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姤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9 01:57:40
《易經(jīng)證釋》姤卦
姤卦。乾上巽下
。
孔子《宣圣講義》
姤卦上乾下巽
。一陰五陽。陰在初爻
。與夬往來
。而為夬之倒象
。周易卦皆自初始。姤為陰之始長
。其中互乾
。與夬同。故全卦大用
。仍本于乾
。而成陰長陽消之象。陰雖微而得時(shí)
。陽雖盛而失勢
。其同體易位卦為風(fēng)天小畜。一陰在四爻
。則與姤大異
。陽升陰降。姤以陽之升
。成退讓之勢
。不復(fù)與陰爭。與夬之用恰反
。夬為陰不能久留而被決
。姤則陽不得不退。而成相遇之情
。姤遇也
。柔遇剛也。而剛亦以遇柔而自退
。遇有二義
。一則遭遇。一則待遇
。皆含有偶合之意
。字從禺。為偶之省
。陽奇陰偶
。姤以陰得時(shí)。故易偶合
。而陽則如中途相遇
。逡巡自退。不與抗禮之意
。陽雖五倍于陰
。奈已失其本。故不與陰抗也
。乾剛而巽順
。剛在外而內(nèi)順
。五陽連系俱升。其志在外
。陰雖不進(jìn)
。陽亦必退也。陽剛行健
。一柔不能與協(xié)
。則升者自升。無可牽挽
。氣使然也
。而情志亦同。遇而不合之象也
。在陰固欲合
。而陽難于俯從。名雖相遇
。實(shí)反相拒也
。而時(shí)勢又不得拒陰之進(jìn)。漸向外推移
。以卒成陰長之用
。此姤為五月卦。一陰起于下
。孚夏至之令也
。夏至日已北至極。不得再進(jìn)
。反而囘歸以向南
。南者陽之所反
。五陽相率而同反
。陽雖盛。而時(shí)為之限
。行為之促
。則陰之進(jìn)。非陰之功
。乃陽之德
。如賓退而主得安閑。敵退而我得展布也
。故名姤
。重其相遇而能相讓也。柔道之得時(shí)耳
。姤從女后
。言為女中之尊
。如國之后妃。然不必限于后妃
。而言德用則從坤也
。坤用初長。初六一爻
。坤德所寄
。雖二五內(nèi)外正位皆剛。非如后妃之象
。而一陰正長
。乃成大母之稱。此卦名姤
。而字為女后也
。古稱君曰后。后始獨(dú)用于女后
。則女后者猶女中之君
。坤為女之最尊者。女后即坤之稱
。而在卦用
。雖秉乾剛。實(shí)仍以變坤為大則
。為初爻方得勢也
。
傳曰夬決也。決必有所遇
。故受之以姤
。此周易之序。以陽既決陰
。陰不能終絕
。故仍相遇。而后天事物進(jìn)退往復(fù)之機(jī)
。亦復(fù)如是
。力之所至。則決而去之
。力之既衰
。則仍相值。故夬之后必為姤
。而由卦言
。則夬之變姤。僅一爻之上下
。亦即倒置而已
。兌之倒為巽
。巽一陰在下。其用為乾初變坤
。而為長女
。長女代母。故巽能代坤
。坤之德初見于巽
。次見于離。三見于兌
。皆女也
。乾父也。乾而合巽
。猶父率長女
。其同類卦。如天火同人
。天澤履
。皆一陰五陽。而姤為之始
。故按六十四卦圓圖
。夬姤分列乾之左右。亦即陰之終始
。如剝復(fù)在坤之左右
。為陽之終始也。周易取回圈進(jìn)退
。終則有始
。為天之行。夬終而姤始
。皆屬乾之所近
。兌乾而乾巽。僅以出入之道為辨
。夬入于乾
。至姤則又自乾出
。一入一出
。為二氣之消長。陰之長
。則陽之消
。此姤為乾之消。初消于下
。漸進(jìn)漸消
。至剝而陽盡矣
。故姤為陽消之始。一陰爻之長
。而漸至二至三
。陰日進(jìn)。陽日退
。遂為否
。而天地生化之德漸減。坤卦履霜堅(jiān)冰至
