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易》
摘 要:傳本《歸藏》是晉代汲冢中出土易學(xué)類文獻(xiàn)的匯編,宋代佚失
,后世學(xué)者頗有疑之為偽書者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又出土秦簡本始證其確為先秦古書
。清代學(xué)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和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各有輯本
,然輯本多有舛誤和遺漏
,本文乃在二輯本的基礎(chǔ)上
,參閱秦簡本重新輯錄校訂,冀對易學(xué)研究和秦簡本《歸藏》之整理有所助焉
。
關(guān)鍵詞:歸藏;汲冢;馬國翰輯本;嚴(yán)可均輯本
《歸藏》,傳為三易之一,《漢書?藝文志》無之,直到了晉代才出現(xiàn),《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注,云:“《歸藏》已亡,按晉《中經(jīng)》有之,惟載卜筮,不似圣人之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薄短茣?藝文志》著錄與《隋志》同
,到了宋代
,此書已殘缺,只剩下了《初經(jīng)》
、《齊母經(jīng)》
、《本蓍篇》三篇,宋代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卷一《易類》曰:“《歸藏》三卷
,晉太尉參軍薛正(貞)注
。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jīng)》
、《齊母》
、《本蓍》三篇,文多闕亂
,不可詳解
。”《隋志》說晉《中經(jīng)》里有《歸藏》
,而《中經(jīng)》中都是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在汲郡(今河南汲縣)魏安釐王墓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書
,據(jù)《晉書?束皙傳》所記,這些出土的竹書中有《易經(jīng)》二篇
、《易爻陰陽卦》二篇
、《卦下易經(jīng)》一篇、《公孫段》二篇
、《師春》一篇等易學(xué)作品
,其中《易爻陰陽卦》是“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
,郭沫若認(rèn)為:“晉的《中經(jīng)》所著錄的都是汲冢的出品
。《晉書?荀勗傳》上說:‘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
,詔勗撰述之
,以為《中經(jīng)》,列在秘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瘬?jù)此可以知道所謂《歸藏易》不外是有荀勗對于《易爻陰陽卦》所賦與的擬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鲃缘玫搅恕兑棕酬庩栘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便任意把它擬定為《歸藏》罷了
。” [1]但是《隋志》著錄的是十三卷
,這么大部頭
,不可能只是《易爻陰陽卦》二篇,筆者認(rèn)為《歸藏》十三卷應(yīng)該是汲冢中出土的幾種古易書的合編
,其中有《易爻陰陽卦》
,也有《卦下易經(jīng)》、《公孫段》等[2]
,另外還應(yīng)該有一些不知名的易書
,因?yàn)椤妒獋鳌防镎f除了那些知道名題的古書之外,還有“雜書十九篇”
,另有“七篇簡書折壞
,不識名題”,這些雜書
、無名書里應(yīng)該也有易學(xué)著作
。正因?yàn)槭呛脦追N易書的合編,所以才能達(dá)到十三卷之巨
,所以傳本《歸藏》應(yīng)該是汲冢出土易學(xué)古書的一鍋大雜燴
。
宋代以后,此三篇亦亡佚,清代學(xué)者從經(jīng)籍傳注的引述中鉤稽逸文輯錄成篇
,我們才能從這些輯本中看到一部分《歸藏》文字。目前能知道的《歸藏》輯本
,據(jù)《古佚書輯本目錄》統(tǒng)計(jì)
,有王謨《漢魏遺書鈔》本、王朝璖《十三經(jīng)拾遺》本
、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
、洪頤煊《經(jīng)典集林》本、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此本乃在朱彝尊《經(jīng)義考》所輯佚文的基礎(chǔ)上校補(bǔ)而成)
、《一瓻筆存》本
、觀頮道人《閏竹居叢書》本等,認(rèn)為馬國翰輯本“較他家輯本為備” [3]
