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即有涉及醫(yī)學的一些內(nèi)容,如關于胚胎發(fā)育的內(nèi)容,就出現(xiàn)在《地道經(jīng)》中
。古印度醫(yī)學是吠陀時期出現(xiàn)的,稱為“壽命吠陀”
,或稱阿輸吠陀
,其內(nèi)容大致有八個方面,體現(xiàn)在后代古印度醫(yī)學遺留的一些醫(yī)學著作中如伐八他氏(Vagbhata)的《八支心要集》
,此八支的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
,又稱身病醫(yī)方又稱之為身患),外科
,小外科又稱利器醫(yī)方
,鬼病方科,小兒科或稱看童法
,毒藥科又稱惡揭陀藥科論
,亦即解毒學,長壽科及性醫(yī)學
。由于兩晉時代佛學已經(jīng)陸續(xù)輸入我國
,而古代印度佛學中有五明學,其中之工巧明即包括壽命吠陀在內(nèi)
,這就難怪兩晉以后
,印度醫(yī)學曾在我國產(chǎn)生一定的反響。如佛學講究四大學說
,葛洪《肘后備急方》經(jīng)梁陶弘景整理后
,就把它更名為《補闕肘后百一方》,并且提出:“人用四大成身
,一大輒有一百一病
,是故深宜自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些都是受印度的“四大”學說的影響的
。我國對印度的醫(yī)學上曾有過一些影響,如六世紀的高僧宋云在其《行紀》中
,就介紹了華佗醫(yī)術在印度傳播的情況
。我國的藥物
,早就通過絲綢之路輸入印度,被譽為“神州上藥”
,這從唐代僧人赴印度取經(jīng)歸來所寫的著作中可以見到
。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何時傳到我國?古代中印文化
當印度佛教興盛之時,阿育王派遣眾多傳教師到四方傳布佛教教義
,弘揚佛法
。於是,佛教開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區(qū)
,如斯里蘭卡
、緬甸以及中亞、西域一帶傳播
,印度佛教終於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究竟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歷來有多種的說法
。大致可以推斷
,隨著漢朝與西域交通的開拓發(fā)展,佛教逐漸經(jīng)由中亞
、西域一帶進入我國
。因此,自東漢以來
,中國就已接觸佛教
,三國、兩晉以前是佛教傳入的適應期
,南北朝更成為佛教譯經(jīng)事業(yè)的高峰
。隋唐時期更是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發(fā)揮出了燦爛的佛教文化光輝
,確立了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歷經(jīng)二千年的發(fā)展
,由於歷代祖師的播種耕耘
,由印度傳來的佛教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與結果
,正式成為中國的佛教
。
◆夜夢金人的漢明帝
佛教傳入的情形,有各種不同的史料記載
,有的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攜帶佛經(jīng)來到咸陽城
,卻遭到拘捕下獄的不幸命運;有的說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西域
,曾擄獲一尊金人
,帶回漢土
,武帝將其供奉在甘泉宮,當時以為金人就是佛像
;也有的提到
,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盧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佛經(jīng)
,以上這些說法
,都是佛教初傳時期的傳聞。
但在各種史料中
,以東漢明帝夜夢金人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
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明帝夢見一位金人
,身長六丈
,相貌莊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
,在金鸞殿的上空飛翔
。夢醒之後,明帝遍問群臣
,所夢金人到底是什麼
?太使傅毅答說:「臣聽說《周書異記》中有一段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平旦時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漲
,四處的井水也溢出來
,狂風大作,宮殿
、房舍
、山川、大地也都震動起來
。到了夜晚
,有五色光芒入貫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紅色
。當時
