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鼎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8 20:59:09
《易經(jīng)證釋》鼎卦
孔子《宣圣講義》
鼎上離下巽。巽為木
。木火同功
。曰鼎
。一則本鉆木取火
。供民熟食之義
。一則明以薪資火
。為鼎烹飪之象
。故卦取巽離之合
。上離火而下巽木
。巽又為風。木者
。生火之原
。風者。助燃之物
。故巽在離下
。示為烹飪之本也。鼎者器名
。而卦義重在其用
。亦如井卦取養(yǎng)民之用為義。鼎之用亦為生養(yǎng)之需
。人自有火以后
。未有不資于烹飪以為食。即未有不賴于鼎鑊以為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夷蠻之民。尚有不熟食者
。不足以為法
。故鼎養(yǎng)
。亦民生不可離者。鼎之為物
。金也
。其成用。則水火與木
。其所藉
。則土也。是一物備五行之德
。而水火主其要焉
。故卦本乎離。與井之本乎坎水者
。恰相對
。其下皆巽。巽則水可以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鹂梢苑R簧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既濟之象
。生成之功。天地尚依此升伏
。以成化育之用
。而況人乎。故井之用
。以水養(yǎng)民
。鼎之用。以火養(yǎng)民
。而皆賴風木以運之
。化之
。推而致之
。光而大之。故兩卦皆巽在下
。而坎離分主其上也
。離與巽合。則為火而非日
。巽與離接
。則為木者多。為風者少。然火固非風不燃也
。象雖木火
。用兼風氣。故稱名曰火風鼎
。不曰木火
。為木易見。風難知也
。巽于物
。為風或木。于用
。為順或入
。此鼎卦亦包有風順于火。木入于火之意
。實則互成其用而已
。順入毋多辨焉。辭以明揭其順入之義
。如井之巽乎水而上水是也
。木有質(zh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馃o質(zhì)。在未燃前木也
。既燃則為火
。既燼則木火同灰。故火者木所生
。亦五行生生之例也
。鼎取木之入火。而生火
。以成火之用
。故巽在下。明所自也
。傳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鼎以木火生化而熟物
。如天之化育
。萬物同新。非鼎能新之
。以變其原有而易為新生之象
。如天之春。變化其枯朽者。而更生之
。繁榮之
。以成新氣象。冬寒之后
。葉脫草萎
。春風一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枝茂
。前之凋敝者。忽欣欣然自盛
。前之枯槁者
。忽郁郁焉自繁。此非天地新之而何
。鼎之新物
。亦猶是也。就其成用
。亦有從新之義
。則鼎用金屬物。取其堅也
。如革之名革
。取其韌也。堅韌則能化變他物
。而己不損
。水火者。生化之主
。木者初生之物
。因三者之合。乃使舊者為新
。不良者為良
。不用者有用。此與革義相應也
。不過革重在變?nèi)テ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鼎則重在變生其新。此本末始終之事也
。
鼎革往來
。皆四陽兩陰爻卦。而革六二九五
。恰乎乾坤正位
。鼎則九二六五
。反乾坤之正。卻同地天交泰之象
。乾下于坤
。則巽于柔。內(nèi)陽外陰
。天道下逮
。如春夏之時。天地交道
。萬物繁庶
。故名鼎。鼎盛也
。隆也
。重也。崇高之謂也
。鼎古通頂
。頂。頭頂也
。亦高貴尊重之意
。古人以鼎烹飪。后世視為神器
。亦尊崇之也
。鼎字象形。而鼎鼐主和羹之責
。故稱宰相調(diào)和鼎鼐
。雖本書和羹之言。實亦取其在神器之側(cè)
。司傅保之職。宜中和之道
。贊位育之功
。蓋本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者
。可見鼎鼐之用
。足配天地生成之德
。賢圣化育之功。豈徒烹飪熟食養(yǎng)民已哉
。然同一養(yǎng)也
。養(yǎng)其口腹
。與養(yǎng)其身心。養(yǎng)其身家
