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一章

德玄 2024-12-23 11:11:4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
,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如果可以說出來,那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
;名,如果可以叫得出來那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了
。無
,是天地的開始;有
,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
,從恒的“無”中可以觀察出道的奧秘,從永恒的“有”中可以觀察到自然的邊界“無”和“有”這兩者有相同的來源
,但名稱卻不相同
。它們共同叫做玄妙。又玄妙
,是一切奧秘的大門

0002.jpg

老子的思想如果要用一個字概括,那肯定就是“道”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暗馈弊旨坠俏摹?從行從止,“行”是大路,“止”是腳趾,表示人用腳在大路上行走;金文字所演變?yōu)閺男袕氖祝锹放c頭的象形
,已開始抽象化了
,表示頭腦思悟的道路。小篆從路從首,會意字,繼承了這個意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瑫赜弥两瘛
!暗馈睆拈_始的有形道路,逐漸演變?yōu)闊o形的道理
、方法等意思。這樣“道”的涵義就越來越豐富
,有道路
、途徑、方法
、思路
、準(zhǔn)則、規(guī)律
、述說等意義
。老子的“道”就是思悟的大道,是認識天地萬物
、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
,是天地萬物、自然生命的本原之道
、是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之道
。當(dāng)然也包括為人之道、謀事之道
、養(yǎng)生之道···其實對自然和生命之道的探究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只是中西方求“道”途有有所不同,西方人在有形的物體結(jié)構(gòu)中求“道”,中國人在無限的運動過程中求“道”

    “道可道

,非常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标P(guān)于這兩句的解釋簡直多得不得了
。我給它簡單地歸類,主要分為兩種
 種解釋是
,“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恒常的道了
另一種解釋是
,“道”是可以說出來的
,它是一種不平常的道
兩種解釋對這一句的理解從語法上說都是對的,“道可道”中的前一個“道”是個名詞
,后一個“道”是個動詞
,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因為學(xué)過古漢語的都知道這個“可”字是個能愿動詞
,后面肯定是跟著動詞
有很多解釋,不把后面的“道”解釋為動詞的
,肯定是不對的
,語法上講不通。
所以“道可道”的意思就是說
,“道”(最高范疇的道)如果可以“道”出來
那么后面這個“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解釋為說
、說出來
、說明白,也有解釋為走
,因為“道”的本意

就是路

,所以做動詞用,意為走在路上
,引申為實踐
。后一句“非常道”,兩種解釋差別很大
,前一種解釋為不是恒常的“道”
,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后一種解釋為不是一般的、平常的“道”
。關(guān)鍵在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值慕忉尣煌﹃P(guān)鍵詞的理解不同
,導(dǎo)致對前后兩句關(guān)系的理解也不同
,第一種解釋前后兩句是假設(shè)關(guān)系,“道”如果可以說出來
,就不是恒常不變的“道”了
;第二種解釋前后兩句是并列關(guān)系,“道”是可以說明的
,它不是平常的“道”

       兩種解釋究竟哪一種正確呢?我們不能只看這兩句話本身

,一定要看《老子》的全文
,要看其他版本。如果糾結(jié)在“道可道
,非常道”這六個字里面
,那么你怎么解釋你都是對的,所以一定要看全文

      你只要讀過《老子》全文

,你馬上就明白,第一種解釋符合《老子》本意
,第二種解釋顯然是錯誤的
。有一次我在機場看見一本解釋《老子》的書,我粗略地翻了一下
,它把“道”分為“常道”和“非常道”兩類
,覺得這個“非常道”才了不起,對“非常道”大加贊揚
,認為老子的“道”就是“非常道”
,而不是“常道”。我看了之后
,真是哭笑不得
。老子在天上有知,一定會氣得活過來
。這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皇瞧匠5囊馑?“非常”不能解釋為“不一般”
。這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弊?是恒常、永恒不變的意思。馬王堆帛書上寫作“恒”
,永恒的“恒”
,“恒”就是“常”
。為什么要寫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烤褪菫榱吮軡h文帝劉恒的名諱而改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那么老子說的“道”是“常道”還是“非常道”?當(dāng)然是“常道”

,其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凇独献印分芯褪恰暗馈钡拇Q。如第十六章說:“復(fù)命曰常
,知常日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本褪堑溃驗榈朗呛愠2蛔兊谋倔w
。河上公解釋“常道”就是“自然生長之道”
。“常道當(dāng)以無為養(yǎng)神
,無事安民
,含光藏暉,滅跡匿端
,不可稱道
。”

