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注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師玄奘[注二]譯
觀自在菩薩[注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注四],照見五蘊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 ,
色不異空[注八],空不異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注十]。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注十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注十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注十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注十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注十五] 。
無苦集滅道[注十六] ,
無智亦無得[注十七],以無所得故 。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注十八] 。
三世諸佛 ,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十九] 。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注二十]。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注二十一]。
[注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 全經(jīng)只有一卷, 260字.屬于《大品般若經(jīng)》中600卷中的一節(jié)。 被認為是般若經(jīng)類的提要。該經(jīng)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jīng)》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般若經(jīng)》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 可謂言簡而義豐, 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jīng)可以了解般若經(jīng)類的基本精神。
此處的"般若", 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但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見, 無色也能見; 有聲能聞, 無聲也能聞
。 它能產(chǎn)生一切善法
。 至于凡夫的"智慧", 則由外物所引生
, 必須先有色與聲
, 才會有能見和能聞。 若無色與聲
, 即不能見不能聞
,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們說
, 凡夫的"智慧"
, 在佛家看來, 也就成了愚癡
, 成了妄想
。 "般若"如燈, 能照亮一切
, 能達一切
,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
“波羅蜜多”, 梵文為Paramita,意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說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所謂"彼岸"是對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內(nèi)的眾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業(yè), 因而不得不輪回于生生死死當中, 永住于煩惱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擺脫輪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為欲界
。 所謂"欲"
, 指的是男女、飲食
、睡眠三者
。 中間的十八重為色界, 居于此界當中者已經(jīng)離于三欲
, 但又保存了"質(zhì)礙色身"
, 仍然離不開物質(zhì)元素。 是中眾生
, 雖然有色欲等
, 但已經(jīng)不必非有"物質(zhì)基礎"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層屬于無色界
。 居于此界的眾生則沒有形色
, 他們已經(jīng)修成了"空"與"定"。 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則是所謂"涅槃"
。就佛教說
, 可以認為涅槃境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它僅指超出生死輪回世間
, 擺脫人生有限性和相對性
。 以傳統(tǒng)說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 他已經(jīng)處于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tài)
, 獲得了不受垢染, 永遠安樂的寂滅之體
。
凡任何修習佛教的人, 按照經(jīng)往的講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脫生死苦惱, 到達涅槃彼岸。 一般認為, 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屬于六種"到彼岸"的法門之一, 又稱為"六度", 具體說, 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習的基本內(nèi)容。 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 二
