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 漢傳佛教

    《六祖壇經(jīng)》
    ,佛教禪宗典籍
    。亦稱《壇經(jīng)》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六祖壇經(jīng)

    前言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

    。亦稱《壇經(jīng)》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
    。禪宗六祖惠能說
    ,弟子法海集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
    ,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
    ,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jīng)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jīng)本及流通本等
    。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jīng)諸本集成》
    ,匯集各種版本《壇經(jīng)》十一種。
    大致可分五種類型

    ①敦煌手抄本
    不分品目
    ,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
    ,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經(jīng)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jīng)法》一卷”
    。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后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圣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
    ,系根據(jù)繁本《壇經(jīng)》刪定而成。后傳入日本
    ,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
    ,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jīng)》,卷數(shù)品門均同
    ,文字稍異
    ,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③流通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jīng)》
    ,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jì)》
    ,亦分十品
    ,次第略有更動。與此本體例相同者有真樸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
    、宋郎簡序
    、重刻凡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jì)
    ,題下有“賜紫當(dāng)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孫真樸重梓”)及金陵刻經(jīng)處本(1929年刻)等

    ④高麗傳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jīng)》,疑即德異刊本(1290)
    ,元延祐三年(1316)
    、明萬歷二年(1574)重刊,光緒九年(1883)再刊
    。前有德異《略序》
    ,記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
    。明正統(tǒng)本及曹溪原本
    ,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正文前之《略序》
    、各品題名均與高麗傳本同

    ⑤明南藏本
    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贊》。題下有“風(fēng)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
    ;僧錄司右闡教兼鐘山靈谷禪寺住持凈戒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2环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卷
    。萬歷四十八年趙琦美所刻房山石經(jīng)本與此同一體例
    ,但題下重校人改為“明周至住山比丘圓載、西吳學(xué)人真程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六祖壇經(jīng)》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dǎo)門徒的言教,內(nèi)容豐富
    ,文字通俗
    ,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jù)。由于歷代輾轉(zhuǎn)傳抄
    ,因而版本較多
    ,體例互異
    ,內(nèi)容詳略不同
    。據(jù)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jīng)處本,其品目為自序
    、般若
    、決疑、定慧
    、妙行
    、懺悔、機緣
    、頓漸
    、護(hù)法、付囑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
    ,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
    ,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
    ,本來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
    ,佛性本無南北”
    。這一思想與《涅盤經(jīng)》“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其誘導(dǎo)禪者修禪的實踐方法是“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無念即“于諸境上心不染”
    ;無相為體
    ,即 “于相而離相”
    ,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無住為本
    ,即“于諸法上念念不住”
    ,無所系縛。又主張頓悟說
    ,認(rèn)為“不悟即佛是眾生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
    ,頓見真如本性”
    。同時也強調(diào):“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迷聞經(jīng)累劫
    ,悟在剎那間”。指出“法即一種
    ,見有遲疾”
    ,“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秹?jīng)》還發(fā)揮唯心凈土思想。認(rèn)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
    ,愿東愿西
    ,悟人在處一般”。又說: “心地但無不善
    ,西方去此不遙
    ;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蓖瑫r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
    ,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
    ,如西方人心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秹?jīng)》的思想對禪宗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
    。中國佛教著作尊稱為“經(jīng)”的,僅此一部

    六祖壇經(jīng)

    自序品第一

    ,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
    ,入山請師
    ;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師升座次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xué)士二十余人
    、僧尼道俗一千余人
    ,同時作禮
    ,愿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
    ,本來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
    !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yán)父

    ,本貫范陽
    ,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
    ,父又早亡,老母孤遺
    ,移來南海
    ;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
    ;客收去
    ,惠能得錢
    ,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jīng)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菽芤宦劷?jīng)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jīng)
    ?"

    客曰:"金剛經(jīng)。"

    復(fù)問:"從何所來

    ,持此經(jīng)典
    ?"

    客云:"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

    ,門人一千有余
    ;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jīng)
    。大師常勸僧俗
    ,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
    ,直了成佛
    。"

    "惠能聞?wù)f,宿昔有緣

    ,乃蒙一客
    ,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
    ,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

    ,不經(jīng)三十余日
    ,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

    祖問曰:"汝何才人

    。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

    ,遠(yuǎn)水禮師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

    祖言:"汝是嶺南人

    ,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

    ,佛性本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

    五祖更欲與語

    ,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wù)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不離自性
    ,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wù)
    ?"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

    ,汝更勿言,看槽廠去
    。"

    惠能退至后院

    ,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余日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
    ,遂不與汝言
    ,汝知之否
    ?"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

    ,不敢行至當(dāng)前,令人不覺
    。"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
    ,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鸺彼偃ィ坏眠t滯
    ;思量即不中用
    ,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若如此者
    ,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

    眾得處分

    ,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
    ,將呈和尚
    ,有何所益?神秀上座
    ,現(xiàn)為教授師
    ,必是他得。我輩設(shè)作偈頌
    ,枉用心力
    。"

    諸人聞?wù)Z,總皆息心

    ,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師
    ,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

    ,為我與他為教授師
    ,我須作偈,將呈和尚
    ,若不呈偈
    ,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
    ,求法即善
    ,覓祖即惡,卻同凡心
    ,奪其圣位奚別
    ?若不呈偈,終不待法
    。大難大難
    !"

