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夜尿多的中醫(yī)治療
夜尿多是指夜尿量大于白天尿量。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往往在腎小管組織發(fā)生改變之前,還沒有出現(xiàn)腎病的典型表現(xiàn)如水腫
、高血壓時就可出現(xiàn)夜尿多,尿滲透壓
、尿比重降低。伴隨夜尿量的增多
,夜尿的次數(shù)也增多
,重者可達10次以上
,導致患者睡眠不足
、食欲不振、焦慮煩躁
、精神萎靡。這些又可成為血糖難以控制的原因
。
糖尿病引起夜尿增多的治療分一般性治療和特殊性治療
。一般性治療是消除誘因
,如睡前少喝水
;服利尿劑時
,應在早晨一次性服用
;盡量避免下午或睡前靜脈輸液等
。另外,可適當服用安定類藥物或中藥
,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必要時可配合抗焦慮藥物治療
。
治療.png)
特殊性治療,就是對因治療
。長年糖尿病極易導致腎氣虧損
,而使開闔失司,夜尿增多
。因此夜尿多往往以虛證為主,而久病又常常伴有瘀血證
,所以治療應以補腎活血為主要原則
,并適當動用收澀之法
。其治療包括:
①食療:每天用冬蟲夏草6-10個
,泡水代茶飲
,泡數(shù)次后嚼服蟲草
;也可用枸杞子、覆盆子
、桑葚子、金櫻子各9克泡水代茶飲
;或用黃芪60克
,白果9克燉湯
;或用芡實50克
,黑芝麻15克,炒薏米50克
,去皮桂圓10-20個煮粥。冬蟲夏草、枸杞子
、覆盆子
、桑葚子等補腎氣以治本
,白果
、芡實收澀縮尿以治標
。②改善腎臟循環(huán):可靜脈點滴凱時(前列腺素E1脂微球劑)10-20微克
,每日一次,10-15天為一療程
;或靜脈點滴香丹注射液10-30毫升,每日一次
,10-15天為一療程
;亦可長期口服復方丹參滴丸或通心絡膠囊
;水蛭粉
、桃仁泥、地龍粉
、生大黃粉以5∶3∶3∶l的比例裝0號膠囊,每天3次
,每次4粒長期服用
,對糖尿病的多種并發(fā)癥都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③縮泉飲
,以溫腎縮泉。組方為:仙茅
、仙靈脾各9克
,芡實30克(包煎)
,金櫻子30克
,白果9克
,桑螵蛸30克,紫河車15克
,山萸肉9克,蓮子肉9克,肉蓯蓉15克
,黃芪30克
,人參3-6克(單煎兌入)
;伴有前列腺肥大者加白礬6克
,蘇葉6克,橘核6克
,沉香3克;如伴有腰膝酸軟
,加炒杜仲15克
,川續(xù)斷15克
;如伴失眠加酸棗仁30-60克
,五味子6-9克;伴心煩焦躁者加生百合30克
,合歡花12克,生地黃15克
,黃連3克
;如果小便清長
,加淡附片6克
,川桂枝6克
,鹿角霜6克
;如小便渾濁、尿味重
,加苦參9克,龍膽草9克
,土茯苓30克
。一般服藥兩周以后夜尿多可以明顯減少
。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對糖尿病夜尿多的治療
,要消除導致腎小管功能減退的一切誘因,如嚴格控制血糖
、血脂
、血壓、高粘血癥等
。
糖尿病并發(fā)癥的中醫(yī)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并發(fā)癥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糖尿病非酮癥性高滲綜合征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發(fā)癥和糖尿病性心臟病
、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與自主神經(jīng)病變
、糖尿病足壞疽等慢性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
。我們在此重點討論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的中醫(yī)康復療法
。
(一)糖尿病性心臟病
糖尿病性心臟病包括糖尿病心臟微血管病變
、大血管病變、心肌病變
、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往往同時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及高血壓心臟病
。臨床表現(xiàn)有如下特點:①休息時心動過速:心率>90次/分
,甚至可達130次/分
,且心率增加
,不受深呼吸、突然起立等影響
。②心絞痛:冠心病病人常表現(xiàn)為不穩(wěn)定型勞力性心絞痛和變異性心絞痛的典型癥狀
