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乾卦(05)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17:06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5)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
,陽在下也
。
九二:見龍?jiān)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利見大人?br>
象曰:見龍?jiān)谔铮率┢找病?br>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無咎
。
象曰:終曰乾乾,反復(fù)道也
。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
象曰:或躍在淵,進(jìn)無咎也
。
九五:飛龍?jiān)谔欤姶笕恕?br>
象曰:飛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大人造也?br>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
,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
,吉。
象曰:用九
,天德不可為首也。
孔子《宣圣講義》
乾卦六爻氣自下上
。循環(huán)往復(fù)。周流不息
。而以位時(shí)別其用、上下分其數(shù)。以過則失中
。不及則去中。失與去
、皆不當(dāng)于位。不宜于時(shí)
。故不良于用。不善其數(shù)
。故爻六。而辭異占
。象一、而德異應(yīng)
。性情各別。主賓殊道雖借陽爻
。面爻之德不同
。上下皆乾卦。而卦之用不一
。此固氣之所至數(shù)之所成
。自然而然。自致而至者也
。六爻之初在下
。下則潛伏不出于地面。二始升于地
。三四當(dāng)中位
。五當(dāng)本位為極
。過五則失中。故上為亢
。亢則飛越
。離于天矣。故不當(dāng)位
。此六爻之位有異
。用有殊
。德有差別。道有長(zhǎng)短
。以其皆陽爻
。陽者氣之清也
。動(dòng)而輕靈。升而邈冥
。上下太空。飛騰而潛形
。故名曰龍。以其生于水
。而出于水。飛于天
。而通于泉。此陽氣之自然
。為生機(jī)之最全。故比之龍
。非真龍也
。凡易名龍
。皆指此氣。而乾獨(dú)象之
。以雖生而末見形。雖始而末成
。有而難名
。虛而有精。乃象夫龍
。唯在乾之末合坤也。夫乾純陽
、而有陰用。氣所凝
、而有物之功。其道甚神
。而可以名
。其德甚冥
。而為天下之精。故比于龍焉
。以在爻也。故不稱天
。以在六爻之卦也、故不稱陽
。以爻有陰陽。卦有上下
。就其用而稱之。非如三爻之乾也
。故六爻皆以龍言。言龍即指陽也
。即指乾之物也。不可泥此失彼
。
初九陽在地下
。故日潛龍
。以不及位。故勿用
。用見于位與時(shí)也。無位則不遇時(shí)可知矣
。陽之用必時(shí)。非時(shí)失用
。理之自然。故天下寂然
。生機(jī)不萌。潛藏之象也
。九二則陽已升。故曰見龍
。見于外也。此言龍自見
。非人見之。以初出于地
。故曰在田。田者地也
。不曰地兩曰田者。以非坤而有坤用
。蓋二爻、坤之主位也
。田有水猶淺。有土不深
。初升之陽不得大用。其位使然
。九三為人爻
。當(dāng)陽之時(shí)
。居卦之中。順天之道
。因地之利為成用之時(shí)。而時(shí)貴中
。進(jìn)貴漸。守中不失
。則德日盛
。漸進(jìn)不躁
。則業(yè)日大。故龍可騰于空
。而為霖雨。陽可發(fā)于物
。而為生化。道之所適
。機(jī)之所宜。唯君子必慎焉
。以其最順也。亨之象也
。亨順易驕。盛大難保
。必慎以處之。乃不過于中和
。故朝乾夕惕。敬慎將事
。則無咎
。無咎者、言不如是。言不如是
。必有咎也
。此辭假諛。故曰若
。以屬人爻
。故專言人事。言人而天道自見
。禍福之門
。吉兇之樞。皆從人以喻天
。言天道不離人事
。而陽氣至此為中正之時(shí)。龍德至此
、為活潑之地。位時(shí)俱當(dāng)
。靈用無垠。德業(yè)有為
。過失易見
。此九三一爻
。為人道之始。易教之基也
。慎敬之訓(xùn)。大學(xué)誠(chéng)意之功
。中庸中和之德。莫異于是爻之辭
。則可知圣人教人之心。精一危微之語
。皆本此爻
、演繹而表見者也
。夫豈僅吉兇禍福之占哉
。而易道
、非人不明
,天地之道非人事不著
。天地以氣數(shù)用。人事以德業(yè)昭
。相應(yīng)不差。其兆如影
。此九三因陽爻陽位。而興慎敬之戒也
。夫陽極者、易為陰乘
。盛極者易為衰侵。中則易偏
。圓則易缺。此天道之序也
