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南懷瑾全集 >> 易經(jīng)系傳別講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上傳09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05)
后天八卦與《洛書》
為了以后進(jìn)行的方便,現(xiàn)在請大家再看看文王八卦的方位
。
文王八卦也叫后天八卦
,大家都要記熟,以后研究的時候才方便
,文王后天八卦的方位是:
離南
、坎北、震東
、兌西
、巽東南、坤西南
、艮東北
、乾西北。
假使用平面看
,后天八卦的數(shù)是從《洛書》來的
。我們一般的口決是一坎、二坤
、三震
、四巽、五是中間(也叫中宮)
、六是乾卦
、七是兌卦、八是艮卦
、九是離卦
。為了便于記憶,古人把它編成歌決
,像一首詩一樣
,很好記憶。我們過去已經(jīng)講過
,現(xiàn)在再重復(fù)一下:
一數(shù)坎兮二數(shù)坤
,三震四巽數(shù)中分
,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
我們過去已經(jīng)說過
,后天八卦的方位和數(shù)與
伏羲先天八卦的不同,學(xué)《易經(jīng)》
、玩龍板
,哪個地方用哪一套都不一樣,都有規(guī)定
。這里有一個練習(xí)
,我們先來做做看,你把先后天兩個數(shù)字對面來加一加
,現(xiàn)在大家先把文王后天八卦圖擺開來看看:
從離到坎畫一條直線
,再從震到兌畫一條橫線,艮與坤畫一條
,巽與乾再畫一條
,共四條線,然后再把兩頭的數(shù)字加攏起來都是十
,這叫合十
。
伏羲八卦的方位呢?又不同了
。
從乾到坤畫一條線
,從離到坎畫一條線,從兌到艮畫一條線
,從巽到震畫一條線
,也是四條線;然后兩頭的數(shù)字加起來都是九
,這叫用九
。先天卦是九,后天卦是十
;先天講體(本體)
,后天講用;先天卦是根本
,后天卦是起用
。真正要講用法,要用后天文王卦的數(shù)
,非常靈
,這是個秘決。這個道理你要搞不清楚,你去學(xué)算命呀
、看風(fēng)水呀
、搞什么呀,有時候你會越看越糊涂
。漢朝以后,醫(yī)藥書也套上了《易經(jīng)》
,這些我很不贊成
。可是漢朝的古人已經(jīng)開始套了
,死拉鬼扯叫做配卦
,按照醫(yī)藥的法則,歸納到《易經(jīng)》的法則里
。如果《易經(jīng)》沒有學(xué)好
,醫(yī)學(xué)便成了問題了,而且交代不清楚
,什么地方該用先天
,什么地方該用后天,用哪個數(shù)字
,都交代不清楚
。后來我加以研究,才知道不是交代不清楚
,是他們根本就不懂
。不要說古人很聰明,他們還真的不懂
。
道家經(jīng)典.CN
第三明數(shù)(二)《九柏解讀五行大義》研學(xué)筆記022
上儀同三司城陽郡開國公蕭吉撰
第三明數(shù)就此分為五段
一者起大衍論易動靜數(shù)
原文:
易曰:“分二以象兩
,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
,以象四時”者
,馀手有四七,故名七也
。有四八
,故名八也。有此
,則靜爻之?dāng)?shù)
。夏殷尚質(zhì),以用靜爻占之
。馀有四九
,故名九也,有四六,故名六也
。此則動爻之?dāng)?shù)
,周備質(zhì)文,故兼用動爻
。
凡大衍極天地之?dāng)?shù)
,五十有五也。
注:
《周易系辭上傳》:辭曰:“大衍之?dāng)?shù)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
,故再扐而后掛
。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shù)五
,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shù)二十有五
,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dāng)?shù)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
大衍之?dāng)?shù):大衍,就是演天地之變
。大衍之?dāng)?shù)
,就是推演天地萬事萬物用的數(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捉?jīng)》:“易有太極