,昭王問太使蘇由:『這是什麼祥瑞?』蘇由回答說:『西方有大圣人誕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徽淹鯁枺骸簩μ煜掠泻斡绊懀俊惶K由答道:『此時沒有
,一千年後聲教被及此土
。』於是昭王即派人把這件事情鐫刻在石頭上
,埋在南郊的天祠前
。如果以年代計算
,剛好就是當今之時,陛下所夢的金人
,想必就是西方大圣人無疑
。」由於這個因緣
,明帝便派遣使者蔡愔
、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
。
奉命出使西域的蔡愔
,路過大月氏國,遇到了迦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
,這是歷史上空前的際遇
,可以說,由於漢明帝一夢
,從此促成了中國向西方求取佛法而開通西域的現(xiàn)實需要
,佛教也因此在中國展開了歷史的第一頁。
◆迎接第一尊佛像
迦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西域高僧隨著蔡愔等人
,用白馬馱著佛像圖卷軸及《四十二章經(jīng)》等
,自西域到中國弘揚佛法,這時是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蔡愔等人將攜回的佛像呈給明帝
。明帝一見,正與夢中的金人相同
,驚喜萬分
,令人臨摹多幅,分別供奉在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顯節(jié)壽陵上
,這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有佛像的開始
。
蔡愔等人所帶回的圖卷中描繪的佛像,正是當年優(yōu)填王派人以栴檀木雕刻的釋迦像的畫像
。
◆最初東來的印度高僧
迦攝摩騰是中印度人
,精通大小乘經(jīng)典。竺法蘭也是中印度人
,能夠誦出幾萬章的經(jīng)論。他們隨著漢明帝的使者來到洛陽傳教
,并受到明帝隆重歡迎
。西域高僧迦攝摩騰與竺法蘭遠自西域而來的事,引起當時道士的惶恐不安
,千方百計阻止皇帝允許佛教傳入
,故有一場轟動的佛道比試
。 最終以佛教勝利而圓滿。佛教從此流傳天下
。
在那個時代
,佛教的出現(xiàn),令當時的人耳目一新
。最初
,漢明帝以極隆重的儀式親自迎奉兩位高僧,招待他們住在洛陽鴻臚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给櫯F」,本來是掌管諸侯和外國來朝覲者所住的賓館
;「寺」
,原本是當時官署的名稱。經(jīng)過佛道比試之後
,明帝敕旨將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
,用以贊揚兩位高僧以白馬馱經(jīng)來到洛陽,因此取名「白馬寺」
。
然而
,據(jù)《梁高僧傳》卷一記載,「白馬寺」的命名由來是:相傳
,某天竺國的國王
,曾破壞諸寺,僅有招提寺尚未遭損毀
,夜裏有一匹白馬繞塔悲鳴
。此事傳至國王耳裏,國王乃令中止破壞寺廟
,因此改招提寺為白馬寺
。據(jù)說,漢明帝就是沿用這個天竺白馬寺的典故
,把寺名取為白馬寺
。
明帝除了在寺中安置佛像,并明令該寺為迦攝摩騰與竺法蘭的安居處所
,所以後代僧尼的住所就通稱為寺
。白馬寺因而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漢譯佛經(jīng)的濫觴
迦攝摩騰與竺法蘭熟闇西域方言
,到洛陽後開始學習漢語
,隨後翻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等。漢明帝曾敕令將《四十二章經(jīng)》收藏在朝廷藏書的蘭臺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氖陆?jīng)》
,旨在宣揚佛教的基本教義,被推崇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jīng)
。
◆禪經(jīng)的最初譯者
自從漢武帝時代開拓西域
,「絲綢之路」成為一條貫通中西的貿(mào)易孔道,往往伴隨著貿(mào)易而進行文化交流
、宗教傳播
。許多西域、天竺僧侶隨著商隊來到中國
,成為中國佛教的播種者
、拓荒者。
繼迦攝摩騰與竺法蘭之後
,來華的西域高僧有安息國(古波斯
,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國的支婁迦讖
、支謙
,康居國的康僧會,以及印度的曇柯迦羅等人
。因為他們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
,在不熟悉漢語,又缺乏原典的情況下
,只能根據(jù)他們口述的經(jīng)文大意
,再由中國人記錄為文字。藉由初期譯經(jīng)僧的譯文來弘傳佛法
,中國人開始接受佛教的思想與知識
。
繼第一部《四十二章經(jīng)》譯出後,譯經(jīng)僧來華愈多
,也開始有完整經(jīng)論的翻譯
。據(jù)載:安世高放棄安息國王位而出家求道,他原本就通曉天文與醫(yī)術
