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井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8 20:57:28

《易經(jīng)證釋》井卦


孔子《宣圣講義》

井與困往來

。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此釋卦之用
。兼有其義
。如萃聚而升不來。皆取對待義言
。萃聚則升散
。升不來則萃不往。是舉其一
。足知其二。困之與井亦如是
。井為通
。則困為塞。困為相遇
。則井為不相逢。非必如此拘泥
。而文字中固兼見之
。井之通
。由于困之變。困極則變
。變則通。即窮通互易之理
。困之相遇
。則困在中而相惜也
。井以限于所居
。如上世老死不相往來。各附其井以生以息
。即三代井田之制
。仍存此旨。八家一井
。守望相與。一井之內(nèi)
。不復及于外
。故與外界無往來。而在井中則相存問
。故為通。而不相遇也
。然困之相遇
。與姤有別。姤遇者
。指柔遇剛。以五陽一陰
。陰生于下
。為遇之始。困則三陰三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コ稍庥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曰相遇。言柔剛互遇也
。遇雖若有合
。而不免于困。是遇不足解困也
。柔自揜剛。剛亦揜柔
。相遇之情
。反為相忌。忌妒之思
。發(fā)于利害之異。故姤與妒字近似
。謂諧則為姤
。忌則為妒。困之相遇乃非姤而成妒
。故皆

。陽困于陰
。陰亦困于陽。故六爻皆有困。而所困不同
。初三上三爻
。陰也。皆困于剛
。故以木石葛藟為喻。二四五三爻
。陽也
。皆困于陰。則非外物而屬于食用所需者
。故以酒食
。赤犮金車為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娪髦狻R嗉辞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食用具近
。尚有所困。遑向外物
。尋常便易之物尚困。何況在山谷林野之間
。故雖曰相遇
。實反相仇
。而井則與之反
。井雖限于所居。而能和睦其近鄰
。由鄰推而遠之
。則皆有相協(xié)助之用。故井為通
。而傳稱居其所而遷也。井之為通
。非通一切
。乃由近及遠。由親及疏
。逐類相通
。以成其道。故井不困
。不為地域所困也。井與困
。皆三陰三陽卦
。陰陽平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卜淳由稀斗礊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水在木上。亦為剛中之德
。九二九五
。得其中位。而九三六四
。合乎既濟。此所以能通也
。而在中互
。則為火澤睽。反為風火家人
。由內(nèi)而外
。實互家人之象。故同一井如一家人
。此與困之象睽者亦相反。家人內(nèi)也
。由內(nèi)而外
。推之天下可也。故井為困之反
。困窮而變
。乃至于井。井則困自解
。而人生得安其所矣
。井字象井之形
。而有條不紊。又如井田之制
。平直皆成方
。為以范人生。而有所守也
。又井之義
。不獨汲水之井。即如穽
。亦由井來
。故卦上為坎陷。若陷穽也
。又凡掘土深入。無論有水與否
。亦井也
。如眢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菥虻V石之井
。葬埋之井。皆井卦兼具之象
。不限于汲飲灌溉者也
。故爻辭有無禽
。則指陷穽也
。有射鮒。則指漁井也
。而皆不外于井之道
。井卦之象。上為坎
。水也
。亦土之陷下也。下為巽
。木也
。亦風之動變也。風行水上
。而反在水下
。木以水生。而反成水用
。此井之道。不外水木之合
。風土之需
。陽多在中
。陰多在外
。則水之德。亦取于火之助
。以三至五互離也
。水火既濟。為人生日用所關
。中爻孚之
。故井道實民生之本。今雖廢井田之制
。而井之有裨于農(nóng)耕及生活者至大。此周易以之與困相濟
。困窮由于不得其養(yǎng)
。井則得養(yǎng)。困阨由于不通其行
。井則能通
。故解困者井。所謂困于上必反下
。故受之以井
。井不離田野。不遠于民眾。此民生之原
。國家之基
。所謂下者。指凡民也
。民人在下位
。非如在上位之官吏。其生息動作
。皆國家之根本
。而要在能給民之食
。裕民之生。以安以和
。以蕃以庶
。大哉井乎。豈指一木一水之勞已哉

井。改邑不改井

。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汔至
。亦來繘井。羸其瓶。兇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卦彖辭也

。井困往來。困窮變井
。反為不窮
。則以數(shù)極必復。行極必返
。困之反為井
。窮之通。為得養(yǎng)
。井以養(yǎng)民
。其利在下。國之本也
。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本。民得食
。則生之本立。國有民
。則邦之本固
。此井養(yǎng)為天下之本。凡民皆依井以生以存
。以蕃以息。故國可變
。民不可變也
。邑可改。井不可改也
。民變則何國
。井改則何邦。故井卦彖辭
。改邑不改井。謂本不能改
。而民不能失所生存
。民眾雖賴國之保
。邑之聚。而非生存之本
。井則生存一日不可離者
。古之井田。尤為生民之源
。后世井田制廢
。而井道終不可改。則以日用汲飲
。為日食之本。灌溉耕種
。為生息之原
。他如濟河沼之用。助濯滌之功
。及仿井之形以作穽
。或開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蝠B(yǎng)魚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驗槁裨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切有類井者。皆井之有益于民生者也
。而最著者
。汲飲灌溉。為其首要
。實人生不可一日無者。城市之人
。或不覺井之需要
。鄉(xiāng)野之氓
。無不依井以生息。近人頗不知井之用
。以為河渠之利
。有大于井。雨水之澤
。有勝于井
。而忽于古人重井之旨。是謬也
。河渠之利固大
。而人力不易為。雨露之澤固肥
。而非時則弗得
。故防旱者必賴井以潴蓄之
。溝通之。分沛之
。是井足補河渠雨澤之不足
。且將以光大之
。發(fā)揚之也
。此井之用
。為民生不可少者。而邑則遷變隨時
。井則存留永久
。以其長保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我重農(nóng)之國
。尤為要焉
。故邑可時改。井不可移
。移井則失其民
。井與田地相連。無田地
。即無居民
。無井。亦無居民
。井在民
。如室之有礎也。此句明井道恒久不易改廢
。亦即示民生重要不可忽略之旨。蓋井在民
。惟日用飲食是務
。詩云。民之質(zhì)矣
。日用飲食
。井之所關。亦系于是
。故無喪無得
。言其所為。甚切近而樸實
。即詩所謂質(zhì)
。質(zhì)則得喪俱微。謂不與于天下安危
。時世治亂
。而惟日用飲食之求。故功不足以為榮
。過不足以為辱
。以在下也
。等諸細民
。渾渾噩噩
。無貪無欲
。故無喪無得。得失不存于心
。則帝力何有于我
。古之治民。皆本此道
。民惟樂其生
。適其服。無思無慮
。詩云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故守其位
。安于分
。而無所忮求。亦如井之自在
。不與于湖海之闊
。則風浪不生。不類乎山野之大
。則摧毀亦少。此井之為井
。由于困來
。為困以求通。遂卑其志
。隘其行
。以省于榮枯之感。憂樂之情
。自由自在
。不離不即。故往來井井
。有條不紊
。各守其道則不爭。各安其居則不妒
。故能井井往來
。亦如井田之畔岸也
。又以井字。平豎成方
。上下如一。井田仿之
。凡齊一方正不紛亂者
。謂之井井
。井卦之行亦如之
。陽在中而得位
。故能方直不邪
。外柔順而內(nèi)方正。合剛健文明之德
。孚直方大之行
。乃往來井井。如有范之者
。汲至汲字誤作汔
。汲指取水于井。若汔則猶迄也
。幾及也
。詩訖可小康。與井無關
。應改正之。汲至亦未繘井者
。言取水者至井
。而未持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浗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賴以汲水者。既未持綆
。則欲汲亦不得
。是徒為汲耳。故釋文稱未有功
。言有井之用
。而無汲水之功。有負于井
。非井之咎也
。汲者且至
。而忘其繘。是倉皇失措之象
。以水在井。非綆不出
。則未備繘者
。雖至井。亦無方使得水
。而以羸其瓶
。瓶貯水者
。因不得水。而用不著
。故曰羸
。言其失瓶之用。如物失用
。遂為羸弱
。為瓶不得水
。故為羸。以瓶空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辗σ病2怀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足也。羸即不充不足之義
。有井而無綆
。有瓶而無水。是務于名
。而乏其實
。故占兇。不必以瓶繘為限
。凡不足以致用而收功者
。均可為喻。蓋井之道在實
。實而有濟民生
。方稱其用
。今虛存其名。將何貴于井
。故兇
。猶曰害也。害于其事
。即害于民生
。井之為養(yǎng)
。原以救困窮
。今亦不免于空乏
。則何養(yǎng)哉。故曰兇
。以井之道
。本無得失
。而井井有條。若悖道而行
。反有空乏之憂
。兇害之咎
。此事在人為也。人知井之汲必以綆
。瓶之充必以水
。而先務其要
。豫善其事。則井不吝于汲
。水不乏于瓶
。則何兇咎之虞
。故彖辭言井道
。必重視之
。無以其細。而忽其工事
。忘其備具
。即喻細民雖無關輕重
。而生息之原。安危所系
。必時為撫字
。多予懷安。以得其心
。方得保其國
。此利用阜生之政
。不可緩也。民失所生
。則離心
。離則危。民不得生
。則怨懟。怨則亂
。危且亂
。豈非兇害乎
。故辭假繘瓶。以喻民政之不可有失耳
。即改邑一句
。已明示民為貴。國為次
。井為重

