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清初蘇州道士李樸其人其事
網(wǎng)絡(luò)
2023-09-20 21:36:58
繁體中文版
明末清初
,蘇州道士李樸“善畫工詩”
,不僅精于道教正一派齋醮法事
,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
、《還丹宗旨》等
丹道修煉著作
。此外
,他還為康熙年間(1662-1722)刊刻的道教
內(nèi)丹學(xué)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寫序
,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問》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
李樸其人
李樸
,字天木,號雪齋
,又稱紫中道人
,吳縣人。乾隆《長洲縣志》
、同治《蘇州府志》等蘇州地方史志對其有簡略記載
。《吳郡甫里志》收錄的許虬撰《沖白先生傳》中
,則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李樸的生平
。
李樸“家世浙之龍邱,大父榮鈇徙于吳
,遂為吳人
。先是母夢月影入懷,覺而有娠
,于萬歷庚戌二月二十日生先生于金閶里”
。1萬歷庚戌為1610年
,這與清代嘉興人朱德滋《壽天木李煉師六秩次雪樵韻》詩中所署“己酉二月二十日誕辰”2相一致
。對于李樸的羽化,蘇州地方志記載稱:“康熙庚戌秋,夢青衣謂曰上帝召汝
,遂凝坐而化
。”3對此
,許虬的記載則更為詳實
,稱“先是先生拜章金闕,恍睹戌年戌月清河開化八字
。及偶示微疾
,自知時至,囑咐諸弟子勤修大道
,勵以五性九患之說
,未幾遂卒,實康熙庚戌九月初二也”
。許虬還記載說:“先生窆藏日
,諸弟子攀號追慕,私謚曰沖白先生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李樸卒于紫微庵5,據(jù)《吳郡甫里志》記載
,他的墓在吳縣何山
。
李樸自幼博聞強識,偶閱《黃庭經(jīng)》等道教經(jīng)典便能“心領(lǐng)神會”
。因此有志于道教
,年齡稍長,便厭棄塵囂
,“屏葷血
,屢思棄家求道”,并最終于13歲入道蘇州朝真觀
,拜月蓮鄒真人弟子朱鳳源為師
。
朝真觀在蘇州閶門外義慈巷,由道士沈道祥于宋景定(1260-1264)中建
。明宣德元年(1426)
,張真人遣龍虎山道士杜文瑞居之,此地遂成為張?zhí)鞄熗窘?jīng)蘇州的驛站
。正統(tǒng)十一年(1446)
,徐洞輝奏賜今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法師施道淵
、李樸皆居此,相繼修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對此,《吳郡甫里志》稱
,李樸“幼與施亮生同受異人金丹火候性命宗旨”
。7
施道淵是清初蘇州著名高道,創(chuàng)立了穹窿山道派
,續(xù)添天師正一滴血派譜系后十字
,建名勝170余所,塑像8720有奇
,對蘇州道教的傳播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jù)彭定求《穹窿亮生施尊師墓表》,施道淵生于萬歷丙辰(1616)年
,卒于康熙十七(1678)年
,較李樸小6歲,他13歲入道朝真觀
,拜沈念常為師
。8可見,兩人相隔6年進入朝真觀
,雖所拜師父不同
,但曾一起在朝真觀學(xué)習(xí)。另據(jù)《玄妙觀志》記載
,施亮生“童真出家朝真觀
,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9方志所言李樸所受金丹火候性命宗旨
,很可能即為張信符所受
。
朝真觀屬于正一派宮觀,“沈法師道祥開山以來
,法席相傳
,類精科教祈禳齋醮之事”。10李樸雖隨師學(xué)習(xí)齋醮科儀
,卻立志不群
,究心大道,對道教內(nèi)丹修煉念念不忘
,他多次向師父詢問修行的法門
,但并沒有得到任何答復(fù)。雖然如此
,他并未放棄
,殫精竭慮
,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史志稱其“篤志金丹大藥
,脅不貼席者三十年,頓悟玄妙”
。11
李樸所頓悟的為紫清洞玄秘法
,地方志稱其“精熟紫清洞玄秘法”。紫清即是白玉蟾
