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辨證治療
醫(yī)案日記
2023-04-30 10:23:50
腹痛的辨證治療
中醫(yī)認為人體背部為陽
,腹部為陰
,腹痛屬寒證者較多
,據(jù)部位可分為臍腹痛、少腹痛
、小腹痛三種
。
臍腹痛者宜散寒和中,宜使用烏藥
、厚樸
、藿香
、木香、枳殼
、陳皮
、香附、澤瀉等藥材
。寒重者加用肉桂
,也可使用小茴香、木香
、烏藥
、高良姜、青皮
、檳榔等。

少腹痛宜疏肝理氣
,宜使用金鈴子
、延胡索、青皮
、荔枝核等藥材
。若屬肝寒氣滯作痛,宜使用桂枝
、白芍
、細辛、當歸
、通草
、紅棗等;痛連睪丸者
,必須防范疝氣
,應使用散寒理氣兼有軟堅作用的藥材,如延胡索
、木香
、橘核、金鈴子
、厚樸
、枳實、肉桂
、海帶
、桃仁、海藻
、昆布
、木通等
。
小腹痛多為為月經(jīng)痛,屬于氣滯寒阻
、瘀血內(nèi)結者
,宜使用牛膝、茯苓
、延胡索
、當歸、香附
、青皮
、川芎、山楂
、當歸
、乳香、沒藥
、蒲黃
、肉桂等藥材;若屬于氣血兩虧不能固攝
,宜使用熟地黃
、白芍、當歸
、甘草
、黃芪、川芎
、阿膠
、艾葉、黨參等
,也可加龍骨
、牡蠣、升麻等藥材以固澀升提
。(曹淑芬)
腹痛都有哪些原因
腹痛時首先要確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痛,腹?jié)q,然后才能對癥治療
。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于腹痛都有哪些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腹痛的原因
1 腹腔廣泛性疼痛:
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
,如胃潰瘍
、闌尾炎、膽囊炎等
,都可能導致整個腹腔出現(xiàn)持續(xù)劇烈的疼痛
。
2 肚臍周圍疼痛:
主要應考慮小腸及胰腺的問題。
我提醒朋友們腹部的疼痛不可大意。對劇烈的絞痛或不明原因的持續(xù)疼痛
,不要覺得忍一忍
、用熱水焐一焐就過去了,而要引起警惕
,要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通常醫(yī)生會讓你做腹部B超、化驗血常規(guī)
、血生化等
,必要時還應做整個腹腔的CT檢查。
3 右下腹痛:
首先應想到是否患上闌尾炎
。如剛開始為上腹部疼痛
,數(shù)小時后轉(zhuǎn)為右下腹痛,伴有惡心
、嘔吐等
,多為急性闌尾炎。此外
,還應考慮小腸
、盲腸、右輸尿管問題
。如伴有尿頻
、血尿等很可能是輸尿管結石
。女性還應注意右側卵巢及輸卵管是否出現(xiàn)問題。
4 右上腹痛:
應重點考慮肝臟
、膽囊的問題
,如急慢性肝炎、肝癌
、膽囊炎
、膽結石等都可能導致右上腹疼痛。此外
,還要注意胰腺
、十二指腸、右腎
、大腸右段等部位是否出現(xiàn)問題
。
5 左上腹痛:
首先應考慮脾、胃的問題
,還需注意胰腺
、左腎、大腸左段
。如左上腹持續(xù)疼痛
,伴有陣發(fā)加劇
,波及兩側腰部,并因進食而增強
,則很可能是急性胰腺炎
。
6 左下腹痛:
可能是下結腸或直腸的問題,如腸梗阻
、闌尾炎
、腸炎、痢疾
、腸道寄生蟲病等
,也應考慮是否和左輸尿管有關。女性還應考慮是否左卵巢及輸卵管有問題
。
腹痛的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jù)
1
、凡是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的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者
,即為腹痛
。其疼痛性質(zhì)各異,若因外感
,突然劇痛
,伴發(fā)癥狀明顯者,屬于急性腹痛;病因內(nèi)傷
,起病緩慢
,痛勢纏綿者,則為慢性腹痛
。
2
、注意與腹痛相關病因,臟腑經(jīng)絡相關的癥狀
,如涉及腸腑
,可伴有腹瀉或便秘;寒凝肝脈痛在少腹,可牽引睪丸;膀胱濕熱可見腹痛牽引前陰
,小便淋瀝
,尿道灼痛;蛔蟲作痛多伴嘈雜吐涎,時作時止;瘀血腹痛常有外傷或手術史;少陽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見痛連腰背
