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渙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2 18:59:15

    《易經(jīng)證釋》渙卦


    孔子《宣圣講義 》

    渙上巽下坎,風行水上

    ,三陰三陽
    ,外多陽
    ,中多陰,而二五皆剛
    。陽失其本
    ,柔得其始。中互頤
    。孚于養(yǎng)正之義
    。兩柔在中
    ,以立人道。兩剛在上,以明天道
    。天人互交而卦用難協(xié)
    。為水性潤下
    ,風行多變也。風馳而乘水以成波濤
    。水靜而隨風以相起伏
    。此卦名渙
    ,以其離散而難合同也
    。渙猶釋也
    ,分散于外,如水之釋
    。又解也。離異其體
    ,如瓦之解而以水風推蕩流走而不停
    。風波激擊動憾而不息,則有利于致遠
    ,宜于運輸。此交換之用
    ,亦如兌澤也。傳曰兌者說也
    ,說而后散之
    。故受之以渙
    。言物之有聚必有散
    ,有合必有離
    。聚也
    ,如萃散也
    ,如渙合也
    ,如噬嗑離也
    ,如睽
    。其情不同
    ,其行自異
    。而同體之井,
    ,則如水之象,如帆船因風以行水
    ,由近以致遠也,而其情則非聚處之求
    ,乃懷離散之志,此宜于行旅
    ,便于交通
    ,裨益于商工
    ,發(fā)達其物產(chǎn)
    ,亦自有其大用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搽U在內(nèi)
    ,陽雖陷而巽順在外。剛居高
    ,此相與提攜以利用三陰之力
    。陰亦順承其志
    ,時與推移
    。則渙散者,有其交合時
    。分離者,有其往還日
    。是以剛柔不妬
    ,而內(nèi)外無猜
    。情重于行
    ,則不患其遠
    。志期于遠,則不慮其離
    。此渙雖由兌變,仍不戾其悅澤之用也
    。渙節(jié)往復
    ,一卦成兩
    ,則散者止之
    。節(jié)猶止也。兌艮對位
    ,成用相需。澤流而山止之
    。水入于澤亦止也
    。止以節(jié)其行
    ,集以節(jié)其散
    ,故渙后有節(jié),亦一循環(huán)也。渙以風木之利
    ,恒為人生所必需
    。水者阻隔交通
    ,區(qū)別地域,有風水以助其行
    。平其險,出其陷
    ,致其通,則成利濟
    。此渙之示其義焉
    。柔以御剛
    ,無不化此。此道之大本
    。貴能柔用也
    。中爻兩柔
    ,以契于中孚之象。雖異既濟,而非未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矠橹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巽為長女,亦男下女上
    ,有同于咸,故擅于交通
    ,利于行旅。水有源
    ,木有本
    ,溯本尋源,為易教大旨
    。人之本源,祖也天也
    ,故渙重miao祀
    ,明不忘所生,亦崇德報功之意耳

    曾子《宗主附注》

    兌巽往來,渙節(jié)往復

    ,由四陽兩陰,易為三陰三陽
    ,亦周易卦之次序大則。兌為八卦之末
    ,即八宮序大終于雷澤歸妹
    ,亦兌宮末卦也
    。兌重在交換
    ,以柔易剛,故至渙而陰陽平勻
    。如泰否,渙亦含換易之義
    。以巽之伏入
    ,而后有兌之見出
    ,以兌之澤悅
    ,而后有渙之渙散。在卦象兌包坎之大象
    ,即六三、上六
    、中有九四
    、九五兩陽
    ,如坎之陽陷也。而渙節(jié)則包離之大象
    ,即九二、九五
    ,中有六三、六四兩陰
    ,如離之中柔也。離有麗與分之義
    ,而渙則取分離之用,以兩陰在中
    ,而初亦陰。陰得其勢
    ,陽失其始
    ,則必至于渙然離散
    。巽在上,坎在下
    ,中互山雷頤。兩正位皆剛
    ,亦如巽兌
    。而中爻皆柔
    ,則同中孚
    。剛與柔爭
    ,風與水逐
    ,各行其是,乃渙散之由
    。而在卦用有近于解
    。解亦散也
    ,雷水為解
    ,風水為渙
    ,皆水在下
    ,不與上交。水性潤下
    ,其行曰降
    ,則風雷與之背馳
    。雷氣勃起,其勢急而力猛
    ,故名解。風行善變
    ,其勢緩而力柔
    ,故名渙
    。以雷水日離
    ,風水或離或即也
    。風行水上,水固隨風而波靡
    ,乃激于風動,非水zixing也
    ,故旋即旋離,不肯終合
    ,徒見其一時之聚,而終成不協(xié)以離
    ,故名渙
    。離散也
    ,同體卦為水風井。水反在上
    。巽象木而非風,水上于木
    ,自成其聚
    ,而木以攀之
    ,斯稱為井
    。井者水之源也
    ,其用在能積以為汲,能汲以為利
    ,是以木水相輔
    ,共達其汲飲之功
    。而渙則與之異。巽固可象木
    ,而在水上
    ,則如舟筏
    ,轉運之利,無汲引之功
    。行動之需
    ,非積儲之象
    ,故不以水為取名之本
    ,而以風水離散為明義之原。此彖辭以利涉大川為言也
    。利涉則通于遠,交于外
    。交通之所賴,民用之所資
    。如江河海洋
    ,舟楫來往
    ,以為民利,則亦有換易之義也
    。水運之便,商販之利
    ,交往之宜
    ,旅行之資
    ,此互易為用,往還為禮
    ,亦本澤說之情,而見水潤之德者也

