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訪道語錄》一書,乃臺灣李樂俅先生訪道多位修行者的記錄,彌足珍貴,其中不乏有修煉達到玉液還丹,返老還童層次的修煉者,余摘出其中幾位實修最高者
,鉤玄其中精要,以饗同好
。
李樂俅自述曰:修道之功夫甚多,然綜而別之
,不外陰陽、清靜而已
。而陰陽功夫
,須得真?zhèn)鳎貍渫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法財侶地
,談何容易,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壑婢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始可詣極,絕非尋常修道之士所得而妄企者也
。若乃清靜功夫
,至簡至易,人盡可學
,學皆可成
。圓頓子曰:靈源大道歌、二十四家丹訣串述
,清靜功夫,包括無余
,只需將其讀熟
,自可豁然頓悟。一旦貫通
,方知大道即在目前
,丹訣皆成廢話也。又曰:清靜功夫
,乃從清心寡欲
、神不外馳、專氣致柔
、元和內運下手
,自始至終,不用別法
,豈非至簡至易乎
?而是書所述,幾全屬清靜功夫
。清靜功夫中
,其功夫發(fā)軔之始,亦不盡相同
。有守下田者
,有守山根者
,有守眉心者,有守泥丸者
,有守會陰者
,有守中宮者,有守夾脊者
,有守鼻前身外者
,有心息相依者,有任何一竅俱不守者
。凡此種種
,視各人之年齡、體質
、智慧
,及生活環(huán)境,盡可隨緣契機
,固不必是此非彼
,定于一處也。迨歷經(jīng)實驗
,覓出何者于己最為適合
,勤而行之,便自然至于清心寡欲
、神不外馳
、專氣致柔、元和內運矣
。從此鍥而不舍
,如剝絲抽繭,層層深入
,三年小成
,九年大成,何難之有
?
此段乃李樂俅訪道于黃大白先生 ,先生講述,李樂俅所作記錄
,記錄如下:凡由任督二脈
,進而八脈全通,以今語釋之
,即屬于生理訓練
,是之謂命功;八風吹不動
,以今語釋之
,即屬于心理建設
,是之謂性功。修道之士
,性命二功
,宜兼程并進,不容偏勝
,否則
,致病著魔,在所難免矣
。道書所謂性命雙修
,其實不過如此。
自古唯有忠孝神仙,斷無富貴神仙
。秦皇漢武
,所以失敗者
,執(zhí)是故也。既欲成仙
,又不舍富貴之修士
,則當有所憬悟矣
。見怪不怪,其怪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魔來魔斬,佛來佛斬
。著魔之時,切記此語
。凡夢中仙佛所示之言語或動作
,多屬幻景,修士倖勿邃信為真也
。
中國丹書 ,漫無系統(tǒng),非博參實究
,難以會通
。道學深湛之士,不出而整理
,何也
?昔者有一高真,鼻涕長一尺
,同參警之曰:”何不醒去
?”答云:“哪有功夫
?”蓋溫養(yǎng)期間,神不外馳
,余事則無暇顧及矣
。務內忘外,豈獨仙道而然哉
!
文思勃發(fā) ,欲罷不能,昔憨山大師
,嘗患此禪病
。患時必堅臥兩日
,其念始止
。是故修真之士,一旦泰定通靈
,便當大智若愚
,慧而不用,庶可百尺竿頭
,再進一步
,若談玄說妙,炫其神通
,則電力一漏
,功夫退矣。
昔著“因是子靜坐法”之蔣維喬先生,奇經(jīng)八脈,雖已全通,然頂門未開,陽神難出,陽神不出,法身難致,詎能與虛空合體,而完成最后一段煉神還虛之功夫哉?因是子晚年棄道學密,滿期開頂,顧卒不遂,聞八十余歲而終。綜其一生道果,畢竟不過去病延年而已,惜乎!任督二脈若通 ,自然陽關漸閉
,浸至馬陰藏相,果馬陰藏相
,則自然不漏矣
。河車通后,只需順其自然
,功夫自然進步
。
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 。道法自然
,修丹之士,固無須斤斤于火候也
。
接上篇,先生講述,李樂俅記錄,記錄如下:修真全部過程,約略于次:一、補身階段:為血液過關。陽氣不能過關,不可強使之過,只需注意保任,氣足則自然過關矣。何謂保任?即行住坐臥,真意不馳懈之謂也。夜間丑寅二時行功,下坐以后,本不宜再睡。如覺疲乏,或白日辦公時渴睡,則再睡片刻,亦無不可,但須下床先從事八段錦、太極拳,或跑步、小坐等活動,使靜坐時所團聚臍下之氣血散開,方可再睡。不然,半小時內,夢遺
、漏精,在所難免矣
。
一身上可守之竅甚多,而守下丹田一法,最為妥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無明師隨身指導,放膽做去
,亦無流弊也
。
守口鼻間虛空一竅,此法固妙,然因嗔恨引起凡火,或以心不清而提升濁氣,則易致難治之怪病也,修士其慎之。坐時守竅,不可一概而論。有宜守此竅者,有宜守彼竅者,修士究竟宜守何竅,則唯仗明師之指授和自己之參悟矣。大約同貞宜守上田,破體宜守下田,此又守竅之通則也。”無念方為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自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贝藚巫嬷砸病?/section>
靜坐之時,眼要垂簾,不可全閉。又須燃香一支或懸一小型燈泡
,僅漏電光一線
,若能含光寂照,則了了靈靈
,勝境自見
,茍嵋煌牛鬮街ば尷沽叮我嬤校
去妄歸真,佛道所同。佛家經(jīng)典
,修道之士,宜參究之
。
吐吶法亦健身操之一種,可與靜坐相輔而行。言次
,先生乃欣然示范
。吸氣時,徐徐鼓起小腹
;呼氣時
,漸漸縮腹。同時
,先生并以拳椎擊其小腹
,如敲沙發(fā)之鋼絲,鏗然有聲
,而從容詔示曰:如但以健康為目的
,則始終僅練吐吶足矣。
靜坐時最要者“無念“,坐式盡不可拘
。
胎息者,猶今所謂“真空”之作用也。
丹者,結晶也。念佛虔誠即是丹
,結丹之途徑甚多,豈獨伍柳所言修丹之方式而已哉!
