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森
在丹功修煉中,用的是先天精氣神,乃無形無象之物;后天有形有象之交感精
、呼吸氣
、思慮神
,均棄置不用
。所謂“用之不可見
,見之不可用”
,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丹功修煉的重點,也是難點
、關(guān)鍵
。因為
丹道修煉之精氣神均不是看得見、摸得著 、抓得住的
,而是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的
。在修煉中要掌握積精累氣之法
,就必須有“捉霧拿云”的手段,“于恍惚中求
,杳冥內(nèi)尋
,庶幾近焉”。此乃
丹道有成之關(guān)鍵
,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
-
從細微之處入手,日積月累,自然增長
古今凡修煉有成之人,均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少到多
,從微至著
,日積月累而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黃庭經(jīng)》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
”。其關(guān)鍵之處,就是要抓住氣機微動之時
,隨采隨煉
,隨時積累,久則成真矣
。
有人對于微陽初動,漠不關(guān)心,認為無足輕重,任其喪失。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 ,可以成渠”。所以總要人看穿此道
,處處提防
、在在保護,日積月累
,長久堅持
,自可由量到質(zhì)而生變化矣。
《道德經(jīng)》在論述難易 、大小時講:“
圖難于其易 ,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黃元吉注釋云:“夫易為難之基 ,故天下難事
,必作于易;細為大之本
,故天下大事
,必作于細。況道為萬事萬物之根
,可不由易而難
、自細而大乎?不然進之銳者
,退之必速矣
。又安望幾于神化之域哉?”“是以古之圣人,知道有由階
,學(xué)有由進,不思遠大之圖
,惟期切近之旨
,淘汰渣滓,涵養(yǎng)本源
。如水之浸灌草木
,自然日變月化,不見其長而日長
,所以自微之著
,由粗之精,從有為有事中
,而至無為無事”
。
故“圣人終不為大,而能成其大矣”。不為大而能成其大,皆由于從細小之事入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自然變化矣。所以結(jié)論就是“惟有堅固耐煩,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庶幾易者易而難者亦易,細者細而大者亦細耳”。
《道德經(jīng)》在六十四章中又進一步闡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均是講的由量的積累到質(zhì)的變化
。這個原理運用于丹功修煉,就是當(dāng)一陽初動之時
,其機甚微
,不宜采取,及至二陽
、三陽“神凝氣聚
,真精自動,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
。要者自微而著
,由小到大,自近及遠
,以至進火退符
,河車搬運,陽鉛再生
,陰汞交合
,時烹時煉,漸結(jié)漸凝
,神圓氣壯
,藥熟丹圓,皆自玄關(guān)一動始也”
。所以
煉丹就其始基言之,實由一汞一鉛,點滴積累而成。在修煉中忽視細小精氣的積累,則圓明之金丹就無法煉成了。
二、筑基階段的精氣積累
筑基一詞是丹經(jīng)的比喻,如修房造屋,必先筑基,使基礎(chǔ)穩(wěn)固、結(jié)構(gòu)堅實,然后才能豎柱安梁,砌磚蓋瓦。煉內(nèi)丹也是同樣的道理。丹法以身為基,在內(nèi)丹入手修煉中,必須將此身體條件補足,符合初步的練功要求
,然后才能進入正式的練功階段
。這里講的身體條件,主要是指人身的精
、氣
、神三大生命要素而言,丹經(jīng)稱為三寶
。丹道功夫中所稱的煉丹
,實質(zhì)就是煉此三寶
。翁象川注《悟真篇》云:“精能生氣,氣能生神
,榮衛(wèi)一身
,莫大于此。養(yǎng)生之士
,先寶其精
,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
,神旺則身健,身健則少病
。內(nèi)則五臟敷華
,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
,耳目聰明”
。實際上,筑基階段的任務(wù)
,就這么三個:一是保精氣神三寶圓滿無虧
;二是補三寶充盈旺盛;三是煉三寶凝化成重返青春的源泉——內(nèi)丹
。所以說內(nèi)煉的基礎(chǔ)
,就是煉精氣神的凝化。煉丹所用的精氣神三寶本系一個整體
,三者不能截然分開
。但筑基階段為修補功夫,精為丹基
,神為主宰
;氣為動力。而此段需要補足的常常是元精
,所以保精
、補精、調(diào)精都是為了打好基礎(chǔ)
。然后精氣補足
、互相調(diào)和、轉(zhuǎn)化合凝
,達到精滿
、氣足、神旺
,即開始煉精化炁的功夫了
。
在筑基階段,怎樣進行精氣積累呢?
