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井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8 20:57:28
《易經(jīng)證釋》井卦
孔子《宣圣講義》
井與困往來
。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此釋卦之用
。兼有其義
。如萃聚而升不來。皆取對待義言
。萃聚則升散
。升不來則萃不往。是舉其一
。足知其二。困之與井亦如是
。井為通
。則困為塞。困為相遇
。則井為不相逢。非必如此拘泥
。而文字中固兼見之
。井之通
。由于困之變。困極則變
。變則通。即窮通互易之理
。困之相遇
。則困在中而相惜也
。井以限于所居
。如上世老死不相往來。各附其井以生以息
。即三代井田之制
。仍存此旨。八家一井
。守望相與。一井之內(nèi)
。不復及于外
。故與外界無往來。而在井中則相存問
。故為通。而不相遇也
。然困之相遇
。與姤有別。姤遇者
。指柔遇剛。以五陽一陰
。陰生于下
。為遇之始。困則三陰三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コ稍庥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曰相遇。言柔剛互遇也
。遇雖若有合
。而不免于困。是遇不足解困也
。柔自揜剛。剛亦揜柔
。相遇之情
。反為相忌。忌妒之思
。發(fā)于利害之異。故姤與妒字近似
。謂諧則為姤
。忌則為妒。困之相遇乃非姤而成妒
。故皆
困
。陽困于陰
。陰亦困于陽。故六爻皆有困。而所困不同
。初三上三爻
。陰也。皆困于剛
。故以木石葛藟為喻。二四五三爻
。陽也
。皆困于陰。則非外物而屬于食用所需者
。故以酒食
。赤犮金車為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娪髦狻R嗉辞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食用具近
。尚有所困。遑向外物
。尋常便易之物尚困。何況在山谷林野之間
。故雖曰相遇
。實反相仇
。而井則與之反
。井雖限于所居。而能和睦其近鄰
。由鄰推而遠之
。則皆有相協(xié)助之用。故井為通
。而傳稱居其所而遷也。井之為通
。非通一切
。乃由近及遠。由親及疏
。逐類相通
。以成其道。故井不困
。不為地域所困也。井與困
。皆三陰三陽卦
。陰陽平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卜淳由稀斗礊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水在木上。亦為剛中之德
。九二九五
。得其中位。而九三六四
。合乎既濟。此所以能通也
。而在中互
。則為火澤睽。反為風火家人
。由內(nèi)而外
。實互家人之象。故同一井如一家人
。此與困之象睽者亦相反。家人內(nèi)也
。由內(nèi)而外
。推之天下可也。故井為困之反
。困窮而變
。乃至于井。井則困自解
。而人生得安其所矣
。井字象井之形
。而有條不紊。又如井田之制
。平直皆成方
。為以范人生。而有所守也
。又井之義
。不獨汲水之井。即如穽
。亦由井來
。故卦上為坎陷。若陷穽也
。又凡掘土深入。無論有水與否
。亦井也
。如眢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菥虻V石之井
。葬埋之井。皆井卦兼具之象
。不限于汲飲灌溉者也
。故爻辭有無禽
。則指陷穽也
。有射鮒。則指漁井也
。而皆不外于井之道
。井卦之象。上為坎
。水也
。亦土之陷下也。下為巽
。木也
。亦風之動變也。風行水上
。而反在水下
。木以水生。而反成水用
。此井之道。不外水木之合
。風土之需
。陽多在中
。陰多在外
。則水之德。亦取于火之助
。以三至五互離也
。水火既濟。為人生日用所關
。中爻孚之
。故井道實民生之本。今雖廢井田之制
。而井之有裨于農(nóng)耕及生活者至大。此周易以之與困相濟
。困窮由于不得其養(yǎng)
。井則得養(yǎng)。困阨由于不通其行
。井則能通
。故解困者井。所謂困于上必反下
。故受之以井
。井不離田野。不遠于民眾。此民生之原
。國家之基
。所謂下者。指凡民也
。民人在下位
。非如在上位之官吏。其生息動作
。皆國家之根本
。而要在能給民之食
。裕民之生。以安以和
。以蕃以庶
。大哉井乎。豈指一木一水之勞已哉
。
井。改邑不改井
。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汔至
。亦來繘井。羸其瓶。兇
。
孔子《宣圣講義》
