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肺癌治療,正朝著規(guī)范化
基于臨床因素的肺癌個體化治療
肺癌分期是一個最重要的臨床預后指標,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治療預測因子
近年來開展的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已明確一些臨床因素可作為預后預測因子。最簡單的指標是患者的體能狀態(tài)(PS)和體重減輕指數(shù)
非常有意思的一項研究是,美國Hoang等根據(jù)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COG)的兩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ECOG1594和ECOG5592建立臨床預測模型。1436例接受第三代化療方案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進入研究,共篩出6個獨立的預后因素:皮下轉(zhuǎn)移
基于臨床因素的肺癌個體化治療,盡管比單純依據(jù)經(jīng)驗的治療已經(jīng)邁進了一大步,但它仍然不是真正意義的個體化治療。譬如,Ⅰ期肺癌就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依據(jù)分期治療原則對該群體采用相同的手術(shù)治療策略,仍有20%~30%的患者生存期未超過5年,這部分患者實際上接受的并不是個體化治療。
基于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zhì)組學的肺癌個體化治療
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在于其與眾不同的基因譜
基于腫瘤分子特點的抗癌藥物選擇
被譽為近5年來肺癌研究中的最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的是,確定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的靶向人群為東方人群中的非吸煙腺癌患者。我們的研究提示,中國人肺腺癌的EGFR突變率為34.1%,遠高于其他類型肺癌的5.7%(P
基于生物標志物的化療方案選擇
“量體裁衣”一詞已頻頻和“化療”一起聯(lián)用
我們的一項輔助化療Ⅲ期臨床隨機對照實驗(CSLC0201),探討了β-tublin Ⅲ在預測NSCLC術(shù)后輔助化療療效中的價值
此外,RRM1的多態(tài)性也決定了吉西他濱的耐藥性問題
陷阱還是出路?
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結(jié)果讓人眼花繚亂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77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小劑量苯丙醇胺增加卒中危險
下一篇:
逆轉(zhuǎn)肝纖維化切斷恐懼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