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恒卦詳解

網(wǎng)絡 2023-09-29 01:37:46

《易經(jīng)證釋》恒卦


孔子《宣圣講義》

易傳曰,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

,故次之以恒
,恒久也
,見周易下經(jīng)之序
,咸恒相繼之由來
,不獨以卦爻往來所關也
,恒上震下巽
,亦上下相對
,與咸同,咸為艮兌
,在西北與東南,恒則一居西南
,一居東北
,此就先天卦位言也,若后天卦
,則震為東方,而巽居東南
,二卦相接
,與先天對立者大異
,蓋以后天五行
,震巽皆木
,木屬東方
,故同在東,咸之后天方位上下
,猶相錯對,然以洛書位次
,坤艮異位,則艮兌亦復相聯(lián)
,上下相聯(lián)
,情志必合
,故咸為感
,而取喻于男女相投
,恒為久,而取喻于夫妻好合
,由卦先后言,咸為人道之始
,恒則人倫之成
,夫婦克諧,家室乃固
,人生孽息不絕,實以恒之繼咸
,而開家道之基
,奠人類之本也
,以卦象言,震為二陰一陽
,巽為二陽一陰,合成三陰三陽
,剛?cè)峋鶆颍诲e得當
,有如泰卦
,蓋以初易四
,則地天泰也
。震為雷,巽為風
,風雷相薄,而男加于女
,以震為長子
,巽為長女
,其分同
,其為匹,故如咸之少男少女
,易和而克配合長久者也
。除咸恒外,則為既未濟
,中女中男,相當相得
,而為人物生育發(fā)展之象,卻不限夫婦男女也
,與恒反者
,為風雷益
,與咸反者
,為山澤損
,損益既濟未濟
,雖皆三陰三陽卦,而因上下易位
,情志乃乖,既未濟姑弗論
,益之與損,正猶恒之與咸
,咸以男下女
,損則剛加陰
,恒以剛勝柔
,益則下抑上,此四卦各致其用而皆不同也
,恒以長男居外,長女居內(nèi)
,一內(nèi)一外,分別治事
,此如夫婦治家
,分司內(nèi)外之象,而卦爻上多陰
,下多陽
,以多從寡
,故震巽各以其道
,而致其功
,震動巽入
,巽弱震強,兩相和洽
,以劑于平
,此所謂天道之大則也
,人取之以為法
,故名恒
,猶常也
,三綱五常,千古不變,恒之為常
,正以其如既濟之定
,永不變易也。

傳稱

,咸速也,與恒久亦反
,速言其驟,久則永也
,速志其捷
,久則迂也
,以咸象少男少女
,情熱而意促
,恒則象長男長女
,心平而氣和
,故其名各不侔也
,然以恒震動于外
,以陰之表率
,巽順乎內(nèi)
,以為陽之仆從,是其孚于人道之正
,而原有可久可遠之義,如咸則以男下女
,以陽逐陰,反其主從
,是固不可久遠者也
,不過咸取感通為用
,僅在初交之時
,又以艮善止
,情動而弗越禮,故仍為人道所本始
,恒為震在外
,以剛行剛
,幸得巽順
,以柔濟之,方克諧和永久
,以齊其家,而大其姓
,故夫唱婦隨,家道之正
,男外女內(nèi)
,人生之防
,此固準情酌禮
,而為治世之大則也
。恒之為用
,有喻于日月常明
,晝夜不息
,以成其悠久之德
,為其能代明也,日月非同時明者
,同時爭明,則反不明
,惟能相繼代明
,始順承天道
,而永久常明
,恒之能恒
,亦以巽能順震
,柔能濟剛,兩不相猜
,各成其用,此所以能久也
。蓋上下陰陽,恰相匹配
,內(nèi)外情志,恰相孚應
,而中互兌乾,為澤天夬
,與天澤履
,夬則快于心
,履則立于禮
,是情已暢而性不失
,德已固而行有防
,宜其恒久而不變也

,亨
,無咎,利貞
,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卦彖辭也

。恒以久為用
,凡可久者必亨
,不亨則不久
,天地之道,以久不變
,而其德用,以亨不窮
,不息則久
,不窮則亨
,人物亦然
,恒之能恒,正以其亨通不窮
,故四德首亨,與咸有相同
,皆以情之動
,為用之先也
,咸為少男少女
,愛悅之情
,初動于心
,恒則長男長女,和樂之情
,終成于事,既為人情所發(fā),天下莫有不應
,既為兩志所同,天下莫不相從
,故其亨也自然
,而推之久且遠
,以迄無盡
,此亨之所見也
,天下人物眾矣
,茍情動以正,而處之以和
,則無賢愚貴賤,莫不由是以成其匹配
,大其族姓,此所以為大亨也
。以不屬先天不必著其性于外
,故四德亦略元
,明乎夫婦之道
,非如父子發(fā)于天性也。亨既為之首
,則推之行止,罔不順成
,故占無咎。既進而亨
,退而無咎
,可久可遠
,可為可守
,故行孚利貞
,明亨之道
,充乎性情也
。乾曰利貞者
,性情也
,有利足以和義
,立家道之正
,有貞足以干事
,守人道之常
,此恒之為家道人道之大本,而一切皆見夫利貞之德也
。四德有亨與利貞,且占無咎
,則進退有常,行止有方
,而卒致其用
,更有利于行
,故曰利有攸往
。蓋恒以可久成德,可久必可大
,可大必有為,有為必有行
,利有攸往
,言其可充其德,而致之遠大
,傳之無窮也,以震動于外
,而巽順之
,剛見于表,而柔濟之
,比于夫婦諧和,家室燕樂
,則由齊家推之治國平天下
,無不隨措而宜,所謂宜其家人
,可以教國人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者
,皆推恒之用
,而可證其利有攸往也。

