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道德經(jīng)80章,小邦寡民譯文,注釋,評析,解讀

    網(wǎng)絡(luò) 2023-09-21 18:22:11

    道德經(jīng)》80章,小邦寡民


    譯文注釋引語評析

    小國寡民①

    。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
    ;雖有舟輿⑥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
    ,無所陳之⑧。使人復結(jié)繩⑨而用之
    。至治之極。甘美食
    ,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⑩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使國家變小

    ,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
    ,卻并不使用
    ;使人民重視死亡
    ,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只車輛
    ,卻不必每次坐它
    ;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
    ;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jié)繩記事的自然狀態(tài)之中
    。國家治理得好極了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住得安適
    ,過得快樂
    。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
    ,但人民從生到死
    ,也不互相往來。

    ①小國寡民:小

    ,使……變小,寡
    ,使……變少。此句意為
    ,使國家變小
    ,使人民稀少。②使:即使
    。③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
    ,意為極多
    ,多種多樣。④重死:看重死亡
    ,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⑤徙:遷移
    、遠走
    。⑥輿:車子
    。⑦甲兵:武器裝備
    。⑧陳:陳列
    。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⑨結(jié)繩:文字產(chǎn)生以前
    ,人們以繩記事
    。⑩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適,過得習慣

    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nóng)村歡樂圖

    。老子用理想的筆墨
    ,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nóng)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
    。這個“國家”很小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村莊
    ,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
    ,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
    ,人們用結(jié)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斗智
    ,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
    。老子的這種設(shè)想
    ,當然是一種幻想
    ,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幻想著回復到?jīng)]有壓迫
    、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里
    ,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zhàn)爭和掠奪
    ,沒有文化,也沒有兇悍和恐懼
    。這種單純的
    、質(zhì)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nóng)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
    。胡寄窗說:“我們研究老子小國寡民思想
    ,要分析產(chǎn)生這種理想的階級根源
    、時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圖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小國寡民是針對當時的廣土眾民政策而發(fā)的
    。他們認為廣土眾民政策是一切禍患的根源
    。作到小國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戰(zhàn)爭,做到‘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便可以避免因獲取物質(zhì)資料而釀成社會紛擾的工藝技巧
    ,‘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難治的智慧
    ,而且結(jié)繩以記事的方法來代替
    ;便可能使人安于儉樸生活
    ,不為奢泰的嗜欲所誘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遠徒
    ,以至老死不相往來,連舟車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廢除
    。他們不了解
    ,廣土眾民政策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新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要求一個全國統(tǒng)一的地主政權(quán)這一歷史任務(wù)在各大國的政策上的反映
    。”但是老子“忘記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樂園’中
    ,并沒有甘食美服
    ,也沒有代他們生產(chǎn)甘食美服的被剝削的人。老子作者盡管在世界觀上是唯物主義的
    ,而在社會觀上特別是在經(jīng)濟問題的看法上卻陷入于唯心主義的幻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個批評是中肯的。老子面對急劇動蕩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
    ,感到一種失落
    ,便開始懷念遠古蒙昧時代結(jié)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抵觸情緒的發(fā)泄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記》,應(yīng)該講
    ,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nèi)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
    ,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
    ,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愿望。在這一點上
    ,老子和陶淵明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道家醫(yī)學經(jīng)典.Cn

    小國寡民社會心理指的是什么?

    小國寡民社會心理指的是什么

    黃帝認為:“極而反
    ,盛而衰
    ,天地之道也
    ,人之理也,逆而異理
    ,審知逆順
    ,是謂道紀。以強下弱
    ,何國不克?以貴下賤
    ,何人不得
    ?以賢下不肖
    ,何事不成?”①故
    ,“古之賢者,道是之行
    。知此道
    ,地且天,鬼且人
    ,以道居軍
    ,其軍勝;以道居國
    ,其國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诜粗蛳迂涁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卻落吃糟糠
    ;因嫌紗帽小
    ,致使枷鎖扛
    ,也是這個極反規(guī)律的作用所致
    。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
    。其關(guān)鍵
    ,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
    、逆行而致的區(qū)別。順逆之界
    ,皆從道來
    ,順也是道,逆也是道
    ,逆過既順
    ,就是不管逆順都要遵循天道
    。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qū)別

    然而
    ,老子說“治大國
    ,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
    作品解讀
    對“小國寡民”(第80章)的解釋
    ,近代學者一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
    ,即國家小
    ,人民少
    。河上公則不這么看
    ,其注解說:“圣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
    ,示儉約,不為奢泰
    。民雖眾
    ,猶若寡少
    ,不敢勞之也。”這就是說
    ,“小國寡民”不是實指
    ,而是以之為小
    ,以之為寡
    ,實則國大民多