       “道”是不可言說

、不可描述的
。這從第十四章的論述中可以得到證明,“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致詰”的
。所以說“道”是不可以言說的
,也是不可形容、不可名狀的
,一旦說出來就不是“道”了
。但說不出來,不等于沒有,它是能夠真切地感受到
、體會到的

      我們來看一看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傳法,佛祖沒有說話

,只是手里拈了一朵花
,此時大眾默然寂靜,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這時只有大弟子迦葉破顏微笑
,只有他悟道了。佛祖于是把“道”傳給了迦葉
。所以真正的“道”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
,只能以心會心,默契感應(yī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坏┪虻溃奈⒚钫媸遣豢伤甲h
,而悟道的快樂又真是無法言說

      學(xué)過《周易》的人都知道,“易”有三個含義

,即簡易
、變易、不易
。佛家有三法印的說法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道”
、“易”和“三法印”實際上說的是同一個真理
。“道”是永恒不變的
,涅槃寂靜的
。第十六章是這么說的:“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曰復(fù)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fù)命就是回復(fù)“道”
,這個“道”是寂靜的
、虛靜的、始終不變的
。但是“道”說的萬事萬物又都是變化的
,是諸行無常的。所以“道”也是變與不變的統(tǒng)一
。很好理解
,“道”作為世界萬物的本體,作為萬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
,是永恒不變的
,而萬事萬物又是時時刻刻都在運動變化的。我們知道“道可道
,非常道”的意思以后
,也就明白“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了
。同樣
,前面的“名”是名詞,意思是名稱
、概念
、范疇,后面的“名”是動詞
,意思是名狀
、描述、形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胺浅C?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與“非常道”一樣
,意思是不是恒常的名稱。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是
,名稱(概念)如果可以描述的話
,那也不是恒常的名稱(概念)了。比如說“道”就是一個名
,一個名稱
,一個范疇,一個概念
,這種概念是不可描述的
,是說不出來的,你要是說出來的話就不是那個名了
。對這句話的解釋也特別多
,其實它是對“道可道
,非常道”的進一步解釋,所以不要解釋得太復(fù)雜

        接下去幾句話就是詳細解釋這個“道”

。究竟是什么“道”?怎么去體悟這個“道”
?這里面講了三個關(guān)口
,體道你要經(jīng)過三關(guān)。第一關(guān)為初關(guān)
,就是要知道這個“道”的內(nèi)涵是什么
。這一關(guān)就是要觀出“道”的無和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诙P(guān)叫玄關(guān)
,這一關(guān)是要從無和有中觀出兩者的“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第三關(guān)叫玄玄關(guān)
,又叫重玄觀
,這一關(guān)是要從無和有的“同”中觀出“道”的大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一句是從“道”的內(nèi)涵說的
。這一句大部分書上是這么標(biāo)點的。我認為應(yīng)該這么斷句:“無
,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盁o”和“有”是高于“無名、有名”的范疇
,“道”的內(nèi)涵如果用一個字來表述
,那就是“無”
,包括了無名,也包括無為
、無欲
、無形、無已等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暗馈笔恰盁o”,“道”又是“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盁o”和“有”都是“道”的內(nèi)涵,但“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
,“無”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孕育著“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盁o”是第一位的,是第一階段
,是“始”
;“有”是第二位的,是第二階段
,是“母”
。無中生有,有從無中生
。關(guān)于“無”和“有”的關(guān)系,老子怕我們不懂,特地用了兩個比喻
。“無”就像是“始”,“有”就像“母”
。什么是“始”?什么是“母”?我們注意看老子的用字,老子在說明“道”的時候用了很多帶女字旁的字
。先看這個“始”字,《說文解字》說“始
,女之初也
。從女,臺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芭边@個部首是一個什么形狀呢?是女人下跪狀“始”就是童女
、少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盁o”就像是童女
、少女。到了“有”這個階段,是“萬物之母”
。這個“母”字的形狀就是在女字的基礎(chǔ)之上加兩點
,這兩點就是女人的兩個乳房
,表示成熟的女人。這樣就很清楚了
,“道”由“無”和“有”構(gòu)成
,其中“無’是第一階段,是童女
、少女
;“有”是第二階段,是母親
、少婦
。童女和母親、少女和少婦是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人
,是一個人的兩個階段
,說明“無”和“有”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的兩個階段。從無到有,就是從童女到母親
、從少女到少婦
。無中生有,“無”不能直接產(chǎn)生萬物
,只有到“有”這個時候才能產(chǎn)生萬物
。大家想一想,童女
、少女能不能生孩子
?當(dāng)然不能。只有成熟了
,來天癸了
,任脈

