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姤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9 01:57:40

《易經(jīng)證釋》姤卦


姤卦。乾上巽下

孔子《宣圣講義》

姤卦上乾下巽

。一陰五陽。陰在初爻
。與夬往來
。而為夬之倒象
。周易卦皆自初始。姤為陰之始長
。其中互乾
。與夬同。故全卦大用
。仍本于乾
。而成陰長陽消之象。陰雖微而得時(shí)
。陽雖盛而失勢
。其同體易位卦為風(fēng)天小畜。一陰在四爻
。則與姤大異
。陽升陰降。姤以陽之升
。成退讓之勢
。不復(fù)與陰爭。與夬之用恰反
。夬為陰不能久留而被決
。姤則陽不得不退。而成相遇之情
。姤遇也
。柔遇剛也。而剛亦以遇柔而自退
。遇有二義
。一則遭遇。一則待遇
。皆含有偶合之意
。字從禺。為偶之省
。陽奇陰偶
。姤以陰得時(shí)。故易偶合
。而陽則如中途相遇
。逡巡自退。不與抗禮之意
。陽雖五倍于陰
。奈已失其本。故不與陰抗也
。乾剛而巽順
。剛在外而內(nèi)順
。五陽連系俱升。其志在外
。陰雖不進(jìn)
。陽亦必退也。陽剛行健
。一柔不能與協(xié)
。則升者自升。無可牽挽
。氣使然也
。而情志亦同。遇而不合之象也
。在陰固欲合
。而陽難于俯從。名雖相遇
。實(shí)反相拒也
。而時(shí)勢又不得拒陰之進(jìn)。漸向外推移
。以卒成陰長之用
。此姤為五月卦。一陰起于下
。孚夏至之令也
。夏至日已北至極。不得再進(jìn)
。反而囘歸以向南
。南者陽之所反
。五陽相率而同反
。陽雖盛。而時(shí)為之限
。行為之促
。則陰之進(jìn)。非陰之功
。乃陽之德
。如賓退而主得安閑。敵退而我得展布也
。故名姤
。重其相遇而能相讓也。柔道之得時(shí)耳
。姤從女后
。言為女中之尊
。如國之后妃。然不必限于后妃
。而言德用則從坤也
。坤用初長。初六一爻
。坤德所寄
。雖二五內(nèi)外正位皆剛。非如后妃之象
。而一陰正長
。乃成大母之稱。此卦名姤
。而字為女后也
。古稱君曰后。后始獨(dú)用于女后
。則女后者猶女中之君
。坤為女之最尊者。女后即坤之稱
。而在卦用
。雖秉乾剛。實(shí)仍以變坤為大則
。為初爻方得勢也

傳曰夬決也。決必有所遇

。故受之以姤
。此周易之序。以陽既決陰
。陰不能終絕
。故仍相遇。而后天事物進(jìn)退往復(fù)之機(jī)
。亦復(fù)如是
。力之所至。則決而去之
。力之既衰
。則仍相值。故夬之后必為姤
。而由卦言
。則夬之變姤。僅一爻之上下
。亦即倒置而已
。兌之倒為巽
。巽一陰在下。其用為乾初變坤
。而為長女
。長女代母。故巽能代坤
。坤之德初見于巽
。次見于離。三見于兌
。皆女也
。乾父也。乾而合巽
。猶父率長女
。其同類卦。如天火同人
。天澤履
。皆一陰五陽。而姤為之始
。故按六十四卦圓圖
。夬姤分列乾之左右。亦即陰之終始
。如剝復(fù)在坤之左右
。為陽之終始也。周易取回圈進(jìn)退
。終則有始
。為天之行。夬終而姤始
。皆屬乾之所近
。兌乾而乾巽。僅以出入之道為辨
。夬入于乾
。至姤則又自乾出
。一入一出
。為二氣之消長。陰之長
。則陽之消
。此姤為乾之消。初消于下
。漸進(jìn)漸消
。至剝而陽盡矣
。故姤為陽消之始。一陰爻之長
。而漸至二至三
。陰日進(jìn)。陽日退
。遂為否
。而天地生化之德漸減。坤卦履霜堅(jiān)冰至
。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則姤卦實(shí)幾之先
。一陰雖微
。其究也。將變?yōu)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此君子所戒懼也
。然在姤。則猶陽盛之時(shí)
。有二氣相遇
。品物咸章之象。如歲之五月
。萬物正茂之時(shí)
。此姤之時(shí)義。實(shí)與復(fù)有相類
。不過陰與陽異耳
。故曰姤為遇。有偶合之功也

《宗主附注》

姤卦與夬往來

。皆一陰五陽卦。而姤一陰反生于下
。乃陰陽消長之機(jī)
。正如剝之與復(fù)也。陰終于夬而始于姤
。夬為三月卦
。姤則為五月卦。中夾一乾為四月卦
。明陰氣自乾出入
。如陽之自坤出入也。乾為純陽。而夬姤皆中互乾
。五陽連接
。亦如乾也。姤雖一陰在下
。而當(dāng)初生之時(shí)
。其氣猶稚。其德未昭
。仍以乾行為本
。此五月為暑熱方盛之月。一陰自下而上
。五陽不得與爭
。陽雖盛而已失勢。如樹木之本已搖
。故繼姤者為遯
。則變四陽二陰矣。陰以日長
。陽以日消
。至七月為天地否。而陰陽平均
。過此則陰益進(jìn)
。陽益退。八月為風(fēng)地觀
。九月為山地剝
。陽不得暫留。十月乃變于純陰之坤
。此陰長而陽自退
。時(shí)之所為。如夬之不得不變?yōu)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然后天之象
。二氣不能孤行。一長一消
。相與終始
。雖四月純乾。十月純坤
。似為孤陽獨(dú)陰
。而其氣并未斷也。陰育于乾
。故姤自乾出
。陽育于陰
。故復(fù)自坤成
。卦以下為本始
。故初爻為重。初為陽者
。陽德之將盛
。初為陰者。陰德之方興
。始一陰雖似微
。而與夬則有盛衰之別。以夬為終
。姤為始也
。陰之道降。而卦則仍取上行之式
。此上下非以位別
。乃以時(shí)分。時(shí)固賅位
。而陽可稱位
。陰則稱時(shí)。位有上下
。時(shí)僅先后。初者先。而上為后
。如物之本末耳
。故姤為陰之本始。亦陰德之將盛
。陽雖多
。不克與爭也。其本既搖
。雖蕃不久
。此二氣變化之樞紐。即由姤與復(fù)可以見焉
。易道重陽
。于陽之消曰剝。其長也曰復(fù)
。而陰之消則曰夬
。其長也曰姤。此命名有軒輊也
。夬為決
。為剛決柔
。姤為遇。為柔遇剛
。皆崇陽抑陰之義
。若由陰言。則夬為陰之剝
。而姤為陰之復(fù)
。一剝一復(fù)。乃互成其周流之德
。往復(fù)之用
。非天地造化之奧竅乎。故夬姤之間
。一如剝復(fù)之際
。習(xí)易者須從其爻象細(xì)推繹之。

