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咸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9 01:42:18

《易經(jīng)證釋》咸卦


孔子《宣圣講義》

咸卦上兌下艮

。山澤通氣,乃陰陽和協(xié)之始
,生化之初見,榮繁之本源
。其象合三陰三陽,相抱相諧
。陽爻升而陰爻降
,兩端皆陰,中則三陽連貫
。此自爻言
,為剛?cè)嵴{(diào)勻,交而不亂
,合而可辨
,故為生化之德所徽也。以上下卦言
,上兌陰也
,下艮陽也。陽下就陰
,柔上協(xié)剛
,剛?cè)嵬拢枣谔斓亟s縕之道
。故在卦用為陽下而陰上
,在爻用為陰升而陽降。二者主客自殊
,性情則一
。蓋本于男女相悅而情性有定也。兌為悅澤
,艮為止定
,上悅下止而不乖于情,不悖于性
,故名咸
。咸感也,皆也
。感主分言
,皆主合言。分則相慕而發(fā)于至情
,合則相和而歸于至性
。至情者生之機(jī),至性者道之鍥
。天地一陰陽也
,其絪縕必因于春,男女亦一陰陽也
,其交合必緣于情
。春者萬物生化之期
,情者人類生殖之源。有生則有動(dòng)
,有動(dòng)則情見
,故發(fā)育必因所遇,憂樂必因所受
。緣于兩者之相感
,感而善,則為和諧而成佳偶
。感而不善
,則為仇敵而成怨偶。此咸卦用在感
,明其為情之動(dòng)也
。然感有同異,今咸所感者同也
。何謂之同,和而不私
,交而不雜
,發(fā)于性而正于命,行于禮而成于樂
,故天下同化如春之好生也
。上悅下止,悅則情
,止則性
,上動(dòng)下定,動(dòng)則善感
,定則有禮
,故天下同化而不為害。人也
,物也
,有生之類必愛其族,有情之倫必求永相似續(xù)
,此天道也
。花為實(shí)而華
,草為荄而芽
,鳥為卵而求侶,獸為*而冀成家
。人也為萬物之靈
,尤善感而相慕
,男女之間,無過無差
,夫婦之道
,不偏不邪。卦象少女在上
,少男就之
。兌悅以啟其愛,艮止以達(dá)其家室之樂
,生育之無涯
。故人道自此始焉,為智為愚
,為賢為不肖
,皆莫之外也。為妍為媸
,為強(qiáng)為弱
,皆有其匹配也。正如花之榮
,鳥之鳴
,各求其異類而待為同心。各悅其情侶而樂其共生共存
。何哉
?為延其種族而育其子孫也。體天道好生之德
,本世道永存之功
,必始于少年,發(fā)于愛情
,故名咸
,明其為同而無不相感也。在無生之物
,如電如磁
,亦因異類而相引。如數(shù)也
,亦以奇偶而相合
。如事也,亦以需供而相求
。凡物皆然
,而況人乎。斯咸卦以少男少女,兩相愛悅
,延其生生不已之用
,以兩有止定,成其夫夫婦婦宜室宜家之功
,故曰咸
,人道之始也。

咸卦三陰三陽

,其往來卦為恒
,傳曰咸速也,恒久也
。以咸之相感至速
,如二電相觸,磁相吸
,而恒則以交后
,其情能久,如水乳相融
,膠漆相結(jié)
。速言其初,久言其成
。速述其始
,久述其終。二卦相應(yīng)
,乃建人道之本
,人倫之基
。且咸與恒
,皆三陰三陽,而中包艮兌震巽四卦
。四者乃下經(jīng)綱領(lǐng)
,分布四隅,以協(xié)于乾坤
,應(yīng)乎坎離
。而咸恒二卦見其功用焉,天地主生化之始
,水火成生化之全
,皆施于咸恒,而啟天下之大用
。故咸恒為后天之生育大則
,實(shí)本乾坤坎離而致其德,大其道者也。反咸為損
,反恒為益
。損益者多寡之不勻,供求之不當(dāng)
,而不如咸恒之齊一也
。又咸之反雖為損,亦與益通
。蓋咸以此合彼
,正如以物加物,其益可知
,加以咸男能下女
,剛能用柔,尤合于損卦益下之道
。故風(fēng)雷益與澤山咸相似
,皆以陽在下,陰在上也
。舍此外則為既未濟(jì)
,一坎一離,合而成卦
,則以中男中女相配偶耳
。既濟(jì)水在火上,男居女下
,亦與咸益同
,故其用頗類。擴(kuò)而充之
,皆足以明人道
,立人則,而見天地人三才之稱
,實(shí)以陰陽配合得宜為之本也
。惟咸為最先著例焉,益與既濟(jì)
,皆在其后
,蓋益為長男長女之合,既濟(jì)為中男中女之諧
,其志同而情有別
,其行似而其所成也有殊,故益名益
,既濟(jì)名濟(jì)
,不得以咸稱
。咸之稱,以相感之速而偕
,惟少男少女間有之
,其情熱而志堅(jiān)故也。如琥珀拾芥
,無不相應(yīng)
。如石投水,無不受也
。人情之始
,即人道之正。圣人因之
,著其用焉
。圣人,人倫之至也情而不違性
,好而不越禮
,方遂其相感之道,而順乎天下大同之心
。故曰咸速也
,言其如置郵傳命,天下無不化之
。如詩關(guān)雎
,君子淑女之好逑,而推為王化之源也

咸卦內(nèi)互乾與巽

,天風(fēng)姤。姤遇也
,亦陰陽遇合也
。姤與咸之男女交感,其義正相類
。反姤為小畜
,則以陰陽相畜為用
,與咸之對卦恒亦相近
。蓋能畜始久,而可久始有畜
,畜育也
,人之生育,必因男女同居
,情志孚協(xié)
。不有所畜,安可守乎,不有所守
,安能久乎
。人之事業(yè),以能進(jìn)能守
,始可大可久
。推之于物,亦以愈積愈厚
,愈殖愈延
,皆以其能畜而后能恒久也。夫婦之道
,尤以恒久為本
。父子天性也,無久暫之辨
,惟男女以情感
,以義合。若不久
,是已乖乎道
,戾乎性,將何以維持人類于不絕哉
。故恒之繼咸
,實(shí)天地生化之大經(jīng)大法,人道之大本也
。又咸取感為用
,感生于情,而所互姤卦取遇為用
,遇發(fā)乎事
,情出于內(nèi),事見于外
。二者內(nèi)外之別
,在卦位已可見之。兌在乾左
,巽在乾右
,咸上為兌,姤下為巽
,上者由內(nèi)出外
,下者由外至內(nèi),故咸與姤應(yīng)
,實(shí)卦象所包者也
。傳稱咸為速
,前已釋之矣,而速義亦含遇合之意
。蓋不合則行不達(dá)
,不達(dá)安能速乎。如陰陽二電交流
,其速至矣
。若非相投,則拒而不通矣
。男女情感亦如電之吸引
,以合而后速也。氣之相應(yīng)
,聲之相求
,皆不外乎合。偶爾相値
,不足以言合
,則不足以言于感且速。故事有速成
,行有速達(dá)
,功有速立,德有速就
,皆先有所合也
。無因而至者,卒然而來者
,謂之不速
,以其情志不感于先,不合于外
。則雖已見于事
,不足以稱夫咸之用也。且速字有請求之義
,不速之客
,言非所請求者也。男女相感
,必見于求
,關(guān)雎所謂君子好逑,求也
。摽梅所謂求我庶士
,求也
。如伐木之章
,鳥之鳴矣
。求其友聲,矧伊人也
。不求友生
,可見求之所至,非獨(dú)人也
。物亦如此
,非獨(dú)男女也,朋友亦如是
,有所合始見所求
,不合則求亦不應(yīng)。鳥之鳴
,惟合者和之
。人之請,惟知者答之
。皆本于感情
,而見于聲氣也,何況少年男女乎
。咸卦取少男少女
,合而為用,則可見其求之切而合之深
,感之甚而應(yīng)之至也
,故稱為速焉。

