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十八章開始,是《老子》下篇 下經(jīng)開始講“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惶幤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居其華 上德下德 上仁上義上禮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現(xiàn)在觀念而言,就是說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個大善人,并不以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讓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這已經(jīng)差太遠(yuǎn)了。 上古的文化,對于道德的行為,始終注重四個字,就是“陰功積德”。主張做好事要“陰”的一面,不是“陽”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見;為別人做了好事,別人并不知道,幫助了別人,受幫助的人也不知道。這就是陰德,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以老子的觀念來看,所謂 “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是解釋上品的道德行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下面解釋“德”字的無為,繼續(xù)說到“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上社為之 老子說 其實,真正的“禮” 這一篇文字雖然很淺,意義卻頗深 德仁義禮失后該若何 “故失道而后德”,上古的人個個有道,只要講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時代向前,“道”浙行消失,才產(chǎn)生了“德”,用“德”作為行為的標(biāo)準(zhǔn)。“失德而后仁”,時代更向前走,到孔子的階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戰(zhàn)國時代,“仁”又靠不住了,又提倡“義”。每個時代產(chǎn)生的思想主張,所表達(dá)、號召的都不同,所以說 “禮”是屬于教化方面的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老子的時代,社會已經(jīng)退步到提倡“禮”的階段。我們要如何讀老子的書呢?我們看人類社會,整個世界科學(xué)文明的發(fā)展,在工商業(yè)發(fā)達(dá)的國家,教育跟著也普及了。照說,教育越普及,人應(yīng)該越好啊!可是,事實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亂,社會的犯罪行為越多。反轉(zhuǎn)來看鄉(xiāng)野的地方,鄉(xiāng)野之人沒有受過教育,他卻不敢犯罪,行為比較樸實。所以說,人類缺乏忠信才需要“禮”,“夫禮者 我們一生從事教育的,深深感覺到所謂教育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就是預(yù)知,等于西方宗教說的“先知”,東方稱之謂“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一個人坐在那里打坐,希望能曉得明天的事,曉得前世的事,可是老子說:“前識者 從老子這個論點看來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1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十七章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