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

    網(wǎng)絡 2023-09-21 04:44:00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

    ?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08 09:17:05 繁體中文版

    原文: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
    、寡
    、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
    ,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注解:講到第四十二章

    ,有一段小插曲。余敦康先生曾問我,《道德經(jīng)》的生成
    ,是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易經(jīng)》的生成
    ,是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個用自然數(shù)列,一個用加一倍法
    ,這樣的差別
    ,有什么特殊含義嗎?

    余先生一代大家

    ,對“三玄”的研究尤其精審,當然不會無謂發(fā)問
    。但問題中究竟包含了什么樣的深意
    ,還真的頗費思量。從體例上說
    ,《易經(jīng)》兩爻成卦
    ,無論八純卦還是六十四重卦,都是兩兩相對的
    ,所以用加一倍法,符合體例要求
    ,順理成章
    。而《道德經(jīng)》特別強調“自然”的理念,采用一二三的自然數(shù)列
    ,也符合其思想邏輯。只是在揭示“自然”的體系性方面
    ,《易經(jīng)》有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綜括萬象
    ,“自然”的體系更嚴密
    ,也更具體;《道德經(jīng)》講“道法自然”
    ,沒有體系性的具體節(jié)目,不免泛論較略
    。卻也正由于泛論較略,所以《道德經(jīng)》的體系是開放性的
    ,《易經(jīng)》的體系則相對封閉
    ,只是在六十四卦的卦序安排上
    ,最后兩卦先“既濟”
    ,后“未濟”,為下一輪循環(huán)開了道口子
    ,不至于終結在“既濟”的完美上
    。這樣兩種“自然”理念趨同
    ,而體系表現(xiàn)各別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
    ,對于中國思想模式的發(fā)展究竟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還真的需要坐下來研究研究
    ,才可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略能說得清楚的

    ,是這章《道德經(jīng)》對于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理,概括起來就是“一氣化三清”
    ,即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生一”,神殿上的形象
    ,就是并列的三尊老神仙
    ,居中的那位掐子午訣捏一混沌球
    ;上清靈寶天尊居左位
    ,抱持個陰陽魚太極圖,象征“一生二”
    ;太清道德天尊居右位
    ,持芭蕉扇
    ,扇上畫幅太極圖
    ,象征“二生三”
    ,并且一扇風起,陰卷陽舒
    ,“沖氣以為和”地化生出萬物。這樣的“一氣化三清”
    ,是道教創(chuàng)世紀神學的三個階段
    。但三個階段是遞進的關系,不是替代的關系
    。對于道教來說,不僅“三清”是同一尊神在不同階段的應化
    ,而且天地間的每一個生命
    ,也都是由于秉受了元始天尊的“一點元陽”
    ,才能夠以生命的形態(tài)出現(xiàn)
    。而xiuchi、養(yǎng)生
    、行法術等等
    ,都是從自身找出這“一點元陽”
    ,養(yǎng)護之
    、運用之。

    道教對于《道德經(jīng)》的引申發(fā)揮

    ,既可以理解為精深的哲學塑造出一門宗教的教理,也可以理解為宗教將哲學的精深理論神學化
    、通俗化
    ,無論如何,道教通過引申發(fā)揮《道德經(jīng)》
    ,都歷史性地將其哲學觀念轉化成了穩(wěn)定的信仰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
    ,從而被更多的人所理解
    、接受并且傳承
    。尤其是道教追尋“一點元陽”的宗教xiuchi和體驗
    ,將《道德經(jīng)》的哲學觀念貫徹到實踐的層面,雖然觀感上有些神秘
    ,但對于體驗過的人來說
    ,這里面包含了“我”與天地萬物的同生共體的聯(lián)系,包含了宇宙真相至簡至易的感知
    ,也包含了“修真”以守一為種根的信念

    顯而易見,道教的引申發(fā)揮比本章《道德經(jīng)》的原意要豐富許多

    。《道德經(jīng)》的原意
    ,只是由萬物生成自簡而繁的程序,告誡世人做事要抓住簡易的種根
    ,而簡易的種根都是謙卑的
    、柔弱的
    ,所以人生在世
    ,不管你多么地圣文神武,都不要在心態(tài)上
    、態(tài)度上“強梁”。根據(jù)歷史經(jīng)驗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后果很嚴重。

