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道德經(jīng)》的養(yǎng)生學(xué)與認識論

      整理 李國江 2023-08-22 18:27:49

      語言

      ,邏輯,意識思維作為認識工具的有限性是眾所周知的
      ,而普通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研究則停留在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用日常語言
      ,普通邏輯
      ,常人意識思想所作的經(jīng)驗層面的研究
      ,這種研究限于從日常生活中找到符合經(jīng)典文句的日常事例,由符合反過來證明《道德經(jīng)》是重要的
      ,對我們是有用的
      ;另一個層面是用哲學(xué)的概念語言,辯證邏輯
      ,理性意識思想所作的思想義理層面的研究
      ,這種研究一是為《道德經(jīng)》進行哲學(xué)定性,根據(jù)辯證唯物主義哲學(xué)原理判明《道德經(jīng)》哲學(xué)體系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是辯證法還是形而上學(xué)
      ,一是與其他哲學(xué)體系比較,相互解釋闡明
      ,一是為自己的思想學(xué)說尋找經(jīng)典依據(jù)
      ,或?qū)?jīng)典義理加以唯我獨見的引申闡發(fā),這些研究乍看出之有據(jù)
      ,言之成理
      ,似乎《道德經(jīng)》就是他說的那么回事,可一旦遇到相互矛盾乃至自相矛盾的說法就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不知是非真假
      ,究竟哪個說法更符合《道德經(jīng)》本義,讀多了又總覺懸
      ,一切研究結(jié)論似乎無限接近經(jīng)典本義
      ,然細細推敲,總覺隔了點什么
      ,不讀倒罷
      ,讀了反覺成遮蔽,讓我更不知《道德經(jīng)》說的是什么了
      。這就使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單單用我們的頭腦
      ,憑借意識思維能否真正認識《道德經(jīng)》
      ,真正領(lǐng)會它的精神義理。我甚至懷疑一切用頭腦對《道德經(jīng)》所作的研究
      ,不但沒法找出《道德經(jīng)》的真義
      ,甚至以自己的先入之見和理論方法造成了人為的遮蔽,埋沒了《道德經(jīng)》
      ,使我們越來越難以讀懂它
      、深入它。我一直有這樣一個推斷
      ,如果《道德經(jīng)》說的是老子本人的思想義理
      ,則無論我們研究它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
      ,都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人死骨枯
      ,絕無對證故,所謂《道德經(jīng)》的義理只是研究者私義而已
      。如果它說的是公道公理
      ,它的思想義理不限于當時當?shù)禺斎耍瑒t必然是義不在言
      ,執(zhí)著經(jīng)典死扣文句反成背道而馳
      ,而研究《道德經(jīng)》實際是研究現(xiàn)在,研究自己
      ,因此
      ,我可借助經(jīng)典語句的指示作用走反求諸己的道路,又如是公道公理
      ,必然是一道一理
      ,無有二義,真正領(lǐng)會它時必?zé)o矛盾和爭議
      。有爭議
      ,有不安,則必是未真正通達
      ,與道相隔
      。而由《道德經(jīng)》的流傳不絕,我傾向于認為《道德經(jīng)》是大智慧語言
      ,說的是公道公理
      ,唯其是公道公理,才有后代人對它的認同
      ,有了認同信守
      ,才保證了它的流傳不絕,既然是公道公理
      ,則我對《道德經(jīng)》義理的認識把握必須走反求諸己的路線
      ,而反求諸己之“己”絕不歸結(jié)為頭腦及意識思維,使頭腦和意識思維可能的是我們的肉體生命
      ,完整的“己”應(yīng)是身心合抱的統(tǒng)一體
      。因此,認識《道德經(jīng)》不僅要用我的意識思維
      ,更要用我的肉體生命
      ,這種用身心去認識經(jīng)典的方法,不再是為自己的聰明懸想、一己私見面從經(jīng)典中尋求文字依據(jù)以資證明我說與經(jīng)義合
      ,而是為經(jīng)典文句從自己身心的實證體驗中尋求證實和解釋依據(jù)
      ,這種研究方法我稱為參同實證法,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就《道德經(jīng)》本身去落實參同實證
      ,達到確定無疑的認識和唯一無二的解釋
      。我認為這就不得不研究《道德經(jīng)》的養(yǎng)生學(xué)與認識論。

      南懷瑾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哲學(xué)