。女壯
。勿用取女。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卦彖辭也

。姤以乾上巽下
。乾第一世即天風(fēng)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妸榍踝兝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坤道成女。坤之長即女之壯
。壯猶盛也
。陽盛于大壯。陰盛于姤
。非謂象之盛
。乃氣之盛也。雷天大壯
。陽自乾而上
。至四爻皆陽。故名大壯
。為陽至此大盛
。故彖辭釋文曰。大者壯也
。陽大陰小
。陰不曰壯。而曰姤
。以易旨抑陰而揚(yáng)陽耳
。陰實(shí)自姤始盛
。則以陽外陰內(nèi)也。大壯之四爻
。當(dāng)于姤之初爻
。姤以初為本。不得以四爻稱壯
。故為壯之辭
。不屬于觀
。而屬于姤
。以初爻之陰。即坤之初六也
。坤初六曰履霜堅(jiān)冰至
。而釋文曰陰始凝也。文言更申以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
。可見初六之陰雖稚
。而為始凝之象
。若推其所至。則履霜已見堅(jiān)冰之即至
。而見幾不容終日之少緩
。陰不可長。初形即屬必盛之機(jī)
。在女即有大壯之日也
。坤與乾對反。乾之變者必為坤
。故由姤而遯
。而否。而觀
。而剝
。皆乾日消。坤日長之象
。至剝則消極
。乃全變于坤。此姤之初六
。已形成女壯之象也
。女壯則男不壯可知。坤位在六二
。而統(tǒng)內(nèi)卦三爻
。故內(nèi)卦三爻皆陰
。則成否。外卦雖為乾
。而氣已窒
。生化已阻。陽德不綱
。則陰柔用事
。天地之功盡矣。天道如是
。人道亦然
。男為主。女隨之
。乃家道之正
。若女主而男退舍。則家道必乖
。此姤以女壯
。而不宜于娶女也。取娶古通
。凡占得姤者
。不可用于娶妻。言女壯必不甘服從于夫
。而家不齊
。此勿用取女。正用坤初六之象見幾之義
。雖女壯非婦之強(qiáng)
。而將來必成夫之弱。牝雞司晨
。為家之索
。家有悍婦。禍敗必至
。此姤之不宜取女
。乃防微杜漸之意也。

彖曰

。姤
。遇也。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
。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
。品物咸章也
。剛遇中正
。天下大行也。姤之時(shí)義大矣哉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

。而闡明姤之時(shí)用也。姤遇也
。柔遇剛也
。言姤卦五陽一陰。柔在下而陽方盛
。本為剛自退避柔象
。剛升而柔降。姤由柔自下生
。剛遂退讓以成柔之長育
。乃剛之自為
。非柔之進(jìn)迫
。不似剝之一陽日升。五陰不得不退避也
。陽剛之性
。有非柔所能迫伏。而姤上五陽
。以既失其時(shí)
。乃逡巡自退。柔亦始終以柔遇之
。故曰柔遇剛也
。遇固賅二義。在陽為與柔遭遇
。在陰則為待遇五陽
。姤柔得勢。能以柔勝也
。夫天下之至剛者
。惟至柔能服之。此老氏主柔靜也
。剛雖盛
。而柔非與爭。柔雖微
。而時(shí)正相與
。故柔遇剛。不爭而勝
。剛則不得不退避之耳
。剝卦五陰一陽
。為柔變剛。乃以柔變剛之意
。非柔變于剛也
。此亦以柔遇剛。非剛與柔爭
。而柔字
。一明為爻之陰。一明為卦之用
。初六本坤之德
。所謂至柔而用剛。至靜而有常
。姤之一柔
。體此以待剛。則五陽亦不以為敵也
。夏五月陽方盛
。而一陰生。是天道以柔勝之象
。故夏至三庚而為伏
。三伏而成秋。夏火也
。秋金也
。火能尅金
。設(shè)不自伏
。金何能生。秋何能繼夏哉
。是夏之有伏
。即天道之用柔。而火之自伏
。即柔道制剛之妙用
。柔不爭而自進(jìn)。剛不爭而甘退
。皆柔能勝剛之義
。故曰柔遇剛。即以柔待剛之意
。柔勝則剛不克與抗
。故為女壯。而勿用取女。以女方長
。天道不與長
。人道不助長。時(shí)固為陰長
。而易義不揚(yáng)陰抑陽
。故曰不可與長。然陰陽相對
。必匹配而后生化
。陰不可過。陽不可傷
。姤既為陰之始盛
。天道方促陽之命。而人道與之
。是猶助桀為虐
。故不可興長。乃人道中和之德
。志于二者
。得其平均而已。故咸恒為夫婦之始
。家人為家道之正
。皆以陽能下陰。柔能順剛為則
。姤與之反。陽讓于陰
。男怯于女
。以成柔勝。則人道勿用取女
。正為防其亂夫婦之序
。失家道之常也。然天地固以遇而成生化
。如泰
。既濟(jì)。同人
。大有
。皆陽剛勝。而陰柔聽命
。是柔剛相和
。天地相得。人物以育
。生成以全
。姤亦乾遇坤也
。初六既見。五陽識時(shí)
。一退一進(jìn)
。相遇相協(xié)。則品物咸章
。如坤之得主而代終
。坤以善于順承乾為用。姤之一陰
。亦以善于用柔而相遇
。如夏五月之令。萬物正繁庶之時(shí)也
。陰雖微
。而陽不為已甚。故雨澤時(shí)沛
。炎威時(shí)殺
。以成其生化之功。豈非姤遇之效乎
。姤以九五正位
。有中正之象。剛遇中正
。天下大行之道
。天道大行之時(shí)。此姤之大用以時(shí)成
。故曰姤之時(shí)義大矣哉

《宗主附注》

姤釋彖辭。稱不可與長

。又曰天地相遇
。品物咸章。是中奧義
。人多忽略
。姤以一陰生于五陽之下。為乾道之初變
。陽之消
。即陰之長。女之壯
。即男之衰
。圣人慮陽剛不振。婦道爭強(qiáng)。曰勿用取女
。言女之壯
。不易制也。故釋文曰不可與長
。與猶助也
。有所偏袒之意。女正長而與之
。是將助桀為虐
。凡陰道不可過于陽。故女子有十年不字
。以守其貞
。不得謂為虐待。姤之勿娶
。亦恐女權(quán)勝于夫
。而家有二長。不得唱隨之樂
。非果畏其壯
。而竟使之守貞不字也。惟在占者
。必陽道之衰
。不克齊其家。將為牝雞司晨之害
。此勿娶一語
。僅對占得姤卦者言。亦但指夫失之懦者言
。非有何不足于姤也
。姤乃天道。夏至一陰生
。正如冬至一陽生。皆生化之機(jī)
。發(fā)育之源
。不有復(fù)。則陽不復(fù)
。而天將永冬
。不有姤。則陰不復(fù)
。而天將永夏
。永冬永夏。嚴(yán)寒酷暑。如南極與赤道
。不宜于生物成聚
。育長滋繁。是以溫帶本日之南北往來
。而成四時(shí)之序
。冬必交于春。夏必交于秋
。陽必生陰
。陰必生陽。姤與復(fù)
。實(shí)生成之本
。化育之基
。天地因以成其生生之德
。萬物因以達(dá)于繁庶之觀。故姤于天道
。不獨(dú)非害
。且有功。不獨(dú)非不足
。且有豐裕之用
。孤陽而遇陰。正為生之機(j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洝9试惶斓叵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萬物咸章
。章者明也。光明也
。發(fā)揚(yáng)光大之謂也
。夏以姤而后有秋。谷以姤而后有獲
。萬物以姤而后發(fā)育成實(shí)
。豈非姤之功用哉。天地茍無姤
。則炎暑流金
。酷熱成旱
。物何以生
。秋何所收乎
。姤之一陰。實(shí)天地生生之道所見
。萬物繁滋之所賴也
。秋不成熟。則種子將絕
。更何春生夏長之望哉。此姤之用。見于時(shí)義
。夏時(shí)之陽亢
。惟姤足以折之于平。此天道與家道之有別耳
。家以夫綱為重
。故占姤勿娶。而非責(zé)女子之不嫁也
。更非有何不足于女子之意
。故彖辭但云勿娶。而無他貶辭
。讀者由此可明圣人原旨

