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八章

      德玄 2024-12-23 20:39:42

       知其雄

      ,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
      ,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
      ,為天下式。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谷。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
      ,圣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要知道雄強(qiáng)

      ,但要守住雌柔
      ,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溪谷。成為天下的溪谷
      ,那么恒常的德性就不會(huì)離開
      ,最后回歸到嬰兒的狀態(tài)。要知道白色
      ,但要守住黑色
      ,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范式。成為天下的范式
      ,那么恒常的德性就不會(huì)有差錯(cuò)
      ,最后回歸到無極當(dāng)中。要知道榮耀
      ,但要守住羞辱
      ,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河谷。成為天下的河谷,那么恒常的德性就富足了
      ,最后回歸到質(zhì)樸當(dāng)中
      。樸實(shí)的“道”分散了就形成萬物,圣人運(yùn)用它就成為百官之首
      。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不割裂的

      0546.jpg

      本章講的是“三知”、“三守”

      、“三復(fù)歸”

               “三知”、“三守”中的“知”和“守”的對(duì)象雖然不同

      ,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知榮守辱
      ,但所表達(dá)的意思是相同的
      ,雄和雌、白和黑
      、榮和辱是一對(duì)陰陽
      ,那就是要知道陽性的事物,守住陰性的事物

              第一

      ,“知其雄,守其雌
      ,為天下谿”
      。“雄”和“雌”是一對(duì)陰陽
      ,雄代表陽性的事物,“谿”是指溪谷
      ,溪水流注的地方
      ,實(shí)際可以理解為大海,是指萬河萬流歸聚的地方
      。你只有守住雌性的東西
      、陰性的一面,才能成為天下萬物所歸向的地方
      、所歸宿的地方
      。只有成為天下萬物所歸宿的地方,才能“常德不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俺!弊衷隈R王堆帛書本《老子》中都寫成“恒”,為什么后來的通行本改為“常”
      ?這是因?yàn)楸苤M
      ,漢代有一個(gè)皇帝,名字叫劉恒
      ,所以就不能再叫“恒”了
      ,要改為“常”
      。這個(g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恰昂恪保褪呛愠2蛔兊囊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恒常的德性是永遠(yuǎn)不變的
      ,德不變,就是道不變
      。這樣道和德都不離開自己
      ,最后“復(fù)歸于嬰兒”,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

              老子《道德經(jīng)》書名中

      ,“道”和“德”是什么關(guān)系?很簡單
      ,德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
      ,道是德的無形的本體。天下萬物就是個(gè)道字
      ,但是這個(gè)道是看不見
      、摸不著的,它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德
      。正因?yàn)槭恰暗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所以我們都能真真切切地體會(huì)到。所以道和德是一回事
      ,是表里關(guān)系
      。當(dāng)然也有人理解,《道德經(jīng)》一開始是“德”
      ,又和我們今天這個(gè)“得到了這個(gè)東西”的“得”相同
      ,所以“道德經(jīng)”就是“得道的經(jīng)典”。不過這樣的理解未免太狹窄了

              第二

      ,“知其白,守其黑
      ,為天下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鞍住焙汀昂凇笔且粚?duì)陰陽,白是陽
      ,黑是陰
      。我們中國有一張世界上最美的圖,那就是太極圖
      ,太極圖就是黑白兩色組成的
      ,好比兩條魚互相糾纏在一起。當(dāng)然你們看到的太極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cuò)的
      。老子要堅(jiān)守黑的東西
      、堅(jiān)守陰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范式
      ,就是天下的楷模
      ,或者叫天下的法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盀樘煜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背闪颂煜碌姆▌t,常德才不會(huì)有差錯(cuò)
      ,道也就不會(huì)有差錯(cuò)了
      。“忒”是差錯(cuò)的意思
      ,“不忒”就能復(fù)歸到無極當(dāng)中去

              《周易》講“太極”,老子講“無極”

      。當(dāng)然《周易》也講到“無極”
      ,只是沒有用“無極”這個(gè)詞,而是用了“易”字
      ,“易有太極”
      ,“易,無思也
      ,無為也”。這里的“易”的意思等同于老子講的“無極”
      ,可見老子和“大易”是相通的

             第三、“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谷”
      。“榮”和“辱”也是一對(duì)陰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琛笔鞘裁匆馑迹渴恰皹s”的對(duì)立面
      ,污濁
      、污下的意思。榮耀是外顯的
      、上面的東西
      。比如說火是最耀眼的,是往上冒的
      。而污是下面的
      ,是流水,流到低下
      、污濁
      、污穢的地方去了。要守住這個(gè)污下的地方
      ,守住居下的水
      。榮和辱相比較而言、榮是陽性的
      ,辱是陰性的
      。老子主張要守住陰性的,知道陽性的
      。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谷”
      ,谷就是河谷,是河流歸宿的地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盀樘煜鹿龋5履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復(fù)歸于樸
      。”當(dāng)你成為天下萬物的歸宿的時(shí)候
      ,你的德和道就富足了
      、豐富了、完美了
      ,這時(shí)候你也就復(fù)歸到了質(zhì)樸當(dāng)中
      ,質(zhì)樸就是道的狀態(tài)。