咸卦象既為三陰三陽

,則由表言為山澤通氣
,由里言即天地交孚。蓋乾坤包在卦中
,分合之別也
。自三至五為乾,上至二為坤
,固含有泰否二卦之用
。然以上爻為陰,頗近于泰
,但坤爻自上而下
,循行六位以成卦用。故義取剛下于柔
。柔以就剛則為恒
,陽以下陰則成咸。由此可知咸之為卦
,實(shí)以男為先
,彖辭所以稱取女
,而不稱嫁夫也。故咸之感
,雖少男少女互相愛悅
,實(shí)則男先求女,陽先動(dòng)也
。陽動(dòng)則行速
,其下為艮止,實(shí)一陽上升之象
。故咸卦頗與詩首章之義相同
。詩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亦以男先求女
,可見陽先于陰,乃天地原理
。順之為正
,反之為逆。雖男女情不殊
,感不異
。而女道重內(nèi),不可先男
,正如天道雖可下行
,而不得以坤先乾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蛞贼拊谠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為可加于男,此不知卦自下上之例
。艮在下
,正以其先動(dòng)也,動(dòng)而外有所感
。動(dòng)于內(nèi)
,感于外。動(dòng)于近
,感于遠(yuǎn)
。此圣人因咸而推其感于天下后世,無不應(yīng)之
。如圣人立人倫
,天下后世皆遵其制,無敢自外,為圣人本其至情而洽乎天下后世之人情也
。故咸卦始于情
,終于道。道以制情
,則感無不通
,此所以亦謂之速也

《宗主附注》

今日開始講咸卦

。應(yīng)陽春之令,孚時(shí)日之?dāng)?shù)
。今為二月十二
,亦即日歷三月十三。二二為四
,乃陰數(shù)之始
,四二十八六。三三為九
,乃陽數(shù)之終
,一三五七九。陰陽合同
,終始匹配
,以象于咸。咸上為兌陰也
,下為艮陽也
。陰自兌始出于乾,陽至艮歸終于坤
。故八卦方位
,兌在乾左而次于乾,艮在坤先而依于坤
。且兌為少女
,天澤履明人道之本,澤天夬明天道之全
。艮為少男
,山地剝明世道之衰,地山謙明時(shí)德之盛
。二卦皆近于天地
,辨于陰陽,別于剛?c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齊于仁義
。一終一始,握全易之樞機(jī)
,一往一來
,定天地之德行
。數(shù)不乖于理,行不違于道
,故二卦合而咸卦成焉
。咸感也,皆也
。感
,言其情志。皆
,言其行止
。一動(dòng)一定,一止一流
。艮
,止定也,故象山
。兌
,流動(dòng)也,故象澤
。山澤通氣
,乃天地絪縕之初。男女皆感
,乃人物交孚之始
。男女猶雌雄也,天地猶陰陽也
。物與同化
,故花鳥嬉春。數(shù)與同諧
,故奇偶合算
。少女為少陰,其數(shù)二
,少男為少陽
,其數(shù)三。二加三為五
,乃土之生數(shù)
,亦中宮之原數(shù)。故萬物生于土
,成于土
。下止而上悅,陽則升,陰則降
,以歸于諧協(xié)
。上澤而下山,動(dòng)則速
,定則久
,以孚于中和。此咸卦為人道之始
,物生之根也
。因乾坤既交,天地既合
,三陰三陽
,合而后分
,交而復(fù)出
,故象于夫婦感慕,雌雄偕飛
。以同作息
,以共生育
,而生生之道見焉。偕則無乖,和則無怨
,中則不過,交則不離
。離與過乃生之賊
,中與和乃生之機(jī),故情秉于性
,行止于禮
。雖樂不亂,雖求不強(qiáng)
,雖合不淫
,雖悅不狎。發(fā)于心而相感
,因于自然而相偕
。感則非驟,偕則不孤
。故無暴行
,無私德,無詭遇
,無褻志
,以同于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所謂男女構(gòu)精
,萬物化生者
,實(shí)指咸卦之義耳。

又曰咸恒相對待成往來

。一為速
,一為久,明兩卦之用各不同
。而天地生化之率自有定也
。咸為初爻,志求其速成
,如男女兩情相悅
,時(shí)時(shí)在念。詩所謂摽有梅
,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此情所動(dòng)
,意所發(fā),惟恐其不速而有悮我青期也
。然以如此情思若狂
,卻不為圣人所刪,正以其非越禮私為
,仍由正道以達(dá)于情欲
。故詩人不以為淫,且以為信
,謂人生之所重
,莫大于夫婦,人情之所先
,莫過于生育
。故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自有身以來
,首需要者飲食,其次則男女
。飲食為生命之根
,故噬嗑卦以自求食為人生大義,至于男女
,則為生殖之本
,一姓之繁衍
,尤其小者,人類之續(xù)延
,則為一生最大之職責(zé)
。蓋人類不可絕,尤不可自我絕
。宗社不可斬
,尤不可自我斬。故由家言
,則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由國言
,則生聚為先
,庶富為重,皆以繁榮后嗣
,生殖不斷為主旨
。并非徒以養(yǎng)生送死,為生子之大則也
。養(yǎng)生送死為報(bào)恩之一
,而延嗣發(fā)宗
,尤為報(bào)恩之大者
,遠(yuǎn)者。故人倫首重夫婦
,人情首重男女
。男女之情同也,男志求女
,女志求男
,二者相求,而后兩情同
,家道成
。詩首關(guān)雎,明男求女之亟
。序摽梅
,明女求男之殷。求而不悖于正
,則雖急而無私奔
,雖慕而非淫亂。為其能發(fā)乎情
,止乎禮耳
。咸卦正取是義焉
,雖其德為求速,而其體在能善止
。艮止也
,下止而上悅,則內(nèi)守其貞操
,外致其情愛之意
。故雖速而能久,恒以繼咸
,正明其速而又久也
。世之茍合者,朝聚夕離
,昨恩今怨
,速則速矣,其不能久者
,正以不克止于禮耳
。性以制情,為人道大本
。情以投性
,乃世道變常。此咸卦之示教于先
,圣人明易之徽旨也

《宗主疏述》

咸卦命名,傳已解釋為感與皆

,以字義所包也
,又其德為速,則取卦用所本也
。然就咸字形畫言
,上為戊,乃為土也
,中為一口
,明其關(guān)于人生嗣續(xù),而兼有說言之義
。蓋上卦兌為口舌
,為說言,俗稱人口
,生兒謂之添人口
,又有男丁女口之辨,故編居民以戶口計(jì)
,皆指口計(jì)人
,而兌本少女
,則亦有象女之意,即彖辭所謂取女吉
,固亦含有添進(jìn)女子之義
。為咸卦本以男下女之象,孚孚夫娶婦之情
。女生必有所歸
,故以取女吉,明女子得其所適
,而后人道以成
,人倫以序也。不特此也
,兌象口舌說言
,人之心志,內(nèi)藏于胸
,不可見也
,必發(fā)于口舌出為說言,而后情意可通
,精神可達(dá)
。故男女相慕,必有言辭以度其忱悃
,必因聲音以抒其和好
,如詩歌之唱答,文字之往還
,皆與言語之酬對
,同為表現(xiàn)情志之用。而詩三百篇
,尤多著其例。男女情深
,夫婦意協(xié)者
,必多有婉娩之詞,纏綿之句
,乃人情之常
,圣人亦不非之。故稱家室和樂者
,輒曰夫唱婦隨
,可見咸之有口,正有此深意在焉
。推而言之
,不獨(dú)人也
,物之相悅,必因于聲
,如鳥之啁啾
,蟲之唧唧,皆有唱合之義
。詩稱鳥鳴嚶嚶
,因思及人之求侶,正如聽呢喃燕語
,而懷遠(yuǎn)道離人
,莫非情之所感,為有生者不能自已
,天性然也
。故咸字成形,實(shí)因情感而圖通達(dá)
,有必藉夫言說口舌者也
。若如成字,則內(nèi)為丁
,其意近乎生男
,亦可視為家室既就,生息已延
,而人道乃成
,人倫乃明之象。此雖就楷字言
,頗可見古人造字之不茍
,因咸卦之大用,遂并述及其字形
,組明圣人作易
,命名雖極微末,亦必有所孚于卦
,蓋所謂修辭之學(xué)也
。讀者當(dāng)由此引申之,以推易道之用耳