邑為末

。邑可改。井不改。國可變
。民不可無生
。民之與上。如井之與汲
。國家之財
。皆資于民。欲取民財
。而不為民求生
。欲充盈其府庫。而忘為民人辟其來源
。是何異汲而無繘
。瓶而乏水
。安得不占兇哉。瓶中之水
。井所出
。井無其儲
。何以盈爾之瓶。此言外之意
。文王憤殷紂
。徒知聚鹿臺之財
。備巨橋之粟。而不一恤民之苦
。取之不以其道
。斂之不諒其情
。是以假汲井羸瓶之兇
。微寓諷刺之意
。以不敢直言
。恐于咎不測耳
。故易辭往往委宛如此
。繹其上下文義
。自得其旨。

彖曰

。巽乎水
。而上水
。井。井養(yǎng)而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
。乃以剛中也
。汲至亦未繘井
。未有功也。羸其瓶
。是以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井上坎下巽

。巽為風為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矠樗R再阍谏蠟轱L
。如同體卦
。風水渙
。為風行水上之象。而易其上下為井
。則應為水上于木
。以風不得行水之下也
。故象辭木上有水。不曰風
。是同一巽。視其位上下而異其名
。不得仿渙卦例
。稱風行水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蛩酗L上。則當稱木
。木可在水下
。水亦可居木上也
。但釋彖辭。不曰木
。亦不曰風
。徑曰巽乎水而上水
。此義人或疑之。巽者卦名
。非物名
。而卦之取義
。則巽順也
。入也。此處蓋取巽入之義
。猶曰巽入于水中而上水
。上猶升也
。舉也。升舉之使上
。曰上
。非水自上之意
。則以風原在水上。即木之生育既成
。亦高出水上
。是巽不得在水下也
。今井卦巽在坎下
。祇宜稱巽入于水。而升其水
。水升則為風為木者降
。水上則巽下矣。以井之象
。固如是也
。井中有水
。欲汲之者。必以綆縋木具
。如桶類
。使之上
。是木入水中
。而汲水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
。斯名為井
。井之成用
。不得離水木
。亦不戾乎木入水
。以上水也。故井以木取水
。木原在水上或水外。以取水則必入水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虺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江心泉之汲者
。以長綆縋桶
。直達江底得之
。是在水下矣
。其他井雖不盡如是。但既稱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偛煌庖阅旧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水在木上為井
。井以養(yǎng)民為旨。民既有養(yǎng)
。生乃不窮
。故曰井養(yǎng)而不窮也
。此窮字。不獨指井之用
。亦示井為困之反
。困窮則井不窮
。改邑不改井
。以井在下位。為國之本
。民人之源
。民附于土
。亦附于井
。民不改
。井亦不改。而在卦言
。則二五皆剛
。剛中不變
。此不改所由來。為失剛中則改
。改則無復井之用
。故曰乃以剛中也
。明言事理固不改。即卦爻亦不可改
。然困亦剛中
。其他剛中者多。何以井獨不改
。是必合上下卦及中爻觀之。困之剛中
。而坎水反在兌下
。且中爻六三九四。同于未濟。不得象井
。故名困
。井則坎水在巽木上
。九三六四
。同于既濟。故象井
。而不能改
。改則非井
。無論改其一爻
。即不為井。井道必本既濟
。以汲水而上
。以潤物。以飲食
。及凡生民利物之功
。皆濟也
。濟則有成
。有功可言
。有用可著。斯民物所必重者
。汲至亦夫繘井
。汲字誤汔
。仍照改正
。以其欲汲而未持所需之綆
。是井之功不昭。雖水在井
。而不得出于井
。而有木有水
。不得竟井之用。故曰未有功也
。汲者志得水
。而忘其備
。是未盡其心力
。將何功可收哉
。且井之為用
。人所備也
。其汲取應用之物

亦人所知

。而不具焉
。是不得責諸井
。以井固未廢
。亦未枯涸
。猶存井之用
。而不見其功
。是非人之咎乎
。因其不得水
。而至羸其瓶
。此又可見瓶之無咎
。持瓶者之過也。人不知自責
。而諉諸井瓶
。推于其他。則所招致者
。決非福利
。故曰是以兇也
。言兇將由是而來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蛟晃纯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綆短不及泉也
。羸其瓶
。器小不勝任也
。言井泉深
。而所持綆不足
。汲水多
。而所持瓶過小
。皆不相稱
。遂失其用
。而占兇
。此亦一義
。總不外人事之未善
。工具之未良
。強欲圖功
。反見其害
。是亦人不能用井
。而負井耳
。譬之使人不如其材
。御下不以其道
。愛憎之見
。取舍之私
。不計其成
。徒徇一己
。是猶以短綆汲深井
。將小瓶取多水
。非徒無益
。而又害之
。釋文明示無功之由
。占兇之故
。俾人知自反耳
。夫井道水在木上
。是必以木汲水
。而必使木入水中
。抵水內(nèi)
。方孚卦用
。若綆不及水
。則木在水上
。是反井為渙
。渙散之情
。奚利于物
。何況羸其瓶
。所持者已狹
。所持者易盈
。器小不能語大
。材細不堪用宏
。則不勝任之兇。有如鼎之折足而覆餗也
。是未繘井者但無功。而未見害
。而羸其瓶
。則有兇
。是又過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搽U在外
。巽入在內(nèi)。外險內(nèi)入
。其情易乖
。猶以巽懦之夫
。當艱險之責
。憤事必矣
。內(nèi)巽而志入。是茍且偷安之象
。外險而易陷。是阽危多變之時
。此就上下卦義言
。固不免有未繘井之咎
。而恒履羸其瓶之兇
。智謀未周。勇力不備
。勉強僥幸
。何以言功
。狹隘畏葸
。安能免禍
。此井道以其平庸而成用
。亦以其簡陋而干兇
。其得其失
。正可互參。

象曰

。木上有水
。井
。君子以勞民勸相。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卦象辭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苍谫阖灾稀3赡旧嫌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名井
。以水惟井中汲取者
。在木上
。若以他木具盛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蛩疀]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蛘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象不常見。亦無關乎道用
。故獨取井為喻
。大過以兌在巽上。曰澤滅木
。亦水在木上
。而異于井
。則兌坎原不同
。澤中之水浸沒木。亦異于以木取水
。功用既殊
。情志亦別。澤風大過
。為木被水滅。水風井
。則水為木生
。是大過木不與水協(xié)。而井則水自與木和
。蓋井中之水
。地下之泉
。乘木而出井。成其養(yǎng)民之功
。潤物之利
。是水固賴木以達其用
。無木則徒有井
。而無以昭其功利
。雖有水泉。無裨于民
。無濟于物。又何取乎井哉
。故井道本諸水
。而成諸木
。二者合而后著其功。大其利
。是井道。人之潤澤
。猶云雨為天之潤澤也。云雨本諸天功
。井則成于人力。此人足以濟天地之窮
。助生化之德。于井道可以見焉。如天旱之時
。焦涸之地
。不得兩水之沛潤。又乏河沼之灌溉
。則生物將枯。民失其養(yǎng)
。物失其利。豈非天地之窮乎
。唯人鏧井以補救之
。掘土及泉
。則地中之水可出。深穴儲水。則云雨之余可留
。是以有生物之功
。養(yǎng)民之德。人之力也
。然創(chuàng)者人事。繼之者亦莫非人工。立其本原者人謀
。而發(fā)揚之光大之。亦莫非資于人力。故井道始終由人成之
。而必依于天時。合于土。宜備其物事
。方克有濟。故井道必合天地人物四者之力
。以致其用
。而永其利。便于行
。而大其功
。此井道本人道以久以宏。以光以遠
。民生所賴
。物利所資。為國家之基
。鄉(xiāng)野原隰之不可少者
。故易以列于卦焉。井之成也
。民亦安其生