彖曰

,恒久也,剛上而柔下
,雷風相與,巽而動
,剛?cè)峤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恒亨
,無咎
,利貞,久于其道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
,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孔子《宣圣講義》

此釋彖辭之義

,明全卦之大用也
。言恒之命名
,以其德用之能久
,何以能久,則由卦之剛上柔下
,因咸為男下女,陽反在下
,今恒承之
,陽出于陰
,女下于男
,乃為剛上柔下,以共致其能久恒之德用
,剛上柔下有二義,上為震陽也
,下為巽陰也
,一也
,震自咸之艮
,變而上升
,巽自咸之兌
,變而下降,二也
,故曰剛上而柔下,以一而字
,明其所自變也
,雷風相與雖先天居對位
,有相薄之象
,而后天則連接
,成相與之情
,以震巽同為木而同方,上下相連
,終始相續(xù)
,震起巽止,剛表柔里
,如日與月,晝夜繼明
,如冬與夏,寒暑繼行
,以孚于天地
,承順清寧
,以契于性命
,動靜利貞,此其所以稱恒
,而克達其久且大之名
。恒亙也,在天則日月連亙
,在地則水陸連亙,在卦則震巽連亙
,在用則剛?cè)徇B亙
,連則不絕
,亙則不歇
,不絕則終始如一
,不歇則變化無跡
,如人之至誠永不息,如道之至一永不二
,以二合一,以柔濟剛
,斯成恒久之德,而乃孚于天行
,故曰巽而動
,剛?cè)峤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言恒之陰陽
,恰得其平也
,上下相匹
,往來相翕
,?nèi)外相協(xié),終始如一
,此由其上下震巽相應也。二者皆以木旺于春
,致其生成之功,達其繁育之能
,順其和諧之情,遂其進退之心
,故恒彖辭稱為亨
,無咎利貞
,以恒克久于其道也
,惟亨而利貞,宜其能久
,以其和于性情,宜其孚于道也
。道賅天地
,天地一成不改
,是其恒也
,博厚高明
,振古常新
,是其悠久無疆之德,而克稱恒久不已也
,因恒而久,久而遠
,遠而大,是以利有攸往
,言雖持久而不自畫
,有常而不自囿,是以日進不已
,而成其恒
,終則有始
,如天之行
,寒暑往來,日夕晦明
,皆以其恒而能進,久而能新
,此即終則有始之德用也,茍終而不復始
,是窮于其終也
,安得謂之恒乎
,如歲盡不春
,夜盡不明,是不能恒
,安得久且大乎,人或以為恒則不變
,而不知變乃恒
,或以為恒則不進
,而不知進即恒
,然變而不失其常
,進而自順其方
,正天地之道也,可徵夫日月之光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此天道之恒,以其能順變而循序以進
,合德而相與代明
,故以變成其恒
,進遂其恒
,圣人則之
,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此圣人至誠無息,以配天地之恒
,而德業(yè)常新
,教化永存,正人道之恒
,仍不外夫剛?cè)嵯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終則有始
,以孚于亨利貞者也
。觀其所恒二句
,以明證恒用之大,而恒之所發(fā)
,則莫不昭其情,情動而正
,志合而光明
,如夫與婦之齊其家
,以延其宗也
,此人之恒,亦人之情
,推之天地之情,萬物之情
,皆可于此恒中見之矣

《宗主附注》

恒卦義為久

,以恒字從亙從心
,古亦與亙字通
,亙有延長不絕之意
,如連亙橫亙互
,皆指長遠連接之象
,亙古猶永古
,亙天猶連天
,而恒又明指人有常心
,永久不斷息者,如恒心
,恒產(chǎn),皆長久持守不失不斷之謂
。在卦言
,震巽合
,震動而巽順之
,陽擧而陰從之
,故能永久相隨
,不致中途間歇,此易教以之比夫婦相處
,由兩情相協(xié),而成百年偕老之緣
,兩志相投,而啟一姓繁衍之業(yè)
,是因其有可久之道
,而后成能久之行,故名恒
,言其心如常,而行止如一
,雖經(jīng)歷事故
,而此心不渝,故字從心
,亦明其必先有恒心也
,恒與益,一正一反
,恒則就上,益則就下
,恒則益陽,益則益陰
,以其兩協(xié)
,而能共成德業(yè)也。由恒言
,夫唱婦隨,家道之正
,由益言,上安下樂
,世道之平
,此二卦皆取相得益彰為用
,而所成可同久大也
。恒則可久
,益則可大,可久可大
,人生德業(yè)
,孰有愈于此者乎
,此恒繼咸
,立家道之基,繼人道之本
,而為易下經(jīng)之首,實有其故矣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孔子《宣圣講義》