    渙,亨

    ,王假有miao
    ,利涉大川
    ,利貞。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卦彖辭也

    。渙巽合坎。先天中男長女
    ,為三陰三陽
    ,平勻之象。則其用孚于乾坤者各半
    ,而后天坎代坤位,巽原由乾變坤
    ,是合于坤德者多
    。彖辭首稱亨
    ,明其孚于乾坤也
    。終稱利貞
    ,明其本于坤也
    。坤首利貞,渙以柔始
    ,則本于坤
    ,而先利貞
    。與兌之備三德同而而實異。兌以成乾為志
    ,故三德連及渙,以合坤為志
    ,故三德分稱,此其異也
    。渙陽在上
    ,秉天之道
    ,高明下覆
    。而其下九二應之,則有其承代者
    ,此天德下逮,地道上行
    。九二一爻為剛外
    ,初與三四皆柔
    ,合成坤卦
    。由六位周流言
    ,則乾與坤交錯。乾多在上
    ,坤多在中
    ,而初二兩爻,一坤一乾
    ,以聲應于三四
    ,氣感于五上,恰相同也
    。一而接續(xù)其二中介所不同者
    。是則剛來而不窮
    ,柔往而得外
    ,用不可極
    ,德不可限
    ,故彖辭首稱亨,言交通一切也
    。九二在下
    ,而上有九五
    。五之尊嚴,君臨天下之象,故稱王假有miao
    。與澤地萃彖辭同
    。萃以澤合地,水聚于上
    ,物歸其本
    ,人亦溯其始
    。渙以風合于水
    ,木水尋源
    ,人亦思其祖
    ,不忘所自生
    ,故皆稱有miao,重返本而報德
    ,溯源而敬先也。人生于祖
    ,祖生于天
    。敦本則孝親
    ,報恩則敬天
    ,此萃以孝祀祖,而渙以敬兼享帝也
    。稱王者示為人民之率,而自天子至于庶人
    ,莫不有其生,莫不返其本
    ,則莫不有miao以申祭祀之誠
    。有禮以明孝敬之義也
    。巽木坎水
    ,木本水源,不可忘也,亦猶萃之澤以為水之本
    ,地以成土之聚
    。后天之物,莫不生于木
    ,活于水,而長成于地
    ,故人思其義而報其功
    。祖先之恩
    ,不獨生之,且以育之
    。天地之恩
    ,不獨育之
    ,且以成之
    ,此祀祖者
    ,必祭上帝,豫所謂殷薦之祖考
    ,以配上帝也
    。雷地豫念春雷之出于地
    ,為萬物之初出生
    ,雨露既滋
    ,生育以茂,故于時重其祈報之典
    ,而立配享之儀。渙則以木水之同功
    ,生化之著效
    ,溉潤之為利
    ,運輸之有勞
    。天地所自生成,祖先所由締造
    。守成之匪易,則知創(chuàng)業(yè)之尤艱
    。安享之不窮
    ,則思草昧之難造
    。是以乘前烈之利,追舊德之崇
    。履既得之安
    ,溯先人之賜
    ,而必有miao祀,以昭告后嗣
    ,重祭享以垂范將來,此渙之亨
    ,其道亦已通于天下后世而無已矣
    。以木在水上
    ,如舟筏之渡,船舶之運
    ,故利涉大川。大川而利涉
    ,況水之小者乎
    。況在陸地不隔于水者乎
    ,此由交通言
    ,亦可見其亨而利矣。利貞者
    ,合性情之正,適時位之宜,有守而有為
    ,可行亦可止。貞為之本
    ,利見其用
    ,合之則坤之道也
    ,人之德也
    。人道法地
    ,亦先利貞
    ,而后元亨。利以成物,貞以成已
    。不以有用施于無用
    ,不以可貴擲于消費
    ,不以可大靳于細行
    。順時以致之
    ,因位而達之
    ,則利貞之道也,故犯險而不險
    ,履陷而不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苍谙拢U陷之象
    。順巽之德,足以與其利
    ,而避其害。此利成于貞也