,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dá)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
,元氣混而為一
,即是太初、太一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珮O
,也稱“太一”;兩儀:陽一 陰二
;四象:太陽一
,少陰二,少陽三
,太陰四
;八卦:乾一、兌二
、離三
、震四
、巽五
、坎六、艮七
、坤八(由四象演八卦
,是為伏羲先天八卦)。這些就是大衍之?dāng)?shù)
,推演出天地萬物
,它們的和正好是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太一不用:這是說周易的求卦方法
,求卦是要問世間的事或物,世間的萬事萬物
,與陰陽有關(guān)(兩儀)
,與四象有關(guān),與八卦有關(guān)
。而太極是恒定不動的
,太極是不變的,對事物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故去之不用
。《易經(jīng)》:“易有太極
,始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追f達(dá)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
、太一也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
,它對我們現(xiàn)在的萬事萬物是沒有影響的
,因此求卦的時候不用。
扐:讀作lè
,lì
,cái,本意是古代數(shù)蓍草占卜
,將零數(shù)夾在手指中間稱“扐”
。
現(xiàn)代語境:
《易經(jīng)》說:“推演天地萬事萬物用的數(shù)是五十,用其中的四十九(其中一根象征著太極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
,故卜卦時不用)。把用于推演的五十根蓍草(因大衍數(shù)為50)
,然后抽出一根不用(1為太極數(shù)
,虛設(shè)而不用,只用到大衍50數(shù)中的49就可推算世間規(guī)律)
。接著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為兩部分
,這叫“分二以象兩”(兩儀)。左手的一份代表天
,右手的一份代表地
。然后從右手的一份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中間
,以象征人
,這叫“掛一以象三”,這時就有了天
、地
、人三才(這是象征天與地,人為天地交合的產(chǎn)物)
。接著
,以四根蓍草為一組,先用右手?jǐn)?shù)左手的蓍草
,再用左手?jǐn)?shù)右手的蓍草
,這叫“揲之以四以象四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稗樗摹笔窍笳魉臅r(春夏秋冬)的意思
。(四象:太陽
、少陰、少陽
、太陰)
。四根為一組分?jǐn)?shù)左右手的蓍草,必有余數(shù)
,或一
,或二,或三
,或四(余數(shù)最多為四)
,這時把左手蓍草的余數(shù)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把右手蓍草的余數(shù)放在左手中指與食指之間
,這叫“歸奇于扐以象閏”
。“扐”的就是余數(shù)
,“再扐”就有了兩次余數(shù)
。這些余數(shù)象征積余日以成閏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拔鍤q再閏”即每五年中需要置兩個閏月
,所以會“再扐”
,得出兩個余數(shù)
。這兩個余數(shù)合并到一起,就是“而后掛”
。至此
,這一易或這一變就算完成了。
整個過程為一易
,即一變
,這一易共經(jīng)過“分二”、“掛一”
、“揲四”
、“歸奇”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叫作“四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捉?jīng)·系辭上·第九章》說:“是故,四營而成易
,十有八變而成卦”
,就是說四個步驟而成一易,這四個步驟就是一變
,共三變完成一爻
。六爻成一卦
,共需要十八變。
第一易:50根蓍草取一根不用
,剩余49根
,“分而為二”,分為兩部分置于左右手
;“掛一”
,從右手部分取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中間,兩部分所余蓍草是49-1=48根