此總釋全卦象辭

,以明人道也
。恒為久
,久必先不變
,而德尤以能久不變?yōu)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二三其德則事無成,信不立也
。書稱咸有一德,恒繼咸而明其大用
,亦以一德為則焉,傳曰
,恒德之固也
,恒以一德,可見恒之為德
,必一而固,能一則始終可守
,能固則動定不移,蓋即立不易方之謂也
。立不易方
,言其有守有為
,慎終如始
,處變而不變,應常而如常
,此致中之功,用極之道也
,故稱君子
,為其德足稱夫恒
,而行可協(xié)于咸有一德者也
。雷風之合,剛?cè)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乃能立不易方
,反此則否,故風雷益上爻辭曰莫益之
,或擊之,立心勿恒
,兇。更足明恒之可貴
,而見辭義必本諸卦象也
,以卦象雷風相薄
,風從雷為順
,雷下風為逆,以震陽巽陰
,震剛巽柔,陰必隨陽
,柔必協(xié)剛
,如恒為正
,若益則反矣
,況益上爻居窮地也乎
,故有立心勿恒之辭
,明其與恒恰反也。恒為常為久
,必先不二方能常
,先不變方能久
,以二則紛
,變則改
,紛則難守,改則難持
,此君子因恒而志于立不易方也。夫立必有與立,性命之正
,道德之全,固為人所守持者
,而非故使不變不二者也
,蓋能以常御變
,以一處二
,則雖變不失其守
,雖眾不紛其心
,即以恒卦卦象為本則也。雷風豈無變而不紛者哉
,惟天能以不變不紛,用其變與紛耳
。雷鳴而萬物動
,風起而萬物揚,其變與紛
,蓋可知矣,天道卻無所用其變紛
,以天之能恒也
,故雷必鳴于春風
,必定其向
,非時為害,非地為災
,災害者,非天之常
,君子所警畏者也
,時地者乃天之常,則君子所師法焉
,此立不易方,為人道之恒
,亦以合天之恒也

以互卦言,中互兌乾

,為夬履二卦之象
,外互坤乾為泰否二卦之象
,皆恒卦包含其道者
,不獨與咸為往來,與益為顛倒也
,由夬履言,用多取履
,以震在上,與兌為比
,故有立不易方之辭
,謂履立也
,有所立必本乎禮
,履禮也,不易方
,猶尊禮而固守之,持躬之道所先也
,依外互為坤乾
,義取于泰者多
,而震自坤化
,巽自坤出
,坤有定方
,已見坤卦講義,為其靜順先利貞
,故六二爻辭,以直方大為德用
,明其有守不移
,如泰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
,而致其一,用其常
,以孚于悠久之道者也,故恒象辭概括其義
,而揭立不易方四字
,使習者知恒之有通于坤與履泰三卦之用也
。震本長男
,一陽在上卦,巽本長女
,一陰在初爻,以卦爻言
,陰包乎陽
,以上下言
,男先于女
,二者相得,宜其有所立而不變
,有所守而不紛,此立不易方
,不獨人道當然
,天地之德亦必如是
,如天之歲時寒暑以調(diào)
,日月明晦以度
,如地之方位溫涼以辨
,物產(chǎn)水陸以分,皆有所宜而不能變
,有所至而不能改
,此即天地之恒,亦猶人道立不易方也
。夫立而易方,是不信也
,行而無守
,是不貞也
,皆與恒相反,為其不克久而常
,正而順也。剛之見也
,必有其一定不移之方
,柔之昭也,必有其永守不失之位
,此道也,易之大則也
。圣人為辭
,純本天地自然之德,陰陽至定之序
,故立不易方四字,乃本恒象而來
,非故為之辭
,讀者要就此義從卦爻求之
,方明易象之微旨
,易辭之精義耳。

《宏教附注》

恒象辭最簡

,而意最宏,為其孚于全易之旨
,能探其本而推其用也
,蓋易以不易主變易
,不易其常
,主易其變,常變之道
,一以貫之。立不易方
,正其不易也,而能廣恒之德
,以成君子之行
,正其以不易而主變易也
。天不變
,故御萬變而不窮
,道不變
,故應萬變而俱當,此恒久之由來
,亦圣人至誠無息之所本也
,惟其不易
,乃能不息
,若時易
,是所謂逐變而化
,瞬息不存者,豈能以觀事物之變
,為紛亂之宰哉,故不變
,方能應變
,不易方能隨所至而成其德
,此立不易方
,非無所為也,正以無為而無不為
,如立于至中,則八方皆歸一覽
,若自無定所,更何察身外之事物
,明時地之宜否耶
,故立身處世,皆當以恒象辭為法
,而因時之變,處地之非常
,當事之轉(zhuǎn)移靡定
,則尤宜謹記此語,毋徒置身紛亂中,而不自拔耳
,言立已賅行,有所立
,方可推之于行,立若無定
,將何以行
,恒卦以是為義
,故傳稱為德之固也