    彖曰

    ,渙
    ,亨,剛來而不窮
    ,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王假有miao
    ,王乃在中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風水渙與水風井同體

    ,易其上下
    。井以水之聚而升于木
    ,渙以木之浮而上于水,故井象汲
    ,而渙象舟
    。木在水上
    ,水乃孚木
    。木以載人物而渡水。凡水皆賴是以涉以濟
    ,而深廣之水尤著其功
    ,故有舟楫
    ,則地上無不可至
    ,而海洋河沼不能限之
    。是以渙之象利于行
    ,利于行則無遠弗屆,故彖稱亨
    。以卦爻言,巽在外為來
    ,兩陽在上
    ,下應九二
    ,故曰剛來而不窮
    ,謂得九二為之本
    。有本則不窮
    ,如木之有根也,水之有源也
    。其生不限量
    ,則成用必久大
    ,而柔在內(nèi)以翕其剛使陽不飛越于外
    ,亦不窮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矁申帄A陽
    ,柔之位在內(nèi),今九二剛加柔
    ,柔似不得位
    ,以六四重柔孚于既濟
    ,亦得位也
    。六四在外
    ,故曰柔得位乎外
    ,而上同者
    ,言柔雖止于六四以周流六處往來不息。柔降于下
    ,以得初與三之應
    。初三在下
    ,六四在上,故曰上同
    ,皆指六四一爻言
    。蓋剛有九二在下
    ,則來而不窮,柔有六四在外
    ,則得位而上同,此兩者交錯各極其升降之用
    ,互換之功也。剛在上而互易九二之一爻
    ,柔在下而互易六四之一爻
    。若不互易
    ,則為天地否,陰陽不通
    ,更何亨哉。此渙之亨即以否之交錯
    ,剛自四而二
    ,柔有二而四然后來者不窮
    ,往者得位而上同
    。同者來同
    ,即大同也
    。以柔能上剛而得外之位,剛能下柔而與內(nèi)同
    。故上同三字兼剛柔言
    ,不專指柔
    。坎在后天居坤之位
    。坤之正位六二,今易九二
    ,即順坤以乘乾也
    。巽為長女,坎為中男。九二坎之主爻
    ,六四巽之主爻
    ,兩者相協(xié)乃主爻相交共成其用
    ,此同也。不相猜疑
    ,不相妬忌之謂也
    。以九五正位
    ,故曰王假有miao。王指九二九五
    ,miao則九五二五(似應為九二)交應。尊其所尊
    ,親其所親。由正本言
    ,則九五下敬九二。以崇報言
    ,則九二上奉九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為王,一為王所假之miao
    。假至也
    ,格假古同
    。言孝享為君主之親臨,言祭祀為祖神來格
    ,亦兼賅之義
    。天猶王也
    ,所祭者主位,受祭者主神,皆稱王
    ,以時王之祖
    ,固亦王也,而天之上帝,則天王也
    。此彖辭稱先王
    ,明其位尊而德崇者
    ,有功于民,有利于世
    ,有造于天下者
    ,皆王之時
    。王在下,則九二當之
    。先王天王在上,則九五當之
    。讀者不可泥也
    。蓋于其祭祀之后
    ,致享于臣下,大酬于國人,則向之在下主祭者
    ,又當接履上位
    ,以君臨萬民矣。故渙者
    ,兼有交換之義
    。換其時則換其位
    ,不可固執(zhí)王為九五也
    。然僅稱miao不稱祭亨,是王尊而miao下也
    。則猶史書王親至miao而已。不過九二為內(nèi)之中
    ,九五為外之中,皆中位也
    ,故釋曰,王乃在中。言在下則率眾以主祭
    ,在上則臨眾以授享
    ,無時不在臣民之中
    ,為眾所瞻仰者也
    。王在中位
    ,位臨中國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此王能服天下而主社稷
    ,萬方共尊之
    ,服之矣
    。以時王之德,率先王之道
    。以人王之行,昭天王之神
    。則渙之大用
    ,當于王假有miao句中見之
    。巽木乘坎水
    ,故彖稱利涉大川。釋曰乘木有功
    ,言有功于國家人民社稷
    ,有利于天下后世
    ,則祖先之德,上天之恩不可忘也,故祭祀尚焉

    象曰,風行水上

    。渙
    。先王以享于帝立miao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卦象辭申明人道也。渙以巽上坎下