,伴惡寒發(fā)熱
,惡心嘔吐。
3
、根據(jù)性別
、年齡、婚況,與飲食
,情志
,受涼等關系,起病經(jīng)歷
,其他伴發(fā)癥狀
,以資鑒別何臟何腑受病,明確病理性質(zhì)
。
病證鑒別
1
、腹痛與胃痛
胃處腹中,與腸相連
,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癥狀
,胃痛亦時有腹痛的表現(xiàn),常需鑒別。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處,常伴有惡心
、噯氣等胃病見癥;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癥狀在腹痛中較少見
。
2、腹痛與其他內(nèi)科疾病中的腹痛癥狀
許多內(nèi)科疾病中出現(xiàn)的腹痛,為該病的一個癥狀。如痢疾之腹痛
,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特征;積聚之腹痛
,以腹中有包塊為特征
,而腹痛病證,當以則以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
。
3
、腹痛與外科
、婦科腹痛
內(nèi)科腹痛常先發(fā)熱后腹痛
,疼痛一般不劇,壓痛不明顯;外科腹痛多后發(fā)熱
,即先腹痛后發(fā)熱
,疼痛劇烈,痛處固定
,壓痛明顯
,見腹痛拒按、腹肌緊張等
。婦科腹痛多在小腹
,與經(jīng)、帶、胎
、產(chǎn)有關
,如痛經(jīng)、流產(chǎn)
、異位妊娠
、輸卵管破裂等,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
,以明確鑒別診斷
。
相關檢查
急性腹痛應做血常規(guī)、尿
、血淀粉酶檢查
,消化道鋇餐,B超
,腹部X線檢查
,胃腸鏡檢查等,以助于明確病變部位和性質(zhì);必要時可行腹部CT檢查以排除外科
、婦科疾病以及腹部占位性病變
。
腹痛的辨證論治
辯證要點
1、辨腹痛性質(zhì)
腹痛拘急
,疼痛暴作
,痛無間斷,堅滿急痛
,遇冷痛劇
,得熱則減者,為寒痛;痛在臍腹
,痛處有熱感
,時輕時重,或伴有便秘
,得涼痛減者
,為熱痛;腹痛時重時輕,痛處不定
,攻沖作痛
,伴胸脅不舒,腹脹
,噯氣或矢氣則脹痛減輕者
,屬氣滯痛;少腹刺痛,痛無休止
,痛處不移
,痛處拒按
,入夜尤甚,伴面色晦暗者為血瘀痛;因飲食不慎
,脘腹脹痛
,噯氣頻作,噯后稍舒
,痛甚欲便
,便后痛減者,為傷食痛
。暴痛多實
,伴腹脹,嘔逆
,拒按等;虛痛病程較久
,痛勢綿綿,喜揉喜按
。
2
、辨腹痛部位
脅腹、兩側少腹多屬肝經(jīng)病證;大腹疼痛
,多為脾胃病證
,臍腹疼痛多,為大小腸病證;臍以下少腹疼痛
,多屬腎
、膀胱、胞宮病證
。
治療原則
治療腹痛多以“通”字立法
,應根據(jù)辨證的虛實寒熱,在氣在血
,確立治法
。在通法的基礎上,結合審證求因
,標本兼治
。屬實者,重在祛邪疏導;對虛痛應溫中補虛
,益氣養(yǎng)血
,不可濫施攻下
。對于久痛入絡
,綿綿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潤活血通絡之法
。
證治分類
(一)寒邪內(nèi)阻
癥狀:腹痛拘急
,遇寒痛甚
,得溫痛減,口淡不渴
,形寒肢冷
,小便清長,大便清稀或秘結
,舌質(zhì)淡
,苔白膩,脈沉緊
。
治法:散寒溫里
,理氣止痛。
方藥: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加減
。
常用藥:高良姜
、干姜、紫蘇
、烏藥
、香附、陳皮
。
(二)濕熱壅滯
癥狀:腹痛拒按
,煩渴引飲,大便秘結
,或溏滯不爽
,潮熱汗出,小便短黃
,舌質(zhì)紅
,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shù)
。
治法:泄熱通腑
,行氣導滯。
方藥:大承氣湯加減
。
常用藥:大黃
、芒硝、厚樸
、枳實
。
(三)飲食積滯
癥狀:脘腹脹滿,疼痛拒按
,噯腐吞酸
,惡食嘔惡,痛而欲瀉
,瀉后痛減
,或大便秘結
,舌苔厚膩,脈滑
。
治法:消食導滯
,理氣止痛。
方藥:枳實導滯丸加減
。
