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八大神咒注解及用法(七)
?來源:大道家園整理作者:佚名時(shí)間:2012-11-22 17:08:48 繁體中文版
【金光神咒】
(金光咒:開發(fā)體內(nèi)先天一氣,精氣神三寶升華
,凝固
,固神定魄
,意志加強(qiáng)和集中
。)
金光神咒:是道教的一個(gè)非常重要的咒語
,它有很多種變化
,根據(jù)不同的用法
,可以修煉出不可記數(shù)的能力。金光是指生天生地的這個(gè)“道”的光明
,與道合真后的金仙身上所發(fā)的光明即是此光
。金光神咒可以幫助修煉
、驅(qū)除魔障
、護(hù)身辟邪
,還可以加減咒句修煉法寶等等,作用巨大
,而且是雷霆召煉的必用。在下所學(xué)的金光咒
,要配合金光令,共有百余種變化
,不同的令需要不同的金光咒,如此一算
,金光法門也算一個(gè)獨(dú)立而且大宗的法門系統(tǒng)了。由于變化萬端
,不可思議
,很難在此簡單說得清楚
,況且一說
,就要涉及實(shí)際秘訣
,故而在此點(diǎn)到為止
,只要知道其作用極大即可。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億劫
,證吾神通
。
三界內(nèi)外 ,惟道獨(dú)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
,養(yǎng)育群生
。
受持萬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wèi),五帝司迎
。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
,精怪忘形
。
內(nèi)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
金光速現(xiàn),覆護(hù)真人。急急如律令。
此金光神咒以修煉道體之心性為主
,主張以內(nèi)煉金光元神護(hù)體
,降魔衛(wèi)道
!此咒因其用途廣泛
,法威強(qiáng)大。所以為道門秘咒神咒
,其咒暗藏修煉之法
。各門派的修法也不盡相同,民間道派也有很多關(guān)于此咒的秘法
,或用此咒結(jié)金光諱為符令;或是運(yùn)潛金光
,內(nèi)煉成丹
;或悟道修真
,雷神護(hù)衛(wèi);或加持法寶
,遁地偷天。
金光神咒
注釋:金光為道之發(fā)見
,神之神光
。金者剛強(qiáng)不壞之意
,求道者玄功廣博
,光華外著
,足以驅(qū)鬼魅
、斬妖氣,役神將
。如金器之剛強(qiáng)不屈,灼然赫奕也
,是號金光
。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注解:天地,一陰一陽
;玄者道也
,宗者萬事萬物根本
。故玄宗雖云浩渺
,莫非天地化生
,道之體現(xiàn)
。萬炁
,總括萬事萬物,天地變化也
,勿泥本根源頭也。言天地之眾炁莫非陰陽合散所為
,是天地有萬氣炁之本根也
。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注解:廣,博也.修,xiuchi
,即煉玄之功也。萬劫
,言其修鏈歷經(jīng)浩劫之多也。蓋煉玄之士
,時(shí)時(shí)修奉
、其數(shù)無窮
,如萬劫之累修
。證,證明。神通
,神明通靈
。蓋神通本人所自有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求道者能萬劫xiuchi,則吾之神通不亦證明而擴(kuò)充乎
!
三界內(nèi)外,惟道獨(dú)尊。
注解:三界
,欲界、色界
、無色界也。令為天地水三界,宇宙之三界為無極,太極.有極三界.人之三界精氣神者
,內(nèi)而五臟六腑
,外而手足耳目之類也。此言天人內(nèi)外.fajie上下
。惟,獨(dú)也
。道
,玄妙大道
。獨(dú)尊
,言無有出其右者。蓋有道而天地乃立
;有道而民物斯順
,故曰獨(dú)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
注解:體
,道體。金光
,金罡之炁。大道本無形體
,道體蘊(yùn)顯金光,依人為體至有金光,則充足于內(nèi)而發(fā)乎外也
。覆
,覆宥
。映
,庇映。吾身
,求道者之身。蓋人能志道則道不遠(yuǎn)人,而身即是道
,道即是身
。指修煉后金光圓滿,圍繞道體.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
注解:視
,望也。天下惟有形者可見
,大道本屬虛渺
,故視而不見
。聽
,以耳去聽
。天下之有聲者可聞
,大道湛寂清凈
,故聽而不聞
。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此言修煉者到離六塵,斷卻六根,無我境界.