初六

,浚恒
,貞兇,無攸利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初六爻辭也。恒以震巽合

,下卦為巽
,初六即巽初爻
。巽風也
,初在下,風行向下
,有深潛之象,初二為地爻
,初猶在地中,故乾初九為潛龍
,而恒初六則為浚恒
,浚猶潛也,浚土使深
,如浚井取泉,浚穴藏物,皆掘地深入之意
,巽為入,風又善入
,穴空來風
,隙裂滲氣
,明風之遇孔必入也
,初爻處地中,故有浚入之用
,且以在下之陰爻
,陰主降
,已居極下
,再降勢必深入地中
,故浚恒,言其深入以成恒也
,然卦之大用,非徒本巽之入也
,必上協(xié)于震之動
,非徒取陰之降也
,必外孚于陽之升
,以卦德原自初始
,至上終
,從下而上為大則,有內(nèi)而外為大用
,今浚恒反于此義,既悖卦德
,又違震用
,雖合于巽之入
,陰之降
,將無以繼其后,則何以全恒之用
,濟夫上之震
,外之陽哉。是以巽言浚為利
,以恒言,則浚為不吉
,為宜進而不宜退
,宜出而不宜入
,宜升而不宜降
,宜推之外而不宜返沉于內(nèi)也
,故占貞兇
,夫貞為守固,為持堅
,原非兇也,而以初六知入而不知出
,知沉而不知升
,徒蔽于貞
,而不克推其利
,是忘上下相維之志,而生內(nèi)外相攜之心
,是以兇耳。既兇矣
,自無利可言,以其不良于行
,自不得有獲于外
,潛而且陷,入而且錮
,降而永沉,內(nèi)而不復知外
,已失中和之用
,更何利之占哉,故貞在他卦爻多吉
,而恒反兇
,正以巽已入矣,陰已降矣
,今又益其道而浚之,執(zhí)其義而貞守之
,則其兇而無利
,已可見矣

象曰

,浚恒之兇,始求深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初六在下

,原勿用之地,又系陰爻
,宜自振之時,今乃以沉潛之情
,求深邃之行,致與上遠
,與外違
,若非在恒
,則將沉渝不已
,終于不拔,是自棄也
。釋文以其始用而求深入,明其罹貞兇之占
,無攸利之果
,不宜入而自入,不宜沉而自沉
,非求深于始
,而無獲于終,即昧夫進退之義
,悖于中和之道,而徒以柔順為志
,zangmi為能,是其害之成
,由于誤解巽之用也
,巽本賅進退之用,而有風行善變之才
,又兼以震之奮迅,有飛騰成物之德
,初六雖在下,不得悖此義
,而貿(mào)然求深也
。深與淺對,求深者必忘淺
,內(nèi)與外對,志內(nèi)者多忘外
,皆偏也
,況初爻始用宜淺,而所行宜志于外
,若反而求深內(nèi),猶深閉固拒之意
,勢將不能與震合德
,大悖恒卦之旨矣
。恒之為道
,以久而不變
,然體用異也
,用必求其速而變
,即巽之本德也
。初爻用之始
,即違之,則全卦之用
,將敗于一爻,是其為貞反兇
,為深反無利
,與以上各爻殊也
。夫求者志所欲也
,必德用不足而后欲之,巽善入而陰善降
,無求深之要,而有向外之需
,乃自求深以拒其外
,是自絕于震動之陽
,徒深藏奚用之
,故宜藏則藏為利,不宜藏則藏為害
,宜深則深為吉,不宜深則深為兇
,視乎時地而異也
。深固非兇
,貞亦屬四德之一,徒以初六時地不宜而已
,讀者勿疑其辭而忘其通可也。

且浚恒貞兇

,乃取卦位之變
,而推其用
,不獨以初爻在內(nèi)也
,先天之兌
,后天巽位
,先天之震
,后天艮位,而后天之兌
,履先天之坎位,后天之坎
,履先天之坤位
,而先天巽位
,在后天坤居之
,是凡涉此數(shù)卦者
,皆有交互變通之用
,與乾離艮震卦之相通正同,故天火為同人
,水地為比,此其顯者
,今恒因卦位之變
,巽乃變兌
,而加于坎
,以成澤水困之象,與水風井相通
,故有浚恒之稱,浚取澤與井為物象
,言浚之為用非澤即井
,而其直接受之者
,則水與土也
,水坎主之,土則艮坤主之
,恒之初六在下,又互艮象
,其爻為陰
,乃坤本爻,故有困與井之用
,困為水有所壅
,而不能暢流
,井為水沉于下
,而不得蒸化,皆失水之大用
,是浚恒雖冀其久,而失其用
,雖求其流
,而失其大化
,雖守其內(nèi)
,而失其中和
,故曰貞兇
,明其不當守而守,不當深而深
,是悖夫時地之宜,而不克卒成恒之德用也
。恒以震巽合
,雷動風行
,本為善變而能振作者也
,今反自類于澤與井,以成其困
,則將何以致恒之功哉,此釋文責其始求深也

《宗主附注》

恒卦彖辭稱其備三德,有亨利之占

,而爻辭則多兇吝,且不宜于貞
,何其相反如此
,蓋恒為上震下巽,雷以動為用
,風以變?yōu)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動變不居
,則德用無常
,故卦名恒,正以其不易恒也
,天地以恒而久,而能先用其變
,以制其動
,傳曰恒以一德
,又曰
,恒雜而不厭,以此二語
,即可見恒之為恒,包括變不變
,動不動二義,人道因變以求不變
,因動以志不動
,乃有立不易方之象辭,即所謂處變而不隨變
,順動而不亂動,蓋本于天道無常
,人情不一
,而求其所以常,所以一之道
,以致于德之固也,而期于恒以一德之效
,則雖雜而不紛吾心
,雖不厭而能足吾志
,如雷動必以時
,風變必有方
,方與時者
,動變之軌
,而卒致于恒久者也
,故爻辭不吉者
,因乎動變而不能自守也,彖辭吉者
,鑒于方時,而終有所持也
,二者異同
,不外性與情
,內(nèi)與外之別
,本乎性以一其內(nèi),則恒而吉
,依乎情以紛其外,則雜而不吉
,是在人自致之耳