,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
,癥狀常不典型
,在年齡40歲以上病程20年以上的病人中,癥狀不典型者尤其多見。③無痛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病人發(fā)生心肌梗死
,癥狀不典型
,約有42%可無痛
,僅有惡心
、嘔吐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齊
、心源性休克,甚至僅見疲乏等
,預后差
,易于漏診
、誤診
。④體位性低血壓:當病人從臥位起立時,如收縮壓下降>20mmHg
、舒張壓下降>10mmHg,為體位性低血壓
,是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的晚期表現(xiàn)
。⑤猝死:糖尿病心臟病病人常因各種應激、感染
、手術麻醉等
,在不知不覺中
,發(fā)生嚴重心律紊亂
、心源性休克、猝死
,其病死率占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80%,其中53%因合并冠心病而死亡
。心肌梗死可能是20%~50%糖尿病病人的死亡原因
。所以
,糖尿病病人應注意心血管并發(fā)癥的防治
。
糖尿病性心臟病相當于祖國醫(yī)學消渴病繼發(fā)胸痹心痛
、真心痛
、厥心痛、心悸
、水腫
、脹滿、支飲等病證
,是消渴病日久
,傷陰耗氣
,氣陰兩虛以致陰陽俱虛
,氣滯痰濕痹阻心脈,絡脈瘀阻
,或陽虛飲聚,或血瘀水停所致
。
1.中藥康復療法
(1)消渴病胸痹心痛的中醫(yī)辨證用藥
①痰濕痹阻胸陽
[辨證要點]心胸憋悶,疼痛徹背
,形體肥胖
,神疲眠差,口干不喜飲
,舌暗苔白膩,脈弦滑或細滑
。
[治法]化痰除濕
,寬胸開痹
。
[方劑]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
②痰熱痹阻胸陽
[辨證要點]心胸憋悶,胸痛背沉
,心煩失眠,或有干嘔
,口中黏膩
,神疲多夢
,大便干結
,心下按之則痛,舌質(zhì)暗紅
,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
[治法]化痰清熱
,寬胸開痹。
[方劑]小陷胸湯加味
。
③氣滯血瘀
[辨證要點]胸悶胸痛,胸脅脹痛
,刺痛,疼痛發(fā)作與情緒有關
,善太息
,或有口苦,情志不舒
,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有血塊
,舌質(zhì)紫暗
,苔白起沫,脈弦沉
。
[治法]理氣活血
。
[方劑]血府逐瘀湯加味
。
④氣虛痰阻
,氣滯血瘀[辨證要點]心痛時作,氣短乏力
,脘腹痞脹,二便不調(diào)
,納食不香
,舌胖暗淡,苔白膩
,脈沉細而滑,或弦滑
。
[治法]益氣化痰
,順氣活血
。
[方劑]六君子湯
、五磨飲子
、香蘇散化裁
。
⑤氣陰兩虛
,氣滯血瘀[辨證要點]心痛時作,胸悶氣短
,口干咽燥,疲乏無力
,大便偏干
,舌質(zhì)暗紅或嫩紅有裂紋
,少苔或薄白苔
,脈細數(shù)或弦細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理氣活血。
[方劑]生脈散
、香蘇散
、丹參飲化裁。
(2)消渴病心悸
、怔忡的辨證論治①陰虛火旺
[辨證要點]心悸不寧,失眠多夢
,心中煩躁
,五心煩熱,咽干口燥
,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
,舌苔黃
,脈沉細數(shù)
。
[治法]滋陰降火
,清心寧神。
[方劑]天王補心丹
、黃連阿膠湯、五參丸化裁。
②氣陰兩虛
[辨證要點]氣短乏力
,動則心悸氣喘
,口干咽燥,體虛汗出
,舌質(zhì)暗紅或淡紅,苔薄
,脈細數(shù)
,或脈短
,脈三五不調(diào)。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養(yǎng)心寧神
。
[方劑]生脈散
、升陷湯
、易老麥門冬飲子化裁。
③陰陽俱虛
[辨證要點]心悸怔忡
,氣短乏力,咽干口燥
,畏寒肢寒
,腰膝酸軟
,舌淡暗
,苔薄白,脈象結代
,時快時慢。
[治法]滋陰養(yǎng)血
,通陽復脈
。
[方劑]炙甘草湯、三甲復脈湯化裁
。
(3)消渴病支飲、水腫的辨證論治①心氣虛衰
,血瘀水停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
,胸悶喘逆,不能平臥
,脘腹脹滿
,脅下痞塊,肢體浮腫
,大便稀溏或便下不爽,舌暗淡
,脈細弱而數(shù)
。
[治法]益氣寧心
,活血行水
。
[方劑]升陷湯、木防己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四君子湯化裁