象曰。天下有風(fēng)

。姤
。后以施命誥四方。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姤卦全體象辭也

。姤上乾下巽
。為天下有風(fēng)之象。上卦乾天屬金
。納甲為甲子壬午
。巽風(fēng)屬木。納甲為辛未辛丑
。是五行原相合。雖金木相刑
。而巽乃柔木
。非如震之納剛也
。乾納甲壬皆剛。巽納辛則柔
。剛?cè)嵯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德相協(xié)。用相成
。而以象言
。天本積氣。風(fēng)則動(dòng)氣
。兩皆氣體
。亦行相應(yīng)。天下有風(fēng)
。乃名曰姤
。以相遇有合也。天靜而風(fēng)動(dòng)
。天高而風(fēng)下
。巽乾相孚。故姤為遇
。言與天遇
。且與萬物皆遇之意。同體卦小畜
。則為風(fēng)行天上
。風(fēng)上于天。為相畜之象
。畜者止也
。留止于上。而不易下
。故有密云不雨之辭
。姤則風(fēng)已下于天。而近于物
。一陰初變
。實(shí)乾之初世卦。乾變則為姤
。而小畜則巽之初變
。而為巽宮初世卦。乾變?yōu)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巽變還乾
。故乾宮一世姤。巽宮一世小畜
。實(shí)則卦移其上下而已
。姤以巽風(fēng)行速而善變
。巽順而主進(jìn)退。順于乾而散于萬物
。猶代天行化之象
。故人道法之。而以施命誥四方稱
。后猶君也
。后世則專屬女后。以上有乾九五正位
。孚天下之君
。而在復(fù)卦亦曰先王曰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妸ヅc復(fù)
。皆關(guān)于政令之下行。惟復(fù)以陽始生
。陰方盛
。不宜于動(dòng)。故曰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
。后不省方
。姤則一陰始見。五陽方張
。當(dāng)天德大行之時(shí)
。為風(fēng)化普及之日。故曰后以施命誥于四方
。施猶頒也
。下及也。命令也
。誥告也
。如今之教令四方。言天下普及也
。風(fēng)行至速
。所至至遠(yuǎn)。后之教令亦如之
。蓋當(dāng)夏令長育之時(shí)
。生者成之。萬物無不發(fā)育繁盛
。人則以其教化
。俾民遂其生。物成其用
。亦生者成之之意
。施命而曰誥
。即明指教化之令。誥猶示也
。俗曰告示。必有所指示
。使知而行
。順乎天德。達(dá)其教化
。此時(shí)為最盛
。故周官屬之司馬。主教化之政
。五陽盛而得告退
。一陰始而漸展進(jìn)。陽德厚生
。陽剛茂達(dá)
。故一陰生于下。而在上者
。宜及時(shí)布教
。克展其德
。昭其化
。以條達(dá)其民。繁庶其物
。此施命之下逮
。亦猶夬之施祿及眾也。夬姤往來
。皆關(guān)時(shí)政
。德澤及時(shí)下施。實(shí)為政因時(shí)制用之道也

易稱王或后者

。固皆指國之元首。有以九五正位
。有以全卦主爻而定
。然復(fù)稱先王及后。則二五皆柔
。姤稱后
。則二五皆剛。故不必泥于二五之位
。但以卦用關(guān)政令者
。則必稱王或后
。以其為出令之主耳。復(fù)以震在下
。震東方春也
。為時(shí)之長。傳曰帝出乎震
。齊乎巽
。則震可稱王后。巽亦可稱
。而震之一陽
。即乾之一爻。巽之一陰
。即坤之一爻
。是乾坤之象。已具見于二爻中
。亦不必以姤上為乾
。有君后之象也。后固為君
。自包女后
。觀姤字從女后。則可知姤之稱后
。不專指君王
。而以女壯之辭。且可指為女王執(zhí)政也
。惟易辭向賅多義
。視時(shí)所合。即為君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qū)倨病
;蚓酉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上有尊者。亦可以女后視之
。蓋陽者至尊
。茍失其權(quán)。雖有位
。亦不足稱
。而古人位以德顯。德不與位稱。不能承天命
。則在位亦辱
。后人釋此。恒執(zhí)位言
。是戾易辭原旨
。今以姤與復(fù)之稱后異同。特為表出之
。以告后之讀易者

《宗主附注》

姤卦象辭。后以施命誥四方

。夫子講為教民化俗之事。而非關(guān)其他政令也
。以姤下為巽
。如風(fēng)之行速而善變。故曰君子之德
。風(fēng)也
。而民間習(xí)尚。曰風(fēng)俗
。有所倡而眾之
。曰風(fēng)氣風(fēng)行。皆取喻于風(fēng)
。言其推行至順且易
。有如大風(fēng)之偃草。無不隨之披靡也
。姤卦大用亦以教化為先
。教之行。如風(fēng)之化
。古者君兼師
。君以政言。師以教言
。此后字則指君師也
。故其所施命誥。實(shí)關(guān)教化之令
。而欲民之順從者也
。尚書六體。典謨訓(xùn)誥誓命
。因其類而別之
。此處命誥即書所稱者。而誥為告。以知者告未知
。命為命令
。以能者命未能。誥屬于知
。命屬于行
。皆自上示教。以化民成俗之舉
。如天風(fēng)之廣被
。非限于一時(shí)一地者也。施猶夬施祿之施
。指下行也
。以其所逮者遠(yuǎn)。所及者眾
。故曰施
。與授與有別。授與所指狹而近
。如授爵與金
。指對一人言。非頒給大眾也
。在卦象五陽一陰相遇
。陽德方盛。而澤施不吝之時(shí)
。則其生成者多
。化育者廣
。與夬之施祿又有異也
。祿必因功勞與職事。而命誥則凡人皆得拜受之
。蓋夬一陰已窮
。而姤則仕。陰合于陽
。則為德澤
。如天之云雨。必天地合德而后見之
。小畜以一陰留止于天上
。故有密云不雨之辭。是澤猶未沛
。德猶未昭
。姤則德已孚。澤已見。如天在五月
。恒多大雨
。為甘霖。而夜多甘露
。皆德澤既沛之證
。人道法之。以教化施于民
。民被教化之益
。且過于雨露之恩。此君師之并稱也

初六

。系于金柅。貞吉
。有攸往
。見兇。羸豕孚蹢躅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初六爻辭也。初六巽之初爻