常用藥:大黃
、枳實、神曲
、黃芩
、黃連、澤瀉
、白術
、茯苓。
(四)肝郁氣滯
癥狀:腹痛脹悶
,痛無定處
,痛引少腹,或兼痛竄兩脅
,時作時止
,得噯氣、矢氣則舒
,遇憂思惱怒則劇
,舌質(zhì)紅,苔薄白
,脈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
常用藥:柴胡、枳殼
、香附
、陳皮、芍藥
、甘草
、川芎。
(五)瘀血內(nèi)停
癥狀:腹痛較劇
,痛如針刺
,痛處固定,經(jīng)久不愈
,舌質(zhì)紫黯
,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
,和絡止痛
。
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
、紅花
、牛膝、川芎
、赤芍
、當歸、生地
、甘草
、柴胡、枳殼
、桔梗
。
(六)中虛臟寒
癥狀:腹痛綿綿,時作時止
,喜溫喜按
,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氣短懶言
,胃納不佳,面色無華
。大便溏薄
,舌質(zhì)淡,苔薄白
,脈沉細
。
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
方藥:小建中湯加減
。
常用藥:桂枝、生姜
、飴糖
、大棗、芍藥
、炙甘草
。
腹痛的其他療法
耳針
選大腸、小腸
、脾
、胃神門
、交感。每次取2-3穴
,疼痛時用中強刺激捻轉(zhuǎn)
,亦可用埋針法或貼壓法。
穴位注射
妊娠腹痛怎樣治療?
【概述】妊娠期因胞脈阻滯或失養(yǎng),氣血運行不暢而發(fā)生小腹疼痛者
,稱為“妊娠腹痛”
,亦稱為“胞阻”、“痛胎”
、“胎痛”
、“妊娠小腹痛”。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見病
,若不伴有下血癥狀
,一般預后良好。若痛久不止
,病勢日進
,也可損傷胎元,甚則發(fā)展為墮胎
、小產(chǎn)
。
本病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血虛、氣郁
、虛寒等
,以致胞脈受阻或胞脈失養(yǎng),氣血運行不暢
,因而發(fā)生腹痛
。其病變僅在胞脈,尚未損及胎元
,但嚴重時亦可因胞脈阻滯
,血脈不通,胞胎失養(yǎng)而影響胎元
。血虛素體氣血虛弱
,妊娠以后血聚養(yǎng)胎,陰血益虛
,氣血運行無力
,胞脈失養(yǎng),因而腹痛;氣郁素性憂郁
,孕后血以養(yǎng)胎
,肝血偏虛,肝氣失于條達
,血海氣機失調(diào)
,胞脈阻滯,氣血不暢
,以致腹痛
;虛寒素體陽虛
,孕后胞脈失于溫照
,有礙氣血暢行,因而發(fā)生腹痛
。
辨證主要根據(jù)腹痛的性質(zhì)和程度
,結合兼癥及舌脈特點辨其虛實。本病治法以調(diào)理氣血為主
,使胞脈氣血暢通
,則其痛自止。
【治療】1.血虛證【癥狀】妊娠小腹綿綿作痛
,頭暈心悸
,失眠多夢,面色萎黃
,舌淡
,苔薄白,脈細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揭弧慨敋w芍藥散去澤瀉加黨參【來源】《金匱要略》【組成】當歸12克,白芍15克
,川芎12克
,白術12克,茯苓20克
,澤瀉15克
。
【功效】補血養(yǎng)血,止痛安胎
。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當歸
、川芎養(yǎng)血活血
,行血中之滯;白芍養(yǎng)血斂陰,緩急止痛
;黨參
、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以資生化之源
。全方使氣充而血沛,氣血運行調(diào)暢
,以收胎安痛止之效
。
【按語】若血虛甚者,酌加枸杞子
、制首烏
、菟絲子滋腎養(yǎng)血,濡養(yǎng)胞脈
;心悸失眠者
,酌加酸棗仁、龍眼肉
、五味子養(yǎng)血寧心安神
。
2.虛寒證【癥狀】妊娠小腹冷痛,喜溫喜按
,形寒肢冷
,倦怠無力,面色白光白
,舌淡
,苔白,脈細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痉揭弧磕z艾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阿膠(烊化)12克,艾葉15克