    五祖堂前

    ,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變相,及五祖血圖
    ,流傳供養(yǎng)
    。神秀作偈成已,數(shù)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
    ,擬呈不得;前后經(jīng)四日
    ,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
    。忽若道好
    ,即出禮拜,云是秀作
    ;若道不堪
    ,枉向小中數(shù)年,受人禮拜
    ,更修何道
    ?"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

    ,自執(zhí)燈
    ,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

    ,人總不知。秀復(fù)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
    ,即我與法有緣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
    ,宿業(yè)障重
    ,不合得法
    。"圣意難測,房中思想
    ,坐臥不安
    ,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

    ,不見自性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
    ,向南廊壁問
    ,繪畫圖相,忽見其偈
    ,報言:"供奉卻不用畫
    ,勞爾遠(yuǎn)水。經(jīng)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
    ,依此偈修
    。免墮惡道,依此偈修
    ,有大利益
    。"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

    ,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
    ,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
    ,看弟子有少會慧否
    ?"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

    ,只到門外
    ,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
    ,覓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
    ,凡自本性
    ,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
    ,念念自凡
    ,萬法無滯,一其勿一其
    ,萬境白如如
    。如如之心,印是其實
    ,若如是見
    ,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
    ,一兩日思惟
    ,更作一偈,將來吾看
    ;汝偈若入得門
    ,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

    。又經(jīng)數(shù)日
    ,作偈不成,心中恍惚
    ,神思不安
    ,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一復(fù)兩日

    ,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
    ;惠能一聞
    ,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
    ,早識大意
    。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葛獠不知
    ,大師言
    ,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
    ,令門人作偈來看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
    。神秀上座
    ,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
    ,大師令人皆誦
    ,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
    ,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

    !我此踏碓
    ,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
    ,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

    ,請上人為讀
    。"

    時,有江州別駕

    ,姓張名日用
    ,便高聲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菽苈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

    別駕言:"汝亦作偈

    ,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xué)無上菩提

    ,不得輕于初學(xué)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

    別駕言:"汝但誦偈

    ,吾為汝書。汝若得法
    ,先須度吾
    ,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

    ,徒眾總驚
    ,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
    ,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

    祖見眾人驚怪

    ,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
    ,曰:"亦未見性
    。"眾以為然。

    次日

    ,祖潛至碓坊
    ,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
    ,當(dāng)如是乎
    ?"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

    ,猶欠篩在
    。"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菽芗磿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
    ,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凈;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祖知悟本性

    ,謂惠能曰:"不識本心
    ,學(xué)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師、佛
    。"

    三更受法

    ,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云:"汝為第六代祖
    ,善自護(hù)念,廣度有情
    ,流布將來
    ,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

    祖復(fù)曰:"昔達(dá)摩大師

    ,初來此土,人未之信
    ,故傳此衣
    ,以為信體,代代相承
    。法則以心傳心
    ,皆令自悟自解。自古
    ,佛佛惟傳本體
    ,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
    ,止汝勿傳
    。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
    ,恐人害汝
    。"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

    ,遇會則藏
    。"

    三更,領(lǐng)得衣缽

    ,五祖送至九江驛
    ,祖令上船,惠能隨即把櫓

    祖云:"合是吾渡汝

    。"

    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度名雖一
    ,用處不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菽苌谶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語音不正,蒙師付法
    !今已得悟
    ,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

    ,如是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
    。汝今好去
    ,努力向南,不宜速說
    ,佛法難起
    。"

    惠能辭違祖已,發(fā)足南行

    ,兩月中間
    ,至大庾嶺逐后數(shù)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
    ,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
    ,性行粗燥
    ,極意參尋
    ,為眾人先,趨及惠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菽軘S下衣缽,隱草莽中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菝髦粒岵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乃喚云:"行者
    !行者!我為法來
    ,不為衣來
    。"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
    ,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吾為汝說
    。"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

    ,不思惡
    ,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惠明言下大悟

    。復(fù)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
    ,即非密也。汝若返照
    ,密在汝邊
    。"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行者
    ,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

    ,善自護(hù)持
    。"

    明又問:"惠明今后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

    ,遇蒙則居
    。"

    明禮辭。

    惠能后至曹溪

    ,又被惡人尋逐
    ,乃于四會,避難獵人隊中
    ,凡經(jīng)一十五載
    ,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wǎng)
    ,每見生命
    ,盡放之。每至飯時
    ,以菜寄煮肉鍋
    。或問
    ,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

    一日思惟:"時當(dāng)弘法,不可終避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jīng)
    。因二僧論風(fēng)幡義
    ,一曰風(fēng)動,一曰幡動
    ,議論不已

    惠能進(jìn)曰:"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

    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

    ,征詰奧義
    ,見惠能言簡理當(dāng),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

    ,久聞黃梅衣法南來
    ,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

    宗于是作禮

    ,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fù)問曰:"黃梅付囑

    ?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

    ,惟論見性
    ,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

    謂曰:"為是二法

    ,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jīng),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
    ,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
    ,當(dāng)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
    ,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
    ;佛性非善非不善
    ,是名不二。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