1 、凝神返照
、微陽勤生。
柳華陽在《金仙證論》中講到藥產(chǎn)之效驗時說:“效驗非暫時可得,至真之道
,在乎逐日凝神返照之工純熟而后有來之機緘。夫或一月元關(guān)顯露或數(shù)月丹田無音
,遲早各殊
。而貴乎微陽勤生,不失調(diào)藥之功夫
,則藥產(chǎn)自有驗矣”
。這里的關(guān)鍵是逐日凝神返照之工不錫,微陽積累
,長期堅持
,則藥產(chǎn)自有驗矣。
2、心靜氣動
,積累精氣。
柳華陽在總說中講到調(diào)藥時,就說過:“性能虛靜
,塵念不生,則真機自動
。動者
,非心動,是炁之動也
。氣機既然發(fā)動
,則當(dāng)靜以應(yīng)之。一動一靜
,不失機緘
,是謂調(diào)藥,是謂交合
。行乎造化
,性命雙修,是謂真旨妙用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兜类l(xiāng)集》也講:“靜至于極,自有動機
。此機初動
,我仍主靜
。我主于靜,彼必愈動
,彼愈動而我愈靜
。此即初步工夫積累動黑之要訣”。氣動與心靜
,是互相聯(lián)系的
。氣之所以動,就是從心之虛靜中轉(zhuǎn)化而來的
。故心愈靜而氣愈動
。在行功中采取氣愈動而心愈靜之調(diào)法,則可以靜促動
,動以還靜
,動靜互化,相輔相成
。故此法為積累動氣之要塊
。
3、勒關(guān)招攝
,返調(diào)積累。
氣動之久 ,愈益旺盛
,后則轉(zhuǎn)化為元精。元精生時
,有真氣流向生殖器
,產(chǎn)生欲舉之感。此時就得用招攝之法返調(diào)之
。行功中要以正念為主
,神以宰之,使精不下流
。然后再起呼吸之氣以收攝元精回氣穴
。這就叫“勒陽關(guān)、調(diào)外藥”之法
。
在運用中要注意:先以神宰其氣 ,然后再以神取氣以招攝歸爐。這就要在陽氣初生之時
,用真意從陰蹻中迎元精歸爐
。一般吸七、八次陽物即倒
,多則十幾次
,甚至二
、三十次,但必須以外腎倒下為止
。黃元吉講:“
務(wù)要外陽外囊收縮盡凈,庶可以生真氣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4、混合交媾,產(chǎn)生真種
。
平時元氣潛藏氣穴,修持中靜定之久,產(chǎn)生氣動之機
,
元氣動而為元精,外腎欲“舉”,故曰“情”
。
此時應(yīng)“將我靜中之真意凝入于命宮,時來時凝,久則天機發(fā)動,不覺命宮產(chǎn)出真精”,故曰:“下種”。此種是下在先天氣動之時,使神氣交合,以后才有藥產(chǎn)之機。柳華陽講:“真種因神氣而生,神氣若不交,安得有真種乎?”所以“真種”是神氣交媾的產(chǎn)物,但產(chǎn)生過程中,須從混沌立基。朱元育講“要覓先天真種子,須從混沌立根基。”混沌是神入氣中 、交媾混合之意
。由于兩不相離,互相依戀
,紐結(jié)不散
,故神在氣中,氣包神外
,神氣同爐而煉
,神火化精還添
。因元精不能自產(chǎn),必用元神溶之
。神溶則氣化
,此氣就是先天氣,是神氣交媾中產(chǎn)出的真種
,也就是“小藥”
。如此“一粒復(fù)一粒,從微而至著”
。久則由小藥積累而成大藥了
。
三、陽氣自動與周天運煉
伍沖虛在講到陽氣自動與周天運煉時講:“運此周天,積累動氣,以完先天純陽真炁。故凡一動則一煉而周。使機之動而復(fù)動者,則煉而復(fù)煉,周而復(fù)周。積之不過百日則精不漏而返氣矣。”古人云:百日筑基,是指此煉精化炁之大概而言,而且那是對一日內(nèi)十二時均處于練功狀態(tài)來講的。若平常人,練功時間不多,則非百日或者一年可以完成的。有的甚至三年、五年也不一定能完成基成不漏的任務(wù)。不過只要你堅持修煉總會有進步的。所以一次氣動,運一次周天之?dāng)?shù)。已完足一周則真精、真炁復(fù)于命根,而愈旺其生長發(fā)動之機。不過這個增補積累均是在氣穴之內(nèi)進行的,而不顯露于外。