井之立也。物亦興其利

。故君子無時不重井
。而其要則推井之利。以為民利
。盡井之方
。以和民情。則上古井田之制所由起也
。井田者畫田以井
。而井在田中。為民者
。又同飲用于田中之井
。是同井。猶今同村同里也
。居處不易
。耕作以時
。親戚相鄰
。作息一致。此我重農(nóng)之國
。其俗習皆指井為則
。故君子因井以尚農(nóng)。推井道以致民
。則象辭所謂勞民勸相者也
。勞慰勞也
。兼勤勞之義。相者助也
。兼保護之義
。以井道本于農(nóng)耕。農(nóng)事必資于勤苦
。必互為匡助
。所謂三時勞力。而后得秋獲
。居民聚處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出入相顧護
。而后民情親睦
。此鄉(xiāng)村善良風俗。至今猶存有者
。君子居其位
。惟安民為務。以能安其生
。樂甚業(yè)
。衣食不匱。事畜有資
。養(yǎng)生送死無憾
。憂喜吊慶各如其情。有事則致其勞
。合其力
。無事則通其好。同其安逸
。則農(nóng)事不廢
。而民居日洽。情誼益篤
。風俗日厚
。善則勸。過則規(guī)
。恤其煩憂
。慰其苦痛。其至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鰥寡孤獨
。廢疾皆有養(yǎng)。養(yǎng)之以時
。教之以時
。男女嫁娶以時。則民樂生
。而無怨懟
。家戶自給自足。而無饑寒病苦之情
。此上世盛治
。實有取于井道者也。故勞民
。則民雖勞不怨
。勸相。則民雖舍己財物
。而無吝色
。竭己心力。而無德色
。是以農(nóng)耕及時
。無荒歉之虞。友助自至
。無孤獨之患
。家以田為生之本。田以井為利之源
。其他蠶桑棉布魚畜森林舉可以為利者
。皆依時興措。無不井井
。民何窮困之憂
。物何苦窳之嘆哉。故井之功用
。不可盡矣
。因其用而致之民。則君子之責也
。民之懷土而來歸者
。雖逐之不去。何患乎乏用
。是足民即以自足
。利眾即以自利
。無他
。勞民勸相
。盡其心。竭其智
。以培其本
。而浚其源。則如汲井
。而有不得水者哉
。是井不窮。民不困
。國又奚窮
。上又奚困乎。知其本
。而致力焉。則事非難為
。不知其要
。而徒汲汲取于民。則將井以自困矣
。故象辭以勞民勸相四字。明民事之不可緩耳
。有國者其擇諸

初六。井泥不食

。舊井無禽。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初六爻辭也

。初六巽之初爻
。亦坤初六
。而在下
。與上六四應。皆為柔
。重柔無剛。地位又下
。故曰井泥
。泥者。井底土也
。井之下
。洼深之處
。惟有泥土
。則不可食。井以水為食飲之供
。汲至深及泥。故不食
。言不可食
。不能食
。亦不宜食也
。地位洼卑
。性質(zhì)陰濁
。沉淀于底。污湫難堪
。不食。猶不用也
。干以剛在下
。猶曰勿用
。坤之初六
。履霜堅氷至。為陰始凝
。亦不用也。故井初爻
。井泥不食
。即無所用之意
。言失井養(yǎng)之用耳
。而汲取至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娖錈o水
。無水則眢井枯井也。即非新掘之井。故稱舊井
。舊井者
。有井之名
。無汲之用
。有深陷之穴。無水泉之源
。則猶陷阱也。初與四應
。為坎之下爻
。合初二三四
。亦大類坎卦
。以兩陽陷入兩陰中也。故曰無禽
。禽謂設阱以捕捉鳥獸。今既非真阱
。以舊井已涸有似阱
。則無禽獸可得
。爻辭以初六陰柔在下
。既不得汲。而泥不可食
。又不得為阱。而無所擒獲耳
。禽擒古一字。非指飛鳥
。蓋大象雖類坎而非真坎

故有陷阱之形

。而無陷阱之效
。有深陷之穴而已
。既不為汲水之井。亦不成捕獸之阱
。總不外初爻不用之義
。初爻不用
。非卦之咎
。乃位之卑
。故不用
。無吉兇可言

象曰。井泥不食

。下也。舊井無禽
。時舍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初六釋爻之文
。恰與干卦初二兩爻。釋辭同
。干曰潛龍勿用。下也
。見龍在田
。時舍也
。今合見于一爻
。人多未明。則以井雖非干
。而全卦三陽三陰
。原備乾坤之象。初六雖為坤爻
。而九二九三九五
。則干爻也。且九二主內(nèi)
。九五主外。九三得中
。三陽皆得時位之正
。有孚于干行健之義
。故于初六
。備見干初二兩爻之辭
。辭由象生
。象由用見
。用之所備
。象乃著焉
。象之所兼
。辭乃合焉。井之初六
。陰在下。固與潛龍
。同一下位
。故曰井泥不食
。下也
。井泥屬陰之物。不食與勿用義相近
。以龍之潛。亦必于水之底
。而泥在井
。亦猶龍之潛
。皆深藏于下
。故曰下也。是位同在下
。而用亦同
。不以陰陽異其位也。陰陽未出于地面
。則其用不明。則不分
。不分則同
。此釋文均稱為下也
。但就其位言耳
。舊井無禽。而曰時舍
。與見龍在田同。則以見龍而在田
。仍為下位
。而非九五之飛龍
。在下雖有位
。而龍德未昭。德施待普
。有其位而無其德。則不可遽言進取
。故曰時舍
。舍與取對。又施也
。與舍同。舍即不取也
。蓋欲成其德
。達其用
。則必先舍
。時舍而后可時取。時者及時
。言見龍而在田。猶易逢憂患之地
。以田不能快龍之志
。則不得有圖于雄飛。有冀于大獲
。故宜時舍
。舍又止也
。即不前也
。井之初六亦然。既在下而不可汲
。雖有陷阱之象。而當不用之時
。則不宜幸圖有禽
。禽即獲也
。得也
。與舍字對。無禽無得
。即無所取
。即舍也
。言舊井不為阱
。自不希有所得
。阱險地。設阱者固希有得
。而初六非設者。故無得之志
。此宜舍也
。又設阱
。利物之陷
。而行人則重在遠避其害。是臨阱者宜舍也
。言知止也。止步勿前
。免陷入之災
。是時舍者。為己言
。宜舍所得
。為人言
。宜舍勿進
。皆時之宜也。既無獲獸之心
。則舍之以全物。既知可陷之害
。則舍焉以利行
。故釋文曰時舍也
。以阱既不宜自陷
。又不輕以陷物。雖初六陰險柔昧
。易陷之地。而以九二在前
。光明可照
。則自知止步
。而不終陷
。此雖有阱。而無禽也
。于人然。于獸亦然
。人知有險而避之
。獸亦知可陷而遠之
。蓋非真阱
。上無所覆。一見即知也
。若果為阱。則不易避遠。今初六與九二近
。故無所蔽。而舊井終不為用矣
。此釋文之義
。以干初二爻為相類
。故同其文
。使知井之道。重在養(yǎng)民利物
。而非殺民害物者也。當本干明德普施
。以厚其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涿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九二。井谷射鮒

。甕敝漏。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九二爻辭也

。九二居內(nèi)正位
。與上九五應。內(nèi)外皆剛
。剛中之德
。連前九三
。兩剛相接
。柔不與協(xié)
。井而曰谷。言其在谷中之井
。亦地位卑洼。如困初六幽谷之義
。井以穴土得泉
。而谷在山中
。雖有水而非江河湖沼
。則雖有井
。而非魚類養(yǎng)蓄之處
。以在山谷中
。不得魚。魚之蓄養(yǎng)
。必于池塘。魚之富多
。必于江海
。今井谷之中
。不獨稱魚
。且稱射鮒。何也
。鮒小魚。易生淺水中
。而曰射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姷悯V
。非其志也。射弋者
。田獵禽鳥之所用。今九二射鮒
。而在井谷中
。則亦猶彖辭所稱所持非器
。所備非用
。與事不適
。雖得亦幸
。故爻辭不以為吉。不稱其利
。所行既戾。所獲亦微。井谷雖可用畜魚
。而所畜之魚乃鮒
。是既悖井之用。則其功亦不足言
。所以取鮒。非網(wǎng)罟
。非釣絲
。而為弓矢彈丸所射
。是所持者不類
。則所得者亦不足數(shù)
。蓋九二重剛
。剛過易折。剛愎好自用
。雖有其位。不稱其德
。故行為乖戾
。以井之利在養(yǎng)民
。在利物
。今乃以得魚。而不足言
。所持者又非所需。則負井之用矣
。不過既稱射鮒
。是已有得
。猶未失其志
。在一已之利而已。然井猶在
。汲水者
。猶如平曰
。則其用未廢。不似初爻徒存井泥而無得
。故有鮒
。尚可汲。而以所持未善
。于魚然。于水亦然
。故曰甕敝漏
。則以持之具
。亦如彖所稱羸其瓶
。瓶小不能多容。甕敝且漏
。則不能久存。是汲猶不得
。有水猶無水
。有井猶廢井
。不過井自不涸
。不似初之徒泥。而所持敝漏之甕
。則更不若彖之羸瓶。羸瓶尚可略貯
。漏甕則將何以攜歸哉
。是九二之剛
。不得其道
。不適于井之用。雖有得
。亦不為功。雖有水
。亦不為用
。則為其小
。而失其大
。貪其易
。而忘其難
。明于私
。而昧于眾利。務于偏僻
。而害于重要之行。此則君子所弗取也
。而爻辭以為喻者
。欲人知剛過之害
。而戒于偏私之情也
。井谷雖廣。而人之行不稱
。井泉雖富。而人之具不備
。故徒得鮒
。而無他利
。徒見水之漏泄于外
。而無日用汲飲灌溉之功。是九二有負于井也