,據(jù)《道法會元·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稱
,白玉蟾從雷霆猛吏辛天君受洞玄玉樞雷法,后又付洞玄之法于泉州馬居士之女馬君
,并形成了泉州蒲左丞
、建寧翁雷室的傳承譜系,至翁羽化時
,嗣法者已有500余人
。12朝真觀有白紫清洞元法,自徐洞輝之后
,不得其傳
。李樸深悟秘法不懈,最終得以頓悟
。白玉蟾曾云游至蘇州
,并留有《詔建三清殿記》、《平江鶴會升堂》等文字
。白玉蟾在《平江鶴會升堂》后的《結(jié)座云》中描繪了宋嘉定十四年(1221)蘇州純陽會的情況13
。蘇州的
呂洞賓信仰以福濟觀為尊,而朝真觀與福濟觀聯(lián)系緊密
,明朝時就曾被作為福濟觀下院
,加之白玉蟾一脈入元以后道法興盛,因此
,朝真觀中有白玉蟾留下的修真秘法也合常理
。
李樸改修全真之后,獨善其身之外
,還不忘以道教法術(shù)濟世利人
,許虬稱其“既宗全真之教,又自念非積功累行濟世憫人
,未免近于楊氏為我之學(xué)
,乃更受拔幽度寘,祈晴禱雨
,五雷斬勘之法
,常于陳溪通神道院設(shè)薦亡道場
。時經(jīng)鼎革,為罹亂最苦之地
,行法時有黑冥從地躍躍起
;又常祈雨,雨霡霂而不驟
,知其為沖和之應(yīng)也”
。14度亡薦拔、祈晴禱雨歷來是道教法術(shù)澤被蒼生的重要手段
,李樸以通神道院為道場
,開展?jié)览嘶顒印Mㄉ竦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jù)《蘇州府志》記載
,“順治間道士李天木重修,在蘇城東五十里
,南通嘉禾
,北接甫里,東連松江”
,15為蘇州的交通要道
,也是受鼎革之亂禍害最嚴重的地區(qū),李樸在此拔幽度寘
,常有黑冥從地升起
,祈雨時又能使降雨霡霂而不驟,足見其法術(shù)之高超
。
除通神道院之外
,許虬稱“先生法幢所樹,自朝真而外
,在郡曰守中堂
,先生結(jié)茅棲息處也,在甫里曰元白堂
,受箓弟子湯天穎筑室以延先生
。里人張仲璉、陸天佑又助田供眾”
。對此
,《吳郡甫里志》等寺觀卷中也有記載。李樸結(jié)茅棲息之地在甫里元白堂
,與許虬所居較近
,許虬“常從先生問至道之要,往復(fù)應(yīng)答,倒峽靡窮
,及遠宦貴筑垂問
,時時往來承示不動心之道”。16蘇州史志皆稱李樸“與人語
,隨機開示
,使之了悟”。17陸解升天翼有《偶遇溪上同陳子三卿顧子弘一謁天木李煉師次韻和贈歲豐邜》
,也稱其:“一著機先傳幻化
,數(shù)言指點盡精微。倏然覺出塵囂境
,始信荷衣勝紫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8可見李樸常能以簡易平實的語言為人排憂解惑
。
對于李樸的學(xué)識,昆山人歸莊也是大為贊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醵辏?663)十一月,歸莊途經(jīng)甫里
,久聞李樸大名
,前去拜訪,向其叩以玄理
。在與柴集勛的信中
,歸莊記述了拜訪的經(jīng)過和感受。歸莊稱自己弱冠時
,讀程朱之書
,對于二氏之書屏而不觀,二氏之人拒而不交
,近年來雖有接觸四五位學(xué)道之人
,但都是崇尚有為之輩,唯獨李樸與之不同
,對于有為之法不以為善
,認為“當(dāng)末劫之世,宜以靜鎮(zhèn)之
,一切有為之法
,皆所不尚”。歸莊說自己對玄門書“止取凝神入氣穴”幾字
,李樸也是大為首肯
。而李樸在與歸莊探討玄理時,語言“簡易平時
,大抵謂道不離日用飲食
,不必絕俗離世
,長往深山也”,19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
《沖白先生傳》記載李樸的從游弟子甚眾
,除上文提到的受箓弟子湯天穎等之外,有朝真錢自寧
、白鶴張自某
、回真周自弘、守中吳自恒
、崇寧龔某
、福濟沈某、通神孫自杲
、元白張自震
、魏正沖。而其中最負盛名者
,曰呂仙翁毖
,世所稱貞九先生者也。20呂毖
,字貞九
,明朝崇禎年間吳縣人,明亡后隱居靈巖山小桃源為道士
。著有《事物初略》三十四卷
、《明宮史》等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短K州府志》等釋道人物中有載21
,歸莊在記述自己拜訪李樸一事時也提到“貞九之師李天木先生”。此外
,還有“魏有恒
,字元常,甫里人
。玉藩之子也
。幼好玄教,從學(xué)李沖白先生
,為徒孫
,精專其教,道術(shù)頗稱神奇
,為天師府法官
。昆令程侯給有‘德孚澤沛’、‘道有真?zhèn)鳌翌~”。22魏有恒所得“道有真?zhèn)鳌必翌~