所以凡遇有真氣自動之時,就要煉之以完一周天。若一天不煉則真氣就不會長旺,甚至?xí)s退化。總之要遇陽氣自生之時“取回以補陽炁,令滿足耳”。因此,當(dāng)氣動之時要用招攝返調(diào)之法,用后天呼吸將陽炁收回“歸于氣根,以薰蒸補助。若無呼吸,不能調(diào)和。若無薰蒸,不能補助。及至呼吸薰蒸,周天一周,則陽氣得補復(fù)純靜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缓筚蛊潇o而自動
,又得炁發(fā)動之機,則又可補助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偸且a,但必求其再生之時而得再補之機
。若無氣動之機
,是不能增補的。
四、丹田為存精氣之處所
丹田是結(jié)丹之田,它的位置在臍與腎之間即沖脈與帶脈交叉處形成十字,加上外廓,酷似田字,故稱丹田。它的實際位置,就在腰部正中。丹經(jīng)所謂:“前對臍輪后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即此是也。
它的作用:在筑基時,為守中之處,利于入靜、得氣。煉精化氣時,則為大鼎爐之爐,是藏藥之處,修持者將采取的外藥積蓄于丹田之中,所以它是聚神合氣、儲存神氣之所。外藥入爐后與元神會合凝結(jié),進行反復(fù)烹煉,也就是“產(chǎn)真種”的過程,真種產(chǎn)生后,神凝氣合,歸于下爐,結(jié)而為丹。伍沖虛講:“陽精盛滿,是長生之本根。由其歸于丹田而后可得滿。滿而守于此中,則不虧而得長生。暫守暫得,久守久得。”因“陽精凝聚又結(jié)丹者,謂之不死之基。守在丹田,即可不死。”《心印經(jīng)》云:“存其神而守其炁,又象伏龜,故名神龜
。龜含水中,有氣曰神炁
。人之根蒂俱在此處
。”神守其炁“不復(fù)泄漏
,則真炁常住。所以不死
。有真炁足,則無可死之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旎收嫒嗽疲骸皻獠簧t命不亡
,命不亡則形不滅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外藥有三百六十次周天,也就需要三百六十次儲存,而丹田即為儲存
、凝聚之處
。外藥是丹母的原料,必須積累已足并與元神會合
、凝結(jié)
,經(jīng)反復(fù)烹煉之后,內(nèi)藥才開始自生
。內(nèi)藥生
,外藥即轉(zhuǎn)化為真炁,在丹田以舊炁迎新炁,互相結(jié)合
,通過烹煉
,開始成形
,無質(zhì)生質(zhì),久則成大藥也。
大藥即陽精化氣之金丹。它是從哪里來的呢?實際上也是從丹田氣穴中產(chǎn)生的。開始因無形之氣微,故附外形而為用。即陽炁沖動陽關(guān)而有陽舉之象。此氣微弱,故稱小藥。及至以后積精累氣多而滿足之時,化氣而成金丹,則曰大藥。實只是有形之真炁如火珠
,是從無入有之物。
黃帝曰赤水玄珠
,又曰真一之水、黃芽、真鉛
,皆是指丹田中所生之真氣,因積累多而成自有之形
。所以不附外形而唯生于內(nèi)
。即只有“我神覺之,可知可見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眱?nèi)動、內(nèi)運
、內(nèi)知
、內(nèi)見之內(nèi)丹即此也。
陽炁盛而內(nèi)可見形。然氣何以有形
?此非形質(zhì)也。乃有“似火熱之形”也
。古云:丹田火熱
、兩腎湯煎
,不過形容丹田之火珠也。有此形才能出神而變化有形,為身外之身
。此即無中生有、采之而后生之大藥也
。大藥存于丹田
,必用七日之采工而后得。此時就會見:丹田火熾、兩腎湯煎
、耳后風(fēng)生
、腦后鷲鳴、眼吐金光
,身涌鼻搐之景。此得大藥之兆
,六根震動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