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觀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9 01:43:43
《易經(jīng)證釋》觀卦
孔子《宣圣講義》
觀卦與臨為往來卦
。臨二陽在下。觀二陽在上
。此所以異也
。臨以陰臨于陽
。故曰臨。觀以陽觀于陰
。故曰觀
。蓋觀以巽坤二卦合成。巽二陽一陰
。坤為純陰。四陰連續(xù)而居下
。下者陰之位也。以陰遇陰。乃嫌于無陽
。而二陽在上。上位易窮
。窮則反下。陽反而就陰
。故曰觀。如人之二目下視也
。以天文例之。則日月之照臨也
。日月當空。照徹世界
。無微不矚。無隱不見
。是曰大明。而世界得三以為明人物得之以為光
。光明昭垂。生化隨序
。此觀之大用也。在臨為陽上升
。而陰自消。在觀為陽俯照
。而陰轉(zhuǎn)盛。蓋陽主升
。而陰主降。易例以下為始
。上為終
。始則為長
。終則當消
。消長既殊
。德用相反。陽之長
。即陰之消
。陰之盛
。即陽之衰。此全易不易之例也
。觀以陰既得位。陽莫與爭
。反而成陰之用。以為陰之助
。故天道下濟。而日月光明
。早夜中分。而寒暑遞嬗
。此非陰之所自致也。陽甘為之用耳
。陽非必為陰用。以天道之循環(huán)
。理數(shù)之往復(fù)。有必至之勢也
。功成者退
。物極者變
。陽至觀已將窮矣。時當八月
。秋令既盛
。過此則交冬矣。秋收冬藏
。天道自然之序。則前主舂生夏長者
。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不得復(fù)與時爭逐
。以違天道也。故道有興廢
。人有行藏
。數(shù)有盛衰。物有隆替
。新陳代謝。往復(fù)循環(huán)
。無一息之停留。一亳之假借
。觀于臨之與觀。即可了然者也
。
夫臨與觀。同為四陰二陽
。陰多陽少。以陽為貴
。則群陰得陽之光明。其情同也
。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臨
。群眾盼得教育之啟迪
。其志同也
。故臨與觀皆有宣揚教化
。養(yǎng)育民眾之義。所以異者
。臨以陽得位乘時。其勢盛
。順理成章。不待勤勞而自成
。觀則反是。陽雖在上
。而非其時
。祗以群陰盼求之切。與天道下濟之義
。不得不為之施恩澤。以昭其光明也
。傳曰臨觀之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蚺c或求。言臨有余
。而觀不足也。有余則多與
。不足則多求。與者生乎本心
。求而后與者。依于義理。此所以異也
。猶教化一事。在臨則上之所優(yōu)為。而行之當至順
。在觀則下之所亟望。而行之須及時
。臨以順成。故德用極廣
。觀以須時。故道用有窮
。臨以教思無窮。保民無疆
。為當?shù)乐煛6^則以觀天時不忒
。神道設(shè)教。為圣人之功
。細繹二卦之辭。即可知其為教雖同
。其方不同矣
。臨者
、陽自光明。陰來承之
。觀者陰自愿望。陽乃予之
。一予一求。其情志殊也
。然其相需相成則一
。猶萬物不得無日月。萬民不得無教化也
。天之教化。在于四時
。人之教化。在于體義
。故臨與觀之用。必由君子行之
。圣人成之。觀尤切矣
。圣人尚必有所觀。觀于天以為道
。觀于神以為教。天神之功
。即圣人之師。教化之本
。此觀之所以稱為大觀也。
觀之要義
。在于光明。有光始可觀
。有明始能觀。夜間非不見物
。以無光也。盲人非不知物
。以無明也。無光則不成觀
。無明則非所觀
。天之日月
。以成天下大觀
。人之有目
。以觀天地萬物。故觀以成
。人物皆然
。人有才德以為觀
。物有文采以為觀
。既予人以觀。而復(fù)自觀之
。人觀于天地。觀于日月
。觀于山川。觀于草木鳥獸
。觀于歲時寒暑。觀于一切相
。觀于一切物。而后集為巨觀
。以施于身。以建于物
。以遺于后世。以傳于天下
。使各以其觀。而成其道。達其德
。致其用。是則人之大觀也
。而教居其首焉。有教則觀不隨相生滅
。不因物消長。正如天之日月
。亙?nèi)f古而不改其光。閱萬類而不殊其明
。乃能濟天之大用。成道之至度
。為生化之中樞。循環(huán)往來之定軌
。故測天者、必先測日月之行
。言天者、必先言日月之度
。為其中立不倚。正位無二
。故能豎天下大準也。人之于教亦如之
。教立而人類共仰之。教行而人類共循之
。舍教則失所仰矣。無所循矣
。將何以永其生
。成其用哉。故易以觀次臨
。謂物大然后可觀。不外以日月示天之觀
。以教化示人之觀而已。臨已立教矣
。推而行之則在觀。觀者由已及物
。由內(nèi)及外。一以貫之者也
。觀卦以風行地上為象。風行于地
。萬物靡不被之
。教行于時。萬民莫不化之
