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人—文子傳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著有《文子》
四庫總目綱要
文子,姓文,尊稱子
,其名字及籍貫已不可確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段淖印窞槲淖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條文下只注明:“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而稱周平王問
,似依托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睕]有名字籍貫
。北魏李暹作
《文子注》,傳曰:“姓辛
,葵丘■上人,號曰計然
。范蠡師事之。本受業(yè)于老子
,錄其遺言為十二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稳四瞎茸佣诺缊浴锻ㄐ娼浝y義序》則據此得出結論:
“文子
,晉之公孫,姓辛氏
,名钅開,字計然
,文子某號
,家睢葵丘
,屬宋地
,一稱宋钅開
,師老子學
,早聞大道
,著書十有二篇
,曰《文子》
。”現(xiàn)在看來
,這段
有關文子生平的文字仍有疑竇。
總之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無疑
,與卜商子夏同時
,而少于孔子
,曾問學于子夏和墨子
,是一位學無常師者
。他雖學習了各家學說,但經過自己的融會貫通
,遂別
生新義,乃過所承
。世稱文子勤學■顏
,故得道尤高
,而卒歸本于老子。王充曾稱:“老子
、文子
,似天地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λ麡O推崇
。文子學道早通
,游學于楚。楚平王
孫白公勝曾向他詢問“微言”
。后又游學到齊國
,把道家兼融仁義禮的思想帶到齊國
,彭蒙
、田駢
、慎到
、環(huán)淵等皆為其后學,形成齊國的黃老之學
。后來文子又到
南方的吳越游歷,隱居在吳興馀英禺山
,不知所終
,或云成仙而去
。
文子思想
文子以為,得道之人是可以達到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 ,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對事物,從而得到一種超然的自由
。《文子?道厚》曰:“真人者
,知大己而
小天下
,貴治身而賤治人
,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
,隱其名姓,有道則隱
,無道則見
,為無為
,事無事
,知不知也
。懷天道,包天心
,噓吸陰陽,吐故納新
,與陰
俱閉
,與陽俱開
,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
,與天同心,與道同體
,無所樂,無所苦
,無所喜
,無所怒
,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又稱:“天下是非無所定
,世各是
其所善,而非其所惡
,夫求是者
,非求道理也
,求合于己者也
,非去邪也,去邇于心者
,公吾俗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
,不知其所謂是非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释ㄓ诘勒呷畿?
軸,不運于己
,而與?殳致于千里,轉于無窮之原也
;故圣人體道反至,不化以待化
,動而無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逍遙無為的境界
,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
容身于自然
,從而獲得至道
。
“道”也是統(tǒng)治者必由之路,“圣人所由曰道”
。“夫道
,無為無形,內以修身
,外以治人,功成事立
,與天為鄰
,無為而無不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y(tǒng)治者要能很好地進行統(tǒng)
治
,就要修己體道
。又曰:“故圣人不以事滑天
,不以欲亂情
,不謀而當
,不言而信
,不慮而得,不為而成
,是以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
,奸邪畏
之
,以其無爭于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主張不用人事或貪欲等來破壞自然規(guī)律
,要按道為政
,不用謀略欺詐
,不加重人民負擔,由此爭取人民的擁護
,爭取政治
上的勝利。文子還注重“得人心”的統(tǒng)治方法
,稱:“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
,必自得也
,自得者
,必柔弱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即得道者其德柔弱,用柔弱容眾 ,可以以柔克剛
。又稱:“用眾人所愛
,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
,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
,而知其所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暗帽娙?