;“揲之以四”
,即以四根四根地數(shù),最后共會產(chǎn)生三種組合:一只手余1
,另一只手必余3
;一只手余2,另一只手也必余2
;一只手?jǐn)?shù)盡無余
,另一只手亦數(shù)盡不余,不余計作4
。這樣每只手的余數(shù)只有1
、2、3
、4這四種可能
,而兩只手余數(shù)之和只有4和8兩種可能。加上“掛一”
,即加上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中間的這一根
,左右手合并所得非5即9。也就是說“掛一”的一根蓍草
,再加上左右兩邊“歸奇”到左手上的蓍草
,不是5根,就是9根
,放在一邊
。這算完成了演算的第一道程序,稱為“一變(易)”
。
第二易:第一變完成后余數(shù)之和要么5
,要么9,把余數(shù)的蓍草放置一邊
,剩余的蓍草總數(shù)不是40根
,就是44根。將所得的40根或44根蓍草
,再同前邊一樣程序
,做出“分二”
、“掛一”、“揲四”
、“歸奇”四營之后
,所得組合如下:“一只手余一,另一只手必余二
;一只手余三
,另一只手?jǐn)?shù)盡不余而計作四。第二變余數(shù)加上“掛一”之和非4即8
。
第三易:第二變之后
,按照同樣的方法,再進(jìn)行第三變
。即將第二變的本數(shù)減第二變的余數(shù)即為過揲之?dāng)?shù)
,也就是第三變的本數(shù)有四種可能:第一種是44-8=36;第二種是44-4=40
;第三種是40-8=32
;第四種是40-4=36。所得蓍草數(shù)或36根或40根或32根
,再經(jīng)過做出“分二”
、“掛一”、“揲四”
、“歸奇”四營之后
,所得組合有如下可能:一只手余一,另一只手必余二
;一只手余三
,另一只手?jǐn)?shù)盡不余而計作四
。故第三變所得余數(shù)加上“掛一”之和非4即8
。三變之后會出現(xiàn)四種結(jié)果可能:
第一種結(jié)果有三種情況:將第一變、第二變
、第三變
、第四變所得余數(shù)依次排列如下:9,8
,4
;9,4
,8
;5,8
,8
。三變余數(shù)之和是21
。49-21=28。28除以4得7
,7為陽數(shù)
,為靜數(shù),為少陽
。
第二種結(jié)果有也有三種情況:將第一變
、第二變、第三變所得余數(shù)依次排列如下:5
,4
,8;5
,8
,4;9
,4
,4。三變余數(shù)之和是17
。49-17=32
。32除以4得8,8為陰數(shù)
,為靜數(shù)
,為少陰。
第三種結(jié)果只有一種情況
,將第一變
、第二變、第三變所得余數(shù)依次排列如下:5
,4
,4。三變余數(shù)之和是13
。49-13=36
。36除以4得9,9為陽數(shù)
,為動數(shù)
,為太陽。
第四種結(jié)果也只有一種情況
,將第一變
、第二變、第三變所得余數(shù)依次排列如下:9
,9
,8
。三變余數(shù)之和是25。49-25=24
。24除以4得6
,6為陰數(shù),為動數(shù)
,為太陰
。
以上四種結(jié)果也就是通過余下蓍草的總數(shù)四種可能是28、32
、36或24
,最后再用4去除這個數(shù)得到的可能四種結(jié)果,7
,8
,9,6
。推演結(jié)果7與8是靜數(shù)
,7為陽爻,8為陰爻
。夏與殷商時期崇尚質(zhì)樸
,所以用靜爻作占卜決斷;推演結(jié)果6和9是動數(shù)
,9為陽爻
,6為陰爻。動就是變化
,周朝的時期對質(zhì)樸和華彩都很推崇
,所以占卜時既用靜爻,也兼用動爻來做決斷
。
凡推演窮極天地之?dāng)?shù)
,是55。即1
,2
,3,4
,5,6
,7
,8,9
,10
,其中奇數(shù)1
,3,5
,7
,9為天數(shù),天數(shù)之和為25
;偶數(shù)2
,4,6
,8
,10為地數(shù),地數(shù)之和為30
。天數(shù)與地數(shù)之和為55
。
九柏于湖南益陽
十翼全文及翻譯
本文轉(zhuǎn)載自大宇乙天帝《孔子《十翼》(《易傳》)原文及譯文》 《易傳》(又稱《十翼》)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
,《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
,二、彖下傳
,三
、象上傳(又稱“大象”),四
、象下傳(又稱“小象”)
,五、系辭上傳
,六
、系辭下傳,七
、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jīng)文的言語)
,八、序卦傳
,九
、說卦傳,十
、雜卦傳