又曰初六浚恒之義

,尚有未盡
,浚與溶同,深也
,掘土使深也,而土深必有水
,故字從水
,如浚井浚穴之類,皆去土以蓄水之用
,又如河沼淤塞,則浚之
,以去泥而多積水也
,是浚之用,必因土之多
,水之寡,去土以益水
,而志在利用水之運行與積蓄
,皆有所為也。井泉之深
,足以供汲飲,河沼之浚
,足以便舟楫
,水蓄則用大
,水深則利溥
,如灌溉之備,洗濯之需
,又其小焉者。其德則見于坎與兌焉
,坎為水
,兌為澤
,水流則坎之用
,水止則兌之功,因其流止之殊
,遂有動靜之異
,浚者欲其止而能流,靜而能動
,合坎兌之德,以竟夫天一生水之旨
,而充夫乾陽利涉之行
,是即推恒之用
,以見天地悠久之道
,必備水土生成之功也。故恒初六以浚恒稱
,是非偶爾求深者也
,然深固可成水之德用,而徒止而不流
,靜而不動
,又足以阻水之功,是以有貞兇之占
,言雖浚無補于利涉,雖深無益于潤澤
,徒求深于始
,而不克成廣大之用,雖志浚以恒
,而不及化蒸之行,是其貞為不宜也
。巽與震合
,比于坎與兌,則恒變?yōu)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困將安為,是其兇由于困也
,反困為?jié)
,則有約縮自足之義,亦無以體恒久廣大之心
,是初六之浚為不宜,而求深為不常也
。讀者須合坎兌困節(jié)四卦參之
,方明貞兇之由來,一陰一陽之變易
,而升降動靜系焉,一初一終之交互
,而利害得失辨焉
,此恒初六之兇
,非貞之咎
,浚之過,乃時之非
,地之異也
。始而求深,則終將不達
,內(nèi)而自浚,則外無以推
,反其道以用之
,則利害吉兇,隨之改易矣。

九二

,悔亡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九二爻辭也。九二居下卦之中

,得內(nèi)卦之正,乘時當位
,德成業(yè)大之象
,則異于初六之沉淪在下
,困守于內(nèi)
,故占悔亡,亡猶無也
,內(nèi)貞外悔
,九二有守能貞
,自無悔矣

象曰,九二悔亡

,能久中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恒九二守中不失
,體天道之不息
,持貞不懈
,本坤德之無疆,而成其悠久之用
,故曰能久中也
。蓋久為乾爻,二屬坤位
,乾加于坤,陰和于陽
,剛?cè)嵯鄥f(xié)
,位正時良,行止咸宜
,動靜有方,既得中行
,乃占悔亡
,中而能久
,德用奚量
,雖不及吉兇,已見其有慶
,雖不著利害,已宜于行與藏
,此恒九二本巽順之柔
,上孚震動之剛
,推坤之承天代終
,達天德以周四方,天履地載
,正以主內(nèi),中以行外
,博厚高明
,不息不二
,則以時言曰久
,以位言曰中,以道言曰至
,以德言曰大,中大至久
,四德具備
,則恒之大用,于此足徵之矣
。以在卦為乾之始
,合之成地天泰
,泰無不平
,謂陰與陽,剛與柔
,永均平也,以二至四互乾
,五至初互坤
,故有泰象,又自三至五為兌,則合為夬與履
。夬者決也
,快也,履者立也
,禮也,皆有守有為能中能久者也
,故九二以之而占悔亡
,言無可悔也
。天長地久
,日月中天尚何悔哉,行之失宜則悔
,一切皆宜,尚何悔哉
。此悔亡者
,明其用之至
,道之大
,無不可也。讀者爻合各爻參之
,則知無悔之有道矣

九三,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貞吝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九三爻辭也