之力者即無不勝也
,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胺e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千人之眾無絕糧,萬人之群無廢功
。”這是論述得眾人之力
來統(tǒng)治才可以無往不勝
,才可以成事
,而要得眾人之力
,就須順民心
,即要“用眾人所愛”
,“舉眾人之所喜”。他認為:“故云上德者天下歸之
,上仁者海內歸
之
,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xiāng)歸之
,無此四者
,民不歸也,不歸用兵
,即危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種對于政治的看法,即加入了仁
、義、禮的內容
,與老子學說稍有不
同,在這種思想里
,也表達了道家所推崇的利用人民
、統(tǒng)治人民的權術
。為了統(tǒng)治需要
,就要表現(xiàn)出仁慈虛和,甘居人后
,用無為不爭為手段,以取得其主觀所要達
到的目的
。另外,從中也反映出道家對于人及人的生命的重視和對于神力貶低的思想
,這在當時是較先進的
。
此外,《文子》也肯定了矛盾的客觀性,以為矛盾雙方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的,指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⒖隙▽α㈦p方可以轉化 ,指出“陽氣盛變?yōu)殛帲帤馐⒆優(yōu)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天道極即反
,盈則損,物盛則衰
,日中而移
,月滿則虧
,樂終而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渲谐錆M辯證思想的光輝
。
主要書籍
《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著錄《文子》十二篇。前人認為今本系漢唐之間的偽書,或認為抄襲《淮南子》的西漢后期作品。如唐柳宗元即認為這本書是夾雜抄襲了儒、
墨、名、法諸家語句,來解釋《道德經》,故稱之為“駁書”。但是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
的文字有6章,不見于今本的還有一些內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確證了《文子》一書的存在
,為西漢時已有的先秦古書
。文子在唐代時與老子
、
莊子并重,天
寶元年唐玄宗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
,詔改《文子》為《通玄真經》,與《老子》
、《莊子》、《
列子》并列為道教四部經典
。
對《文子》進行整理研究的,有《通玄真經》默希子注,十二卷;宋朱并注,七卷,(八卷以下已佚);元杜道堅《文子纘義》,十二卷;清錢熙祚《文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記》,俞樾《俞樓雜纂讀文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今流傳的版本有:《正統(tǒng)道藏》十二卷本;《通玄真經贊義》十二卷本
;《道藏》七卷本
;《道藏輯要》本;《四部叢刊》縮印
《通玄真經》十二卷本
;《四部備要》本等
。
今本《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十二篇分別為:一
、道原
,二
、精誠
,三
、九守,四
、符言,五、道德
,六、上德
,七、策明
,八
、自然,九
、下德,十
、上仁,十一
、上義,十二
、上禮
。
《文子》
《文子》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fā)老子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道家“道”的學說
。它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開頭
,表明與老子的師承關系
。明朝宋濂稱:“子
嘗考其言,一祖老聃
,大概道德經之義疏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鷧墙鸸?jié)也稱:“文子者
,道德經之傳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颊f明了《文子》的主旨內容
。但也有人認為“老子曰”三字乃后人
竄入的
。
《文子》的首篇《道原》即開宗明義地解釋老子“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的“道”說:“夫道者,高不可極
,深不可測,苞裹天地
,稟受無形
,原流泉浡,沖而
不盈
,濁以靜之徐靜
,施之無窮
,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
,約而能張,幽而能明
,柔而能剛
,含陰吐陽
,而章三光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
,獸以之走,烏以之飛
,
麟以之游
,鳳以之翔
,星歷以之行,以之取存
,是天地萬物的起源。道先天地而生
,窈冥無形
,渾而為一
,一分為天地
,輕清者為天
,重濁者為地
,四時陰陽亦依此
而生
,萬物乃得以生存活動。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
,自然萬物皆循道而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吧锒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成化而不宰
,萬物恃之而生
,莫之知德,悖之而死
,莫之能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
無形無狀,無所不包
,無處不在。道也是氣
,“陰陽陶冶萬物
,皆乘一氣而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道是構成萬物的原始材料,德是萬物各得于道的一部分,蓄養(yǎng)成長為具體事物,道與德相輔相成。道是萬物的主宰,以無為方式生養(yǎng)了萬物,道使萬物生長,而
德使萬物繁殖。道是整體,德是部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段淖印分械摹兜赖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德》
、《下德》諸篇都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
。認為“天道為文
,地道為理,一為之和
,時為之
使,以成萬物
,命之曰道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物
,其德不絕
。天覆萬物
,施其德而養(yǎng)之
,與而不取
,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