,可以說也是對李樸的間接肯定
。
明朝逸民身份
《吳門表隱》“朝真方丈”條稱“真人名樸,善書畫
,明亡入道
,不剃發(fā),蓋勝國逸民也”
。23李樸“明亡入道”的表述雖不準確
,但“勝國逸民”之說卻有據(jù)可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情T表隱》所錄朝真觀留存的李樸三件遺物中
,有李樸“自繪真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蛾惸规?zhèn)志》收有《朱士檉通神院謁沖白李大師像》24
,說明朝真、通神道院等李樸所在的宮觀都曾收有其畫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存有禹之鼎畫“明季李天木真人像”
,畫上題“甲辰二月廿二橅
,原本在朝真觀
,禹之鼎畫。略失笑意
,余皆得韻”
。可見該畫為禹之鼎按照李樸自畫像摹寫
。畫中李樸留發(fā)著黃衣倚坐
。
《百城煙水》收錄王弘撰《臞庵過訪守中堂有詩賦答》一詩也可間接證明此點。王弘撰
,華陰人
,字文修,一字無異
,號太華山史
,曾長期寓居江南。他持反清復(fù)明之志
,康熙十七年(1678)薦博學(xué)鴻詞
,堅辭不就,顧炎武稱其為“關(guān)中聲氣之領(lǐng)袖”
。25其詩云:“落日秋江上
,相看白發(fā)同。飄零懷故國,瀟灑見高風(fēng)
。草履心常適
,梅檀路轉(zhuǎn)通。新詩多近道
,合在布衣中
。”26臞庵即徐崧
,王弘撰曾為其著《起信錄》作序
。27徐崧也曾與李樸相熟,并在李樸羽化十一年后作《辛酉秋過守中堂訪王山史征君兼憶昔友歸玄恭李天木》追憶李樸28
。王弘撰在過訪守中堂時發(fā)出“飄零懷故國”的感慨
,自然是因為有所觸動,而觸動的原因即是相似的明朝逸民情懷
。此外
,與李樸有所交集的文人也多為明朝遺民,如李樸的弟子呂毖
,明亡后拜入其門下為道士
,隱居靈巖山;康熙二年(1663)赴甫里拜訪李樸的歸莊
,一名祚明
,字爾禮,入清后更名祚明或稱歸藏等
,順治年間(1644-1661)曾暗中與顧炎武聯(lián)系謀劃抗擊清朝統(tǒng)治
,一生矢志不忘反清復(fù)明。
也正是因為李樸勝國逸民的身份
,才使得他雖道術(shù)精湛
,能隨機開示,使人了悟
,但《蘇州府志》
、《長洲縣志》等官方編撰的地方史志對其都是簡略帶過,僅《甫里志》等鄉(xiāng)鎮(zhèn)一級地方志有較詳細記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陡镏尽返人珍浀呐c之相關(guān)的詩文,也多是地方隱逸或同是對明朝懷有舊情之人所著
,如《陳墓鎮(zhèn)志》收有許云龍《挽天木李煉師》29
,許云龍還寫過《招載南陌游鄴山》一詩,詩中有“一別近三月
,相懷幾度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昴觐l到此”等詩句,表明其與鄴山講堂黃道周關(guān)系緊密
,而黃道周曾自請募兵抗御清軍
,兵敗被虜后對清廷數(shù)次絕食,拒絕投降
,最終壯烈殉國
。與之相反,在清初蘇州具有道教信仰或與施亮生等道教人物交往頻繁的彭定求
、汪琬等蘇州士大夫的詩文中
,卻鮮見有關(guān)李樸的記載。
李樸的繪畫
李樸以“清初詩畫家”入選《中國歷史人物辭典》
,辭典稱其“善畫工詩
,順治間作品流傳甚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K州府志》
、《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等史志均記載其“善詩畫,工書法”30
,“臨池揮翰
,尤遒逸過人,至今尺蹏片紙猶為人間寶惜也”31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蛾惸规?zhèn)志》還收入其《題松鶴圖》詩一首:
不將蹤跡渾雞群,自向松巢伸白云
。
清唳九皐天咫尺
,此聲寧許俗流聞
。32
李樸的畫存世較少
,其中較為人所熟知的是署款“李樸指寫”的紙本中堂。該幅畫以麋鹿
、山石
、松樹為題材,高170厘米
,寬94厘米
。畫幅右側(cè)偏下印有“樸印”(白文)和“口襃”(朱文)。徐石橋曾就此畫作《指畫創(chuàng)始人新說》一文
,對潘天壽先生“指頭畫創(chuàng)始于高其佩”的論點
,提出質(zhì)疑。
指頭畫
,又稱指畫
、手指畫
、指墨畫、手掌畫等等
,是以指頭
