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 運動健身 >> 傳統(tǒng)武術(shù)

      八部金剛功的內(nèi)容和原理

      荊十三 2023-12-15 20:18:15

      八部金剛功自唐代創(chuàng)立以來

      ,一直在道門內(nèi)部秘傳,直到近代由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張至順道長所推廣
      ,方才流傳于世
      。此功法一現(xiàn)世
      ,就受到了廣大健身愛好者們的追捧,尤其是在短視頻的傳播下
      ,近兩年有關(guān)于張至順道長的功法書籍一時間洛陽紙貴

      微信圖片_20231215204416.png

      八部金剛功是一套自成體系的功法,它分為內(nèi)八部和外八部

      。內(nèi)八部又叫長壽功
      ,外八部就是我們最常見到的金剛功
      。每套功法的招式均是八個招式動作
      ,所以被稱為八部金剛功

      第一部 雙手插頂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

      、下焦的合稱
      。從部位和有關(guān)臟腑來說,上焦是指胸隔(胃上端
      ,針灸穴位指鳩尾穴)以上部位
      ,包括頭、咽喉
      、上肢
      、心、肺等
      ;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
      ,包括肝、膽
      、脾
      、胃等內(nèi)臟;下焦是指臍以下
      ,包括腹部
      、腰部、膝部
      、下肢
      、腎、大腸
      、小腸
      、膀胱等(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時下焦還包括肝
      、膽)

      人的元氣發(fā)源于腎,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

      ,推動各臟腑組織的活動
      。上焦為霧,中焦如匯
      ,下焦如瀆
      。三焦有宣通氣血津液,腐熟水谷
      、通調(diào)水道之功能

      手少陽三焦經(jīng)脈起于無名指端之“沖穴”(無名指指甲外角一分處)交于足少陽膽經(jīng)(絲竹空)后,與心包經(jīng)相絡

      。手腕和手指手三陰
      、手三陽的發(fā)源處和歸宿
      。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內(nèi)勁,反掌從頭頂直插云霄
      ,牽動了手三陰
      、手三陽、足三陰
      、足三陽
      ,任督二脈和奇經(jīng)八脈,達到利三焦
      ,就使頭
      、五臟六腑、四肢的陰陽表里作了一次整體調(diào)整
      ,為后面幾部功打下基礎(chǔ)

      1.五指并攏,兩手向下伸盡

      2.然后

      ,直臂向身體兩側(cè)漸舉至肩平,掌心向下
      ,稍停
      。默念“生”字,以助氣上升
      。兩手五指并攏
      ,以腕為軸,用內(nèi)勁向上成立掌
      ,掌心向外

      3.然后,曲肘

      ,兩手仰掌
      ,向頭頂百會穴(前后頭發(fā)中點聯(lián)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會點)處相靠,中指尖相接
      ,置于百會穴上方約兩指寬外
      ,稍停。默念“長”字
      ,再助氣長
      。兩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
      ,兩臂用力
      ,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默念“化”字

      4.雙手分開

      ,兩臂分別向體側(cè)漸降至于肩平,掌心向下
      ,稍停,默念“收”字。以手腕為軸
      ,兩臂向下構(gòu)成垂掌掌心向內(nèi)

      5.然后,兩臂向下?lián)Пе粮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兩手分開分別貼于臍部

      ,稍停,默念“藏”字

      笫二部 手足前后固腎腰

      功理:

      腎為先天之水

      ,也是五臟六腑之本。主水
      ,藏精
      ,主納氣,生命門之火(人身元陰
      、元陽之氣的所在)
      ,主骨生髓,同于腦
      。腎是主宰人體生殖
      、生長、發(fā)育及維護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
      ,是人體生命得以繼續(xù)呈現(xiàn)的能源動力
      ,是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神體共融而長存的物質(zhì)基礎(chǔ)
      。本部功法通過“手足前后”、彎腰
      、屈膝
      、按摩腎腰的習練以調(diào)理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達到強腎壯腰之目的

      1.兩手合掌(空心掌)置于胸前。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

      ,腿直身正
      。兩手合掌向前沖出,直臂與肩同高,目視前方

      2.兩手翻掌

      ,背靠背緊貼。兩手分開向兩側(cè)平展
      ,掌心向后
      ,兩臂成一字形,稍停

      3.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

      ,身體前傾(但不要彎腰勾頭),目視前方
      ;同時
      ,兩手直臂向后摟抱至尾椎部,合掌
      ,稍停

      4.合掌用力盡量往腰部上提。合掌分開

      ,掌心向內(nèi)
      ,置于脊椎兩側(cè)徐徐下推至兩臂伸直。

      5.兩手由兩側(cè)分別斜向上提

      ,掌心漸轉(zhuǎn)向前
      ,至兩臂直平一字形與肩同高;同時
      ,前腿也漸蹬直
      ,稍停。

      6.兩手直臂向前摟抱

      ,合掌
      ,臂與肩平,稍停

      7.兩手合掌收回胸前

      ,左腿收回,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自然站立
      。稍停后,換右腿向右前方邁出一步
      ,成右弓步
      ,動作同前。