    從道家到道教

    ,或許可以看做中國思想發(fā)展的一種模式。而由《易經(jīng)》所推動的思想發(fā)展模式
    ,宗旨在于“開物成務”
    ,也就是借助卦爻象數(shù),觀察自然的體系
    ,“推天道以明人事”,從而克服畏懼和盲目
    ,知所規(guī)避
    ,有所進取,以成就事業(yè)
    。這樣兩種模式,一個發(fā)掘生發(fā)動用的能力之源
    ,一個探尋開物成務的自然之序
    ,如果能夠合起來
    ,不正是金岳霖先生在《論道》中所說的“能”與“式”嗎
    ?中華文明的崇高概念“道”
    ,似乎也可以從思想史上的角度梳理出一些眉目來。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載自大道家園)

    重玄簡介

    重玄

    ,道教義理概念,也稱「又玄」
    ,源自《道德經(jīng)》第一章「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語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钢亍棺忠鉃樵俅巍⒅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玄」字的本意則為幽暗
    、深遠、玄妙
    。在道教學說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
    ,用以表示宇宙萬物之根源
    、本體。在重玄概念中
    ,玄的意思則多為遣(否定)。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一部分道教學者基于《道德經(jīng)》的上述語言形式
    ,融合魏晉玄學和佛教義理的部分思想內容,形成了具有獨特思維形式和思想內容的新的道家理論
    ,是謂重玄學。持重玄思維形式來看待事情
    、討論問題的道教學者
    ,則多被稱為「重玄學家」或「重玄學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钢匦W」的發(fā)展有過不同的階段,其思想內容也不盡相同
    。但是
    ,「重玄學派「的思維形式卻大致是相同的
    ,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
    ,亦即今天通常所謂「否定之否定」
    ,其所「遣」(否定)之對象為「執(zhí)」(執(zhí)著、偏執(zhí))
    。在重玄學家看來,人們以萬物為「有」或「無」都犯了偏執(zhí)之病
    ,故需要以「非有非無」的中道來對治之
    ,這種對執(zhí)著的破除就屬于「玄」(遣),又稱「一玄」
    。但是,人們卻不可停滯于此「玄」之上
    ,而是還需要「遣之又遣」,繼續(xù)以「重玄」或「又玄」來破除此「一玄」
    ,這樣就非但不滯于「滯」
    ,而且也不滯于「不滯」
    ,亦即所謂「二偏之病既除
    ,一中之藥還遣,唯藥與病一時俱消」
    。更有一些「重玄學家」認為,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
    ,則人們就可以達到一種「境智雙泯」
    、「能所都忘」(泯滅客觀外界與主體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虛空的「重玄」境界,進而得道成仙
    。此外,「重玄」一詞也可作為修煉術語使用
    ,乃「大洞」修煉的較高階段
    ,如《大洞玉經(jīng)疏要十二義》認為: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
    ,性初歸命、混沌之基為「太玄」
    ,性命雙修
    、建其有極則為「重玄」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xiàn)實的殊途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1993)
    。 中國道教協(xié)會、蘇州道教協(xié)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4)。

    道德義淵(擬)簡介

    道藏綜合索引 書名:道德義淵(擬) 編著:宋文明 卷數(shù):二卷 正統(tǒng)道藏: 字號 涵芬樓本第冊 新文豐本第冊 三家本第冊 道藏提要:編號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jīng)三洞經(jīng)教 第5冊 ?道德義淵