。但是馬輯本中也多有訛誤和疏漏
,倒是嚴(yán)可均輯本雖然不如馬本詳備,但文字較為精審準(zhǔn)確
。實(shí)際上
,各家輯本都不完備,需要進(jìn)一步校理。現(xiàn)在湖北江陵王家臺秦簡本《歸藏》出土
,雖然其內(nèi)容只是傳本《歸藏》中的一部分
,但對校理傳本《歸藏》大有幫助,同時(shí)
,對傳本《歸藏》做全面的校訂
,對秦簡本《歸藏》的研究也是大有幫助,二者互證
,可以解決許多疑難問題
。故筆者不揣淺陋,擬對傳本《歸藏》做一番輯校
。
凡 例
1.本文用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為底本,文中稱“馬本”
;參校以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本
,文中稱“嚴(yán)本”;馬國翰注文
、案文稱“馬曰”
,嚴(yán)可均語稱“嚴(yán)曰”。筆者的校語稱“寧曰”
,均用○間隔開
。
2.對馬本輯錄的篇章和文字次序根據(jù)情況重新做了調(diào)整,同時(shí)參考各書對佚文進(jìn)行核對校正。
3.對同一條內(nèi)容而文字不同的佚文一并列出,加※標(biāo)識;缺文用囗標(biāo)識
;補(bǔ)出的文字加[]標(biāo)識
。
4.本文只對傳本內(nèi)容進(jìn)行輯錄校理,秦簡本的內(nèi)容正文不予收錄,僅作校訂的參考
。
5.本文所用湖北江陵王家臺出土秦簡本《歸藏》是據(jù)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一文中公布的部分釋文,此文為2000年北京大學(xué)新出簡帛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文中稱“秦簡本”
。
……………………………………………………………………………………………………………
歸 藏
寧按:《歸藏》或稱《歸藏易》、《歸藏經(jīng)》、《易歸藏》
,《隋志》著錄十三卷,現(xiàn)在能知道的篇章是《初經(jīng)》
、《齊母經(jīng)》
、《鄭母經(jīng)》、《啟筮經(jīng)》、《本蓍篇》五篇
,依次輯錄
,不明篇章者列入“遺爻逸文”。
一 、歸藏?初 經(jīng)
寧按: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上》曰:“《歸藏?初經(jīng)》者 ,
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jīng):初乾
、初 (坤)
、初艮、初兌
、初犖(坎)
、初離、初釐(震)
、初巽
,卦皆六畫,即此八卦也
。八卦既重
,爻在其中。薛氏曰:‘昔
神農(nóng)氏既重為六十四卦
,而《初經(jīng)》更本包犧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
,神農(nóng)氏因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帧秴舱f》曰:“考之《歸藏》之書
,其《初經(jīng)》者,庖羲氏之本旨也
,卦有初乾
、初 (坤也)、初艮
、初兌
、初犖(坎也)、初離
、初釐(震也)
、初巽八卦,其卦皆六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芏Y?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
,三曰《周易》
,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經(jīng)卦’
,則《初經(jīng)》之卦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卑矗骸冻踅?jīng)》卦名與《齊母經(jīng)》同
,疑此二者本出自一書,是整理汲冢竹書者將其中的八純卦拿出來單列而成為《初經(jīng)》
。
1.初乾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其爭言。馬曰:李過《西溪易說》、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
2.初 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曰坤。榮犖之華。馬曰:《西溪易說》、《周易啟蒙翼傳》 ,朱氏《經(jīng)義考》引作“榮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饘幇矗?字或作奭
,然《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并引作“ ”