。
易傳全文
第一章
通過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
;而將八卦兩兩相重
,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陽陰兩爻相互推演,變動也包含在其中了
;每個爻上注上解釋
,爻動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間
,所以有吉兇悔吝的產(chǎn)生
,是由于動作營為的結(jié)果。陰陽兩爻
,是設(shè)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
。推移變通,正是所以趨向于真理或時機的變化的
。時機雖有吉有兇
,但我們處在吉利或兇險時,必須安常守正
,才可穩(wěn)操勝算
,立于不敗之地。人事如此
,宇宙自然亦復(fù)如此
,皆以“守正”為前題,所以天地的道理
,以正而觀照萬物
。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
,普照萬物
,都公正無私,使萬物各遂其生
,各得其所
。天下一切的動作營為,都是歸于端正專一
,精誠無欲
,才能有成就。乾道造化自然
,很剛健的昭示眾人
,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順應(yīng)乾道而開務(wù)成物
,很柔順地昭示眾人的道理
,是非常簡易的呀。圣人制作卦爻
,便是效法乾坤簡易的理則而作的
。卦象的設(shè)立
,亦是仿乾坤簡易的形跡而設(shè)立的
。卦爻卦象先有變化于內(nèi)
,遂依象釋理,吉兇之真象就表現(xiàn)于外了
。進(jìn)而裁制機宜
,導(dǎo)致功業(yè)的成就,就表現(xiàn)于聰智的變化
。圣人崇德廣業(yè)
、仁民愛物的言行,在卦辭爻辭中記載得很清楚
。天地中最大的道理
,就是使萬物生生不息,對圣人來說
,最重要的在于有權(quán)位
。如何守著職位呢?那就要靠仁愛的道德了
。如何聚合眾人
,是用財富。而管理財物
,匡正言辭
,禁止民眾為非作歹的是義。
第二章
古時伏羲治理天下
,仰首觀察天上日月星辰運行的現(xiàn)象
,下則觀察大地上的種種的法則,又觀察鳥獸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
,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
,遠(yuǎn)的就取象于宇宙萬物,于是創(chuàng)作出八卦
,以融會貫通神明的德性
,參贊天地的化育,以比類萬物的情狀
。編繩結(jié)網(wǎng)
,做為捕捉魚、鳥的工具
,以獵獸捕魚
,是取象于離卦的。離中虛
,像孔眼
,又離為目,有網(wǎng)罟的象征。包犧氏死后(數(shù)百年)
,
神農(nóng)氏興起
,砍削樹木做成犁頭,曲轉(zhuǎn)木材為犁柄
,以便耕種和除草
,創(chuàng)作許多耕作器具,教導(dǎo)人民
,使天下增加糧食
,是取象于益卦。規(guī)定中午為買賣時間
,招致天下的人們
,聚集天下的貨物,互相交換所需要的貨物
,滿足各人的需要
,其取象于噬嗑卦的。神農(nóng)氏死后
,
黃帝、堯、舜氏興起
,由于社會日趨繁榮
,舊日的制度,已不適合
,所以黃帝
、堯、舜諸古圣人先王
,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
,通達(dá)其變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
,而產(chǎn)生厭倦的心思
。易學(xué)的道理是窮極則變化,變化則通達(dá)
,能通達(dá)
,則能恒久。能循此變通的原則
,何事不成
?所以有如天助一般,當(dāng)然吉無不利了
。黃帝
、堯
、舜氏設(shè)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
,各盡其力
,終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
,無為而成
。是取象于乾坤兩卦的現(xiàn)象
。將木材鑿成舟船
,削銳木頭做為船楫,使兩岸的人
,能互相來來往往
,且可航行至更遠(yuǎn)的地方,便利天下人
,是取象于渙卦的
。征服了牛,乘著馬
,用牛來拖載重物
,用馬來奔馳遠(yuǎn)地,以溝通有無
,便利世人
,是取象于隨卦。設(shè)置重門
,擊柝巡夜
,以防御盜賊的侵入,是取象于隨卦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