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濕通絡湯
醫(yī)案日記
2023-06-15 07:45:38
利濕通絡湯
黃榮活
,1920年12月生
,廣西桂平人
。1937年畢業(yè)于廣西南寧區(qū)醫(yī)藥研究所(廣西中醫(yī)學院前身)
,現(xiàn)任廣西中醫(yī)學院教授、主任醫(yī)師
,曾任中國針灸學會廣西分會副會長
、廣西高等院校教師高級職務醫(yī)學學科評審組評委、江蘇海門疑難病函診中心特約中醫(yī)專家
,為全國首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導師
。
從醫(yī)60多年來,主要從事臨床
、教學等工作
。強調(diào)人以胃氣為本,突出調(diào)整經(jīng)脈和臟腑
,擅長針藥并用
。對于痿證
、肝病
、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晕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慢性結腸炎
、高血壓
、糖尿病
、面部色素沉著
、半身不遂
、面癱
、冠心病
、慢性膽囊炎
、偏頭痛
、小兒疳積
、崩漏
、地中海貧血等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
,功有獨到
。著有《臨床針灸學》
、《新編成藥用法歌訣》
、《中醫(yī)臨床常見病癥治療手冊》
、《中醫(yī)外治法奇方妙藥》
、《針灸七字經(jīng)》
、《傷寒論七字經(jīng)》
、《兒科七字經(jīng)》
、《老年常見病臨床治驗薈萃》
、《黃榮活臨床醫(yī)案全集》等
。有30余篇學術論文在國內(nèi)雜志上發(fā)表
。

組成:杏仁10g
,白蔻仁8g
,薏苡仁15g
,滑石15g
,通草12g
,竹葉12g,
,川樸8g
,雞血藤15g
,半夏12g
,黨參15g
,絲瓜絡10g
。
功能:利濕通絡
,調(diào)和氣血
。
主治:因濕阻經(jīng)絡
、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的畏寒怕冷癥
。畏寒怕冷尤以脊背
、足部為甚,炎暑穿厚衣襪仍覺寒冷
,腰膝酸痛重著
,神疲無力
,用補腎壯陽藥如鹿茸
、海龍
、海馬
、肉桂
、附子之類均無效者
。
用法:上藥加水300ml
,文火煎煮至150ml
,每日2次口服
。
方解:大凡畏寒怕冷者多責之于陽虛
,然本病并非陽氣虛
,實乃濕阻經(jīng)絡
,氣血運行不暢
,陽氣不能溫養(yǎng)所致
。
本方以三仁湯化裁而成
。方中杏仁苦辛,開上以通利肺氣
;白蔻仁辛苦,宣中以化濕舒脾
;生薏苡仁甘淡,導下以滲泄?jié)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三藥并為君藥
。半夏輔助杏仁行氣化痰,厚樸輔助白蔻仁可行氣燥濕
、消痞散滿,滑石
、竹葉輔助薏苡仁清熱利濕
,共為臣藥
。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
,氣行則血行
,黨參
、雞血藤益氣補血
,監(jiān)制辛散太過
,而為佐藥
。絲瓜絡通經(jīng)活絡
,通草引熱下行
,共為使藥。諸藥相伍
,共奏疏利氣機、宣暢三焦
、上下分消、清熱利濕之功
,濕熱阻滯去,氣血運行通
,陽氣復常
,則寒氣自消
。
臨床加減:如腰背部畏寒怕冷明顯
,可加入狗脊10g、杜仲15g
、續(xù)斷15g
;如手足部冷甚
,可加入桂枝10g
、白芍12g
、桑枝15g
,可使療效更好
。
去寒濕的中藥有哪些 不要淡滲利濕的中藥?