。亦主用之爻
。而為姤卦之要爻也。全卦以此一陰合五陽
。陰以少貴
。故大用見于此爻。雖在下
。非中位可比
。而一陰始生。本坤初六之象
。有履霜堅(jiān)冰至之情
。辭稱貞吉。復(fù)曰見兇
。吉兇互占
。爻用備著。初爻在下
。亦猶物之根
。人之足。而為柔
。則不利行
。凡五陽一陰。或五陰一陽之卦
。諸爻聯(lián)貫為一者
。皆有系或牽之辭。而巽為繩索
。故曰系
。與小畜之牽復(fù)。剝之貫魚
。皆可證明
。而釋文亦曰柔道牽也。則以一陰聯(lián)于五陽
。成相牽系之象耳
。金柅者。所以止其動(dòng)之物
。以木止輪之轉(zhuǎn)
。曰柅。以木制絡(luò)絲具之轉(zhuǎn)
。亦名柅
。柅字從尼。其用在止
。陽動(dòng)而陰靜
。剛行而柔止。一柔在初
。故為柅
。巽固以風(fēng)行為象。而一陰在下
。則有行且止之情
。此爻辭以系于金柅為喻也。系柅皆明其止
。而其先或后
。則為行動(dòng)者。如車停
。而絡(luò)絲者
。憩息之時(shí)也。金字不可執(zhí)為黃金
。凡五金之屬
。皆以金稱。則明其堅(jiān)而已
。金柅為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娖渲苟y行。此柔道而用剛也
。貞吉者
。本坤之德。在內(nèi)之所貴
。貞則有守
。孚于止而不進(jìn)。則為吉
。如坤履霜
。若止不前。則冰不至
。是君子見幾之旨也
。初爻得時(shí)。其行雖艱
。其志希進(jìn)
。故曰有攸往。以一陰方牽于五陽
。陽日升
。則陰日進(jìn)。此往之所成
。而仍以柔之宜靜
。下之宜守。德在于貞
。行貴以止。故占見兇
。見言顯衒其志
。急欲其進(jìn)。則有兇
。又見兇者
。以爻用見于兇也。謂有往而不知止
。則將見兇
。果知止而系于金柅。則孚貞吉
。此吉兇由行止判也
。爻之用宜止。爻之志在行
。柔不可過于剛
。則雖得時(shí)
。亦毋遽進(jìn)。在夏五月
。陽德正盛
。陰何可與爭。必待其自退而后進(jìn)
。始為天道
。故貞吉與見兇。正相反
。貞守則吉
。求見則兇。與雷地豫初六之鳴豫兇有相似
。不可自衒
。驕盈其志也。陰道虛
。柔道退
。初六必本坤德為則。而后占吉
。羸豕與大畜之豶豕有別
。姤與小畜同體。故取羸豕為喻
。未肥壯之豕也
。至山天大畜。則已肥壯
。而稱豶豕
。蹢躅猶徘徊不進(jìn)也。孚蹢躅者
。以爻用行而宜止
。則豕亦進(jìn)而且退。正與系于金柅相應(yīng)
。初六巽之主爻
。巽主進(jìn)退。故人行且止
。物進(jìn)且退
。斯孚于卦之用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ㄓ醒蜊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羊見之則徘徊自退。此則羸豕
。亦因行有阻
。而不遽進(jìn)也
。故爻辭自系于金柅。至蹢躅
。皆示爻用不可遽求進(jìn)之義
。雖未明言止。而意則不主行
。羸者弱小也
。亦柔之象。柔與剛反
。五陽在前
。而初六在下。不得以時(shí)之與陰
。而自見耳

象曰。系于金柅

。柔道牽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初六一陰接五陽

。如繩之牽引
。而有留止之用。巽之象繩
。而五陽連貫
。含有牽義。如小畜九二牽復(fù)吉
。夬九四牽羊悔亡
。皆本此義。皆從眾引寡也
。初六系于金柅
。即因一陰與五陽相引。陽日升
。則陰日進(jìn)。如繩索貫串
。而初六柔道
。故有如金柅之系。雖相引而俱進(jìn)
。卻以柔而且止
。由系言。則為牽引
。由止言
。則為柔道
。此釋文之旨也。爻辭但云系
。而未及所系者為何物
。按其辭意。則亦可為羸豕
。羸豕系于柅
。猶大畜豶豕畜于牙也。然推之事物
。皆有系止之用
。固不限于羸豕。故爻辭僅以系于金柅稱
。金柅之用
。在止其動(dòng)。系則有牽引之意
。如止車之木
。不必以系而見其用。今既系矣
。而于金柅
。是牽之止也。金柅固非為牽引之具
。豕之蹢躅
。亦非為牽系之時(shí)。蓋蹢躅為欲進(jìn)又退
。欲前又止之象
。非如牽羊之在手也。遇阻在前
。而能遽進(jìn)
。則不得不止。此初六雖牽于五陽
。志于隨升
。卻以柔道不得不止。所謂行且止者也
。初六進(jìn)至九二
。則更有包魚之象。是止又行矣
。故觀爻辭
。實(shí)兼行止。行而知止
。則成其行
。行而忘止
。則反為兇。故以貞吉見兇
。示占此爻者貴知止耳

《宗主附注》

姤本五月卦。若屆七月為天地否之象

。由姤至否
。以一陰漸長至于三陰。而五陽漸消至于三陽
。陰陽雖平勻如泰卦
。卻以陽外陰內(nèi)。陽日消
。陰日長
。與泰之陽進(jìn)陰退者恰相反。否之后為觀為剝
。陽以日微
。終至十月成純陰矣。故陽雖盛于夏
。而將衰于秋冬間
。此姤以陰始生。而稱女壯也
。陽至震合乾
。始名大壯。三陽在內(nèi)
。一陽在外
。當(dāng)二月之象。陽已過半
。而姤則僅一陰初長
。即稱壯。五陽不能抗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娋由魇挤牢⒅狻j栆酝庳詾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至四爻曰壯
。陰以內(nèi)卦為重。故在初爻即曰壯
。此陰陽有別也。姤與夬往來
。傳曰夬
。剛決柔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又曰姤
。柔遇剛也。由此可見易揚(yáng)陽抑陰之旨
。而君子重夬而懼姤
。夬以陽之長將極。陰不得久留
。如小人因君子在位
。不得存于朝廷也。而姤則為夬之倒反
。姤稱女壯
。即含有小人得勢之意。臣妾之行
。陰柔之性
。及時(shí)滋育
。其勢蔓延。則君子不得不逡巡避去。以順時(shí)趨吉也
。故觀夬為君子道長。即可知姤為君子道憂
。而否泰尤明示其義
。泰為君子在位。否則小人得時(shí)
。卦皆三陰三陽
。而內(nèi)外大異。內(nèi)外猶進(jìn)退或近遠(yuǎn)也
。近而進(jìn)者
。必得勢之時(shí)。退而遠(yuǎn)者
。必先志之日
。此陰陽消長。實(shí)關(guān)世道隆污
。非僅天時(shí)已也
。故卦用重視人道。而世運(yùn)安危
。亦以人道為判
。姤雖非否。其至也。必成否
。此坤初爻履霜之句
。而君子以見幾為貴也。姤之初爻
。即坤初六
。金柅之系。羸豕之蹢躅
。皆取喻于行進(jìn)不易之旨
。故釋文曰柔道牽也。蓋以柔道隱喻小人之道
。小人在位
。患得患失
。既不易進(jìn)
。又不甘退。遂如初六之行且止耳
。牽字猶牽累之義
。言為所累。而不克直前
。徘徊來去之途
。旁徨升沉之際。乃如金柅之系
。羸豕之蹢躅耳
。占者于此。宜深自惕戒
。以貞吉為本
。則孚于坤之德矣。