,上
德也,是以有德
。高莫高于天也
,下莫下于澤也
,天高澤下
,圣人法之,尊卑有敘
,天下定矣。地載萬物而長之
,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
;與而取者
,下德也
,下德
不失德,是以無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道亦是自然規(guī)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暗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物之所道也,”是陰陽陶冶而變化萬物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又認為:“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
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
,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虼耍叭f物變化
,合
于一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文子》對老子的無為思想也進行了發(fā)揮,認為無為并非絕對消極的不動,而是排除主觀偏見
,按規(guī)律辦事
,指出“所謂無為者
,非謂其引之不來
,推之不往
,
迫而不應
,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
,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
,嗜欲不枉正術
,循理而舉事
,因資而立功
,推自然之勢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簿褪且槕匀灰?guī)律而成
事
。
確立了“道”的觀念后,即發(fā)現(xiàn)了天地間最深微的奧妙,認為道不僅是物之所原,而且也可以引向人事
,為人之所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毒攀亍菲屑炊嗵幷摰金B(yǎng)生之道
。他指
出:“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
,以其生生之原
。夫唯無以生為者
,即所以得長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詾闃O力追求物質利益,縱情于聲色
,則不得終其天年,只有不追求這些東
西
,淡泊名利者,才可長生
。又曰:“所謂圣人者,因時而安其位
,當世而樂其業(yè)
,夫哀樂者德之邪
,好憎者心之累
,喜怒者道之過
,故其生也無行,其死也物化
,
靜則與陰合德,動則與陽同波
。”以為圣人
,即得道之人不貪求榮華富貴
,依據自己所處的時代安居樂業(yè)
,沒有喜怒憎恨等情緒擾亂道的修行,因此他的生死都符合
自然的規(guī)律
,與萬物變化一樣。
《文子》成書后,在秦初即遭到禁毀。秦吞并六國
,建立封建君主制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
,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意見
,施行文化箝制政
策
,公元前213年,下令沒收并焚毀詩
、書、百家語及秦紀以外的歷史書
。《文子》亦在被禁毀之列
。漢朝建立統(tǒng)治后
,公元前124年
,漢武帝劉徹因見“書缺
簡脫”
,下詔“廣開獻書之路”
,被秦禁毀之書才又逐漸面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淖印芬苍诖藭r又得到了流傳
。《漢書?藝文志》將之著錄于“道家”一類
。唐代尊崇道教,《文
子》也得到重視
,不斷有人為之作注,并且被太宗詔改書名為《通玄真經》
,可見其地位
。但隋唐以后
,隨著道教在與佛教的斗爭中失去優(yōu)勢地位,《文子》也曾漸
湮沒
,對它的研究亦頗為冷清。
《文子》一書闡明了文子的哲學思想,它發(fā)展了道家的學說,同時又吸收了同期其它學派的某些思想,進一步完善了老子的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文子纘義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杜道堅撰。道堅字南谷,當涂人。武康計籌山升元觀道士也。其始末無考。是書諸家書目亦罕著於錄,惟考牟巘《陵陽集》有為道堅所作序。又別有計籌?
真率錄序,稱同微先生常主升元觀席,德壽宮錫之寶翰,至今歲某甲道堅實來。上距祖君十二化,然才百年云云。案自高宗內禪居德壽宮時,下至景定壬戌,正一百
年,則道堅當為理宗時人,而李道純《久和集》序乃道堅所作,題大德丙午,則入元久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淖印芬粫员蔽阂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有李暹、徐靈府
、朱元三家注,惟靈府注僅
存
,亦大半闕佚。道堅因所居計籌山有文子故跡
,因注其書。凡自為說者題曰纘義
,其馀裒輯眾解
,但總標曰舊說
,不著姓名
,頗嫌掠美
。然杜預《左傳集解》先有
此例
,朱子注四書已用之
,亦無責於道堅也
。自元以來
,傳本頗稀
,獨《永樂大典》尚載其文。其精誠
、符言
、上德
、下德
、微明
、自然
、上義七篇,首尾完備
,惟
道原、九守
、道德
、上仁、上禮五篇
,原本失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蛐蕖队罉反蟮洹分畷r已散佚不完歟
?今檢校原目次第
,排錄成帙,所闕之五篇
,亦仍載其原文。厘為十有二卷
,
仍符隋
、唐志《文子》舊數(shù)
。書中字句與世傳明代道潛堂刊本多所同異
,其間文義兩通者不可勝舉
。其顯然訛脫者,如符言篇求為而寧
,求為而治句,明刊本作無
為
,與上下文義全反;又知言不知上也
,不知言知病也四句,明刊本無言字
,於義難通;又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句
,明刊本追字作足;又內在已者得句
,明刊本內字
作則
;又夫氣者可以道而制也句
,明刊本夫字作二
;又微明篇圣人見福於重關之內句
,明刊本見字作先;又微言篇奇伎逃亡句
,明刊本逃亡作天長;均訛誤不可解
。
當以此本為正
。又符言篇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
,惟圣者能之二句
,明刊本脫下一句;又能成王者必德勝者也句
,明刊本脫德字;又上義篇故天下可一也句
,明刊本
一字下衍人字;此類甚多
,皆可以證傳刻之誤
。蓋道堅生當宋季
,猶見諸家善本,故所載原文
,皆可正後來訛誤
,不但注文明暢,足以宣通疑滯也
。
----出《四庫總目提要》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74/6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