象曰。井谷射鮒

。無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爻辭所稱
。系由九二過剛。不得所與
。故行乖僻
。而所成悖謬也
。無與
。指剛不得柔相與
。不相協(xié)也
。困卦九四釋文曰。雖不當位
。有與也。明爻辭有終之由來
。以困九四
。下與初六應。一剛一柔
。得相與協(xié)也。今井九二
。所應者九五
。同為剛
。則不得與協(xié)
。故曰無與。無與則無所調(diào)劑
。剛以益剛
。內(nèi)則剛愎自用。不樂人言
。外則剛強獨行。不復慎密
。故所行違乎道
。而所至亦無成功
。如于井射鮒
。則非有得魚之情。如漏甕汲水
。則難望得水之利。是其失在不察也
。而不稱兇者
。則以正位
。猶能自全
。故鮒雖小。而猶可射甕
。雖漏而未為禍
。不過徒勞無功而已。此正位之可貴也
。設易其位。則災眚至矣
。故彖以來繘羸瓶占兇
。明其無位必有害
。由是推之
。井道不可不慎也。井之功用固大
。而必賴用之者盡心備物。則以上下剛中
。所得在是
。所失亦在是
。戒慎恐懼
。斯有得無失
。否則得不償失矣

九三。井渫不食

。為我心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捎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王明
。求受其福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九三爻辭也。原并字

。系求之訛。九三為巽卦之終
。上與六四同為人爻
。一剛一柔。恰孚既濟
。此井道所著
。濟則有功
。而三五同功異位
。皆為剛
。九三在下。故視九五有相求之志
。雖兩則不協(xié)
。得六四在中。合成離
。為文明之象。故九五為王明
。以得位而明德下臨
。九三受其福也
。然九三剛乖剛位
。在井之中。井中有水
。足資汲飲。以上與上六應
。外柔內(nèi)剛
。不能自固
。則井水外渫
。渫泄也。水由井泄
。則不堪食。以非源水
。不復潔凈
。而異于初之井泥
。初在井底
。污泥不食
。三在井中
。泄水不食
。不食同而所以不食則異。九三瀕于六四
。在卦為濟濟。亦有流通之象
。井與江河異
。非流而為渫
。流者水性就下
。其利甚溥。渫者水泉滲涌
。井之敝也。因其滲于外
。則污濁之物亦易混入
。故不食
。且水滲日多
。食者日少。悖井之道
。有戾于為井者之心。故見其渫而不食
。且為我而心惻也
。掘井之績。徒成滲泄之行
。是棄其前功。與九仞不及泉
。猶為棄井相似
。但不及水者
。力之不足
。猶人之咎。有泉而任其渫
。則非為井者之過
。是后人不免纘前烈。而輕養(yǎng)民利物之規(guī)
。則有心人。不覺乃惻然于中
。而內(nèi)疚也
。惻者悔之機
。不曰悔者
。以不及悔也。則井雖渫
。而猶可用。汲源非淺
。而渫不至涸。故不食者
。傷其水之不潴。而可汲者
。幸其井之猶在
。是九三之用
。得失各半
。以主井者尚有人。則何必自吝自情
。而憂慮無已。故利于王之明
。而求之則受其福矣
。王者位之尊
。九五也
。內(nèi)應九二。而互離明
。剛以加柔。如福之下錫。故因井之渫
。而心惻
。因汲之功而求王
。是可轉禍為福
。因害為利也。在井之渫
。水源不窮。推之于王
。政雖濫施
。而恩澤可沛
。是惟火之明
。允其求而受福也。由中爻九二九三六四互成兌卦
。九三在中。故有恩澤下及之象
。兌悅澤
。而用昭于下。以一陰上于兩陽
。陽蒸成云。雨沛為澤
。而九三受之
。是人事為王明之下施
。于天時為雨澤之下沛
。井因之而可汲。不以渫而憂
。民以王而得養(yǎng)。物以王而成利
。是王之明
。如天之雨澤也

象曰

。井渫不食。行惻也
。求王明
。受福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三內(nèi)卦之末。以望于外之六四九五上六
。兩陰兩陰
。相互以協(xié)
。實不違道
。故居心惻怛。不以一己之私
。忘大眾之利。故井渫不食
。而心惻也
。不食
。包不可食
。不能食。不得食言
。我自不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蛉瞬挥枋场=圆皇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爻辭特揭為我二字。明其在我不食
。由于我之心惻
。而釋文行惻。則兼指凡見者皆惻
。行惻猶曰所由惻。以見井渫
。遂惜之而不食
。即行路者亦同惻然于心。為慨夫世道之非也
。詩曰我觀周道
。彼黍離離。蓋不覺自心之悲也
。井者圣人所以養(yǎng)民而利物者。其用在水
。今任其渫
。豈不傷乎
。故不食又不忍食也
。心惻然于井道之廢。民生之窮
。物力之敝耳。井所賴以救困者也
。今且失其用
。則將何以免于困窮
。故不得不為之惻坦也
。然以可汲。猶可糾正之
。則必假在位者之德。

故轉而求王之明

。求而有得
。則眾受其福
。以王之明
。故求之有情。若非明王
。則方幸其渫也。而不復念及民物
。不念及先人
。不知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
。則德施亦不下及
。是求王必以王明
。明則不虛求矣
。行于惻隱者
。仁之端也。德施及于民物者
。仁之成也。九三人爻*
。有人道表率之象
。故代民物以求于九五
。合成文明之德
。則雖井渫。不足憂也
。雖不食。不足害也
。王明則可使渫者不渫
。而不食者食矣
。井道本以在下養(yǎng)民
。而其功則必在上先養(yǎng)其民。故九二九五剛中之德
。為全卦所望。象辭稱君子勞民勸相
。亦正欲上之養(yǎng)其民
。利其物
。上失其德。民失其養(yǎng)
。物失其利。則井失其用矣
。故井泥不食
。以其下不成用也。至井渫不食
。則不得諉之于位
。當食而不食。非司民食者之咎何
。而在下者。不得直責其上
。惟求其王
。王而明
。則民之福
。亦國之福。干九二所謂德施普也
。九三代九五。宣其德施
。則無不受其福矣
。求字明九三之情急而望切。亦本心惻而來
。以代眾而求。非一人之利
。不得責其諂上也
。細繹辭旨自知
。以九三上六為正應
。上無位而為柔。不足以代眾
。故求者惟九三也。

六四

。井甃
。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六四爻辭也

。六四外卦之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惨病6嶝橙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秉坤厚載之德
。居九三九五之中。有離明之象
。而與初應
。亦重柔也。柔得助
。而善培其基。故曰井甃無咎
。甃瓦磚之屬
。為井之需
。井以掘土得泉
。而必砌其外。以防其溢
。堅固其井口。以利于汲
。此亦井道不可缺者
。而何以見于六四
。不在初或上
。則初上無位。其用不昭
。初見井泥。而為舊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娖浞怯袌怨讨L也
。上六高而失位
。井道已窮。井用已收
。故亦不備。備亦不著其功
。惟四在中。而柔之所重
。柔以四始
。故建井者。于此具其甃
。甃具則井成矣
。故無咎。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
。井道不改。必以恒久為本
。故甃之具
。欲其不敝也
。因汲者眾
。易于毀傷。則有井將不適于用
。以甃之力。而后井可堅固
。是甃可免于毀傷矣。六四柔也而用剛
。故免咎
。亦不偏甚之義。四與二同功異位
。四多懼。原易得咎
。九二以剛在中
。且有甕敝之虞
。射鮒之戾
。則六四寧易自全乎。惟其得居兩陽之中
。如人目精。象井之口
。陷而不陷
。險而無險。是有甃之功
。柔以成其剛
。陰以協(xié)于陽。此所以無咎矣
。況近于九五。則得君之信
。介于九三
。則互濟之功
。汲者以為安
。井亦以為保。此坤安貞之德
。厚載之功。如坤六四也
。井既全其外貌
。其養(yǎng)民利物
。亦于焉明
。體既備夫安貞。用又達于利濟
。行既孚于厚載。功且協(xié)于自強
。六四人爻之外
。人道法地。則井甃之義
。猶屋之有基柱也。推之于事物
。皆有貞固之謀
。而免渙濫之害
。則可久可大
。民人之所依存。豈徒一井口之為哉
。時地所宜
。施措永當。則居中馭外
。柔能勝任
。道之契也