九二

。包有魚
。無咎。不利賓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九二爻辭也

。九二內(nèi)卦之中。為巽中爻
。而以剛乘柔
。上聯(lián)諸陽。下接一陰

以內(nèi)卦正位

。與九五應(yīng)
。重剛之象。而巽以順動(dòng)
。因一陰之牽于內(nèi)
。故有進(jìn)退之稱。為其欲前又卻也
。剛?cè)嶂悺I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風(fēng)之行
。善變而易動(dòng)。以連于諸陽
。若物之相引
。正如剝六五爻辭以貫魚稱。貫猶包也
。包以物束之
。貫以物系之。皆相結(jié)成聚之象
。剝六五貫魚
。姤九二包有魚。皆以聚眾為喻
。魚居水中
。聚處群居。而以時(shí)動(dòng)
。物之眾而行連接者
。以魚為最。剝以陰盛
。故在外正位
。姤以陽盛。故在內(nèi)中位
。明其所得者必以時(shí)也
。位兼時(shí)言。有位則當(dāng)其時(shí)
。故至九四
。以非其位。亦違于時(shí)
。遂變?yōu)榘鼰o魚
。魚之有無。必因時(shí)令
。時(shí)令之合
。必依潮汐
。潮汐漲落。必依月之盈虧
。此夏正歷
。以朔望晦日為重也。九二當(dāng)朔之后
。望之前
。月光正長。潮汐亦增
。魚聚乃多
。得魚必眾。若既望以后
。月光漸虧
。潮汐漸減。魚聚亦少
。得魚自難
。此九二與九四。一有魚
。一無魚也
。雖所指為魚。而取喻在得眾
。魚之聚
。猶民之歸。得魚猶得眾也
。九二乘時(shí)正位
。協(xié)于上下。故能有眾
。雖以剛加柔
。而喜與初之陰接近。不似九四之遠(yuǎn)也
。二四同功異位
。而二在中。為眾所服
。故占包有魚
。包固指聚魚之具。亦賅決斷之意
。如俗所稱包能如何
。即保證也。保猶包也
。幼兒在襁褓之中
。保抱提攜之時(shí)
。故曰褓。包與抱
。亦可通用
。凡束約懷抱。皆可稱包
。以在內(nèi)能藏物
。而無虞外害也。九二陰在內(nèi)
。陽在外
。成相抱之象。故稱包
。而以正位在內(nèi)。雖過剛易失
。不免有咎
。卻得免焉。故曰無咎
。以內(nèi)主位
。所得者主之利。無涉于外
。故曰不利賓
。言其利不及賓也。利害相反
。不利者
。或反為害
。此則時(shí)位所為
。時(shí)位不與賓宜。雖得眾乃主之利
。雖有魚乃我之食福
。而賓以形隔勢禁。不得羼其間也

象曰

。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二在內(nèi)正位。主內(nèi)政
。而不及外
。則其得失
。亦不及于外賓。賓與主對
。外與內(nèi)對
。正由九二爻言之也。全卦二五相應(yīng)
。同為剛不相協(xié)
。惟初爻為柔。則九二所協(xié)者
。只此初六而已
。是其用反而向內(nèi)。不復(fù)及于外
。而爻辭魚在包中
。非江湖河海之魚。已有所屬
。則外人不得與爭
。是以爻辭特提包字。明其非游于水中
。任人可網(wǎng)取者
。包之主為九二。則九二以外者
。不得有之
。此釋文稱為義不及也。義者宜也
。宜者時(shí)也
。時(shí)以位明。九二之有魚
。乃時(shí)位之宜
。外無可協(xié)。則宜其不及于賓
。陰雖長而在下
。惟九二最近。推而遽進(jìn)
。由初六而六二
。始為天山遯。而六三
。始為天地否
。皆不與外協(xié)。則雖陰日進(jìn)
。陽日退
。亦成相避之象
。而非利害與共之情。故在泰為交泰
。有均平之行
。而在否。則否塞
。成隔絕之勢
。此陰陽異道。升降異行
。而得失利害異其情志也
。由此言之。九二之魚
。惟主者之利
。雖不及賓。不得為吝
。所謂與時(shí)宜也
。宜于時(shí)位。宜于行止
。則魚雖眾。亦不宜分之于賓
。此易教以時(shí)位為重也
。巽順而乾剛。外剛而內(nèi)順
。相與背馳則易
。強(qiáng)與偕行則難。況九二九五
。兩剛相拒者乎
。因其相拒。乃若相妬
。雖曰相遇
。實(shí)不相得。則以其利害異宜
。而情志各別耳
。合九四爻辭繹之。即可明其義矣

九三

。臀無膚。其行次且
。厲
。無大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九三爻辭也。九三居內(nèi)卦之末

。與九四同為人爻
。上應(yīng)上九。皆剛也
。而九三為艮爻(看不清
。19左起3)。又既濟(jì)卦之中爻
。以重剛之位
。失中和之用。故爻辭如此
。臀無膚二句
。與夬九四同。夬姤同體
。僅倒置耳
。由夬而下。與由姤而上
。其爻恰同
。故姤之九三。與夬之九四一也
。惟所行內(nèi)外異耳
。九三九四。以中爻
。皆取臀為喻
。而柔居其一端。乃成無膚之象
。其義已見夬卦
。惟夬以上爻一陰。有牽羊悔亡之辭
。姤則上九為剛
。而外卦無柔。如乾九三重剛不中
。爻辭稱若厲
。厲危也。兼勉勵(lì)與砥礪各義
。因危而懼
。由懼而驚惕。戒慎。奮勉
。辛勤
。則亦可免于咎。故乾九三稱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而此則稱厲無大咎
。咎與大咎。所異在行之艱易
。亦由時(shí)位之所宜否判之
。乾以純陽。而九三本剛以行
。能自慎戒
。凡咎皆免。姤以一陰在內(nèi)
。九三已失其本
。五陽雖盛。而時(shí)已殊
。如四月為夏之初
。而五月則夏之半。一陰已昭
。其勢漸張
。故雖戒懼。僅免大咎
。而其小者
。猶有慮焉。夬九四在外
。其行既近
。其決既促
。故雖次且
。而不自止。姤九三在內(nèi)
。為巽之終
。巽為進(jìn)退。則次且之行
。恒有得失之患
。此占厲而無大咎也。行以進(jìn)為志
。動(dòng)以利為功
。九三進(jìn)且退。危且憂
。此咎之不易免
。而因本于乾惕之訓(xùn)
。戒于厲。而自強(qiáng)不息
。方幸免其大者
。則可見姤九三。因遇而遭逢憂患
。有異于夬九四之時(shí)矣
。剛過于中。外無所協(xié)
。則九三之危厲
。不獨(dú)臀無膚而行次且已也。次且與初爻蹢躅亦相應(yīng)
。以姤為柔遇剛
。剛行固暴。柔進(jìn)亦艱
。兩者難協(xié)
。遂成徘徊之勢。又不獨(dú)本巽之進(jìn)退已耳

象曰

。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三雖在內(nèi)。以隔九二
。不與初六近
。故成未牽之象。初六曰柔道牽
。今曰未牽
。柔在內(nèi)而陽自升也。牽有牽涉之意
。涉猶濟(jì)也
。九三雖與既濟(jì)同。而不得六四與協(xié)
。是欲濟(jì)而不得濟(jì)也
。剛所協(xié)者必柔。陽所濟(jì)者必陰
。故既濟(jì)以內(nèi)九三
。得外六四相協(xié)耳。若未濟(jì)則反是。柔降而在內(nèi)
。陽升而在外
。相與背馳。相去日遠(yuǎn)
。故為未濟(jì)
。姤之九三志于外。而九四亦與同
。皆相逐而上行
。更無相協(xié)之望。此釋文稱其行未牽
。言各自為行
。不相牽涉。則失其扶助
。易履于艱危
。故其行次且。欲進(jìn)又止
。欲前又卻
。亦如夬九四之不得濟(jì)也。牽又引也
。引者如電之相吸引
。必一陰一陽。若同類則反相拒
。姤全卦以一陰之生
。有相遇之象。而在九三爻
。則兩剛相連
。而成未牽之行。此爻辭稱其厲而有咎也
。乾三四爻皆稱無咎
。亦以重剛有咎。惟自戒慎卑抑方免耳
。剛貴柔用
。況重剛乎
。此九三之次且
。且有咎厲也。