通,太沖脈盛

,那個時候才可以生孩子
。有人說少女怎么不可以生孩子,有的女孩十來歲就生孩子了
,有沒有
?有的。但是生孩子的女孩再怎么小也肯定是來月經(jīng)了
,現(xiàn)在來月經(jīng)不是大大提前了嗎
?但無論你多小,只要生了孩子
,都不再是少女了
,而是母親、少婦了
。所以“無”是少女
,“有”就是少婦
。這是一個人的兩個階段。

        這一句話告訴我們至少有三個意思

,第一
,“道”的本質(zhì)就是“無”,“無”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王弼說
,老子是“以無為本”,“無形無名者
,萬物之宗也”
。魏晉時期的一批高僧就用“無”來解釋佛教《般若經(jīng)》中的“空”。后來中國的禪宗就以“無”或“空”作為根本,《壇經(jīng)》就提出了著名的三無說:“無念為宗,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第二
,“無”和“有”不是兩個東西
。“無”不是什么都沒有
,“無”里面孕育著“有”
。“無”是第一階段
,“有”是第二階段
。“無”中有“有”
,“有”中有“無”
。有無相輔相成,有無不二
,即有即無
,即體即用。按佛家真空妙有的說法
,“無”就是真空
,“有”就是妙有。如果我們能體悟到真空妙有的境界
,那就證得了真如法界
。佛家說“空有不二”。真空就是妙有
,妙有就是真空
。“無”好比是“空”(真空)
,“有”好比是“色”(妙有)
。《心經(jīng)》說的“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無”中生“有”
,“有”中生萬物
。當(dāng)“道”還是“無”的時候是不能生萬物的,只要到了“有”的時候
,就可以生成萬物了
。“道”的一個最大的作用是生孩子
,生萬物
。就人而言,有生孩子功能的當(dāng)然是女人
。老子崇尚女性
,常用女性作比喻,而孔子崇尚男性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娎献釉缬诳鬃樱驗槲覀兌贾老扔心赶瞪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再有父系社會
。老子崇尚的是陰性,崇尚的是女性
,反映了典型的母系社會的思想
,孔子崇尚男性,崇尚陽性
,反映了典型的父系社會的思想

        如果把女人比喻成文學(xué)體裁,那么少女就像詩歌

。為什么像詩歌
?因為少女是一種朦朧美。詩歌就講究朦朧的美
,常言道:少女的臉三月的天
。說變就變,連她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將會怎樣。你說她長得真漂亮
,她臉就紅了
,一種含蓄的美、朦朧的美
、模糊的美
,這就是“道”的第一段,“無”的階段
。到了少婦
,第二階段,她生了孩子
,當(dāng)母親了
,這個時候的女人我看就好比是散文,具有一種清晰
、開朗
、豪放的美。這時女人的“微”是清楚的
,有的少婦開個玩笑
,男人都會臉紅。老年的女人是什么呢
?就像小說
,因為她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
。那么
,三個女人在一起就是戲劇了。

        既然道有從“無”到“有”兩個階段

,那么
,從“無”到“有”的關(guān)鍵在哪里呢?打個比方來說
,“無”就是少女
、童女,“有”就是少婦
,這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
?怎么使少女變成少婦?如果從人來說
,關(guān)鍵在天癸
,才能從“始”到“母”。天癸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第一次提出的
,是主管生殖的一種物質(zhì)
,這種物質(zhì)藏在腎精里面
,是液體,像水一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肮铩钡淖中尉褪撬拿嬷畢R聚在一起。怎么從“無”到“有”?就人來說要有天癸,女子十四歲來天癸,男子十六歲來天癸
。來了天癸就可以生孩子了
。從事物來說就是要有水——天水
。中西方哲學(xué)第一個命題幾乎是相同的
,都提出世界萬物來源于水。古希臘哲學(xué)家泰勒斯提出水為萬物之母
。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竹簡中
,就有一篇《太一生水》。這和老子的觀點是相同的
,老子就說過只有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最崇尚的一個是水,一個是嬰兒
,都是陰柔之物
。《尚書》五行中第一就是水
,《易經(jīng)》第一卦乾卦第一條爻辭第一個字就跟水有關(guān)
,“潛龍勿用”,“潛”字水字旁
,就是潛水
、找水。