包羅天地,養(yǎng)育群生。
注解:至大莫如天地
,然猶有可窮而道則無窮。包羅者
,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也
。此言道體廣大。養(yǎng)育
,受其孕育也
。群生
,兼人及眾物而言
,而人之耳目口體
,三元六府亦曰群生
。此言大道雖無形與聲
,而涵天蓋地,群生莫不賴之養(yǎng)育也
。
受持萬遍 ,身有光明
。
注解:受持此咒者
,于人以物與己受之
,而持于心也
。萬遍
,受持不怠也
。萬者形容其多也.身
,受持者之身。光
,金光。明
,昭著。猶大學(xué)所謂德潤身也
。
三界侍衛(wèi),五帝伺迎。
注解:三界
,見前解
。侍衛(wèi)
,尊衛(wèi)其道也
。五帝,五方帝君
,心肝脾肺腎也。司
,司其職。迎者
,彼來此受
,如主之迎賓也
。此為修者存道體之金光,三界上下
,五老五帝都要迎候。
萬神朝禮 ,役使雷霆
。
注解:萬神
,尊且多
。在天為眾神,在人為人之全體而言
。朝禮,同相集會也
。蓋胎凝于紫府,百體畢具,如萬神朝禮于上帝也
。役使
,聽其命令
,無不達(dá)也
。雷霆
,天之陽氣足以威天下者,此言修道者一呼一吸莫非真陽之運(yùn)動也
。能運(yùn)使雷霆萬鈞。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注解:鬼妖
,背道之徒。喪膽
,不敢肆也
。人身亦有鬼妖,道氣存則萬緣俱息
,不啻失其膽也。精怪
,木精土怪
。忘形
,失其真形也
。此指聲色貨利而言也,既入道則諸念不生
,不啻忘其形也。修道者既證金光
,則鬼魅邪祟則喪膽而顯露原形
。
內(nèi)有霹靂,雷神隱名。
注解:內(nèi),道體之內(nèi)
。霹靂
,雷聲
。金光威力甚大
,一震而山河鎮(zhèn)動,萬物凜威
,道之尊嚴(yán)亦猶是也。雷神
,先天一炁正神
。隱名
,三十六尊雷神名諱隱藏。此言道雖尊嚴(yán)性本自寧
,雷神隱藏?cái)z伏精怪。
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注解:洞
,空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靈也。通靈交徹
,五炁
,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氣輝映,互相螢而無微不照
,無幽不燭也
。五炁
,五行之氣。騰騰
,形容金光耀眼,五行正氣升騰
。
金光速現(xiàn),覆護(hù)真人。
注解:速現(xiàn),現(xiàn)實(shí)時(shí)發(fā)見
,猶云而時(shí)出之也
。金光本隱藏于性海之中
,今日速現(xiàn)則其得力于平時(shí)者深矣
。覆護(hù)
,金光遍體也。真人
,求道者自稱。真人云者覆其真性
,無愧于人之道也
。此言神光護(hù)體,金光護(hù)法
!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天地”
,指天體
、地球
。《太清玉冊》卷一:“元?dú)饧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陰陽始判
,無聲無臭
,輕清者上浮為天
,重濁者下沉為地。天行健運(yùn)行而不息,日月星辰系焉
,萬物覆焉
。天大地小,表里有水
,地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天運(yùn)如車轂之運(yùn),如笠之冒
。地表里元?dú)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流者
,氣充其中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
。齊物論》云:“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又“以指喻指之非指
,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認(rèn)為“天地一指”不過是道的體現(xià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靶保独献酉霠栕ⅰ氛f:“玄
,天地。古之仙士
,能守信微妙
,與天相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阕觾?nèi)篇
。暢玄》說:“玄者
,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眇目未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yuǎn)也
,故稱妙焉”
。此論“玄”成為宇宙的本體
,尤重于玄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芭d乎日月,迅乎電馳”
;“因兆類而為有
,托潛寂而為無”;“胞胎元一
,范鑄兩儀
,吐吶大始,鼓冶億類
,回旋四七
,匠成草味”
,“故玄之所在
,其樂不窮”
。既通過天地萬物顯現(xiàn)為有
,又還源于虛寂而歸于無。這樣的“玄”基本與“道”是相同的
,因此他說:“夫玄道者
,得之乎內(nèi),守之者外
,用之者神
,忘之者器
,此思玄道之要言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蠖从窠?jīng)疏要十二義》:“玄者
,玄妙之義
。以形而論
,水火相合謂之玄
;以理而論
,有無相合謂之玄
;以道而論,性命相合謂之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盀拧保就皻狻薄
!夺屛摹贰盀牛瑲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丹經(jīng)多以“炁”代表先天炁