象曰。井甃無咎

。修井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井甃以細事成大用
。乃修井之所需
。修猶作也
。又整理之。補葺之也
。人之修井。如修其身
。身有未修
。必受其害。井有未修
。必見其敝。則行之所重
。用之以大
。無甃之井
。如未修之身
。身之未修。將何以齊家治平
。井之不修。將何以養(yǎng)民利物
。泉流為其本
。而井不得無閑。如江河之岸
。池沼之堤
。皆以防水之泛流而潰決者。惟有甃以維護之
。則井不敝。而泉不渫
。汲不浸
。而人不涉險
。故修井在坎之始
。以坎險易陷也。人道之宜
。自免于咎。工器之備
。自增其利
。為井如是。為道為德
。何莫不然。故釋文特以修井
。明爻辭無咎之義也

九五

。井洌寒泉
。食。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九五爻辭也

。九五全卦正位
。有干飛龍在天之象
。而以卦為坎
。一陽陷兩陰中。下為巽
。九二為應
。重剛不協(xié)。故以沉陷象井之寒泉
。以剛應為洌
。洌清香也。氣清
。味甘質(zhì)潔白
。洌如氷雷
。陽從陰化也
。故曰寒泉。以卦為井
。宜有甘泉。九五正位
。宜得甘泉。徒以陽之深陷
。雖甘而不免于寒。寒與溫對
。由體言
。則寒遜于溫
。由用言
。則寒勝于溫。蓋寒泉宜于食
。溫水宜于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仓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為寒地。當歲之冬
。亦寒時。故洌寒之泉
。九五得之
。而宜于食也
。此食字與初三不食正相對
。不食明其不當位。不宜食
。食則當于位。宜于時矣。而全卦僅九五一爻得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娛持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生固不能無食
。而不能不擇食。必以宜食始食
。不宜則饑渴至死。亦不食也
。井之養(yǎng)
。以民得所養(yǎng)。而亦養(yǎng)其君
。九五之食。君食也
。必民已得食
。始能甘其食
。若民無食
。雖食不甘。九五中正之德
。故得食而甘。雖寒而不戾于太和
。雖泉而仍保其清潔
。此剛中而當位
。卑已而勿辱
。恤民而有恩。膏澤下于民
。則民奉其食。如為井者得洌寒泉以食也
。六四修井未得食也
。九五洌泉。始得其食
。而見圣人先民后己
。先事后食之道。不獨于汲井然也

象曰。寒泉之食

。中正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五得正位

。居中以御下。即九三所稱之王
。王正位
。而行中道
。其德及乎眾
。則治道之成。而王亦享其福祿
。如修井者
。得寒泉之甘以為食也
。此食字包有食報之意。所謂于食有福
。非徒食之福。乃食福也
。福者德之報
。食者功之果。有食即得報
。即受享其功果也。井自初至五
。前皆不得食
。非不得食
。不能食其福耳
。九五有中正之德。始克享受寒泉之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娛持灰住1叵茸悦髌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自勉其力
。德日昭。力日積
。則必食其報
。而食字亦包人己上下言
。我已食矣
。人亦食之。上已食矣
。下亦食之。此干以美利利天下者也
。九五干主位
。故天下皆得食王之食。此九三所謂福也
。食雖指井泉。而井所得者
。不

止泉飲

。凡可以養(yǎng)民利物者
。皆井之功
。皆寒泉也。民得其養(yǎng)
。物得其利。皆食也
。皆如食寒泉之甘美也
。故釋文特以中正二字。明食之由來
。謂非其德位不能食。德位中正
。斯得其食
。一人得食
。上下無不食
。此方能稱九五之食
。以其稱中正之德也
。井以養(yǎng)為用
。養(yǎng)以食為先。九五食養(yǎng)已至
。天下皆樂其生。安其業(yè)
。則洌寒泉
。何異乎天之霖雨。地之江河
。其利其功。不可限量
。而九五何為哉
。順天之道
。盡地之利
。養(yǎng)人民之生而已。故無為而成
。井之道以成。國天下以治以平
。則更何憂乎困窮。何虞乎民食之不足
。物力之不充。又何患乎府庫之匱
。財用之竭哉
。民皆得食。則垂拱而治
。物皆得用。則天下康寧
。此中正之道
。以其位昭其德也
。習易者
。當于中正二字細思之

上六

。井收勿暮
。有孚元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上六爻辭也

。上六居終極之地。為井道之窮
。井至此已將終之時
。用亦隨之而盡。故曰井收
。收猶閉也。罷也
。歇也
。井之為用。原無窮盡時
。而卦爻則有窮盡。不曰井廢
。而曰收
。猶農(nóng)業(yè)之秋也
。農(nóng)以秋收為一年工作之終
。亦功績之成。則事業(yè)可暫罷休
。而施措亦告結束。收其器具
。歇其工作
。如收業(yè)然。且古時井之所在
。為市之所在。市就井地
。便農(nóng)民之交易
。利居眾之取舍
。有無相換
。生息乃全
。故收字兼市言
。即收市也
。井收市亦閉。來汲者既散
。至市交易者。亦歸其家
。井固不必復張
。市場亦不須再設。而井之利已著
。市之用亦昭。上六大終
。本坤代成之德
。故有收成之占
。在初爻井位未明
。井道方始。尚無收獲可言
。故曰無禽
。言無成就。無禽獲也
。至九五
。井道大彰
。井用全見
。故曰食
。言食其功績所得也
。過九五以上。又非當位
。不復如九五之食
。而積之已久
。致之已盈
。則曰收。言如農(nóng)事既成
。五縠畢登
。存之倉庫。儲以備平日之需
。是收字不徒指市井休息
。且兼指井之功
。利既備
。收獲已多。更宜臧于府庫
。留為日用。則收者
。收臧之也
。凡井所得之利。皆有其物
。皆可儲臧。以為久遠之計
。亦如水泉在井
。可潴之待時需也
。既曰收臧。應及時為利
。若過時不臧
。將耗于無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虮只驌p。皆失井收之旨
。故曰勿暮。原文訛幕字
。暮猶遲也
。緩也。勿遲緩言不及時收
。則暴棄之咎不免。猶谷物既
。熟宜及時收儲
。勿使濫費
。毋俾?lián)p害
。以重民生。而惜物力也
。又暮字包日暮言。則以井包市
。古者日中為市
。便于民眾汲飲
。而不誤其工作
。則有定時開放之制。且以市之所在
。人眾聚集。品類不齊
。易為宵小潛蹤
。盜賊竊發(fā)。故定于日中
。恐天晚為匪人之利也
。故曰勿暮
。亦古時無明燈電器
。一至日暮
。即黑暗不見。賊匪肆行之時
。良民易遭其害。故日中為市
。實防杜其禍
。凡災害無論天災人禍。發(fā)于光天化日者
。少而易防。固不獨盜竊也
。此勿暮二字
。包收市之時
。及收臧之計
。而以井言。則重在民之勞績
。物之功利。宜早為保存
。勿使遲晚
。凡易辭皆從象來。以坎錯離
。離有日昃之嗟。故不宜暮
。且上位窮極易變
。不可長久。亦以早時為得
。有孚元吉者。以上六既在上位
。柔以就剛
。故有孚
。且與中孚應
。九五上六初六九二九三