《宏教附注》

今講下經(jīng)咸卦

,亦孚節(jié)令之?dāng)?shù),俗稱今日為百花生日
,春意最盛之時(shí)
。人受天地造化之氣,因生而有性
,因動(dòng)而有情
。情之所發(fā)
,莫先于愛悅。情之所定
,莫過于夫婦
。咸以少女少男,相感而同化
,相諧而作配
,即人情之所始,君子之道所造端者
。蓋生生不已
,乃天地造化之大則,人為萬物之靈
,則其情感孽生之道
,尤為最要。夫婦為人倫之始
,男女為生息之源
,故下經(jīng)取咸為首,即詩以周南昭王化
,以關(guān)雎溯男女好合之意
。詩興于雎鳩之求侶,亦因物生情
,因動(dòng)成感之例
,而天地絪縕之道,陰陽配合之基
,皆不外乎感情
,此咸卦之為人物造端,亦如百花應(yīng)春而開
,群生應(yīng)時(shí)而育
。既感于二氣之相就,復(fù)感于一生之相續(xù)
。如男女互為愛悅
,雌雄互求匹偶,有莫之為而為
,莫之致而致者也。大哉感乎
,天地萬物
,皆由感以生,以成
,以大
,以化
,生生不息,以成此世界
。此則易下經(jīng)首咸卦之徽旨
,讀者其勿忽諸。

,亨
,利貞,取女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明咸卦大用也

。咸以艮兌合為山澤通氣,山澤皆屬于地
,且兌為少女
,艮為少男,合成夫婦
,立人道之本
,開人倫之基。是全卦主地與人
,而重后天交合之用
。故四德少元,明其別于先天之乾坤也
。男女好合
,發(fā)乎人情,夫婦和樂
,通于天下
,故德首亨,言推之天下后世
,無不達(dá)也
。又亨為嘉會(huì),男女悅慕
,夫婦唱隨
,既發(fā)于性,復(fù)止于禮
,此婚姻禮儀為嘉會(huì)之最大者
,故首協(xié)夫亨。利貞者性情也
,因情而求和
,樂利之徵也,故曰利以和義。言夫婦之以義合
,有異乎父子之成于天性也
。因性而得正定,貞之徵也
,故曰貞固足以干事
,言女子之節(jié),男子之操
,為人生性情之本德
,而得以建樹倫紀(jì),植立綱常
,以范圍天下而不過也
。故咸有三德焉。亨以通其志
,利以達(dá)其行
,貞以堅(jiān)其守,是以和而無私
,交而不亂
,合而有序,匹而能平
,故為人道之先
,推之天下后世無不宜也。太古之世
,文教未備
,蠻荒之民,禮樂不全
,男女茍合
,倫常不明,是猶禽獸
,朝交而夕噬之
,昨悅而今仇之,輕合輕離
,屢聚屢散
,是淫亂也。不足以示人
,不可以訓(xùn)世
,為其祗徇乎情而忘其性,徒恣其欲
,而莫省夫禮
。則有乖此三德,而非咸之所重也
。故咸之為下經(jīng)首
,居人道之先,占人倫之始者
,實(shí)以昭此三德也

既有三德,人道已定

,故取女占吉
,言人事之別于天道,即由四德多寡定之
,而人生之能繼續(xù)
,即由兩性和否辨之,此易教之所重
,而上下經(jīng)于此分也
。天道自然生而成之,人道法天
,作而成之
,取女者,人所作為
,雖男女相悅
,本乎人情,而夫婦得正
,必依于禮節(jié)
。古者婚姻多卜之,為其不能茍合也
。父母命之
,媒妁致之,禮儀將之
,時(shí)日宜之
,祖先亨之,神鬼佑之
,而后夫婦以成
,家道以立。故咸卦大用
,先由兩情之相感
,以動(dòng)于初,繼由兩性之相宜
,以正于終
。正即止也,發(fā)于情,止于禮
,故曰正
,言無私邪,無偏好
,因乎至性而見于至情
,亦由天地之絪縕,二氣莫不和協(xié)也
,故取女吉三字明全卦大用
,實(shí)在于陰陽相得而有合,且由陽先下陰也
。陽下陰
,故男先求女,陰亦克諧于陽
,故男以取女為吉也
。男有室謂之娶,女有家謂之嫁
。不曰嫁者
,明以男下女,而女隨夫?yàn)榈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推而言之
,凡陽之能就陰,剛之能就柔
,及夫高以下卑
,尊以下賤,大以近小
,強(qiáng)以近弱
,皆咸之正用,皆可占吉矣
,為其克明三德而不相害
,先諧兩方而成用,如夫與婦則何***(被油墨覆蓋十幾字)

彖曰

,咸感也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
,止而說
,男下女,是以亨利貞
,取女吉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
,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孔子《宣圣講義》

此總釋彖辭,以明全卦之大用也

。咸感也
,言咸卦本兌艮相交,山澤通氣
,交則有合,通則可同
,故咸為感
,以發(fā)于此,應(yīng)于彼
,動(dòng)于我
,及于物。謂之感
,不應(yīng)不及
,非感也,如叩鐘而有聲
,投水而有浪
,皆物之相感應(yīng)。其志已通
,其行已接
,雖非一體,而有同情
。雖屬兩方
,而有合德。故稱為感
,咸以兌與艮一陰一陽
,志投意達(dá),有發(fā)則應(yīng)
,有動(dòng)則通
,比于少男少女,相慕相求
,故義取感
,明其兩者有同趣也。夫男女陰陽
,非配即仇
,以其匹敵也
。而因大小強(qiáng)弱之殊,老幼賢否之別
,則不相感而相拒焉
。若咸則異是,艮兌同量
,少男少女同情
,故相感。感最捷也
,傳曰
,寂而不動(dòng),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正以其能同也
。同則易合,今咸之上下
,三陰三陽
,陽以配陰而致于同,兌二陽在下
,艮二陰在下
,兌一陰居上,艮一陽居上
,無不相匹
,故稱為同。咸即同也
,故卦用為感
,而卦名為咸,正以其同而可通也
。易卦之最同者
,莫同人若,則以天火同德也先后天之交至也
。最平者莫泰若
,則以乾坤合德也。上下位之齊列也
。今咸卦分而合之
,則猶泰卦,化而易之
,則猶同人
,以艮猶乾,兌猶離也
,而由卦用言
,兌艮相合
,剛?cè)岵⒘校嵘隙鴦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外?nèi)相協(xié)
,陽本位于上而自下,陰本位于內(nèi)而自外
,乃既交之象
,孚于道用者也。道用者
,剛以柔用
,陽以陰用,反之為逆
,故地天為泰
,天地為否,此上下內(nèi)外
,與剛?cè)彡庩栂嘟幌鄥f(xié)而后成其大用也。天地之德
,尚不違此用
,況人物乎,故咸之大用
,有類乎泰
,而二氣皆得其本平也。剛?cè)嵯酀?jì)
,陰陽以諧
,而后稱夫咸。二氣既應(yīng)且合
,陽又自下
,是剛先動(dòng),陰隨之上
,是柔相與也
。故稱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如春時(shí)天氣下交
,地氣上應(yīng)
,萬物皆生,其所感者大
,所與者亦盛
,故稱咸猶泰也。泰言天地之感應(yīng)相與
,咸言人物之感應(yīng)相與
,象異而用可同也

止而悅,言艮止兌說

,男下女
,言艮在兌下,以全卦合乎道
,明于德
,孚四德之三,而占亨利貞
。以艮善止
,則發(fā)乎情者止乎禮,故云取女吉也
。男女之交以正
,則人倫明。夫婦之處有禮
,則家道立
。此人道所始,而天下之本以固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即所謂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之意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此語實(shí)包咸卦德用之全,蓋圣人法則天地
,配合陰陽
,因咸之道,致咸之德
,天下無不應(yīng)
,而人情得其當(dāng),人欲有其防
,乃克底于和平
。和言其諧協(xié)而不過,平言其均正而不偏
,此即上所謂兼同人與泰二卦之用也
。同人則和,泰則平
,和且平
,人道益大,人類益繁
,而后天下后世
,各有所安
,各得所樂,生生不已
,以存以榮
,以大以久,此盛世之規(guī)
,天道之常
,人倫之至者也。而要在感人心三字
,蓋所感不在事物
,而在人心,人心既同
,感無不應(yīng)
,為圣人本忠恕之道,推己以盡
,發(fā)于情而能復(fù)歸于性
,動(dòng)為和而仍返致其中,此圣人所感
,亦猶地天交泰
,而天下同春,中庸所稱致中和
,天地為焉,萬物育焉
,咸之所至
,為育之功備矣。天下有不和平者乎
,天以下地則為泰
,男以下女則為咸,圣人以下眾人
,則成中和位育之德
。而要在感人心一語,言能以我之心
,感人之心
,而皆應(yīng),足見其忠恕之效
。忠恕合道
,故天下與我同歸于道,王道不悖人情
,斯則王者之治
,豈有他哉
,一致其同情而已。故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為天地萬物與我情一也
,我以所感而及所同之情,則無不通
,天地萬物固萬殊
,而情則無異于我。我自盡其情而得其正
,推其情而得其宜
,則何有于天地萬物之情,即所謂善推而已
。圣人果有異乎
,推其所欲而與之,推所不欲而毋與之
,則天下萬物之情皆盡于我心矣
。故重在觀所感耳。

