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12.內外二藥說修煉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2 21:17:25
《性命圭旨》12.內外二藥說
上藥三品
,神與氣
、精
,其體則一
,其用則二
。何謂用
?內外兩般作用是也
。故悟真篇云:內藥還需外藥
,內通外亦須通。丹頭火熟自然紅,溫養(yǎng)兩作用此
,漸教也
,權法也,接中根及下根人
。
大藥雖分神氣精
,三般原是一根生
。
凡夫生死如輪轉
,只因迷卻本來心。
心即性也
。故即然子日:
本來真性號金丹
,四大為爐煉作團。
此頓教也實法也
,接上根人及中根
。
凡修煉者,先修外藥
,后修內藥
。若高上之士,夙植靈根
,故不煉外藥
,便煉內藥。內藥無為無不為
,外藥有為有以為
。內藥無形無質而實有,外藥有體有用而實無
。外藥
,可以治病,可以長生久視
。內藥
,可以超越,可以出有入無
。外藥外陰陽往來
,內藥內坎離輻輳。以外藥言之
,交感之精
,先要不漏,呼吸之氣
,更要微微
,思慮之神,貴在安靜。以內藥言之
,煉精者
,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
,元精固
,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煉氣者
,煉元氣
,補離中之元陰也,元氣住
,則呼吸之氣自不出入
;煉神者,煉元神
,坎離合體而復乾元
,元神凝則思慮之神自然泰定。
內外兼修
,成仙必矣
。
道家經(jīng)典.CN
什么是性什么是命 ?
性
、命二字,在晚唐以來的
內丹學中,被作為內煉的綱要,并有其獨特的解釋。性,指人心的本性或“本來面目”
。在道書中,性有元性
、真性、元神
、真心
、天心、道
、天命之性
、本來一靈、一點靈光等別名
。
命,指屬物質身體方面的氣
、元氣。宋元以來的內丹書中,性
、命實際上是神氣的代稱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謂“道在太極前謂性”“炁之付物之命
。
宋元以來的內丹書,對性
、命道
、太極,性與命的關系進行了較深入的哲學探討。認為作為天地萬物本始的道
、太極是個人性
、命之本。
在性命雙修的方式
、次第上,宋元以來的內丹派大抵有三種主張:
第一種主張,先命后性,從煉化精氣入手,循序漸進,不可躐等
。這是南宗一派的基本傾向。如翁葆光《悟真篇疏》強調“了性了命,循序各修,性命俱了,方能雙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肚嗳A秘文》說:“先性則難用功,先命則有下手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先命后性,是從鐘呂系傳統(tǒng)內丹法則入手,守竅調息,依次煉精煉炁,至煉炁后期及煉神階段,則參禪宗,了徹性源
。
第二種主張,先性后命,此乃北的基本路線
。先性后命,即先澄心遣欲,識心見性,至見元性后,再煉化精炁
。
第三種主張,是從性命一體、性主命從的觀點出發(fā)
,認為只要了性
,便會自然了命,未必要專門去修命。如《玄宗真指萬法同歸》卷二謂“從性宗入者性為主命為應,從命宗入者,命為主性為應”,認為兩種途徑皆可,都是性命雙修,不過是分主從罷了
。
性
、命,原為先秦儒學的重要范疇,性
,個人心理
、精神方面的稟賦、個性;命,天命,即天的給予或決定
、命令
。《周易參同契》述內外丹修煉,有“養(yǎng)性”“延命”之語,以后煉養(yǎng)一類道書如梁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中,以“性命”指人的生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侠暇齼扔^經(jīng)》解釋說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
道家修煉的理論
我是個道士
你可以看看道教的修煉的經(jīng)典啊
修真九要
棲云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著
門人張陽全校閱
后學懷清氏重刊
修真九要序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
,亦天下第一件難事
。以其至大至難,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
。是事也
,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
,存經(jīng)久不易之志
,循序漸進者
,不能行之。后世學人
,不究此事為何事
,未曾學道,即欲成道
;未曾學人
,即欲作仙。無怪乎修道者如牛毛
,成道者如麟角也
。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
,不辨是非
,乃亂乃萃,幾乎受害
。幸逢吾師龕谷老人
,略聞香風,始知自己從前之錯
,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錯
。因述吾師之意,提其修真綱領
,總為九條
,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淺及深
,自卑登高