、持戒(尸羅);三
、忍(羼提)
; 四
、精進(毗梨耶); 五
、定(禪那)
; 六、智慧(般若)
。 《大品般若經(jīng)》卷一說:"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
; 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那波羅蜜, 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
; 罪不罪不可得故
, 應具足尸波羅蜜; 身心精進不懈怠故
, 應具足禪那波羅蜜
; 于一切法不著故, 應具足般若波羅蜜
。"法相宗將六波羅蜜的"智慧"擴展為"方便善巧"
、"愿"、"力"
、"智"等四波羅蜜
, 合稱"十波羅蜜", 作為菩薩"勝行"
, 以配合菩薩十地
, 說明修行的次第。 這是題外的話了
。 總之
, 這六法門又可以喻之為船筏, 它們運載修善眾生過渡到彼岸去
。 六度之中
, 又特別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最上法門。 即是說
,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門
, 便可以隨機而有布施、持戒
、忍辱
、精進、禪定的諸度功德
。
"心經(jīng)"的"心" ,意為"核心"、"綱要"、"精華"
, 言下之意是說, 此經(jīng)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經(jīng)的"精要"而成
。
[注二]三藏法師玄奘, 所謂"三藏", 即指經(jīng)藏
、律藏
、論藏三者。 經(jīng)與律記錄了釋迦牟尼所說的大法
, 經(jīng)為佛教真理的顯示
, 律為佛教的禁則及規(guī)矩, 而論藏是佛和弟子們講論其教義的記錄
, 三藏的內(nèi)容包含了戒
、定、慧三學
。 "三藏法師"
, 意謂其通曉三藏教法, 自己修法而得利益
, 又令人修行而得實在受用
, 所以堪為人師。玄奘為唐代僧人
, 俗姓陳祎
,河南洛陽偃師人, 幼年家貧
, 十三歲出家
, 十五歲已因聰慧而聞名, 二十一歲受具足戒
, 此前已經(jīng)博通經(jīng)論
。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長安因發(fā)生饑荒, 朝廷許百姓出城就食
, 他就趁機潛往西域
, 傳說到罽賓國是道路更為險惡, 虎豹橫行
, 他只得在一洞內(nèi)打坐
, 天快亮時, 見一老僧
, 頭面瘡痍
, 身被膿血, 盤腳靜坐。 玄奘上前施禮求問
, 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經(jīng)一卷
, 說一旦朗誦則山川平易, 虎豹不能為害
,鬼魅不能作祟
, 于是玄奘繼續(xù)往西前行, 最終到達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
, 在當時東方最負勝名的那爛陀寺廣學佛教經(jīng)論
, 成為了中外稱譽的"大乘天"。 玄奘回國時
, 帶回了大小乘經(jīng)律論共500多帙
,600余部。 其中便有這部《心經(jīng)》
。 他晚年主要住持長安宏福寺
, 主要從事譯經(jīng)。65歲時寂化
, 葬于白鹿原
。 若無玄奘法師, 作為末世眾生的我們
, 如何能夠沫浴佛祖的法恩呢
?!回心經(jīng)正文[注三]觀自在菩薩
, "觀"作"觀照"
、"審視"、"審察"等解
。 此處并非指用眼作觀察
, 而是以心去"審視", 以心去調(diào)動眼
、耳
、鼻、舌
、身
、意六根, 取其妙用
。 "自"
, 作"自己"講; "在"
, 即"存在"
。 "菩薩"是bodhisattva的音譯
。 意為"覺有情"、"道眾生"
, 漢譯又作"開士"
、"大"、"覺士"等
。 有自覺覺他
, 導引眾生開悟的意義。 據(jù)大乘佛教
, 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
。 菩薩有兩種身
, 一為生死肉身
, 一為法性生身。 三賢位之菩薩
, 若未證法性
, 仍有惑業(yè), 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為前者
; 證得無生法忍性
, 舍離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
。 菩薩又有的稱為"菩薩摩訶薩"
, 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
。 "摩訶"
, 意為"大"; "薩"為"薩埵"的略音
。 "薩埵"
, 意為"有情"或"眾生"。 摩訶薩指有大心
, 能救度極多眾生
, 使之得度脫生死的菩薩。 《大智度論》說
, 此種人心能為大事
, 其智能得大理; 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
, 能修難修
, 能舍難舍, 能忍難忍
; 經(jīng)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
; 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所求目標。
觀自在菩薩, 合起來說, 就是能觀照自心, 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憫人, 以大覺有情為己任, 自己已經(jīng)得到解脫無礙, 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 觀自在菩薩, 又稱作"觀世音菩薩", 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 此處作"功行"解; "深", 則釋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 已達到甚深境界
。 說到這種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淺而深地達到的