此井卦彖辭也
。井困往來。困窮變井
。反為不窮
。則以數(shù)極必復。行極必返
。困之反為井
。窮之通。為得養(yǎng)
。井以養(yǎng)民
。其利在下。國之本也
。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本。民得食
。則生之本立。國有民
。則邦之本固
。此井養(yǎng)為天下之本。凡民皆依井以生以存
。以蕃以息。故國可變
。民不可變也
。邑可改。井不可改也
。民變則何國
。井改則何邦。故井卦彖辭
。改邑不改井。謂本不能改
。而民不能失所生存
。民眾雖賴國之保
。邑之聚。而非生存之本
。井則生存一日不可離者
。古之井田。尤為生民之源
。后世井田制廢
。而井道終不可改。則以日用汲飲
。為日食之本。灌溉耕種
。為生息之原
。他如濟河沼之用。助濯滌之功
。及仿井之形以作穽
。或開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蝠B(yǎng)魚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驗槁裨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切有類井者。皆井之有益于民生者也
。而最著者
。汲飲灌溉。為其首要
。實人生不可一日無者。城市之人
。或不覺井之需要
。鄉(xiāng)野之氓
。無不依井以生息。近人頗不知井之用
。以為河渠之利
。有大于井。雨水之澤
。有勝于井
。而忽于古人重井之旨。是謬也
。河渠之利固大
。而人力不易為。雨露之澤固肥
。而非時則弗得
。故防旱者必賴井以潴蓄之
。溝通之。分沛之
。是井足補河渠雨澤之不足
。且將以光大之
。發(fā)揚之也
。此井之用
。為民生不可少者。而邑則遷變隨時
。井則存留永久
。以其長保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我重農(nóng)之國
。尤為要焉
。故邑可時改。井不可移
。移井則失其民
。井與田地相連。無田地
。即無居民
。無井。亦無居民
。井在民
。如室之有礎也。此句明井道恒久不易改廢
。亦即示民生重要不可忽略之旨。蓋井在民
。惟日用飲食是務
。詩云。民之質(zhì)矣
。日用飲食
。井之所關。亦系于是
。故無喪無得
。言其所為。甚切近而樸實
。即詩所謂質(zhì)
。質(zhì)則得喪俱微。謂不與于天下安危
。時世治亂
。而惟日用飲食之求。故功不足以為榮
。過不足以為辱
。以在下也
。等諸細民
。渾渾噩噩
。無貪無欲
。故無喪無得。得失不存于心
。則帝力何有于我
。古之治民。皆本此道
。民惟樂其生
。適其服。無思無慮
。詩云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故守其位
。安于分
。而無所忮求。亦如井之自在
。不與于湖海之闊
。則風浪不生。不類乎山野之大
。則摧毀亦少。此井之為井
。由于困來
。為困以求通。遂卑其志
。隘其行
。以省于榮枯之感。憂樂之情
。自由自在
。不離不即。故往來井井
。有條不紊
。各守其道則不爭。各安其居則不妒
。故能井井往來
。亦如井田之畔岸也
。又以井字。平豎成方
。上下如一。井田仿之
。凡齊一方正不紛亂者
。謂之井井
。井卦之行亦如之
。陽在中而得位
。故能方直不邪
。外柔順而內(nèi)方正。合剛健文明之德
。孚直方大之行
。乃往來井井。如有范之者
。汲至汲字誤作汔
。汲指取水于井。若汔則猶迄也
。幾及也
。詩訖可小康。與井無關
。應改正之。汲至亦未繘井者
。言取水者至井
。而未持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浗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賴以汲水者。既未持綆
。則欲汲亦不得
。是徒為汲耳。故釋文稱未有功
。言有井之用
。而無汲水之功。有負于井
。非井之咎也
。汲者且至
。而忘其繘。是倉皇失措之象
。以水在井。非綆不出
。則未備繘者
。雖至井。亦無方使得水
。而以羸其瓶
。瓶貯水者
。因不得水。而用不著
。故曰羸
。言其失瓶之用。如物失用
。遂為羸弱
。為瓶不得水
。故為羸。以瓶空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辗σ病2怀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足也。羸即不充不足之義
。有井而無綆
。有瓶而無水。是務于名
。而乏其實
。故占兇。不必以瓶繘為限
。凡不足以致用而收功者
。均可為喻。蓋井之道在實
。實而有濟民生
。方稱其用
。今虛存其名。將何貴于井
。故兇