      第三部 調(diào)理脾膚需單舉

      功理:

      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

      。脾主運化水谷
      ,輸布精氣津液
      ,有“脾乃氣血升化之源”之說。脾胃互相表里
      。胃是“水谷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魇芗{
      ,主腐熟水谷
      ,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營養(yǎng)全身的作用

      脾惡濕喜燥

      ,胃惡燥喜濕;脾氣宜升
      ,胃氣宜降。兩者相輔相成
      ,彼此協(xié)調(diào)平衡
      。根據(jù)此原理,本功法采取兩臂上下舉按的動作
      ,使陰降陽升
      ,不斷調(diào)理脾胃氣之中和。又脾有大絡穴
      ,在人體腋窩下六寸
      ,走向皮里膚外。本功法的雙臂舉按開合
      ,能疏通大絡穴
      ,調(diào)理脾膚,消除風寒濕燥
      、血凝等疾病

      1.兩掌變?nèi)ㄇ八闹副M量內(nèi)屈,拇指頂前四指指甲)

      ,兩拳相對
      ,掌心向上,置于臍上

      2.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

      ,雙拳移至左腰外側(cè)。左拳變立掌
      ,掌心向前
      ;右掌變陰平掌,掌心向下
      ,掌背中部貼于左掌根

      3.兩掌同時動作:左掌經(jīng)耳旁用力向上直舉,變陽平掌,指尖向后

      ;右掌從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
      ,指尖向左。同時
      ,左腿屈膝成左弓步
      ,頭身正直向前,稍停

      4.兩手小臂同時內(nèi)旋

      ,左掌變立掌,掌心向右
      ,指尖向天
      ;右掌變垂掌,掌心向左
      ,指尖向地
      ,握拳。左拳下拉
      ,右拳上提
      ,相對于左乳下;同時
      ,左腳蹬直.

      5.雙拳移至腹部

      。雙拳移至右腰外側(cè)……動作與前同,但方向相反

      第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雕

      功理:

      這里講的“左肝右肺”

      ,是指二臟器在五行八卦中所處的卦位。即肝屬木
      ,位于左邊震卦位
      。不是指肝肺在人體臟腑中所處的實際位置。

      肝主藏血

      ,主魂
      ,主謀略。膽為其表
      ,肝主疏泄
      ,主筋,開竅于目
      。肝藏血并對全身血量分布起調(diào)節(jié)作用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說:“人身之精華
      ,皆上注于空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终f:“魂晝寓于目,寓目而視
      ;夜寓于肝
      ,舍肝而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端貑?五臟生成論》說:“目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
      。”

      肺主氣

      ,司呼吸
      ,主宣發(fā),肅降
      ,外合皮毛
      ,通調(diào)水道。大腸為其表
      ,肺是氣體交換場所
      ,人體通過肺吸收自然界清風
      ,呼出體內(nèi)濁氣
      ,不斷吐故納新。

      《內(nèi)經(jīng)》說:“肝為脾之主

      ,肺為肝之主
      。”肝藏血
      、肺司氣
      。血隨氣行,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
      。所以
      ,有“神為氣血之性”一說。氣血充盈
      ,才能神志清晰
      ,精神充沛。

      根據(jù)以上中醫(yī)理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部功法采取雙臂旋轉(zhuǎn)左右升降
      ,以調(diào)理肝、肺氣的平衡和順
      ;同時
      ,通過“如射雕”的動作
      ,兩目神光瞄準掌中的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
      ,穿射遠方之雕
      。意到氣到,氣到血到
      ,血到力到
      ,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
      ,促進全身氣血暢通

      1.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雙拳變掌

      ,掌心相對

      2.兩臂平行向左伸直,與肩同高

      。雙拳變掌
      ,掌心相對,不停地向上
      、向右
      、向下旋轉(zhuǎn)兩圈。

      3.在腹前下方稍停

      ,兩掌變?nèi)鄬ι咸岬侥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右拳變立掌于胸前,掌心向左?/p>

      4.繞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經(jīng)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