《宗主疏述》

彖辭所稱天地感以下六句

,夫子已略示大概
,所最要者,圣人感人心至天下之情可見也止
,乃咸卦關(guān)于人道大用
,亦即周易下經(jīng)首咸之所取義,非徒為一卦之用已也
。蓋圣人法則天地
,表率人倫,依遵陰陽
,建樹人道
,皆有始終,與其往復(fù)之道
,咸以感為義
。天地所感,乃天地之咸
。圣人所感
,乃人物之咸。天地?zé)o情
,所感者性
,人物有情,所感者情,故因圣人之感
,而可見天下之情
。非圣人以情導(dǎo)人,乃圣人以性導(dǎo)情
,因情原出于性
,發(fā)于心,心有所思
,情乃生焉
,心有所止,性乃復(fù)焉
。性情祗一動(dòng)一靜之間而已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即靜也
,性也
。發(fā)即動(dòng)也,情也
,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即情有所止而復(fù)于性也,亦即咸之道也
。咸已感矣
,是已動(dòng)也,感而不違于禮
,以下有艮
,善止則仍復(fù)于靜,而情乃歸性矣
。夫子以同人泰二卦喻和平二字之用
,即明咸動(dòng)而能靜也,動(dòng)而能靜
,則是剛而能柔,陰而能陽
,外而能內(nèi)
,大而能細(xì),則是不和者得其和
,不平者得其平
,則是情復(fù)于性,性復(fù)于天
。天人合德
,而后人可繼天,人道可以配覆載,致位育
,斯即易下經(jīng)首咸
,以明人道之微旨。夫子雖以同人喻咸
,為咸有同義
,實(shí)則以和言,附屬中孚
,孚即和也
,天地孚而萬物生,陰陽孚而萬物育
,孚猶孵卵之孵
,上為爪,寓覆翼之義
,下為子
,即所生育之雛也。在卦言風(fēng)澤中孚
,四陽包二陰
,陰在陽中,既有多寡
,何以名和
,而不知卦名中孚,實(shí)取中四爻為用
,即二三四五四爻
,一陰一陽相配相當(dāng),而與泰之平相類
,故名中孚
,即中和也。中和既為性情之正
,則咸之大用
,實(shí)以之為法,若同人五陽一陰
,其勢不匹
,其志難諧,而稱同人者則以其二五正位
,一陰一陽亦相得也
。卦分內(nèi)外,內(nèi)外相得
,是主已和矣
,主和臣下無不隨之俱化
,故夫子引以喻咸,正謂其能和于上下
,而包于一切
。蓋乾離先后天同位,位同則德不孤
,德一則用不悖
,此即咸之所感,可以見天下之人情所由來也
。人情然
,物情亦然,咸之男女
,乃陰陽也
,作雌雄解可,作牝牡解亦可
,茍有生之物
,莫能外夫咸之相感,以情之所動(dòng)
,無不同也

中庸曰,惟至誠為能盡其性

,及人物之性
,故能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一節(jié)之義
,正與此節(jié)圣人感人心以下所講互相印證
,足見圣人所感,不在于外
,而在于心
,不在于盡情,而在于盡性
。性盡則情至
,心通則物應(yīng),此由上以下
,由內(nèi)以外
,本末一貫者也。故感人心三字
,實(shí)含至義,古文簡約
,試將三字分合釋之
,則感在人心,人皆應(yīng)之,一也
。感發(fā)于我心
,人心亦通焉,二也
。所感在性
,而應(yīng)見于人心,三也
。有此三義
,故感無不通,施無不報(bào)
,以人心與我心同也
,我所感者,人無異焉
,我所欲者
,人不拒之,故夫子以忠恕二字釋其用
,忠即盡己
,即中庸盡性之謂,恕即推己
,即中庸盡人與物之性之謂
。雖分人己人物,其性同也
,但盡在己
,則天下萬物無不盡,但盡在人心
,則天地萬類之情無不通
,是圣人之用咸,惟在一心
。孟子所稱萬物皆備于我
,夫豈一身所能容哉,不過一心所能及而已
。fo亦謂萬法惟心
,心之所思,智愚賢否雖至不齊
,而其所欲所惡
,則無不同。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貧疾
,人之大惡存焉,而圣人能辨之于未發(fā)
,故以咸所感
,能致天下和平,所感所應(yīng)
,能見天地萬物之情
,非他,情發(fā)于心
,而使復(fù)歸于性
。事事物物,心無不通
,情無不同
,則就其近者,細(xì)者
,足察于遠(yuǎn)者
,大者。就其簡者
,易者
,足明于繁者,難者
。此易教之大則
,而圣人因咸以致其功焉,天地之情
,純于性者也
,萬物之情,純于動(dòng)者也
,惟人介其間可靜可動(dòng)
,可情可性,由上言之
,則還于天性而可無生
,由下言之,則率于人情而隨化生
,惟在中者
,以性役情,則修道之事
,以情役性
,則積惡之門。斯皆圣人所慮
,而立教所必亟
,既已生矣
,不可強(qiáng)其無情,既有情矣
,不可任其役性,故取咸卦之用
,止而悅
,下有艮止,以應(yīng)上之動(dòng)
,上有兌悅
,以孚下之止。靜動(dòng)有常
,行止有方
,不悖于生,不亂其行
,故生生可續(xù)
,事物永康,世運(yùn)無害
,和平致祥
,化育無極,悠久無疆
。大哉咸乎
,人道之綱,此圣人感自人心
,而情達(dá)于天地萬物者矣
。咸之與感,所異即一心字
,久可見感重在心
,即忠恕二字亦皆有心,而忠字尤明示中和之心
,蓋中和外見諸行
,必先內(nèi)動(dòng)于心,心之克忠方為忠
,心之克中方為中
,故皆以心為本,而感字之心與應(yīng)字之心
,更相呼應(yīng)
,實(shí)明人我之相感,人物之相通
,莫不由此心也
。語曰言為心聲
,咸之上兌主說言,足見言語之感
,亦必先發(fā)于心也
。推而言之,兌字加心為悅
,古亦作說
,更可證言之與心通,人有所思慕
,必形諸言聲
,男女之情恒藉歌詠以達(dá)之,雌雄之情恒因鳴呼以致之
,是言之出自口
,必先存于心,而感應(yīng)之成自行
,必先啟于心也
。故圣人觀于咸之為感,以通其情
,遂以感系于人心
,以大其用,同一感也
,用之男女
,不過家室之好,夫婦之樂
。用之天下
,則人人皆安其生,適其情
。用之萬物
,則萬物皆順其性,樂其樂
。是即天下和平之效也
。矧家室為邦國之本,夫婦為人類之基
,基本先培
,體用益固。譬如治安之世
,內(nèi)無怨女
,外無曠夫,男女各得所配,陰陽亦為之調(diào)
,此關(guān)乎人天感應(yīng)者也
。故詩三百不刪男女悅慕之詞,而輶軒采風(fēng)
,必省婚姻之俗
,家庭立教,必謀夫婦之和
,皆所以推咸之道
,而蘄天下和平者也
。咸速也
,言求之亟而成之捷也
。天下至速者莫如電
,電之相引
,以陰陽相得也,凡相得者其合必速
,其情必真
,其成也必大,其推之也必廣
。為其純乎性情也
,性則無私,情則無偽
,私與偽人道之賊
,亂之階也,故圣人感人心
,必致天下和平
,以其絕私與偽,而能充咸之用
,盡其性以適其情也
。私與和反,偽與平逆
,和則無私
,為其不自利而害人也。平則無偽
,為其中坦然而不假飾也
。兩情相見,有何偽乎
,至性為歸
,有何私乎,故彖占利貞
,乾卦曰
,利貞者
,性情也,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言天道也
。咸則因天道而闡人道,人道固先利貞
,則所謂感人心者無他
,性情而已,性情既明
,天地萬物之情
,有不得見者乎。此咸之所以為人道始也