,云“見《歸藏易》”
。《康熙字典?土部?坤》下注云:“別作
、
、 、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读鶗ā芬孀帧百F”和第二文形同,而第四個(gè)文字與“貴”之篆文“ ”形同
;《汗簡》引《碧落文》坤字作“ ”
,則知 、
、 三字均此古文之隸定
,當(dāng)即“臾”字,亦即古文“蕢”字
,《歸藏》殆以“蕢”為“坤”
,蕢、坤同溪母雙聲、微文對轉(zhuǎn)疊韻
,為音近假借
,后更訛為“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字據(jù)《汗簡》引《華岳碑》文作“ ”
,云:“神,亦坤字
。出《華岳碑》
。”乃以“神”為“坤”
。古文作“巛”
,帛書《周易》作“川”,《歸藏》作“臾”
,皆不作“坤”
。“坤”字見中古文《易》
,恐晚出之字
,疑其字本當(dāng)從土臾聲,即“墤”字
,后形訛為“坤”
。
3.初狠馬曰:干寶、朱震引并作“艮”,李過《西溪易說》、黃宗炎《周易象辭》皆引作“狠”,黃云:“艮為狠,艮有反見之象,無言笑,面目可徵,故取其剛狠之義與
?”○寧按:帛書《周易》作根,艮
、根
、狠均為音近假借,與字義無關(guān)
。徼徼鳴狐
。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
。
4.初兌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其言語敦。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
5.初犖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曰坎,李過曰:“謂坎為犖,犖者勞也,以為萬物勞乎坎也。”黃宗炎曰:“坎為勞卦,故從勞諧聲而省。物莫?jiǎng)谟谂#蕪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饘幇矗呵睾啽究藏宰鲃凇閼c身不動(dòng)
。馬曰:《西溪易說》
、《啟蒙翼傳》。
6.初離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離監(jiān)監(jiān)。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寧按:秦簡本作麗。
7.初釐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曰震,李過曰:“為震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
,萬物所始條理也
。”黃宗炎曰:“震為釐
,離當(dāng)為釐
,于震則不近,豈以雷釐地而出以作聲與
?”燂若雷之聲
。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
。
8.初巽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
。有鳥將至而垂翼。馬曰:《西溪易說》
、《啟蒙翼傳》
。○嚴(yán)曰:《路史?后紀(jì)》五
,又《發(fā)揮》
。案:《玉海》三十五引作“初乾
、初奭
、初艮、初兌
、初犖
、初離、初釐
、初巽
,卦皆六畫,奭即坤
,犖即坎
,釐即震,世有《歸藏鏡》
,亦作奭
、作犖、作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二、歸藏?齊母經(jīng)
馬曰:“齊母”不知何義。按《歸藏》以坤為首
,坤者,物之母也
。郭璞《山海經(jīng)注》又引有《鄭母經(jīng)》
,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審是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饘幇矗厚R國翰據(jù)《西溪易說》輯有《六十四卦》一篇,但據(jù)《崇文總目》
,宋代《歸藏》只剩下《初經(jīng)》
、《齊母經(jīng)》、《本蓍》三篇
,朱震
、李過等宋人所見唯此而已
。《初經(jīng)》據(jù)朱震所言只有八純卦
;《本蓍篇》則專講選蓍
、治蓍、用蓍的方法
,不言卦爻
,則有六十四卦者,即《齊母經(jīng)》也
。今觀李過《西溪易說?原序》
,先引《歸藏?初經(jīng)》八卦,接著就是《歸藏?齊母經(jīng)》
,下列六十四卦名(實(shí)際只有五十六卦)
,可證這六十四卦就是《齊母經(jīng)》,故屬諸卦名于《齊母經(jīng)》
。此經(jīng)有六十四卦
,每卦系以爻辭,形式與《周易》略同
,則是汲冢所出之《易爻陰陽卦》也
。○馬曰:依李過《西溪易說》所載
,自乾至馬徒凡六十卦
,其四卦闕者補(bǔ)之。