    ,為風行水上之象。而巽木也
    ,木在水上行,如舟筏之屬
    ,亦必賴于風,故不曰木
    ,曰風。而重在行字
    ,既行必有用,水上之行
    ,必兼風木之利。木以載之
    ,風以駛之。平時舟筏之利
    ,在槳櫓之資
    ,而最便者則借風之力
    ,故用帆檣
    ,亦有取于木也。天地自然之利
    ,而人用之。水能浮而風能速
    ,必假人力以成之
    。則舟筏帆檣之制作,牽纜或掛帆
    ,視風之向與水之流
    ,各致其用
    。此渙之象
    。大有賴于先人之智力,艱苦創(chuàng)造
    ,垂裕后人
    ,其功德何可忘也。因念先人之功德
    ,兼思天地之生成
    ,則崇報之心,追溯之禮
    ,不可茍也
    。故因渙之用
    ,而立人道
    。則重在祭享宗miao,祭享申其敬宗
    ,miao示其尊。尊之敬之
    ,以盡其崇報之義
    。而達其孝悌之行。此不獨為溯源返始
    ,亦以敦本厚生
    ,如木之培其根
    ,水之浚其源,則生生無窮
    ,川流不息。此承先而裕后
    ,追遠而教民
    。其旨至深切矣。稱先王者
    ,以先人之德,必因其位始大
    ,時王之不承,亦以其位為昭
    。王者尊之至。先王者
    ,尊而親之。人之始祖亦出于天
    ,祭其祖者
    ,必享于帝
    ,此即豫配祖考之意
    。享于帝則受其福,立有miao則明其禮
    ,有國天下
    ,惟宗miao之式瞻。行祭享時
    ,率臣民以向往
    ,此渙之人道
    。不稱君子,而稱先王
    ,明其設教自天子始。先王已享帝矣
    ,已立miao矣,傳之后世
    ,示禮之尊嚴,道之光大
    。蔑而過之
    ,而必因于渙者。渙之敝為離散
    。離者傷其親親之仁
    ,散者害其尊賢之義
    。合而言之,則悖于辨上下
    、定民志之履。是將戾于孝悌之教
    ,崇報之禮,慈愛之心
    ,誠敬之德也。故必溯源以求其本
    ,培根以茂其華
    。此鑒于風木行水
    ,而重其享帝之規(guī),立miao之度
    。有祭祀范其將離之情,則求懷其祖
    ,有宗miao約其易散之志
    ,則無忝所生
    。易教以人道濟天之窮,遏數(shù)之變,渙而不渙
    ,乃成渙之大用矣
    。不然舟筏以越險,帆檣以犯難
    ,人孰不愈去日遠
    ,愈離愈疏乎
    。散之四方者
    ,生之情繋于一本者。天之性
    。后人皆先王之裔。生聚日久
    ,則或忘其祖
    。天下皆人類所居
    ,游逐無方,則或遺其類
    。此凡農(nóng)業(yè)國所引為深慮者
    。故見渙之利涉則思散漫之難親。因風水之易離則思遠隔之莫近
    。固不獨為崇報已也。引申其義
    ,乃期于成其利而杜其害,昭其德而大其功
    ,篤于尊親則無弗屆,敦其孝友則相得益彰
    。仍不戾夫先王制作之衷,而克廣其天帝高明之道者矣

    初六

    ,用拯馬壯
    ,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初爻辭也。初六在下

    ,坎之初爻
    ,而得坤之用。坤履霜堅冰之象
    。既云履
    ,自不外于行
    。行者或步或與馬
    。步以趾稱,與以馬稱,其義一也
    。而在明夷六二亦曰用拯馬壯吉
    ,與此辭同而義略異
    。蓋明夷之下為離
    ,六二離之中爻,離秉乾德而代乾
    ,故稱馬,又坤稱利牝馬之貞
    ,是馬之象,兼乾坤也
    。渙之初六亦坤爻,而與上九及九二合亦互離
    。初六正如明夷六二,此其同也
    。渙以木在水上象舟筏之行
    ,而非陸地
    ,似不得稱馬,然以坎一陽在中
    ,互離反為陰在內(nèi)。以險陷易為光明
    ,此由入而出也,由洼而高也
    ,亦即由水而陸之象。出入之所必經(jīng)也
    。入水者先自陸,出水者終登陸
    。則乘舟筏者亦不得不資于輿馬。由陸視水為自高降
    ,由水視陸為自洼升。升者振拔之也
    ,故稱馬而曰用拯
    。拯亦作撫
    ,猶舉之也。馬之待拯者
    ,其地多洼
    ,如春秋陷于泥淖中之象
    ,而坎本易陷,卻以互離又得拯之出
    ,此其異也
    。明夷本離正位
    ,自有拯馬之功
    。渙初六由坎換離亦拯馬之力,所別在離與互離
    ,主客之殊
    ,常變之異而已
    。用拯馬而稱壯者
    ,言其力之有馀
    。而占吉者,言其行之有利
    ,以陰易陽
    ,以柔換剛,乃得此辭
    。為其順于九二也
    。卦自初始
    ,其志上達
    ,進于九二,得中而就于正
    。故行有功而占得吉
    。渙重在行
    ,行必有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六得其始矣,故以力出其馬為喻