,又博綜經(jīng)藏
,尤精於阿毗曇學,一生奉持禪經(jīng)
;來到中國後
,很快地學會了漢語,從桓帝建和年間到靈帝建寧年間(一四八~一七二)
,共二十幾年
,翻譯了許多佛經(jīng)。其中,較重要而且有影響力的是:《安般守意經(jīng)》
、《陰持入經(jīng)》、《大小十二門經(jīng)》
、《道地經(jīng)》
、《人本欲生經(jīng)》等。當時各譯經(jīng)僧所傳譯的諸經(jīng)
,或有謬誤的情形
,而安世高所譯的經(jīng)典,義理明晰
,文字允正
,是佛教傳入初期譯經(jīng)僧中的翹楚。他譯的經(jīng)典多屬小乘
,以宣揚法數(shù)與禪觀為主
,如《安般守意經(jīng)》是一部禪定修行的指南書,經(jīng)中指出數(shù)息
、相隨
、止、觀
、還
、凈等六階段禪法的過程。關於數(shù)息的方法
,帶給中國佛教的影響很深
。法數(shù),即阿毗曇(阿毘達磨)
,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以「數(shù)」的形式將教法加以分類
,如四圣諦、五蘊
、八正道
、十二因緣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f
,繼迦攝摩騰、竺法蘭之後
,在中國佛教史上
,安世高是以最初翻譯經(jīng)典而享有盛名的。
◆般若經(jīng)典的初譯
與安世高的翻譯禪學經(jīng)典占有同樣開創(chuàng)意義的
,翻譯大乘般若學系統(tǒng)經(jīng)典的是支婁迦讖
。支婁迦讖,又稱支讖,他也是東漢桓帝末年來到洛陽
,而在靈帝光和
、中平年間(一七八~一八九)譯出《道行般若經(jīng)》及《般舟三昧經(jīng)》等共十四部。其中
,《道行般若經(jīng)》對弘揚般若思想
,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傳教江南的先鋒
支謙是月氏的後裔
,他的祖父早在漢靈帝時就率眾數(shù)百人來華
,因此受封為率善中郎將。支謙名越
,字恭明
,是一位居士,曾受業(yè)於支婁迦讖的門徒支亮
。支婁迦讖
、支亮、支謙三人
,被世人稱為「三支」
,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美譽
。他住吳國三十多年
,先後受到吳主孫權、孫亮的禮遇
,拜為博士
。他譯有《大明度無極經(jīng)》、《大般泥洹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
、《首楞嚴經(jīng)》、《大阿彌陀經(jīng)》等
,一共三十六部
。由支婁迦讖介紹的《般若經(jīng)》,得到支謙的大力弘揚
,形成所謂的「般若學派」
,與安世高的「禪學派」成為初期佛教弘傳的兩大主流。
最早把佛教傳到江南一帶的是支謙
,繼支謙之後
,使佛教在江南扎根的是康僧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瞪畷淖嫦仁强稻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後來世居印度
,其父親因經(jīng)商移居交趾。十幾歲時
,父母雙亡
,便在交趾出家,廣讀佛書
,并博覽儒家和方技之書
,能文善辯。吳赤烏十年(二四七)
,康僧會從交趾來到建業(yè),從安世高的弟子受業(yè)
,學習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法
,與陳慧共同注解《安般守意經(jīng)》。
康僧會在建業(yè)
,除譯經(jīng)以外
,立志要把佛法傳播於江南,所以比較重視對一般民眾的度化
。他建造茅屋
,設立佛像,常在市井之間托缽弘法
。但是吳候?qū)O權對康僧會驚服不已
,因而發(fā)心建造佛塔,供養(yǎng)佛舍利
。支持佛教在江南的弘揚
。
這些都代表江南佛教逐漸興盛的情形。因為首次在江南建寺
,故稱建初寺
,這就是江南的第一座佛寺。孫權把建初寺一帶之地命名為佛陀里
,江南佛法因此興起
,康僧會的貢獻應居首功。
◆漢僧入道的開始
魏國初期對於宗教活動曾經(jīng)明令禁止
,但初傳入的佛教依然在民間默默流傳
。到中期以後,禁令放寬
,促使印度和西域來的僧侶又在洛陽積極從事譯經(jīng)和傳教活動
。第一位翻譯戒律經(jīng)典的曇柯迦羅,在魏嘉平年間(二四九~二五四)從中印度來到洛陽
。魏地原來就有出家人
,但沒有受具足戒
,只是剃除須發(fā),外貌上不同於一般人而已
,他們舉行齋戒
,從事祭祀。曇柯迦羅來魏以後
,目睹這種情況
,譯出《僧祇戒本》,是第一部漢譯律本
。因此
,曇柯迦羅也被後世尊為中國律宗之祖。他創(chuàng)立傳戒制度
,使剃度的出家人正式受戒
,成為真正的出家僧侶,朱士行就是當中最為知名的一位
。根據(jù)史料記載
,嚴佛調(diào)是中國第一位華籍出家人,而朱士行才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出家人
。
從漢末到三國
,主要是透過這些印度、西域來華的高僧大德譯經(jīng)弘教
