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人民不害怕死亡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句話非常有名,常常被用來說明人民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其實老子的本義是說如果人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是一種無法管理的局面,到了這一步,你就沒有辦法再使用死刑了。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長期使用重罰、死刑的結(jié)果,是長期欺詐百姓、威逼百姓的結(jié)果。正如第七十二章所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如果使人總是害怕死,而對那些做奇奇怪怪搗亂的事情的人,也就是違法違紀的人,我把他抓來殺掉,那么誰還敢搗亂呢?意思就是你偶爾用一兩次,殺雞儆猴,老百姓可能就不敢違法了。所以新加坡那個鞭刑是偶爾為之。他要三鞭的話,要先檢查,可以打了才“啪”一下打下去。然后放了,再檢查看看行不行。有的不行了,就讓你休息兩個月,再“啪”的打下去,所以它是偶爾為之。因此要使得人怕死,使誰都怕那個鞭刑,若讓他連死都不怕了,那就麻煩了。 所以老子極不希望“民不畏死”這種局面發(fā)生,他告誡統(tǒng)治者要改變管理方式,采用無為而治的方法,“使民常畏死”,讓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平靜正常的生活。這個時候才便于治理。這就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這時候人們就會懂禮儀,講法制,重罰、死刑才能真正起到震懾“為奇者”—違法亂紀的搗亂者的作用 “常有司殺者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八練⒄摺敝钢鞴軞⑷说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也就是行刑的官員。“司”是主管的意思 “代司殺者殺 “是謂代大匠斲 由此可見,老子的天道自然觀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七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