    象曰,初六之吉

    ,順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九二爻辭也

    。九二內(nèi)中位而為坎中爻
    ,陽履陰中
    ,剛主柔位
    ,在坎為陽陷之象,在渙為剛中之情
    。以九二應九五,兩剛得中
    ,而中夾兩陰
    ,有如頤中孚
    。陽反包陰
    ,遂與坎之陽陷于陰者異矣。上巽以順于下,則九二有外援而不陷
    。下剛以承其柔
    ,則內(nèi)中有主用而不悔
    。此爻稱悔亡也
    ,渙以剛柔交換,行止相離
    。九二剛中
    ,主于進取
    ,樂于行動,故曰奔
    。急馳為奔
    ,乘其前進之勢
    。而挾兩側之眾以疾行
    。得位而不拘于守,得中而不滯于物
    。為欲出坎之險陷,近巽之風行
    。遂不得不急遽以奔馳
    ,果敢以行進也
    。奔其杌者,以疾急之行不戀于其所止之具
    ,以勇敢之勢不滯于其所拘之地耳
    。杌亦作機
    ,機為短幾
    ,杌本短櫈,名異實同
    。又杌與軏通
    ,用于車轅
    ,以駕牛馬者,又以木止物之行者
    ,亦稱杌,皆止之使勿動
    ,阻之使不行。如栓畜之椿
    ,繋舟之柱,皆杌之屬
    。為名雖殊
    ,致用則一
    。不外牽掣之以不前
    ,拘繋之以為守而已。巽為木
    ,九二坎水之中
    ,木在水中
    ,固為舟筏帆檣之類。木在水岸
    ,即為船栻筏椿之屬。以九二陽爻高出水面
    ,亦可視若岸或洲,為傍水之陸地。以渙志于行
    ,不惜于離散,故不樂就于所繋之地
    ,安于所止之具也
    。幾與短櫈
    ,人坐時所資
    ,亦為其止也。未有背之以馳
    ,坐之以奔者
    。今以奔其杌言
    ,以疾走而奔,遠其所止之杌
    ,以成渙之用也
    。換言之
    ,即奔而離其杌
    。渙字指卦名,以兼其用
    。渙奔猶奔渙
    。志在渙而后奔
    。又因奔而渙其所在處
    。如疾馳者必去其滯足之地,遠行者必離其所坐之具也
    。奔字喻其渙之亟,故初則拯馬之壯
    ,此則奔離其杌。卦下為往
    ,故重于前進也
    。而以志之愿行之所宜,得中之應剛
    ,秉乾以挈柔
    ,故稱悔亡
    。言其奔無悔,是在必行
    ,勢不容緩也
    。而亦含有不能悔其所為之意
    。又以亡字在下
    ,亦有悔于所亡之義。言得中則無可悔
    ,失中則悔其已往
    。不得不失則悔無可悔
    。辭兼三義
    ,視占者之行而定。卦內(nèi)貞外悔本其位而往
    ,守其分而前,將奚悔哉
    。故不及吉兇者
    ,上以其行克孚中道與否而異也

    象曰

    ,渙奔其杌,得愿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二志愿前行

    ,行雖疾而非迫,動雖急而不悔
    。由坎險陷出,就順行之風
    ,以下陰暗上遂高明之德,為得所愿往
    。則雖奔馳而離散,又何悔哉
    。以渙之愿于交換而志于遠行。木在水上
    ,風以促之,欲罷不能
    ,求止不可。是惟因渙而奔
    ,不復顧其杌矣

    六三

    ,渙其躬,無悔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六三爻辭也。內(nèi)卦之終

    。人爻之始。以柔加剛
    ,亦坎陷而志于外
    ,成其渙也
    。故辭曰渙其躬無悔。初稱馬者
    ,將行之辭
    。二稱奔者
    ,已進之象。三稱躬者
    ,則明其關乎己身
    ,不徒與馬之備,物具之離己也
    。再以人事
    ,非物可比。曰渙其躬
    ,意即離其身而親往,以成渙之志也
    。躬親之所為
    ,更何悔哉。無悔與悔亡
    ,義略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谕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悔之不存,或不屬于現(xiàn)在也
    。無悔者,言始終無悔
    ,明其志之決
    ,行之堅
    。更無何悔尤也
    。凡悔有關天者,有關人者
    ,天之悔
    ,時為人
    。人悔無可悔也。六三人道所存
    。既決于先
    ,將何悔乎
    。縱有可悔
    ,亦無及矣。故不曰悔亡
    ,而示六三柔以剛行
    ,必先自慎也。設不慎于先
    ,亦無悔于后時不可待,機不復來
    ,則雖悔又安得乎