    印宗聞?wù)f,歡喜合掌

    ,言:"某甲講經(jīng)
    ,猶如瓦礫
    ;仁者論義,猶如其金
    。"

    于是為惠能剃發(fā)

    ,愿事為師。

    "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

    ,開東山法門
    。惠能于東山得法
    ,辛苦受盡
    ,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
    ,莫非累劫之緣
    ?亦是過去生中,供養(yǎng)諸佛
    ,同種善根
    ,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傳
    ,不是惠能自智
    。愿聞先圣教者,各令凈心
    。聞了
    ,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無別

    一眾聞法

    ,歡喜作禮而退。

    般若品第二

    ,韋使君請益
    。師升坐,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fù)云:'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只緣心迷
    ,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dǎo)見性
    。當(dāng)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只緣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諦聽
    ,吾為汝說。

    善知識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
    ,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口但說空
    ,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
    ,不在口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谀钚牟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谀钚男校瑒t心口相應(yīng)
    ,本性是佛
    ,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
    ?'摩訶'是大。心量廣大
    ,猶如虛空
    ,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
    ,亦非青黃赤白
    ,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
    ,無是無非
    ,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剎土
    ,盡同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
    ,亦復(fù)如是。

    善知識

    ,莫聞吾說空
    ,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靜坐
    ,即著無記空。善知識
    ,世界虛空
    ,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
    ,山河大地
    、泉源溪澗、草木叢林
    、惡人善人
    、惡法善法、天堂地獄
    、一切大海
    、須彌諸山、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
    ,亦復(fù)如是。

    善知識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
    ,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
    ,盡皆不取不舍
    ,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故約'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
    ,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
    ,百無所思
    ,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

    ,遍周法界
    ;用了即了了分明,應(yīng)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來去自由
    ,心體無滯
    ,即是般若。

    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
    ,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莫錯用意
    ,名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
    ,不行小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谀K日說空
    ,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
    ,自稱國王
    ,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

    ,何名'般若'?'般若者
    ,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
    ,一切時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
    ,即般若絕;一念智
    ,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口說般若
    ,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
    ,念念說空
    ,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
    ,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
    ,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
    ,即名于此岸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
    ,即名為彼岸
    ,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

    ,迷人口念
    ,當(dāng)念之時,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
    ,是名真性。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

    ,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前念迷
    ,即凡夫
    ;后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
    ,即煩惱;后念離境
    ,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

    ,最尊最上最第一
    ,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dāng)用大智慧
    ,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
    ,定成佛道
    ,變?nèi)緸榻涠ɑ邸?/span>

    善知識,我此法門

    ,從一般若
    ,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
    ?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智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
    ,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
    、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
    ;于一切法
    ,不取不舍
    。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
    ,須修般若行
    。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即得見性,當(dāng)知此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
    ,經(jīng)中分明贊嘆
    ,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
    ,為大智人說
    ,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
    ,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
    ,城邑聚落
    ,悉皆漂流,如漂草葉
    ;若雨大海
    ,不增不減。若大乘人
    ,若最上乘人
    ,聞?wù)f《金剛經(jīng)》,心開悟解故
    ,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
    ,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
    ,元是龍能興致
    ,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
    ,有情無情
    ,悉皆蒙潤,百川眾流
    ,卻入大海
    ,合為一體
    。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fù)如是

    善知識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
    ,猶如草木
    ,根性小者,若被大雨
    ,悉皆自倒
    ,不能增長。小根之人
    ,亦復(fù)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
    ?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
    。猶如大云覆蓋于日
    ,不得風(fēng)吹,日光不現(xiàn)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
    ,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
    ,修行覓佛
    ,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
    ,不執(zhí)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
    ,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
    ,內(nèi)外不住,去來自由
    ,能除執(zhí)心
    ,通達(dá)無礙,能修此行
    ,與《般若經(jīng)》本無差別

    善知識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
    、十二部經(jīng)
    ,皆因人置。因智慧性
    ,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
    ,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為小人
    ,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
    ,智者為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

    ,不悟,即佛是眾生
    ;一念悟時
    ,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
    ,皆成佛道'《凈名經(jīng)》云:'即時豁然
    ,還得本心'。

    善知識

    ,我于忍和尚處
    ,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
    ,令學(xué)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
    ,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
    ,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
    ,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dǎo)令得見性
    ,一切善法
    ,因善知識能發(fā)起故。三世諸佛
    、十二部經(jīng)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
    ,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zhí)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
    ,無有是處。何以故
    ?自心內(nèi)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顛倒
    ,外善知識雖有教授
    ,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
    ,一剎那間
    ,妄念俱滅。若識自性
    ,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

    ,內(nèi)外明徹
    ,識自本心。若識本心
    ,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
    ,是為無念
    。用即[偏]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但凈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
    ,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
    ,當(dāng)令念絕,即是法縛
    ,即名邊見。