      ,自古傳統(tǒng)的習(xí)慣
      ,無論講超越形而上學(xué)的虛無,或講形而下世間人事物理的妙用
      ,縮小而至于人生
      ,必須歸于修養(yǎng)身心性命的實用之間。擴而大之
      ,使可見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應(yīng)用
      ,從來不徒托空言,而不見之于行事之間
      ,但使思想辯聰
      ,獨立為學(xué)。尤其在身心修養(yǎng)方面
      ,必然反求諸我
      ,要與倫理道德的德行相宜,才可稱之為學(xué)
      ,這便是中國文化哲學(xué)與西方文化哲學(xué)最大不同的關(guān)鍵
      。”(《道家與道教》南懷瑾著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道德經(jīng)》作為中國文化哲學(xué)的基本經(jīng)典,它的高深的道德學(xué)說貫徹到身心修養(yǎng)上即表現(xiàn)為它的養(yǎng)生學(xué)
      。對于老子《道德經(jīng)》的養(yǎng)生學(xué)說
      ,南先生概括為五點:一、入手立基虛極靜篤的養(yǎng)靜論
      。并引16章“致虛極
      ,守靜篤,萬物并作
      ,吾以觀其復(fù)
      。夫物蕓蕓
      ,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鳛樽C明。二
      、由靜極進于綿綿若存的養(yǎng)神論
      。并引6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作為證明
      。三、輔助養(yǎng)靜養(yǎng)神的養(yǎng)氣論
      。并引5章“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及10章“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
      ,能無此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鳛樽C明
      。四、恍惚至精的道妙
      。并引21章“孔德之言
      ,惟道是從。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匈忏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作為證明
      。五
      、攝王養(yǎng)生的成果。并引55章“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
      ,攫鳥不搏
      。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己
      。”及50章“善攝氣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鳛樽C明

      對于《道德經(jīng)》認識論,培真先生的一段說法值得信服:“如果將老子對宇宙的‘玄同'認識法和牛頓及愛因斯坦對自然的認識法作一番形容對比的話

      ,那么牛頓則相當于一位站在海岸上去觀察海浪之變化的研究者,他在研究己之不動相對于海浪之動這二者之間的相對變化規(guī)律
      ,這個稱之謂絕對之相對法
      ,而愛因斯坦則又深入了一層,使自己站在一個變化著的海浪上
      ,相對于其它變化著的海浪
      ,以研究己之動與彼之動二者之間的相對變化規(guī)律,這可稱之謂隨機之相對法
      。但老子則使自身變成了海洋
      ,與海洋融而為一,沒有彼此之分
      ,沒相對概念
      ,所有海浪都因我而泛起,又因我而跌落
      ,故就能知其全部
      ,這可稱之謂無相對的參同法,也就是老子所稱的‘玄同'
      。故可知人類僅以自己的思智去認識宇宙眾有那是遠遠不夠的
      ,若以有極化之思去認識有極化之事物,那么這種認識就永無止盡
      ,而以唯一的無極意識場勢去玄同于無極之道
      ,這卻是唯一而永恒的,其不被時間所拘
      ,不被空間所限
      。”(《道德經(jīng)探玄》第243頁
      ,培真著
      ,北京體育學(xué)院出版社。)其所據(jù)經(jīng)文乃56章:“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
      。塞其悶,閉其門
      ;和其光
      ,同其塵。坐其閱
      ,明其紛
      ,是謂玄同
      。”(據(jù)培真先生自己考訂經(jīng)文后有意釋
      。)

      《道德經(jīng)》的中心是道德二字

      ,我認為修長生之道其實是積德的過程,通過積德消除身心障礙(包括感覺
      、知覺
      、思維等身心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為體道準備好相應(yīng)的身心實驗基礎(chǔ)
      。如經(jīng)文59章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
      ,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辛碎L生久視的身心根基
      ,正好用來實驗體道,由道則一了百了
      ,如47章所謂:“不出戶
      ,知天下;不窺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運,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笔聦嵣戏e德與體道有偏重但非并列兩階段,積德為體道打基礎(chǔ)
      ,體道為積德掌握方向
      ,相輔為用
      ,一體兩面,由積德而養(yǎng)生
      ,由養(yǎng)生而體道
      ,由體道而長生,身心互用
      ,道成法就
      ,大事了畢。只有由自身心實驗證得道德信驗
      ,才是通達《道德經(jīng)》
      ,以頭腦的意識思維理解經(jīng)典的人習(xí)慣于問“什么是道德? ”卻不知反問“我如何體證道德? ”向古人要答案
      ,卻不知反求諸己
      ,只知思索期求,卻不知親身體驗
      。不知不覺潛執(zhí)經(jīng)文是答案本身
      ,依據(jù)經(jīng)文人為構(gòu)建對道德的解釋,卻不知經(jīng)典只是路標和方法
      ,答案就在自己
      ,有諸己之謂信,只有全身心投入
      ,證驗相應(yīng)
      ,自信不疑,才是真正通達經(jīng)文
      。因此研究《道德經(jīng)》必須重視它的養(yǎng)生學(xué)和體道論
      ,全身心投入實驗道德,從身心求得答案
      ,僅僅靠頭腦是不夠的

      原文發(fā)布于《中國道教》2004年第3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1448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芹菜與黃瓜同食好嗎
      寶寶睡覺時驚厥的癥狀,如何預(yù)防小兒驚厥
      榆錢怎么吃,春天嘗鮮就吃榆錢
      春季嘗鮮吃榆錢雖然榆錢寓意著富余
      ,但對50多歲的不少人來說卻是帶點痛苦的記憶
      。在生活困難時期,野菜
      、樹皮
      、樹葉……能吃的不能吃的,為了活命都嘗試過