亦大類中孚。而非真孚

。故曰有孚。以有合耳
。既為井道之成
。實即民物之利。故占元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成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爻辭稱元吉。而在上位
。上乃窮極之地
。宜變與井道反
。何以占吉
。則以井道至此大成。井道在下
。而下卦多不宜于行。上卦卻漸利
。至九五始食其報
。至上六始為大成
。故以在上占元吉也
。元吉在上。與履上六大有慶也同義
。皆本卦用。必至上始著耳
。井以養(yǎng)民為本
。民養(yǎng)其上為用。九四以下
。皆養(yǎng)民之時。亦勞民之時
。至九五始得民之養(yǎng)
。至上六。則上下皆得養(yǎng)矣
。故曰大成。大成猶泰成
。亦與泰卦應
。泰以九三六四孚既濟
。而平陂往復
。于食有福
。井亦以中爻九三六四。與泰同
。而三五受福得食。是井之成
。與泰相似。故爻稱有孚
。即陰與陽有所孚合也。以有孚而得占元吉
。則元吉者
。井道之終。元與貞相往復
。貞之盡。元之始
。故曰貞下啟元
。貞者地道
。元者天道
。上六元吉。即明示地能承天
。下能奉上。人能合乎天德
。而上能得乎民心也
。天與民歸。非大成而何
。是要在九五之中正耳。有九五之中正
。乃孚上六之元吉
。有在上之勤施不輟。乃得井道之食報無窮
。上六原窮。以其善積
。故無窮
。此爻辭稱收。而釋文曰成
。收即成也
。收成者。食報也
。不自修積。將何收成
。此貴在六四之修也
。上六與九三應。剛柔內(nèi)外亦孚
。宜其占元吉矣。窮而不窮
。則困自不困
。此井之所繼困而稱不窮
。觀夫元吉在上
。亦可見不窮之義焉。

《宗主附注》

井卦上六

。占元吉。為易卦中少見之例
。以上為窮地
。窮必變。而前各卦
。如履大有頤大畜等卦。亦以吉占
。而皆為剛爻
。如履上九。視履考祥
。其旋元吉。釋曰
。元吉在上
。大有慶也
。大有亦稱吉
。頤上九則曰由頤厲吉
。大有慶也。是履頤兩卦之上九
。皆與大有上九相通。故釋文曰大有慶
。明其位雖極而德正明
。德明于上
。澤沛于下
。故天下皆有慶。書所謂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者也
。然此數(shù)卦
。皆以陽在上。若井上六
。則陰也。何以亦如履稱元吉在上
。后人多有疑焉
。要知履之元吉在上。與井原無不同
。雖一剛一柔有殊。而上位不異
。前已將初上爻不分陰陽
。詳加論證。則以初上無位
。雖有位而用不明。猶無位也
。故干傳上九曰
。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可見上爻亦同初之勿用
。位不足稱也
。位兼時言。位不易而時有變
。全卦至上爻
。時已盡矣。如一歲之終
。故不得稱位。猶歲已盡
。不得復稱時
。為其德用已窮也。必待斗轉星移
。歷紀更始。一歲之首
。為時之春
。方著其用。是上位用之不明
。即剛柔之不復分。初如嬰孩不分男女
。上如年老亦不分男女
。為已失男女之用。則雖有男女之名
。無男女之實。故初上不必以九六之殊
。有疑其占之異同也
。井之上六
。正與履上九同
。皆為德至道凝之日。功成行滿之時
。故履為大有慶。井為大成
。慶以情言
。成以事言。皆全體成熟之象。如

農(nóng)事之收成也

。蓋卦占元吉為至吉。元者
。始也
。義如第一。多屬二五正位或中爻
。而在初或上爻者。則例外也
。必以卦用所關
。時位所合
。然后見之
。明其必至是時是位。始得之也
。履之上九以禮治之既成。井之上六
。以民生之既遂
。一關于教
。一關于富。皆治平之本
。既有庶眾
。必先富之。此井養(yǎng)所宜重也
。既臻富裕。必先教之
。此禮教所宜尊也
。履以禮教定民志。井以食養(yǎng)安民生
。其德及于民。其功垂于后
。位益崇
。德益大。時益永
。澤益宏
。故必至上位。方占元吉
。元吉在上。則天下無不吉矣
。此明天人之合
。福祿之增。感應之昭
。生育之極。所謂位天地育萬物者也
。而必以人代天工
。始克見之。即以剛柔言
。剛出于干。柔本于坤
。履重性行
。故法天者多。井重物利
。故法地者多。是以皆稱元吉
。以乾坤合其德
。天地同其道也。而與人事亦有所關
。則視夫在上位者。能致力于民否耳

《宗主疏述》

一困井二卦往來

。即顛倒一卦成兩卦也。在周易序卦
。困與井所關甚大。亦如損益往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コ善溆谩髟弧I灰驯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升后受之以困。困于上者必反下
。故困后受之以井
。是困由升變。井由困來
。困窮之極
。變?yōu)榫6灿上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兌反為巽
。傳曰
。困
。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
。又曰
。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又曰。困以避怨
。井以辯義。觀此可見井與困實相反
。而互濟其用
。困本窮困
。不得有作為
。而內(nèi)剛外柔
。不得排其難
。以舒其志。故曰德之辨
。蓋以之試人之貞操。辨行之邪正
。所謂疾風知勁草
。亂國識忠臣。不有外患。不足以辨其所持
。不因多災。不足以練其性行
。此憂患為成德之本
。險阻為試能之機
。而困乃以窮而通
。不為困困。且得亨也
。此所謂避怨者也。蓋處安樂
。多尊榮
。怨謗必叢集之。惟自居艱苦
。履卑辱。不獨無怨謗
。且多加慰勉焉
。若井則以困之極。而自謀其出路
。知其難。而務安于狹隘
。故曰德之地
。言為人所歸宿之地。安身立命之處也
。因其無愿于外。則雖坐井而自寬舒
。因知多險阻之時
。則雖入井。而更寧貼
。此井能解困。且為困之變所必至者也
。故曰井以辯義
。言辨其時宜。遵乎中道
。不求于物
。有存于心。雖居于卑洼
。而不以湫隘為憂。雖屈于狹隱
。而仍能順守其正
。故曰井居其所而遷。言居而能不為居所囿也
。有其安宿。則能奮發(fā)其精神
。始于卑下
。則可期望夫高遠。如大學安安而能遷者也
。惟能安于所安。方能遷進于善
。此井為通異乎困之窮也
。困之通。惟君子能之
。井之通。則凡人可逮及之
。困以窮極之變而通
。井則以安安之遷而通。是所憑者殊
。而所行者亦別也。細繹二卦彖辭
。自能知之
。井彖以汲井未備繘
。而羸其瓶為兇。是言民不得養(yǎng)
。物不得生之象
。非僅汲水不得之故
。井以存水潤物資生為用
。井有水而不得充其用
。與有器而不能收其功
。皆人之過
。非井之咎。井困相反
。一窮一通。困于上而通于下
。故井位在下
。猶民眾屬下位也。下位者國之本
。上位賴以為保。為尊榮
。為安富
。故裕國先裕民。富上先足下
。此治世之道也
。困以不得于上
。反而就下
。兩陽由外而內(nèi)。先固其本
。以養(yǎng)其民眾。育其物利
。以求其最小最簡之養(yǎng)
。則先井。井之為用大
。而為之甚易。取利宏
。而得之不難
。以其本于天然