    善知識

    ,悟無念法者
    ,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
    ,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
    ,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
    ,于同見同行
    ,發(fā)愿受持,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
    ,定入圣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
    ,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钟奕瞬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謗此法門,百劫千生
    ,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向頌
    ,各須頌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
    ,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為傳見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dāng)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guān)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fù)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

    ,普愿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
    ,聞師所說
    ,無不省悟。一時作禮
    ,皆嘆善哉
    !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決疑品第三

    一日

    ,韋刺史為師設(shè)大會齋
    。齋訖,剌丈請師升座
    ,同官僚士庶
    ,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
    ,實不可思議
    ,今有少疑,愿大慈悲
    ,特為解說
    。'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dāng)為說

    。'

    韋公曰:'和尚所說

    ,可不是達(dá)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

    公曰:'弟子聞達(dá)摩初化梁武帝

    ,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有何功德
    ?"達(dá)摩言:"實無功德
    。"弟子未達(dá)此理,愿和尚為說
    。'

    師曰:'實無功德

    ,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
    ,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
    ,名為求福
    ,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不在修福
    。'

    師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無滯
    ,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nèi)心謙下是功
    ,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
    ,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
    ,應(yīng)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
    ,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
    ,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
    ,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
    ,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
    ,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識
    !功德須自性內(nèi)見
    ,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武帝不識其理
    ,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

    ,愿生西方
    ;請和尚說,得生彼否
    ?愿為破疑
    。'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

    。世尊在舍衛(wèi)城中
    ,說西方引化,經(jīng)文分明去此不遠(yuǎn)
    。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
    ,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yuǎn)
    。說遠(yuǎn)
    ,為其下根;說近
    ,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
    ;迷悟有味
    ,見有遲疾。迷人念佛
    ,求生于彼
    ;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
    ,即佛土凈
    。"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
    ;雖西方人
    ,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
    ,不識身中凈土
    ,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 隨所住處
    ,恒安樂。"使君心地
    ,但無不善
    ,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
    ,念佛往生難到
    。'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

    ,即行十萬
    ;后除八邪,乃過八千
    。念念見性
    ,常行十直,到如彈指
    ,便親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愿往生
    ?不斷十惡之心
    ,仃佛印水迎請?若悟無生頓法
    ,見西才只在剎那;不悟
    ,念佛求生
    ,路遙如何得達(dá)?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
    ,目前便見
    ,各愿見否?'

    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

    ,何須更愿往生
    ?愿和尚慈悲,便現(xiàn)西方,普令得見
    。'

    師言:'大眾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
    ;外有五門
    ,內(nèi)有意門;心是地
    ,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性在
    ,王在
    ;性去,王無
    。性在
    ,身心存;性去
    ,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
    ,即是眾生;自性覺
    ,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
    ;喜舍
    ,名為勢至。能凈
    ,即釋迦
    ;平直,即彌陀
    。人我是須彌
    ,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
    ,毒害是惡龍
    ,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鰲
    ,貪嗔是地獄
    ,愚癡是畜生
    。'

    '善知識!常行十善

    ,天堂便至
    ,除人我,須彌倒
    ;去邪心
    ,海水竭;煩惱無
    ,波浪滅
    ;毒害忘,魚龍絕
    。自心地上
    ,覺性如來,放大光明
    ,外照六門清凈
    ,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nèi)照
    ,三毒即除
    ,地獄等罪,一時消滅
    ,內(nèi)外明徹
    ,不異西方。不作此修
    ,如何到彼
    ?'

    大眾聞?wù)f,了然凡性

    ,悉皆禮拜
    ,俱嘆善哉!唱言:'普愿法界眾生
    ,聞?wù)咭粫r悟解
    。'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
    ,不由在寺。在家能行
    ,如東才人心善
    ;在寺不修
    ,如西才人心惡
    ,但心清凈
    ,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

    ,愿為教授
    。'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

    ,但依此修
    ,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
    ,剃發(fā)出家
    ,于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fù)曰:'善知識

    !總須依偈修行
    ,見取自性,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
    ,眾人且散,吾歸曹溪
    ,眾若有疑
    ,卻來相問。'

    ,刺丈官僚
    ,在會善男信女
    ,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
    ,大眾勿迷
    。言定慧別,定慧一體
    ,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xué)
    。諸學(xué)道人,莫言先定發(fā)慧
    ,先慧發(fā)定各別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
    ,心中不善,空有定慧
    ,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種
    ,定慧即等
    。'

    '自悟修行,不在于諍

    ;若諍先后
    ,即同迷人。不斷勝負(fù)
    ,卻增我法
    ,不離四相。善知識
    !定慧猶如何等
    ?猶如燈光。有燈即光
    ,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
    ,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
    ,體本同一。此定慧法
    ,亦復(fù)如走
    。'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

    ,于一切處
    ,行、住
    、坐
    、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如凈名經(jīng)云:"直心是道場
    ,直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
    ,口但說直
    ,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
    ,于一切法,勿有執(zhí)著
    。迷人著法相
    ,執(zhí)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
    ,妄不起
    ,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
    。即同無情
    ,卻是障道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