。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則姤卦實(shí)幾之先
。一陰雖微
。其究也。將變?yōu)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此君子所戒懼也
。然在姤。則猶陽盛之時(shí)
。有二氣相遇
。品物咸章之象。如歲之五月
。萬物正茂之時(shí)
。此姤之時(shí)義。實(shí)與復(fù)有相類
。不過陰與陽異耳
。故曰姤為遇。有偶合之功也
。
《宗主附注》
姤卦與夬往來
。皆一陰五陽卦。而姤一陰反生于下
。乃陰陽消長之機(jī)
。正如剝之與復(fù)也。陰終于夬而始于姤
。夬為三月卦
。姤則為五月卦。中夾一乾為四月卦
。明陰氣自乾出入
。如陽之自坤出入也。乾為純陽。而夬姤皆中互乾
。五陽連接
。亦如乾也。姤雖一陰在下
。而當(dāng)初生之時(shí)
。其氣猶稚。其德未昭
。仍以乾行為本
。此五月為暑熱方盛之月。一陰自下而上
。五陽不得與爭
。陽雖盛而已失勢。如樹木之本已搖
。故繼姤者為遯
。則變四陽二陰矣。陰以日長
。陽以日消
。至七月為天地否。而陰陽平均
。過此則陰益進(jìn)
。陽益退。八月為風(fēng)地觀
。九月為山地剝
。陽不得暫留。十月乃變于純陰之坤
。此陰長而陽自退
。時(shí)之所為。如夬之不得不變?yōu)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然后天之象
。二氣不能孤行。一長一消
。相與終始
。雖四月純乾。十月純坤
。似為孤陽獨(dú)陰
。而其氣并未斷也。陰育于乾
。故姤自乾出
。陽育于陰
。故復(fù)自坤成
。卦以下為本始
。故初爻為重。初為陽者
。陽德之將盛
。初為陰者。陰德之方興
。始一陰雖似微
。而與夬則有盛衰之別。以夬為終
。姤為始也
。陰之道降。而卦則仍取上行之式
。此上下非以位別
。乃以時(shí)分。時(shí)固賅位
。而陽可稱位
。陰則稱時(shí)。位有上下
。時(shí)僅先后。初者先。而上為后
。如物之本末耳
。故姤為陰之本始。亦陰德之將盛
。陽雖多
。不克與爭也。其本既搖
。雖蕃不久
。此二氣變化之樞紐。即由姤與復(fù)可以見焉
。易道重陽
。于陽之消曰剝。其長也曰復(fù)
。而陰之消則曰夬
。其長也曰姤。此命名有軒輊也
。夬為決
。為剛決柔
。姤為遇。為柔遇剛
。皆崇陽抑陰之義
。若由陰言。則夬為陰之剝
。而姤為陰之復(fù)
。一剝一復(fù)。乃互成其周流之德
。往復(fù)之用
。非天地造化之奧竅乎。故夬姤之間
。一如剝復(fù)之際
。習(xí)易者須從其爻象細(xì)推繹之。
姤
。女壯
。勿用取女。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卦彖辭也
。姤以乾上巽下
。乾第一世即天風(fēng)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妸榍踝兝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坤道成女。坤之長即女之壯
。壯猶盛也
。陽盛于大壯。陰盛于姤
。非謂象之盛
。乃氣之盛也。雷天大壯
。陽自乾而上
。至四爻皆陽。故名大壯
。為陽至此大盛
。故彖辭釋文曰。大者壯也
。陽大陰小
。陰不曰壯。而曰姤
。以易旨抑陰而揚(yáng)陽耳
。陰實(shí)自姤始盛
。則以陽外陰內(nèi)也。大壯之四爻