象曰

,山上有澤,咸
,君子以虛受人

孔子《宣圣講義》

此釋咸卦總象之義,明人道之所重也

。咸卦以下艮上兌
,山上有澤之象。山高而澤洼
,今澤反居山上
,是天道調(diào)盈劑虛之例,高者不亢
,則常保其崇巍
,洼者使升,則益沛其潤溉
,而人道則之
,以虛繼實(shí),以余補(bǔ)不足
,因咸之反為損
,損益之道,必因乎多寡強(qiáng)弱
,盈者虛之
,加者減之,即損也。因損而益見焉
,此所虛者
,彼所盈,我所減者
,人所加
,是即益也。益則天下和平矣
,惟損能益
,損上益下曰益,反之損下益上曰損
,為其徒利己也
。今咸卦象以艮下兌,以虛加盈
,是孚易道
,而克用損己以益天下也。損己者克己也
,克己必復(fù)禮,仁之本也
。仁見于我
,天下以仁歸之,是君子善于成性者也
。中庸曰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
,合外內(nèi)之道也,足證咸之用
,可致天下和平
,而一人之盡其性,可以成人及物
,故善用咸者
,必先克己,因克己而后成己
,是損者即益之
,減者即加之,虛者即盈之也
。損而終益
,減而終加,虛而終盈,此君子之道也
。正如咸卦澤雖上于山
,山不減其高也,故君子虛己而不傷其實(shí)
,且愈虛而愈實(shí)焉
。蓋滿招損,謙受益
,時(shí)乃天道
。謙即虛也,實(shí)即滿也
,惟滿不能有容
,惟虛乃可大受。君子成德如海
,涵水愈眾以成其濶
,納流愈長以成其大。濶大非固有
,在能虛以受物
,君子法之,故以虛受人
。虛則受者多
,受多則成者大,成大則傳者久遠(yuǎn)
。此君子因咸之象而以之為成性之德也
。成性之德即至誠,即致中和
,誠則成人成物
,中和則位天地育萬物,皆推咸之用也
。山上有澤
,源遠(yuǎn)流長,山為之基
,澤為之用
,此其成德,足與天地化育同
。蓋善于調(diào)劑而已
,天地大用不外此調(diào)劑之道,春以繼冬
,秋以繼夏
,即調(diào)劑之最著者
。咸之以男下女,以洼上高
,正調(diào)劑之顯像
,故能感而通,速而成
,云興雨施
,必在熱蒸之時(shí),氣動(dòng)而風(fēng)起
,必在悶*之候
,皆調(diào)劑也,而莫非由乎感應(yīng)
。感應(yīng)既見
,功用乃徵,君子以虛受人
,實(shí)本于咸之卦象
,而善推其用者也。

且人情生于心

,寂靜之時(shí)
,萬慮俱息,自無感應(yīng)可騐
,茍一動(dòng)念
,則物與俱至,即寂然不動(dòng)
,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而寂然之時(shí)
,亦即靜止之象,惟靜而止
,中乃澄凈
,澄則永凝,凈則永定
,凝定之至
,渾然太虛,如鏡無塵
,如水不波
,方能監(jiān)物,以辨邪正
,此所謂虛以受人者
,亦指君子克先澄凈其心也
。蓋卦象艮在下善止,兌在上善潤
,止而潤
,如止水明鏡,雖實(shí)猶虛
,故多受物
。君子以之自虛其中,而后能受人
,因己之情而照人之情
,因我之性而監(jiān)明物之性,是即彖辭所謂觀其所感之觀
,必由虛中得來
,虛則靈,虛靈不昧以應(yīng)萬物
,則雖多無不畢顯
,雖遠(yuǎn)無不具呈,是感通之用
,又可推為順應(yīng)之妙法
,啟獨(dú)謙虛下人,累積成德已哉
。博學(xué)則明
,集思則知,知與明所得
,皆先能自虛
,咸之能感通天下和順一切者,實(shí)由此虛字所致
。大哉虛乎
,fo所謂空,空而后真
,真實(shí)不虛
,必先自空五蘊(yùn)。老氏所謂大知若愚
,上德不德
,亦明斯道也。推而致之天地
,尚不能外
,況天下萬物乎。此咸之為人道立極
,而莫不本于善止善虛者也
。嘗聞fo坐修
,必先息心絕知,其成也心通上下
,知達(dá)往來
,豈非咸感且速之徵乎。后人說易者
,但知咸之感速
,為男女情欲之動(dòng),而未能亟深研幾
,以達(dá)于位育之用
,天人之功,易教不明
,由來久矣
,文王定卦序,特取咸以首下經(jīng)
,夫豈徒言情欲者哉
,釋象深恐人之不察,見其細(xì)而忘其大
,取其粗而遺其精
,特以虛受人句,揭出咸卦妙諦
,與夫人道極則
,辭微而旨遠(yuǎn)矣。

《宗主附注》

咸卦在卦為咸

,有心成感
,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此明人天感應(yīng)之捷也
。今當(dāng)災(zāi)劫并至,沴氣流行
,其感應(yīng)為最明最速
,故咸卦以感示其義
,無非欲知感應(yīng)之道
,而求所以免災(zāi)降祥耳。人之相感
,如男女相愛
,物之相應(yīng),如磁鐵相引
,惟天與下民之相感
,必以氣之相合
,神之相通,此善不善所感
,殊其祥殃也
。祥殃氣也,神所主之
,善惡行也
,神所察焉。咸則無不徧
,言天下皆以此感應(yīng)也
。吾人欲求減災(zāi)免劫,必先知感應(yīng)之理
,與夫得與天通之道
,是惟有速向善以立德而已。蓋疫沴災(zāi)殃陰也
,善德陽也
,陽可勝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慑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咸卦以三陰三陽,明其相感之捷
,而見陽之能守以下陰
,不為陰困,卒得超夫群陰而上于巔
。明陽之能升而陰遂伏
,即足見善之能勝而屈諸惡,亦即災(zāi)之能轉(zhuǎn)祥
,禍之能致福
。此咸之時(shí)用亦大矣哉,讀者勿徒執(zhí)男女悅慕而忘卻善惡因果
,以使圣人牑世救民之旨不明
,則雖日讀易亦無所益也。

又曰咸為感應(yīng)之卦

,凡有所感應(yīng)者皆主咸
,如人天感召,神鬼感致
,無不關(guān)乎精神
,發(fā)乎志意,而后見諸洽浹
,化為調(diào)協(xié)
,如銅山洛鐘之相應(yīng)
,云騰雨降之相因,皆如咸卦之象
。一陰一陽之相感通
,而后見其功用也,故曰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
,嗜欲將至,有開必先
,足明感應(yīng)之道
,必自二氣所同動(dòng)而共協(xié),兩情所齊發(fā)而俱和也
。同動(dòng)則無先后參差
,共協(xié)則見主客匹配,齊發(fā)則有內(nèi)外表里
,俱和則致終始平均
,此夫天地絪縕而萬物生成,男女好合而人類殖育
,其功用蔑以加矣
。人之情性,時(shí)時(shí)感應(yīng)
,物之志意
,處處感通,不獨(dú)男女雌雄已也
,即fo所謂因果塵緣
,亦由此構(gòu)成。三世一世
,兩地一天
,莫不可通,為其悉與咸同
,而相感相應(yīng)也
。非然者感亦不應(yīng),動(dòng)亦不協(xié)
,發(fā)亦不和
,為其無情志耳。故善惡禍福所感召者必同類
,利害得失所招致者必同因
,惟同則通
,惟異則塞
,此卦德為感
,而卦應(yīng)稱咸,咸則無不同矣