曰:舊言之擇 ,新言之念
。○寧按:《西溪易說?原序》于《齊母經(jīng)》下有此語
,未詳何義
。
1.乾馬曰:《西溪易說》,下并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饘幇矗呵睾啽敬素匀必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然其首句曰“天目朝朝”
,“目”當(dāng)“日”字之誤
,“朝朝”當(dāng)作“倝倝”,字形之誤
。《說文》:“倝
,日始出光倝倝也”
,“天目朝朝”即“天日倝倝”
。此“倝倝”相當(dāng)于《周易?乾卦》之“君子終日乾乾”之“乾乾”,因此知道秦簡本乾卦是作 “倝”而誤為“朝”
。
2. 馬曰:《西溪易說》引闕四卦,賈公彥《禮記疏》:“此《歸藏易》以坤為首”,據(jù)《初經(jīng)》補(bǔ)
。○寧按:秦簡本作“寡”
。根據(jù)《初經(jīng)》可知
,傳本《歸藏》仍然是以乾為首,蓋此書本非真正的《歸藏易》
,乃是和《周易》同一系統(tǒng)之古書
,“以坤為首”之言不可據(jù),故移坤為第二卦
。
3.屯○寧按:秦簡本、帛書《易之義》并作“肫”。屯膏。馬曰:《西溪易說》云:“今以《周易》質(zhì)之《歸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辭亦用商 ,如屯之‘屯膏’
,師之‘帥師’,漸之‘取女’
,歸妹之‘承筐’
,皆用商《易》舊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饘幇矗厚R引《西溪易說》文均見該書《原序》
,下同。
4.蒙
5.溽馬曰:《西溪》曰:“需為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秉S宗炎曰:“云上天而將雨,必有濕溽之氣先見于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饘幇矗盒琛峁乓敉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音近而假
。
6.訟
7.師,帥師 。馬曰:《西溪易說》
。
8.比
9.小毒畜馬曰:《西溪》曰:“小畜為小毒畜 。”黃宗炎曰:“大畜
、小畜為大毒畜
、小毒畜,毒取亭毒之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饘幇矗呵睾啽咀鳌吧俣健保瘯尽吨芤住纷?“少 ”
,
、“ ”當(dāng)是《說文》“ ”字之訛變,即“毒”之古文
,則知帛書本《周易》作“少毒”
,古少、小同字
,是傳本《歸藏》此卦本作“小毒”
,“畜”字乃薛貞注文混入正文者,其于“毒” 下注“畜”字
,殆謂“毒”同“畜”也
。毒、畜古音同覺部
,音近而假
。朱震引此卦唯作“小畜”可證。其丈夫
。馬曰:朱震《漢上易傳?叢說》引《歸藏?小畜》
。
10.履
11.泰○寧按:秦簡本、帛書《易之義》并作奈。
12.否○寧按:秦簡本寫作上不下日,即從日不聲。
13.同人
14.大有○寧按:秦簡本唯作“右”。
15.狠
16.釐
17.大過
18.頤○寧按:秦簡本作“亦”。
19.困○寧按:秦簡本作“囷”。
20.井
21.革
22.鼎,鼎有黃耳,利取鳣鯉。馬曰: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饘幇矗呵睾啽径ψ鼽垺?/span>
23.旅
24.豐
25.小過
26.林禍馬曰:《西溪》曰:“臨為林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饘幇矗号R卦,秦簡本作臨
,與通行本《周易》同
。帛書本《周易》作林。此卦名當(dāng)作“林”
,“禍”當(dāng)是經(jīng)文或薛貞注文誤入于此者
。
27.觀○寧按:秦簡本作“灌”。
28.萃○寧按:秦簡本、帛書《周易》并作“卒”。
29.稱馬曰:黃宗炎曰:“升為稱,地之生木,土厚者茂,瘠者瘁,言木與土相稱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寧按:秦簡本仍作“升”,帛書《周易》作“登”
。
30.僕馬曰:黃宗炎曰:“剝?yōu)閮W。”《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引作“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饘幇矗簱?jù)《說文》,剝字或體作“ ”
,從刀卜聲
,疑《歸藏》原本作“仆”,后人轉(zhuǎn)寫為“僕”
。良人得其玉
,小人得其粟。馬曰:馬骕《繹史》卷十四引作“君子得其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饘幇矗簢?yán)本據(jù)《御覽》卷八百四十輯作“剝: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