。此則觀之大義也。讀者宜詳審焉
。
觀卦之義。本易之大義
。易之成也。實由于觀
。
伏羲氏觀河圖洛書而畫卦。此卦之始也
。歷代圣人觀天道地理而成易。此辭之始也
。傳中已略述之
。而其要例。則在賁之彖辭
。所謂觀于天文以制變。觀于人文以化成天下
。雖釋賁用。實關(guān)于觀
。觀卦之義。即包在此語中
。圣人因天以立人道。因時以制教
。莫不有所觀。易卦象由觀而得
。非人為之也。易辭由觀而定
。非人自作之也。故觀之為用
。以天道神道而設(shè)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煜乱灾翢o盡。實本觀之原旨而來
。非故為玄渺之語也
。神天之道。用之于天
。則為神功
。用之于人。則為圣功
。神圣天人一也
。人道仁義。仿于陰陽
。非人所能置也
。人以天為法。非法天也
。法其生之性也。天生人而賦以性即備具神天之元氣
。而有天地自然之大用。故天道人道
。無有異也。神功圣功
。無有異也
。觀之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
。即賁之化成天下。而爻辭則一再曰觀我生
。觀其生。實明示觀神道者
。不外觀其生耳。生即性也
。觀己之性
。即觀神道
。神道設(shè)教
。即性道為教之義。中庸首三語所揭示者
。即此也。是觀之為用
。實人生大用。而圣人立教之本源也
。神與性同
。圣與人同
。觀其生
。即觀圣人之教
。觀我生。即觀神天之道
。初無一亳涉于奇誕也。而世人不察
。以神道為疑。直不解人生者
。抑何以語于觀哉。fo言止觀
。歸于見性。而其成也
。得六神通。正與易之觀辭相合
。fo豈好言神奇者。誠以神圣天人同出而異名
。人自不觀。遂不知性
。不知道。不知神
。而訝人之知者。何其愚也
。故圣人言教以蒙始。蒙喻其愚昧無知
。必授以教
。教而后知
。教至于觀
。非復(fù)蒙也
。可使自觀其生
。則化成天下之日近矣。故至賁而有人文可觀
。不僅天下服而已。習易者
。當依卦之次第參之。
觀辭之義
。觀字從見。示有所見也
。雚者。權(quán)也
。顴也。指所見有所關(guān)于權(quán)與觀也
。而雚又作大講。又為草木之名
。如歡與灌。亦自苴成
。蓋其為用極廣
。所關(guān)甚眾。非徒一二義而已
。以觀言
、有主賓二義
。主為觀物
。賓則為物所觀
。后世分為平去音。實一子而含二用也
。即在觀卦辭。亦包二義言
。或主或賓
。當以時位辨之。而其有光有明
。則一也。譬之人目能視物矣
。而眸子之光明。亦為人所見
。若不見物。亦不能自見
。若能見物。亦必為物所見
。此主賓同觀。人物同見者也
。fo經(jīng)分為根塵。以色相與明為言
。實即一也。色即明。明即色
。無明何色。無色何明
。然以道言。則明自明
。色自色。蓋天生吾明
。非為色也。天生眾色
。非為明也
。茍明此理
。則主賓無殊用
。人物無二形。雖視物而不累吾目
。雖廢目而不歉吾明。雖物陳目前
。吾將弗之覺。雖明照諸物
。目將無所存。所謂過者化
。存者神也。寧有物我之溷哉
。此所以有大明小明之殊。大觀細觀之別也
。夫大觀者。如日月之照物
。物皆見其光。而受其照
。日月末嘗有留影焉。天下以之光明
。日月末嘗損其一亳。萬物以之生化
。日月末嘗差其一秒。則出于道也
。以道觀。故日大觀
。唯中且正。無所自私
。始能以道觀。猶卦象二陽在上
。炳炳昭昭。群陰在下
。齊齊密密。雖有覆載之跡
。而無錯羼之情。稱曰大觀
。以其同日月之經(jīng)天也。
日月二明
。在易卦為離坎。而日明為陽光
。月明則陰也。以月非自明
。受日之光以為明
。觀之象
。實日之喻。以日月并及而連稱之
。讀者勿泥可也。離日之明
。本二陽內(nèi)含一陰。若以六爻言
。則三四兩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虺跎蟽韶场=远栂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觀之五上二陽、亦與之同
。是有離之象。然非離也
。故有日之明。而無日之熱
。有日之照。而無日之行
。且異于離卦所合之各卦。如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鸬貢x
。地火明夷。固真日之象
。則其德用大異于觀
。觀雖與晉明夷相類
。皆二陽四陰卦
。而陰陽已交錯。有生化之用
。非僅一照已也。故晉明夷
、與萃臨及升。皆觀之比類卦
。其用各不同。唯臨之與觀
。一反一正。升之于觀
。一上一下。為最有關(guān)
。臨以二陽在下。為陽之長
。升以二陽接坤。為陽之升
。與觀萃恰相對。此觀繼臨
。而能成臨之用
。臨雖有興教保民之志
。必待觀而后見其成。則以觀之二陽