。恒九三亦出于乾
,與乾九三同有重剛失中之象
,雖初爻為柔,而隔九二不相協(xié)
,剛不與柔接,陽不與陰孚
,則恒而不恒矣
,故曰不恒
,明九三之用
,異于全卦,其德悖于恒久之義也
。恒以德明,無德則無以見其恒
,是所謂恒者,皆指德言
,天地之恒
,以其高明博厚之德,日月之恒
,以其光明輝耀之德,人之恒
,亦以其至誠不息之德
,唯德有恒
,唯恒在德
,故九三不恒
,即其德之不能久也
,德之不恒
,用將難永,德之不久
,業(yè)奚由大,則九三不恒其德
,將無所成
,無所見
,內(nèi)無以守
,外無以行,是羞恥之所來
,而必有所受者也
。或承之羞
,即言將受羞辱而生愧恥,因德之不久
,不克長相保,用之不恒
,不克永相和,則必乖離背戾
,以為人譏誚
,傾頹敗毀,以貽眾笑罵
,則羞辱之至,有不克免矣
。曰或者
,以九三過剛
,剛猶有所長
,茍能知其不恒,而速悔之
,則仍可不承其羞辱
,是在人之行止如何耳,與乾九三九四辭稱若與或者義正同
,唯失德在于能改,不恒在于能返
,改過則德可復明
,返己則恒可自致
,是九三免羞之道
,在能自悔,悔與貞反
,悔則變以就新,貞則守以保舊
,此貞之不宜于九三
,乃時地也
,故占貞吝
,知過不憚改,則不吝
,怙過不早悔,則終吝
。吝者謂剛愎自用
,不肯改悔前之非也,故改過不吝
,吝即有過不改,而不改即貞守不移
,執(zhí)一不變
,是非貞之吝,乃因貞以成其吝
,故在他卦爻貞皆吉,而恒則否
,與初六貞兇正同
,以孤陽獨剛,內(nèi)無所與
,外無所交
,一意孤行,將何以免于羞辱哉
,此九三之羞,由于恒而不恒
,而其或免
,則在于改悔
,以就于中道
,中道不失,其德乃恒
,而后得道多助,自無羞之可承矣
。夫恒以一德
,德之不一將何恒乎
,如人為臣妾
,不得其主,將何守乎
,九三與五同功,主指五爻
,而恒五爻為陰
,九三不甘屈服
,乃與之悖,是求無辱
,而辱反至
,唯有自悔戒其剛愎
,以復于中和
,則德可恒,守可固
,更何患乎無所助哉。

象曰

,不恒其德
,無所容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恒九三與六五應
,六五為柔得正位,而中間九四
,與初六協(xié),而九二間之
,兩柔爻皆不與合
,又介于九二九四兩剛之中
,剛而無所諧
,健而無所與,故有承羞貞吝之占
,而釋文稱為無所容也,六五爻辭曰恒其德貞
,九三則曰不恒其德貞吝
,可見九三六五恰反其用
,蓋六五柔得位而協(xié)于九二
,內(nèi)外相諧,上下交孚
,故能恒,不似九三重剛失與也
。九三以剛在中爻
,為人道之始,剛本難合
,中易失群
,加以四爻又為陽,徒剛無柔
,有體無用,正如人之高亢無偶
,孤僻無親
,則將誰與哉。無所容有二義
,一言己太剛不能容物
,而物亦遠之,一言人皆剛
,不能相容,而我亦獨行
,以此兩因
,遂成獨往獨來,落落無合之象
,是由九三時地之所為也
。君子知幾,貴在能改悔其非
,反復其道,因中爻互乾
,而遵乾惕若厲之誡
,外卦互坤
,則偱靜順代終之行
,以合為地天泰,則陂平往復
,而內(nèi)外以協(xié),上下以和
,是孚既平之義
,而成裒多益寡之用,以恒之倒易則為益
,益則柔反在中
,剛反居外,其道大異
,其德自殊,此爻辭有或字
,明其由人道改其數(shù)也,果如是改悔其用
,則剛以柔行,貞以亨用,更何患乎不容哉
。我能容人
,人亦容我
,虛則善受
,柔則易與,此道行所貴
,恒與不恒,即由此一剛一柔
,一虛一實辨之矣
,故九三為不恒,而六五為恒
,初六雖兇,亦以恒稱
,上六與初同
,可見柔之能恒
,而恒之不宜剛也
,剛則易折,況兩剛相遇
,有不抵牾者乎,此九三無所容
,實以爻之過剛也
,以互卦為乾為兌
,二至四互乾
,三至五互兌,為夬與履之象
,夬以剛用,故有決絕之義
,履以柔用
,故有安和之稱,亦即一正一反者也
。九三在中爻
,果本原卦爻象,則同于夬
,若改悔而孚于益,則近于履
,是皆重在能悔耳
,九二稱悔亡,以正位而得與
,初六六五協(xié)也,九三不悔
,則羞辱且至
,剛原不甘屈辱
,而屈辱反隨之來
,是其行之不中,德之不和
,易教重中和,中孚一卦
,兩陰在中
,反之為大小過,則陽在中
,過則不中,九三之羞
,正以其過也
,因恒全卦有類大小過,皆本末弱也
,合之大小過二卦爻象,則可知恒之不宜貞守所由來矣