       老子將“道”的第一階段的作用比喻成少女的朦朧與玄妙

,在朦朧與玄妙中蘊藏有巨大的生命能力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能量
。那么,到了第二個階段
,一個女人的生育能力已經(jīng)成熟了
,創(chuàng)生功能非常清晰了,這時她有一個最大的功能
,就是創(chuàng)生萬物了
。很多人問我“道”究竟是“有”還是“無”?其實“無”和“有”是相生的
,缺一不可
。當(dāng)然“無”是第一位的,是第一階段
,而第一總是最重要的
。所以老子的“道”如果簡單地說,它的內(nèi)涵就一個字——“無”。但這個“無”,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無中生有
,然后又生萬物
。正因為是“無”,所以老子的“道”就是朦朧的
,玄妙的
,說不清道不明的。也正因為是“無”
,所以它的作用是最大的
,任何“有”的東西都無法和它相比。

      前面講了道是說不出來的

,是說不明白的
,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了。但是道是可以“觀”的
,有四個“觀”
,觀無、觀有
、觀妙
、觀徼。實際上是兩個層次的“觀”
,一是從“無”中觀妙
,一是從“有”中觀。觀出無有的妙和
,就通過了體道的第一關(guān)
。“觀”在中國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芤住酚幸回裕杏^卦
,風(fēng)地觀
,上面是風(fēng),下面是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坝^”是古人認知萬事萬物最重要的方法,無論儒家
、道家
、佛家,都用這個方法
。佛家觀前世后世
,生生世世
,儒家觀過、觀言行
、觀喜怒哀樂
。佛經(jīng)里有很多地方都講到“觀”字,《金剛經(jīng)》最后一個字就是“觀”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yīng)作如是觀”
。《心經(jīng)》第一個字也是“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家要觀空
,觀五蘊,觀前世后世
,怎么觀
?用眼睛?夠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盁o”的境界怎么觀?這就要用心觀
,也不是用心觀
,而是要以物觀物,通過這種方法
,才能觀出來
。這是第一個階段,才能觀出妙來
。第二個階段
,觀有,這個比較好觀
,可以用眼睛
,也可以用心觀,可以觀有
、觀
,有界限的東西
,一下就能觀出來。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
。”對這一句的斷句也有兩種
,一種是“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另一種是“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
,以觀其”。我贊成第一種斷句法
,理由和上句一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盁o”、“有”是高于“無欲”
、“有欲”的范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永恒的“無”中可以觀察出道的奧秘,從永恒的“有”中可以觀察出自然的邊界
。這是從“道”的作用說的。從“無一無欲”中可以觀出“道”的“妙”
。“妙”是什么?也是女字旁,少女為妙
。本來指少女的朦朧美
,引申為玄妙
、微妙
、奧妙
。從“有一有欲”中可以觀出“道”的“”。什么是“
?這個“”字是一個雙人旁
,就是指小路,雙人旁組成的字都有小路的意思
,它是從“行”字旁中引申而來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靶小笔撬耐ò诉_的道路,只要是“行”字旁的字都表示大路,比如街道的“街”,四海通衢的“衢”都是行字旁
,都指大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靶小钡囊话刖褪切÷贰摹坝小敝锌梢杂^出小路
,這是什么意思?這是說到了第二個階段
,從“有”當(dāng)中能看出“道”的邊界了。有了路了
,就有界限
。第一個階段是朦朧的少女
,第二個階段就是清晰的
、有邊界的少婦了。

        要過第一關(guān)

,要明白“道”、明白“無”
,只有用觀的方法,不僅是眼觀
,還要心觀
,最主要的是要無觀,把自己的心徹底泯滅了
,回到自然當(dāng)中才能體會出道,而不是光說說而已

        我們要認識“道”

,體悟“道”
,第一關(guān)就是要知道“道”就是“無”
,先無后有,無中生有
,“無”是第一階段
,“有”是第二階段,相對應(yīng)面言
,“無”就是陰,“有”就是陽
。第二關(guān)要知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這就叫玄關(guān)。到玄之又玄的時候
,叫重玄
,叫重玄關(guān)。