初六

,咸其拇

孔子《宣圣講義》

此咸卦初六爻辭也。初六在下

,為全卦之始
,又艮之下爻,故喻為拇
。拇大指也
,咸其拇,猶曰所感在下
,如拇指之相觸
,今人初見,輒相握手
,示親近之情
,古雖無此儀,而其感情初通
,亦由指起
,即情志接洽之始,其所感通猶未深
,而以兩者相慕之殷
,相悅之切,又當(dāng)艮止之初爻
,不得越禮以過于狎褻
,故所感在拇,略示其已接支體而已
。且拇有手足之別
,足為下,手為外
,下或外
,皆屬支末,故俗稱手足曰四支
,或四末
,今拇指又手足之支末也,雖有所感
,亦具意耳
,或曰咸其拇,不必以形跡言,如今之握手吻足之狎
,但以初感
,兩情相協(xié),精神已及其指尖
,如以指之指揮招致
,以手足之舞蹈摩挲,皆情動(dòng)于中
,而行見于外
,所謂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者
,不必即以指觸其身
,近其人,而依稀若觸若近云爾
,此不獨(dú)初爻為然
,以下各爻咸其某某者,皆當(dāng)作如是觀
,謂情藏于中
,不得見也。推其所動(dòng)
,必有所觸近
,當(dāng)依交之淺深而得所感通之體物,拇其最淺者
,由拇而進(jìn)
,自益交益深,所觸近者亦益進(jìn)由下而上
,由外而內(nèi)
,由四體以達(dá)于身膚,由骨肉以達(dá)于心腑
,則兩情更協(xié)
,而后相和諧,以達(dá)于久大
。此幾遇合皆然
,不獨(dú)指男女也。

象曰

,咸其拇
,志在外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由釋爻辭之義也

。言拇指為支末
,所感者猶淺,故曰志在外,此志非指人所欲
,乃言情之所及
,感之所通,猶曰感在外
,如兩人之交,猶泛泛
,不足與言深
,則所感通者膚淺,不過如其拇指已耳
。釋者誤為初爻
,志在與外調(diào)協(xié),實(shí)非爻辭原旨
,夫拇不稱手
,又不稱指,可見其必有意
,以拇為指之大者
,俗稱人之賢,豎拇指以美之
,所謂巨擘是也
,則初爻之意,亦不過寓其贊美之辭
,言所慕悅者惟斯人
,蓋心所思存,不覺拇指為之豎
,可見其情之專一
,感之真誠,則雖一拇之示意
,已足涵蓋其余
,不過交猶未親,識猶未稔
,不得視為感之入內(nèi)
,故曰志在外,志固存于心中也
。今動(dòng)于拇
,豈非外乎。

六二

,咸其腓
,兇,居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咸六二爻辭也

。六二在下卦中位
,為內(nèi)正位,以咸所感漸進(jìn)
,由拇而及于腓
,是所感通之情,既深一層
,所接觸之體
,亦進(jìn)一步也。腓者肘膝之下
,肥壯之部
,以六二雖正位,猶近下而為陰爻
,所接觸者
,亦支體也,且腓字從非肉
,可見其體微末
,非身要部,祗以感情由外而內(nèi)
,由上而下
,由拇之進(jìn)乃至于腓,如出入由戶
,行道由階
,乃其所經(jīng)地,非志所存
,故雖有所感通而不占吉
,且為兇,為其非正大之體物
,不足以言其交際者也
。譬諸男女相識,必以禮相待
,而欲把握其肘膝
,捫搎其腓部,是褻侮之行
,近于淫邪
,不合于禮節(jié),故占兇
,然兇指感言
,茍反而自省
,不履邪僻,不行淫蕩
,而自守其操
,以保其貞,則可轉(zhuǎn)占吉
,居吉者
,猶曰居貞則吉也。略一貞字
,六二內(nèi)正位
,以柔居柔,自宜守貞不失
,而不肯急于求合
,更以位之所當(dāng)
,時(shí)之所宜
,尤有可守可貞之道在,非初爻之比也
,故從咸而圖近則兇
,從位而自感則吉,吉兇各半
,視人自辨耳
,蓋咸為卦用,位為本德
,卦用可變
,本德不可易,君子因變制宜
,不忘所守
,知者順時(shí)應(yīng)變,不違其居
,是以雖處六二之兇
,而仍克協(xié)居貞之吉也。況六二為艮正位
,上有剛爻
,剛?cè)嵯嗍帲瑒t感腓成兇
,以柔行剛
,則居貞廸吉,此二者所別
,在行與止
,應(yīng)乎上則行
,守其位則止。艮止也
,全卦之德用全在善止
,情動(dòng)而不乖于性,感協(xié)而不越乎禮
,有艮止以全其貞
,堅(jiān)其守也,故徇情則咸腓
,而瀕于淫邪以占兇
。守分則居貞,而保其正位以占吉
。咸之為人道大本
,人倫首規(guī)者,正以其有位可守
,而能全貞以善止也

象曰,雖兇居吉

,順不害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釋爻辭之義也。言六二以柔居中位

,是其順以因順以應(yīng)時(shí)
,則雖兇不害,為其能以柔劑剛而保其性情
,孚于利貞
。故不害者,指行止得所宜
,而咸之大用仍不悖
,蓋能先有其守,而后推之于行
,先淑其道
,而后致之于用,故克居居
,以解免于咸腓之兇也
,猶男女以禮自防,雖兩情愛悅
,不足害其貞
,雖行止親近,不足害其性
,以其先守其位
,全其節(jié)
,如詩關(guān)雎樂而不淫者也。則雖感通至于下體
,亦不足為狎褻之行
,淫邪之害。是不害全在能順
,順其固有貞節(jié)
,守之弗失,順其本來柔道
,推之弗窮
,故曰順不害也。

九三

,咸其股
,執(zhí)其隨,往吝

孔子《宣圣講義》

此咸九三爻辭也

。所稱咸其股,與初二爻之義相應(yīng)
,初為拇
,二為腓
,三為股
,皆明所感通之物,由外而內(nèi)
,由下而上
,志意漸近,形跡漸親
,而兩情交孚
,愈見其密也。稱股包肱言
,股肱者
,身所役使,為行動(dòng)之助
,人有所為
,必先藉其力,故俗稱臣佐為股肱
,得其輔弼曰臂助
,皆咸其股一節(jié)之意。不過股肱雖為身之一部
,且助人行止動(dòng)定
,以遂其志意
,卻非能自立者,必依心之所思
,念之所發(fā)
,而后見其功用。九三之于咸亦然
,咸既以感為用
,是必先從心所欲,心為君主之官
,在卦象為五爻
,在卦體為中爻,九三雖居中
,猶非心膂之處
,故僅有股肱之喻。執(zhí)其隨者
,即言股肱之用
,不外隨人心所使令,而供其執(zhí)事耳
。隨又遂也
,俗稱手足不仁,曰不遂或不隨
,是已失其職而徒有其股肱之名
,果非病廢,則所用在隨人心
,行止動(dòng)定皆稟于心志
,而如臣佐聽命主上,故九三咸其股
,執(zhí)其隨
,乃手足之用,股肱之職
,指揮如意
,舉措隨心,而在咸卦全體大用
,亦復(fù)以九三為隨人之地
,聽命之物即屬隨人,則不得擅専
,既屬聽命
,則不得有所先,故九三之咸
,雖已親近中心
,宛轉(zhuǎn)從令
,卻不得自動(dòng)自止,故爻辭占為往吝
,言吝于所自為
,而必守候心志之驅(qū)策也。正如臣仆之徒
,不得自由處置
,而冒昧為之,必有所吝也
。吝猶滯澀
,如有而不肯予也,即言行止有所限
,如出納之吝
,有司所督責(zé)者也。以咸之感通必直接于其主者
,若從紹介奴仆左右使役之人
,將無以孚其情志,雖由遠(yuǎn)而近
,由疏而親
,當(dāng)亦必有資于股肱之助,左右之提攜
,而其行終不得暢達(dá)
,此即吝也。尤以往必有吝
,蓋被動(dòng)者難使自動(dòng)
,來尚可為傳導(dǎo)接待之功
,若竟命其往
,是自逢其吝也,此往字與來字相對
,往發(fā)于己
,來始諸人,應(yīng)酬之間
,必先辨之