    !道須通流
    ,何以卻滯?心不住法
    ,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坐不動
    ,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
    ,卻被維摩誥訶。善知識
    !又有人教坐
    ,看心觀靜,不動不起
    ,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zhí)成顛
    。如此者眾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

    師示眾云:'善知識

    !本來正教,無有頓漸
    ,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契,悟人頓修
    ,自識本心
    ,自見本性,即無差利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 善知識!我此法門

    ,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
    ,言語觸刺欺爭之時
    ,并將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
    ,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
    、后念
    ,念念相續(xù)不斷,名為系縛
    。于諸法上
    ,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此是以無住為本
    。'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能離于相
    ,即法體清凈
    ;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

    !于諸境上心不染
    ,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
    ,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
    ,一念絕即死
    ,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學(xué)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
    ,更勸他人
    ,自迷不見,又謗佛經(jīng)
    ;所以立無念為宗
    。'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

    ?只緣口說見性
    ,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
    ,一切塵勞妄想
    ,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
    ,妄說禍福
    ,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
    ,立無念為宗
    。'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

    ?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念者
    ,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
    ,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其如有性
    ,所以起念;真如若無
    ,眼耳色聲
    ,當(dāng)時即壞。'

    '善知識

    !真如自性起念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jīng)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
     
    妙行品第五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

    ,元不著心,亦不著凈
    ,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
    ,知心如幻
    ,故無所著也。若言著凈
    ,人性本凈
    ,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
    ,性自清凈
    。起心著凈,卻生凈妄
    ,妄無處所
    ,著者是妄。凈無形相
    ,卻立凈相
    ,言是工夫;作此見者
    ,障自本性
    ,卻被凈縛。'

    '善知識

    !若修不動者
    ,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
    ,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
    !迷人身雖不動
    ,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
    ;若著心著凈
    ,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
    !何名坐禪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外于一切善惡境界
    ,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nèi)見自性不動
    ,名為禪。'

    '善知識

    !何名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
    ,內(nèi)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凈自定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
    ,是真定也
    。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
    ,內(nèi)不亂即定
    ;外禪內(nèi)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性元自清凈
    。"善知識!于念念中
    ,自見本性清凈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懺悔品第六

    ,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
    ,于是升座告眾曰:'來
    !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于一切時
    ,念念自凈其心,自修自行
    ,見自己法身
    ,見自心佛,自度
    、自戒
    ,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yuǎn)來
    ,一會于此
    ,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
    ,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
    ,次授無相懺悔。'

    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

    、無惡
    、無嫉妒
    、無貪嗔
    、無劫害
    ,名戒香

    、定香:即親諸善惡境相
    ,自心不亂,名定香

    、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
    ,觀照自性
    ,不造諸惡,雖修眾善
    ,心不執(zhí)著
    ,敬上念下,矜恤孤貧
    ,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

    ,不思善
    ,不思惡,自在無礙
    ,名解脫香

    、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
    、善惡,不可沉空守寂
    ,即須廣學(xué)多聞
    ,識自本心,達(dá)諸佛理
    ,和光接物
    ,無我、無人
    ,直至菩提
    ,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

    ' 善知識

    !此香各自內(nèi)薰
    ,莫向外覓。令與汝等授無相懺悔
    ,滅三世罪
    ,令得三業(yè)清凈。善知識
    !各隨語
    ,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
    ,念念不被愚迷染
    ;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等罪,悉皆懺悔
    ,愿一時消滅
    ,永不復(fù)起。弟子等從前念
    、今念及后念
    ,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yè)憍誑等罪
    ,悉皆懺悔
    ,愿一時消滅,永不復(fù)起
    。弟子等從前念
    、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
    ;從前所有惡業(yè)嫉妒等罪
    ,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
    ,永不復(fù)起
    。"'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

    。云何名懺
    ?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
    ;從前所有惡業(yè)
    、愚迷、憍誑
    、嫉妒等罪
    ,悉皆盡懺,永不復(fù)起
    ,是名為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谡撸夯谄浜筮^;從今已后
    ,所有惡業(yè)
    、愚迷、憍誑
    、嫉妒等罪
    ,今已覺悟,悉皆永斷
    ,更不復(fù)作
    ,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
    ,只知懺其前衍,不知悔其后過
    。以不悔故
    ,前愆不滅,后過又生
    。前愆既不滅
    ,后過復(fù)又生,何名懺悔
    ?'

    '善知識

    !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fā)四弘誓愿
    ,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xué)
    ,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
    。'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

    ,眾生無邊誓愿度
    ?怎么道
    ,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
    ,所謂邪迷心
    、誑妄心、不善心
    、嫉妒心
    、惡毒心
    ,如是等心,盡是眾生
    ,各須自性自度
    ,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見
    、煩惱、愚癡
    、眾生
    ,將正見度。既有正見
    ,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
    ,各各自度。邪來正度
    ,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惡來善度
    ;如是度者
    ,名為真度。'

    ' 又

    ,煩惱無邊誓愿斷
    ,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
    ,法門無盡誓愿學(xué),須自見性
    ,常行正法
    ,是名真學(xué)。又
    ,無上佛道誓愿成
    ,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
    、離覺
    ,常生般若,除真
    、除妄
    ,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識
    !今發(fā)四弘愿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