       第一關(guān)的重點在“異”

,也就是“無”和“有”是異名,是不同的
,有先后的
。第二關(guān)的要點就一個字“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巴^之玄”,這個很了不起
,在老子看來
,“無”和“有”雖然名稱不同,但實質(zhì)是一回事,是“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独献印返谖迨绿岢鲆粋€詞叫“玄同”,挫銳解紛
、和光同塵,就是玄同
。這個觀點后來被莊子發(fā)揮了,《莊子》第二篇叫《齊物論》
,萬事萬物都是等齊的,“天地與我并生
,萬物與我為一”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都是一回事
。“有”里面就有“無”
,“無”里面就有“有”,這是相同的
,同出而異名
,但名稱卻不相同,說法不同而已
。這就完全奠定了中國人“玄同”的思維方式
,玄是黑色,是玄妙
,里面就有大同。

         這和佛家說的完全一樣

,佛家說不要有分別心,萬般都是不二的
,叫“不二法門”
。我經(jīng)常說,按照易學(xué)太極思維
,陰和陽不是截然對立的,陰陽是可以互變的
。陰陽之間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橫溝
。萬物混同,一回事
。貧富一回事
,悲喜一回事,高低
、貴賤一回事。推而廣之
,好壞也是可變的
,壞人可以變好,好人也可以變壞
。我原來說
,除那些犯罪的以外
,人分什么好壞?后來仔細一想
,犯罪的也是人啊
,我發(fā)現(xiàn)原來說的不對,犯了罪如果不能變好
,那還要監(jiān)獄干嗎
?還要改造干嗎?

       到了有無齊同的境界

,就到了第二關(guān):玄關(guān)
。什么是玄關(guān)?后世丹道功夫中有“玄關(guān)一竅”
、“玄關(guān)祖竅”的說法
。玄關(guān)又叫祖竅
、玄、歸根竅
、眾妙門復(fù)命關(guān)等
,說明這個地方是生命的關(guān)口,這個關(guān)口一打開
,那么任督二脈氣血就打通了
,元精和元神就接上了。但這個玄關(guān)是什么
,在哪里
?這個問題歷代爭論不已。有人說是上丹田
,有人說是中丹田
,有人說是下丹田
,也有人說是別的穴位。至于三個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
,各家各派的說法又不盡一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l也說服不了誰
。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各門派都承認只要找到這個玄關(guān)
,只有修玄關(guān)才是“正道”
,否則統(tǒng)統(tǒng)都是“旁門”
。其實這個玄關(guān)不在身上
,又不離身上
;或在身內(nèi)、或在身外
;不屬于有
,不屬于無
;有形可觀
,有相可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耙┳有P(guān)竅
,不在三千六百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睘槭裁磳πP(guān)的感知有這么大的不同
?我認為是每個人的根器不同、功夫法門不同
,所以每個人感知的玄關(guān)也不同
。當(dāng)你修煉到氣血暢通、智慧開發(fā)
、性光顯現(xiàn)
、物我兩忘
、明心見性之時
,那就是真正的玄關(guān)
。玄關(guān)就好比佛家說的真如、自性
,玄關(guān)境界
,就好比禪悟的境界。

       我們學(xué)道

、體道
、悟道
,第一步好理解
,第一關(guān)好過
,只要搞清楚“道”的內(nèi)涵
,體悟本無就可以了
。但第二步不太好理解,第二關(guān)“玄關(guān)”不太好過,這也是體道、悟道的關(guān)鍵。第二關(guān)就是無和有的玄同。無即有,有即無;無當(dāng)有,有當(dāng)無。這個就是佛家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fù)如是”。色就是有的階段
,色就是物質(zhì)
,看得見的物質(zhì),色就是空
。玄是黑色的
,混同是黑色的,道家最崇尚黑色
,在傳統(tǒng)陰陽五行思想里面
,水也是黑色的,所以道就是水。從陰陽來說,陽不異陰
,陰不異陽
,陽即是陰
,陰即是陽。理解了這個,就算過了第二關(guān)啊

