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睡仙—陳摶老祖
陳摶
陳摶畫像
陳
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漢族,老子故里亳州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陳竹園村)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xué)者
、隱士
。
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shù)學(xué)傳統(tǒng)
,并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
、道教修煉方術(shù)和儒家修養(yǎng)
、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xué)有較大影響
,后人稱其為“陳摶老祖”
、“睡
仙”、希夷祖師等
。隱于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
,移華山云臺觀,多著述
。陳摶是傳統(tǒng)神秘文化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代宗師
。
人物生平
陳摶宋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qū))人,生于唐末,根據(jù)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
,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
陳摶與老子是同一個故里 ,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
陳摶年少時,好讀經(jīng)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
,悉無遺忘
,頗有詩名。五代后唐長興(930~933年)中
,舉進士不第
,遂不求仕進,從后晉至后周
,娛情山
水
,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孫君仿
、麞皮處士二人
,謂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可以隱居。因入武當(dāng)山
,服氣辟谷
,但日飲酒數(shù)杯。據(jù)北宋人文同稱
,他于后晉天福
(936~944年)中曾入蜀
,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xué)睡功“鎖鼻術(shù)”。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shù)舉不第” ,且厭五代之亂
,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
。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
,有詩云:“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
。因聆玄論冥冥理
,轉(zhuǎn)覺塵寰一夢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大約在后周或稍前 ,陳摶移居華山云臺觀,又止少華石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懊繉嬏帲喟儆嗳詹黄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據(jù)宋朝《國史》稱
,大約在此期間
,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
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
。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
。自此,其名大振
。
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shù)。摶
答曰:“陛下為天子,當(dāng)以治天下為務(wù),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云先生”(此據(jù)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xué)者
又稱白云先生),放歸山;又命陶谷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tǒng)一寄希望于趙匡胤。據(jù)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后,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 。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
,984年)。據(jù)《太宗實錄》《續(xù)資治通鑒長
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fù)至汴京
,以羽服見于延英殿
,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
,不干勢利
,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
年
,度其年近百歲人
,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
,此意亦可念也
。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午鲉枺骸跋壬眯摒B(yǎng)之道,可以授于人乎
?”陳摶答曰:
“摶山野之人
,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shù)
,吐納養(yǎng)生之理
,非有方術(shù)可傳。假令白日沖天
,亦何益于世
?今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
,博達今古
,深究治
亂,真有道仁圣之主也
。正是君臣協(xié)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
,勤行修煉
,無出于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午鞯缺砩掀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希指視而不
見,夷指聽而不聞,出自道德經(jīng)),并令有司增葺華山云臺觀。數(shù)月后放還山
。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唐才子傳原文
陳摶像
[1]
摶,字圖南
,譙郡人。少有奇才經(jīng)綸
,易象玄機
,尤所精究。高論駭俗
,少食寡思
。舉進士不第,時
,戈革滿地
,遂隱名,辟谷練氣
,撰《指玄篇》
,同道風(fēng)偃。
僖宗召之,封清虛處士。居華山云臺觀,每閉門獨臥,或旬月不起。
周世宗召入禁中,試之,扃戶月余始啟,摶方熟寐齁(hou)?(sha)。覺即辭去,賦詩云:“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還山后,因乘驢游華陰市,見郵傳甚急,問知宋祖登基
,摶扺掌長笑曰:“天下自此定矣
。”
至太祖征赴,戴華陽巾
,草履垂絳,與萬乘分庭抗禮
,賜號希夷先生
。時居云臺四十年,僅及百歲
。帝贈詩云:“曾向前朝出白云
,后來消息杳無聞。如今已肯遂征召
,總把三峰乞與君
。”
真宗復(fù)詔,不起
,為謝表,略曰:“明時閑客
,唐室書生
。堯道昌而優(yōu)容許由,漢世盛而善從商皓
。況性同猿鶴
,心若土灰,敗荷制服
,脫籜裁冠
。體有青毛,足
無草履
。茍臨軒陛
,貽笑圣朝。數(shù)行丹詔
,徒叫彩鳳銜來
,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
。詠嘲風(fēng)月之清,笑傲煙霞之表
,遂性所樂
,意得何言?”