。當(dāng)于姤之初爻
。姤以初為本。不得以四爻稱壯
。故為壯之辭
。不屬于觀
。而屬于姤
。以初爻之陰。即坤之初六也
。坤初六曰履霜堅(jiān)冰至
。而釋文曰陰始凝也。文言更申以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
。可見初六之陰雖稚
。而為始凝之象
。若推其所至。則履霜已見堅(jiān)冰之即至
。而見幾不容終日之少緩
。陰不可長。初形即屬必盛之機(jī)
。在女即有大壯之日也
。坤與乾對反。乾之變者必為坤
。故由姤而遯
。而否。而觀
。而剝
。皆乾日消。坤日長之象
。至剝則消極
。乃全變于坤。此姤之初六
。已形成女壯之象也
。女壯則男不壯可知。坤位在六二
。而統(tǒng)內(nèi)卦三爻
。故內(nèi)卦三爻皆陰
。則成否。外卦雖為乾
。而氣已窒
。生化已阻。陽德不綱
。則陰柔用事
。天地之功盡矣。天道如是
。人道亦然
。男為主。女隨之
。乃家道之正
。若女主而男退舍。則家道必乖
。此姤以女壯
。而不宜于娶女也。取娶古通
。凡占得姤者
。不可用于娶妻。言女壯必不甘服從于夫
。而家不齊
。此勿用取女。正用坤初六之象見幾之義
。雖女壯非婦之強(qiáng)
。而將來必成夫之弱。牝雞司晨
。為家之索
。家有悍婦。禍敗必至
。此姤之不宜取女
。乃防微杜漸之意也。
彖曰
。姤
。遇也。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
。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
。品物咸章也
。剛遇中正
。天下大行也。姤之時(shí)義大矣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
。而闡明姤之時(shí)用也。姤遇也
。柔遇剛也
。言姤卦五陽一陰。柔在下而陽方盛
。本為剛自退避柔象
。剛升而柔降。姤由柔自下生
。剛遂退讓以成柔之長育
。乃剛之自為
。非柔之進(jìn)迫
。不似剝之一陽日升。五陰不得不退避也
。陽剛之性
。有非柔所能迫伏。而姤上五陽
。以既失其時(shí)
。乃逡巡自退。柔亦始終以柔遇之
。故曰柔遇剛也
。遇固賅二義。在陽為與柔遭遇
。在陰則為待遇五陽
。姤柔得勢。能以柔勝也
。夫天下之至剛者
。惟至柔能服之。此老氏主柔靜也
。剛雖盛
。而柔非與爭。柔雖微
。而時(shí)正相與
。故柔遇剛。不爭而勝
。剛則不得不退避之耳
。剝卦五陰一陽
。為柔變剛。乃以柔變剛之意
。非柔變于剛也
。此亦以柔遇剛。非剛與柔爭
。而柔字
。一明為爻之陰。一明為卦之用
。初六本坤之德
。所謂至柔而用剛。至靜而有常
。姤之一柔
。體此以待剛。則五陽亦不以為敵也
。夏五月陽方盛
。而一陰生。是天道以柔勝之象
。故夏至三庚而為伏
。三伏而成秋。夏火也
。秋金也
。火能尅金
。設(shè)不自伏
。金何能生。秋何能繼夏哉
。是夏之有伏
。即天道之用柔。而火之自伏
。即柔道制剛之妙用
。柔不爭而自進(jìn)。剛不爭而甘退
。皆柔能勝剛之義
。故曰柔遇剛。即以柔待剛之意
。柔勝則剛不克與抗
。故為女壯。而勿用取女。以女方長
。天道不與長
。人道不助長。時(shí)固為陰長
。而易義不揚(yáng)陰抑陽
。故曰不可與長。然陰陽相對
。必匹配而后生化
。陰不可過。陽不可傷
。姤既為陰之始盛
。天道方促陽之命。而人道與之
。是猶助桀為虐
。故不可興長。乃人道中和之德
。志于二者
。得其平均而已。故咸恒為夫婦之始
。家人為家道之正