       “無”和“有”這兩者有相同的來源,但是名稱卻不相同

,它們都可以共同稱為玄妙
。這是從“無”和“有”的關(guān)系說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盁o”和“有”這兩者實際上是同樣的出身
,都有同樣的來源,但是卻是不同的名稱
。同在哪里
?同在“道”上
,同在“玄”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盁o”和“有”的同就稱為玄同
。“玄”是一個象形字
。甲骨文的“玄”字像用一根小棍在尋找細微的東西
,金文和小篆基本相同,引申為追本溯源
,追溯人的始祖與生命本原
,所以又引申為幽遠、深奧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f文解字》解釋:“幽遠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毕旅娴摹懊础毕窈⒆映跎男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表示微小、微妙的意思
,又有幽深
、幽遠的意思,你看幽深的“幽”就是兩個“么”陷進坑里
。揚雄解為“幽攤?cè)f類”
,張衡解為“無形”,蘇轍解為“玄色”
,范應(yīng)元解為“不可分別”
,吳澄解為“不可測知”,朱謙之解為“變化不測”
。老子講的“道”
,像是朦朧幽深的少女、童女
,雖然到第二個階段變成了少婦
,但從本質(zhì)上說仍然具有女人陰柔、含蓄的特點
,所以說都是玄妙的
,都是美的。老子的“道”因為本質(zhì)是“無”
,所以是最美的
,也是能量最大、作用最大的。好多人問我
,學(xué)哲學(xué)有什么用
?我說哲學(xué)的最大作用就是“無用”,正因為“無用”
,所以才具有最大的作用

        更高的一關(guān)叫重玄關(guān),后來道家有個學(xué)派叫重玄學(xué)派

,重玄就是“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個玄字重起來了
,所以叫重玄。重玄派認為老子的要義就是“玄之又玄”
,老子的“道”不滯于“有”和“無”
,要超越有無,這就是“玄”
;但又不可滯于“玄”
,要超越“玄”,這就是“又玄”
。使“玄”也不存在了
,就歸于虛無大道。這就是“重玄”

        過了這個關(guān),達到重玄的境界

,就打開“道”的大門了
。這扇門就是“眾妙之門”啊。妙是什么
?狹義的理解就是少女
,廣義的理解就是萬物開始階段的美妙狀態(tài)。眾妙的門戶是什么
?打開這扇門
,能產(chǎn)生萬事萬物的門就打開了。重玄關(guān)就是“門”
。這個門是什么
?后面有一章就說了,“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這個門
,就叫做玄牝
,牝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它代表了偉大的女陰
,是黑色的
,能產(chǎn)生萬事萬物,生生不息

        老子的道

,玄之又玄,玄妙又玄妙
,不是一般的玄妙
,是加倍的玄妙、復(fù)的玄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正是這個玄而又玄的“道”才是“眾妙”的大門啊
!什么是“眾妙”
?從字面上看是眾位美妙少女,這里是形容萬事萬物玄妙的狀態(tài)
,引申為宇宙間所有美妙
、玄妙的事物。眾妙之門又推廣為一切新生事物
、一切玄妙事物的大門
。玄妙的事物從哪里來?是從“道”中來的
,所以“道”是玄妙事物的大門“道”也就是玄之又玄
。“門”字也是象形字
,兩扇為門
,單扇為戶。         孕育我們的是母親的子宮
,生出我們的是母親的門戶
。眾妙之門就是女性的生殖器,老子將“道”比喻成一個偉大的女性生殖器
,它能夠產(chǎn)生出萬事萬物
,而女性生殖器是空的,是玄妙的
,是“無”
。正因為“無”
,所以能產(chǎn)生萬物,這就是老子“道”的最重要的功能
,叫無中生有
。“無”才是門戶
,才能生育萬物
;“有”不可能是門戶,它已經(jīng)成型
。所以無形的力量高于有形的力量
。“無”和“有“用易學(xué)的陰和陽來說
,“無”屬于陰
,“有”屬于陽。在老子看來是陰比陽更重要
,無比有更重要
。無中生有,陰柔能勝陽剛
。老子是一個偉大的“陰”謀家
,他總是從陰性入手,最后勝過剛強
,達到最高境界
,這就是老子的智慧。請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為人處世
,包括企業(yè)管理,什么是“道”
?什么是“無”,什么是“有”?再想一想究竟是“無”的作用大,還是“有”的作用大
。精神屬于陰,物質(zhì)屬于陽
,是精神的作用大,還是物質(zhì)的作用大
?不要急于回答
,慢慢地反思,用“觀”的方法觀象
,再慢慢地在老子的五千言中尋找答案

