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革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8:56:03
《易經(jīng)證釋》革卦
革卦
。兌上離下。
孔子《宣圣講義》
革卦上兌下離
。為澤火革
。由困井三陰三陽交錯(cuò)之卦。變?yōu)閮申幩年幐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兌離皆一陰兩陽
。兌一陰在上。離一陰在中
。合為革卦
。六二九五。孚乾坤正位
。此時(shí)用之大
。為他卦所莫及。陽始而陰終
。又孚于乾知大始
。坤道大終之德。爻由三至五為乾
。包于六二上六之爻中
。剛多而不暴
。柔包而不揜。則以六二得內(nèi)正
。而初九得卦本也
。中互天風(fēng)姤。為柔遇剛
。其反為澤天夬
。為剛決柔。義取下上
。則從夬決
。故名革。以決去其舊也
。四陽雖盛
。而中斷于六二。離火文明
。而外泛于兌澤
。二女同居。志不相得
。故革
。革變也。變易其趨向
。而改異其旨趣
。有如睽。同體而易上下為睽
。睽違而革變
。違者各不相協(xié)。而自異其道
。變者各持所見
。而互爭其行。此睽為乖
。而革則克
。乖不同謀。則終無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吮赜袆佟=K將潰決
。是睽無功
。而革可大。順時(shí)之極。因地之利
。依人之情
。乃不得不革。此革之由井變也
。井道不久
。如居穴者不得不易以屋宇。如陷入阱者
。不得不出于平地
。是井道不得不革也。革鼎往來
。相反相成
。一為革變成規(guī)。不存其舊
。一為擇摘利便
。務(wù)求其新。故傳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其道相須
。不有舊
。無以取新。不有新
。無以名故
。是兩卦相終始。二猶一也
。革曰去故
。而隨曰無故。是革與隨有相類
。不過隨以隨時(shí)為用
。隨和而無變動。雖震在兌下
。其勢勃發(fā)
。如不可遏。卒則因循茍且
。仍不能易其舊
。而謀其新。但情知其非
。原欲有所易
。故曰無故。無者非革去之。乃飾之也
。非改易之
。乃補(bǔ)葺之也。在革則不然
。惟新是圖
。不復(fù)恤其舊。惟道之適
。不甘師其先
。此革為逆取。如皮之去毛
。乃曰革
。皮毛一體。去毛而存其皮
。則外貌全非
。為用自異。革性堅(jiān)韌
。以中剛也
。革卦之用亦如之。中堅(jiān)不拔
。勢逼其上
。而上柔不足為御。故終必革
。此革之從下上
。由內(nèi)外也。行近于睽
。而非睽孤
。志類于隨。而非隨和
。守剛而內(nèi)有主
。上柔而外失援。則兩情相執(zhí)
。其行異趣
。兼弱攻昧。取亂悔亡
。強(qiáng)用以興
。逆取以大。此革之必以時(shí)也
。時(shí)至則有功矣
。
革上為兌澤
。下為離火。澤滅火
。則上勝
。火焚澤
。則下勝
。水火相競。情志亦猶水火
。然合則成其利
。天地之間。非水火不生化
。離麗則為利
。分離則為害
。少女中女同居。而行止不同
。水流下而火炎上
。異者終同于一
。則澤在上而火在下
。不似睽日行日遠(yuǎn)也
。升者日升。降者日降
。永不相見
。是為睽孤。今上者降
。下者升。行必相近
。道必相接
。此革之情志雖殊。而所至終可孚合
。故能兼乾坤四德
。而為文明以悅之行。如天時(shí)依序以變
。春夏秋冬
。終必有始。則革又何害焉
。革字中藏中字
。可見其道必中和
。上若井字
。仍由井變來。下若十字。則橫直之交
。天地之合
。其往其來。無不通達(dá)
。四方俱至
。萬類大同。此革之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赏ㄓ谔臁6跁r(shí)之宜革耳
。天地尚以革而成其德
。況于人乎。故窮則變者
。理數(shù)之定例
。故則革者。事物之恒情
。若無故而革之
。則亂矣。故傳以去故為訓(xùn)
。不故則無用于革
。不敝則何需夫新。惟故始革
。惟革始新
。此順時(shí)所為。本后天往復(fù)之道者也
。故恒與革相倚
。恒以久而不敝。革以敝而求新
。相與推移
。以同悠久。此變則通之道也
。故圣人明革用
。以治歷而明時(sh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厝Σ幌⒅^之恒
。隨時(shí)遷易謂之革。剛?cè)嵯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新陳相謝
。大哉革乎
。不得以其變而少之也。
革
。巳日乃孚
。元亨利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孔子《宣圣講義》
此革卦彖辭也。原己字有讀作戊己己字者
。有讀作已止已字者
。實(shí)系地支巳午巳字。宜改正之
。革以離在兌下
。為澤中有火之象。其用先火
。以兌澤水也