九四

。包無魚
。起兇。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九四爻辭也。九四外卦之始

。為乾九四爻
。與九三同屬人爻。而重剛失中
。二四同功異位
。而四多兇。則以失中也
。九四以剛履柔
。原與九二同。而九二有魚
。九四無魚
。則以九二與初六近。九四則遠(yuǎn)也
。包義已見前
。按之時(shí)用。九四失時(shí)
。魚不復(fù)聚
。故不易得。魚固水中生育
。水之深淺
。魚所由聚散。其游于淺水中者
。則易得之
。此漁人必依時(shí)施網(wǎng)罟也。設(shè)失其時(shí)
。雖勞無功
。蓋不得竭江海而漁之也。民之聚散
。亦猶魚
。魚以水為生。民以食為重
。煩刑苛政
。民不甯居。則相與離心
。是猶敺魚入深淵也
。故漁人以得魚為功。政治以得民為志
。圣人施政
。必先民之好惡
。民之之(是否多一字?)所服
。國亦興
。民之所仇。國亦敗
。書云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易姤卦取魚以喻民
。正有以也
。姤五陽在上。一陰初生
。上強(qiáng)下弱
。民不能生。惟九二能協(xié)以共濟(jì)
。乃能得眾
。九四位已遠(yuǎn)。情亦違
。上下相離
。政治必寙。此九四包無魚
。而占兇也
。起猶作也。升也
。動(dòng)而上升曰起
。又始作也。吉兇生乎動(dòng)
。剛之志好動(dòng)
。外之行志升。九四以剛在外
。其行必暴
。故曰起。言其發(fā)動(dòng)也
。而兇亦隨之
。包無魚句言。則起猶舉也
。舉網(wǎng)而無魚
。則不獨(dú)無所得。且將驚后至之魚
。使遠(yuǎn)離也
。以辭旨言。則以失民為國政之失
。而兇害之將興
。起猶興也。國失其民
。將誰與保
。其為兇害。必自斯始
。合全卦言
。九四為上卦之始。宣上位之政
。而下卦則其下也
。巽順而乾健。上健則民易離
。政暴則澤將竭
。猶天亢旱。雨露不沛
。生物皆枯
。巽風(fēng)以煽之。更見焦涸之象
。則萬物何以生成
。五月正需雨澤之時(shí)。物望發(fā)育以遂其生
。達(dá)于秋之成熟
。果于是時(shí)苦旱。則秋收無望
。此物生之害
。亦民生之災(zāi)。九四之兇
。實(shí)以德澤之吝
。苛暴之施
。如天旱
。池沼皆涸。更何魚之可得
。故包無魚
。亦括有天旱水涸。魚不得育之義也
。魚既無生
。民亦苦于無食
。而膏澤不下。赤日行空
。則其為兇
。又在不言中矣。因姤全卦恰當(dāng)夏令暑炎之時(shí)
。與夬相反
。夬以一陰在上。尚重膏澤下施
。姤上為純乾
。下不得與陰協(xié)。陰陽相遠(yuǎn)
。云雨不興
。此有象于酷旱。而河沼無水也
。九二在月初
。猶與陰接。故猶有雨澤
。而魚以易得
。此異在時(shí)位也。九四時(shí)位所使
。五陽方張
。故有亢旱之喻。非必有之
。以德澤不周
。恩施不沛。亦如亢旱
。則咎在上之剛過
。無柔以協(xié)濟(jì)之耳。

象曰

。無魚之兇
。遠(yuǎn)民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四爻辭稱無魚而占兇
。人多不解。釋文特明揭其含義
。系由九四之遠(yuǎn)于民
。上而與民遠(yuǎn)。則位何以保
。此所以占兇
。不然
。僅無魚。不過口腹之吝
。何至于兇
。而爻辭不言其兇之由來。僅以無魚為喻
。足證九二有魚
。即指其得民眾
。而非指得魚以快口腹也
。魚為生物之聚居者。民亦如之
。然必有水
。魚始育。國必有仁政
。民始安其生
。水涸而無魚。亦猶政苛而遠(yuǎn)民也
。遠(yuǎn)民者
。上與民遠(yuǎn)。民亦遠(yuǎn)之
。上無澤以沛之
。德以綏之。則民皆離心
。而各異其志
。非必相率以去也。民不悅服
。雖有民
。猶無民。民不效力
。雖有國
。猶無國。古之王者
。以得民為本
。民之歸也。為父子之親
。雖顛沛流離
。不忍去也。此謂之得民心
。得民不得其心
。雖眾猶無民也
。桀紂之民。何嘗遠(yuǎn)去
。而湯武之師一至
。則相與倒戈奔北。是即失其民心之一例
。九四為上卦之始
。而稱遠(yuǎn)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娖饍粗x
。正以兇害自此始耳。卦爻陽象君
。陰象民
。姤卦五陽一陰。是猶五君一民
。宜其下利于治
。惟九二以內(nèi)正位。與初六近
。有得民之象
。孚有魚之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娋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為政者宜取法焉。柔以用剛
。上與下協(xié)
。故乾卦九四。以在淵占無咎
。以其高能自卑以就下也
。淵者魚之所聚。乾九四躍于淵
。亦其得民之道
。可孚有魚之稱
。姤九四不克自抑
。乃以無魚之象。而占遠(yuǎn)民之兇
。細(xì)繹二卦爻辭
。自明其微旨矣。

《宗主附注》

九二包有魚。九四包無魚

。包字有包括之義
。以藏納或盛貯而約束之也。如今之以布或蒲草為囊
。名曰包
。古多取茅草等為之。而魚之包
。則不限于水中或陸地
。如立柵水中。以防魚之外逸
。亦包也
。故夫子稱其有別于江海中者。江海之魚
。人人得而取之
。若入包中
。則非外人所有
。故釋文曰義不及賓也。后人以包為鮑
。謂魚之已腐臭者
。引鮑魚之肆為證。雖亦可通
。卻非爻辭本義
。蓋姤五月卦。六爻分當(dāng)三十日
。一爻合五日
。九二爻正當(dāng)初旬之下半。為月上弦之時(shí)
。魚乘此時(shí)
。上游淺水。漁者恒易得且多
。若至九四
。當(dāng)既望之后。魚亦還于深潭
。漁者乃不得魚
。此九二包有魚。九四包無魚
。由實(shí)事驗(yàn)之可明者也
。而易辭主旨。則非重于魚之有無。而在藉喻民眾之歸附與否
。以民眾聚居
。正如魚也。九二得初六相協(xié)
。故得眾
。九四與初遠(yuǎn)。故失眾
。初在下
。猶民也。故釋文有遠(yuǎn)民之辭
。遠(yuǎn)民者
。上與民遠(yuǎn)。而民亦離心
。姤之九二
。最能近民。而得民之咸服
。過此以進(jìn)
。上愈失德。民愈背之
。此陽剛之過
。無柔道之濟(jì)也。故在初爻稱柔道牽
。而至九三
。則曰未牽。牽者連系也
。相維相濟(jì)之意
。利害與共之情。必因剛?cè)岫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方得上下同心之效
。此九三以上。不能得眾之所由來
。而爻辭以魚喻之而已
。讀者幸毋以辭害意。