    ,南朝梁代道士宋文明撰
    。《三洞珠囊》引用此書
    。原書有上下二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y(tǒng)道藏》未收
    。敦煌抄本S1438、芥字97號
    ,兩件首尾均殘缺,合計約存二百一十七行
    。抄本原無標題
    ,大淵忍爾《敦煌道經(jīng)圖錄編》據(jù)其內容擬定書名為《道教義》。盧國龍《中國重玄學》考證此本當即宋文明所撰《道德義淵》卷上
    。本書為南北朝道教重要理論著作。其體例與隋唐道書《玄門大義》
    、《道教義樞》類似
    。先開列出道教重要義理名目,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
    ,條分縷析,逐條疏解其旨義
    。原書篇章數(shù)已難詳考
    ,現(xiàn)殘存部分有:第一為無為之義,第二澆淳之義
    ,第三缺,第四自然道性義,第五積德福田義
    ,第六功德因果義等
    。從思想內容看,本書大抵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立論之本
    ,又吸收儒家及佛教思想,發(fā)揮重玄理趣
    。其道性自然
    ,修道即修心,復歸自然道性之說
    。對隋唐道教亦有影響。

    道教哲學的相關書籍

    拼音題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題名
    并列題名
    ISBN 978-7-5080-4122-3
    責任者 盧國龍著
    出版者 華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時間 2007
    中圖分類號 B958 目錄
    導論
    上篇 從“神道設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禮俗之間的“統(tǒng)同”與“辨異”
    第一節(jié) “統(tǒng)同”與“辨異”是因果互動的整體
    第二節(jié) 風俗民情之“辨異”是禮樂“統(tǒng)同”的基礎
    第三節(jié) 禮樂“統(tǒng)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論高度上
    第四節(jié) 禮樂“統(tǒng)同”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
    第三章 漢代禮俗

    、信仰與道教的形成
    第一節(jié) 禮學規(guī)范與禮儀實際的分別
    第二節(jié) 封禪的儀式及信仰問題
    第三節(jié)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蘊
    第四章 齋醮科儀的古今之變
    第一節(jié) 齋醮科儀之本旨
    第二節(jié) 齋醮科儀的分類結構
    第三節(jié) 科儀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節(jié) 清整科儀的常規(guī)性方式
    中篇 從“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漢魏晉“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節(jié) “玄道”——漢魏晉道教思想的主題性概括
    第二節(jié) “玄道”的根旨
    第三節(jié) 本根論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產(chǎn)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節(jié) 兩個孫登
    第二節(jié) 從孫盛的詰難看玄學《老子》之困境
    第三節(jié) 支道林的回應
    第四節(jié) 歷史的疑問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義學與重玄學
    第一節(jié) 南北朝道教義學之開展
    第二節(jié) 有無通貫的道體論
    第三節(jié) 清虛自然的道性論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學
    第一節(jié) 佛道論爭中的理論問題
    第二節(jié) 《本際經(jīng)》和《海空經(jīng)》的道體
    、道性思想
    第三節(jié)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學
    第四節(jié) 李榮志在虛靜的精神哲學
    第五節(jié) 王玄覽的道性論和心性論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學
    第一節(jié) 司馬承禎的修性養(yǎng)命之學
    第二節(jié) 吳筠的性情修養(yǎng)論
    第三節(jié) 唐玄宗《道德經(jīng)注疏》的“攝跡歸本”論
    第四節(jié) 《清靜》諸經(jīng)論的性命學說
    下篇 從方仙道到內丹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與道家的貴生思想
    第一節(jié)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節(jié) 貴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
    第—節(jié) 佛教對元氣生成論的沖擊
    第二節(jié) 《參同契》的思想史價值
    第三節(jié) “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論
    第四節(jié) “推度效符證”的思想邏輯
    第五節(jié) 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參同契》與唐宋道教的內丹理論
    第一節(jié) 內丹的道與術兩個層面
    第二節(jié) 道術結合與隋唐內丹道的形成
    第三節(jié) 兩宋內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淵源
    第四節(jié) 唐宋內丹道的理論內核——理氣“本然”論
    第四章 內丹道中的心性學
    第一節(jié) 唐宋內丹道的心性學
    第二節(jié)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59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按照宇宙運行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行功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宮⑵。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
    。萬真環(huán)拱內,百億瑞光中⑷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筑基煉己講“靜”
    ,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道教認為
    ,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中孚兌在巽下
    。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
    。即以渙之上。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
    、呵
    、噓、咽
    ,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
    ,一呼一吸,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
    ?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