    對“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釋
    ,所謂“什伯人之器”
    ,異解頗多。河上公將此文分為兩句
    ,斷句讀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
    ,“器謂農(nóng)人之器。而不用者
    ,不征召奪民良時也”
    。認為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要行清靜之治
    ,不能擾動百姓。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記》
    ,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nèi)容的影響《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是老子《道德經(jīng)》里比較有名的一章
    ,這里邊蘊含著的是呼喚和平
    ,反對戰(zhàn)爭,只有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下才能有“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的環(huán)境。
    《道德經(jīng)》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兜赖陆?jīng)》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shè)計
    ,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他更多的是為大國
    ,比如《道德經(jīng)》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然后接下來有好幾章都是為大國
    。在《道德經(jīng)》里,小國
    、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
    ,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愿望
    。在這一點上
    ,陶淵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老子的“小國寡民”到底什么意思
    ?請看《道德經(jīng)》最后五章

    校正本: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

    ,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
    ,無所乘之;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樂其俗
    ,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使民重死而遠徙
    ,傳世本作不遠徙
    ,帛書甲、帛書乙
    、西漢竹書皆作使民重死而遠徙,意思完全相反
    ,今按帛書甲乙本、西漢竹書
    ,改作使民重死而遠徙


    此章各版本除了“使民重死而遠徙”一句之外,其他少數(shù)字句略有不同
    ,內(nèi)容意思一致。

    ,《說文》本作迻,遷徙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犊滴踝值洹芬队衿罚哼w也,避也
    。又引《爾雅?釋詁》:遷運
    ,徙也。注:今江東通言遷徙
    。徙
    ,就是離開、遠去的意思


    《老子》的這一章節(jié)
    ,歷來爭議很大
    ,也是有些人對《老子》詬病最多的一個章節(jié)。

    那么,《老子》的這一章節(jié)
    ,到底想說明什么呢
    ?首先,我們不能只局限于這一章來理解
    ,而應(yīng)該從整篇《老子》的內(nèi)容來理解,否則容易斷章取義
    。其次
    ,《老子》把這一章放在了《德經(jīng)》的倒數(shù)第二
    ,我們也應(yīng)該先要了解一下《德經(jīng)》的內(nèi)容
    ,再來理解這一章。復次
    ,從《德經(jīng)》的內(nèi)容來看,第七十六章與第七十七章之間的分段
    ,還是很明顯的
    。所以
    ,我們就從第七十七章開始來理解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猶張弓者也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
    ?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此章各版本除了個別字句略有不同
    ,意思完全一致。

    這一章的意思很簡單
    ,天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
    ,所以有道的圣人寧可將所有多余的都奉獻給上天,為而弗有
    、成功弗居
    、不欲見賢就是將所有的都奉獻給天道
    ,因為越是不足,天道越會補償
    ,《老子》的意思就是不足總比有余好


    再看《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水之勝剛
    ,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
    ,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國之詬
    ,是謂社稷之主
    ;受國之不祥
    ,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此章各版本除了個別字句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致


    這一章的意思也很簡單
    ,是連貫著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句話的
    ,水是最柔弱的
    、最不足的,天道就會對水有補償
    ,讓水能夠勝剛強
    。所以圣人才會說,受了詬病和不祥
    ,才能成為天下之王。很顯然
    ,《老子》是用水來舉個例子,說明天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
    ,所以柔弱不足要比剛強好


    再看《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
    ,恒與善人。此章各版本除了個別字句略有不同
    ,意思完全一致


    契當是指契約,徹當是指稅收
    ,《論語?顏淵》: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
    ,用不足
    ,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康熙字典》引注:周法
    ,什一而稅,謂之徹
    。徹
    ,通也,為天下之通法


    《老子》在上一章中以水為例
    ,來說明不足總比有余好,受詬病受不祥總比不受好
    ,所以在這一章中
    ,《老子》又說
    ,受怨總比不受好
    ,受怨也是屬于柔弱不足
    ,所以沒有必要去和解這個大怨
    ,也沒有必要拿著契約去追責人
    ,因為這正是體現(xiàn)了柔弱不足
    ,而柔弱不足的司契總比拿著法令去征稅好。

    很顯然
    ,《老子》這是繼續(xù)在舉例說明
    ,舉了和大怨
    、拿著契約追責別人、征稅這些例子
    ,來說明柔弱不足總比剛強有余好
    ,因為天道會幫著柔弱不足的人。

    對于《老子》所舉的例子
    ,當然僅僅是比方比喻而已
    ,并不是真的要人們這樣去做,就如同鐵杵磨成針
    ,是鼓勵人們做事情要堅持不懈
    ,并不是真的要去拿一根鐵杵來磨成銹花針。

    再看《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圣人無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為而弗爭
    。此章節(jié)各版本除了個別字句或位置略有不同
    ,意思完全一致。

    這是《老子?德經(jīng)》的最后一章
    ,也是對《德經(jīng)》的全文總結(jié):真話并不好聽
    ,明白真理的人不會顯得博學
    ,真善的人不會爭辯
    ,他們反而會給人一種柔弱不足的感覺,因為他們知道
    ,柔弱不足總比剛強有余好。所以圣人不會占有
    ,只會給予別人,越為了別人自己越多
    ,越給予別人自己越擁有
    。所以說,天道是不會害人的
    ,人依從天道就是為而弗爭