中藥有白術、蒼術
、茯苓等藥物可以去濕氣。祛濕氣的銀漏時候
,需要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饑搏枯進行分析以后
,再有針對性的用藥
,才能夠最大限度的解決病人的濕氣重的這種病理機制
,比如說寒濕的病人要在祛濕的基礎上加上爛洞溫陽的藥物
,才能更好的祛除寒濕
,而濕熱的病理機制的病人
,則需要在祛濕的基礎上再加上清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锻媸裁础?br>《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中醫(yī)患者十天前的病癥屬于
中醫(yī)關節(jié)病研究資料(Water版)【3】
中醫(yī)翁-Water
博聞深思
,孤獨求敗
來自專欄中醫(yī)專病研究資料
《鄧占元醫(yī)萃》
63頁
,痹癥
{18}
王XX
,男
,40歲
,工人。
患者十天前雨中趕路
,全身被濕
,回家后即感不適
,身痛緊如裹
,未引起注意
,照常工作
,一日前突感腰腿酸痛難忍
,牽連右臂部及右腋下,動則疼痛加劇
。今晨來診,面色青白
,四肢不溫,舌體胖大
,質(zhì)淡,苔白膩
,脈沉細
。此屬寒濕痹證
,治以祛寒止痛
、活血通絡,用程氏蠲痹湯加減:獨活12克
、桂枝10克、赤芍10克
、元胡12克、制乳香10克
、秦艽10克、川牛膝10克
、青風藤12克
、松節(jié)15克、甘草6克
,四劑
。
二診:服藥后腰背酸痛大減
,但右膝關節(jié)仍感痛楚
,右下肢不能伸直
,伴酸麻無力
。藥已中病
,擊鼓再進:秦艽10克
、桂枝6克
、麻黃4克
、杏仁10克
、制乳香10克
、赤芍10克、松節(jié)12克、川牛膝10克
、青風藤12克
、元胡10克
、甘草6克
,四劑
。
三診:腿已能伸直
,可行走一段路
,尚有酸困無力之感
,此為寒濕之邪未凈
。濕邪纏綿難愈
,以祛濕之麻杏薏甘湯加味:麻黃6克
、杏仁12克
、薏仁25克、白術10克
、防己10克
、川牛膝10克
、蠶砂10克
、木瓜10克
、甘草5克
,二劑
。
四診:已能步行就診
,有時小腿酸
,此乃邪未退凈
,正氣已傷
,氣血有滯
。擬扶正與祛邪、補氣與活血并治
。處方:當歸10克、炒白芍12克
、川芎6克、黃芪30克
、紅花10克、靈仙12克
、川牛膝10克
、防己10克
、青風藤12克
、松節(jié)12克
、甘草5克
,八劑。
續(xù)后再以舒筋通絡
、調(diào)和氣血藥酌情加減運用
。共服藥三十余劑,恢復健康
。
〔按語〕冒雨急走,疲乏勞累
,寒濕入侵,閉阻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
,“不通則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稘健氛f:“皆因體虛
,腠理空疏
,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手w
、關節(jié)酸痛難忍,動則加劇
,肢麻沉重,難以步行
,舌苔白膩。
治寒濕痹證
,選祛寒止痛
、活血通絡之程氏蠲痹湯最宜
。麻桂溫經(jīng)散寒、通達四肢
,芍藥、元胡緩急而止痛
,秦艽、獨活祛風濕
,苡仁
、杏仁滲濕,牛膝
、松節(jié)強壯下肢,青風藤專治筋骨拘急疼痛
、不易屈伸
,后期合用扶正之品
,而取顯效
。
Water按:
《醫(yī)學心悟》“蠲痹湯”:
羌活
、獨活各一錢
, 桂心五分
,秦艽一錢
,當歸三錢,川芎七分
,甘草五分,海風藤二錢
,桑枝三錢,乳香
、木香各二錢
。水煎服。
通治風寒濕三氣
,合而成痹。
風氣勝者
,更加秦艽、防風
;寒氣勝者
,加附子
;濕氣勝者
,加防己
、萆
、苡仁。痛在上者
,去獨活
,加荊芥
;痛在下者
,加牛膝
;間有濕熱者
,其人舌干
、喜冷
、口渴
、溺赤
、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
,去肉桂,加黃柏三分
。
67頁,流痰(胸椎結核)
{19}
李XX
,女,34歲