后鑿石室于蓮花峰下,一旦坐其中,羽化而去
。有詩集,今傳
。
如洛陽潘閬逍遙,河南種放明逸,錢塘林逋君復(fù)
,巨鹿魏野仲先
,青州李之才挺之,天水穆修伯長
,皆從學(xué)先生
,一流高士,具有詩名
。大節(jié)詳見之《宋史》云
。
主要著作
《宋
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隱居武當(dāng)山時作詩八十一章
,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yǎng)之事
。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
、《易龍圖》
《
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fēng)鑒》(或作《龜鑒》)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首
。相傳他傳有《無極圖》
《先天圖》等
。《全宋文》收入其數(shù)篇文章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墩y(tǒng)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
,收入其《龍圖序》
;元張理《易象
圖說內(nèi)篇》并收《易龍圖》之序及數(shù)圖式,可考見其易學(xué)象數(shù)思想
。曾慥《道樞?觀空》錄其論說
,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人物籍貫
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人 ,一說“普州崇龕人”
。據(jù)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
,戲渦水”
,說明亳州真源縣就是陳摶出生地
。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為“普州崇龕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狈钤t主編《祥符圖經(jīng)》又名《州縣圖經(jīng)》分冊《普州圖經(jīng)》中明確記載:“陳摶
字圖南,崇龕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凹乳L辭父母去學(xué)道,或居亳為亳人
,或居洛為洛人
,或居華山為華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偻跸笾赋觯骸坝帧秳e傳》一編
,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
相傳蓋二百余年矣
,亦以先生為崇龕寨人
。”②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zhè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蛟S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
。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
夷故宅
,在安居縣,崇龕鎮(zhèn)二里
,國初
,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廢縣為鎮(zhèn)
,原崇龕縣“龍臺鎮(zhèn)”劃歸崇龕鎮(zhèn)管轄。兩鎮(zhèn)
合一后
,崇龕是兩個集居鎮(zhèn)
,集居、聚居通稱“閭里”
,簡稱“里”
。四川文史館游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jù)史料,應(yīng)著重第一種說法更應(yīng)確定
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岳縣境內(nèi)的觀音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縣城三華里處的云居山
,有明洪武甲戌秋
,縣令陳觀為之
重建的陳摶墓
。陳摶墓位于安岳縣城南郊云居山圓覺洞保護區(qū)內(nèi)。墓為石土壘成
,長16米,寬12米
,高4米
。墓前嵌立陳摶自贊碑,碑額橫刻“華岳歸來”
,正
中陰刻陳摶像
,像右上方有“洪武甲戍秋九月重陽日縣丞陳觀重建”刻記,左上方有陳摶自贊詞
。兩邊石坊刻對聯(lián):“先手不必仍長睡
;天下于今永太平”。附近有
石牌坊
、“圖南仙跡”
、“希夷煉丹處”等遺跡。現(xiàn)墓址保存完好
。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xiàn)在全國獨有實物
。墓后面巖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
字,直徑1.6米大
,后面巖上還刻有“圖南仙跡”
,“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
,寺內(nèi)還塑有陳摶像
。清人王之杰《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
西鄉(xiāng)觀音寺有陳摶壩
;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nèi)
;安岳縣城有“希夷池”(現(xiàn)文體局內(nèi)),等等
,均為各個時期《安岳縣志》記錄在案
。
人物傳說
陳摶,別號扶搖子,是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他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游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
陳傳抱到隱山之中(今鹿邑尚有隱山遺址),喂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心竅開爽,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nèi),并贈詩一首: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本不會說話,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父母大吃一驚,忙問從哪聽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并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陳摶好讀易經(jīng),手不釋卷。他一生修道,編寫了導(dǎo)養(yǎng)、還丹為主要內(nèi)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并致力于導(dǎo)養(yǎng)之道。他近一部發(fā)展了道教修煉之法,創(chuàng)作出《無極
圖》等一系列圖式,以“順以生人”,“逆以還丹”的理論體系來探究生命的起源,尋找延年益壽之方,因此被后世道教徒尊奉為“陳摶老祖”。
陳摶通曉了八卦大意,從此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于是拋散家財隱居山中。后來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返虛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陳摶卻側(cè)身而臥,不予理會。眾人見他鼾聲如雷,都紛紛嘆息而去。
后唐明宗皇帝聽說了他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不違抗圣旨,只得來到洛陽歇見天子。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戊大驚失色,明宗卻不
怪,感嘆說”高士是不用長禮來對待的。“就將他送到禮賢賓館
,釋心照料
。
陳摶一無所用,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而已
。明宗三番五次駕幸禮賢賓館
,有時恰好逢他睡臥,也不敢驚動他
,就回去了
。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個異人,對他愈加敬
重
,想讓他擔(dān)任要職
,陳摶根本不答應(yīng)。
丞相馮道向明宗建議說:“眼下正值風(fēng)雪交加之際
,陳摶獨座蒲團
,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
,帶上一壇佳釀
,再選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
,要了美
女
,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點頭稱是
,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
,和美酒送去,”望先生萬勿推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瓣悡恍廊皇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開杯暢飲,對送來的美女
,也不推辭
。明
宗見了龍顏大潤。第二天派馮前去加封官爵
,但只見三位美女在房中
,早以不見陳摶蹤影。馮問“陳摶先生哪去了
?”