; 先是初發(fā)心
, 行觀照審察, 這就要求自心常在
, 要掃除妄念
,專住佛境, 眼只見佛色
; 耳只聞佛聲
; 身只對佛境, 這樣才能發(fā)見真心
。 但這也只是淺近功夫
, 進一步則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 又能在無意中作意念守持
, 不為外界所牽動
。 知道所謂心想, 無非是妄想攀緣影子
。 無論是能知所知
, 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從其本性來說
, 它們既是空是假
, 又非空非假
, 是有是無, 又非有非無
。 若能到此
, 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空境了, 但猶未達到"空心"
; 再進一步掃除妄情
, 觀照現(xiàn)前的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 一切意念也無非自心所現(xiàn)
, 浮光掠影, 也如鏡中像
, 如水中月
, 一切聲響, 如風之過樹
, 一切境界
, 如云在空中
, 都是幻化不實的
。 不僅外面的世界如此, 內(nèi)心的妄情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切愛恨種子
、習氣煩惱也都是幻化不實的。 于是起先要用意念來克服的心
, 現(xiàn)在就是不用心意守護也達到了空
。一旦境也空, 心也空
, 心境兩忘
, 便升入了一個新的階次。 更進一步
, 連此境界也可以拋棄
, 便可以達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經(jīng)揚棄, 這樣的功夫達到純熟而轉(zhuǎn)深
, 再勇猛精進
, 便可以最終使一切人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
, 達于涅槃彼岸
。 "處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即是得到妙觀察智和無想慧的時候
。
[注五]照見五蘊皆空, "照"
, 光明所到, 照耀
; "五蘊"
,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譯, 也稱為"五眾"
、"五陰"
, 實指色蘊、受蘊
、想蘊
、行蘊、識蘊五者
。 "蘊"的意思是指"蘊集"
、"積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 對于人的感覺來說
, 形質(zhì)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 一切有堅濕暖動性質(zhì)的東西
。 人的身體稱為"色身"
。 "受"作為"領納"義解。 即領納感受種種境界
; "想"是思想
, 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 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
, 這叫"想蘊"
; "行", 即行為
; "識"
, 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修習了般若法門
, 功夫深久
,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 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為不實在
, 均為虛假。 懂得了眾生的五蘊對于菩薩的真心是有掩蓋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
[注六]苦厄, 逼惱身心的苦惱災厄。 苦厄起于生死
。 生死因結(jié)聚五蘊而有
, 因之不能返觀五蘊的虛假不真
。 由于認識有如是的錯亂, 難免受到痛苦煩惱
。 痛苦煩惱不得清醒的認識
, 不免要起惑造業(yè), 結(jié)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 因而輪回生死
, 現(xiàn)世執(zhí)有五蘊, 未來招致生死苦厄
。 如果能夠了達
, 連五蘊都是虛假幻化的妄想, 掃除一切魔緣
, 自然心中清凈
,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脫一切苦厄
。 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達到的境界
。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 , 梵語Shariputra(舍利弗怛羅)的音譯略稱
。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聞
, 敏捷智慧
, 善解佛法
, 被稱為"智慧第一"
。 此處稱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門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 最深最上
,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
, 故佛在此稱呼他
, 意在告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
[注八]色不異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 也可以說就是前面說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質(zhì)礙的東西
, 簡言之, 一切物質(zhì)形態(tài)
。 "空"指虛空
, 真空
。 "空"的意思并不是說沒有色就是空, 或者說"色滅為空"
, 不能說除掉了世間一切事物就可以達到空
, 因為"空"并不是空無所有, 不是虛無
。 "空"是實相
, 實然之相, 實然本體
。 空是絕對的相待性
