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jīng)要旨探究(二十三)“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網(wǎng)絡
2023-09-21 02:33:03
《陰符經(jīng)》要旨探究(二十三)“至樂性余 ,至靜性廉” ?來源:大道家園作者:金明立時間:2017-02-08 17:29:04 繁體中文版
關鍵詞解讀:至樂性余:余:多余的
。如《論語》“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
,其余不足觀也已”
。至靜性廉:靜:清靜無為。廉:合適的
,值得倡議的
,大眾敬仰的清正和廉明。人的性情達到極端清靜的狀態(tài)就會產(chǎn)生廉潔不貪的心念
。
白話:快樂達到極致的人
,就會產(chǎn)生多余的驕奢淫逸品性;心性達到清靜無為狀態(tài)的人
,就會產(chǎn)生廉潔不貪的心念
。
要旨探究:本句“至樂性余”的“余”,是指多余的
、不必要的行為
。如《
老子》第二十四章說:“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坝嗍迟樞小保f明了“跂立
、跨行
、自見、自是
、自伐
、自矜”等極端行為如同過量飲食造成身上多余的贅肉。要想身體輕松
,就必須按照身體正常需要進食
。所以“有道者不處”
。而常人以為吃佳肴,穿美服
,看美色
,聞好音,追求感官享樂
、富貴安逸
,就是最快樂的人生。其實不然
。因為這樣使勁追求極端的享受
,其結果會使人最終陷入多余的愚昧狀態(tài)而遠離真道;進而胡思亂想
,行為失當
,干出種種出軌的事情來。與此相反的是“至靜性廉”
。一個平行方正
、清正廉明的人,首先要具備“至靜”的品性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领o”,就是常人很難做到的清心寡欲狀態(tài)
,這種狀態(tài)能使人的頭腦保持清醒
,進而能夠明辨是非,做到廉潔不貪
。故道祖《老子》在第十六章上說:“致虛極
,守靜篤(達到清澈明朗極其清靜的境界 ,就要堅定地守持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在第三十七章上進一步說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沒有了貪欲之心
,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wěn)定安寧的狀態(tài)了)
。”這是在提醒人們:人的心境本來就處在空明寧靜狀態(tài)的
,但到后來卻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致使私心膨脹
,搞得人的心態(tài)極為不安。因此
,能夠做到堅決地拒絕外物干擾
,才能恢復和保持心境的寧靜平和狀態(tài)。
“至樂性余”而導致不幸后果的事例比比皆是
。唐玄宗李隆基
,他在晚年追求“至樂”達到了極致
。一個有著羞花閉月之貌的楊貴妃就讓他過分癡迷,“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逐漸失去了開元初年他那種勵精圖治的作風而日益驕奢
,墮情政事
,深陷在聲色犬馬之中不能自拔。進而令大權旁落于李林甫
、楊國忠、安祿山手中
,釀成了安史之亂
、馬嵬坡嘩變,使唐朝走向了衰落之路
。王昭耀
,安徽省原省委副書記,收受賄賂704萬
,被判處死緩
。他在悔過書中寫道:“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是自己出于對金錢名利永不滿足的欲望
,而沉溺于名利之中太深看不到潛在的隱患
。結果······沿著危險的道路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以至于積重難返
,不可自拔,直至跌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帶黃河心不死’······”胡長青
,這位原江西省原副省長,省人大代表
。因貪污受賄
,且數(shù)額特別巨大,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執(zhí)行死刑
。他在死前懺悔道:“近些年來
,由于極端錯誤的東西在頭腦里作怪,我在思想上成了脫韁的野馬
,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在交往上成了江湖來客,喪失了原則
;在行動上天馬行空
,喪失了應有的約束
,導致了今天的惡果,教訓是極為慘痛的!