。猶曰害也。害于其事
。即害于民生
。井之為養(yǎng)
。原以救困窮
。今亦不免于空乏
。則何養(yǎng)哉。故曰兇
。以井之道
。本無得失
。而井井有條。若悖道而行
。反有空乏之憂
。兇害之咎
。此事在人為也。人知井之汲必以綆
。瓶之充必以水
。而先務其要
。豫善其事。則井不吝于汲
。水不乏于瓶
。則何兇咎之虞
。故彖辭言井道
。必重視之
。無以其細。而忽其工事
。忘其備具
。即喻細民雖無關輕重
。而生息之原。安危所系
。必時為撫字
。多予懷安。以得其心
。方得保其國
。此利用阜生之政
。不可緩也。民失所生
。則離心
。離則危。民不得生
。則怨懟。怨則亂
。危且亂
。豈非兇害乎
。故辭假繘瓶。以喻民政之不可有失耳
。即改邑一句
。已明示民為貴。國為次
。井為重
。
邑為末
。邑可改。井不改。國可變
。民不可無生
。民之與上。如井之與汲
。國家之財
。皆資于民。欲取民財
。而不為民求生
。欲充盈其府庫。而忘為民人辟其來源
。是何異汲而無繘
。瓶而乏水
。安得不占兇哉。瓶中之水
。井所出
。井無其儲
。何以盈爾之瓶。此言外之意
。文王憤殷紂
。徒知聚鹿臺之財
。備巨橋之粟。而不一恤民之苦
。取之不以其道
。斂之不諒其情
。是以假汲井羸瓶之兇
。微寓諷刺之意
。以不敢直言
。恐于咎不測耳
。故易辭往往委宛如此
。繹其上下文義
。自得其旨。
彖曰
。巽乎水
。而上水
。井。井養(yǎng)而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
。乃以剛中也
。汲至亦未繘井
。未有功也。羸其瓶
。是以兇也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井上坎下巽
。巽為風為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矠樗R再阍谏蠟轱L
。如同體卦
。風水渙
。為風行水上之象。而易其上下為井
。則應為水上于木
。以風不得行水之下也
。故象辭木上有水。不曰風
。是同一巽。視其位上下而異其名
。不得仿渙卦例
。稱風行水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蛩酗L上。則當稱木
。木可在水下
。水亦可居木上也
。但釋彖辭。不曰木
。亦不曰風
。徑曰巽乎水而上水
。此義人或疑之。巽者卦名
。非物名
。而卦之取義
。則巽順也
。入也。此處蓋取巽入之義
。猶曰巽入于水中而上水
。上猶升也
。舉也。升舉之使上
。曰上
。非水自上之意
。則以風原在水上。即木之生育既成
。亦高出水上
。是巽不得在水下也
。今井卦巽在坎下
。祇宜稱巽入于水。而升其水
。水升則為風為木者降
。水上則巽下矣。以井之象
。固如是也
。井中有水
。欲汲之者。必以綆縋木具
。如桶類
。使之上
。是木入水中
。而汲水上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
。斯名為井
。井之成用
。不得離水木
。亦不戾乎木入水
。以上水也。故井以木取水
。木原在水上或水外。以取水則必入水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虺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江心泉之汲者
。以長綆縋桶
。直達江底得之
。是在水下矣
。其他井雖不盡如是。但既稱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偛煌庖阅旧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水在木上為井
。井以養(yǎng)民為旨。民既有養(yǎng)
。生乃不窮
。故曰井養(yǎng)而不窮也
。此窮字。不獨指井之用
。亦示井為困之反
。困窮則井不窮
。改邑不改井
。以井在下位。為國之本
。民人之源
。民附于土
。亦附于井
。民不改
。井亦不改。而在卦言
。則二五皆剛
。剛中不變
。此不改所由來。為失剛中則改
。改則無復井之用
。故曰乃以剛中也
。明言事理固不改。即卦爻亦不可改
。然困亦剛中
。其他剛中者多。何以井獨不改
。是必合上下卦及中爻觀之。困之剛中
。而坎水反在兌下
。且中爻六三九四。同于未濟。不得象井
。故名困
。井則坎水在巽木上
。九三六四
。同于既濟。故象井
。而不能改
。改則非井
。無論改其一爻
。即不為井。井道必本既濟
。以汲水而上
。以潤物。以飲食
。及凡生民利物之功
。皆濟也
。濟則有成
。有功可言
。有用可著。斯民物所必重者
。汲至亦夫繘井
。汲字誤汔
。仍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