胃
。
2
、抗菌作用
。黃芩煎劑100%濃度
,平板法試驗
,對痢疾桿菌
、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
、霍亂弧菌
、大腸桿菌、變形桿菌
、綠膿桿菌
、葡萄球菌
、溶血性璉球菌(a
,B)、肺炎雙球菌
、白喉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試管法試驗1:1280濃度可抑制傷寒桿菌
、溶血性鏈球菌a
,1:640濃度抑制溶血性鏈球菌B
,肺炎雙球菌及福氏痢疾桿菌
、人結核桿菌H37,1:320濃度可抑制霍亂弧菌
、志賀氏痢疾桿菌;1:80濃度時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黃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
,用瓊脂斜面培養(yǎng)
,藥液與培養(yǎng)基1:1混合
,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醇浸液2g/ml濃度
,平皿法試驗對大腸桿菌、桔草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黃芩煎劑
、醇提劑1g/ml濃度
,用平板法試驗時對腦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3
、抗真菌作用
。黃芩煎液
,試管斜面法試驗4%濃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癬菌
,8%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
,10%濃度抑制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
,15%濃度抑制共心性毛癬菌及鐵銹色毛癬菌
。黃芩水浸劑1:3濃度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
,許蘭氏黃癬菌
、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
、羊毛樣小芽胞癬菌
、紅色表皮癬菌、K
、W、氏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
抗病毒作用黃芩煎劑25-100%濃度
,體外試驗對乙型肝炎病毒DNA復制有抑制作用。
4
、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黃芩煎劑4g/kg腹腔注射
,對小鼠防御性條件反射可使陽性反射時延長
,而對非條件反射及分化無影響
,說明黃芩可加強皮層抑制過程
。黃芩煎劑2g/kg,對傷寒混合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
。但也有報道黃芩水煎劑或酒浸劑5-9g/只灌胃
,或2g/只im,均不能證明黃芩對傷寒疫苗致熱家兔有解熱作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寡卓棺儜B(tài)反應。
另外
,黃芩能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降血脂作用保肝
、利膽
、抗氧化
、抗癌作用等作用
。
黃芩葉茶的效果
黃芩葉茶的效果
黃芩葉茶的效果, 黃芩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中草藥
,然而黃芩使用方法眾多
,那拿它來泡茶喝又有什么效果呢
,下面我給大家分享黃芩葉茶的效果的文章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芩葉茶的效果1 黃芩葉茶做法
1
、黃芩葉茶的做法比較容易
,大家在采集新鮮的黃芩葉子后
,用清水把它洗凈切成絲狀
,然后入鍋蒸開鍋后再蒸十幾分鐘取出將來晾干就能得到治好的黃芩葉茶
,也可以把新鮮黃芩葉子洗凈,將來切成細絲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陰干
。
2、陰干后的黃芩葉子再放到烤箱中烤出香味,如此也能得到做好的黃果葉茶
,他在沖泡的時候可以單獨用開水沖泡,也可以搭配適量的綠茶用開水沖泡
,泡好后的湯汁能直接飲用
,能為人體補充豐富營養(yǎng)
,并能清熱解毒預防上火
。
黃芩葉茶的效果
1、降壓降脂
降壓降脂是黃芩葉茶主要的效果
,由于黃芩葉茶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大家用它泡水喝
,將來能促進血管擴張
,并能凈化血液
,清理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
,也能加快血液流通速度
,它能讓人類血壓血脂維持正常
,常常飲用還能提升心臟功能減少動脈硬化的發(fā)病率。
2 、保護肝臟
黃芩葉茶對人類的肝臟有特別明顯的'保護用途,它能加快人體內酒精分解和代謝
,并能抑制人體對酒精的吸收
,也能增強人體肝臟解毒功能,大家在喝酒后多用它泡水喝激素解酒也能降低酒精對人類肝臟的傷害
。除去這部分效果以外黃芩葉茶還能清熱解毒消炎殺菌
,大家飲用它將來能提升身體的抗炎抗病毒能力。
黃芩葉茶的效果21、黃芪葉性微溫
,味甘
,有補氣血益氣固
、抑汗脫毒
、撥毒、有利排尿
、退腫之作用。用以醫(yī)治氣虛困乏
,中氣下陷
,久瀉脫肛,便血月經(jīng)崩漏
,表虛盜汗,癰疽難潰
,久潰不斂
,氣血兩虛臘黃
,內火解渴,慢性腎炎,蛋白尿
,糖尿病等。炙黃芪葉養(yǎng)血柔肝,生用固表托瘡
。
黃芪葉和山參均屬補氣血靈丹妙藥,但山參側重于大補氣補血
,回陽救逆
,常見于體力透支
、休克等危癥
,實際效果不錯。而黃芪葉則以滋陰養(yǎng)血主導
,常見于體衰時間一長
、語言低弱
、脈細乏力者
。黃芪葉具而補而不膩的特性
,若與山參,黨參等補品搭配則實際效果更強