美女說:“陳先生喝完酒倒頭便睡
,五更時才醒,他說我們一夜辛苦
,無物相贈
,于是就提詩一首,讓我們回復(fù)天子
,然后就飄然出門而去
。”馮只好領(lǐng)三個美女回
朝見駕
。 明宗一看
,那詩寫的是: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讀了詩,嘆息不已
,派人四處尋訪,毫無消息
。
陳摶離開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當(dāng)山隱居下來。一天
,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
,陳摶便傳授他們聽。因見他們顏面如玉
,便求教導(dǎo)養(yǎng)之方
。五位老叟把蟄
伏法傳給了他。原來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
,陳摶得了這種方法
,就能辟谷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
轉(zhuǎn)眼二十多年過去了
,一天
,五老對陳摶說:“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
,愿送先生一個好地方
。“于是令陳傳閉上眼睛
,將他夾在翼下
,飛升而
行。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
,耳邊風(fēng)聲呼呼
,頃刻間腳跟著地,睜眼一看
,不見了五老
,自己落在西岳華山的九石巖上,陳摶就此隱居下來
。
華山道士見他的住處沒有鍋爐,非常奇怪,暗地里觀察
,見他終日無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
。有一次
,道士幾個月沒見著他,以為他搬到別處去了
,來到柴房搬柴
,卻見他睡在柴草底下。
又有一次,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
,見山凹里有一具尸骸,塵埃有一寸高
。樵夫心中憐憫
,準(zhǔn)備挖個坑埋起來。拖起來時
,卻認得陳摶先生
,樵夫說:“好個陳傳先生,不知為什么死在這里
?”只見陳摶把腰一伸
,睜開雙眼,說:“正睡的快活,為什么把我攪醒了
?”樵夫大笑不已
。
華陰縣令王逵,親自來到華山求見陳摶 。到了九石巖
,見光光的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
。就問他:“先生的住處到底在什么地方
?”陳摶大笑,隨口吟道:
蓬山高處是吾宮 ,出即凌虛跨曉風(fēng)
。
因此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云封 。
王逵要為他伐木建庵 ,陳摶堅決推辭。
后來這四句詩傳到周世宗耳里 ,知道陳摶是為高士
,特地將他召來,問他國運長短
。陳摶又吟出四句詩:
好塊木頭 ,茂盛無賽。
若要長久 ,添重寶蓋
。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 ,木頭茂盛
,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
,以為是佳兆
,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
,“木”添蓋了一個“宋”字
。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jīng)預(yù)先知道了
。 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傳
,陳傳不愿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
陳橋兵變時,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驢到華陰縣,聽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么?”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于太平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酒店飲酒,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晉三人也在飲酒。陳摶見趙晉坐在二趙的上方,就一把將他拉到下席說:“你不過是紫壇的一個小星兒,如何
敢占在上位?”趙匡胤于是就問先生前程之事,陳傳道:“你們兄弟倆的星比他大的多!”趙匡胤因此非常自負,后來平定了天下,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
肯,于是賜號“希夷先生” 。
后來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 ,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陳傳相間
,并說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禮
。陳摶才隨使者進京。太宗向他
求教修養(yǎng)之道
,陳傳說:“天子是一國之王
,如果白日升天,對百姓有什么益處
?如今君明臣良
,勤勉政事,施惠給百姓
,就會萬世流芳的
。”太宗點頭稱是
,對他
越加敬重
。不久
,陳摶就向太宗告辭,說二十年后再來見圣顏
,太宗知道留不住他
,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還沒立下太子,
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陳傳最能預(yù)言人事禍福,只有請他來決斷這見事才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正想到這里
,內(nèi)侍報告說陳摶求見。太宗大驚
,請他進宮
,問道;“先生這次來有什么指教
?” 陳傳說:“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
,特來為陛下判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預(yù)測的眼力
,今天果然如此!我正為立太子一事而煩惱不堪
,襄王元侃寬容慈愛
,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
,還煩先生到襄府一
看
。” 陳摶領(lǐng)命
,才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
。太宗問道:“先生為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
陳摶說:“老夫已看過
,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
,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于是打定主意
,即日宣召
,立襄王為太子,就是后來的真宗皇帝
。
陳摶在京都,有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巖。
這時穆伯長,種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筑室在華山之下,朝夕聽他講授《周易》。惟有五龍蟄法,陳傳并未曾傳授。
一天
,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巖上鑿一間石室
。石室鑿好后,陳摶同門人一起前往觀看,只見云煙如翠。陳摶心想:“這就是毛女所說的‘將相入翠煙”了
。說
完,屈膝盤坐在地上
,右手支頤
,閉目而逝。門人于是制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尸體
,并用幾丈長的鐵索瑣住
,安放在石室內(nèi)。門人剛一離開
,那塊巖石自己崩塌
,立刻
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云
,封住谷口
,幾十天后才漸漸散去,后人于是把這個地方叫做希夷峽
。
宋徽宗宣和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