九四

,田無禽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九四爻辭也

。九四外卦之始,即震之四爻
,震為雷為陽
,下接巽為風為陰,風雷相薄
,陰陽相蕩在三四爻之間
,乃見其勢力之相推
,角逐不已,故比之田獵
,古之田獵為習武事,齊步法
,明戒律
,勵射擊,朂武功
,非徒為得禽獸計也。春蒐夏苗
,秋狝冬狩
,皆于農(nóng)隙以講武事
,使民知戰(zhàn)陣之學
,習攻守之能,為防御寇盜
,捍衛(wèi)家邦之備,而因以聚集大眾
,溝通民志
,使官親其下,民愛其上
,且賞賢能,獎技藝
,序功以次
,授祿以秩
,則人民知射御之可貴
,練習之有時,而諳于步伐
,諧于紀律
,一日有事,無倉皇奔避
,無擁擠傾頹
,是為節(jié)制之師
,精勇之士
,其教備于易之師卦,所獵者
,或禽或獸,足供祭祀之需
,享宴之用
,而必出之以仁,明之以義
,如逐鹿舍于林中,設罟開其三面
,因時采取
,不為過甚
,不覆巢
,不殺*,不竭澤
,不焚山,皆仁義之德所由見也
,是以田獵不廢
,而無害于農(nóng)時,弋獲有道
,而不傷于物類,蓋其旨重在習武
,非作禽荒
,本于聚眾
,非好戕殺
,故在恒九四以德為重,雖田而不得禽
,為恒異于師也
,師以用兵為先,故重有功
,有功必有獲
,故田有禽
,禽不只指鳥獸
,亦通作擒,有擒即有所獲
,恒九四無禽,猶無所獲
,以志不在獲也
,恒本夫婦和好之意
,族姓生育之時
,以之集合而通情愫,比試而論技能則可
,若因而貪多以殺傷物類,則不可為
。恒重在和其德
,充其愛,發(fā)于情
,止于性,因男女之相得
,定夫婦之能久
,推而至于物類
,亦當以其雌雄之匹偶
,生類之繁滋,上孚天道之好生
,下應生物之樂育,正如春雷動而萬類向榮
,和風吹而眾生孽長
,是震巽之合德,恒卦之原義
,雖相薄相蕩
,有互激成用之情,而樂育樂生
,成克諧悠久之道,是以田而無禽
,在義固不必有禽也

象曰,久非其位

,安得禽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九四不得中位
,介乎上下之際
,有追逐之情
,而非時地之宜,當激蕩之際
,而無勢位之藉,故田而不得禽也
,以卦爻言
,上為六五,下為九三
,二者不調(diào),重剛不應
,本乾九四躍淵之訓
,為俯就之行,而以六五主其上
,不與之合,獨行無可承
,欲進而不得進
,以陽遇陰為之阻
,故無所得
,非獨志不欲得也。然恒以久為用非其時地,雖久無可為
,如枯木衰草,久則久矣
,生機已亡
,安有得哉
。易之有得在事曰功
,在物曰利,九四進則無功
,守則無利,雖若蕩動
,實成枯寂
,雖若勃*
,實為阻塞,謂上下無輔
,內(nèi)外無友,重剛自矜
,有剛愎之嫌
,失中孤立
,有孑處之意
,在義不得禽也,正如男女尚未諧協(xié)
,夫婦尚在隔離,雖有聚集之思
,卻逢梗阻之難
,是以爻辭占其田而無禽,謂其不如師之得位乘時也
。在恒九四頗類于屯,屯六三即鹿無虞一節(jié)之義,正相印證
,以逐鹿而阻于林
,則不如舍之
,若貪而逕往
,則有吝,即以位之不當
,時之不宜,雖見而不可得也
。讀者可合觀之

六五,恒其德

,貞,婦人吉
,夫子兇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六五爻辭也。六五居外卦正位

,為震卦中爻,以柔履剛
,以陰加陽
,乃用貞靜之德
,作恒久之行
,原無可議,唯以在外卦
,本屬陽之正位,陽而從陰
,乃成女以代男之象
,故爻辭既明其德恒貞,而所占則為婦人吉
,夫子兇也。夫婦分主內(nèi)外
,道異動靜
,用殊剛?cè)幔窳逡苑驈膵D道
,剛隨柔用
,是失其主從之分,乖于唱婦之序
,故在婦女為吉,而在夫子則反兇
,兇由數(shù)言
,非指德也,數(shù)由時位言
,非指理也,蓋六五時位所限
,數(shù)為之移
,如易以六二,則正當矣
。六二為陰之正,女之主
,今乃見于五爻
,是以陰服陽
,女率男也
,故德雖貞
,道雖恒
,男子不可用也
,然恒貞非皆不宜于男
,特以五爻之時位不宜耳。果非正位當時
,則恒貞固美德懿行
,何有不宜
,唯以五之正位乘時
,如一國之君,一家之主
,而不克自昭其德,自弘其用,乃反從婦女之所為
,是悖道而亂分也
。悖道則為逆,亂分則為昏
,昏且逆焉,不兇何待
,故六五之恒貞
,唯婦人之吉,以婦者從夫者也
。因其貞以服事夫,成其恒以匹配男
,則固女子常行
,家人美德,而為恒卦大用之所見也
,則其占吉不亦宜乎。

象曰

,婦人貞吉
,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
,從婦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貞德本于坤
,為女子之行,女子從一而終
,故以恒貞占吉,從一即不二也
,而終即代終也
,皆秉坤元之德
,見貞靜之道也
,故女子以適夫為其終身之行,非如男子以生為始也
,男子本乾健之德
,有大生大始之道
,包乎陰而領其行,率乎女而正其家
,為一家之主,婦人所仰望者也
。制義二字
,定制合夫天道
,義理適乎人情
,傳曰利者義之和也,是義即利
,利之與貞,一內(nèi)一外
,男本于利以制其外
,女本于貞以固其內(nèi),此乾坤至德
,天地大序人所法也,故曰制義
,猶曰主利
,猶曰主外也。制定也
,法也,定于利之行
,法于外之用
,即遵夫陽之德,剛之道也
。既以制義為本
,則不得有棄所持
,而反履女子之守,是不得師婦之貞
,而從婦之命,果若自違其制
,而從婦人之道
,其兇必至,謂其自失所守
,制者所以守也
,男守其利,以和于外
,女守其貞
,以立于中,中外合德
,人道以全,家道以大
,此恒六五爻辭著明其吉兇
,為辨別其持守也
,非謂貞之為兇
,利之為吉,乃謂男以利為用
,女以貞為德耳。釋文明揭其旨
,以示夫婦之道各不同
,而吉兇亦隨以異。推而言之
,則如女子忘其貞守,而效男子以利和于四方
,其為兇亦與此爻同
,故曰吉兇非由德言,乃以時位定其數(shù)耳
。六五時位宜于女子之貞吉,而男子則當取乾九五之利見為大用也