、指甲、手掌和手背作為工具
,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
,是中國畫的一種獨特表現(xiàn)方法。徐石橋在文中認為
,李樸卒于康熙九年(1670)
,而高其佩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從署款“李樸手寫”的畫可以看出
,潘天壽“指頭畫創(chuàng)始于高其佩”并不是歷史事實
。33由此,也足見李樸繪畫的重要地位
。
李樸與《性命圭旨》
相傳出于尹真人高弟之手的《性命圭旨》是道教闡述義理及丹道法則的典籍之一
,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全書分元
、亨
、利、貞四集
,有圖54幅
,可謂圖文并茂,理法兼?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被譽為內(nèi)丹學(xué)集大成之作
。該書刻本眾多,清朝守一子(丁福寶)《道藏精華錄》第七集
、徐兆仁《東方修道文庫》中《天元丹法》及臺灣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三中所收錄的都為清康熙初年錢羽振監(jiān)督再版刊刻的版本
,這一版本所依據(jù)的則是明萬歷鄒元標、佘永寧版本
。
康熙初年版本《性命圭旨》中
,有《〈性命圭旨〉序》一篇,署名“康熙上章閹茂病月谷旦紫中李樸書于守中堂”34
。守中堂是李樸修行所在
,在郡miao東長安弄內(nèi),康熙九年(1670)春
,里士朱厚寰倡緣
,道士李樸建。葛芝有“遂為千載乘云之人
,敢忘三年筑室之義”刻于楹柱
。35該篇序文之后
,又有署名“康熙乙酉孟夏吳門尤侗”所撰的《序》。尤侗
,字展成
,一字同人,號悔庵
、良齋
、西堂老人、鶴棲老人
、梅花道人等
,蘇州府長洲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
、戲曲家
,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康熙譽為“老名士”
。據(jù)乾隆《長洲縣志》“許虬”條稱
,“(許虬)與汪琬、尤侗輩相善”36
,許虬曾為李樸立傳
,顯然,尤侗與李樸之間也肯定存在著聯(lián)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姟丁葱悦缰肌敌颉樊?dāng)為蘇州李樸所著無疑。
比對明清兩個版本的《性命圭旨》
,除增加了李樸和尤侗的序之外
,基本相同,但在清版的《性命圭旨》“亨”集與“利”集之間多出了《紫中道人答問》一節(jié)
。尤侗在《序》中曾稱
,“周子修而廣之,鼓聾發(fā)昧
,功亦巨矣
!”37說明再次刊刻時
,周子(輿閑)加以擴充
,而擴充的內(nèi)容,即為序言和紫中道人的一段答問語錄
。
《紫中道人答問》是針對“客問:坐禪一事如何”而作的回答
。在此文之前,《性命圭旨》中有《坐禪圖》一篇
,言坐禪的好處
,認為“無事此靜坐
,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
。而“持孔門心法”是坐禪的首要竅門,文中稱:
所謂孔門心法者
,只要存心在真去處是也
。蓋耳目之竅
,吾身之門也
。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
。立命之竅
,吾身之室也
。故眾人心處于方寸之地,猶人之處于堂也
,則聲色得以從門而搖其中
。至人心藏于立命之竅,猶人之處于室也
,則聲色無所從入而窺其際
,故善事心者,潛室以頤晦而耳目為虛矣
。御堂以聽政
,而耳目為用矣。若坐時不持孔門心法
,便是坐馳
,便是放心。壇經(jīng)曰:心念不起名為坐
,zixing不動名為禪
,坐禪妙義端不外此。38
即從耳目之竅
、方寸之地(心)和立命之竅來闡釋坐禪
,認為坐禪即是身居室中而非堂中,以能夠排除由耳目之門所受到的外界干擾
。
《紫中道人答問》篇顯然對《坐禪圖》中的闡釋并不認同
,他首先提出“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
,方能坐化生鼎內(nèi)
。若無真種子,猶將熱火煮空鐺”
,認為“若言守靜兀坐
,乃最下小乘之法
,外道惑人之邪徑耳”。在他看來
,坐禪只是排除外界干擾
,守靜兀坐,那是最下乘的修行功法
,道教的打坐修行
,是因為“人行有藥”,才能起到修行的效果
,否則