。而君子鑒焉。故于此爻明著其辭
。隱寓為教。其所謂修人道以率天
。明人事以立命。彖所稱正性命
。保太和。前所釋元亨之后。利貞繼之
。皆自此爻見其義也。豈僅一爻辭之用己哉
。
九四爻、以剛居柔
。亦人爻也。剛處柔者
、宜用柔
。陽履陰者
、宜行陰
。故龍飛而不宜上天。反躍在淵
。天高淵深。天明彌暗
。去高明兩入深暗。此氣之所使
。位之所宜。時(shí)之所值
。以其善用。故無咎
。然三四二爻。皆在中而屬人爻
。九三則以剛居剛。失因應(yīng)之宜
。易履危而啟驕。故宜敬慎。以免于咎
。九四雖爻位剛?cè)嵯嘀怠6鴷r(shí)不當(dāng)
。過中正而近錯(cuò)亂。易為蔽塞
。處和樂而企久遠(yuǎn)。易啟貪愀
。故宜卑以自牧。而免于咎
。兩爻皆重人事。若任之
。則不免咎。此由陽氣發(fā)皇
。生機(jī)勃郁。失中和之道
。近危逸之鄉(xiāng)。危則不能安居
。逸則不能進(jìn)德。上者宜下之
。過者宜復(fù)之。以中正為歸
。以和平為期。方無咎也
。且陽者動(dòng)而清高。則易孤
。故好處陰。龍者、生于水者也
。騰則易迷。故好就淵
。以九三之盛。則戒于危
。而使自反。以正于性
。以九四之安。則戒于逸
。而使自革。以善其身
。此皆易教所自立
。圣人立辭之微旨。從人爻見之也
。夫九四剛?cè)徭哦y合。以陰之猶偏也
。故不可偷安自逸。而必自卑
、以求于下。此所以為革也
。革者革其故而新是謀。言陽者升也
。今反向下
。乃名革耳。去其舊習(xí)
。求于勞謙
。此革而不失中。下而不乖正。故曰道乃革
。而上爻曰反復(fù)道
。皆以道行也。道應(yīng)反復(fù)
。則反復(fù)之。道應(yīng)革則革之
。順道以成其德。乃免于咎
。然道者。圣人所知所行
。必君子能之。
,茍下此者末逮也。故九三曰若
。九四日或。皆假定之辭
。果如是則君子。否則非君子也
。蓋天道有不易知。人情有不克正
。處危而不能慎。處逸而不能卑
。遂忘反復(fù)之道。有悖乃革之義
。乖時(shí)失用
。其咎奚辭
。此圣人必著為教
。以啟迪天卞
。而獨(dú)詳于人爻也。且九三者敬慎欲成其高
。以與九五應(yīng)也
。九四者
、卑謙欲成其大。以與九二應(yīng)也
。是在三之乾惕。將以上為飛天之占
。在四之躍淵。將以下孚見田之兆
。能同功相得。則三之德
、見于五
。四之行、成于二
。此二爻有德溥文明之象。五爻有道出庶物之觀
。以其氣之含宏光大。而用之中正充盈
。元亨利貞四字之義于此徵之也。
九五爻仍乾主位
。陽爻正位
。龍德飛天。故利見大人
。大人者,圣人也
。而有其時(shí)。居其位
。道行德昭為天下主。天下服之
。故曰大人。言人中之尊也
。夫五爻當(dāng)位。居外卦之中
。乘陽氣之正。孚飛龍之德
。承天帝之道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上下得所
。天地底定。此君德也
。而為圣君
。非君不克當(dāng)其位。非圣不克當(dāng)其用
。唯圣君乃居之一
。故象龍?jiān)谔臁6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利者宜也
。此爻與九二、皆曰利見大人
。而一則見龍?jiān)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則飛龍?jiān)谔臁: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蓋位異時(shí)殊
。道同德合也
。九二居下卦之正。有其中也
。九五處上卦之中
。有其外也。雖時(shí)位不同
。而德業(yè)若一
。故皆宜大人也。然亦有別焉
。在九二爻
。陽氣初升。如日之出
。光明遠(yuǎn)及
。德業(yè)薄施。下及于眾
。為積厚之圣
。不必以用衒。而自有其用
。至九五則陽氣上騰
。日之中天。光明太空
。德流無垠
。高明成象。其用孚時(shí)位
。此二爻有上下之別
。而德業(yè)有高明博厚之分也。故一則飛而親上
。一則見而近地
。皆以大人稱。而不同其用也
。且二爻
、以九四之下及。成德在下
。五爻以九三之培植。
,成道在上
。二者徹上下。全始終
。亦相須者也
。故位相應(yīng)
。而道相同。以九二九四
、爻之聯(lián)并
。則道通。而功異
。卦之對(duì)應(yīng)
。則德同而用殊。此二四同功
。二多譽(yù)四多懼
。三五同功。三多兇
、五多功
。合而言之。二與五
。內(nèi)有其譽(yù)
。外有其功。德業(yè)以成
。時(shí)位皆宜
。其所以然者正待三之善慎戒。四之能卑謙也
。故成道者
、必賴立德。成功者
、必先力修
。反己而誠(chéng)。自行不忝
。則在位為治平之業(yè)
。違時(shí)有誠(chéng)明之功。初無求于外也
。此九二九五
、皆象大人。不以天田異其德也
。上九爻
、居卦之至上。為位之至高
。陽至此已極