《宗主附注》

恒以一德而雜

,為其不一而求一也,唯一始久
,唯久始恒,愈雜則變愈亟
,愈變則時愈暫
,此二者相背馳
,即形而上形而下之所分也
。天地能恒久者
,以其德不二也,不二始不息
,不息始悠久無疆,傳曰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而圣人則之,抱一以配覆載之德
,成位育之功,故曰天地之道
,貞夫一者也
,言貞乃一,女子從一而終
,乃名為貞,而于易之咸恒
,寓其教焉
。咸發(fā)其端,恒致于成
,皆夫婦之道所著,人倫所始
,人道所本
,利貞之發(fā)于性情也
。貞靜之啟于坤元也
,皆不離于恒。傳所謂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
,故受之以恒
,可見恒以一德云者
,正以其始造端于夫婦
,而推本于女貞也
。貞而一
,則亨達于天下,此人情所同
,人性所正
,必由恒以致之。性一而情雜
,情之不約,則愈雜愈變
,而愈促其期
。圣人鑒于情之易紛
,乃以恒一其德
,而先朂之以貞,貞而后利
,利而后亨
,此一家一姓之常德
,而莫不由女貞以發(fā)之
,女之克貞,以和其夫
,孝其親,睦其族
,而后成其利
,利者義之和也,夫婦和
,家族睦,義之著也
,利之見也
。由一姓之好,推之鄉(xiāng)黨
,由一家之齊,推之國天下
,則所謂亨也
,詩曰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大學以治平必本于齊家
,孟子稱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皆謂家道成
,而后國天下以平,以治
,莫非由利貞以達亨也,則恒久無已
,故恒之用首于貞
,成于亨,貞又發(fā)于女子
,合于夫婦,此恒為人道之始
,家道之基也

上六,振恒

,兇。

孔子《宣圣講義》

此恒上六爻辭也

。振者動也
,升也,由震之用
,而有振恒之象,然上六時之窮
,位之盡
,不得動咸升,故占兇
,以進無可進,退又不能
,用無可用
,守又不可,故其兇也
,亦時地之所為耳。

象曰,振恒在上

,大無功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謂振恒之兇

,由在上位
,上位高不得自亢
,尊不得自崇,雖六為柔
,而上為極,亦如坤之上六
,有逼迫相爭之意
,而其終兩敗俱傷,故釋文稱為大無功
,謂其位大而無可為,勢大而無可用也
。陰固以降為主
,而上位不甘自卑,震固以進為用
,而極位不獲更前,此所以雖明振恒
,而不免于兇
,為其大而無功,徒欲求之何益于事
,且必受其害矣。故上者下之
,高者卑之
,道底于均,德志于平
,方為成功之業(yè),吉利之占
。今上六不克自反以孚巽順
,而本震奮迅以振恒稱,則其為兇可以知矣
。大者指其所志之大
,而見其時地*許,雖行無功
,茍知無功而克自反,以振而就順
,以震而合巽
,則庶免于上六之兇乎,此在人之善用耳

《宗主附注》

恒以上震下巽,剛外柔中

,為已成道之體
,超乎有形之上也,故與易本例
,剛中柔外者不同,蓋易主后天
,以人道為本
,人道先利貞,后元亨
,取坤之德,敬以直內(nèi)
,義以方外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必含陽翕陰,內(nèi)剛以守
,外柔以行
,所謂道功也,而此道功在xiuchi時言
,非既成之后也,在人世言
,非象外之境也
,故必有守以自固
,有行以和物,物我兩利
,方得孚于道,若恒則不然
,震出于坤而在上
,巽化于乾而在下,是以柔守而剛行也
,則不宜于人世,不和于物
,不孚于后天之道
,故在爻言
,初為浚恒,而上為振恒
,下者益深
,上者益升,兩不相協(xié)
,皆占為兇,謂其于人道不利也
,而恒則固如是
,下巽柔以自降,不深將自困
,上震剛以自揚,不振將自亡
,是本其固有之德
,而違其上下察之用,所謂魚躍鳶飛
,各盡其道,了無滯礙者也
,而人世則不能行
,下者必求其升,上者必求其降
,升降既協(xié),物我乃和,故恒卦初上二爻
,雖皆占兇
,而仍以恒稱,可見浚之與振
,非恒之兇,實人事之不宜耳
。恒者取法天地
,依乎日月之行,則乎山川之德
,皆超夫后天生化之物,達于無為無思之境
,乃能恒久不易
,永古如斯
,人道必成乎至誠無息,悠久無疆者
,方能及之,故吉兇不與焉
,數(shù)命不束焉
,為其以恒也,若不及此
,則不免為數(shù)命所拘,吉兇所縛
,則不得假恒以行其不恒
,則不得依初之浚,上之振
,而致有陰陽背馳之咎,升降乖戾之虞也
。此習易者最宜細細味之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11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
。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
?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測應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