。若火勢微。則被水所滅
。況水在上乎
。故澤中之火。非水滅火
。乃火蒸水
。火雖在下
。其勢正盛
。水不得滅之。離長于兌
。故水弱于火
。而以時(shí)言。則宜火日
。亦取火之盛
。足成其蒸騰之用
。故以巳日為孚
。巳午皆火。而巳為長
。易之言時(shí)者
。皆取干支。如蠱之先甲后甲
。巽之先庚后庚
。干也
。革之巳日。支也
。支雖屬地
。而于五行則同。巳午為火
。亥子為水
。離日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在革則以巳火為用。不取午日
。日在空中
。不得居澤中。故以巳為孚
。以巳火之日
。能助離之德。蒸兌澤之水
。水遇熱而化
。始著其生成變化之功。革道變易
。必本于水之蒸化
。水流質(zhì)。遇冷成冰
。則固質(zhì)
。遇熱成氣。則氣質(zhì)
。是其變易之明證
。今離火在下。則所變者
。必為氣
。而非冰。而有行者
。亦必因其變易而昭其德
。此巳日乃孚。取于火之能變易水耳
。孚者信也
。合也。如鳥之孵卵然
。亦必以溫?zé)嶂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變易之
。生成之。革之為道
。正類于是
。鳥之生雛。欲其成長
。革之致用
。欲其成功。皆必本乎熱情
。發(fā)于至性
。以育之鞠之。卵之翼之
。俾于成立
。達(dá)于強(qiáng)壯。期為良材
。底于大用
。是革之志也。少女中女
。親也
。原天性之愛。情或不同
。憐惜之心
。終未異也。長者見少者之弱
。欲輔成之
。因少者之失。欲匡正之
。則必變易其行
。改革其心。此革之旨
。本二女同居
。而志不得洽也。志不洽者
。有得有失
。有賢有否。則去其不善
。以從其善
。糾其不當(dāng)
。以底于當(dāng)
。則發(fā)于規(guī)勸之誠
。達(dá)夫改易之道。如治革然
。則弱者以強(qiáng)
。失者以正。則一革而同善矣
。故剛?cè)岵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懲勸兼施。欲其有成
。則不獲其短
。望其能大。則毋吝于勞
。此基于親愛之心
。而非發(fā)于嫉妬之念者也。故行止正大
。心地光明
。乃備乾坤四德。而協(xié)夫元亨利貞
。元以其仁
。亨以其禮。利以其義
。貞以其信
。仁以長人。禮以率眾
。義以和行
。信以守分。則不愆于儀
。不戾于道
。不乖于物。不違于志
。則親親之誼
。賢賢之旨。兩情雖睽于始
。而和于終
。雖拂逆于初。而變化于成
。此革兼四德
。有乾知大始。坤之大終也
。而占悔亡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谟捎诹摺2涣吆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教誨之不足
。則規(guī)誡之。規(guī)誡之不足
。則鞭策之
。懲以濟(jì)勸。猛以濟(jì)寬
。則無不同化
。無不同革。此悔于前者悅于后矣
。故曰悔亡
。亡猶無也。古原通用
。五行之?dāng)?shù)
。生制之用。為后天生化之本
。凡卦皆不得離五行
。兌金也。離火也
。原相制而互相成
。金無火煉。則不見其用
。則雖畏之
。實(shí)賴之。此革之道也
。革以相制而勝
。乃昭其功。故取火之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鹩ⅰ=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推之事物皆然
。為道亦然。修道曰修煉
。道家曰焚修
。皆欲以金試火。以火成金。fo家說金剛不壞身
。亦由地水火風(fēng)
。相息相煉。始得之
。此革之義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谕鲆嗫芍^之無悔
。即無所悔。由無妄念
。始無悔心
。無妄者誠也。至誠則剛
。剛之至者
。妄欲不生。則金剛之體
。其堅(jiān)韌不可毀折
。道之成也亦如之。故形而上者
。水火相煉以成真身
。形而下者。水火相息以成生化
。皆必自水火始
。而革則概上下。視其所革
。觀其所變
。順乎道。則革以為真
。隨乎化
。則革以為妄。故原有悔
。而必以革之當(dāng)乃亡
。此革卦之用。為諸卦所莫逮也
。孚字為革之要義
。不孚不為革。以私而革
。將何孚哉
。故革者必孚。孚于天下。孚于后世
。天下后世皆利其革
。革斯當(dāng)矣。
象曰
。革
。水火相息。二女同居
。其志不相得
。曰革。巳日乃孚
。革而信之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
。革而當(dāng)
。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shí)成
。湯武革命
。順乎天。應(yīng)乎人
。革之時(shí)大矣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革卦彖辭之義。明革之時(shí)用也