      ,成側(cè)掌
      ,掌心向外,與肩同高
      ,如開弓狀
      ;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
      ,上身重心落在腿上
      。然后,左拳上提到右腋
      ,拳心向內(nèi)

      5.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肩同高)

      ,稍停
      。全神貫注,目不轉(zhuǎn)睛看右手勞宮穴
      ,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
      。猛翻

      6.攥拳,往回收

      。接著右弓射雕
      ,動作同前,單方向相反

      第五部 回頭望足去心疾

      功理:

      《管子?心術(shù)上》說:“心之在體

      ,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
      ,官之分也
      。”心主神明
      ,主血脈
      ,其表為小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髅鲃t下安……主不明
      ,則十二官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靶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可見心在人體中的極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

      ,也最難治
      。所以
      ,在三焦和四臟得到鍛煉之后,才能鍛煉這個最重要又最難治之“君主”

      、氣、神互為一體
      。心疾大凡來自思欲太過
      ,此謂“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裕钚募驳墓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是用神光“回頭望足”
      。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兩種狀態(tài)的性質(zhì)
      。今使兩目回頭反觀,就可以置心一處
      ,去掉雜念
      ,達到心靜神寧;而且
      ,當兩目反觀
      ,用意回攝,掃視后身與足腎穴
      ,使腎水上升乾鼎
      ,心腎相交,滋養(yǎng)身心
      ,調(diào)節(jié)心身陰陽平衡
      ,心疾隨之逐漸消失。

      1

      、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
      ,雙拳提至左肋部。

      2

      、左拳變仰掌
      ,向上提至左腋,右拳變平掌
      ,掌心向上
      ,上提至左乳,翻掌
      ,掌心向下

      3、左掌指尖漸向下

      ,向左后右腳跟方向插去
      ;在左掌后插的同時,右掌下推
      ,沿左腳向左前上方作半圓形推舉(比頭高一些)
      ;也是同時身體向左轉(zhuǎn),向前傾
      ,左腿屈膝成左弓步
      ,兩手成一斜直線;同時轉(zhuǎn)頭向后
      ,眼光從左肩微視右腳跟

      4、兩手小臂旋轉(zhuǎn)

      ,握拳

      5

      、收回至左腰,兩拳相對
      ,拳心向上
      ;同時,左腿蹬直
      。雙拳移至腹前
      ,身體轉(zhuǎn)回原位。

      第六部 五勞七傷向后瞧

      功理: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五勞”

      、“七傷”發(fā)生
      。勞、指過度疲勞
      。不管是視
      、臥、坐
      、立
      、行;或心
      、志
      、思、憂
      、疲
      ;或肝、心
      、脾
      、肺、腎各樣過勞
      。都稱為“五勞”
      。“七情”是喜
      、怒
      、憂
      、思
      ,悲、恐
      ,驚
      。“喜傷心
      ,怒傷肝
      ,悲憂傷肺
      ,思傷脾,驚恐傷腎
      ,是為“七傷“

      通過前面幾部功法部功法,三焦

      、五臟
      、手足、頭身都已鍛煉
      ,功能增強了
      ,恐防還有一些“五勞”、“七傷”潛疾
      ,就用“向后瞧”的方法
      ,以神光把它一一掃除。

      呂祖的《太乙金華宗旨》第三章說:“人之精華

      ,上注于目
      。”“眼之所至
      ,心亦正至焉
      ;心之所至,氣亦至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毖酃馑街帲囊庖簿透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心意所到之處
      ,氣也就跟著到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扒覓邼M天云”
      ,五勞七傷就如滿天云霧。被神光所產(chǎn)生的一股暖氣
      ,漸漸地驅(qū)散了
      ;同時,當頭部左右轉(zhuǎn)動
      ,慢慢
      、輕松地轉(zhuǎn)向后瞧時就會無意地使頸椎、胸椎
      、腰椎氣底椎等部位得到運動
      ,原來有些變形、錯位的得到復原,沿脊椎的各臟腑相對應的穴位
      ,也在進行光
      、氣梳理,起到治理疾病的效果

      1

      、雙拳變掌,掌心向內(nèi)
      ,五指伸開
      ,中指相對,左右手同時向左右橫向拉開至勞宮穴在身軀邊為止
      ,稍停

      2、然后

      ,左右手同時向臍部合攏
      ,雙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與拇指
      、小指與小指尖相按

      3、仰掌

      ,掌心略微向上
      ,沿胸中線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線上三分之一處)稍停。翻掌
      ,掌心向下
      ,又沿胸中線直下按至臂直,兩臂緊貼身體
      ,稍停