。與養(yǎng)其國天下后世
。是在善推其用而已。圣王養(yǎng)己
。必先養(yǎng)民
。養(yǎng)民必先養(yǎng)賢。上則烹以享上帝祖先
。下則烹以享侯國臣庶
。皆資于鼎。是則鼎之功用
。不可量也
。夏禹鑄九鼎。以昭示天下
。天下遂歸夏
。而世傳之。湯武革命遷鼎建國
。以開基業(yè)
。天下服之。皆視鼎之所在
。為社稷之保
。宗miao之尊。得之者
。君臨四海
。失之者。放逐誅(諸
?)夷
。以鼎能養(yǎng)民也。民之所歸
。天之所予
。故革卦以湯武革命順天應人。鼎因隨民心所移而移
。偕民心之定而定
。是得鼎者。得其民
。失鼎者
。失其民。鼎之所關(guān)豈輕易耶
。蓋鼎為養(yǎng)民之本
。民得其養(yǎng)
。莫不來歸。民失其養(yǎng)
。莫不攜貳
。民之所視。天亦視之
。民之所聽
。天亦聽之。凡民之順逆
。必以國之賢者為依歸
。故養(yǎng)民者先養(yǎng)賢。湯武得賢且得民
。桀紂失民亦失賢
。故失賢者。鼎不得保存矣
。重器一失
。社稷同隳。賢愚皆離
。宗miao不享
。此鼎之動定。系乎存亡興替
。豈徒一器之得失已哉
。故周易以鼎次革。其意義實深遠矣
。
《宗主附注》
鼎取新
。為物數(shù)之更新。與革相往來
。革去故
。而鼎用新。成繼續(xù)變易之象
。窮則變
。變則新。此天道也
。如一歲由冬而春
。時序迭謝
。歲月以更
。則舊者有續(xù)。而窮者不窮矣
。鼎為器
。乃人生必需之器
。自燧人氏鉆木取火。教民熟食
。始有烹飪之術(shù)
。而鼎遂為人生要器。以烹飪必藉鼎也
。故鼎與井
。皆養(yǎng)生之物。實民生之本
。民未有不汲于井者
。亦未有不烹于鼎者。故鼎為家人主器
。傳稱鼎之后為震
。家之主器。必以長子
。民生雖賴鼎以烹飪
。而主持之者長男。如俗稱長房
。為代父治家之人
。在天道則屬東方木。而令為春
。春為一歲之首
。故鼎新之象。必見于震
。猶萬物之生
。必依于春。此鼎雖與革往來
。而實與震相連系也
。鼎之初。不過烹飪之用
。其后則為祭祀之供
。推而成社稷重器。自禹鑄九鼎
。列于miao堂
。于是有天下者。視若神器
。宗miao所在
。社稷所依。皆以鼎昭其象
。故國有變
。則鼎不保
。興王建都。名曰定鼎
。革命遷都
。稱曰遷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姸χ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不止一家主器已也。嗣后鼎屬宗miao之器
。社稷之尊
。于是非神地不設(shè)鼎。非miao廷不得置鼎
。非革變易君
。不得問鼎之大小輕重。斯鼎為國之所有
。帝王所保存
。非復如前家中烹飪之器矣。主器之長子
。乃變而為出帝之震
。同一長男。在前不過一家之長房
。今則已成天下之主
。故鼎之所用。亦隨時而有異焉
。然神器之鼎
。本出于烹飪之制。用雖漸大
。而源不可忘
。是易鼎卦。仍以烹飪?yōu)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后世烹飪
。固田鼎代以釜鍋之屬。雖非鼎之名
。仍本鼎之用
。則以易卦火風合為鼎。巽與離互成其用
。巽木離火
。仍取義于鉆木取火之始。而納薪熟食。亦不外木火同功之意
。此鼎卦大用。必以養(yǎng)民為先也
。至于茶鼎香鼎
。及一切有名鼎者。用或有殊
。其本源于烹飪則一
。故鼎為民生主器。亦如井不可一日無者
。細讀易辭自明
。
鼎。元吉
。亨
。
孔子《宣圣講義》
此鼎卦彖辭也。鼎上離下巽
。中藏乾象
。故彖辭賅乾四德之半。四德乾首元亨
。坤首利貞
。鼎用本離代乾。故稱元亨
。而以離六二
。黃離元吉。故曰元吉
。亨
。且兼巽之德也。鼎六五
。即離六二
。二五正位相匹。而鼎內(nèi)九二
。外六五
。剛?cè)峄ヒ住1咎┑靥旖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同泰稱吉亨
。合離泰之辭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姸嵓娑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由離言。應稱元吉。由泰言
。應稱吉亨
。由乾坤交錯而首乾言。應稱元亨