。革上兌下離
。兌澤為水所儲地。離為火
。故稱水火相息
。與坎離既濟(jì)有相類而微異。既濟(jì)水在火上
。革則澤中有火
。是居處有殊。而為水火者無異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仓貉砸磺兴病稘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則限于地面江湖河海之水
。故坎水隨時(shí)可升可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缮嫌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澤水則在地上
。在澤中。不得包天空云雨之水及其他流止之水
。是兌澤之義狹于坎也
。然既稱水。其性同
。其用亦無大差
。如江海之水。亦可蒸為云雨
。引為灌溉
。視夫時(shí)地而顯其用。則澤水亦猶坎水也
。況在離之上
。正與既濟(jì)之義有孚
。后天生化之原
。端由水火。而必以水上于火
。方著其功
。若水在火下。是如未濟(jì)
。則不克生成化之用
。水流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鹧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下違行。何以見其同化哉
。故革與睽同而未同
。睽則異馳。革則合化
。此革猶既濟(jì)
。睽猶未濟(jì)。推之先天乾坤之合
。則革如泰
。睽如否。一為交泰
。一為否塞
。是未濟(jì)否之分也。革以澤在火上
。成水火相息之象
。其用以大
。其功以宏。故卦德孚乾坤
。而卦義合于時(shí)用也
。息者消與息。即生息也
。亦兼熄滅言
。生息為消之反。而熄滅則與消同
。是一為正用
。一為邪行。視其所為而異
。本既濟(jì)之義
。則息者生息也。有相生養(yǎng)之功
。天地人物
。均賴此水火相息以生以長。以化以成
。故曰息
。如人之呼吸。亦曰息
。息則生機(jī)相續(xù)
。若一息不續(xù)。即熄滅矣
。故相息者相生也
。相養(yǎng)也。相化育也
。則以火在水下
。蒸騰變化。足宏其用耳
。若不得其道
。不依其理。強(qiáng)與混合
。則熄滅矣
。故水不滅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鸩缓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兩相涵育。如天地絪緼
。如陰陽媾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橹o(hù)。不相嫉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樘崴骸2幌鄽p
。則其德無量
。其道莫名。此相息者
。生生之本
。萬有之機(jī)。而妙在能濟(jì)
。濟(jì)則達(dá)其用
。不濟(jì)則無以昭其功。卦離長于兌
。而下于兌
。亦如泰之乾下于坤。而二五中位
。皆得其正
。如家人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內(nèi)
。六二九五。剛?cè)嵩蕝f(xié)
。故能成相息之道
。達(dá)革之用。二女同居
。其志不相得曰革
。此明兌少女也。離中女也
。而同居
。如家人睽。如鼎
。皆其例也
。而獨(dú)睽革稱二女同居。則以家人內(nèi)外皆正
。有如男女
。鼎亦如之。惟睽革二女異志
。不能協(xié)和
。故睽曰不同行
。革曰不相得。睽以水火分離
。背向而馳
。革則水火交至。相向而進(jìn)
。故睽為孤
。而革得孚。此其異也
。凡二女之卦
。尚有風(fēng)澤中孚。澤風(fēng)大過
。何不稱二女
。則亦如家人鼎。非二女子之象
。且巽長女
。兌少女。雖同為女
。長幼懸殊
。有如母女姑媳。而非姊妹
。故大過以老夫少女老婦少夫?yàn)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稱二女。即以革睽之稱二女
。亦有微異
。則睽猶姊妹。而革則妯娌
。姊妹同出而異行
。故曰遠(yuǎn)。妯娌異出而同居
。故曰近
。此革上下相接。成相息之用
。而異所出
。成不相得之情。因其不相得而又同居
。則不得不變易之
。故曰革。謂將改易其情志
。使終相得
。遂其同居之樂
。而立家道之基。正如家人之義
。不過家人已能自正
。而革則有待夫反正之功耳。故革者撥亂反正也
。
巳日乃孚
。明時(shí)日之所宜。巳見前講
。而以卦用重在變易
。變必以窮。窮而變
。變而通
。故革者。將以求通也
。通者通于一切
。則革之行。以能信于一切為先
。信者如人之約
。不失其言。而此信字
。又作伸字講
。屈者志伸。即窮者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