。當?shù)欠逶鞓O之時。將近功成身退之日也
。若進而至剝。則更無可為矣
。而在觀猶能發(fā)其光華。抒其文藻
。以觀天下。而成大觀
。正如八月之陽。方當秋谷新登之時
。克成秋收之用
。以三時農(nóng)作之績。而觀萬寶之告成
。在天道為收斂之時。在人事為富有之日
。天收必繼之以藏。人富必繼之以教
。此收藏之有待于觀。而教化之必成于觀也
。是觀雖非大有同人之比。以其時位之宜
。亦足媲于既富且庶之際
。而所必亟亟于文教者矣
。夫圣人制卦設(shè)辭。皆有所仿
。仿于天而為道。仿于時而為用
。故道用有度。德施不遺
。觀以仿于天日之明。而定為觀
。仿于天時成物
。而定為教
。上觀于神道
。則知考成之功
。推化于天下。則見咸服之效
。仍不外乎大觀之義耳。以觀之巽順
。陽之高明。陰之孚化
。足以測人生之所好惡。人道之所緩急
。而后設(shè)教通神
。行教化民
。綽有余裕
。所謂不慮而中
。不思而得者。非圣人孰能語于斯
。此觀之大用。必待圣人而后大成也
。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
孔子《宣圣講義》
此觀卦于辭。言全卦之義也
。觀本于觀。觀生于明
。明在天為日月之光。在人為眼目之視察
。雙目高懸。洞觀一切
。外觀諸物。內(nèi)觀諸心
。觀以明成。非明無觀
。明有自天成者。有自人致之者
。而必先清以靜。潔以凈
。則無不同
。澄如日月
。必去浮云。云煙蔽光
。雖明無見。人之目也
。必去浮塵。塵污蔽睛
。雖視無見。故晴睛同義
。清明并稱。非清以致其明
。則將昏迷而一無所辨。故觀之用首在盥
。盥乃清潔之義
。猶人自洗其面也。洗面者
。必先有求潔之心。則面之凈
、即心之清。洗面洗心
。而后大觀成焉。夫盥為明也
。非為美也。為己之明
。非以求衒于人也
。故曰盥而不薦
。薦者、獻也
。顯也。有所呈也
。觀已成矣。不呈自著
。譬之浮云既掃。日月自明
。浮塵既拭。目瞳自清
。不待顯面見矣。是不薦者
。重在自明。觀之本義也
。由卦用言。觀以取法乎天
。推用于神。則上下之交呈
。隱顯之喻也,
。天人之會合。微著之殊也
。天之明存乎神。人之明存乎心
。心即神也
。天之神見于日
。人之神見于目。目有神也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天人相通。不感自孚
。誠之至也。故不待薦而有孚矣
。孚之至者。顒顒渾渾
。太和無間。捆捆縕縕
。純而不二。故日顒若
。言孚之至。人天交感。德用無窮之謂也
。又顒?wù)吒叱鲈谏现蟆H缛赵轮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普照萬方。人之雙目
。在額之下。亦足以遠矚一切。而萬物無不在其觀中
。故曰顒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蛑^盥薦二語。乃祭祀感孚之辭
。其義固通。然觀之大用
。不在祭祀。而在感孚
。以人之生。本出于天
。其誠直通于神。無時不感孚也
。不必待祭祀而后然也。不過人神之孚
。在于原具之靈明
。即觀之所由成用
。所謂人之神
。與天之神。同此光明者也
。而光明之著。必由清凈而來
。清凈不二。則無時不光明
。無時不感孚也。故在圣人。時清時凈
。永契神明。而在惡人
。齋戒沐浴。亦可奉祀上帝
。足見人天之通。全在清靜潔凈
。此fo道各教所同重者。唯能清靜
。乃能光明。唯能潔凈
。乃能誠一。清明不二
。乃與神一。神曰神明
。人曰誠明。其明同
。則其觀同。此觀之大用
。在通天人而一之。fo之止觀
。道之樂凈。其成一也
。皆智慧如神
。與儒之至誠正同。為本天賦之性而能充之也。故重在盥而不用薦
。盥致其清潔。則誠明常在
。而感孚永不渝。如人之目
。與生俱生。常秉其高明之德
。與日月同光。此即顒若之謂也
。顒字從禺
。猶寄也。目寄于頭
。神寄于目。而觀乃著焉
。是觀之為觀。非僅外觀于物也
。必先內(nèi)觀于神。神自觀也
。觀心則神在心。觀物則神在物
。唯觀其神為大觀。以神本虛靈
。與天神同體。觀而能化
。則人神無間然矣。此之謂孚
。孚者和也
。太和無為
。純一不已。則如日月之明
。萬古如斯。而天下胥被其德
。共生成化育。以迄無窮
。此下文所謂下觀而化也。唯圣人之教
。可與媲功焉
。以天下萬世。蔑不同其德用也
。故亙古而猶光明。觀于顒若二字
。又可知其生成化育之自然自在。與中庸中和位育之道
。實一致也。讀者當審諸
。
彖曰: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
。順而巽
。中正以觀天下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