象曰,咸其股

,亦不處也
,志在隨人,所執(zhí)下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咸其股
,雖己隨而非中心也,故不處即不可留止之義
,處猶居也
,六二居吉,九三則不處
,言陰陽爻位異也
。而下卦為艮,有止義
,九三以陽近上兌之二陽
,重剛失中,如乾九三
,是以反艮止之用
,而上隨兌說之行,陽升而好動(dòng)
,且喜近陰
,故不知不覺隨上卦而流逐耳。然九三本艮之上爻
,即主爻
,又居中爻,宜為自動(dòng)之象
,而今反隨人被動(dòng)
,何也,則以咸之大用
,原在兩情交慕
,男慕女,故陽樂隨陰
,而所感在股肱
,仍屬四支末體,既非中主自難免于隨人
,乃剛以柔行
,陽以陰利,故志在隨人
,亦極則變之例
。重陽變陰,遂以下役為其分
。執(zhí)者
,猶守也,其所守在下役,如股肱之任
,服勞聽令
,乃其職也。論語所稱吾何執(zhí)
,執(zhí)射乎
,執(zhí)御乎,此執(zhí)字與此同義
,所執(zhí)既卑下如廝役
,則惟志于隨人,猶股肱之隨心而已
。隨人之事
,雖在咸為然,而他卦之爻
,亦復(fù)不易自主
,蓋三與五同功異位,而三多兇
,五多功
,正以三爻處位不易,不獨(dú)乾九三之乾惕若厲
,如咸之九三
,以介乎兌艮之間,又緊接九四九五
,陽剛疊乘
,宜其所執(zhí)反下,而易致吝也

九四

,貞吉悔亡,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孔子《宣圣講義》

此咸九四爻辭也。九四在上下三陽之中

,又為卦之中爻
,故有象人之中心,而為咸卦主用之地也
。貞吉悔亡,以內(nèi)外相協(xié)則吉
,徇志遂物則兇
,故以貞吉為先,內(nèi)貞外悔,九四外卦易悔之地
,但以內(nèi)卦相孚
,乃得貞吉之占,正謂男女相悅
,先能守貞
,自無后悔,故曰貞吉悔亡
。憧憧二句
,乃指明中心為全體之主,而環(huán)于左右
,超于前后者
,皆候其命令,以從事于所執(zhí)也
。憧憧往來
,既眾且紛,朋從爾思
,連類聽命
,言如人心之役使百體,均惟所思而赴其事
,執(zhí)其業(yè)
。且憧憧一句,又言心思之紛擾變幻
,出入無鄉(xiāng)
,如走馬燈之往來不定,而所思為正為邪
,為理為欲
,皆當(dāng)辨于心中,定于志意
,以充咸之用
,而見感通之主效也。感通惟心
,心所主惟思
,思所施惟行與止,上兌則行
,下艮則止
,上下之間,往來不已
。此即二句之所取象
,而為咸之最宜明辨者也。

象曰,貞吉悔亡

,未感害也
。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咸為感,所感有利有害
,即俗所謂善感惡感之意
,九四所感已及一身之主,心之所思
,情隨之動(dòng)
,兩情相協(xié),心為之同
,所謂兩人同心
,其利斷金,心同情達(dá)
,自無所害
,而能與下六二相應(yīng),陰以交孚于陽
,下以申致乎上
,故有貞吉悔亡之占,貞指六二得守
,悔指九四有九五之下眷
,而能慎思篤行,乘剛不伐
,居上不驕
,自免于悔,故以九四主全卦
,非如既濟(jì)之六四
,而孚泰之既平,以達(dá)乾之乾惕無咎也
,然九四感固利矣
,尚非正大之行,以其徒存諸心
,未見于事
,雖情吟意摯,而不能竟致于外
,雖懷一抱誠
,而未得先通其人
,故徒憧憧往來
,心之所思
,展轉(zhuǎn)反側(cè)而已。釋為未光大
,即指九四雖紛紜其念
,而不克光明正大,施之行事是感之已至
,而未即通
,交之將達(dá),而未即孚
,如男女悅慕
,心已相印而禮未備,情已相協(xié)而跡猶疏
,慎以處之
,不敢有淫亂之嫌,禮以持之
,不欲成私奔之害
。故心思雖憧憧,不能自已
,而行止則未見光大焉
。夫咸主用在感不在交,在相慕不在匹偶
,因感而后交
,因相慕而成匹偶,是咸以后事
,非咸所專指也
。故九四為全卦之中,不過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以見其感之極而情之至而已。矧由辭言貞吉悔亡
,尤不得不守貞持禮
,以免于悔,此圣人易教之微旨
。若彼邪淫士女
,則將失貞遺悔,以至于自害害人
。咸九四之未感害
,正由其行未光大
,雖思而無邪,不違于詩三百之訓(xùn)
。故釋文未光大一語
,乃贊九四能達(dá)咸之用,非惜之也
,讀者勿以九四中爻不見光大之行
,謂為易辭之貶,方不失圣人之原意
。因九四雖人爻
,而非正位,古者男女婚嫁
,必依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九四無之
,宜其徒有思念
,而不見其光大之行動(dòng)也。

《宗主附注》

序卦以咸主夫婦之道

,而咸卦爻辭僅及所感
,未言成偶,九四釋文
,且有未光大語
,是咸雖發(fā)男女相慕之情,卻未備夫婦成匹之禮
,故九四感至于心已為極中之地
,九五上六又由中而外,在卦爻不過述感情之動(dòng)
,而推其用
,則已兼及交往之行,婚配之志
。蓋男女不可茍合
,情欲不可越禮,因情動(dòng)而制之以道
,心愛而準(zhǔn)之以德
,則既有悅慕于前,自必成匹配于后
。夫婦原以義合
,情而得中謂之義,性而得和謂之仁
,仁義者
,人道大本
,故情發(fā)而適中,行見而孚禮
,方為咸之正用
,此咸因男女相感,而率為夫婦之道所本
,有其內(nèi)
,必形于外
,存諸心
,必見于行。九四憧憧之思
,朋從之志
,皆情之所發(fā),心之所存
,雖初未即于光大之行
,而終必有顯明之事,蓋所待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與夫六禮之周,眾品之備
。是則咸九四以后之事
,亦即禮所傳婚嫁之儀節(jié),而皆一一見諸光明正大之行者也
。故夫子講至此曰夫婦為咸九四以后事
,非九四即有夫婦之名,此未光大句所由來也
。仁至義盡
,人道始全,徒有感情
,尚違于仁義之行
,故九四雖已感通于心,仍不過憧憧爾思而已
,讀者勿以序傳而有疑于夫子之言可也

九五,咸其脢

,無悔

孔子《宣圣講義》

此咸九五爻辭也。九五居外卦中位

,為全卦主位
,雖非如九四為全卦中爻
,而以位正得時(shí)地之宜,其用較諸爻為正大
。脢背也
,背脊之中曰脢,心居內(nèi)
,脢居外
,以九五陽爻又外卦中位,故取脢為喻
,咸其脢
,言所感至于背,是又由內(nèi)出外
,前各爻皆由外向內(nèi)
,由下向上,至九四至心已達(dá)中極地
,更進(jìn)則反向外
,至上六則更及于面矣。脢為背肉最厚
,骨最重
,雖居外而與心表里,且為心之衛(wèi)身之憑
,人物之能動(dòng)作止息
,其樞機(jī)皆在脊柱,如無之
,則行止坐立均不能矣
。咸脢之意,固以所感至厚重處
,亦樞要地
,且凡親近和睦友好,輒拊背而語
,老與幼
,強(qiáng)與弱,撫背慰藉之意
,親密溫和
,相憐相惜之態(tài)。故咸脢乃感情更深之象
,而因相得益彰
,相應(yīng)益切,與九四之所占
,亦時(shí)相孚合
,為其皆為陽爻也
,九四為悔亡,九五則無悔
,明九五較九四又進(jìn)矣
。悔亡有悔而能免
,無悔直無之矣
。蓋九五得正位,居正行
,正是光明之象
,因感而由心推之于外,可見已誠于中
,所謂盎于面見于背者皆由中之已誠
,九五得九四先誠其意,今又以位正時(shí)宜
,是直正其心矣,誠意正心
,為修身齊家之本
,此大學(xué)之次第,亦人生行止必經(jīng)之級
,身家必有之行
。故無悔。明其無所悔也
。事之不慎于始終
,必有悔,行之不循于道
,動(dòng)必有悔
,情之不因于性,發(fā)必有悔
。善惡之辨
,邪正之殊,審有未精
,識有未達(dá)
,皆易致于悔,九五皆免之矣
,故無悔
。蓋言其內(nèi)已充,推之天下無不應(yīng)
,中已誠
,用之一切無不宜
,此無悔所占,乃咸大用告成之日
,人倫之本
,人道之基,固不得有悔
。夫婦之好
,室家之樂,雖沒齒亦無悔焉
。此九五無悔之義
,實(shí)咸卦最要最大之旨也。