。數(shù)至此已終。故為亢
。以大過也
。龍德失中
。動(dòng)則有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向有失據(jù)之勢(shì)。進(jìn)退不能乃悔耳
。夫上九位非當(dāng)位
。時(shí)則失。時(shí)高而無位
。則徒勞
。大而失位、則徒困
。處獨(dú)而無助
。居顛而無應(yīng)。故曰亢龍有悔
。五上二爻皆天位
。五為得位。上則無位
。以陰陽之行異序
。上下之道殊途。故不得為位
。離中遠(yuǎn)也
。陽自下上。陰從上下
。上九以陽履陰
。不得其和。由顛而下
。不得其應(yīng)
。遠(yuǎn)乎中位。離于四二
。而不能動(dòng)
。動(dòng)則無輔。不能用
。用則無成
。如處君位。而無民
。有賢人
、而在下。氣之不屬
。
德之孤
。故爻情必取于合。爻用必生于應(yīng)
。上之與初
。一終一始。既不連并
。又非對(duì)應(yīng)
。是極位也。非人所宜
。偏則有過
。極則有變。二者皆失道
、而乖中和
。雖有其位。與無位等
。以不用也
。夫乾陽而龍德神。有生之功
。主始之象
。必以用見道。不用將何見乎
。故潛與亢
、皆不宜也。而六爻之用
。
,始于二。極于五
。此即天地生化之精
。見于生成之?dāng)?shù)者也。二五構(gòu)精
。妙合而凝
。天下萬物。于焉生成
。二者陰之正也
。五者陽之中也。此坤主二
。乾主五
。行于三四。以成人道。陽三陰四
。陽三陰四
。中正之位。乃人道代天地
。而離坎代乾坤也
。故一卦有六爻。有八卦在焉
。內(nèi)坤外乾
。卦之主也。巽震在下
。艮兌在下
。坎離在中
。爻之主也
。而先天則以震離辰罟對(duì)。巽坎兌居上
。以卦六位合八卦也
。爻位見其用。卦位見其體
。二者合觀
。乃見其變。此六爻各有象也
。而六十四卦
。以后天為主。故爻辭本之
。皆以位合乎爻
。爻合乎數(shù)。數(shù)合乎氣
。氣至乃至
。氣行乃行。氣止乃止
。此大例也
。用九者、乾之大用也
。凡陽爻皆九
。皆屬于乾。則其用皆乾之用
。不問其為何卦爻也
。卦爻雖多
。而在陽爻皆用九。與陰爻用六
。為全易大用之例
。夫卦爻重在于用。用雖不一
。而大用則同于乾坤
。以萬物皆生于天地也
。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
。九六即陰陽也。凡有生化
。不離陰陽
。凡有用。不外九六
。此天下所同
。而卦爻一致者也。陽爻用九
。陰爻用六。不問何卦
。而唯乾坤著焉
。以乾坤即陰陽也。天下生化之本
。變化之根
。大用見焉、如乾六爻皆九
。為各爻用九最多數(shù)者
。既以數(shù)論
。自從多始
。陽數(shù)極于九。用九亦天數(shù)自然之序
。河圖之象可證也
。以卦爻言。則有先后天之序
。先天不變左為一三五七九
。右為二四六八十
。均自下上
。不過有奇偶之合。分初二之始也。若后天則主變
。以氣既分。而行遂異則陽自左上
。一三五七九
。始初終五爻。陰數(shù)自右下
。四二十八六
。始上終二爻。九五為陽數(shù)之正
。六二為陰數(shù)之正。一上一下
。各有中極
。故陽用九。而極于五
。陰用六
。而極于二。陽自下上
。至五爻為用之所見。陰自上下
。至二爻
、為數(shù)之所成。此上與初
。一陰一陽
。孤而無位。不為用也
。乾卦皆陽爻
。而用九以乾為本。故仍稱龍
。但用九者眾矣
。是群龍也。不屬一卦
。不限何位
。是無首也。群龍無首
。乃純陽當(dāng)?sh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光明充盈。無首者不為首也
。不為首者
。君位己虛。民皆自治
。不待上治也
。以皆純陽無陰。純善無惡
。全乎天性
。行乎天德。是大順也
。此不用首而吉也
。天道之大。大道之至
。過乎九五
。而猶屬陽
。此其所以無首而吉也。蓋陽位極于九五
。而乾之未用盡
。以不在九五內(nèi)。則無位也
。無位何首
。其用未盡
。則有德也
。有德必吉。此用九居六爻之上
。而得無首之占也
。夫天降圣入。作之君師
。為民之不齊。善惡之雜也
。今天下皆圣善
。奚用君師
。而群龍者眾善人也
。在天界言。則出三界
。在道德言
。則純至善。在易言
。則太極之初也
。其氣至精其德至純。故用于物
。無不仁
。用于事
。無不善
。此太一元?dú)狻L斓刂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由乾之用
。而寓乎各爻卦者也。乃名陽精
。凡此所見
。皆同于乾元。故釋象曰乾元用九
。以恐后人不知用九之義
。特明揭乾元二字。蓋用九即乾之元?dú)庵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其象為圣治之世以天之大不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