,當歸12克
,川芎12克,白芍12克
,干地黃15克
,甘草6克。
【功效】暖宮止痛
,養(yǎng)血安胎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
【方解】方中艾葉暖宮止痛
;當歸、川芎養(yǎng)血行滯;白芍
、甘草緩急止痛
;阿膠、干地黃養(yǎng)血安胎
。全方共奏暖宮止痛
,養(yǎng)血安胎乏效。
【按語】若腎陽虛衰
,兼腰痛者
,酌加杜仲、巴戟天
、補骨脂以溫腎助陽
,使陰寒消散,氣血流暢
,則腹痛可止
。
3.氣郁證【癥狀】妊娠小腹脹痛
,情志抑郁
,或煩躁易怒,伴胸脅脹滿
,舌紅
,苔薄,脈弦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痉揭弧垮羞b散加味【來源】《和劑局方》【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
,當歸12克
,茯苓12克,白術12克
,炙甘草6克
,蘇梗9克,陳皮12克
。
【功效】舒肝解郁
,止痛安臍。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當歸
、白芍養(yǎng)血柔肝
,三藥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為方中主藥
;白術
、茯苓健脾和中,為方中輔藥
;佐薄荷
、生姜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方中使藥
;蘇梗行氣安胎
,陳皮健脾利濕。諸藥合用
,使肝郁得解
,血虛得養(yǎng),脾弱得健
,則諸癥自愈
。
【按語】若郁而化熱者,酌加梔子
、黃芩清熱涼血
,和營止痛。
民間偏方:中醫(yī)常識中醫(yī)藥治療小兒反復性腹痛的制作方法
腹痛為小兒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
,凡劍突以下
、臍的兩旁及恥骨以上部位發(fā)生疼痛者,均稱為腹痛
。有人統(tǒng)計
,從幼兒到小學畢業(yè)的兒童中,有1/3以上經(jīng)歷過腹痛
。腹痛涉及的病變很多
,許多內(nèi)、外科疾病均可出現(xiàn)腹痛癥狀
,其原因有功能性的
,也有器質(zhì)性的。這里所說的是指排除了器質(zhì)性病變
、局限于臍周圍的
、反復發(fā)作性的小兒腹痛。發(fā)病年齡以3~14歲多見
,在學齡兒童中的發(fā)病率為10%~20%
。中醫(yī)稱本病為“腸氣病”、“腸痛”或“盤腸氣”
,認為其發(fā)生多與感染蛔蟲
、飲食失當
、寒冷 *** 、脾胃虛弱
、氣滯血瘀
、肝氣犯胃等原因有關。根據(jù)小兒臨床表現(xiàn)不同
,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辨證治療
。
1.蟲積腹痛:多見臍周疼痛
,時痛時止
,重則出現(xiàn)吐蛔現(xiàn)象,食則痛作
,形體消瘦
。治以殺蟲
、導滯
、通便為主,方用烏梅丸加減煎服
。
2.傷食腹痛:指小兒飲食不節(jié)
,過食油膩、香脆之品
,損傷脾胃所致的腹痛
。表現(xiàn)為胸脘痞悶
、胃納減退
、噯腐吞酸
、脘腹脹痛
、口臭苔厚等,嬰幼兒可吐出不化奶塊或未消化食物
,或有哭鬧煩躁現(xiàn)象
。治宜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加減
,亦可用焦三仙治療
。
3.寒凝腹痛:小兒平素體質(zhì)較弱,當氣溫變冷
,寒邪易侵襲腹部
,寒凝氣滯,導致腹痛
。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
,或大便稀溏
,小便清長,面色發(fā)青
,吞酸,形寒肢冷
,得熱痛減
。治宜溫中散寒,方用小建中湯
,或用吳茱萸湯加減
。
4.飲冷腹痛:為小兒過食生冷、瓜果等損傷脾胃所致
,夏季飲冷過后最易誘發(fā)
。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以臍周疼痛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