、元始祖炁
,或經(jīng)過煉精化炁階段精氣合一之“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显獙毥鹜o為妙經(jīng)。御氣章第六》:“道言炁者
,有形無形之物也。聚而為形
,散而為風(fēng),動而為運(yùn)
,結(jié)而為物”。元王惟一《道法心傳》:“夫?yàn)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先天之氣
,元?dú)鉃槿f物宗也”
。此句大意為“天地”之根本
,卽“玄宗”,卽“一”
,卽“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暗馈焙汀耙弧本鶠槿f事萬物或“萬炁”之根本
,一切之根源
,一切都是從這里(天地、玄宗
、萬炁)產(chǎn)生和開始
。
“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劫”
,劫難、劫數(shù)
、浩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响`寶業(yè)報(bào)因緣經(jīng)》云:“劫者天地改變之名,凡有二種
。一者大劫
,二者小劫
。”《皇經(jīng)集注》卷五《神咒品五章》:“仰觀劫運(yùn)
,真風(fēng)宜行”。注云:“劫運(yùn)
,從劫至劫,終始相循
,劫劫此真經(jīng)濟(jì)世
,非止一劫一運(yùn)”
。“神通”
,神妙通達(dá)
。元王惟一《道法心傳
。神通》:“一人各有一乾坤,中有巍巍一至尊
,統(tǒng)御萬靈三界伏
,不知徒爾弄精魂”
。此句意指神仙和人都有遭受劫難
、浩劫的可能
,但只有不斷xiuchi
,才能戰(zhàn)勝“億劫”
,才能真正以證道妙,神妙通達(dá)
。
“三界內(nèi)外,惟道獨(dú)尊”,“三界”,以時(shí)間而言
,為宇宙三界
,即無極界、太極界
、現(xiàn)世界
;以空間而言
,分為天界、地界
、水界或天界
、地界
、人間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式?jīng)集注》卷四:“慈光燭三界”
。注:“大慈光明
,照澈上天下地人間
,故云普燭三界”
。唐《陳子昂集》卷二《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自超三界樂,安知萬里征”
。以
內(nèi)丹而言,謂欲界
、色界、無色界是xiuchi煉養(yǎng)之三大障礙
。《長生詮經(jīng)》:“欲界、色界
、無色界
,此三界也
。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緣境即超色界
,心不狀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
,神居仙圣之鄉(xiāng)
,性在清虛之境矣”
。以仙界而言
,謂欲界
、色界、無色界三重天界
。道教認(rèn)為天有二十八重
,以太黃皇曾天
、太明玉完天
、清明何童天
、玄胎平育天
、元明文舉天、上明七曜摩夷天第六天為欲界
;以虛無越衡天、太極蒙翳天
、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
、耀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
、虛明堂耀天
、觀明端靖天
、玄明恭慶天
、太煥極瑤天
、元載孔升天
、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fēng)天
、始黃孝芒天、翁重浮容天
、無思江由天
、上揲阮樂天
、無極曇誓天第二十四天為色界
;以皓庭霄度天、至淵通元洞天
、太文翰龐妙成天、太素秀樂禁上天第二十八為無色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抖凑嫣咸霈槙肪硎骸叭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一欲界
、二色界、三無色界”
。“道”
,道教最高教理
,一切道經(jīng)無不宣稱以“道”為根本信仰
。老子認(rèn)為,“道”是先天地萬物而生的宇宙本原
,如《
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dú)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又一章說:“道
,可道,非
,常道”。認(rèn)為大道無形
,不可以言說。《莊子
。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
,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
,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短浇?jīng)》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
,不可得名者
。六極之中
,無道不能變化
。元?dú)庑械溃陨f物
,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
。又《老子想爾注》中也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
,又“入在天地間”
,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煸实凼ビ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等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