。合數(shù)者之德
。乃曰元吉亨。吉字非衍文也
。雖釋彖辭但稱元亨
。省去吉字。非謂彖辭有誤
。乃揭示鼎之大用
。在合乎乾。且以文句之便
。稱亨已足包吉也
。以巽柔在下。上行成六五正位
。乃法于坤
。離柔在中。而其下反以剛居二爻為應
。是本乾道也
。本坤者降而升之。本乾者上而下之
。因此協(xié)于交泰
。同于既濟。先天乾坤
。后天離坎
。水火既濟。為生化之原
。地天交泰
。為生成之始。故鼎者
。生化之所資也
。以木生火
。而熟物為民食
。因火化物而成象
。以養(yǎng)人民
。以亨神祖。其功不在天地生成之下
。天地生之
。不宜于養(yǎng)
。鼎烹而熟之。方通于生
。豈非鼎養(yǎng)之功
。純本乾大生之德乎。故卦中有乾
。且居下正位
。如乾九二見龍在田。德施普及之象
。德自下積。施自上成
。故德施之昭
。乃大人功行之基礎(chǔ)。而鼎效之
。鼎雖一物
。其用足多。上而祀天
。下而生民
。中養(yǎng)賢能。報酬功德
。以成亨禮
。其為用豈小哉。故德稱元吉亨
。而亨字兼烹與享三義
。以其通于一切。而率天下以成禮
。所謂嘉會是也
。以其著熟食之功。成養(yǎng)賢報功之典
。所謂燕饗大餔
。養(yǎng)老諸禮是也。皆有資于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婂柁o元吉亨之占。實由其用可以明之矣
。
彖曰
。鼎象也。以木巽火
。烹飪也
。圣人烹以享上帝。而大烹以養(yǎng)圣賢。巽而耳目聰明
。柔進而上行
。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
。而明鼎卦之用也。鼎象也
。言以卦象形
。巽兩陽一陰。初六如鼎足
。二至四如鼎腹
。六五如耳。上九如蓋
。是鼎之象
。而剛在中。如火在鼎內(nèi)以熟物
。巽順也
。入也。以木巽火
。即以木入火
。使之燃燒。而上有物
。則非徒燒也
。是為烹飪之象。蓋以木生火
。非盡為烹飪者
。而既象鼎。則必為烹飪無疑
。故名鼎
。明其用在于烹飪而已。烹飪者
。熟物以食
。為養(yǎng)生之資。物不熟不能食
。食亦不能養(yǎng)人
。是烹飪之旨。在養(yǎng)民
。而鼎之用
。亦為養(yǎng)人
。以人方知熟食之利。其他生物不知之
。亦不能之
。是所謂養(yǎng)生者。養(yǎng)吾人類
。然非止人之自養(yǎng)
。必追溯所生之本。天生之
。親育之
。則以自養(yǎng)者。亦必以報其生育恩勤
。而養(yǎng)神祖
。則祭享尚矣。祭祀有尊卑之序
。則非盡人能享天地者
。惟圣人則烹以享上帝
。圣人稱在位者
。天子是也。在上位代其下民
。致其祭享
。故享上帝。天子之禮也
。然非徒享上帝已也
。必推及人類之所仰望而利賴者。以廣其自養(yǎng)
。養(yǎng)民之心
。則必先養(yǎng)天下圣賢。圣賢非限于生民
。先民有德于民
。有功于世者。亦皆享之
。則必大烹以昭其養(yǎng)
。養(yǎng)猶享也。以敬禮言曰享
。以生育言曰養(yǎng)
。如孝親亦養(yǎng)也。以事存言曰養(yǎng)
。以事亡言曰享
。孝子不死其親
。則事亡亦養(yǎng)也。故圣王因鼎之烹飪
。既以享上帝
。復以養(yǎng)圣賢。圣賢為民所尊依
。圣賢得養(yǎng)
。民亦必得養(yǎng)。蓋養(yǎng)民簡易
。養(yǎng)圣賢則尊嚴
。雖不及養(yǎng)民。實則鼎養(yǎng)不得外夫民也
。故享字與亨同
。以其通諸天下無不亨也。無不亨
。則無不烹
。無不享。無不養(yǎng)
。圣人率之
。天下從之。圣人啟之
。天下縻之
。此鼎之重亨與養(yǎng)。而必自天子至于庶人也
。故鼎之制
。始于日用。終于祭享
。初為民生之具
。繼為宗miao之尊。則以其用由小而大
。由近而遠
。由微而崇也。故鼎之為器
。神器也
。著于miao堂。行于威儀
。止于莊嚴
。而不可視為尋常之物。則以關(guān)于享祀
。與養(yǎng)賢者大矣
。以卦巽在內(nèi)
。離在外。故曰巽而耳目聰明
。謂內(nèi)巽而外聰明
。則以離文明之象。光大之行
。因鼎之敬天而尊賢
。敦仁而重義。教孝而盡禮
。既承上帝之佑
。復得圣賢之輔。則書所謂明四目
。達四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