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七十四章

    德玄 2024-12-25 20:20:16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
    ,希有不傷其手矣。


    人民不害怕死亡

    ,怎么能用死亡來嚇唬他們
    ?如果使人民總是害怕死亡,對那些搗亂的人,我就可以抓來殺掉
    ,那么誰還敢搗亂
    ?總是有行刑官來主管殺人。那些硬要代替行刑官去殺人的
    ,就像代替木匠去砍木頭一樣
    。那些代替木匠去砍
    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080.jpg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這句話非常有名
    ,常常被用來說明人民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
    ,其實老子的本義是說如果人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這是一種無法管理的局面
    ,到了這一步
    ,你就沒有辦法再使用死刑了
    。而造
    成這種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長期使用重罰
    、死刑的結(jié)果,是長期欺詐
    百姓
    、威逼百姓的結(jié)果
    。正如第七十二章所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崩习傩?/span>在苛捐雜稅、橫征暴斂
    、重罰死刑之下痛苦不堪
    ,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還怕什
    么死呢
    ?唐代柳宗元不是寫了《捕蛇者說》
    ,說“苛政猛于虎”嗎?苛捐雜稅像老虎一樣
    ,所以老百姓干脆
    去捕蛇了
    ,被蛇咬死了也是
    開心的事。也就是說
    ,你不
    把我當(dāng)人看
    ,這么來壓榨我,
    我還怕什么死啊

             “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
    如果使人總是害怕死
    ,而對
    那些做奇奇怪怪搗亂的事情的人,也就是違法違紀的人
    我把他抓來殺掉
    ,那么誰還
    敢搗亂呢?意思就是你偶爾用一兩次
    ,殺雞儆猴
    ,老百
    姓可能就不敢違法了。所以新加坡那個鞭刑是偶爾為之
    。他要三鞭的話
    ,要先檢
    查,可以打了才“啪”一下打下去
    。然后放了
    ,再檢查看看行不行。有的不行了
    就讓你休息兩個月
    ,再“啪”的打下去,所以它是偶爾為之
    。因此要使得人怕死
    使誰都怕那個鞭刑,若讓他連死都不怕了
    ,那就麻煩了

            所以老子極不希望“民不畏死”這種局面發(fā)生,他告誡統(tǒng)治者要改變管理方

    ,采用無為而治的方法
    ,“使民常畏死”,讓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
    ,珍惜自己平靜正常的生活
    。這個時候才便于治理。這就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這
    時候人們就會懂禮儀
    ,講法制,重罰
    、死刑才能真正起到震懾“為奇者”—違
    法亂紀的搗亂者的作用

            “常有司殺者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八練⒄摺敝钢鞴軞⑷说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也就是行刑的官員。“司”是主管的意思

    。但這里“司殺者”暗指天道
    ,也就是自然規(guī)律。因為只有自然規(guī)律——天道才可以主宰萬物和人的命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八練⒄邭ⅰ币馑际切行坦僭谥鞴軞⑷耍?/span>實指自然規(guī)律在主宰人的死亡
    ,主宰人的生殺大權(quán)
    。如果違背自然規(guī)律,就會遭到懲罰甚至死亡

           “代司殺者殺

    。”代替主宰殺人的行刑官去殺人
    ,實指代替自然規(guī)律去殺人
    。誰代替自然規(guī)律去殺人?當(dāng)然是那些無道的統(tǒng)治者
    。老子認為人的生死本來是由天道決定的
    ,是由自然規(guī)律決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自然規(guī)律去殺人
    莊子說過人是“適時而來
    ,順時而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也說,只有“合同于道”
    ,才能“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否則就會夭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菬o道的統(tǒng)治者卻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
    ,濫用刑罰
    ,肆意殺人,草營人命
    ,那些本來應(yīng)該享盡天年的人卻在青壯年時遭到殺戮
    ,這不是統(tǒng)治者在代替天道殺人嗎?

           “是謂代大匠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皵邸庇疫吰员硎靖印⒌蹲拥囊馑迹谶@里做動詞
    意思是砍木頭
    。代替行刑官去殺人就像代替木匠去砍削樹木一樣,就是“越俎代庖”
    。老子痛心疾首
    ,對這種企圖代替天道的行為痛加譴責(zé),并發(fā)出忠告
    ,“代大匠斲者
    ,希有不傷其手矣”,意思是說
    ,我們不熟悉工匠技藝的人卻偏要逞強代替工匠去砍削木頭
    ,一不小心就會砍到自己的手了,意思是就會出錯
    。那么“代司殺人者”
    ,就不僅僅是傷其手,肯定會傷其身
    、傷其頭了
    。這就是說,我們?nèi)魏?/span>人都要各司其職
    、各行其道
    。這就是一種天地的道,各干各的事
    ,不要去“越俎代庖”

            由此可見,老子的天道自然觀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老子是一個具有強烈人文關(guān)懷的思想家
    ,是一個關(guān)注民生、以人為本的帝王之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
    ,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復(fù)歸其明
    ,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 金丹一物
    ,豈有它哉?只是先天一元真氣
    ,古人喻為真鉛
    、為金花、為白雪
    、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
    ,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后,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
    ,坤得此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xué)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為之道須落著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不遷
    。雖有甲兵
    ,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八十一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