象曰

,咸其脢
,志末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末猶外也
,本為內(nèi),末為外
,九五咸至背脊
,已由內(nèi)心而出外之象,可見其志亦由內(nèi)之表
,人身腹胸為裹
,背脊為表,由心達(dá)背
,即由裹達(dá)表
,感至于此,情志亦隨之
,故曰志末也
。且咸以感為用,既由外而內(nèi)
,復(fù)由內(nèi)出外
,表裹通徹,情無隔閡
,可見感又已進(jìn)一層矣
,然進(jìn)者退之機(jī),愈進(jìn)不已
,勢必至于退
,既已達(dá)心矣,不退而向外,則惟有止于心
,然咸之志
,將有成也,情已浹
,則將徵于心
,心已通,則將致于用
,此咸以男女相感
,而終將成匹配為夫婦也。末雖對本言
,而實(shí)則指儀文之事
,表面之所為,猶文飾之類
,有諸內(nèi)
,形諸外,禮以誠為內(nèi)
,而儀注節(jié)文則外也
,兩心誠執(zhí),必待諸表面之儀文
,而后克
,諧夫婦之分,此志末二字
,非謂感之反遜于前,實(shí)明理之必繼于后也

上六

,咸其輔頰舌

孔子《宣圣講義》

此其咸上六爻辭也,輔頰居口外

,舌居口內(nèi)
,所感由下而上,至于口舌
,言為心聲
,也由心推而之外也,蓋咸上卦兌為口舌
,為說言
,上爻乃兌之主爻,故見象于口舌也
,以咸之用
,先發(fā)于心志,繼達(dá)于語言,終乃見諸行事
,口舌說言
,介乎二者之間,心之所存
,必發(fā)于口舌
,情之所通,必借夫言聲
,前已言之也
。上六為全卦之終,乃咸用已盡之地
,則所感于心者
,將出諸口,所感于身者
,將述于言詞
,則由此進(jìn)而諧其匹配,成為夫婦
,實(shí)也有“需于口”說
。有待諸言文,如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及乎問名納采之致辭,親迎合巹之執(zhí)禮
,莫不有賴之口舌之說言也者也
,故上六雖為咸感之窮,而其達(dá)夫咸感之用
,正居要也
,兌之所主,即重在口說
,而下與艮之止定
,一動(dòng)一靜,表里呼應(yīng)
,以全咸之大用
,正由此上爻致之,不過上爻之用
,必先得諸爻為之本
,若徒依此爻,而飾言誑語
,以呈其口舌
,則又非咸所需也
,故咸卦之意,取艮為本
,有止有守
,而后行無不宜,茍忘所止
,而不能守貞
,則雖巧言如簧,甘語如蜜
,徒成其奸私而已
,尚何足語于人倫之始,人道之本哉
。故爻辭不著吉兇
,明其為吉為兇,視所言語果孚于心志
,音聲果通于性情否耳
。圣人制易以善為歸,若行止皆善
,則何兇可言
,若不善,則何吉可言
,此上文不著吉兇之微旨也

象曰,咸其輔頰舌

,騰口說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騰猶張也

,謂咸至口內(nèi)外
,實(shí)為多言之象,以口舌說言見長
,足見所感已末而又末,卦用既窮故也
。然有各爻立其本
,則上爻之末,不過本之一用耳
,故亦無所害
,男女夫婦之間,亦有賴于口說以通其情志
,推而至于君臣上下朋友兄弟
,又何莫不需乎語言,以致其情感哉,故上六之感
,實(shí)為最多之用
,亦為全卦告終之一爻也。人之相悅
,物之相求
,皆需口舌說言之交和,則有其情志于先者
,必將達(dá)其言文于后也
。不過舍本逐末,則將無益而又害之
。上六終則復(fù)始
,始終不渝謂之信,故信字從人言
,明其言說必如一
,而必有其內(nèi)也。讀者細(xì)釋全卦之辭
,則可知圣人立教之深意也

《宗主附注》

咸卦上六爻釋象,有騰口說句

,夫子已指明上六之用
,末之又末,必先立其本
,然后不為言語之愆
,如人必先誠信,而后片言九鼎
,果誠信不立
,巧言善辯,何濟(jì)于事
,徒增益其過失已耳
。詩所謂言笑宴宴,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即上六騰口說之意。既不能自反
,則笑言徒甘
,信誓徒重,人將疇聽之
。故巧言令色為鮮仁
,強(qiáng)辯飾非為背道
,言偽而辯,辭曲而詭
,皆小人之尤
,君子所恥也。咸至上六既以口舌為所感之處
,則其致用不過言辭信誓而已
,茍有其本,自可使人服從贊美
,若本未立而徒口說是騰
,更何有于咸感之用哉。故后人釋之者
,指為咸用已窮
,不揣其本而求其末,則口說總善
,祗加其罪
,如戰(zhàn)國游說之士,徒以辯投時(shí)君之好
,雖富貴可立致
,其后所遭戮辱,亦非尋常
,是正如僅取咸上六之用
,而忘先固其本。咸之有艮止在下
,即為示人以有本
,有本有守,而后可用可為
。人道之基
,人倫之始,皆必如是
,不獨(dú)男女情感已也

《宗主疏述》

周易上下經(jīng),分自文王

,以前未有此制
,故伏羲古易簡而一,連山歸藏變而紛
,至文王重整理之,改其舊序
,別為二篇
,斯即周易之所成
,實(shí)異乎以前各易也。周易上下經(jīng)
,純本天人之界
,劃為天地人物四者,上經(jīng)述天地之生化
,下經(jīng)明人物之始終
,故序卦傳首揭其要,上經(jīng)言天地萬物之始生
,下經(jīng)言男女配合之次序
,實(shí)為周易因天道以立人道之本,基于造化自然
,以開人倫禮教之規(guī)
,而見周代之治,莫非以易為法者也
。上經(jīng)始于乾坤
,終于坎離,天道具備
,下經(jīng)則首之以咸恒
,終之以既未濟(jì),人事乃齊
,天人合同
,世道以見。咸卦為感
,言二氣之感應(yīng)
,為男女相悅之大則,恒卦為久
,言生息不已
,為人物生生不絕,以成世界之大原
,及其至既濟(jì)也
,則明人生之有窮,而迄乎未濟(jì)
,則又推演物極必反
,數(shù)終復(fù)始,窮而不窮
,盡而不盡
,以復(fù)于太極,歸于乾坤二元之先
,于是與上經(jīng)成為一大環(huán)
,周而復(fù)始
,塞而復(fù)通。元亨利貞
,循環(huán)不已
,仁義禮信,制用不拘
,故合之為全德
,分之為半壁。乾坤坎離如四柱
,震巽艮兌如四隅
,以共成一室,而人物在其中
。上經(jīng)僅及四柱
,有方而未圓,下經(jīng)始述明四隅
,極規(guī)復(fù)有矩
,此下經(jīng)之用,實(shí)繼上經(jīng)而推之至無盡也
。不有人物
,何有天地,如一室內(nèi)
,徒四壁立
,何能適用,如一果實(shí)
,徒殼何以延其生
。故人物之生化,即天地生存之根原
。天地不自生存
,惟以人物之生化見其德,人物不自生化
,惟以生息不已昭其功
,天地?zé)o盡,人物無盡
,世界亦無盡
,而后天道以明,人道以久
,觀乎易下經(jīng)之卦用
,即可了然此旨矣。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11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yán)宮⑵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gè)“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筑基煉己講“靜”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呼
、唏
、呵、噓
、咽,皆出氣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胺踩酥ⅲ缓粢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huì)是這樣
?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rèn)識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兇
。六三:不節(ji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