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解:真能確認嗎
?本章《道德經(jīng)》所說的,是國家而不是某家老年公寓或者療養(yǎng)院然而
,《道德經(jīng)》明明說的是“國”。這就奇怪了,那么多章節(jié)都暢敘普世性“天下”的《道德經(jīng)》,怎么突然就向往那么原始的生活?這個問題我們遇到了,古代所有的《道德經(jīng)》注家也都遇到了,而古人的解釋通常是,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風氣太糟糕了,老子想要矯世變俗,所以就提出這樣一種返樸還淳的主張,希望全社會一起回到從前,不要再惡性循環(huán)下去。還有另外兩種有趣的辯解,其一是漢代河上公提出的,說“小國寡民”的小和寡,當做動詞的意動用法,就是不管國家多么地大,民眾多么地多,都只當做國小人少,不要被大國意識弄得很夸張。其二是北宋蘇轍的解釋我們也愿意為立體感做點貢獻,提出一種解釋
,即老子所暢敘的普世性“天下”,本來就不是由大國擴張出來的,而是處處都能自由自在、安居樂業(yè)的自然世界。因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諸侯們偏喜歡按照“以奇用兵”的招數(shù)“取天下”,甚至用來衡量國家大小強弱的計量詞,也都是指軍用馬車的“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雖然不及現(xiàn)代的專業(yè),核彈比核彈、常規(guī)武器比常規(guī)武器,但以軍為國的氣氛也同樣濃重。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還能想出什么辦法以達成普世性“天下”的共識?現(xiàn)代人擁有各種傳媒工具,有條件舉辦各種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國際會議,但同樣也無計可施,更何況以牛馬代步、以竹簡傳書的古代呢?所以,“小國寡民”是走出時代陷阱的可以想象的模式,它不需要為創(chuàng)建大國《莊子·胠篋》引用這一章
也許
當今世界上
所以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597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攝生消息論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