接上篇,附錄黃大白先生之丹道三十六則。其中最要緊之功夫,乃用誠意回光返照于下丹田
,勿忘勿助
,若存若亡,順其自然
,不任其自然
,即
老子“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之旨
,只在有意無意間
。守下田功夫,至簡至易
,只在如何運用誠意爾
。誠意即真心,真心即真意
,而火候即真意之作用
。丹道從下手以至了手,都離不開真意之運用
。而真意是否為真
,則全視平日煉己功夫是否純熟爾。
先生所作三十六則,前十則
,講述下手積精累氣;十一至二十二則
,為開關展竅
;二十三則,乃溫養(yǎng)
內丹;二十四則
,乃溫養(yǎng)道胎;二十五至三十六則
,乃出神以至肉體氣化
。中間得藥、結丹以至大藥過關
,則省略不談也
。茲將三十六則列出如下:
一、學習靜坐,先須正其姿勢
,次將誠意存于下丹田。
二、極力抑止雜念 。
三 、用目內視,即所謂回光返照下丹田也
。
四 、但不可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可
。
五 、初入坐時,即抱定此旨
,堅心做去
,不見效驗不止。
六、初學靜坐
,呼吸自然不勻,不可強調呼吸
,但將誠意存于下丹田
,呼吸之氣,自然漸深漸勻
。
七、靜坐時,不可過于著意
,亦不可一時無意
。
八、著意即落于有,無意即落于空
,皆非道也。須設想一切皆無
,即自己身體
,亦不覺其有,唯有一點誠意存于下丹田
,不偏不倚
,無念無思,方合于靜坐之道
。
九、有時雜念忽起,是即誠意已弛,宜速收誠意于下丹田,則雜念自滅矣。十、有時忽見人物、花草諸幻象 ,是即誠意已冥,檢點誠意
,則幻象自滅矣。
十一 、補身已畢
,一團陽氣,聚滿下田
,晝夜溫暖如陽春之日
,有此情況,仍宜照舊靜坐
,及至陽氣丹田不能容納
,其如火珠之氣,即尋覓竅道
,上沖則有心臟壓迫
,不得伸張,于是下奔陽關
,直沖外腎
,外腎既有感觸,此時宜緊閉陽關
,不使外泄
。
十二、陽關即閉 ,則沖過下鵲橋
,轉奔谷道。此宜緊閉谷道
,免泄其氣
。
十三、因谷道既閉,勢必沖至尾閭穴,此時當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尾閭關。十四、然有時火候不足(誠意如火,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經(jīng)之火候,即誠意之作用也)陽氣不充,行至尾閭,力不能通,可不必強其通,仍返誠意于下丹田,照舊靜坐,生化其氣。十五、待氣機再動,如火珠之勢,又至尾閭,仍以意引導,使其通過。十六、一次或數(shù)次,必有通過之期,及至通過尾閭,此團熱力,又至夾脊關,仍求通過,是為第二關 。
十七、能通則通之 ,否則仍返誠意于下田
,照舊靜坐,以待氣充
。
十九、既過夾脊,此團熱氣,則又行至玉枕關,此所謂第三關也,此時仍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玉枕,而入上田。二十、能通則通之,否則仍返誠意于下田,以待其機,仍照前二關過法行之。二十一、三關既通,再引此團熱氣,經(jīng)明堂,過上鵲橋,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樓,抵于黃庭。二十二、由下丹田、陽關、下鵲橋、谷道、尾閭 、夾脊
、玉枕
、上丹田
、明堂
、以至黃庭
,為任督二脈全通
,過關服食已畢
,是時只宜一意綿綿
,永存不散也
。
二十三、不特靜坐之時如是
,即行走、飲食
、睡臥之時
,片刻不可馳懈誠意。因誠意一散
,陽氣即不發(fā)
。亦如爐鼎煮水,火明則氣旺
,火滅則氣無
。以誠意喻火,非妄立是說也
。丹經(jīng)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氣)
,火怕寒(火指誠意)
。
二十四、自是絕食,入大定,進而出神。出神時期,仍以誠意一點返照中下二田,使陽氣發(fā)生,以補胎神不足。二十五、胎神既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坐中忽見有物,如雪花形狀,紛紛飛舞于目前,即是出神時期至矣。二十六、此時即當移神上田,設想自己由泥丸宮上升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