,就如同火燒空鐺,不僅無法煉精化氣
,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
。因此,真正的坐禪應(yīng)該是精氣神內(nèi)外兼修
,“夫精
、氣、神三寶
,則撐持宇宙
,總括陰陽。天地得之而含蓋乾坤
,人心得之則修仙做fo
。唯有內(nèi)有外,知之者可以兼而修之
,不知者獨修一物
。獨修者,乃頑冥之漢也
;兼修者
,能證仙fo之果也”。認為精氣神是宇宙之精髓
,是人修行的根本
。對此,篇中提出了精氣神不同的稱謂
、習(xí)性及在身中不同的修煉方法
,并提出“自云:慧覺復(fù),稱道成
,實所失
。然可謂謬矣。若言坐禪之士
,予所厭聞
,故上古圣仙之貴,當(dāng)于人類中修之”
。39
此外
,《性命圭旨》其他章節(jié)中,凡提到白玉蟾的8處
,都直呼其名
,僅《紫中道人答問》一章中稱其為“白祖”。李樸自幼出家朝真觀
,得“白紫清洞元法”
,屬于白玉蟾門下,故稱白玉蟾為“白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姡顦悴粌H為康熙版《性命圭旨》作序
,且《性命圭旨》中《紫中道人答問》一篇
,也為其所著無疑。
注:
1
、4
、7、10
、14
、16、20
、22
、31.彭方周:《吳郡甫里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6)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第128
、128
、107、128
、128
、128、129
、108
、128頁。
2、18
、24
、29、32.陳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骸蛾惸规?zhèn)志》
,《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
,第352、351
、352
、352、352頁
。
3
、17、30.金吳瀾:《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0年,第619頁
。
5
、15.李銘皖:《蘇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0年
,第3214、1228頁
。
6.吳秀之:《吳縣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第570頁
。
8.彭定求:《穹窿亮生施尊師墓表》,《四庫存目·集部》246冊
,濟南:齊魯書社
,1994年,第768頁
。
9.《藏外道書》20冊
。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第467頁
。
11.李遠國:《神霄雷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133頁
。
12.《道藏》29冊,文物出版社
,上海書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6年
,第763-764頁。
13.白玉蟾:《白玉蟾全集》
,《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
,臺北:自由出版社,1983年
,第1269頁
。
19.歸莊:《歸莊集》,北京:中華書局
,1962年
,第309頁。
21.李根源:《吳縣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年,第586頁
。
23
、35.顧震濤:《吳門表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40、72頁
。
25.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第244頁
。
26、28.徐崧
、張大純:《百城煙水》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06頁
。
27.王弘撰:《山志》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250頁
。
33.徐石橋:“指畫創(chuàng)始人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