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古之風(fēng),渾渾噩噩,一任其天;浩浩淵淵,各安其性;上下無為,君民共樂;忠厚成風(fēng),訟爭不起。 何世道之敦龐若此乎?皆由安無為之天,率自然之性。一時各老其老、幼其幼、賢其賢、親其親,安耕樂業(yè),食德飲和,不知道德之名,更不聞仁義禮智之說。然而抱樸完貞,任氣機之自動,而天地以同流,儼若不教而化,無為而成,自與道德為一 夫以道德并言,道為體,德為用。以道德仁義禮智合論,則道德又為體,而仁義禮智又為用。后世圣人,雖為化民起見,而立道德之名,分為仁義禮智之說,其實道德中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內(nèi)有道德,無彼此,無欠缺也。降至后世而道德分矣。等而下之,仁義禮智亦多狃于一偏。此皆由氣數(shù)之推遷,人心之變詐,故至于此。太上欲人返本還原,歸根復(fù)命,乃為之嘆曰:上德無為之人,惟率其性,不知有德,是以其德常存; 下德有為之士,知德之美,因愛其名,好行其德,惟恐一失其德,頓喪其名。此兩念紛馳,渾淪頓破 下德有為 必有好仁之主,發(fā)政施仁,清源正本,易亂為治,轉(zhuǎn)危為安。勢不能不有為,然雖有為之跡,而因時制宜,順理行去,有為仍屬無為,所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也。 更有好義之人,際亂離之日,欲復(fù)承平,大興掃除之功 習(xí)往來之儀,論施報之道 迄于今 此言道德廢而有仁義 至于修養(yǎng)一事,咽津服氣出而道一變 吾今為人示之:人欲識此玄關(guān) 又曰念起是病,不續(xù)即藥 又曰放下屠刀 又曰“彼岸非遙 但恐于玄關(guān)未開時,先加一番意思去尋度 吾今示一要訣:任他思念紛紜莫可了卻,我能一覺而動即便掃除 若問丹是何物?即吾丹田中絪缊元氣是也。然此元氣與我本來不二元神會合一處,即是返還太極無極、父母未生前一點天命。人能以性立命,以命了性,即可長生不死。 但水府求玄,欲修成金液之丹,不得先天神息,采取烹煉,進退溫養(yǎng),則先天元性與先天元命,不能自加會合為一,攢五簇六而成金丹。雖然,既得元性元命矣,若無真正胎息,猶人世男女不得煤妁,往來交通,亦不能結(jié)為夫婦。故丹經(jīng)云:真意為媒妁。茲又云“真息為媒妁”,豈不與古經(jīng)相悖乎?不知真意者煉丹交合之神;真息者煉丹交合之具,要之皆以神氣二者合之為一而已矣。 第無真息 然伏氣有二義:一是伏藏此氣歸于中宮,如如不動; 一是管攝嚴密,降伏后天凡息,不許內(nèi)外呼吸出入動搖吾固有之神氣,久久降伏,自能洗心退藏于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6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