,然《御覽》原文作“小人得其粟”
。
※剝:良人得其粟。其玉亦瘕,其粟亦沙。○寧按:[日]滋野貞主等編《秘府略?百谷部?粟》引。此當(dāng)即仆卦爻辭,二者似皆不全,全文或當(dāng)為“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其玉亦瘕
,其粟亦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别?dāng)是瑕字之假借
。
31.復(fù)
32.母亡馬曰:黃宗炎曰:“無妄為母亡,母即無,亡即妄
,非有他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寧按:秦簡本作“毋亡”
,“母”當(dāng)“毋”字之誤。上博簡本《周易》作“亡忘”
。
33.大毒畜馬曰:《西溪》曰:“大畜為大毒畜。”○寧按:畜字亦是薛貞注文誤入卦名者,說見上“小毒畜”。《歸藏》此原卦名當(dāng)作“大毒”。上博簡本《周易》作“大 ”,其字從土竺聲,古音與督、毒、畜皆在覺部,音近通假。
34.瞿馬曰:黃宗炎曰:“瞿當(dāng)屬觀。”案:《西溪》引已有觀,朱太史彝尊《經(jīng)義考》以反對為義,謂瞿在散家人之前,則睽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饘幇矗呵睾啽咀鳌?”,即睽卦
。有瞿有觚
,宵粱為酒
,尊于兩壺。兩羭飲之
,三日然后蘇
。士有澤,我取其魚
。馬曰:《爾雅?釋獸?羊?qū)佟饭弊⒁稓w藏》“兩壺兩羭”
,邢昺疏:“此《歸藏?齊母經(jīng)》‘瞿有’之文也。案彼文”云云
,考《西溪易說》引《歸藏》卦名有“瞿”,此即瞿卦爻辭也
,邢昺謂“瞿有”之文恐非
。○寧按:邢疏以“瞿有”為卦名固誤
,其云“兩壺兩羭”則斷句亦不當(dāng)
。此爻以觚、壺
、蘇
、魚為韻(魚部),皆為韻語
,觀此條爻辭
,則《齊母經(jīng)》之爻辭形式大略可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坝婿挠絮毕喈?dāng)于《周易》之“睽孤”
。“羭”當(dāng)作“偷”
,“兩羭(偷)飲之
,三日然后蘇”謂其兩壺酒兩次竊取而飲之,醉三日然后方蘇醒
。
35.散家人馬曰:黃宗炎曰:“家人為散家人,則義不可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饘幇矗呵睾啽炯胰素灾蛔鳌吧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則知“家人”二字乃薛貞之注文混為正文者。蓋薛貞于“散”卦下注“家人”二字
,謂此卦即《周易》之家人卦也
,傳抄誤入卦名。
36.節(jié)
37.奐馬曰:黃宗炎曰:“渙為奐,古字或加偏旁或不加偏旁
,因而互易也。”○寧按:秦簡本仍作渙
,與《周易》同
。
38.蹇
39.荔馬曰:黃宗炎曰:“解為荔,荔亦有聚散之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饘幇矗豪鬅o聚散之義,黃說非是
。上博簡本《周易》解卦作“繲”
,故疑“荔”是“薢”字之殘誤, “薢”篆文作“ ”
,“解”下部殘泐
,所剩如二“刀”,后人更轉(zhuǎn)寫為“荔”
,因?yàn)椤袄蟆毕禄驈娜蹲鳌捌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薢”即解卦也
。
40.員馬曰:黃宗炎曰:“損為員。”○寧按:秦簡本仍做損
,與《周易》同
。
41.諴馬曰:黃宗炎曰:“咸為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焯吩唬骸耙該p為員,而諴次之,則諴為益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饘幇矗簵钌鳌兜ゃU余錄》卷九云:“咸為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淮酥P當(dāng)是益卦
,恐字有訛誤,疑本作“詗”
,與“益”旁紐雙聲
、錫耕對轉(zhuǎn),音近而假
。作“諴”者乃誤釋或轉(zhuǎn)寫致訛
。
42.欽馬曰:黃宗炎曰:“欽當(dāng)屬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焯吩唬骸皻J在恒之前 ,則咸也
。”○寧按:上博簡本《周易》
、帛書《周易》并以欽為咸
,則為咸卦是也。秦簡本作咸
。
43.恒○寧按:秦簡本作“恒我” ,當(dāng)時(shí)因卦中有“恒我”(即恒娥)而誤。
44.規(guī)○寧按:秦簡本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