。
②氣陰俱虛
,血瘀水停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咳逆氣喘
,不得平臥,動則加甚
,口干咽燥
,尿少浮腫
,舌質(zhì)暗紅
,舌苔薄白,脈象沉細而數(shù)
。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行水
。
[方劑]生脈散
、升陷湯
、易老麥門冬飲子
、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
③陰陽俱虛
,血瘀水停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喘逆喘息,不能平臥
,面色黧黑
,唇甲紫紺
,尿少
,肢體浮腫,畏寒肢冷
,舌質(zhì)暗淡有瘀斑,脈象沉細微數(shù)
。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溫陽活血,通陽利水
。
[方劑]生脈散、升陷湯
、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
、防己茯苓湯化裁。
2.其他康復療法糖尿病性心臟病在嚴格控制血糖的同時
,應控制好血壓
,戒煙戒酒
,控制體重
,控制脂肪飲食,避免情緒激動
、過分勞累、飲酒
、飽食
、受寒等可能誘發(fā)心梗的因素。具體飲食原則
,首先應控制總熱量,限制脂肪攝入量
,限制膽固醇攝入量
;碳水化合物以高纖維素食物為宜;有饑餓感時
,隨時可用富含維生素C
、維生素E和鎂的綠色蔬菜來補充。
食療方如人參天冬粳米粥
、桃仁梗米粥、莪術豬心湯
、丹參山楂飲
、參葉茶
、海帶湯等
,可以選用。
(二)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糖尿病并發(fā)腦血管病變的機會明顯多于非糖尿病病人
。據(jù)統(tǒng)計,其發(fā)病率為16.4%~18.6%
。其中
,我國糖尿病病人死于腦血管病變者要遠高于歐美各國。糖尿病腦血管病變具有以下幾方面臨床特征:①多發(fā)生于50歲以上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②糖尿病腦血管病變以缺血性病變多見
,尤以多發(fā)性腔隙性腦梗死為多見
。③發(fā)生在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供應區(qū)的梗塞灶較多
,其中以丘腦
、腦于、小腦梗塞居多
。病人可表現(xiàn)為眩暈,嘔吐
,共濟失調(diào)
,呆傻等
,半身不遂癥狀可能不典型
。④糖尿病腦血管病變易反復多次出現(xiàn)。⑤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和預后與高血壓密切相關
。⑥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病情重
,恢復難,預后差
,病死率為19%左右
,其死亡原因以合并肺部感染為最多
,其次為心衰和高滲性糖尿病昏迷
。
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相當于祖國醫(yī)學消渴病繼發(fā)中風
、風眩、仆擊
、偏枯等病癥
,《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消癉
、仆擊等病皆為富貴人過食厚味所致
;金元名醫(yī)李東垣《蘭室秘藏》記載:消渴病人見“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
,腫痛,四肢萎弱”
;明代戴元禮《證治要訣》也指出:“三消久之
,精血既虧,或目無所見,或手足偏廢
,如風疾”
。古今醫(yī)家在治療糖尿病腦血管病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中醫(yī)學認為:消渴病陰虛熱結
,久治不愈,陰傷的同時
,氣亦暗耗
。氣陰兩虛,可以致血瘀脈痹
,熱結又可以灼液為痰,故可致痰瘀痹阻腦絡
。加以陰虛陽亢
,一旦惹動肝風,則可成風痰瘀熱互結之癥
,而使腦竅蔽塞
,神機失用,從而出現(xiàn)偏癱
、失語、神昏
、口舌歪斜
、頭痛
、眩暈
、偏盲等證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煞Q為消渴病中風。
具體治療請參看第十章第一節(jié)
。
(三)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即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癥