,為初學之人作個梯級。不論學道修道
,依此九要
,循序而入,終必深造自得
,且能識的盲師明師
,辨得邪道正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
,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過歲月
,虛度一生矣
。
時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菊月九日棲云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自敘於自在窩中
勘破世事第一要
吁嗟!人生在世
,如夢幻泡影
,百年歲月
,瞬息間耳。無常一到
,縱有金穴銀山
,買不得性命;孝子賢孫
,分不了憂愁
。若不及早打點,臨時手忙腳亂
,閻王
老子不肯留情
,一失人身,萬劫沉淪
。有志于道者
,須將這個關口急急打開,方有通衢大路
。否則
,塵緣不斷,妄想成道
。雖身已出家
,而心未曾出家
,一舉一動
,無非在世事上用功夫,一行一止
,總是在人情上作活計
,不特不能成道,而且無由聞道
,何貴乎出家
?古今來無數(shù)學人,多蹈此轍
。所以學道者如牛毛
,達道者如麟角。悟真云:“試問堆金如岱岳
,無常買的不來無
?”了道歌云:“先將世事齊放下,后把道理細研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茄允朗陆约伲悦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欲知其真
,先棄其假也
。何則
?一認其假
,則心為假役,一假無不假
,與道日遠
,便不是自惜性命之人
。不自惜性命,懸虛不實
,空過歲月
,老死而矣,何益於事
?昔呂祖因一夢而群思頓脫
,馬祖因悟死而成道最速,是葢先勘破世事而后修真
。所以成真了道易於他人
。況出家修行原系勘破世事而然。若未勘破而強出家
,有名無實
,本欲登天而反墜地,適以取敗
,豈不枉費心機耶
?吾愿學人,不論在家出家
,若欲辨切身大事
,將世事先須嘗探一番。嘗探來
,嘗探去
,嘗探到?jīng)]一些滋味處,始知萬緣皆空
,性命事大
,從此把身外一切虛假之事一筆勾消。腳踏實地
,尋師訪友
,勇猛精進,為道忘軀
,自然一誠格天
,祖師暗中提攜,當有真人度引矣
。
積德修行第二要
悟真云:“若非修行積陰德
,動有群魔作障緣
。”可知積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務
。倘離德以言道
,便是異端邪說,旁門外道
,差之多矣
。故古之圣人,必先明道
;古之賢人
,必先積德。未有不明道而能圣
,未有不積德而能賢
。然欲希圣必先希賢,若欲成道必先積德
。道德兩用
,內外相濟,圣賢之學業(yè)得矣
。道者
,為己之事;德者
,為人之事
。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自古及今
,仙佛神圣成道之后
,猶必和光同塵,積功累行
,直待三千功滿,八百行完
,方受天詔
。況金丹大道為鬼神所忌,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
,非大賢大德之人不敢傳
。即強傳而知之,鬼神不喜
,勢必暗降災殃
,促其壽數(shù)。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予自得龕谷仙留之旨
,以大公為懷,每遇志士
,便欲接引
。間或略示端倪,徐觀其后
,未幾自滿自足
,不能深入,竟至日久懈怠
,志氣盡喪
。其慳貪煩惱,甚於常人
。前后數(shù)人
,俱皆如此。噫
!此等之輩必是祖先無德
,自己無行,以是始勤終怠
,迷失真宗
,而不可挽回矣。予因自不小心
,失言匪人
,亦屢遭魔障。幸喜無大關系
,真寶未被竊去
。有鑒於此,后遂結舌
,不敢輕露圭角
,是必待有大力者傾囊付之耳。世之學人方入門戶
,直視神仙為至易之事
,而遂騙化十方,罔知所忌
。絕不思一絲一粒俱十方之血汗
;一飲一啄皆眾生之苦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幸钥陬^禪籠人者
;或有以假道法攝財者;或有以黃白術謀騙者;千方百計
,不可枚數(shù)
。異日欠下十分債賬,不知如何消化
。古人謂:“兩只角或有或無
,一條尾千定萬定”者,必此輩歟
?有志斯道者
,須當以德行為重,自立節(jié)操
,不要糊涂作事
,擔誤了前程。何為德
?恤老憐貧
、惜孤憫寡、施藥舍茶
、修橋補路
、扶危救困、輕財重義
、廣行方便者是也
。何為行?苦己利人
、勤打塵勞
、施德不望報,有怨不結讎
,有功而不伐
,有難而不懼,見義必為者是也
。能積德
,能立行,愈久愈力
,德服鬼神
,品超庸俗,高人一見
,決定入目,大道有望
。否則
,不積一德,不修一行
,妄想成道
,偶遇高人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謂可以欺人
,殊不知人之視己
,如見其肺肝然矣。更有一等不務本分之流
,作孽百端
,朝酒肆而夕花鄉(xiāng),口道德而心盜跖
,損人利己
,千奇百怪,不知自悔
,反怨自己無福無緣
,乃毀謗丹經(jīng)盡屬誑言。真地獄種子
,當入異類
,求其為人而不可得,何敢望仙乎
。吁
!德者,自己人世之事
;道者
,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
,仙道怎得成,可不三思乎
?