    '善知識

    !歸依覺,兩足尊
    ;歸依正
    ,離欲尊;歸依凈
    ,眾中尊
    。從今日起,稱覺為師
    ,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
    ,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
    ,法者正也
    ,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
    ,邪迷不生
    ,少欲知足,能離財色
    ,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
    ,以無邪凡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zhí)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凈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
    ,從口至夜,受三歸戒
    ,若言歸依佛
    ,佛在何處?若不見佛
    ,憑何所歸
    ?言卻成妄。'

    '善知識

    !各自觀察
    ,莫錯用心。經(jīng)文分明言
    、自歸依佛
    ,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
    ,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內(nèi)調(diào)心性
    ,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

    '善知識

    !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
    ,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
    ,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總隨我道:"于自色身
    ,歸依清凈法身佛;于自色身
    ,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

    ' 善知識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
    。三身佛在自性中
    ,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nèi)性,外覓三身如來
    ,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
    ,從自性生
    ,不從外得。何名清凈法身佛
    ?世人性本清凈
    ,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
    ,即生惡行
    ;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
    ,在自性中,如天常清
    ,日月常明
    ,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
    ,忽遇風(fēng)吹云散
    ,上下俱明,萬象皆現(xiàn)
    ;世人性常浮游
    ,如彼天云。善知識
    !智如日
    ,慧如月;智慧常明
    ,于外著境
    ,被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
    。若遇善知識
    ,聞?wù)嬲ǎ猿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nèi)外明徹
    ,于自性中,萬法皆現(xiàn)
    ,見性之人
    ,亦復(fù)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
    。'

    '善知識

    !自心歸依自性
    ,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
    ,除卻自性中不善心
    、嫉妒心、諂曲心
    、吾我心
    、誑妄心
    、輕人心
    、慢他心、邪見心
    、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
    ,是自皈依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
    ,即是見性通達(dá)
    ,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

    '何名千百億化身

    ?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
    ,名為變化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
    ;思量善事
    ,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
    ;慈悲化為菩薩
    ,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才
    。自性變化甚多
    ,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
    ,常行惡道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此名自性化身佛
    。'

    '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
    ,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
    ,已過不可得
    ;常思于后,念念圓明
    。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
    。無二之性
    ,名為實性,于實性中
    ,不染善惡
    ,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
    ,滅萬劫善因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
    ,直至無上菩提
    。念念自見,不失本念
    ,名為報身
    。'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

    ,即是化身佛
    ;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
    ,是其歸依;皮肉是色身
    ,色身是宅舍
    ,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
    ,即識自性佛
    。'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

    ,言下令汝積劫迷罪
    ,一時消滅

    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后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xué)道常于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愿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dāng)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美悠悠
    ,后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

    ,依此修行
    ,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
    ,如常在吾邊
    ;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
    ,何勤遠(yuǎn)來
    ?珍重,好去
    !'

    一眾聞法

    ,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機緣品第七

    師自黃梅得法

    ,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

    ,有儒士劉志略
    ,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
    ,名無盡藏
    ,常誦大涅??經(jīng)。師暫聽
    ,即知妙義
    ,遂為解說;尼乃執(zhí)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

    ,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

    ,曷能會義
    ?'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

    。'

    尼驚異之

    ,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yǎng)
    。'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

    ,競來瞻禮。時
    ,寶林古寺
    ,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
    ,重建梵宇
    ,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師住九月余日
    ,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
    ,被其縱火焚草木
    ,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
    ,因名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僧法海

    ,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
    ,問曰:'即心即佛
    ,愿垂指諭
    。'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定慧等持
    ,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xí)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

    僧法達(dá),洪洲人

    ,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jīng)
    ,來禮祖師
    ;頭不至地。

    祖訶曰:'禮不投地

    ,何如不禮
    。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xí)何事耶
    ?'

    曰:'念法華經(jīng)

    ,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

    ,得其經(jīng)意
    ,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fù)此事業(yè)
    ,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忘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么

    ?'

    曰:'名法達(dá)

    。'

    師曰:'汝名法達(dá),何曾達(dá)法

    ?'復(fù)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dá)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花從口發(fā)。'

    達(dá)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后

    ,當(dāng)謙恭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jīng),未解經(jīng)義
    ,心常有疑
    ,和尚智慧廣大,愿略說經(jīng)中義理

    師曰:'法達(dá)

    ,法即甚達(dá),汝心不達(dá)
    ;經(jīng)本無疑
    ,汝心自疑。汝念此經(jīng)
    ,以何為宗
    ?'