      4、全身放松

      ,眼簾微垂
      ,注視鼻尖,意想兩目為日月
      ,為探照燈
      ,向身體微微內(nèi)照。

      5

      、接著
      ,頭向左慢慢轉(zhuǎn)動,內(nèi)視
      ,至左肩
      ,稍停
      ,繼續(xù)向后轉(zhuǎn)
      ,目光隨頭轉(zhuǎn)動
      ,慢慢地巡視,內(nèi)視左半身和脊椎

      6

      、頭慢慢回轉(zhuǎn)至胸前,內(nèi)視
      。頭在慢慢向右轉(zhuǎn)動
      ,內(nèi)視,至肩部
      ,稍停
      。再繼續(xù)后轉(zhuǎn),內(nèi)視右半身和脊椎骨

      7

      、內(nèi)視身驅(qū)及體內(nèi)五臟六腑時,對有病的部位
      ,要多看些時間
      。結(jié)束時,頭部轉(zhuǎn)回到胸前中線
      ,稍停后
      ,慢慢睜開兩眼,翻掌
      ,掌心向上
      ,提至臍部,轉(zhuǎn)掌使掌心向內(nèi)
      ,氣歸下丹田
      。兩手分開,握拳
      ,掌心向上
      ,相對于臍部。

      笫七部 鳳凰展翅周身力

      功理:

      以雙臂旋轉(zhuǎn)和以腰的彎曲帶動人體

      ,在向左
      、向右彎曲的過程中,使四肢和全身骨骼
      、經(jīng)絡
      、肌肉作有節(jié)奏的張弛運動。促使全身氣血暢通和四肢舒展
      ,大大增進肌體的活力

      1

      、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

      2

      、雙拳變掌
      ,掌心相對。兩臂平行向左伸直
      ,與肩同高
      ,不停地向上、向右
      、向下劃圈
      。用同樣的方法再劃兩圈。

      3

      、當劃第三圈
      ,雙手到頭頂時,往右后左方向劈去

      4

      、身體身右,以腰帶動左手
      ,彎腰
      ,手指點右腳尖。

      5

      、身體身右
      ,以腰帶動左手,彎腰
      ,手指點右腳尖
      。直腰,左手舉回頭上
      ,再彎腰
      ,以左手指點右腳尖。如此上下連點三次

      6

      、左右展翅合為一次,重復多次
      。結(jié)束本部功時
      ,兩手向左、向上
      、向右下旋轉(zhuǎn)一圈至小腹
      ,兩掌變?nèi)南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相對置于臍部
      ,收回左腳

      第八部 兩足頓頓飲嗜消

      功理:

      這里的“飲”指吃喝所引起的疾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笆取敝敢恍┎徽5膼酆煤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煙癮、酒癮等

      全身自然松立

      ,兩腳緊靠
      ,兩臂下垂緊靠身
      ,手三陰、手三陽已繃直
      ,全身用內(nèi)勁繃緊
      ,將兩腳后跟繃直提起,(即足三陰
      、足三陽經(jīng)絡繃緊)將身體舉起又放下
      ,作有節(jié)奏的上下起落運動,使全身上下的經(jīng)絡
      、骨骼
      、關(guān)節(jié)進行張弛調(diào)整,作到松筋疏骨
      ,對消除飲食阻滯及不良嗜好
      ,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

      、與第六部功《五勞七傷向后瞧》“夾臂定神”的動作相同

      2、兩腳并攏

      ,兩腳跟慢慢抬起
      ,然后,輕輕下振
      ,共五次
      。頭兩次提起較高,速度較慢
      ,相隔較久
      ;后三次提起較低,速度較快
      ,相隔較短
      。其旋律是“1-2-3,4,5”。

      3

      、提振五次為一節(jié)
      ,至少做五節(jié)
      。最后,兩腳分開
      ,與肩同寬
      ,翻掌,掌心向上
      ,提上至臍部

      收功式

      有起勢必有收式,不收功則散開元氣不能歸聚

      ,所以
      ,一定要收功。

      方法是:

      1

      、兩手分開
      ,指尖向上,指背相靠
      ,置于臍上
      。兩手上提至指尖到“天突穴”(胸骨上上窩正中),稍停

      2

      、舌頂上腭,隨掌上提時
      ,意想氣從“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臍下一寸半處)沿胸而上,經(jīng)舌上“印堂”(兩眉頭聯(lián)線中點)到“百會”
      ,過后腦
      ,下至“玉枕”。(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這這樣可以開發(fā)智慧