因于土宜。合于人力

。而充其物利
。四者俱備
。故井道者
。民。得養(yǎng)而不窮
。物得裕而不費。困以井解
。上以下安
。故井道至平常。而功偉大
。井象至簡陋。而用寬宏
。而在能適其時宜
。發(fā)其原力。備其用具
。充其功行。故彖辭但以無繘羸瓶占兇
。以見所失雖小
。所關必大。若非如此
。則不足以繘瓶為人之兇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浧考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值無多。有無強弱
。何與人之吉兇。而竟稱兇者
。為其失不在物
。而在民生。不為汲
。而為養(yǎng)民
。不為水之盈虛
。而為民生物利之窮通豐歉也
。生之本
。養(yǎng)之源
。民之所依以存。物之所因成利
。則不可以其細而忽之也
。卦坎在巽上
。是水已出
。其用已昭。而猶不善處之
。則自悖井之道也
。見其利而忘其害
。貪于前而罔恤于后
。此所以兇也。故井道天時
。而用在人事。人合天德
。斯為得之
。井字四正四方。而延其橫直
。永成方正均勻之界線。故井道如之
。由下而上
。由近而遠。推至無盡
。不離其界。而井之為物
。以掘土深入
。取地中之泉。資汲飲灌溉之利
。而其取汲之法
。必假木之力。入水之中
。攝水使上
。凡井所需。如桶
。如轆轤。如桔槕
。如其他汲水之物
。以及瓢勺瓶罍之器
。繩索之屬
。皆為所必備者。此井卦以巽入坎
。而象其義
。巽者木也
。風也
。入也。而坎
。水也
。深陷也
。以巽木之入
。取深陷之水。而上之
。則井之義備矣。而卦爻卻本二五兩剛
。居中得位
。以馭群眾。九三六四
。同乎既濟。以喻其效
。故井道足以濟困窮
。養(yǎng)民而利物。原為民生之源。而彖辭以汲至亦未繘
。井為未有功。羸其瓶為兇
。是有戾井之用
。何也。則以井之用本有功
。以其人之未慎
。遂無功
。井之道本非兇。而以其器之未良
。遂占兇。是猶有善策而不善施
。有良方而不善用
。則守成者。負創(chuàng)業(yè)之苦心
。在位者
。昧民下之情志也
。故曰汲至
。亦未云云。言及汲而未使繘及井之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娭恢场2粋浼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只知井有水。不求出水之方
。故未有功
。是人自失之。非井也
。而羸其瓶者。只圖得水
。而忘水之量
。只思有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宰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忘所持之不宜。是其占兇
。亦器與人之咎
。非井也
。井道不改
。則何時何地。皆有功
。皆不罹于兇。惟人之不臧
。器之不適
。斯無功而兇。蓋易明示井道之利害
。在夫用井者。即喻民志之安危
。在夫治民者
。民無生而亂者。茍得其治
。天下無不平。惟有不問民之情
。不省物之性
。剛愎自用。閉戶造車
。則何以服民心。而成物利哉
。彖辭之舉無功及兇者
。正以卦剛中在位。易于剛愎之咎耳
。譬之井而枯竭。是廢井也
。不得以其名而予之
。故剛中之德。指人而非井。然井果乖于汲飲灌溉之道
。則為井者之過。井無知也
。二五在中
。固重人道。以井而喻人
。非謂井即人也。觀于象辭即自知之
。井象辭稱勞民勸相
。此君子治國之要。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
。井困往來
。井以解困。困解即不匱矣
。故必先勤其民。勞民者
。勤之且慰之也
。勤勞其民。使有生業(yè)
。有成就。有依存
。而慰勞之
。則使樂其生業(yè)。志其成就
。安其依存。則使民無二心
。父子祖孫
。世世其業(yè)。農(nóng)耕工藝
。各得其所。則伙無游民。國無曠土
。地無棄材
。民無饑寒窮窘之苦。斯皆勞民之效也
。勸相者。孟子所謂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禮運所謂。民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孤獨鰥寡。廢疾有養(yǎng)
。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是謂大同
。則民人皆相保。而無離心
。親疏近遠
。莫不相愛。而如其分
。婚喪慶吊
。莫不相及
。而如其情。故居則

安其家

。出則樂其群
。有無相通
。憂樂相共
。財不富于一人
。物不私于一家。則貧富不爭
。利不為己。害不委人
。則恩怨泯跡
。此即均無貧。和無寡
。安無傾者也。在上勸之
。下民效之
。一道同風。莫不井井
。則井道之成
。亦治之極也。井以養(yǎng)民
。民以養(yǎng)君
。故必先重民生。而培其本
。民生依井
。國強在民。故有井則有民
。有民則有國。勞之而不怨
。取之而不仇
。則上下和。而遠近安
。民物肥
。而倉庫實。此教養(yǎng)之道
。莫不本于井
。有其國土者先庶之。民已庶矣
。先養(yǎng)之
。民有養(yǎng)矣。先教之
。此教本于養(yǎng)
。養(yǎng)本于眾
。而皆本于井。井兼富庶
。而行教養(yǎng)
。故上從水。明生之源
。下從風。明教之化
。中互家人
。明親族之和樂。中爻既清
。明民物之阜康。剛得中而柔來協(xié)
。下有本而上有助
。故君子勞民勸相。斯井道之成
。人道之立。治道之著
。三者皆備
。斯不困窮矣。井初爻辭
。以井泥不食
。舊井無禽
。釋井卦之初
。其用未昭。位在下而時未至
。故釋文明示其義曰。井泥不食
。下也
。舊井無禽。時舍也
。蓋井非以泥食民者
。今地位低洼
。抵于井底
。無水而徒泥之存
。則何以為民之食。是失井之用
。由于下位也。而下位勿用
。無論剛柔皆同
。故干初九亦以潛龍勿用。為其位在下
。猶言不足為用之意。如草木初有根芽
。不得明其功用
。功用不明。則何雌何雄
。何剛何柔。舉不可辨
。故不得以陽與陰
。爭執(zhí)其異同。物之初生
。無論動植及人。皆不分陰陽男女
。非體不分
。用不明耳。卦爻之分在于用
。勿用之時
。自無剛柔之異
。必待其用已著。為剛為柔之道已殊
。方可辨其孰得孰失
。孰利孰害
。故卦爻之用
。必至二爻始明。而井之初六
。上應六四
。重陰之象。尤易與陽混
。坤上六陰疑于陽必戰(zhàn)
。即重陰反疑為陽。為其極則變
。變則反
。反則陰陽不復如前分明
。此窮也
。而其初始亦然。則以尚未分陰陽之先
。亦成相疑之象
。是極以變而反
。初以稚而同
。反則為變。同則為和
。和者生之原
。變者化之機。如嬰孩之初生也
。無男女之分
。及其老也。生機已斷
。亦無男女之分
。則變也。故年老不生子
。而婦人無月經(jīng)
。亦如未成年男女。皆失其陰陽之用
。不復有剛柔之殊也
。無禽者。不用則不得
。無用則無功
。禽亦由用來
。井不成用。則無水可食
。阱不成用
。則無得可言
。故曰時舍也
。言當止則止。當舍則舍
。以時為辨
。舍字與師逐鹿無虞
。惟入于林中
。君子幾不如舍。舍字一義
。言舍鹿而弗追
。射希得之也
。以地不宜追獲
。故見幾而止。不如其己
。此則初爻在下
。井空無水
。井凝惟泥
。則無可得。亦無能得
。且舊井
。廢井也
。有陷入之危
。以非有所為而設之險。是見危知止
。則不涉于險
。故貴知止
。舍止也。以初爻合上九二反連上六互成艮卦
。艮止也
。原巽為入
。巽入則有陷入之憂
。艮止則有知避之智
。是在人之何去何從也。故曰時舍
。時止而止
。則免于害
。時止而強進
。則必罹于災。時舍而舍
。則雖無利亦無害
。時拾而必求有取有獲
。則必于貪欲之咎
。而成阱中之禽。是在慎于所用
。勿用而求用
。何啻入井以泥為食
。投阱以禽為圖乎
。此皆戾夫干初二爻之義。而不知地之不宜
。時之不至
。德之未大
。施以未普
。將貿(mào)貿(mào)焉。以得失為懷
。則何以免于咎戾哉
。故釋文就干初二爻文
。以釋井初爻
。蓋亦有深意寓焉。井卦九二爻
。以井合射鮒
。與甕敝漏二語。明示九二之用
。為不當于位
。則井卦各爻大同。皆如彖辭所稱
。汲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不克充井之用
。失養(yǎng)民之道。乖利物之功
。則時世所為
。人事