,其發(fā)生率一般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而增加。
據(jù)統(tǒng)計
,1型糖尿病有50%的病人死于腎功能衰竭
,而2型糖尿病有5%~10%的病人死于腎功能衰竭
。糖尿病腎病臨床上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病人缺少可與糖尿病相鑒別的特異性癥狀,尿常規(guī)化驗可以陰性
,24h尿蛋白定量可在500礸以下,但尿白蛋白排泄率異常
,一般大于20μg/min
,此期可見尿多癥狀
,或有腰酸腰痛等
,血清肌酐小于132.6祄ol/L(1.5mg/dl),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龈撸^120ml/min
。中期病人為腎功能失代償期
,多有明顯的水腫和蛋白尿
,小便多泡沫
,血清肌酐大于或等于132.6祄ol/L(1.5mg/dl)
,但不超過442祄ol/(L5mg/dl),內(nèi)生酐清除率小于80ml/min
,而大于20ml/min。晚期病人為尿毒癥期
,可見水腫
、脹滿、嘔逆
、厭食、尿少
、大便不調(diào)
、心悸
、氣喘
、抽搐等多系統(tǒng)癥狀,普遍存在貧血及水電解質(zhì)紊亂
、酸堿平衡失調(diào),血清肌酐≥442祄ol(/L5.0mg/dl)
,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小于20ml/min
,此時內(nèi)科保守治療很難取效
,一般應接受透析和腎移植療法
。
糖尿病腎病相當于中醫(yī)學消渴病繼發(fā)的尿濁、水腫
、脹滿
、腎勞
、關格,與古代所謂“腎消”也有密切相關
。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腎病是消渴病日久不愈病情發(fā)展的結果,除重視腎元素虧的體質(zhì)因素外
,還強調(diào)情志郁結
、飲食失宜
、失治誤治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nèi)經(jīng)》指出: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意思是消渴病病人哪一臟先天不足
,病變發(fā)展就容易發(fā)生哪一臟合并癥,強調(diào)發(fā)病的內(nèi)因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糖尿病腎病確實皆有腎虛病機
。消渴病日久不愈,陰虛熱結進一步發(fā)展
,則成氣陰兩虛、熱結血瘀癥
。早期
,腎氣虛,腎精不固
,則精微下流
;腎氣虛
,氣化不行
,則水濕內(nèi)停,故可出現(xiàn)尿蛋白
、水腫表現(xiàn),為消渴病尿濁
、消渴病水腫
。病情再進一步發(fā)展,氣陰兩虛進展為氣血陰陽俱虛
,水濕內(nèi)停,腎元虛衰
,濁毒內(nèi)留
,三焦閉塞
,五臟受累
,氣機逆亂,則可出現(xiàn)脹滿
、尿少
、嘔逆不能食、二便不暢危癥
。屬于中醫(yī)學消渴病腎勞
、消渴病關格范疇
。
1.中藥康復療法糖尿病腎病證候?qū)W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腎病早中期普遍存在腎氣不足
,同時本虛證可兼有陰虛、陽虛
,或陰陽兩虛,其中氣陰兩虛最為多見
。標實證有血瘀
、氣滯、痰濕
、熱結、濕熱
、水濕之分
,其中以血瘀
、熱結
、痰濕為多見。而糖尿病腎病中晚期腎元虛衰
,濁毒內(nèi)生
,普遍存在氣血虧虛
,本虛證可兼有陰虛
、陽虛,甚或氣血陰陽俱虛
,三者均存在氣血之虛。標實證有血瘀
、氣滯
、痰濕、結熱
、濕熱
、水濕
、濁毒
、痰阻
、飲停
、動風、動血
、竅閉之分,病人普遍存在濁毒內(nèi)留證候
。所以
,糖尿病腎病不同階段,辨證論治方案當有所區(qū)別
。根據(jù)正虛定證型,以標實定證候的精神
,我們把糖尿病腎病早中期分為三型六候
,把晚期分為三型十一候。
(1)早中期(消渴病尿濁
、消渴病水腫)
1)本虛證三型
①陰虛型(氣虛、陰虛證同見)[辨證要點]神疲乏力
,腰膝酸軟
,四肢困倦
,氣短自汗
,易感,口燥咽干
,腰膝酸軟,五心煩熱
,心煩失眠
,午后發(fā)熱,盜汗
,尿頻量多
,口渴欲飲,舌質(zhì)淡紅
,或舌紅體瘦,苔薄黃或少苔,脈沉細或數(shù)
。
[治法]滋腎固腎
。
[方劑]四君子湯、參芪地黃湯
、二至丸
、金鎖固精丸
、清心蓮子飲等方化裁
。
②陽虛型(氣虛、陽虛證同見)[辨證要點]神疲乏力
,心悸氣短,夜尿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