盡心窮理第三要
《說卦傳》曰:“窮理盡性
,以至于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芍M性至命之學
,全在窮理上定是非耳。窮理透徹
,則性能全
,命能保,直入無上至真之地
;窮理恍惚
,則命難修,性難了,終有到老落空之悔
。今之學人
,糊涂出家,糊涂學道
,糊涂修行
,生則既然糊涂,死時焉能亮凈
?性命何事
,而乃如此妄為耶!金丹之道
,包羅天地之道也
,竊奪造化之道也,至尊至貴
,至神至妙
,非容易而知。學人不想自己性命為何物
,不辨祖師法言是何義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妄想一言半語之妙
,即欲成道,日則浪蕩打混
,夜則高枕安眠
,以丹經(jīng)為無用之言,以子書為哄人之套
。詐稱有道者
,以錯引錯,妄冀成真者
,以盲誘盲
。即有一二信心之士,亦不過是走馬看花
,何嘗深用心思
,窮究實理。古人亦有謂“若還紙上尋真義
,遍地都是大羅仙”之語
,是特為不求師者而發(fā),非言丹經(jīng)子書為無用
。后人不知古人之意
,多借此為憑證
,而即置經(jīng)書于不問
,大錯大錯
。夫仙真法言,一字一意不敢妄發(fā)
,一言半語盡藏妙義
,不知費盡多少老婆心,為后人作階梯
,與教門留眼目
。而反毀之謗之,其罪尚可言乎
!即后之高人賢士所作所為
,總在古人范圍之中,究其實落
,未必高過于古人
。今之高人不哄學人,則古之仙真不誤后世也可知矣
。吾勸有志之士
,取古人之法言,細窮細究
,求師一決
,通前達后,毫無一點疑惑
,方可行持
,慎誤自恃聰明,而有己無人
;亦勿專聽梆聲
,而任人誤己;至于不通文字之學人
,亦須于俗語常言中
,辨別實義。蓋俗語常言中有大道藏焉
,特人未深思耳
。如“沒體面”,“沒人形”
,“有竅道”
,“好自在”,“顛三倒四”
,“隨方就圓”
、“隨機應變”
、“沙里淘金”、“無中生有”
、“七死八活”
、“有己無人”、“不知死活”
、“不顧性命”
、“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走三家不如守一家”
、“禮下于人,必有所得”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此等語天機大露
,何妨拈出一二
,作個悟頭,朝參幕思
。雖大理不明
,而知識漸開,與道相近
,亦不空過了歲月
。此窮理之學,不論賢愚
,人人可做
,果能功夫不缺,日久自有所悟
。但所悟者一己之私見
,不得貿然下手。倘遇明師
,必須徹始徹終
,追究個清白,真知灼見
,得心應手
,方不誤事。若知前不知后
,知后不知前
,知陰不知陽,知陽不知陰
,知體不知用
,知用不知體
,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
,或見元關而不知藥生
,或知藥生而不知老嫩,或知結丹而不知服丹
,或知結胎而不知脫胎
,或知文烹而不知武煉,或知武煉而不知文烹
,或知陽火而不知陰符,或知進火而不知止足
,或知溫養(yǎng)而不知抽添
,毫發(fā)之差,千里之失
,未許成真
。不但此也,且陰陽有內外
,五行有真假
。性命工夫兩段,先后二天各別
,有真有假
,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
,有真中之真
,有假中之假。此等機關究之不徹
,即行之不到
;辨之不清,即作之不成
。是以呂祖三次還丹未成
,后得崔公《入藥鏡》而始完功;紫清有夜半風雷之患
,重復修持而方了事
。如二翁者,神仙中之領袖
,些子不明
,猶有不虞,而況他人乎
?學者須當三思之
。
訪求真師第四要
古仙云:“若無師指人知的
,天上神仙無住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帧段蛘妗吩疲骸梆埦敾圻^顏閔
,不遇真師莫強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哉性命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