       總結(jié)一下第一章的意思,主要告訴我們兩個問題:第一

,“道”是什么
;第二
,怎么修道。

        第一個問題

,“道”是什么
?一開始描述“道”的特性,“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這是就它的特征
、特性說的,后面的第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進一步說明了這個特性
,說明“道”具有不可言說性,具有神妙性
。接著指出“道”的內(nèi)涵是無和有
,說明了無和有的關(guān)系。第二個問題
,怎么去修道
?需要經(jīng)過三個關(guān):初觀、玄關(guān)
、重玄關(guān)
。只有到重玄關(guān)的時候,才真正打開了道的大門

        我們來比較一下《老子》“道”的大門和《周易》“易”的大門

。《周易》里經(jīng)常講“門”字
,前面說過
,門是兩扇對開的,兩扇的叫門
,一扇的叫戶
。“易”的大門就是乾坤
,也就是陰陽
。《周易》說“乾
,其靜也專
,其動也直”,“坤
,其靜也翕
,其動也辟”,這扇大門一扇是陰
,一扇是陽
,準(zhǔn)確地說
,左邊這一扇是陽,右邊這一扇是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芤住氛f乾卦,安靜的時候是團的
,動的時候是直的
,坤卦相反,靜的時候是合的
,動的時候是開的
。這是指什么?乾卦
,就是指男性生殖器
;坤卦,就是指女性生殖器
,只有在陰陽相合的時候
,才組成大門。所以純女人不能生孩子
,純男人同樣不能
。從這里可以看出《老子》和《周易》都講陰陽和合。但兩者在陰陽究竟誰是第一位這個問題上卻不相同
。我們來比較一下儒家和道家的區(qū)別
,你馬上就知道了。

        孔子在《易傳》中說乾是“始”(童女

、少女)
,坤是“母”(母親、少婦):“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tǒng)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爸晾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鼻允恰笆肌保簿褪翘焓堑谝晃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男人是第一位的
,陽性事物是第一位的
;坤開是“生”
,生孩子的是什么
?當(dāng)然是母親,所以坤為母
,也就是地是第二位的
,女人是第二位的,陰性事物都是第二位的
。后來儒家思想就是男尊女卑
,天尊地卑,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三綱五常。而老子的思想恰好相反
,他雖然沒說乾和坤
。但是他說了“無”和“有”,第四十二章還說了陰和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盁o”好比是陰,是坤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坝小焙帽仁顷枺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你看老子和孔子的說法恰好相反
。老子說“無”是“始”,就是說陰性是第一位的:“有”是母
,好比說陽性是第二位的
。第四十二章說“負陰抱陽”,先說陰后說陽
。我們現(xiàn)在說“陰陽”不說“陽陰”
,就是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你看這兩個哲人正好相反
,一個崇尚陽
,一個崇尚陰。中華文化就是因為有了一個孔子和一個老子
,才走到今天
。中華文明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國、六種古文明形態(tài)中唯一延續(xù)至今而沒有中斷
?其原因就是陰陽和合
、儒道互補。究其根本
,就是“大易之道”的延續(xù)和傳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椎馈敝鲝埲赵禄樱庩柡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獨陽不生
,孤陰不長。這種思想是符合宇宙大道的
,只有符合宇宙大道的文明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永恒不斷的文明。試想如果中國歷史上只有儒家沒有道家
,或者只有道家沒有儒家
,那么中華文明能傳到今天嗎?不能
!我們還要關(guān)注西漢末年
,佛家傳入了中國,反而在中國找到了它生長的土壤
,那是因為佛家思想和易學(xué)與老子道家思想非常相近
。從此以后儒、道
、佛三足鼎立
,但并不排斥,反而在“易道”基礎(chǔ)上和合
、圓融
。中國文化的這一特征值得大家仔細琢磨。       這一章是總綱
,所以說得很多
。這一章懂了,其他各章也就都能懂了




文章內(nèi)容來源于《張其成全解道德經(jīng)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4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八十一" rel="prev">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相關(guān)文章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
。愛生安土。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不遷。雖有甲兵
,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div   id=
、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夫惟不識
,故強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zé)o以寧
,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
、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至譽無譽
2024-12-23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德者
,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希言自然
。希
,少也。多言數(shù)窮
,少言合道
,故曰自然。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
,勤而行之;中士聞道
,若存若忘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zhì)直者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离[無名
,夫惟道,善貸且成
。 天地未有之先
,原是虛虛無無,鴻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