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七十章(2)

    德玄 2024-12-14 20:05:38

    無知的智慧是什么


    下面又轉(zhuǎn)了

    ,說真正的智慧是什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胺蛭o知
    ,是以不我知”
    ,這句話有兩方面的解釋
    ,一方面照它本身的文義來說
    老子是在罵人
    ,因為人太無知了
    ,太沒有智慧了
    ,所以不容易懂我的話,不容易了解我的意思
    ,這也可以說是老子的一句牢騷

    1462.jpg

    另一方面,這一句話有獨立的意思

    ,是說真正的智慧是“無知”
    ;智慧到了極點,知道無知之體
    ,智慧之體
    ,這才是真智慧。有一本佛學(xué)的名著《肇論》
    ,作者僧肇
    ,是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的弟子之一。另一位道生法師亦受鳩摩羅什法師的影響
    ,就是那位“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的生公。僧肇法師年輕時跟隨鳩摩羅什做翻譯工作
    ,后來寫了幾篇大文章
    ,其中一篇就是《般若無知論》
    ,被譽為佛學(xué)最高的研究。這不是工夫
    ,而是真智慧
    ,走上大徹大悟而成佛的真智慧,梵文就是“般若”
    。真正的般若智慧的體是“無知”


    當時這篇文章震動了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人人都要求智慧的成就

    ,如果真智慧是“無知”的話
    ,我們在追求“道”之體時,又須以智慧求到“知而不知”
    ,才能夠證道
    。這其中的道理實在太深了,這是般苦智慧“無知”的道理
    。這一篇文章是用老莊的筆調(diào)手法寫佛學(xué)高深的道理
    ,文字美,哲學(xué)理論深


    另有一篇《物不遷論》

    ,在一千多年之前就說到現(xiàn)在物理科學(xué)所講“質(zhì)能”的變化。一切東西沒有變動過
    ,時空也沒有變動過
    ,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變動過;就是我們現(xiàn)在坐車從臺北到高雄
    ,在《物不遷論》的理論來說
    ,我們沒有動過,你還在本位
    。因為《物不遷論》——宇宙時空固定一個形態(tài)
    ,都在周期性地轉(zhuǎn),雖然我們坐車到了高雄
    ,但是
    ,地球還在轉(zhuǎn),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始終在空間的本位上
    。所以
    ,僧肇當時的四篇名論非常震動各界。僧肇除了佛學(xué)以外
    ,也受老莊的影響極大
    ,原因就是老子所說的“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
    。如果依文字本身而言
    ,這篇的意思是幽默人的,是諷刺人的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真正懂我的少
    ,了解我太多就太貴重了
    。因為你不了解我,所以我才了不起
    。說一句笑話
    ,老子這個時候,以普通的眼光來看
    ,似乎有一種阿Q精神
    ,挨了打,心里說
    ,兒子打老子
    ,沒關(guān)系。事實上
    ,這兩句話代表了中國文化另一面的精神
    ,這也就是他在本章的一個結(jié)論,“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他說真正得道的大圣人
    ,外面穿的衣服破爛,內(nèi)在是無價之寶的玉石
    ;換句話說
    ,你不了解我沒有關(guān)系,我自己有道
    ,貴不可言
    。后來“被褐懷玉”這一句話影響很大,廣泛被人引用

     

    圖片

    老子《參同契》隱士


    漢代以后的道家與道教

    ,甚至于隱士之類,都受這句話的影響
    。道家一部名著
    魏伯陽的《參同契》,在中國文化上被稱為千古丹經(jīng)鼻祖
    。書中說到自己如何做工夫修道
    ,修煉長生不死,以能成為超凡入圣的神仙
    。這是修道人必讀的一本書
    ,修道的原理與方法都在里面
    ,不過很難讀懂。這部書之所以名為《參同契》
    ,是因為修道做工夫的方法都是參合《老子》
    、《莊子》、《易經(jīng)》這三本書的原理原則
    。后來道家稱魏伯陽為真人
    ,道教稱他為火龍真人。


    魏伯陽所著的《參同契》就引用了老子“被褐懷玉”這句話

    。另外書中有“外示狂夫”這句話
    ,說一個真有道的人必須知道隱蔽自己,不表現(xiàn)自己有道
    ,外表并不一定衣衫襤褸
    ,也許外形瘋瘋癲癲,看不出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
    。雖然外面顯示是狂人
    ,被世上的人看不起,可是
    ,真有道的人倒是希望你看不起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


    我經(jīng)常說

    ,中國文化左右了幾千年的歷史
    ,而真正影響幾千年歷史思想與實際的是道家的文化。天下太平的時候
    ,都是外用儒家的學(xué)問
    ;到撥亂反正的時代,都是道家的人物出來
    。出來的這些道家人物屬于哪一類呢
    ?是中國文化從上古都有的一種特殊人物,就是隱士們
    。隱士是后世的通稱
    ,漢代稱為“高士”,宋朝叫做“處士”
    ,清朝也叫“處士”
    ,這些隱士們本來是永遠不出山的。


    所謂隱士

    ,第一都是學(xué)問特別好的有道之士
    ,認為人的生命不是究竟,否定世間的一切
    。第二
    ,沒有個人的欲望希求
    。第三,在某一個時代
    ,他等于西方政治上“不同意票”的一派,始終保留自己的一票不投
    ,也就是對現(xiàn)實不同意
    。這些人學(xué)問好、道德好
    ,可是都跑去當隱土
    ,永遠不出來。所以莊子說
    ,這些人“天子不能臣
    ,諸侯不能友”。連皇帝要請他出來做臣子他都不肯
    ,各國的諸侯想與他做朋友也做不到
    。而這一類的人,卻深深影響一個時代的思想


    例如漢代

    ,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商山四皓,雖然沒有做到真正道家的“被褐懷玉”
    ,但影響了漢代早期整個的政治決策
    。又像東漢時的嚴子陵等也是一樣。其實歷代都有很多這樣的人
    ,他們外表上都做到了老子這一句話“被褐懷玉”
    ,甚至于我們民間流行的濟公活佛也是如此
    。濟癲和尚當時被許多廟子趕出來
    ,衣褲鞋子都穿不上,最后沒有辦法
    ,只好去吃肉包子喝酒去了
    。他也是“被褐懷玉”
    ,“外示狂夫”。所以
    ,在表面上
    ,儒家與道家影響了中國文化,但隱士思想的影響更為嚴重
    ,因為他們的學(xué)問都是帝王師的修養(yǎng)


    最近有一位博士班的同學(xué)聽我講課以后,拼命搜羅資料

    ,要寫一篇隱士思想與中國歷代政治關(guān)系的論文
    。我說
    ,希望你三年寫成,這個問題是老問題
    ,太不簡單了
    ,可是一般人從未注意,還認為是最新的觀念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
    。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不遷
    。雖有甲兵,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八十一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識
    ,故強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
    ,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
    、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至譽無譽
    2024-12-23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
    ,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
    ,少也
    。多言數(shù)窮,少言合道,故曰自然
    。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忘;下士聞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zhì)直者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惟道
    ,善貸且成。 天地未有之先
    ,原是虛虛無無
    ,鴻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