               好多人說前面二知二守我都好理解

      ,這最后的“知榮守辱”我沒法理解
      。我舉個(gè)例子
      ,比如說別人羞辱你了,如果你把羞辱看得很重
      ,那么你一定會(huì)想方設(shè)法去報(bào)復(fù)
      ,你就會(huì)很累,很不開心
      ,你再也快樂不起來了
      。可是如果你不把它當(dāng)一回事
      ,甚至不把自己當(dāng)一回事
      ,把自己徹底放下,放在最低的位置
      ,從內(nèi)心里就是這樣
      ,把自己放到“無”的境地,放到最低下的境地
      ,放到最羞辱的境地
      ,好了,你一切都豁然了
      ,什么都想得開了
      。我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叫做“越不要臉
      ,越有臉
      ;越要臉,越?jīng)]有臉”

               這一章中的“三知”

      、“三守”、“三復(fù)歸”的意思是一樣的
      ,都是要知道陽性的東西
      ,守住陰性的東西,復(fù)歸到最本原的狀態(tài)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叭龔?fù)歸”的嬰兒、無極
      、樸都是最本原的“道”的描述

              老子在這章中實(shí)際上是教我們?cè)鯓訉?duì)待中西方文化,包括怎樣對(duì)待中西方管理

      ,怎樣對(duì)待中西醫(yī)結(jié)合
      。那就是“知白守黑”!就中西方文化而言
      ,當(dāng)然中國文化是陰性的
      ,是黑;西方文化是陽性的
      。是白
      。我們一定要“知白”,要了解西方文化
      ,包括西方的管理方式
      。西方醫(yī)學(xué),但一定要守住我們自己的文化
      ,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
      ,包括中國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xué),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叫做文化的本體主義
      。本位主義

               有人說我是文化保守主義者,我不否認(rèn)

      。我們就是要“知白守黑”
      ,要保住。要守住中國文化的這個(gè)根
      ,守住中華民族的魂
      這是我們的職責(zé),也是老子的殷切希望

              當(dāng)然陰陽是分層次的

      ,我們的文化跟西方相比,當(dāng)然屬于陰性文化
      。而我們文化本身又有陰有陽
      ,比如說儒家偏陽,道家偏陰
      。所以五千字的《老子》是主張反對(duì)儒家陽性文化
      ,堅(jiān)守道家陰性文化的。

             無論是雄還是雌

      ,是白還是黑
      ,是榮還是辱,最后都回歸到無極狀態(tài)去
      。所以
      ,老子講無極啊,無極是太極之前的
      ,處于一種質(zhì)樸混沌的狀態(tài)中
      。“樸散則為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個(gè)樸,質(zhì)樸的東西,即無極,就是道原始與最終的一個(gè)狀態(tài)
      。如果說質(zhì)樸的東西散掉了,分散了
      ,就形為器
      。器,就是器具
      ,就形成萬物了
      ,萬物不也是一種器嗎?器
      ,《周易》里面怎么說呢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論語》里又是怎么說的呢?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唬骸熬硬黄鳌
      !本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器。字面的意思很簡單
      。這個(gè)器,就是一種器具,作為一個(gè)君子,他不應(yīng)該追求那個(gè)器具
      ,那個(gè)有形的東西。器具的格局是很小的
      ,作為一個(gè)君子
      ,格局要大,要有宏大的志向
      ,同時(shí)不要被限制住了
      ,你看那個(gè)器具它被限制住了,它是有形的
      ,所以它是有限的
      。只有把這個(gè)格局放大了,心胸放廣了
      ,不要去汲汲于物
      ,這樣的話,心量就放得無限了
      ,當(dāng)你無限的時(shí)候
      ,你的財(cái)富也是無限的。那么這個(gè)質(zhì)樸的東西散了之后,就化成那個(gè)有形的
      ,一個(gè)一個(gè)的事物
      ,一個(gè)一個(gè)的物質(zhì),一個(gè)一個(gè)的器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笆ト擞弥畡t為官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绻鞘ト诉\(yùn)用這個(gè)器,就成為百官之長
      。我們要用這個(gè)器
      ,但是自己不能成為這個(gè)器,這個(gè)器是為我所用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肮蚀笾撇桓睢保源蟮闹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完美的制度
      、完美的格局,實(shí)際上就是大器
      ,是不割的
      ,是不割裂的,是不分離的
      ,是圓融的
      ,合一的,不二的
      。后面的那個(gè)割
      ,就是割裂的意思。這實(shí)際上是說
      ,器因?yàn)槭怯行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所以它的作用也就有所限制了,器越小
      ,作用就越小
      ,器越大,作用也就越大
      ,所以要讓大器發(fā)揮作用
      ,就不能把它割裂開來。在老子看來
      ,多大的器
      ,都還是有所限制的,只有回歸質(zhì)樸,回到道的狀態(tài)
      ,才能無所限制
      ,無所不能,才能有大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有為之道須落著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
      。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不遷
      。雖有甲兵,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div   id=、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
      ,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
      ,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
      ,亙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shí)
      。夫唯不可識(shí)
      ,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dòng)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shí)
      。夫惟不識(shí)
      ,故強(qiáng)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zé)o以寧
      ,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
      、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至譽(yù)無譽(yù)
      2024-12-23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
      ,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
      ,少也
      。多言數(shù)窮,少言合道
      ,故曰自然
      。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忘;下士聞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zhì)直者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惟道
      ,善貸且成。 天地未有之先
      ,原是虛虛無無
      ,鴻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