    達(dá)曰:'學(xué)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

    ,豈知宗趣
    ?'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jīng)誦之一遍

    ,吾當(dāng)為汝解說
    。'

    法達(dá)即高聲念經(jīng)

    ,至譬喻品
    ,師曰:'止!此經(jīng)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
    ,縱說多種譬喻
    ,亦無越于此
    。何者因緣
    ?經(jīng)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xiàn)于世
    。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
    ,內(nèi)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
    ,于空離空
    ,即是內(nèi)外不迷。若悟此法
    ,一念心開
    ,是為開佛知見。佛
    ,猶覺也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
    、悟覺知見
    、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
    ,即覺知見
    ,本來真性,而得出現(xiàn)
    。汝慎勿錯解經(jīng)意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
    ,我輩無分。若作此解
    ,乃是謗經(jīng)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
    ,何用更開

    汝今當(dāng)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

    ,更無別佛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
    ,貪愛塵境
    ,外緣內(nèi)擾
    ,甘受驅(qū)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
    ,種種苦口
    ,勸令寢息,莫向外求
    ,與佛無二
    ;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

    ,于自心中
    ,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
    ,愚迷造罪
    ,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
    ,侵入害物
    ,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
    ,智慧觀照
    ,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
    ,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
    ,即是出世
    ;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zhí)念
    ,以為功課者,何異牦牛愛尾
    ?'

    達(dá)曰:'若然者

    ,但得解義,不勞誦經(jīng)耶
    ?'

    師曰:'經(jīng)有何過

    ,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
    ,損益由己
    。口誦心行,即是轉(zhuǎn)經(jīng)
    ;口誦心不行
    ,即是被經(jīng)轉(zhuǎn)。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zhuǎn)

    ,心悟轉(zhuǎn)法華

    誦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

    達(dá)聞偈,不覺悲泣

    ,言下大悟
    ,而告師曰:'法達(dá)從昔已來,實未曾轉(zhuǎn)法華
    ,乃被法華轉(zhuǎn)
    。'再啟曰:'經(jīng)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
    ,未免疑謗。又經(jīng)說三車
    ,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
    ,如何區(qū)利?愿和尚再垂開示
    。'

    師曰:'經(jīng)意分明

    ,汝自迷背。諸三乘人
    ,不能測佛智者
    ,患在度量也,鐃伊盡思共推
    ,轉(zhuǎn)加懸遠(yuǎn)。佛本為凡夫說
    ,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
    ,更于門外覓三車
    。況經(jīng)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
    ,無有余乘
    。若二若二乃至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
    ?三車是假
    ,為昔時故;一乘是實
    ,為今時故
    。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后
    ,真亦無名
    。應(yīng)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
    ,由汝受用
    ,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jīng)。從劫至劫
    ,手不釋卷
    ,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

    達(dá)蒙啟發(fā)

    ,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jīng)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quán)設(shè)
    ,初中后善揚,
    誰知火宅內(nèi)
    ,元是法中王
    。'

    師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經(jīng)僧也

    。'達(dá)從此領(lǐng)玄旨,亦不輟誦經(jīng)

    僧智通

    ,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jīng)約千余遍
    ,而不會三身四智
    ,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

    ;圓滿報身
    ,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
    ,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
    ,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fā)明成四智,
    不離凡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謗信永無迷

    莫學(xué)駛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

    ,可得聞乎
    ?'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

    ,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別談四智
    ,此名有智無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fù)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凈

    ,千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zhuǎn)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zhuǎn)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zhuǎn)識為智也

    。教中云:"轉(zhuǎn)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zhuǎn)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zhuǎn)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zhuǎn)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轉(zhuǎn)
    ;但轉(zhuǎn)其名
    ,而不轉(zhuǎn)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

    ,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yīng)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污名。'

    僧志常

    ,信州貴溪人
    ,髫年出家,志求凡性
    ;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

    曰:'學(xué)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

    ,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
    ,遠(yuǎn)來投禮
    ,伏望和尚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

    ,汝試舉看
    。'

    曰:'智常到彼,凡經(jīng)三月

    ,未蒙示誨
    。為法切故
    ,一夕,獨入丈室
    ,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日:"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

    彼曰:"汝之本性

    ,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
    ,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
    ,但見本源清凈,覺體圓明
    ,即名見性成佛
    ,亦名如來知見。"

    學(xué)人雖聞此說

    ,猶未決了
    ,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

    ,猶存見知
    ,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rèn)何曾解方便,
    汝當(dāng)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xiàn)
    。"'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服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

    ,弟子未解
    ,愿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未心

    ,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
    ,人心自有等差
    。凡聞轉(zhuǎn)誦,是小乘
    ;悟法解義
    ,是中乘;依法修行
    ,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俱備
    ,一切不染
    ,離諸法相,一無所得
    ,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
    ,汝須自修
    ,莫問吾也,一切時中
    ,自性自如
    。'

    常禮謝執(zhí)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

    ,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xué)人自出家
    ,覽《涅槃經(jīng)》十載有余
    ,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于此疑惑。
    師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
    ,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
    ,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jīng)云: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
    ?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
    ,四大分散
    ,全然是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
    ,即同草木瓦石
    ,誰當(dāng)受樂?又
    ,法性是生滅之體
    ,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
    ,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
    ,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
    ,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
    ,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
    ,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