,使佛教經(jīng)典與佛教思想逐漸在中國播下種子
。但在初傳期間,佛教與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
,如儒
、道兩家,必須經(jīng)過一段適應的過程
,才能融入中國文化社會當中
,成為中國的佛教。當佛教逐漸傳播於民間之後
,信仰的人越來越多
,知識分子也在其後將近百年間,接受佛學思想
,使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思想完全融和
。真正為中國佛教奠定深厚根基的,則是魏晉南北朝的印度高僧佛圖澄
、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以及中國的道安、慧遠
、僧肇等幾位高僧的卓越貢獻
。
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西元一世紀頃)傳入我國
,歷經(jīng)百年,到桓帝
、靈帝時期才有長足的發(fā)展
。然而初期傳譯的經(jīng)典,都由西域間接傳來
,譯經(jīng)諸師既不通漢語
,筆述者也未必精通教義,故難免有錯誤或未能盡善的缺憾
。所以朱士行說:「文意隱質(zhì)
,諸未盡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埂端胃呱畟鳌肪砣潓幷撌龀跗谧g經(jīng)的情形是:「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
,方圓共鑿,金石難和
,椀配世間,擺名三昧
,咫尺千里
,覿面難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挂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歷代高僧冒千險
,歷萬難
,非西行求得正法,則不能安心
。
古代西行者
,多數(shù)走陸路
,經(jīng)甘肅走廊、天山南路
,入帕米爾高原
,過克什米爾,再南下赴印度
;也有少數(shù)走海路的
,經(jīng)南海,過麻六甲海峽
,到斯里蘭卡和印度
。以陸路一線為主,當時雖有商路可通
,但困難重重
。除了大漠與高山的險惡外
,加上漢人求法僧侶多缺資財,不諳各地語言
,只有少數(shù)人結伴前行
,更加艱難。
求法者艱苦備至
,飽嘗九死一生之苦
,有些人勞頓積苦,客死荒途
;有些人中途折返
;有些人只到了于闐、高昌諸國
;有些人久居他鄉(xiāng)而歸不得
。見於記載的,則是不畏死亡
,風塵仆仆在路途上的極少數(shù)人
;更多人是齎志以歿,或永遠的隱姓埋名了
。在這些無以計數(shù)的西行求法高僧中
,能夠留芳千古的,以法顯
、玄奘和義凈等三位高僧最為著名
。
西行求法,先後達五百年
,最熱烈時期
,也有兩世紀之久,求法高僧多達一百八十人
。最早西行求法的
,就是我國第一位出家受具足戒的朱士行。繼朱士行之後
,東晉的西行求法高僧之中
,致力於蒐集經(jīng)典者有支法領,師事印度高僧受教者有于法蘭與智嚴
,尋訪圣跡者有寶云
、智猛等人。西行高僧大多天資卓絕
,學養(yǎng)豐碩
,所以能吸收異國思想,也善能參究佛典奧義
。他們不只帶回大批梵典
,對譯經(jīng)事業(yè)貢獻鉅大
,同時傳播中國文化於國外,并且把印度的天文
、歷法
、醫(yī)學、因明
、工藝等傳入中國
。就隋唐時代而言,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極大極深
。西行者游歷諸國的記錄
,如法顯《佛國記》、玄奘《大唐西域記》
、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書,所記西域及南海各國人種
、宗教
、文化、語言
、政經(jīng)
、地理等資料,不只有助於當代國防軍政的研究
,并且也成為後世研究歷史文化、地理及南海文化的重要史料
。
◆最初西行求法的朱士行
早在東漢末年
,有支讖和竺佛朔譯出《道行般若經(jīng)》,朱士行在甘露五年(二六〇年)出家之前
,已在洛陽研究和講解該經(jīng)
,然發(fā)現(xiàn)譯文的文句簡略,義理艱澀
,前後不能貫通
。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經(jīng)》的梵文原本
。
朱士行在曹魏甘露五年從雍州(陜西
、甘肅)出發(fā),通過河西走廊到敦煌
,經(jīng)西域南道
,橫渡流沙,直抵于闐國
。于闐是天山南路南道的東西交通要道
,印度佛教經(jīng)由此地傳到我國內(nèi)地
,此地大乘雖廣為流行,但居正統(tǒng)的仍是小乘
。
朱士行在于闐抄錄《大品般若經(jīng)》的梵本
,共有九十章,總計六十萬言
,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將該經(jīng)送回洛陽
。弟子弗如檀終於在晉太康三年(二八二)將該經(jīng)送回洛陽,前後達二十馀年
。元康元年(二九一)
,由無羅叉、竺叔蘭等人合力譯成漢本
,取名為《放光般若經(jīng)》
。朱士行以八十高齡終老于闐。
後世著名的佛教學者
