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以此自豪。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說:“不寄他人先寄我
,應緣我是別茶人”
。詩人自稱是鑒別茶葉的行家是當之無愧的;詩人還在另一首詩中“無由持一盞
,寄與愛茶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愛茶人”的名詞
。
唐人元稹寫的一首茶詩:茶香葉嫩芽慕詩客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至醉后豈堪夸短短的55個字從茶的自然性狀,茶碾茶羅
、煎煮過程
、飲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詠唱。尤其是“慕詩客
,愛僧家”更是將茶擬人化了
。“愛僧家”道出了茶與禪宗的密切淵源
。僧人以茶敬施主
,以茶供佛,以茶助禪功
,正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寫的“僧言靈味宜幽寂”那樣
,僧人坐禪以茶驅睡意,有助于提高禪功
,達到進入幽寂的境界
。隨著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寂”字已被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引為日本茶道精神之一
。
唐詩人韋應物認為茶是高雅圣潔的仙草
。他在《喜園中茶生》詩中寫道:“潔性不可污
,為飲滌煩塵,此物信靈味
,本自出山原……喜隨眾草長
,得與幽人言”。
借茶抒懷把飲茶升華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
,是唐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即后人稱的《七碗茶歌》。詩人在抒發(fā)了品嘗到友人贈送的“天子未飲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的《陽羨茶》喜悅心情之后
,詠唱道:“……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飛去……”
。
盧仝詩作不多
,在唐代名聲不大,但他的這首《七碗茶歌》卻以其富有哲理性
,為歷代愛茶的詩人廣為傳頌
,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宋·梅堯臣)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魏帝指魏文帝曹丕)
;“盧仝七碗詩難得
,念老三甌夢亦賒”(元代大臣耶律楚材,“念老”指唐代趙州高僧從念禪師
,以“吃茶去”作為機鋒語)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明陳繼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文人
、佛學家
、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先生也有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偈ji佛經中的唱詞,梵語Gatha)
。
詩言志
,這些茶詩,實際上是中國茶道思想在文學上的表現(xiàn)
。
三
、《茶經》,中國茶道的經典著述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
,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
、規(guī)范和品飲方法
;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
、修身養(yǎng)性
,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
。這兩個基本點
,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xiàn)。
《茶經》共十章
。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
,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qū)分布外
,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
、要領與規(guī)范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八闹鳌痹敿毭枋隽瞬璧浪璧?4種器皿
,包括規(guī)格、質地
、結構
、造型、紋飾
、用途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
,鑒別水質
,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
;“六之飲”詳細規(guī)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
、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
;“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
、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里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
;“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
,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
。對于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
,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髡哌@里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
,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
、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
,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谝皇自娭袃纱翁岬搅瞬璧酪辉~。
此后
,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
,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從上述文獻可知: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xiàn)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
;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茶經》問世之后
,相繼出現(xiàn)了多種茶文化專著
,形成流派紛呈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唐代蘇
?0的《十六湯品》專門評論茶湯優(yōu)劣;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槎音茶)則是評論煎茶用水優(yōu)劣的專著
;宋·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記述了宋代茶道的發(fā)展情況和特點
。從《大觀茶論》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
,而是將碾磨好的茶葉粉末直接放在碗內
,把煮沸適度的水先灌進湯瓶,然后沖入茶碗
,再用一種狀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攪拌均勻
,稱為“點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洞笥^茶論》對點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詳盡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
、致清
、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深刻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
,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
。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
,流派不同
,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xiàn)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
,反映茶的“鮮香甘醇”
,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
;(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
,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
,甚至用松上雪
,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
。劉禹錫在一首煎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
,白云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
。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
,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
,魚眼指隨后出現(xiàn)的大些的氣泡);(四)要求使用名貴優(yōu)質茶具
,并規(guī)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
,以便于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茶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北京茶葉學會和北京茶葉總公司在學習傳統(tǒng)的基礎上
,結合現(xiàn)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組建了供內部進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茶道館》
,以“儉
、和、敬
、美”為本館精神
。“儉”儉樸
,返樸歸真
,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
,祥和安定
,和睦相處;“敬”尊敬
,互敬互愛
;“美”美好,提倡真善美
。使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寓于茶道活動之中
。
飲茶方法的四次演變
我國有數千年的飲茶史
,人們的飲茶方法隨著制茶技術和飲茶實踐的發(fā)展進步,有過四次較大的演變
。第一個階段:煎飲法當我們的祖先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
,由于生產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當他們發(fā)現(xiàn)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
,采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
、香
、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
。而當人們發(fā)現(xiàn)
,茶不僅能祛熱解渴
,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yī)治多種疾病時
,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
。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里
,茶是藥。當時茶葉產量少
,也常作為祭祀用品
。第二個階段:羹飲法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yōu)轱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時的飲用方法
,正象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也就是說
,煮茶時
,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做粥狀
。至唐代
,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我國邊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
,故他們至今仍習慣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
第三個階段:研碎沖飲法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山現(xiàn)了,唐代開始流行
,盛于宋
。三國時代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
,餅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
,搗未
,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
,用蔥
、姜、桔子筆之
。其飲醒酒
,令人不眠。”這里說得很明確
,當時采下的茶葉
,要先制餅,飲時再搗未
、沖沸水
。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說是沖飲法的“祖宗”
。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
,仍要加“愈、姜
、桔子”之類拌和
,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渡的痕跡。唐代中葉以前
,陸羽己明確反對在茶中加其他香調料
,強調品茶應品茶的本味。說明當時的飲茶方法也正處在變革之中
。純用茶葉沖泡
,被唐人稱為“清茗”。飲過清茗
,再咀嚼茶葉
,細品其味,能獲得極大的享受
。宋人以飲沖泡(淹茶)的清茗為主
,羹飲法除邊遠地之外,己很少見到
。第四個階段:泡飲法飲茶的第四個階段
,可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始于唐代
,盛行于明清以來
。唐代發(fā)明蒸青制茶法,專采春天的嫩芽
,經過蒸焙之后,制成散茶
,飲用時用全葉沖泡
。這是茶在飲用上又一進步。散茶品質極佳
,飲之宜人
,引起飲者的極大興趣。為了辨別茶質的優(yōu)劣
,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
。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并存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為主
,飲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葉沖泡為主
。這同今天大多數人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
目前開始的速溶茶
、茶飲料等飲用方式也許正是新興茶飲法的開端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46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茶文化貫徹著和諧精神
下一篇:
陳毅命名峨眉山綠茶竹葉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