又曰姤九三與夬九四

。爻辭大同
。皆取臀無膚為象。而行次且
。以三四兩爻
。原在卦中。卦象本圓。由內(nèi)而外
。或由外而內(nèi)皆可
。夬由外而內(nèi)至九四
。正當(dāng)于姤由內(nèi)而外之九三
。以夬上六即姤初六
。僅倒置上下而已。卦本有賓主之別
。往來之分
。一爻亦有之。故卦爻或利于主而不利賓
。或利于來而不利往者
。則由其行之正與反為判耳
。如夬一陰在上。系卦之極位
。而以陰降言
。則又為其始也
。姤則一陰在初。卦之始位
。如以陰言
。則又至極。以初之下無位
。無可降也。一卦六爻
。終而復(fù)始
。氣之流行。永無終息
。故曰周流六虛。終則有始
。虛指位也。明明為位。而稱為虛
。足證位非固定者。由初至上
。固為一卦
。推而言之
。則由二至初。由三至二
。由四至三。由五至四
。由上至五
。亦符六位。即成一卦
。此即六虛之稱所由來也。位兼時(shí)言
。時(shí)有遷易。位有旺衰
。在初為當(dāng)
。至四則變。在內(nèi)為盛
。至外則衰。皆有其時(shí)用所合
。不得以一爻概全卦
。亦不得以全卦斷一爻。變化推移
。惟時(shí)所適。此爻辭或吉或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蚶蚍褚病6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有主賓來往之異
。如九二包有魚。為主之利
。而不及賓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
。而不言止。利害各別
。吉兇乃殊
。九三不宜于行。故有咎厲
。若知之而弗動(dòng)
。自免
。此乾惕之足貴也
。姤本相遇。而遇有吉兇
。遇之宜者吉
。否則兇
。如友人相遇
。則可喜。若敵寇相遇
。則為憂
。觀于同人爻辭
。即可知之
。同人五陽一陰。亦與姤似
。故有相同之用。同人之同類者
。共致其用。否則如大師之相遇
。匪寇之相逢
。則必憂驚號咷。而難自安
。此情也
。姤之九三九四。皆在中爻
。皆由過剛
。不得中和之行。故或厲或兇
。其害于行進(jìn)可知。情志不諧
。趨向不一
。各行其是。乃若寇仇
。故曰未牽。言其難合同也

九五

。以杞包瓜。含章
。有隕自天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九五爻辭也

。九五居外卦之中
。為全卦正位。有同于乾九五
。而以姤為柔遇剛
。柔生于下
。即坤之德承順于內(nèi)之象
。坤初承乾。為乾之始變
。在八宮卦序
。乾之一世
。即天風(fēng)姤
。以其初與坤遇。而先易其本也
。陽以初爻為本始
。初爻為柔
。即乾變坤之始
。九五雖乾主位
。以志于變坤。故有取于坤卦
。而稱含章。坤之含章
。為其善承乾
。而從王事。不克自美
。故曰含章可貞
。姤則以乾道將變
。有與坤同德之感
。故亦曰含章。言包藏其文采
。而協(xié)調(diào)其功用也
。以杞包瓜
。即寓有含章之象
。杞者杞柳。俗用以編筐箱之物
。編器以包瓜
。因物以為利
。為其易得易成
。而致用頗便也。若取金屬或陶器
。則不如其輕而易舉
。疏而通風(fēng)
。無害于瓜
。而不費(fèi)于事。金屬則費(fèi)
。陶器難成
。且不利瓜之保存
。是以杞包為至善且美也。善且美
。故曰含章
。而二物皆土產(chǎn)
。坤地之德用所著。以五為諸陽爻之中位
。合卦之主爻。雖取象似近細(xì)微
。而含義則頗深遠(yuǎn)
。包字亦如九二九四。約束包括
。使毋散漫。而可保存也
。陰陽以相諧為美
。九五雖去初亦遠(yuǎn)。而以正位與九二應(yīng)
。九二得初爻之協(xié)。而稱有魚
。九五因之
。亦輾轉(zhuǎn)與初爻接。是以有坤含章之辭
。明其情志原無閡也
。非九四之失中位為遠(yuǎn)民者可比
。位正則時(shí)宜
。九五之美。則時(shí)位之所為也
。而諸陽在外
。其行易躁
。其志易揚(yáng)
。躁則難持。揚(yáng)則多墜
。故曰有隕
。言其時(shí)有隕落之虞也。自天者
。九五天位。既已在天
。則所隕必自天墜
。如星之隕也
。星隕為石。亦由陽化陰之象
。九五陽極。而志在與坤同化
。則有隕
。亦自天而墜于地。天在上
。地在下。既言自天
。必在上
。既言隕。必及地
。如雨雪之降
。皆自上下
。姤以遇為大用
。而陽亦必與陰遇為志。九五雖升
。其間必有所降
。此曰有隕
。言或有之
。逢時(shí)則變。至極則反
。雖有上九在上
。而用已達(dá)于極
。故升反為隕
。而在天者。反將墜于地也

象曰

。九五含章
。中正也
。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五在外中爻
。居全卦正位
。乾道變化。保合太和
。以孚于坤
。故有含章之稱。有隕自天
。以乾之志。在沛天德
。九五在天之龍
。本天之則。天道下濟(jì)而光明
。自天下隕
。正九五之志
。而所謂志乃遵夫天命者
。天命之謂性。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乃利貞
。此義已見乾卦
。姤九五本乾之行。故其志不舍天命
。天命不可見
。見于時(shí)
。時(shí)令即天命
。時(shí)之宜。即命之所制
。姤以陽退讓陰為志
。此時(shí)令之宜也。故自五月
。陽日退。陰日進(jìn)。以迄純坤
。皆乾之志
。即天之命。九五體此義
。乃由上而下。自天而隕
。以變化于坤
。達(dá)性命之正。俾陰陽復(fù)于平均
。而生成以大
。此釋文稱其有隕為不舍命
。舍者止也
。又釋也。不舍猶孜孜不怠之意
。言其永如此
。往復(fù)回圈不已
。所謂消息盈虛
。天行也。是九五之用
。亦全卦之旨
。本天之道
。率天之命
。遵時(shí)自下。含章為美
。則姤九五有異于乾之九五
。以其當(dāng)必變之際。為初復(fù)于坤之時(shí)
。其志既不可渝。其情亦不自吝
。此有隕
。實(shí)為遵重天命。而不能舍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陨崦鼮橛须E之所致。實(shí)則姤全卦
。皆以命為重
。故象曰后以施命誥四方。九五亦以命為不可渝
。而有隕。正性命之所為
。此九五中正之道
。因變化而后見之。

《宗主疏述》

姤以柔遇剛

。惟九二與柔近。剛象君
。柔象民。故九二有魚為得民
。九四無魚為遠(yuǎn)民
。以爻言。九二以外皆與柔遠(yuǎn)應(yīng)
。皆有遠(yuǎn)民之辭
。而獨(dú)見于九四者
。何也
。則以卦分上下。上卦象在上位者
。下卦象在下臣民
。九四屬上卦
。故曰遠(yuǎn)民
。不必限于君也。君位九五
。其下則輔相大臣
。有匡贊政治之權(quán)。九四當(dāng)之
。故有遠(yuǎn)民之稱。言以其布政不善
。不得民也
。九三雖為剛。而在下猶宣傳之吏。而屬近民之官
。九二主內(nèi)正位。則其左右
。亦佐成其治跡
。是揭九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筛啪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而揭九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筛啪盼濉>用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此上下卦亦可判焉
。不過以爻言。則當(dāng)由陰陽為辨
。姤五陽在上。一陰在下
。有類于五君一民
。傳曰。一君二民為治
。二君一民為亂。凡陽卦
。如震坎艮
。皆二陰一陽。凡陰卦
。如巽離兌
。皆二陽一陰
。多為賤
。少為貴。而陽卦君少民多
。為得體
。人或有疑其言。以為無論何國
。決未有一君二民者。更未有一民而二君者
。一民二君
。有比于一妻而二夫。其爭亂不免矣
。況一民而五君者
。天下恐無是理矣
。不知易傳之一君二民
。或一民二君
。一二字
。非指人之多寡。乃指所得之多寡。如稅賦
。恒以十取一
。為最平允。若二以上則病民
。若過半
。則民不生。則所謂一二者
。亦以所取為定。如君得其一
。民得其二
。是為治世。反之
。君得其二。民得其一
。則為亂政
。亂政必苛征。在上者
。只知自私
。不恤民困
。則民焉得而不怨其上
。離其心哉
。此九四之遠(yuǎn)民。乃暗示其上
。取民過苛
。有如君得其五
。而民僅余其一
。民將何以生乎。在夬以陰居上
。象辭稱宜施祿及下
。而姤則與夬反。故恒易虐民以逞欲
。暴征以快私。此九四無魚之譏也
。竭澤而漁
。尚何魚之得育。遠(yuǎn)民之治
。乃為九四之兇矣
。故曰一民二君者
。非人數(shù)之謂也
。且亦不限于稅賦徵收之率。凡利益所屬者
。皆包及焉
。如利及民多者。則必善政
。而利及君多者。則為暴政
。即以上下情志言
。亦當(dāng)如是判之。民之所志
。而上抑之。民之所惡
。而上強(qiáng)之
。皆猶多君少民之例
。故所謂一二者。猶多寡也
。損益也
。一君二民
。即損君以益民
。一民二君。即損民以益君
。此義已詳損益二卦
。夬姤承損益之后
。恒易有暴君虐民之政
。而上之勢方盛。民無以自保
。故爻辭比之于魚
。釋文恐人不明。特揭示遠(yuǎn)民二字
。可見易教之重視民生矣