,都對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壯舉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們一致認為,從漢僧西行求法的歷史來看
,朱士行可說是開創(chuàng)風氣的先鋒
,當時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難走,又乏人引導
,朱士行只憑一片真誠
,竟然達到了目的,這種熱忱足以和後來的法顯
、玄奘媲美
。他求法的經(jīng)典雖然只限於《大品般若經(jīng)》一種,譯出也不夠完全
,但對於當時的義學影響卻很大
,所以翻譯佛典的風氣隨即風行於京華一帶,凡是有心講習者都奉為圭臬
。
朱士行西行的貢獻是求得《大品般若經(jīng)》
,從而在我國開啟了義學的先河;同時將西域佛教傳入我國
,也促進了東西政治
、文化的交流。
◆敦煌菩薩竺法護
在鳩摩羅什大師尚未來到中國以前
,中國佛教初期最偉大的譯經(jīng)家就是竺法護
。大乘佛教的中心,最重要的經(jīng)典《法華經(jīng)》,也是竺法護以《正法華經(jīng)》為題第一次譯出
,流布於世
。鳩摩羅什以前,到中國的譯經(jīng)僧雖然很多
,但以譯經(jīng)部數(shù)來看
,竺法護的成績最為可觀。
竺法護
,月氏國人
,世居敦煌郡,八歲出家
,禮印度高僧為師
,隨師姓「竺」,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經(jīng)能日誦萬言
。為了立志於求學,不辭辛勞
,萬里尋師
,不但精通六經(jīng),且涉獵百家之說
。
晉武帝泰始年間(二六五~二七四)
,寺院、圖像
、佛像等
,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經(jīng)》等方等部的經(jīng)典還在西域
,未能完全傳布於中國
。竺法護發(fā)憤立志弘法,隨師游歷西域諸國
。據(jù)載,他能通達西域三十六國語言
,熟諳印度
、西域各國的字體、發(fā)音等
,具備這樣的能力
,確立了他翻譯經(jīng)典的基礎。
竺法護為求《般若經(jīng)》
,隨師從敦煌經(jīng)西域南道
,先往于闐國,再到疏勒
,轉(zhuǎn)往西域北道
,經(jīng)龜茲而回敦煌
,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歷了安息
、月氏
、大秦、劍浮
、龜茲
、于闐、疏勒
、鄯善
、焉耆、匈奴
、鮮卑等十幾個地方
。依傳記所載,他攜帶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
,從敦煌到長安之間
,隨時隨地都在從事譯經(jīng)工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傆嬕簧位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武帝太康五年(二八四)譯出《修行道地經(jīng)》、《阿惟越致遮經(jīng)》
,其後
,直到懷帝永嘉二年(三○八)為止,共有二十幾年歲月
,便是他在長安積極從事翻譯事業(yè)的顛峰時期
。竺法護從最初譯經(jīng)到晚年,在譯經(jīng)事業(yè)上得到許多得力助手
,如聶承遠
、聶道真、帛元信
、竺法首
、陳士倫、孫伯虎
、虞世雅等人
,都擔任潤筆譯校的工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傆嬻梅ㄗo翻譯的經(jīng)典共有一五四部三○九卷(《出三藏記集》載)
,其中,流傳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經(jīng)》、《光贊般若經(jīng)》
、《漸備一切智經(jīng)》
、《舍利弗悔過經(jīng)》、《普曜經(jīng)》等
。竺法護的晚年
,世局動亂,以七十八高齡入寂
,窮其一生心力從事譯經(jīng)大業(yè)
,是一位偉大的譯經(jīng)家。
◆橫渡沙漠游歷印度的法顯大師
法顯
,俗姓龔
,平陽郡武陽(山西臨汾)人。幼年時
,三個兄弟先後夭折
,父母惟恐法顯也遭遇不測,在三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
,但仍住在家中
。後因患病將死,才將他送往寺院
。病愈之後
,法顯就不再返回俗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慨嘆律藏殘缺
,因而發(fā)愿前往西域、印度尋求戒律原典
。
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
,法顯約同慧景、道整
、慧應
、慧嵬等人,由長安出發(fā)
,取道河西走廊
,行到張掖。適逢張掖大亂
,道路不通
,張掖王慇勤挽留
,竭誠護持供養(yǎng)他
,法顯因而在此結夏安居。
在張掖期間,一行人又加入了智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