。黃芪葉可單味應用,也可與其他藥品搭配運用
,與芍藥
、甘草
、桂枝
、畢撥、麥芽糖等藥搭配能夠 醫(yī)治脾胃虛弱
、慢性結腸炎、胃病
、腹瀉等癥;與升麻、甘草
、川芎
、山參、黃芩等藥品搭配可醫(yī)治內臟下垂
、脫肛、子宮下垂等癥;與薏苡仁
、菟絲子、白術茯苓、川芎等搭配是醫(yī)治婦科靈丹妙藥;與防風
、麻黃根
、浮小麥搭配是醫(yī)治年老體衰者所患表虛發(fā)燒感冒的靈丹妙藥。因為黃芪葉而補氣血有利排尿
、消腫等作用
,與薏苡仁
、薏米仁
、防己等藥搭配時也是醫(yī)治急慢性胃炎的靈丹妙藥。
又因黃芪葉具而托毒
、撥毒的作用,在醫(yī)治癤癰及慢性闌尾炎等病癥時也經(jīng)常采用黃芪葉醫(yī)治。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
,黃芪葉含有而多種多樣抑菌成分
,并且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因而還能用以防止一些傳染性疾病的產(chǎn)生
。不管從中藥治療
,還是當代醫(yī)學觀察
,黃芪葉均是一味好藥
。因此
,民俗自古以來就會有“冬季取黃芪葉配出滋補養(yǎng)生強身健體之食品”的習慣性。
2
、黃芪葉是豆類植物
,它是一味常見的中藥材
。它的關鍵藥用價值是“益氣固表”
,能夠 “利濕”
,還可以“托毒撥毒”。什么叫“養(yǎng)血”呢?但凡中醫(yī)學覺得是“氣虛”
、“氣血兩虛”
、“中氣下陷”的狀況,都能夠用黃芪葉
。平常體質虛寒
,容易疲勞,常感困乏,通常是“氣虛”的一種主要表現(xiàn)
。貧血
,則常屬“氣血兩虛”。而脫肛
、孑宮往下墜這種病況也常被覺得是“中氣下陷”。有所述病癥的人
,冬季吃些黃芪葉有好處
。自然最好在醫(yī)師的具體指導下服食
。
大伙兒知道黃芩葉片究竟有什么功效以后
,那麼大伙兒在運用的情況下還會繼續(xù)將黃芩的葉片給丟掉嗎?黃芩用完后以后所剩余的葉片用途可變大,這一黃芩葉片還能夠用于一起煮茶
,泡藥酒,晾干以后當做荼葉來泡水喝得話
,對人體而言有滋補養(yǎng)生的實際效果,也有大量健康養(yǎng)生的實際效果
,大伙兒何不試一下
。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_大黃的藥用價值
導讀: 中草藥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
、大黃圖片等,要更多大黃的與相關知識
,不妨來關注一下。
大黃簡介大黃圖片大黃的與大黃的藥用附方大黃的配伍應用大黃的 大黃簡介
大黃
,中藥名,為蓼科大黃屬多年生草本
。藥用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及根莖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根
,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本品呈類圓柱形
、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
,長3~17cm
,直徑3~10cm
。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
,殘留的外皮棕褐色
,多具繩孔及粗
。質堅實
,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
,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
,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
;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
,無星點。氣清香
,味苦而微澀
,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
大黃圖片
大黃的功效與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
1
、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能夠調節(jié)免疫
、抗炎
、解熱作用
、抗原微生物作用
、降血脂、止血作用
、抗胃及
、促進胰液分泌
、抑制胰酶活性
、利膽
、保肝
、瀉下作用
。
2、大黃有抗感染作用
,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
,其次為白喉桿菌
、傷寒和副傷寒桿菌
、肺炎雙球菌
、痢疾桿菌等。
3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
,促進排便
。
4
、還有止血
、保肝
、降壓
、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
5
、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jīng)
,涼血解毒
。用于瘀血經(jīng)閉
,跌打損傷,濕熱黃疸
,血熱吐衄,實熱便秘
,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
,目赤
,咽腫
,癰腫疔瘡
,外治水火燙傷
;上消化道出血
。大黃炭涼血
。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
【藥名】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
、火參
、膚如
、蜀大黃
、錦紋大黃、牛舌大黃
、錦紋、生軍
、川軍
。
【入藥部分】挖取根莖
,切除莖葉、支根
,刮去粗皮及頂芽
,風干、烘干或切片曬干
。
【性味】苦
,寒
。
【歸經(jīng)】入胃、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