由姤至夬

。凡五陽一陰卦共有六。即姤
。同人。履
。小畜。大有
。夬是也
。柔由下遽進(jìn)。至夬始極
。周易之序
。夬與姤
。大有與同人
。小畜與履。皆為往來卦
。而合參之
。則凡柔在內(nèi)者
。皆關(guān)人道
。而成人類眾居
。聚之常態(tài)。以同人為之標(biāo)準(zhǔn)
。凡柔在外者
。皆為物情。而見物類生育之正軌
。以大有為其表率。故同人者
。人群之大同
。姤則初遇。履則定序
。大有者。物類之豐有
。小畜著其養(yǎng)畜
。夬示其成用。此皆陽以就陰之卦
。陽為其從
。陰為其主。與五陰一陽之卦恰相反
。萬物生成。皆以此數(shù)卦為范
。人亦物也
。而為萬物之靈。故人能主物
。而辨其功用
。明其利害
。宰其得失
。物之利。即人之利
。物之得
。即人之得。此大有同人為同體卦
。而互成其用也
。姤與夬。一居始
。一居終
。位固不同。而其為用
。則亦相助成理。如春之與秋也
。百物莫不生于春
。而成熟于秋。不生則不成
。此功用不得分離者也
。故夬為剛決柔
。言剛已竟柔之用也
。姤為柔遇剛。言剛又需柔之助也
。姤九五為全卦之主
。特明揭此旨。有含章中正之辭
。有隕自天之用。則以乾之志與坤協(xié)
。而在自卑以尊坤
。自下以就坤。九五含章
。與坤六三同義
。坤六三志在承乾
。故繼之以或從王事。姤九五志在近坤
。故繼之以有隕自天
。隕言自上而下。以交于初六也
。九五天位。隕者降也
。降必至地
。天乃與地接
。所謂命也。命猶時(shí)令之令
。言順乎時(shí)令
。以達(dá)其天德
。而后地得代終
。以成其生化之功。此姤為遇
。言全卦皆以遇合為志
。雖位有近遠(yuǎn)。遇有難易
。而其志則始終不渝。九五雖與初六遠(yuǎn)
。而與九二應(yīng)
。九二固與初近也。因此九五亦得以時(shí)自降
。曲成其遇合之情
。釋文所謂志不舍命也
。而辭包有剛?cè)峄?jì)之義
。剛以柔用。則德益大
。功益明
。以乾之志。不外得坤與協(xié)
。孤陽不生。陽之德曰生
。欲昭其大生之德
。舍與陰協(xié)。無由致之
。故中正二字
。兼?zhèn)渌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中為元亨之體
。正則貞利之本。此易之所貴也。

上九

。姤其角
。吝
。無咎

孔子《宣圣講義》

此姤上九爻辭也。上九居全卦之終

。為窮極之位
。而屬乾之上爻。乾上九稱亢龍有悔
。以其高而無位也。姤則因下卦為巽
。初六一爻
。陽已變陰。失其本位
。陽日退
。陰日進(jìn)。至上九
。位固窮。情亦迫
。兩不相協(xié)
。而成姤角之吝。全卦雖名姤
。而各爻無以姤稱者
。惟上九以姤其角
。揭示姤之真象
。姤而在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姷匚恢划?dāng)
。情勢之多艱。在大壯九三
。有羸其角語。亦屬乾卦之終
。然以乾在震下。上有兩陰。卦雖名壯
。而角則羸
。可見角與身不類
。猶末與本之別也。物類之角
。雖為百體之一
。而所關(guān)細(xì)微。不似其他形骸之重要也
。壯與羸反
。始(姤
?)為女壯
。而初六之豕。則稱羸
。以其猶稚也
。至上九。則取角為喻
。與九三之臀相應(yīng)。臀在下
。而角在上
。角且包角逐之意。以陽日消
。陰日長
。兩相角逐
。而遇于巔頂之上。其勢已極
。其用且變
。雖為姤遇。實(shí)相抵觸
。則升降之道既殊
。而生殺之德大異也。初稱豕
。而豕無角
。則上九之角
。不必限于何畜
。惟姤夬同體
。夬稱牽羊。羊則有角
。大壯之羸其角
。亦指羝羊。羊與陽同音
。而性則柔。剛?cè)峒嬉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恒取為喻
。姤上九之角。亦可釋為羊
。夬以上為陰
。故有亡羊之象。姤則初為柔
。故成姤角之情。姤在角
。已屬身體之余
。為地既狹。成用亦細(xì)
。故占吝
。吝嗇也
。不豐足也
。與亨反。上位已窮
。亦時(shí)之吝
。而陽甘于自退以讓陰。雖有角逐之嫌
。而非角斗之際。故仍以姤稱
。不言其抵觸也
。故免于咎。陽自升而不礙陰之進(jìn)
。剛?cè)崭F
。而不嫌柔之盈
。是以無咎
。則姤之本志也
。姤以柔長為志。陽先棄其本始
。則更不與陰爭矣。況上九已窮極當(dāng)必變之時(shí)乎
。故辭但以吝稱也

象曰

。姤其角
。上窮吝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九位窮
。而陽升已極。無可再進(jìn)
。則不得展其用。而為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畩ノ尻栆魂帯j幍脮r(shí)
。而陽正盛
。得時(shí)則日長
。正盛則不易消
。是兩者進(jìn)退之間。必有相拒之勢
。遠(yuǎn)近之道
。必成相逐之情。為其位與時(shí)之殊
。而賓與主之別也
。九二最近于初
。而主內(nèi)政
。故能相協(xié)。九五應(yīng)之
。亦志與陰合同
。此二五為全卦大用所見也
。九二內(nèi)而非外
。利不及賓
。九五高而能下。天乃自隕
。由爻辭足見其用矣
。內(nèi)者勿與于外。為自貞
。上者偕時(shí)下及。為用亨
。此兩情勿抵觸
。而所行成相遇也。至上九
。則已將變矣
。故雖有姤而限于角。雖有合而嫌其吝
。則位極而時(shí)窮也。更非九二得魚
。九五含章可比者也
。窮與亨反。亨則能利及一切
。窮則吝矣
。此釋文以所姤僅在角
。明其用之細(xì)微。而陽由盛以漸衰
。陰由稚以漸壯
。以時(shí)言之。姤后為遯
。則可見二者消長之跡焉。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11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shí)辰內(nèi)管丹成。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shí)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
,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shí)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yàn)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hù)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按照宇宙運(yùn)行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行功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yán)宮⑵
。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⑶
。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gè)“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rèn)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風(fēng)行澤上
。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
。即以渙之上。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呼
、唏、呵
、噓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