,干部
,已婚
。
1968年發(fā)現(xiàn)胸椎結核
,在東北X醫(yī)院經(jīng)石膏床治療八個月
,稍有好轉(zhuǎn)
;一年后因懷孕又加重
,再次診斷為胸椎結核,當?shù)刂委煙o效
,于1971年8月12日轉(zhuǎn)入呼市醫(yī)院外科治療
,仍診斷為胸椎結核,右腋下膿腫形成
。保守治療月余,療效不顯
,邀余會診。
初診:1971年4月15日
。
面色暗淡無華
,精神倦怠
,少氣懶言
。自述潮熱盜汗、食欲不振
、腰背疼痛。右側(cè)腋下破潰
,米泔樣腥味膿汁滲出
。舌質(zhì)淡瘦
,苔白滑
,脈沉細而弱
。此系久病氣血皆虛
,陰寒凝滯
。陰血虛衰則潮熱盜汗
;氣虛則乏力脈弱
、少氣懶言
;陰寒凝滯則發(fā)為流痰陰疽
。治宜溫陽散寒
、通經(jīng)活絡:熟地15克、砂仁5克
、鹿角膠10克(烊化)、麻黃3克
、白芥子12克
、姜炭2克、肉桂3克
、枳殼10克、甘草3克
、秦艽3克、地龍9克
,十四劑
。
4月29日復診
。服上方十四劑后
、右腋下破潰處膿汁滲出大減
,有疼痛感覺
,此為由陰轉(zhuǎn)陽之佳兆
。改用補氣培土
、健脾助陽之補中益氣湯加味:炙芪30克
、黨參12克
、陳皮10克
、當歸10克
、炒白芍13克、升麻3克
、柴胡5克、雞內(nèi)金10克
、桂枝4克、枳殼7克
、白術10克
,六劑
。
5月9日三診
。進上方六劑后,癥狀減輕不明顯
,遂于上方中加入炒香附15克、元胡12克
,再服六劑。
5月22日四診
。恰逢月經(jīng)來潮,用調(diào)和氣血
、健脾和營之逍遙散加減:當歸10克
、炒白芍12克
、云苓12克
、柴胡6克
、焦術10克
、香附10克
、枳殼10克
、芥穗5克、黨參10克
、甘草3克、生姜3片
,十劑。
6月5日五診
。腰背時疼時止
,右腋下潰破痊愈
,無膿汁滲出
,食欲增加
,精神佳
,舌脈轉(zhuǎn)正常
。停服湯劑
,以十全大補丸及人參歸脾丸,早晚分服各一丸
。
6月25日六診
。恰逢月經(jīng)剛過
,尚正常
,患處皮膚色紅嫩
,新生肉芽長出
,無疼痛感
。X光片顯示:胸椎骨質(zhì)破壞部分已鈣化
,繼服以上兩種丸藥調(diào)理
。
7月24日痊愈出院
。
〔按語〕“流痰”病亦稱“骨癆”或“瘡癆”。此病侵蝕骨質(zhì)
,難以治愈,現(xiàn)代醫(yī)學多以手術治療
,但常因治療不徹底前復發(fā),部分患者不愿意手術治療
,求服中藥。用陽和湯治療此疾
,頗多效驗
。此患流痰病日久
,正氣已衰
,治當攻補兼施
,用陽和湯
、補中益氣湯先后續(xù)服
,待正進邪卻后再調(diào)和氣血
,并理陰陽。陽和湯補而不滯
,為增強療效
,可加減化裁
。此患潰處流出膿水量多
,故加白芥子量
,痛甚則佐入元胡
,加黃芪為斂瘡,佐砂仁則補而不膩
。正氣大傷
,不能急于求成,后期用丸劑緩補
,使體力漸復
,經(jīng)百余日治療
,終于治愈
。
Water按: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熟地一兩
,肉桂(去皮
,研粉)一錢
,麻黃五分
,鹿角膠三錢
,白芥子二錢
,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
。煎服。
治鶴膝風
,貼骨疽,及一切陰疽
。如治乳癖乳巖
,加土貝五錢。
馬曰:此方治陰癥
,無出其右
,用之得當
,應手而愈。乳巖萬不可用
。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
,不可沾唇
。
68頁
,流痰(腰椎結核)
{20}
李XX
,女
,18歲,學生
。1975年4月8日初診。
腰痛兩月余
,以右側(cè)為甚,夜間加重
,活動不便
,精神欠佳,伴骨蒸潮熱
,食欲不振,體弱無力
,閉經(jīng)。檢查第四
、五腰椎右側(cè)明顯壓痛
,局部漫腫不紅
,舌質(zhì)淡紅
,苔白
,脈弱小而數(shù)
。證屬腎虛頻凝、風寒阻絡
。治宜和陽通滯
、散寒化痰:熟地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