要想真正做到“性廉”
,必須要在“至靜”上下功夫
,這個“功夫”怎么下?道祖說的好“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把私心妄念減少了再減少,一直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達到這個境界之后
,則會通達無礙,無礙則神清
,神清則智明
,明則生公,公則心平
,平則至靜
。至靜則性廉。雖然說:“短暫的人生路
,要懂得及時享樂”
。但享樂不可至極,否則
,短暫的人生路上
,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老子》說:“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
莊子說:“其嗜欲深者
,其天機淺
。”因此
,人應當努力做到:去嗜欲以養(yǎng)心
,寡酒色以清心,誦古訓以凈心
,悟至理以明心
。
由上而看,“至樂”和“至靜”“性余”和“性廉”是相對應的
。那么
,《陰符經(jīng)》作者倡導的是“至樂”?還是“至靜”呢?答案當然是“至靜”
。達到“至靜”的狀態(tài)有什么好處呢
?比如在養(yǎng)生上,按照“致靜”的方法修煉
,就可以把“精炁神”凝聚在一起
,使人體的能量聚集起來,使疲勞的身心得到有效的修補
,其結果就精神飽滿
、健康長壽。在學上
,只要用“至靜”的方法
,將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學習上,其結果一定是出類拔萃
、金榜題名
。在工作或為官上,只要用“至靜”的方法
,拋棄虛榮,保持純真
,按照《老子》“去甚
、去奢、去泰(去除過分安樂
,去除過分享受
,去除驕縱恣意)”而兢兢業(yè)業(yè)的干好本職工作。其結果
,一定是一位沒有后顧之憂的
,清正廉潔、受人敬佩的好干部
。
誰有褚遂良大字陰符經(jīng)的譯文
陰符經(jīng)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
,執(zhí)天之行,盡矣
。故天有五賊
,見之者昌。五賊在心
,施行于天
。宇宙在 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
,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 天發(fā)殺機
,移星易宿
;地發(fā)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fā)殺機
,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
,萬變 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
,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 火生於木
,禍發(fā)必克;奸生於國
,時動必潰
。知之修鏈,謂之圣人
。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
,道之理也。 天地
,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人
,萬物之盜。三盜既宜
,三才既安
。故曰:「食 其時,百骸理
;動其機
,萬化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谷酥渖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
;圣功生焉
,神明出焉。其盜
,機也
。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 子得之
,固躬;小人得之
,輕命
。 〈強兵戰(zhàn)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
,用師十倍;三反晝夜
,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 物
;機在於目
。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
,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
,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
。 生者,死之根
;死者
,生之根。恩生於害
,害生於恩
。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
,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 以不奇期勝
。故曰:「沉水入火
,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
,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 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
,而變化順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 道
,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
,是生萬象
;入封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
,昭昭乎 進乎象矣!
唐玄宗賜號張果為“通玄先生”《陰符經(jīng)》
八仙宮八仙殿壁畫
,張果老
No.1
導讀
張果
,即道教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唐代人
,誕辰為農(nóng)歷十月十日
。
唐玄宗賜號張果為“通玄先生”,果老是對他的尊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蛾幏?jīng)》,是道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
,傳為軒轅
黃帝所撰
,因此也稱《黃帝陰符經(jīng)》。
歷代對《陰符經(jīng)》注疏的名士很多
,其中包括全真祖師劉處玄
、南宋大儒朱熹等,果老的《陰符經(jīng)》注中
,對姜太公
、李筌等人對經(jīng)典的注解進行了反思與批評
。
No.2
《黃帝陰符經(jīng)注(并序)》
序言
《陰符》自黃帝有之,蓋圣人體天用道之機也
。
經(jīng)曰:得機者萬變而愈盛
,以至于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
,以至于亡
。厥后伊呂得其末分,猶足以拯生靈
,況圣人乎
?其文簡,其義玄
。凡有先圣數(shù)家注解
,互相隱顯,后學難精
,雖有所主者
,若登天無階耳。
后代李筌假托妖巫
,妄為注述
,徒參人事,殊紊至源
。不慚窺管之微
,耳輒呈酌海之見。使小人竊窺
,自謂得天機也
。悲哉!