。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 是它的依止
。 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具有相待性
, 從這個意義上說, 無不依止于相待性
, 離卻相待
, 也就是離卻了"空", 事物就會墮入虛無
, 墮入真正的無根無據(jù)無著落
。 正是從此意義上, 才說"空即是色"
, 意思是:空與色本來就是不可以分析為二的
。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體就是空
, 本來就含有相對性
。 不僅如此, 世間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緣而成的呢
?就其相待性
, 依賴性而言, 本來就是假
, 就是幻
。 而只是因為凡夫迷昧真性, 以假為實
, 執(zhí)色身為我所有
, 于是起惑造業(yè), 違背真心
, 貪戀物質(zhì)利養(yǎng)
, 以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壞, 殊不知人生猶如風中的燭
, 猶如深秋枯樹上的一片葉
, 不定何時就會熄滅
, 何時就會飄落, 哪里能夠自恃呢
?我們由四大所成的身體
, 不過是假緣暫住, 給人一種虛幻的實在性而已
。 究其實
, 物質(zhì)之色先天性地包含著不穩(wěn)定, 包含著"短命"
, 所以說"色即是空"
。 此句既是佛祖廣釋般若法真諦的開端, 更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
。
[注九]空不異色, 真空與形色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為什么這樣說呢?以色執(zhí)著為實有的, 固然不應該; 而將空執(zhí)著為虛無的, 同樣也背離了釋迦牟尼的教導。 要知道, 那怕凡夫的五蘊之身, 也是業(yè)力所成, 也是由于過去世的業(yè)力習氣熏染才凝集而成。 從因緣的角度, 它不是無端呈現(xiàn)的, 人生的內(nèi)在依據(jù)便是佛所教誨的緣生之法院, 世間 一切事物無不處于前后無際的因果系列當中 。 一切色質(zhì)均是因緣湊合而成
。 這因緣湊合就是相待性, 就是空性
, 因此才說空不異色。 空不異色是要強調(diào)世間因果的實在性
, 是想說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
, 是要說人類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所賴以成立的基礎, 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論來取消的
。
簡而言之, 身由業(yè)力所造, 業(yè)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業(yè)便會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償還果報的苦惱, 今生受過去世的業(yè)報, 未來世感受現(xiàn)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輪回流轉(zhuǎn)周而復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則不會有了結(jié)之時。 外道中人因為不了正因至理, 遠離妙智妙慧, 錯認為色若滅了便是空, 落于頑空, 認為人若死后, 清氣歸天, 濁氣歸地, 一靈真性歸于太虛空, 于是追求清心寡欲, 一味修持苦行。 還有的人堅持斷滅空的見解, 認為人生既然終歸是五蘊分離, 便沒有現(xiàn)世的道德可言, 也沒有未來的解脫可言, 因而進一步便胡作非為, 結(jié)果種下惡因, 將來自己遭受惡果。
只有二乘聲聞緣覺羅漢, 依佛法修持, 知見能夠超出凡夫之外, 得阿羅漢果位。 他們知道三世因果道理, 因而了解以色為實有是一種妄想, 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現(xiàn)之法, 不懂得萬法無非識情變化而有, 生死也是一種幻化, 因而有的懼怕三界厭離生死,以為只要離開色就是真空, 于是閉門獨修, 或在深山, 或在墳冢, 殫精竭慮, 一定要離一切相
, 只為了求得解脫。 結(jié)果忘了舍己救人一說
, 失卻了眾生同一本性
, 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諦。 他們把解脫也執(zhí)為一種相, 把空也執(zhí)成一種相
。 所以仍然陷于幻妄之中
。 小乘得道果者難免執(zhí)相。 相是什么呢
?我們不妨稱為"相分"之"相"
。 所謂相分, 就是心中所生起的關于事物或者觀念的心中之想
, 猶如人們所說的心念等
。這種相分其實是心中幻化出來的。 心中不著相
, 就不會有相分
, 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 不會拘于形色而生惑
。 從而起心動念
, 無不符合自心本性, 無不符合真空實相
。 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地了
。 所以說, 真空不是空
, 真有不是有
。 空不是色滅亡之后才有的, 空與色本來無異
, 空是色的規(guī)定和依據(jù)
。 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虛空是華藏的虛空
。
[注十]色即是空, 此處菩薩又反復再說了達色性是空, 真空即是色的道理
。 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
, 它是要落實在色的相對性中間的。 色也并不是毫無依據(jù)的荒謬的世間事物
, 它們自身就包含了作為世界本質(zhì)的真性
, 也即是空性。 沒有空
, 也就沒有安立色的去處
。 諸佛菩薩, 在時說空
, 有時說色說有, 這是因為在一切諸法當中, 色與空是相互通達的圓融而同一的
。 就空性至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