    ,何習(xí)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
    ?據(jù)汝所說
    ,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
    ,言有身受用。斯乃執(zhí)吝生死
    ,耽著世樂
    。汝今當(dāng)知佛為一切迷人,認(rèn)五蘊和合為自體相
    ,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
    ,念念遷流
    ,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
    ,以常樂涅槃
    ,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
    ,乃示涅槃?wù)鏄罚瑒x那無有生相
    ,剎那無有滅相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xiàn)前
    。當(dāng)現(xiàn)前時
    ,亦無現(xiàn)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
    ,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
    ,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zhí)為斷
    諸求二乘人自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dá)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xiàn)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圣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yīng)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fēng)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

    ,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

    。聞曹溪法席盛化
    ,徑來參禮。遂問曰:當(dāng)何所務(wù)
    ,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么來?
    曰:圣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圣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
    ,令思首眾。一日
    ,師謂曰:汝當(dāng)分化一方
    ,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
    ,遂回吉州青原山
    ,弘法紹化。謚號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
    ,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
    ,安發(fā)之曹溪參叩
    。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么物,恁么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hù)念

    ,汝即如是
    ,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yīng)在汝心
    ,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zhí)侍左右一十五載

    ,日臻玄奧
    。后往南岳,大闡禪宗
    ,敕謚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

    。少習(xí)經(jīng)論
    ,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jīng)》
    ,發(fā)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
    。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jīng)論

    ,各有師承
    。后于《維摩經(jīng)》,悟佛心宗
    ,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

    ,威音王已后
    ,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為我證據(jù)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

    ,四方云集
    ,并是受法者。若去
    ,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

    ,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xì)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dāng)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后著《證道歌》盛行于世
    。謚曰無相大師
    。時稱為真覺焉。

    禪者智隍

    ,初參五祖
    ,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
    ,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
    ,聞隍之名
    ,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

    ,為有心入耶
    ?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
    ,一切無情草木瓦石
    ,應(yīng)合得定。若有心入者
    ,一切有情含識之流
    ,亦應(yīng)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

    ,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

    。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guī)煵芟妗?/span>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guī)熕f,妙湛圓寂

    ,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禪性無住
    ,離住禪寂
    。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

    ,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

    ,不著空見
    ,應(yīng)用無礙
    ,動靜無心,凡圣情忘
    ,能所具泯
    ,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

    ,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后禮辭,復(fù)歸河北
    ,開化四眾

    有一童子,名神會

    ,襄陽高氏子
    ,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yuǎn)來艱辛

    ,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
    ,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

    ,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

    ,常見自心過愆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
    ;若痛
    ,則同凡夫
    ,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
    ;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

    ;汝若心悟
    ,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
    ,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
    ,豈代汝迷
    ?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
    ,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余拜

    ,求謝過愆
    。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

    ,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
    ,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

    ,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

    ,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祖師滅后,會入京洛

    ,大弘曹溪頓教
    。著顯宗記
    ,盛行于世,是謂荷澤禪師

    一僧問師曰:黃梅意旨

    ,甚么人得?

    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

    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

    ,而無美泉
    。因至寺后五里許,見山林郁茂
    ,瑞氣盤旋
    。師振錫卓地,泉應(yīng)手而出
    ,積以為池
    。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
    ,云方辯
    ,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
    ,見達(dá)摩大師
    ,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
    ,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
    ,汝去瞻禮
    。方辯遠(yuǎn)來,愿見我?guī)焸鱽硪吕彙?/span>

    師乃出示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yè)
    ?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
    。過數(shù)日,塑就真相
    ,可高七寸
    ,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
    ,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
    ,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
    ,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中
    。誓曰:后得此衣
    ,乃吾出世,住持于此
    ,重建殿宇
    。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
    ,修殿掘地
    ,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
    ,祈禱輒應(yīng)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

    ,曰: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shù)起
    ,菩提作么長

    頓漸品第八

    ,祖師居曹溪寶林
    ;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
    ;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而學(xué)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
    ,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
    ?法無頓漸
    ,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謾南宗祖師不識一字

    ,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
    ,吾不如也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
    ,豈徒然哉
    !吾恨不能遠(yuǎn)去親近,虛受國恩
    。汝等諸人
    ,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

    ,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
    。若有所聞
    ,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稟命至曹溪
    ,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
    ,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
    ,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
    ,應(yīng)是細(xì)作
    。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
    ,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

    對曰:常指誨大眾

    ,住心觀凈
    ,長坐不臥。

    師曰:住心觀凈

    ,是病非禪
    。長坐拘身,于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xué)道九年,不得契悟

    。今聞和尚一說
    ,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
    ,和尚大慈
    ,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xué)人戒定慧法

    ,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
    ?與吾說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78/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解深密經(jīng)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佛教根本經(jīng)典《心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注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原文[注一]唐三藏法師玄奘[注二]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注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師玄奘[注二]譯   觀自在菩薩[注三]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
    。亦稱《壇經(jīng)》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
    六祖壇經(jīng) 前言 《六祖壇經(jīng)》
    ,佛教禪宗典籍
    。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 《六祖壇經(jīng)》<div   id= ,佛教禪宗典籍
    。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 onerror="nofind(this)"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楞伽經(jīng))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共四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jīng)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楞嚴(yán)經(jīng)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注 1:此經(jīng)所言之仙
    ,乃是印度之婆羅門修士
    ,并非道家之“仙”,請部分別有用心之迷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