      3

      、兩手分開向左右變垂掌(掌心向內(nèi))置于乳房外側(cè)同時,意想氣從玉枕沿頸椎向左
      、右肩分流

      4、兩手繼續(xù)向下沿兩肋至大腿兩側(cè)

      。隨手下落時
      ,意想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氣如淋浴一般
      ,直至涌泉穴
      。(腳底正中凹陷處)當腳有氣感時,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松
      ,再安靜、自然站立片刻,即為收功完畢

      整個功法練完可能需要25分鐘

      ,初練大汗淋漓,一段時間后渾身上下暖洋洋
      ,不懼嚴寒,起式、收式特別重要,不要忽視了

      八部金剛功是老道爺張至順所傳,因為老道爺仙壽104歲

      ,大眾自然對此功法心悅誠服
      、頂禮膜拜,但人們卻忘了老道爺說的任何功法都要修心
      ,一顆五味雜陳的心修煉什么功法都是枉然徒勞
      ,更別說修仙
      。不會說今天練完功明天身體就健康百病不得了
      ,帶著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去修煉是不會有多大進步的,只會讓自己朝三暮四
      ,原地打轉(zhuǎn)

      一日練功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

      ,大家身在寶山
      ,勿空手而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uantongwushu/667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站樁之訣要
      站樁
      ,是你的心神在不斷澄清
      ,亦是生命之根不斷深固的過程,不單是把身體站成木樁一樣了事
      。站樁時
      站樁真?zhèn)饕痪湓?/div>
      站樁是練習內(nèi)功的好方法
      ,可以充分挖掘人體潛在的生命原動力
      ,增強內(nèi)勁。內(nèi)功是外功的基礎(chǔ)和源泉
      ,內(nèi)功過人
      ,外功即可如虎添翼。因此
      ,掌握站樁要訣
      、提高站樁質(zhì)量,十分重要
      。站樁的地點:隨時隨地可以進行
      ,沒有局限。不管你在哪里
      ,隨時可以進行
      ,不需要占多大的地方,不用做什么準備
      ,也不需要什么工具
      。不過最好選擇有山
      2024-06-03
      站樁真?zhèn)饕痪湓? onerror=
      站樁可祛病消災,此生無癌
      01站樁:中醫(yī)與防治癌的關(guān)系01中醫(yī)論癌癥起因2200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
      ,就有大量的關(guān)于各種癌癥的病因病理和治則治法的描述。在中醫(yī)幾千年的實踐中
      ,把各種癌癥的病因歸結(jié)為:人的機體長期陰陽失調(diào)
      、臟腑功能失衡,以致氣滯血瘀、聚痰蘊毒
      一種快速補充氣血的古老方法:站樁
      氣血是什么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
      ,氣血就是人體內(nèi)氣與血的統(tǒng)稱,氣
      、血是滋養(yǎng)人體的兩種重要物質(zhì)
      ,血就是我們身體里流通的血液,氣可以理解為:精氣
      、元氣等
      ,氣可以促進血液流通至身體的各個器官,這兩者是相互作用的
      。簡單來說氣血就是生命的能量
      。當身體的氣血不足時,就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
      ,讓身體健康
      ,讓心情愉悅
      2024-06-03
      一種快速補充氣血的古老方法:站樁
      入靜有七個層次,大部分人只能達到第三層次!
      入靜謂靜坐屏除雜念,人只有先能靜下來,才能定下去.1
      、為什么要入靜?答:回歸天真
      。2
      、為什么能入靜?答:天真本清靜
      。清靜經(jīng)云: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有云: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靜,澄其心
      ,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3
      、入靜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塵去鏡
      2024-06-03
      入靜有七個層次,大部分人只能達到第三層次!
      武術(shù)流派之崆峒派
      崆峒派是傳統(tǒng)中國武術(shù)流派之一
      ,崆峒武術(shù)早于少林
      、峨眉、武當
      ,創(chuàng)始于崆峒山
      ,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崆峒派武術(shù)取眾家所長
      ,在其手法
      、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
      ,講究實打
      武術(shù)流派之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國武術(shù)中范圍最廣、歷史最長
      、拳種最多的武術(shù)門派
      ,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武術(shù)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fā)形成的
      武術(shù)流派之昆侖派
      “昆侖派”以創(chuàng)始人昆侖大師的名字命名
      ,興起于古山東臨清,自立一派
      ,故又稱臨清派
      ,為中華武術(shù)著名流派。昆侖山連綿數(shù)百里
      ,無數(shù)道術(shù)之士接踵前往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