臣固愚昧
,嘗謂不然
。朝愿聞道,夕死無悔
。偶于道經(jīng)藏中得《陰符傳》,不知何代人制
,詞理玄邈
,如契自然。臣遂編之附而入注
,冀將來之君子不失道旨矣
。
八仙宮八仙殿張果老像
《黃帝陰符經(jīng)》注
上篇
張果先生注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
,盡矣
。
觀自然之道
,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
,而觀之以心
,心深徽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
。唯深微而能照
,其斯之謂“陰”。執(zhí)自然之行
,無所執(zhí)也
。不執(zhí)之以手,而執(zhí)之以機
。機變通而無所系
,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
。照之以心
,契之以機,而陰符義盡矣
。李筌以陰為暗
,以符為合,以此文為序首
,何昧之至也
!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
五賊者
,命、物
、時
、功、神也
。傳曰:圣人之理
,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
。故居夷則導道布德以化之
,履險則用權發(fā)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
,謀在濟人倫
。于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
,用至正措天下之枉
,用至公平天下之私
。故反經(jīng)合道之謀,其名有五
,圣人禪之
,乃謂之賊,天下賴之
,則謂之德
。故賊天下之命,人知其天
,而不知其賊
,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下之物
,人知其天
,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下之時
,人知其天
,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
;賊天下之功
,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下之神
,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
,殷湯所以革夏命也
。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
。太公以賊命為用
,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
,以黃帝賊少女之命
,白日上騰為非也。
五賊在乎心
,施行乎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
傳曰:其立德明機用妙
,發(fā)之于內
,見之于外而已
。豈稱兵卒以作寇亂哉
!見其機而執(zhí)之,雖宇宙之人
,不離乎掌領
,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
,雖萬物之眾
,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
?自然造化之力
,而我有之,不亦盛乎
?不亦大乎
?李筌等以五賊為五味,順之則可以神仙不死
,誣道之甚也
。
天性,人也
。人心
,機也。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
。
傳曰:人謂天性,機為人心
。人性本自玄合
,故圣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fā)殺機
,龍蛇起陸
。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
。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
,天機弛而不死。天有張弛
,用有否臧
。張則殺威行,弛則殺威亡
,天殺之機息
。然天以炁為威,人以德為機
。秋冬陰炁嚴凝
,天之張殺機也
,故龍蛇畏而蟄伏。冬謝春來
,陰退陽長
,天之弛殺機也,故龍蛇悅而振起
。天亦有寒暄
,地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
。德刑總肅
,君之張殺機也,故臣下畏而服從
。德失刑偏
,君之弛殺機也,故奸雄悅而馳騁
。位有尊卑
,如人有天地,故曰天發(fā)殺機
,龍蛇起陸
,寇亂所由作,人發(fā)殺機
,天地反覆
,尊卑由是革。太公
、諸葛亮等
,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
,晝若瞑
,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
天人合發(fā)
,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于上
,君以利害之機動于下
,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于王
;無德者萬變而愈衰
,以至于亡。萬變定基,自然而定
。
性有巧拙
,可以伏藏。
傳曰:圣人之性巧于用
,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
,則行義以退避之
。理國必以是,行師亦以是
。
九竅之邪
,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
傳曰:九竅之用
,三要為機。三要者
,機
、情、性也
。機之則無不安
,情之則無不邪,性之則無不正
。故圣人動以伏其情
,靜以常其性,樂以定其機
。小人則反此
。故下文云,太公以三要為耳
、目
、口,李筌為心
、神
、息,皆忘機也
,俱失《陰符》之正意
。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
。奸生于國
,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
傳曰:夫木情靜
,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
。由人之性靜
,動而生奸,不覺奸成而亂其國
。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
,智者知彼之病以圖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圣
,是謂生者自謂得其生
,死者自謂得其死,無不謂得道之理也
。
中篇
天生天殺
,道之理也。天地
,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人
,萬物之盜。三盜既宜
,三才既安
。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炁化萬物,萬物不知其盜
;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
,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謀制萬物
,萬物不知其盜
。三盜玄合于人心,三才順動于天理
,有若時然后食
,終身無不愈,時然后動
,庶績無不安
。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
,殆至滅亡
。
故曰:食其時
,百骸理。動其機
,萬化安
。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
傳曰:時人不知盜之為盜
,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
,此不覺之謂神
,蓋用微之功著矣。李筌不知此文意通三靈
,別以圣人、愚人為喻
,何其失也
!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
。圣功生焉
,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準
,運數(shù)也
;大小有定,君臣也
。觀天之時
,察人之事,執(zhí)人之機
,如是則圣得以功
,神得以明,心宜理合
,安之善也
。筌以度數(shù)為日月,以余分為大小
,以神炁能生圣功神明
,錯謬之甚也。
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見
,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
,小人得之輕命
。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博,所行極玄妙
。君子用之
,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
;窮則獨善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