。皆以陽能下陰。柔能順剛為則
。姤與之反。陽讓于陰
。男怯于女
。以成柔勝。則人道勿用取女
。正為防其亂夫婦之序
。失家道之常也。然天地固以遇而成生化
。如泰
。既濟(jì)。同人
。大有
。皆陽剛勝。而陰柔聽命
。是柔剛相和
。天地相得。人物以育
。生成以全
。姤亦乾遇坤也
。初六既見。五陽識時(shí)
。一退一進(jìn)
。相遇相協(xié)。則品物咸章
。如坤之得主而代終
。坤以善于順承乾為用。姤之一陰
。亦以善于用柔而相遇
。如夏五月之令。萬物正繁庶之時(shí)也
。陰雖微
。而陽不為已甚。故雨澤時(shí)沛
。炎威時(shí)殺
。以成其生化之功。豈非姤遇之效乎
。姤以九五正位
。有中正之象。剛遇中正
。天下大行之道
。天道大行之時(shí)。此姤之大用以時(shí)成
。故曰姤之時(shí)義大矣哉
。
《宗主附注》
姤釋彖辭。稱不可與長
。又曰天地相遇
。品物咸章。是中奧義
。人多忽略
。姤以一陰生于五陽之下。為乾道之初變
。陽之消
。即陰之長。女之壯
。即男之衰
。圣人慮陽剛不振。婦道爭強(qiáng)。曰勿用取女
。言女之壯
。不易制也。故釋文曰不可與長
。與猶助也
。有所偏袒之意。女正長而與之
。是將助桀為虐
。凡陰道不可過于陽。故女子有十年不字
。以守其貞
。不得謂為虐待。姤之勿娶
。亦恐女權(quán)勝于夫
。而家有二長。不得唱隨之樂
。非果畏其壯
。而竟使之守貞不字也。惟在占者
。必陽道之衰
。不克齊其家。將為牝雞司晨之害
。此勿娶一語
。僅對占得姤卦者言。亦但指夫失之懦者言
。非有何不足于姤也
。姤乃天道。夏至一陰生
。正如冬至一陽生。皆生化之機(jī)
。發(fā)育之源
。不有復(fù)。則陽不復(fù)
。而天將永冬
。不有姤。則陰不復(fù)
。而天將永夏
。永冬永夏。嚴(yán)寒酷暑。如南極與赤道
。不宜于生物成聚
。育長滋繁。是以溫帶本日之南北往來
。而成四時(shí)之序
。冬必交于春。夏必交于秋
。陽必生陰
。陰必生陽。姤與復(fù)
。實(shí)生成之本
。化育之基
。天地因以成其生生之德
。萬物因以達(dá)于繁庶之觀。故姤于天道
。不獨(dú)非害
。且有功。不獨(dú)非不足
。且有豐裕之用
。孤陽而遇陰。正為生之機(j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洝9试惶斓叵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萬物咸章
。章者明也。光明也
。發(fā)揚(yáng)光大之謂也
。夏以姤而后有秋。谷以姤而后有獲
。萬物以姤而后發(fā)育成實(shí)
。豈非姤之功用哉。天地茍無姤
。則炎暑流金
。酷熱成旱
。物何以生
。秋何所收乎
。姤之一陰。實(shí)天地生生之道所見
。萬物繁滋之所賴也
。秋不成熟。則種子將絕
。更何春生夏長之望哉。此姤之用。見于時(shí)義
。夏時(shí)之陽亢
。惟姤足以折之于平。此天道與家道之有別耳
。家以夫綱為重
。故占姤勿娶。而非責(zé)女子之不嫁也
。更非有何不足于女子之意
。故彖辭但云勿娶。而無他貶辭
。讀者由此可明圣人原旨
。
象曰。天下有風(fēng)
。姤
。后以施命誥四方。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姤卦全體象辭也
。姤上乾下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