    象曰

    ,渙其躬
    ,志在外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有內(nèi)而外為卦之行。自陷而出為情之正
    。身在陷險之內(nèi)
    ,志切光明之途
    。則六三柔以望上九之剛,不得不堅決其志以向外也
    。上與三應,而三由柔就剛
    ,由下就正
    ,即由暗投明
    ,以順達健。雖不協(xié)于既濟
    ,而能孚于中孚
    。此無悔
    ,亦可謂為原無可悔。其志既正
    ,其行亦宜,躬親率人
    ,群下從服。雖不當位
    ,而克成其渙矣

    六四

    ,渙其群
    ,元吉。渙其丘
    ,匪夷所思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六四爻辭也

    。六四外卦之始。巽之主爻
    。巽以剛變?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卦外為來
    ,由上而下
    ,由外而?nèi)。四與二同功而近五。二五皆剛
    ,則能宣中行之道
    ,率群下以正,故曰渙其群
    。群指初與三四
    ,三柔爻而上卦五六
    ,下及九二之剛爻
    ,交換其情,同其德
    ,大其道,以超于險陷
    ,而登于光明
    。故占元吉
    。謂渙之用
    ,以此為大吉,以柔順剛也
    。而自陰以上于陽,得九二為之階梯
    ,則有如登高之象
    ,故曰渙其丘
    。丘陵高于平地,下為坎水
    ,則六四高出水岸
    ,若丘陵然。亦行進之所期
    ,而成功之所望。然以六四重柔
    ,且秉巽變坤之志,是在卦為由下望上
    ,由洼求高
    。而在爻反為自上俯下
    ,目尊就卑。是六四之心
    ,恒多矛盾
    ,易反側
    ,故辭稱匪夷所思
    。以所思不平,多出于意外也
    。夷者平也,類也
    。不平不類曰匪夷
    ,亦言有如匪與夷,非吾人類
    。如前匪寇婚媾
    ,兼指其為非類一體者。匪夷則疏遠異類者
    ,若僅就辭義連貫解
    ,則指所思出于意外
    。以下而上
    ,柔而剛,主而賓
    ,內(nèi)而外
    ,皆不同也。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在常為渙其群
    ,應變則渙其非群矣
    。風木與水
    ,皆異于丘,今以渙其丘
    ,自與本心戾,而所思不可測度矣
    。人事紛紜,世勢變幻
    ,多如渙六。四之象是在善用渙
    ,而勿拘于離奇之情
    ,突兀之變
    。離奇突兀乃六四之渙
    ,故渙群則有元吉之卜,渙丘則感匪夷之思
    。風行善變
    ,故巽主進退。六四巽主爻
    ,宜其有此辭也。渙其丘有作渙有丘者
    ,義原無二。

    象曰

    ,渙其群,元吉
    ,光大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四渙其群,似非吉
    ,而爻稱元吉,人或有疑
    ,故釋以光大也。蓋六四以柔而順承剛
    ,以陽而樂就陰
    ,雖有遠離之行
    ,而懷親近之念,此固人之情也
    。卻以近于九五,光明在上
    ,忠直之義,不專于私昵之情
    。遠大之期
    ,不敗于狹短之見
    。故仍以渙其群稱而占元吉。正如忠臣不以家而忘國,烈士不以私而廢公
    。則中心光大,志行昭垂
    ,此能略于細以成其大,去其暗以就于光
    ,故曰光大。行既光明
    ,旨亦正大
    。則雖渙于群
    ,而非離散,遠其類,而非乖睽
    。此六四之行為光大
    ,宜占元吉也。不及下之渙丘者
    ,以渙之志
    ,在離以日遠
    ,不在升以日高。渙丘者
    ,進而以升
    ,前而且上
    ,日詣光明,行漸遠大
    ,亦與上元吉之占不迕。不過其心有所異
    ,而其情有所疑,此爻謂其匪夷所思
    ,言出意外而有所渙也
    。六四柔而近剛
    ,宜有此驚喜之情,疑似之念
    。此思字與咸之朋從爾思相應
    。咸以日近而朋從
    ,渙以日離而非所想像。一為自外而內(nèi)
    ,一為由近以遠
    ,其所思即其所遭遇也
    。故離其群而元吉,就其丘而驚疑
    ,皆渙所固有
    。心雖有思
    ,行則光大,仍不以私干公
    ,以情害性。此柔順之美德
    ,故以元吉獲福。

