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丹道
——廣西南丹縣明代土司煉丹文化考察札記
文/楊文定 容志毅
今天,我們住進丹爐屯,立于丹爐山巔,想象明代壯族土司修道煉丹的場景,體會到的是道教文化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
近代以來
西南邊陲的明代煉丹遺址
據(jù)《太平寰宇記》
在具有悠久礦產(chǎn)開采歷史的南丹縣,完整保存了明代萬歷年間那地州羅氏第十代十一任土司羅謙端在丹爐山修道煉丹的遺址
圖一 《水調歌頭》祠碑與講經(jīng)臺
信仰道教的那地羅氏土司羅謙端
廣西南丹那地羅氏壯族土司發(fā)端于宋代,正式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間
丹爐山保留下來數(shù)通撰寫于明末萬歷年間的碑刻
最晚于宋代
踏查煉丹遺址
丹爐山在上丹爐山的路上,我們曾見一塊石階上刻有“銀盆山”3字。在丹爐屯村民中流傳著“大鼓對小鼓,銀子兩萬五”的說法。據(jù)說,在興建丹爐營盤時,因山路險峻陡峭,難以營建城池和宮觀,羅謙端于是放話:“只要來山上做工,月底結帳時,將由做工的人拿自家的簸箕來裝銀子作工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石拱門和城墻從山腳循著崎嶇多石的山路,大約走40多分鐘,就能見到一座坍塌的石拱門和城墻。當?shù)貍髡f,羅謙端在世時曾留下壯語遺囑,放于床底,翻譯成漢語為:“吾身留在慎安亭,代代賢孫為公卿。若是葬于冬囊地,官家后裔不安寧。”但在他羽化后,遺囑被請來料理后事的地理先生私下對換了第2
距第一道石拱門約200米,是第二道石拱門和城墻,保存基本完整。從第二道石拱門沿山路繼續(xù)往前走約200米,就到了第三道石拱門和城墻,同樣保存較為完整。丹爐山三道古老且保存完整的石拱門連同山中明代碑刻,已于1992年被南丹縣政府定為“丹爐山古營盤遺址”,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赤水宮 在丹爐山天香頂和宗陽頂之間,有一塊狹長坡地,寬約40米,長約150米。在空地上留存有赤水宮臺階和房基遺址。依赤水宮建有砌置規(guī)整的兩段臺階(每段至少有10級臺階)、三層房基(最厚一層近3米),兩段臺階連接三層房基
宗陽
碑刻 第二道石拱門右邊有一通萬歷四十一年(1613)方型豎石碑刻《入門記》碑
赤水宮宮門遺址旁有兩塊石碑
山頂有3通摩崖碑刻
左頂山腰有兩處摩崖石刻
包括《入門記》、《逸跡》,赤水宮左碑文、《丹爐砦詩》,山頂3通摩崖碑刻,丹爐山目前發(fā)現(xiàn)了7通碑文,共3000多字,內容豐富。廣西南丹明代那地羅氏土司留下的歷史資料極少。這個保存完整的古代煉丹遺址,在資料的唯一性、重要性、豐富性上不容置疑。
人文關懷下的古代煉丹遺址
漢魏以來道教煉丹術盛行,留下了眾多遺跡。廣西南丹縣丹爐山明代壯族土司煉丹遺址,是其中保存完整且具有多方面文化意義的一處。西南邊陲的丹爐山,在中國遼闊的疆土上,只是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山。明代那地州羅氏土司不僅在這里營建城池、守山護土,而且還修建宮觀、起爐煉丹。今天,我們住進丹爐屯,立于丹爐山巔,想象明代那地州羅氏土司修道煉丹的歷史場景
丹爐山如今仍然沒有便利的交通,也沒有被規(guī)劃為旅游觀光景點。丹爐屯村民勤勞樸實,至今仍自覺地將丹爐山視為神圣之地,并加以保護,使我們今天還能比較完整地領略到明代那地州羅氏土司煉丹的生動圖景。我們衷心地期待,這個遺址能得到更大力度的保護,也能有更多的學者去關注這個遺址及其背后所蘊藏的豐富文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1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長生不死及其倫理意蘊
落英繽紛隱世塵
花開知時節(jié),代謝有天時
圖二 赤水宮遺址
葉落知秋
圖三 金華頂上的丹灶
山如丹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