之咎也

。譬之井田之制
。行之數(shù)千年。三代圣治
。未聞有改革者
。而至秦孝公則竟廢之
。是非井田不良
。乃時世使之必變易也。井道亦然
。井以養(yǎng)民利物為主
。而后世反因以勞民殃物
。又豈井之不良
。亦時世之敝也。故井道久則必革
。此井卦之下繼以革也
。革則先去其利
。而徒見其害
。重變易不克依成規(guī)。尚新奇不甘仍舊貫
。故改革之際
。無不亂者
。其意固為撥亂反正
。其行則將以亂濟亂
。此歷來改革所不免者。而孰能如湯武革命
。順天應人哉。湯武圣人
。于其未定之先。猶不免有干戈之禍
。此古昔圣人不敢輕言改革也
。惟時世所至。不得不革
。不得不亂。亂則思革
。革則益亂
。此井道不可改。而其敝害
。亦終不可免。故有乖戾之行
。兇危之慮
。雖井亦無以逃避。是井道之敝
。敝于時世。井用之乖
。乖于人為
。人不自乖。則器胡不備
。時不先敝
。則人胡不良
。故未繘者時也
。亦人也。射鮒者人也
。亦時也
。瓶羸者物也
。亦人也
。甕漏者
。人也。亦物也
。皆相因而至
。豈井所及料哉。井之道未變也
。井之用未易也。而徒人事之非
。時世之殊
。則何咎于井。更何疑于井之辭
。辭指其所之
。即示其所變易耳
。不變則不有此辭
。所謂吉兇悔吝生乎動。不動則何有吉兇悔吝可言
。此九二雖正位
。而行仍乖戾。器仍敝壞
。位不能與時爭。爻上下乃相拒
。所謂無與是也
。上下異其情志。而利害抵牾
。君民異其好惡。而公私糾葛
。有養(yǎng)而不得養(yǎng)
。有利而不為利。皆同于無用之初
。則井道不可久矣。不然
。往來井井
。奚有射鮒之行。敝漏之甕
。見于九二正位哉
。非其時而為之。則反時為災
。故曰大畜時也
。無亡災也。得其時則災亦時
。此井之養(yǎng)
。不如頤之養(yǎng)
。為頤能養(yǎng)正
。井則剛中過甚。遂失其正
。失正則偏。偏則害矣
。故順以往者。家人之正
。逆以來者
。睽之乖。觀于中互
。即見其所同異矣。井九三爻以內(nèi)卦之末
。重剛而臨外六四爻
。剛柔相得。上接九五
。而與上六應
。上下相和
。雖剛在柔中
。如困之被揜。而剛多在下
。有升之飛揚
。是以九二九三雖不吉
。無相與
。而可用。有其時
。九三又合既濟
。溝通內(nèi)外。率群下以求于上
。而終受其福
。此井道之大。為民物所依存生息者也
。井在下而志于上
。猶益卦損上益下則吉。若用損卦
。損下益上則兇。故全卦以利物養(yǎng)民為旨
。物之利
。即國之利。民得養(yǎng)
。即上得養(yǎng)
。倉庫之財
。皆民物所出
。君上之食。皆民物所供
。是無民
。即無君
。無井
。即無民。故九三井渫不食
。為我心惻
。為我者
。為民也
。亦為其上也。民不得食
。上安能自飽
。有泉而任其渫。若有食而任其廢棄
。有財而任其虛糜。則用違其材
。器違其用
。如瓶羸而甕漏
。不足以達汲引之功
。何貴乎有井
。何重乎有民。財物不先及民
。則民無所用
。飲食不先足民。則民無以生
。將有民如無民也。則有國奚以為國
。有君奚以為君哉
。此爻以慨商紂之昏庸。徒暴斂其民
。而不省民之生。徒耗散其物
。而不培物之力。則如井之渫
。將何成井之用
。故曰求王明。始受福
。王之不明。將何福之求
。此忠君愛上之誠
。求冀王明。而復撫其民
。育其物耳。一求字
。何等悲惋
。人不得其愿。則呼天
。如舜不得于父母
。則號泣于旻天
。為哀其親
。而欲其悟也
。故曰求王明。求其明而不昏耳
。九三處下位
。不敢直干于君
。則不得不出于求請
。知其危。傷其暴棄
。不覺心惻
。而難自已
。始為哀求
。而冀其省悔。非忠孝之至者
。不得與于斯
。忠孝其君親。悲憫其民物
。則不徒惻乎心。而必求之
。必號泣之
。視民如傷之文王。于此求字足以見其心矣

《宗主疏述》

二井養(yǎng)之義。前已詳講

。而人生之養(yǎng)
。莫先于食。全易所講食養(yǎng)者
。以噬嗑與頤兩卦為本
。此義已見前
。頤為養(yǎng)正
。而卦象以兩陽包四陰。明食養(yǎng)之義
。必自口腹
。所謂觀頤自求口實是也。噬嗑則以三陽分錯三陰中
。以頤中有物
。象人口腹得食。故噬嗑者
。一般人之食
。頤者
。君子之食
。因食為養(yǎng)。則噬嗑者
。小民之養(yǎng)
。頤者。君子之養(yǎng)
。而井亦以養(yǎng)稱。且爻中歷舉食字
。如井泥不食
。井渫不食。井洌寒泉食
。皆以食為重。食即養(yǎng)也
。蓋井亦小民之養(yǎng)
。故取農(nóng)民為喻。農(nóng)業(yè)為生之首
。古昔無工商。惟農(nóng)為民業(yè)
。農(nóng)民因有所需。而不能自作
。于是以所有易所無
。而日中為市之制興。此即商業(yè)之濫觴
。原無以商為業(yè)者
。不過集中一地
。以物易物
。所謂物物交換是也。此種易物之市即自噬嗑始
。日中為市。即由民之食養(yǎng)所必需
。而其所在地。則井所在處
。故曰市井
。言人居以井為最適中。而汲飲又人家所必至者
。就汲為市
。取物既便
。擇物亦宜
。故古之市即井旁。井旁列置之物
。即民家以所有易所無者
。而其象
。則全取噬嗑卦
。傳已言及之。惟市所在
。即井所在
。則未指明。不知井即市場
。市井原一地。則因井亦以食養(yǎng)為用者
。井卦所稱食養(yǎng)
。非僅指水。所謂食不食
。非僅指一人一家
。皆包括民生日用
。必需者言
。故井養(yǎng)之義通于天下。而其為市。則以噬嗑與井原相錯對
。所謂體與用也
。水風為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鹄诪槭舌尽4讼群筇熵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相對或相交
。而八宮卦序亦正對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才c離。震與巽
。體即用
。用即體。體在此
。用在彼。原相通也
。如干與坤
。陽與陰。后天不能獨生存者
。則體井者用噬嗑
。體噬嗑者用井
。皆相交易
。而人法之。以成市井之制
。市即井也
。故井上六爻稱勿暮。暮誤幕即言收市勿暮
。亦即日中為市之義。以日中民當食時
。如有所需
。則攜所余者往井。以易所不足
。故至日昃即罷
。不待暮也。卦以離不取日昃
。而井之汲
。亦非暗中所能為也。井養(yǎng)之義
。前已述及
。與火雷噬嗑。皆民食之原
。民生之本。而井卦各爻所稱之食
。及九五寒泉
。九三受福。亦均指人民得食而言
。詩所云民之質(zhì)矣
。日用飲食
。見天保章
。為古今頌人福壽之詞。天之所保
。即民之福祿
。即日用飲食不匱。故井九五之福
。即民人之得食。而九五之食
。亦即天之所保
。福食原一事也。天之所保
。亦王之所賜
。九三求之于王而受福
。九五得之于天而有食
。亦一也。而天無形
。不足
。以指其所保何在
。則書所謂天聽自我民聽
。天視自我民視
。則天之心。即民之心
。天之所保
。即民之所奉
。則九五王食
。亦民之食也。民已有食
。而食其王
。則王亦有食。故所食比之寒泉
。以其情甘而潔白。民所心悅誠服
。供其勞力
。出其財物。以與其上
。得之不易
。故喻于甘泉
。取之不竭
。享之彌甘。而來自井下
。即猶民物之得自民人也
。民人樂事其上。甘供其食
。不以為苛。不招其怨
。則猶井泉香甘而寒洌
。飲之食之沁于心脾。無不知適
。無不暢達
。此惟九五得之
。以其中正之位
。中和之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耸芴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民之奉耳。故九三之福
。為王下施。九五之食
。為民上奉
。一施一奉。上下克諧
。帝力何有
。國用何憂
。故九五之有食
。天之福也。天既施其民
。復福其君
。民既得其福。亦以奉其君
。君民皆

得食。皆受其福

。故福食原不可分
。福雖多種。自食為首
。故俗稱火食曰福食
。明食之必由福致。無福則無食
。無食則無生
。生之不全。命之不保
。尚何福之可言。故有食即有福
。即天之所保
。細讀詩天保章。自知其義
。而易泰九三亦明示曰
。于食有福
。九三六四
。一進一退
。一剛一柔。成陂平往復之象
。即天人契合
。因果感應之情
。天以福賜人
。人以善答天。善斯得福
。而首見于食
。故曰于食有福。此與井九三受福
。九五得食之義正相應。亦以天之所施
。成民之福
。民之所報。為上之食
。以成天人上下互相報施之例
。此所謂往來井井者也
。往來即往復
。亦即泰九三無往不復。往來相互以成既濟
。上下互助
。居民共生。原無二道
。往者如是。來者亦然
。施者如是
。報者亦然。此所謂井井也
。亦即語云天網(wǎng)恢恢
。疏而不漏之意。欲望食報
。必先自施。欲望其來
。必先自往
。禮曰太上貴德
。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
。尤可證明。井養(yǎng)之道
。首重施報。厚往來
。觀于初六釋文
。舊井無禽時舍也句。恰與干九二德施普也同詁
。更可見井。首即重德施
。施即舍也
。時舍實時舍。時而施之也
。時而施之
。自時得其報
。故夫子講時字
。包食報食福之義
。施之于前
。則食報于后。施自初六始
。而食報僅見于九五
。可見食報匪易
。不時施之
。安望食報之日。此古人明德不少已也
。德積而道凝
。施勤而報至。在上者可忽此哉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11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太乙寶誥(注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中孚兌在巽下
。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
。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皆出氣也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測應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
,兇。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