    九五

    ,渙汗其大號,渙王居
    ,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九五爻辭也。九五正位

    ,君臨天下之象
    。以渙之所施及于四海,所至徧于率土
    ,故曰渙汗其大號。汗者汗漫
    ,言其散布無止境也。大號者
    ,號令天下而大聲疾呼
    ,使其共聞知
    ,成其渙汗之行也
    。有位而推其德,君高以臨其下
    ,此九五之尊
    ,能宏渙之大用矣
    。如昔時先王率眾以辟疆土,揮民以立功勛
    。猶黃帝之逐蚩尤以奠漢族之居,禹王之治洪水以安下民之所
    。則在陸固有車馬之役,涉水不辭舟筏之勞
    ,兼非易成。行必合眾
    ,則不得不渙汗而大聲號令之。汗字兼人身血汗
    ,明其勇赴艱險,力促風行
    。用巽之威
    ,行坎之陷
    。此九二得九五之下逮以共尊王
    ,而九五受九二之上從以大其德,故九五渙汗乃成功之時
    ,而所師者,渙以為用
    ,如管仲官山府海
    ,以商教民。民遠而心不離
    ,業(yè)興而國以富。民受其福而國有其功
    ,故重稱渙
    ,見其交易之效,離散之行
    ,始終不渝而上下一心
    ,內(nèi)外同德
    。則王得所居而占無咎。王居者
    ,位正而權尊,王安于位
    ,事成于權。天下歸心
    ,萬方來服,宜其無咎矣
    。是以先安民之居,而己亦得其居
    。民以奉供王之命而己亦得其所。上下互渙以富強其國
    ,君臣交益以安定其邦
    。此在自強不息之王
    ,克先民以無逸也
    。本爻王居,恰如釋彖辭王乃在中之義
    。王居于中位
    ,天下萬方無不望之
    ,則所渙者莫非王之功,所動者莫非上之德,更何憂于離亡而距遠哉
    。若王位不稱,其德不正
    ,其志不大,則欲天下徇一人之私
    ,勞萬民快一己之志
    ,斯有咎矣
    。故九五之王,必如黃帝禹王之德業(yè)
    ,方足當之

    象曰

    ,王居無咎,正位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五正位孚于王在中之象
    。一也,九五剛健中正
    ,孚于乾九五之德
    。二也
    ,位以德明
    ,德由位顯,則九五王居乃免于咎
    。雖有好大喜功之嫌,而乘位正時宜之利
    ,此渙之稱亨也。

    上九

    ,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渙上九爻辭也。上九位之極

    ,卦之終,亦渙用之窮
    。窮則變
    。渙以變動為用
    ,故變而渙仍有可為。不過以窮變之時而求行動之志
    ,則不免于損傷
    ,受其憂害
    ,故曰渙其去血,言血因渙而去也
    。九五渙汗為血之變
    ,見汗己著其勞矣
    ,上九渙血,血則未變
    ,可見其傷。血去而成渙,是損大而功小
    ,傷重而效微
    ,亦上九窮變之時
    ,所行不如前之快意也。渙而血去者
    ,犯險以進,渙不可止
    ,如物之飛散
    ,愈高愈易。上九極高
    ,則所離散者至順且遠
    ,逖出者
    ,順其勢而遠之也,與小畜之血去惕出不同
    。惕為憂疑之詞,逖則順易之語
    ,上九當巽之終
    ,風行于天,飛揚以降
    ,其勢疾,其行急
    。疾急之渙,宜其易而有傷害也
    。然以上九重剛當變,變而為柔
    ,則與六四九五反合成坎
    。上下重坎,故有血去之象
    。而渙以風木行水為用,風木既窮
    ,水不自動,則渙之志不復遠而利以濟者不可期
    。此其易有咎矣
    。以巽善變
    ,順變而知進退
    ,則亦免咎。蓋五上兩剛
    ,在四與初兩柔中,爻互大小過之象
    ,與下互中孚頤者恰異
    。是以孚中孚頤則吉,孚大小過則有咎
    。而九五以正位得免,上九以順變亦稱無咎
    。讀易者所當知也。九五正位
    ,王之德也,上九順變
    ,巽之功也。王德以明于天下
    ,為治平之原,巽順以應夫天時
    ,為知時之哲
    。合之則渙之業(yè)
    ,由大而成
    ,分之則渙之災,由近而遠
    。蓋渙不可過
    ,過則愈離愈散
    ,不可復聚。此渙汗已有汗漫之心
    ,攜貳之漸
    ,賢者在位能防杜之
    。至上九位已失正,剛亦失中
    ,傷害已不可逃
    ,而離散將不可止
    。故周易以節(jié)繼渙,欲以止其散也