    根據(jù)這四章的內(nèi)容
    ,完全可以整理出這樣一條思路:第七十七章講的是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個原理,第七十八章是以水為例
    ,來說明柔弱勝剛強
    、不足勝有余,第七十九章是以受大怨與不追責人為例
    ,來說明寧可柔弱不足,也不要剛強有余
    ,第八十一章就是對全篇的總結(jié)
    ,說明不用怕柔弱不足會害了自己
    ,天道是不會害人的,自己越柔弱不足
    ,天道會給予自己越多


    根據(jù)這個思路
    ,小國寡民跟上善若水和有德司契一樣,無疑也只是一個舉例說明


    很顯然
    ,小國寡民是指柔弱不足的國家和百姓
    ,當然就不要去用十百人之器的大東西
    ,也不要去擁有舟車甲兵,否則就是追求強大了
    。更不要冒險去接近危險的死地
    ,生活過得越純樸越好
    ,越簡單越好。甘其食
    ,美其服
    ,樂其俗,安其居
    ,指的是對已有的吃
    、穿
    、玩
    、居都感到滿意,不要去追求吃得更好
    、穿得更好、玩得更好
    、住得更好。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的是不需要去跟別人來來往往,不需要再有什么追求
    。也就是說
    ,《老子》又舉了小國寡民這個例子
    ,來說明什么是柔弱不足
    ,象小國寡民這樣的生活狀況才是柔弱不足


    《老子》的小國寡民跟上善若水一樣,只是一個比方
    ,并不是要求大家去照做!并不是真把人口眾多的大國變成若干小國
    。如果有人一定要把這一章節(jié)理解為《老子》在描寫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歡樂田園,認為《老子》向往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提倡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還有人認為那是《老子》在呼喚和平反對戰(zhàn)爭等等
    ,那真是太不懂《老子》了!《老子》說過的上善若水
    ,水能柔弱勝剛強
    ,在他們看來,就是《老子》要把人都變成水


    明白了以上這幾點,才可以來講講最致命的一個問題:柔弱不足真的好嗎
    ?真的能得到天道的彌補嗎
    ?天道真的能損有余而補不足嗎?

    我們都知道
    ,落后要挨打,弱小要被人欺
    ,所以我們才要國家強大,這又如何解釋呢


    說到這些問題,又免不了要說一說道和術(shù)這兩個概念!

    《老子》之所以稱為《道德經(jīng)》
    ,因為《老子?道經(jīng)》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先天地而生的道
    ,道的形體是虛無飄渺的,道的作用卻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老子?德經(jīng)》提出了
    ,只要人能夠像道體一樣的無
    ,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就會讓人得到有
    ;人若是拼命想要有
    ,道就會讓他變成無,這就是有無相生的原理
    ,也就是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道家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無我
    、看清、做對
    、雙贏
    ,無就是讓自己的心達到虛無
    ,也就是拋開自我的情緒私欲,拋開《老子》中所說的一切可欲和不知足
    ,拋開自我的一切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
    ,摘掉所有的有色眼鏡,才能看清客觀事物的真相
    ,才能做對事情
    ,才能獲得雙贏,才能得到自身的利益
    。讓自己通過柔弱不足來達到無我
    ,然后再得到利益
    ,這才是有無相生,才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由此可知
    ,道的體是虛無的,人能夠效法道體的虛無便是學道
    ,人能夠達到無我便是合道,合道也就是有德,所以《老子?德經(jīng)》全篇不厭其煩的講述了要上德若谷
    、知足
    、生而不有
    、大國以下小國、柔弱
    、不爭等字眼,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效法道的虛無
    ,能夠達到無我
    ,這就是所謂的道


    在運用無我的智慧看清了客觀事物的真相之后,所具體采用的方法手段才是術(shù)
    !有了這些具體的術(shù),才能把事情做對
    ,才能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


    道和術(sh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兩種完全不同的用法!千萬不能把《老子》的道當成了術(shù)
    !《老子》講的是道和德
    ,并沒有講到術(shù),如果把道當成了術(shù)來理解
    ,真是對《老子》莫大的誤解。

    明白了道和術(shù)的概念
    ,再看《老子》第八十章
    ,就非常清楚明白了,這是《老子》在教我們?nèi)绾芜_到無我!這是《老子》對我們的諄諄教誨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像小國寡民一樣了,還會有自我嗎
    ?還有自己的情緒私欲嗎?

    《史記?老子列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態(tài)色與淫志
    ;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都很清楚的講了這個道理
    ,對于《誡子書》中提到的淡泊寧靜
    ,諸葛亮并沒有提倡一個人只要淡泊寧靜
    ,而不要明志致遠,對不對
    ?那干嘛要說《老子》的第八十章是提倡建立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呢
    ?諸葛亮是《誡子書》,《老子》難道不是誡大家書嗎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1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
    ,總是推延款日程
    。三十九敲竹喚龜吞玉芝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呼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
    。六三:不節(jié)若,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