    象曰,渙其血

    ,遠害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遠害者
    ,一則由渙血而順其變
    ,免其傷
    ,以終成其渙,一則言因其渙
    ,易為離
    ,而推遠其害
    。此遠字有上去二音
    ,由近而遠,害以日大
    ,此渙之害
    。以遠離來
    ,以時明變
    ,以位知災,潔身自遯
    ,以遠于害。由上九之無咎
    ,以遠害來,原本賅二義
    ,是在卜者自處耳
    。因渙卦已終,渙用不續(xù)
    ,則爻地之極
    ,知時之有窮
    ,高位之危
    ,戒懼于將變
    ,猶可保前之功業(yè),而免將來傷害
    。是雖血去亦無咎
    ,為損者少而益者多
    ,失者微而成者大,與六四光大之業(yè)相證益明
    。上與三應
    ,三柔上剛
    ,剛以俯柔
    ,是自返也
    。巽主進退,自返而退
    ,不復求進,乃遠于害矣

    曾子《宗主附注》

    渙卦上九爻辭

    ,渙其血去逖出六字,合為一句讀可
    ,分作四句讀亦可。以渙其血為一句
    ,去逖出三字
    ,作三句
    。因血之去,而后逖出
    ,成連貫之義
    ,一也
    。因血之渙而去而逖而出,各有其義
    ,二也
    。此與小畜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相似
    ,而徽不同。小畜巽在乾上
    ,渙則巽在坎上
    ,巽同而乾坎異
    ,坎出于乾
    ,而后天代坤
    。乾則遵九三乾惕之訓
    ,故曰惕出,以剛亦折
    ,宜自警也
    。坤則本順承之道,坎坤合德
    ,以順為正
    ,故曰逖出。逖猶廸也
    ,順以遂其行,而速其勢也
    。此渙與小畜之用徽別
    。小畜巽以下剛
    ,中強外遜
    ,故惕以出
    ,渙巽以合坎
    ,外順內(nèi)險
    ,故逖以出
    。言渙志于行
    ,求其速脫險陷,而在上爻得風行之勢
    ,有飛騰之心,故不復猶豫也
    。至稱血去者,小畜與渙皆同
    ,皆以巽之所契
    ,柔以化剛
    ,陰以易陽。血出類陰
    ,而行則陽
    ,陽在陰中,故血去而氣泄也
    。氣陽而運血,血陰而藏氣
    ,此人身中剛柔交互之象
    ,和謂血氣之情
    。血以換氣
    ,則血去而氣行矣
    。上九陽積于高,如人患血之上*而成風病
    ,故中風者
    ,西醫(yī)謂之腦溢血
    ,治之去其血,則氣自暢
    ,風亦解
    。小畜六四在中
    ,如人心胸之間,募原之上
    。血之積則成驚風痰厥之病
    ,去其血則氣宜而風痰亦化
    。此所以小畜在六四為惕出,言血去則驚惕之心解
    ,而其氣自出
    ,風邪自行
    。此與渙卦在上爻五上兩陽,陽以升而自阻
    ,不得宜泄
    ,血乃累積
    ,則必順其勢以導之
    ,發(fā)其竅以暢之
    ,因風之行,使其之順
    ,故曰逖出
    。逖者順迅也,其勢正急
    ,其治必速,故不容弛緩
    ,而宜順以出之
    。而兩卦之稱血者
    ,固不獨因巽,巽以風加于血
    ,治風者治血
    ,血行風自滅
    ,此雖醫(yī)療之方
    ,而非爻用之本。爻用凡稱血者
    ,必由坎離,坎為血卦
    ,離為心
    ,血之所主
    ,故需六四云需于血出自穴,屯上六云泣血漣如
    ,皆坎也
    。而小畜渙則一以中爻九三六四九五互離
    ,一以上九初六九二亦互離,皆與坎體用相通。且渙下卦為坎
    ,尤足符見血之象
    。離以用坎
    ,神以行血,而風以御之
    ,此小畜與渙
    ,皆有血去之辭
    ,血之渙也而后去,去矣而后順
    ,迅以出之。與小畜為血之積
    ,積蓄而必去之
    ,去矣而后警惕慎懼以出之
    ,其義大同。人之病于血者
    ,首在于蓄積
    ,所謂瘀也,內(nèi)經(jīng)稱為菀,即*也
    ,菀于上
    ,即血溢于腦,菀于中
    ,即血蓄于膈
    ,皆宜先去其血
    ,以宜其菀,泄其積
    ,暢其氣
    ,行其風,化其痰
    。此兩卦有關于治血病者
    ,后人多未明,特為申述之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9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⑵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為
    ,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
    ,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
    。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
    。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
    。即以渙之上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
    ,皆出氣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胺踩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呼一吸
    ,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
    、"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
    ?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測應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